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庆龄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宋庆龄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宋庆龄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宋庆龄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宋庆龄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作者:郭绪印

[内容提要]

宋庆龄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可分为几个方面:(一)继承、弘扬了“临时政府”的民主、法制、人权精神,向蒋介石政府破坏民主、法制、人权的罪行长期作斗争;(二)在新中国多年从事外交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临时政府”的和平外交精神;(三)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一任务是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的。宋庆龄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并在担任新中国领导人期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这不仅是为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而且是为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关键词]

宋庆龄辛亥革命精神继承弘扬

辛亥革命仅推翻了帝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这一任务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的。孙中山的理想并不局限于推翻帝制,而是要达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的目的,这一目的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建设社会主义才能达到。“临时政府”时期所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体现了民主、法制、人权精神,这些精神以后被北洋军阀政府所抛弃,以后又被蒋介石政府所违背,宋庆龄为了维护民主、法制、人权精神,曾长期向蒋介石政府作坚决斗争。宋庆龄继承、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她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振兴中华作出巨大贡献;二、帮助孙中山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三、继承和弘扬了“临时政府”的民主、法制、人权精神;四、继承、弘扬了“临时政府”的和平外交精神。

一、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弘扬

1929年5月16日,宋庆龄访问苏联和到西欧考察后回国,在哈尔滨发表了《关于不参与国民党任何工作的声明》。郑重宣告:“在国民党的政策完全符合已故孙逸仙博士的基本原则之前,我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该党的任何工作”。

1宋庆龄的这一声明既粉碎了国民党当局企图借宋庆龄的名义装饰成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的阴谋,她表明自己坚决维护孙中山事业的基本原则。

国民党左派人士邓演达,于1930年春组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主要矛头是指向蒋介石的。邓凭借自己在黄埔军人中的影响,联系黄埔军人和冯玉祥等人结成反蒋统一战线,准备武装反蒋,不幸于1931年 11月2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于南京。邓是被宋推崇的革命家,邓遭惨杀,更暴露出蒋介石的法西斯面目;“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遭到当局的残暴镇压,酿成“珍珠桥惨案”。以上两事给宋庆龄极大的刺激与震动,使她进一步看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促使她思想上进一步转变。12月19日,宋庆龄发表《宋庆龄之宣言》(即《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明确指出:“促使国民党灭亡的,并不是党外的反对者,而是党内自己的领袖。”“国民党今天已名誉扫地,受到全国的厌弃和痛恨。”2

1927年下半年到1933年9月间,是宋庆龄思想认识上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伟大转变的时期。宋庆龄于1927年下半年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工人、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她指出:“工人农民是两大基本群众--工人推进和维持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农民生产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他们代表全国约近90%的人口。”3反映出她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1932年12月发表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任务》,1933年5月发表了《中国的工人们,团结起来!》等文章,1933年8月,代表中国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上发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声明,9月在上海反战大会上发表了《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演讲。这些声明与演讲,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有了明确的看法,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她说:苏联有“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一专政是人民中绝大多数群众的统治。苏维埃的制度是司法权行政权合一的,是真正民主的国家专政机构。”4在这里她政治思想上的飞跃主要在于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至于她认为苏联社会制度非常民主的说法,限于历史条件,当时她还不可能辨别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弊病。她又指出:“日趋衰亡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特征是:经济制度崩溃,帝国主义对立尖锐化,法西斯主义抬头,民族沙文主义的最野蛮的表现登峰造极,对劳苦大众及其领导者施用了最残酷的压迫、酷刑和残杀,文化与生产的进步停滞。”她又指出:“目前的时代

标志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为资产阶级和地主的阶级利益与阶级势力妨碍了社会向更高的形式和平地发展,……所以无产阶级革命便成为我们这一时代最迫切的社会需要了。”5显然宋庆龄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形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需要指出的是,1931-193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正是“左”倾机会主义统治时期,“左”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宋庆龄对共产党的政策的正确认识;在国际上宋庆龄所看到的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能脱离历史背景,要求宋庆龄对当时共产党的政策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后代人的全面的认识。当时她能够认清时代的大方向,能够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树立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已经符合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认识。1933年3月8日,她在《在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委会上的讲话》中说:“资本主义的世界恐慌,已经是一天比一天厉害,……。只有苏俄的发展是与众不同,失业的问题解决了,工业农业都根据社会主义的基础发展,剥削的制度完全不存在,民众的文化与经济地位比从前提高。五年计划是一个大成功。”6当她讲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想采用苏联的五年计划的方式时,指出:“他们绝不会成功,因为资本制度的生产定律与资产阶级的统治便是他们成功的阻碍。”7她当时是访问苏联和西欧资本主义各国回来,她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情况下的恐慌,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五年计划的成功以及在当时显示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8宋庆龄访问西欧时还和法共领导人交换了意见。她在这期间的讲话中所说的对资本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目睹的事实和发自内心的感受。标志着她已经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了。

