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

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

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

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

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

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

3、研究地球的历史;

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

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

2、地质现象复杂;

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地质现象;

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

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

第二章矿物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具有不同原子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矿物都属于晶体。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有序排列)的固体。

晶质矿物:是内部质点有序排列的固体矿物。

非晶质矿物:是内部质点无序排列的固体矿物。

晶体结构:因晶体内部质点呈有序排列而具有的格子结构称为晶体结构。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像。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这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矿物的主要鉴别特征:

1、矿物的形态:矿物单体形态、矿物集合体形态;

2、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

3、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4、矿物的密度、磁性等。

集合体:矿物晶粒的聚合体称为集合体。

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放射能力。

颜色: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截作用的强度。

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劈理:变形岩石中能使岩石易于沿一定方向劈开成无数薄片的面状构造。

线理:在岩石标本和露头规模的小尺度的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硅酸盐矿物: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盐类矿物,其结构中一个的周围都有四个氧,形状似四面体,称为硅氧四面体。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它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它是岩浆冷凝形成,是岩浆作用的最终产物。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称为岩浆。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喷出作用,又称火山作用。

岩浆的类型:(一般根据岩浆的sio2含量,对岩浆进行分类)

1.超基性岩浆中sio2含量<45%,常在30%-40%之间;代表性的超基性熔岩称为科马提

岩;

2.基性岩浆又称为玄武岩浆,其中sio2含量为45%-52%;

3.中性岩浆又称安山岩浆,其中sio2含量为52%-65%;

4.酸性岩浆又称为花岗岩浆,其中sio2含量>65%。

火山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火山锥体因失去支撑会发生崩塌和陷落;同时,后续的喷发活动可将原有火山锥的上部炸毁,结果均能造成比原有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为破火山口;洼地常积水成湖,称为火山口湖。

世界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火山带;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3.洋基火山带;

4.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称为侵入作用。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侵入岩是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三度空间的实体,故又称侵入体。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围岩。

同化作用: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称为同化作用。

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称为混染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这种作用称结晶分异作用。

鲍温反应系列: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照两个系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系列,另一个是不连续系列。

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

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

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它们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火山岩基本矿物:长英质矿物(浅色矿物)和铁镁质矿物(暗色矿物)构成火山岩基本矿物。

伟晶岩:矿物晶体粗大且晶形较完好的长英质火成岩称为伟晶岩。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即产状,指其形状、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包括岩墙(岩脉)、岩床、岩盆、岩盖、岩基。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火成岩的结构。根据矿物晶粒的大小,火成岩的结构可分为粗粒、中粒、细粒;这些结构用肉眼均可以识别,统称为显晶质结构;用肉眼难以识别者称为隐晶质结构。

火成岩的构造:是指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有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层状构造。

火成岩的主要类型(火成岩的鉴定方法):

不同火成岩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矿物成分、不同矿物的相对含量、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方面,控制上述差别的基本因素则是岩浆的成分及冷凝环境;

根据火成岩的sio2的含量可以把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根据岩浆的冷凝环境火成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可分为深成侵入岩和浅成侵入岩。

火成岩的肉眼命名主要是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与构造。

岩浆的形成:

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以及来自地幔顶部的一部分物质是形成各类岩浆的物质来源;

高温是使岩石融化的基本因素,当温度达到600度时有少许物质从岩石中熔出,800度时产生酸性成分的熔融物,1300-1350时产生中性成分的熔融物,1400度且样品成分符合要求时可产生基性成分的熔融物;

压力和水分的含量对岩石熔融有很大的控制意义,压力是阻碍岩石融化的因素,压力增大能提高岩石熔点,压力降低,能降低岩石熔点,岩石熔化是如有足够的水分参加,就能够降低岩石熔点,起到与压力相反的作用。

分熔(部分熔融):岩石熔化的过程如同岩浆结晶的过程一样是有“分异”的,也就是分级进行的,同一种岩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熔出不同成分的熔融体,易熔成分现融化,温度升高到相当程度时,岩石完全熔化,且熔融成分从酸性向基性逐渐发展,这种分级熔化的现象称为分熔,它是岩石熔化过程的重要特征。

大地热流(热流):地球内部是热的,内热外流称为大地热流(热流)。

常温带:地下一定深度上,温度常年不变,其温度与当地年平均气温一致,此深度称为常温带。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常温层一下的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加的度数称为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

地下达到一定深度后,地温梯度减小;深度增加伴随着压力增加,而压力增加岩石难于熔化,但岩石在高压下其导热能力增加。地幔中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岩浆层。

地热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对于岩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也是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热成因:解释地热的成因有重力分异说和放射热说;重力分异认为地球由冷的星际物质相互吸引聚集而成;放射热说认为地球的内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沉积岩的研究意义: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面积的7.9%,它主要分布在地壳表层,在表层的三大类岩石中,它的面积占75%,是最常见的岩石;沉积岩中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许多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外力地质作用:固体地球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所包围,外力地质作用是由构成这三圈的大气、水、生物与构成地壳的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

科里奥利效应:北半球上一切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均向右偏,南半球的均向左偏,称为科里奥利效应,它对大气的运动方向(流水的运动也相同)发生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重要地质意义:

1. 大气中的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

2. 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

3.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

4. 风的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

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1.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

4.沉积作