宋庆龄这时在中国所面临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前途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国情早已说明,辛亥革命所遗留下来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可能完成的,只有无产阶级通过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完成旧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宋庆龄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前进,这是对辛亥革命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弘扬。

二、帮助孙中山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忠实的朋友,是坚决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的。宋庆龄受其父亲的影响,青年时期就痛恨清政府的反动和腐败。辛亥革命时,宋庆龄正在美国留学,当她从父亲来信中得到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并收到父亲寄来的革命军用的五色旗时,无比兴奋,她立即将墙上的清朝龙旗换上五色旗,并将龙旗丢在地上用脚踏,高呼拥护共和的口号,表现出她对辛亥革命早已向往,对反动腐败的清王朝痛恨之极。

1915年起宋庆龄决心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工作,并与孙中山结婚。孙中山从事的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护国”、“护法”斗争,宋庆龄都大力帮助了孙中山。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确定“以俄为师”和确定实行“三大政策”都起了促进作用。孙中山与苏维埃政府、与列宁的频繁的函电交往,这些函电,“多由孙夫人及廖仲恺、朱执信等”起草。9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转变过程中,一直得到宋庆龄的全力支持。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反对“三大政策”,宋庆龄在和西山会议派作斗争中,“站在主席台上,发出庄严沉静而又斩钉截铁般的声音。”“义正词严地呼吁,国民党员要忠实执行孙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宋庆龄“勇敢地谴责了国民党内反对革命的右派分子。”10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庆龄于4月22日在武汉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声讨蒋介石另立中央、反共反人民的叛逆罪行,在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久,汪精卫集团又发动“七·一五”反革命叛变,宋庆龄又谴责汪精卫集团的叛变行为。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从而也背叛了辛亥革命的民主、法制精神,违背了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目标。这时宋庆龄能够带领国民党左派起来维护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精神和法制传统,宋庆龄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在汉口发表了《孙宋庆龄对时局宣言》(即《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严正斥责了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的叛变行径。声明重申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实行三民主义的唯一方法。”11宋庆龄宣布,退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不与蒋、汪叛徒同流合污。声明指出:孙中山的遗愿之一是“要用革命来改善中国农民的地位。……他说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基础就是土地革命。这就是他一生中的巨大目标之一。”12这正是针对蒋、汪之流反对土地革命,屠杀农会干部的反革命行为而提出的。

三、对民国“临时政府”民主、法制、人权精神的继承、弘扬

辛亥革命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主要胜利果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表现出民主和法制的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有关人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等等。13此外有关人民权利规定:“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等等。14孙中山在临时政府时期还专门发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明确提出:“本总统提倡人道,注重民生,……而于刑讯一端,尤深恶痛绝。”“当肃清吏治,修养民生,荡涤烦苛,咸与更始。为此令仰该部转饬所属,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鞫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15辛亥革命临时政府的法令中,十分明确地反映出民主、法制、人权精神。当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后,袁世凯以厉行其专制独裁的袁氏“新宪法”取代了具有民主、法制、人权色彩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死后,当段祺瑞执政时,为了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也取缔了《临时约法》。曹锟、吴佩孚当政时,曾以“法统重光”为幌子,但不久即以“曹锟宪法”取代了《临时约法》。到蒋介石执政时期,其专制独裁的手法比北洋-军阀有过之而无不及,以炮制蒋氏《约法》保证其专制独裁统治,其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辛亥革命的民主、法制、人权精神。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为了反对蒋氏约法,和蒋闹翻,遭蒋软禁。孙中山曾经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看得十分神圣。他为了抵制北洋军阀段祺瑞等人的“人制”、“武制”曾经领导了“护法运动”,所护的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的这些斗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法制、人权精神,在中国法制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宋庆龄则继承、弘扬了辛亥革命的民主、法制和保护人权的精神,以大无畏的气魄和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残暴镇压革命志士和爱国志士的罪行作斗争。

1933年宋庆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目的在于营救受到国民党当局政治迫害的中共党员和革命人士、爱国志士。即“争取释放国内政治犯”,“予政治犯以法律的辩护及其他援助”,“协助关于争取公民权利”。16宋庆龄利

用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对国民党当局进行“合法”斗争。一方面能够营救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另一方面可以乘机揭露当局的专制独裁和法西斯暴行。中国有专制独裁的文化传统,缺乏民主、法制、人权的传统。宋庆龄保障民权、提倡民权、宣传民权,这里提倡的“民权”,包括了民主、法制和人权,她所主张的保障“民权”既是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权的继承、弘扬,也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给予“民权”以新的涵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本来就包含了民主、法制、人权的内涵,而宋庆龄这里所保障的“民权”,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本来“人”比“民”的涵义广泛,但“人”侧重于个体,“民”侧重于集体,“民”是相对于“官”的,但通常将“人民”二字联在一起,孙中山强调“以民为主”,“民”是主人,“官”为公仆。宋庆龄借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一词“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蔑视民权的法西斯政治”。17斗争策略是很高明的。宋庆龄的保障民权的斗争,既是对国民党当局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对辛亥革命的民主、法制、人权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民权所包含的人权,基本上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存权,一是民主权。宋庆龄为人民的生存权利和民主权利而斗争是长期的奋斗任务,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系列活动都与为人民争取人权和保障人权有关。宋庆龄的人权理念与实践具有如下特点:

(一)宋庆龄的人权理念与实践与爱国主义斗争相结合。

辛亥革命把腐败、卖国的清政府推翻,充满了救国、爱国技术,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各项文告中,也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宋庆龄继承和弘扬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宋庆龄的人权理念和实践是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的。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蒋介石实行法西斯专政,革命志士、爱国青年不断遭到逮捕和杀害,例如:革命作家共产党员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等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史称“左联五烈士”);1932年7月,上海反帝同盟大会被国民党特务破坏,到会者80余人,当场全部遭到杀害。在国民党法西斯暴政下,人民的民主、自由和生存权完全没有保障。宋庆龄为此奋起于1932年夏秋之际,以孙中山夫人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影响,联合了志同道合的国民党元老蔡元培、社会名流鲁迅、杨杏佛等人,筹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于1933年正式成立。《同盟》的活动与“九一八”事变后的一系列抗日反蒋斗

争是相联系的。早在《同盟》建立前,面临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国民党广东和南京两个集团,由于国难当头和舆论谴责,召开了“和平统一会议”,“在帝国主义国家使节的命令之下,这个统一政府竟力图镇压爱国的学生运动。”当局派“士兵和流氓包围了学生,棒打枪刺,把他们象畜生一样地赶出城去。学生多人死伤,据报另有大批失踪。”18宋庆龄指出:人民大众要争取生存,就必须“联合起来为粮食和土地而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作斗争”。只有通过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权的斗争,“才能发展出权力和力量,来解放中国,统一中国,驱逐帝国主义,收回东北和其他失地,给中国人民以土地、粮食和自由,并给各个民族以生存、发展的自由。”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指出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前提的。宋庆龄除了通过《同盟》营救革命志士、爱国人士之外,全身心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她大力推动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她为抗日军队募集经费、组织慰劳、领导保卫中国同盟展开对抗日军队尤其是对八路军的救济和援助。她的一切活动都是环绕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解放而进行的。此外,她还为受战争灾难挣扎在死亡边缘上的民众和儿童奔走呼吁。她领导了战时的“工合运动”开展生产自救,她还组织了支援抗战的义卖、义演、义赛、“一碗饭”运动、“嘉年华会”等募捐和救济活动。

(二)宋庆龄的人权理念与实践是与发动民众进行革命斗争相结合的。

孙中山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民主、法制成果,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一直到他临终前还在领导“反帝废约运动”。他是为维护和扩大辛亥革命的成果斗争终生,特别是提出和维护“三大政策”的斗争,更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了新的历程。宋庆龄继承和弘扬了这种斗争精神,为争取人民的民主、自由民权而勇敢地斗争。她指出: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全国工人、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十分沉重,生活十分痛苦。“从政治方面来说,所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集会自由一类的民权,都不许存在”。20宋庆龄认识到“人权”是要依靠斗争来争取,要采取“非法”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要进行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两重意义的斗争。她说:“我们愿唤起中国的一切男子、一切妇女与一切青年,尤其是工人、农民、学生与义勇军一齐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努力于这次解放的奋斗,努力于中国的统一的完整。这个奋斗与中国劳苦民众反对剥削的奋斗是不能分的,与中国民众要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

社自由以及释放政治犯的奋斗也是不可能分离的。”21她还主张呼吁全国军队百分之八十以上用于抗日战场;组织人民自卫团;立即恢复人民的民权,“革命分子的监禁酷刑与杀戮应立即废止”。并指出:中国的苏维埃政府“不但已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并且提议与任何军队合作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这就更必须“停止向苏维埃区域进攻,恢复人民的民权,许人民武装”。22她特别致力于为要求当局释放政治犯的斗争。她强调:“我们要求释放一切政治犯。他们不是罪犯,他们是人类解放斗争的先驱者。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所以被捕,全由于他们运用了或企图运用他们的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基本权利。我们所以要求释放他们,不过是我们要求实现公民权利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我们释放所有政治犯的要求就是革命上的必要的要求”。23这些都说明了宋庆龄的人权理念和实践是以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宗旨的。

(三)宋庆龄重视争取妇女的权利

辛亥革命提出“天赋人权,胥属平等”的旧民主主义的人权观念,同时却具有男女“平权”的主张。孙中山特别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提出:中国女子缠足“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姓……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24这段话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为了“图国力坚强”,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了;其二,是妨害了妇女受教育权和参加社会活动“共服世务”的权利。这个“禁缠足”的文告,是关系着妇女人权的问题。

妇女的人权是普遍人权的一部分,现已构成了联合国人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庆龄早在1924年即在文章中指出:“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25宋庆龄一贯争取中国妇女的解放,并鼓励广大妇女为争取自身解放、为争取人权而斗争,她支持妇女“为了保卫人权与世界和平而反抗种种压迫的斗争”。26她向广大妇女一再说明,妇女只有参加革命斗争,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她仍然关心保护妇女的特殊权利,她强调妇女“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她们也要得到她们的特殊权利。”“我们必须提供更多的产科医院、托儿所、学校等设备,以便逐步地把妇女从家庭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必须加紧扫盲工作,并多设训练机构,使妇女能自由选择职

业。”“提高妇女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她们的组织联系,保证她们尽量地积极地参加国家的政治活动。”27可见她对妇女的真正解放、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妇女的多种权利的保证,都考虑得相当周到。显然宋庆龄弘扬了辛亥革命关于妇女解放和妇女人权问题。

四、宋庆龄继承和弘扬了辛亥革命的和平外交精神

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和平外交。在《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中宣告世界各国:“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批评了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闭自封,不令中土文明与世界各邦相接触。”“吾人今欲湔除上述种种之罪恶,俾吾中华民国得与世界各邦敦平等之睦谊”,体现出临时政府推行和平外交和睦邻政策。还提出:“犹恐世界各邦,或昧于吾民睦邻之真旨,故将下列各条,披沥陈于各邦之前,我各邦尚垂鉴之。”共列了八条,其中有:“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这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策略性,希望西方国家早日承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了1924年11月间,在应冯玉祥邀请北上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明确提出:“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28并一路上多次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份宣告各友邦书中,多处体现了和平外交精神,例如提出:“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之交际,此后必益求辑睦。”“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29这些都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和平外交精神。

宋庆龄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她对辛亥革命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继承和弘扬。中国长期过战乱之苦,宋庆龄也亲身经历过多年战乱,宋庆龄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渴望和平的愿望:“我们早就渴望和平。”30宋庆龄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她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战争与和平的。她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可能性就存在,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政策,是挑动起国际上战争的根源。但和平是要靠争取的,只要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努力争取和平,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民主革命时期,她于1933年即在上海领导召开“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担任远东反帝反战同盟中国分会主席,积极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她创立了保卫中国同盟,募集了大量的物资支

援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她大力支援了解放区,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了美国支持下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迎来了和平。新中国建立后,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长期忙于和平外交和争取世界和平的事业。1950年,宋庆龄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领导成员;1951年6月4日,她荣获“巩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1952年,她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20世纪50年代,宋庆龄进行了一系列国事访问,先后出访了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苏联、斯里兰卡等国,在这些访问中,她积极宣传了新中国所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宣传了新中国的和平睦邻政策,使许多国家了解到新中国是保卫世界和平坚强砥柱。

宋庆龄是和平共处政策的倡议者。1953年底中国政府倡议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将在五项原则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规定为对外政策总路线的组成部分之一。宋庆龄作为国家领导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过程,作出过独特的贡献。她是建国初期,较早地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平共处思想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她早在1951年6月1日就在发表于《人民日报》的《论和平共处》的文章中明确地阐述了和平共处思想,不愧外为和平共处思想的标兵。此外还发表了《五大原则》、《为和平而奋斗的中国和缅甸》、《在巴基斯坦电台发表的广播演说》等等重要文献。反映出她对和平共处思想比较先进见解。

宋庆龄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都为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她指出:对于和平,既不能幻想、等待,也不能乞求,而是要靠斗争去争取。她说:我们要求和平,“但是谁也不要曲解这一愿望,以为我们会容忍不平等和奴役”。“和平不能等待,和平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起来去争取”。31她又曾说:“我们固然必须尽力维护和平,但是我们必须同时对那些侵犯我国领土完整、干涉我国内政、企图把我们重新投入殖民牢狱的人们进行斗争”。32这种以斗争争取和平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和平观。

宋庆龄的和平外交思想不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还包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地交流,其范围应是面向全世界。她在大会上宣布:“我们希望在互利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建立正常关系,我们希望进行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我们主张在全世界都建立这样的关系”。33她当时不仅进行和平外交活动,而

且具有向世界开放的思想,她指出:“我们促进贸易和文化上的接触,因为世界是不能脱离货物的交换而存在的,因为人民通过文化的交流彼此之间就能得到深刻的了解,因为贸易上与文化上的两种接触乃是促进一切国家走向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方法”。341956年她在中共“八大”会议上致词说:“我们要继续不断地团结国内外爱好和平的人民,发挥文化交流的作用,发展平等互利的贸易,把协商和合作的精神扩充到整个世界”。35当时中国尚未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但从上述事实可看出宋庆龄已经有了对外开放的思想。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宋庆龄选集》上卷,第72页。

2《宋庆龄选集》上卷,第83-84页。

3《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9页。

4《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07页。

5《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31页。

6《宋庆龄选集》上卷,第98页。

7《宋庆龄选集》上卷,第98页。

8苏联曾经显示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来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制度上弊端丛出。

9何香凝:《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4页。

10邓颖超:《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

11《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4页。

12《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6页。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八),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1页。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八),第31页。

15《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八),第24页。

16《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03页。

17《周建人谈民权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159页。

18《宋庆龄选集》上卷,第84-85页。

19《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35页。

20《宋庆龄选集》上卷,第99页。

21《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01页。

22《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02页。

23《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03-115页。

24《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八),第27页。

25《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2页。

26《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98页。

27《宋庆龄选集》下卷,第5页。

28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3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078页。

29《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八),第22-23页。

30《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54页。

31《宋庆龄选集》上卷,第701页。

32《宋庆龄选集》下卷,第214页。

33《宋庆龄选集》下卷,第68-69页。

34《一个伟大的和平进步的堡垒》,《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1日。

35《宋庆龄选集》下卷,第236页。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近一个世纪之前,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如同站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口。 摧枯拉朽的革命,掀翻了统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然而,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唤醒,封建痼疾却未能去除;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已经建立,“良政治之建设”却远非坦途。辛亥革命先驱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之精神,树“振兴中华、迎头赶上”之雄心,面对袁氏窃国、军阀割据,干戈扰攘、民生凋敝,却只能感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 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正确的领导路线,一个推进发展的制度保障。 1.探寻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 当鸦片战争打破“天朝上国”的自大迷梦,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便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执着梦想。历经一代代人矢志不移的求索,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为这条道路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宝贵探索,为民族复兴最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积累了经验教训。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御侮强国之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前数十年间,各种希望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尝试均告失败。率先发出“振兴中华”呐喊的辛亥革命先驱,以英勇的奋斗与壮烈的牺牲,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但却并未能够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和外国列强侵略,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完全复制而无视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一切现代化之路,必须以符合国情为基本前提。怎样走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困境,结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真正迎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怎样唤起工农千百万,深入发动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推动中国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样的设问,并非苛求前人“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探寻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唤起亿万民众的觉醒。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某一批先知先觉者的现代化,也不仅是某一个阶层的现代化,更是广大人民的现代化。任何伟大的制度构想,如果不能融入人民大众现实的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找到现实社会的生长点,甚至会被强大的传统秩序扭曲异化。 2.确立推进发展的制度保障 回首近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彻底摧毁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专制,探索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宜的社会制度,改变旧中国任人宰割的衰败命运,改变中国人民备受压迫奴役的悲惨境遇,完成民主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皇帝可以倒去”、“民主可以建立”,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次社会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闸门。然而,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这场震惊世界的革命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问号:为何划时代的革命并未带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为何国家统一的局面旋即被军阀混战所代替?为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追求依然遥不可及?这样的设问,并非苛求前人“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探寻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唤起亿万民众的觉醒。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某一批先知先觉者的。 “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与广大的中下层社会阶层几无关联,无法形成雄厚的社会支持基础和民意基础,这是辛亥革命“上层革命”的历史局限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继承辛亥革命志业的起点所在:什么样的制度能够保障普

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正文引论: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同时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1、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1.1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一百多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辛亥革命的发生成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奋斗的伟大里程碑。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国家饱经忧患、灾难深重、英勇奋斗的悲壮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俘虏,原本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逐步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所取代,面对被西方列强所瓜分的危机。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起奋斗、前赴后继、救亡图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怀着炽热的革命热情。以及复兴中华的伟大抱负领导了辛亥革命,逐步带领着广大的仁人志士走向规范化的救国道路。 1.2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番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势力的代表、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脚;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为帝制自为者,天下攻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也绵延不绝。 1.3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 一百年后的今天,为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同时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我们当代青少年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而共同奋斗。辛亥革命精神包括: 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无私无畏、前赴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 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 “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2、当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弘扬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意义

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意义武昌首义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周年了。每当我翻开辛亥革命的史册,革命先驱们射向督署的枪炮呼啸声,革命军民冲向敌阵的呐喊声犹在耳畔回荡。这声音,犹如晴空霹雳,刺破长空,直指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满清政府;这声音,犹如冲天号角,响彻寰宇,宣示东方睡狮开始觉醒;这声音,“惊天地、泣鬼神”,最终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这声音,唤起了民众,走向民主共和,走向强国富民之路。从那以后,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优秀的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过几十年艰辛的求索之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并且初步达到国强民富,实现了辛亥革命先驱和志士的强国之梦。 辛亥革命精神是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是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是从传统爱国思想转化而来的近代爱国主义 精神。 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几天,都在研究清朝的那些事儿,也研究辛亥革命的一些陈芝麻烂事儿。 在《名作欣赏》上面读到傅国涌先生的一篇《辛亥百年变局》,我也很有启示。 辛亥革命周年了,精英们把孙中推上了前台,我不由得想起之初,精英们把孔先生推到了天安门,又设立了一个什么孔子和平奖,居然第一届给了连战,可是连战没有到位领奖,第二届好像听说给了普京,可是没有给成,就给停办了。 辛亥革命,从小学读书的时候都听到老师说,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考试卷上不知道考了多少遍,可是,今天看,我们还是没有理解辛亥革命的精髓,孙中并没有要砸烂旧世界,只是维修一下,装装瓷砖,粉饰一下就可以了,看精英们把孙中先生送上前台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傅国涌先生说,我们不应该怀疑慈禧太后的立宪动机,况且立宪诏书已经发下,轰轰烈烈的立宪行动已经开始,这个对我们的思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有一些犹豫,想不明白,这样的说法,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可是把孔子送上前台是什么意思?圣人之于中国,历被翻云覆水,这不,把他弄上前台不到一百天就给撤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面子何在,孔老先生的面子何在?连战普京的面子何在?就为了对付一个异见分子刘晓波?不过,我很认同这个专家的一个观点,辛亥革命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对极了,我不禁大叫一声,老婆说我又在发神经了。 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生活方式,他比制度更加本质,如果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制度没有随之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一个单位,最重要的也是生活方式。 具体到学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些刚性的制度,也不是什么制度的执行力问题,我感觉社会上把执行力这个司之内的词汇用到教育这个象牙塔,这个育人而不是产人的地方,好像是出了问题,先生们,任何一个部门,最重要的都是生活方式,甚至具体到一个家庭都是这样。 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也是这样,生活方式绝对不会受制度约束,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呢就可以干点什么,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堕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低级的,谁也拦他不住。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100周年了。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当代大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要与形形色色的专制复辟作斗争,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真正的繁荣,大学生首先应当思想解放,当代大学生要觉醒!!! 百年前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的辛亥革命,在今天大学生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怎样的印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在本市18所高校近千名学生中调查,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印象与记忆》显示:91.7%的大

学生将“弘扬民族精神”列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最主要意义;90%的大学生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80、90后这个群体的成长,正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直接影响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面对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我们应仔细对照那些让人倍受教育和感动的故事,从而获得信心和力量:张广秀400多天的“村官”经历,体现的是当代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风貌,展示的是新时期青年的理想追求,凸显的是一种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传承的是一种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时代精神。 广大青年要以张广秀为榜样,她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代表的是一种追求,反映的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保持一个优良的传统,这就叫做辛亥作风,也叫辛亥精神。 如中山先生所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纵观中国历史,大凡国家不统一的时期,多是战火连天,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势日渐衰落之时。而国家统一的时期,都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都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势蒸蒸日上时期。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统一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夙愿,也正是这个共同夙愿,中国历史上统一始终占据了主流,才有了5000

辛亥革命的精神

辛亥革命距今整整100年了,其物质层面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而在精神层面,它究竟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这是我们在今天纪念这场革命时应该加以讨论的。 ■ 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专制制度不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严重地剥夺了民众的自主权利,造成只有封建统治者发号施令而广大人民则“万马齐喑”的局面。邹容在《革命军》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而康有为也认为在那样的制度下,“君之专制其国,鱼肉其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康有为:《大同书》),是只有“臣民”,而没有“人民”的社会。所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思想界一直奔涌着一股滚滚的历史潮流,那就是人民觉醒的潮流。 觉悟到专制主义压迫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故夫中国群治不进,由人民不顾公益使然也;人民不顾公益,由自居于奴隶盗贼使然也;其居于奴隶盗贼,由霸者私天下为一姓之产而奴隶盗贼吾民使然也。”(梁启超:《新民说》)他们向维护这种制度的“三纲”发起攻击,宣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统统是伪道德,是“奴隶之木本水源”。而自由平等博爱,才是“根于心理

的天然之道德”。如果说专制制度是用暴政强制扼杀人的本性,那么“三纲”则是以精神力量来否定人。辱莫大于心奴,这是觉醒者所不可容忍的。从谭嗣同“冲决罗网”的呐喊,到陈天华“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的檄文,再到秋瑾“家庭革命”、“女界革命”的倡言,他们把批判的投枪集中对准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也弘扬了一种在专制制度下从未有过的追求人权的精神。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专制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列强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尖锐批评“昏昏沉沉而不之醒”的“奴隶根性”的精神状态。他们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无尊卑贵贱之分,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国家,是国民自己的,是为国民服务的机关,靠国民来监督和保卫。他们指出,奴隶主义在中国集中表现为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合群、群治的公德,缺乏民主国家的观念与权利、义务思想。“自秦灭六国,废封建而为郡县,焚书坑儒,务愚黔首以行专制,历代因之,视国家为一人之产业,制度立法,多在防范人民,以保全此私产;而民生庶务,与一姓之存亡无关者,政府置而不问,人民亦无从监督政府之措施者。故国自为国,民自为民,国政庶事,俨分两途。”(孙中山:《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他们认识到:“二千年来,政界沉沉,更无进化,内力苶弱,至为他族陵逼者,可综合为二大原因:一曰不知个人之有自由独立,二曰不知机关之性质。”不讲独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辛亥革命的发起和其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回眸九十三年前的辛亥革命,它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其中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都很耐人寻味. 1.历史回顾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不久组成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权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1.1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旧历为辛亥年故名。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团体兴中会。1905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此后,资产阶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评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谬论,传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装起义,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湖北革命党人利用保路运动的时机,于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退位。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政权最后被大地主大实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取,革命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以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的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然而,它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作文-辛亥革命的精神

辛亥革命的精神 想起辛亥革命就想起了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想起了闭关锁国。国门被轰开,主权被践踏,想起了那些屈辱的历史。因此,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它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始终是利大于弊。 辛亥革命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固有的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贯穿着一种勇抓机遇,顽强拼搏的果敢精神。而这些精神正体现在不同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体现在新中国成立至今领导人身上。 辛亥革命在莫种程度上也是失败的。因为袁世凯窥取了胜利的果实,他是叛徒,他出卖国家来服务帝国主义国家。导致了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没能重视三民主义,为人们所唾弃。 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强压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革命军面临着武器不先进等问题还能取

得突破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如果当时清政府的君主开明圣贤,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实行改革,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何乐而不为;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当时没有人才,人们被书本儒化,钝化。意识不到。当时清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导致大门洞开。金银大量流出,圆明园背毁,当时统治者也太迂腐,抹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也抹杀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他们不重视国防能力,只在朝野上勾心斗角。他们以为中国地大物博。一次战役成功了。就忘乎所以,而不分析为什么成功,连续失败也无所谓,用赔钱,割地来保全自己。他们为了利。加大赋税,对帝国主义者惟命是听,对人民不停压榨。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取帝国主义者的开心。着也难怪会有辛亥革命,清政府会破灭,封建制度被毁,这全部是必然。 我为在当时还有拯救人民的人而兴奋,正是他们保护了国家,包伙了人民,使人民不在愚钝,让各种思想在人群中散步开来,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才有了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声的成功。因此它是值得纪念的。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职责。

辛亥革命的启示1

行政课论文 2011年 11月25日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 简介 1911年 10月15日创办的中华民国公报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正文 革命是一场漫长的过程,要有成果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代价在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而辛亥革命,这场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作用的革命,我们更应铭记这时代人的奋斗和牺牲。在今天,我们在重新认识它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应反思其中所反映的问题相对于现今的时代又有何启示?辛亥革命起于少数人,但它的目的却是为了广大人民,为了这个这个临近破碎的国家。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了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当我们谈起辛亥革命,也许会认为这是一场不彻底的、不完整的革命,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即使在中国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一风云时期中革命烈士所付出的牺牲。也许这场革命最终失败了,但中国人却开始清醒,接下来的战斗将不再是少数的激进分子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他推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使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在,家存。一场战斗,一场革命,需要团结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且还于与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闸门,成为我国由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转折点。革命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让少数人以鲜血来警惕世人如若再不清醒,这个国家将亡,革命会流血,但血流的要有意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一个属于人人的世界,而不是将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王朝。历史的演变,中国的底层人民最终会清醒,会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而辛亥革命恰恰是引领这场演变的推动者。辛亥革命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为之后中国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础。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道出了革命的艰辛,它不仅仅需要信仰,需要坚持的勇气,不放弃,坚持到底,更需要一个坚定的领导者。谈到辛亥革命我们会想起孙中山先生,他无私,他为中国革命付出了一生。他也许不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传承辛亥革命精神之我见 摘要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100周年了。现今,如何能将辛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是当代大学生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浅显的方面探索了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的方向。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其历史地位如果说是五千年来空前的一点都不为过。推翻了腐败清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实行有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让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然而,这场伟大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从革命的准备到革命的经过,不知道有多少次起义,动用多少人力物力,也不知道有多少有志人士为之奉献了生命。就是这样在不断尝试,不断地与封建和外来势力做斗争中,才赢得了这一场历史上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的胜利让国人振奋,而辛亥革命不惧反动势力、坚持不懈、敢于为人先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辛亥革命的英雄们为了推翻清朝反动、腐朽的统治,而不屈不挠奋斗的革命精神,正是新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借鉴的精神: 1、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3、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4、无私无畏、前赴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 5、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 6、“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推翻已经在中国实行了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学习辛亥革命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盲目崇尚潮流,勇于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辛亥革命同时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21世纪的中国快速发展,社会的竞争力日益激烈。作为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不要退缩,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好技能,一定可以在这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青年,我们不能摒弃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自觉继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实现了辛亥革命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的一部分,有的正在变为现实,如何更好地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广泛的大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建设统一、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才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但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传承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却永远伴随我们前行。百年纪念,是为了百年的超越。重拾那段历史,是为了牢记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也同时要求着我们这代大学生的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摘要】: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100周年了。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追寻革命先烈的脚步,学习并继承革命者给我们留些来的辛亥革命宝贵精神,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弘扬和传承革命先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心协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辛亥革命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爱国精神大学生 继承和发扬责任和使命努力奋斗 二十世纪初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是近代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回首历史,辛亥革命的发生是有其深厚基础的,在清王朝统治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成长的形势下,辛亥革命应运而生。它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大部分是有资产阶级的代表参与并领导的,所以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解放的曙光。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中国人民反对帝制、反对帝国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次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制,将中国从以前的朝代更替中挽救了出来,并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而且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着在政治上了乱了阵

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摘要】近代历史上由孙中山等革命志士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里程碑,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其中无数革命志士身上涌现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辛亥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辛亥革命传承弘扬中国梦大学生 【正文】巍巍中华,泱泱华夏,五千年悠久历史。读史以明志,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才能不断发展向前。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可以更好的使我们意识到身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自觉投身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征程中。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探讨研究了辛亥革命的精神与传承。 1911年,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引领下,革命党人在武昌城打响了辛亥首义第一枪,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之后,革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没有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也就谈不上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及其辛亥英雄们的革命精神,以更大的热情和激情一起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辛亥革命精神到底是什么呢?辛亥革命精神是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是“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精神;是改天换地、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是无私无畏、忠贞奉献、毁家纾难、甘洒热血的大爱精神;是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呢? 首先,每个大学生应继承发扬扬辛亥革命先辈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都应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如中山先生所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纵观中国历史,大凡不统一时期,多是战火连天,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哀鸿遍野,而国家统一时期,社会经济都高度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势蒸蒸日上。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夙愿,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潮流,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辛亥革命的历史是海峡两岸同胞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之积极意义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之积极意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一夜间,起义军占领了武昌,三天后便光复了武汉三镇,人民参与革命的热情伴随着对清政府仇恨的怒火不断的往外迸发,辛亥革命被这一声枪响推向了高潮,仿佛破晓前最后的黑暗,人们翘首企盼着,曙光慢慢显现。1912年2月12日,经过4个月的斗争,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了。虽然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不断凸显,袁世凯最后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但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富有深远意义和指导意义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结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却是成功的。首先,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猖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走狗的情况下,辛亥革命给予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使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全局的工具,让其再也不能在华建立稳定的统治,为中国日后的反帝斗争开辟了道路,清除了障碍。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这个曾再马背上驰骋沙场的王朝,在日益腐朽之后最终走向了终结,同时辛亥革命也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让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不再膜拜天子,不再受制于皇帝,提倡新风也是人民精神与思想上的一次解放,人们放下了千百年来自己精神上的枷锁。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社会经济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辛亥革命之后,没有了封建专制的制约,帝国主义对民族

资本主义的打压也被大大削弱了,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冲破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桎梏,为自己赢来了发展的最有利时期,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颁布了一系列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资产阶级的发展也促使了无产阶级的迅速壮大。第四,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也带动了亚洲民族运动的发展,并且震动了远在欧洲的资产阶级统治的根基。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仅让民族资本主义登上了政治的舞台,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的压迫。虽然没有完成其反帝反封的根本任务,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基石,为日后更加轰轰烈烈、阶级性质更加鲜明、目标更为明确也更为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上一束璀璨的光,不断指引着我们向着更光明、更先进的方向前进。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事实上,所有辛亥志士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

宣战的战斗队伍。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辛亥志士的共同品格。女革命家秋瑾在致友人信中表示了这样的信念:“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父亲写下了这样的诀别书:“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

辛亥革命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1911年10月10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第100周年,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他们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辛亥革命,要以此激励自己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

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记得今年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片中着重描述了华侨对革命的支持,体现了华侨对革命的重要性。而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有着无数华侨遍布于世界各地,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形势政策论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摘要: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今恰逢辛亥革命100年之际,我们要翻开历史,重新学习它对我们的今日大学生的知道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100周年发扬传统 引言: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辛亥革命100周年悄然到来,回顾历史,100年中华经历沧桑巨变,列强侵略,恢复中华,统一全国,改革开放……而如今社会中浮躁的我们需要我们去回顾历史,静下心来思考,从历史之中学到真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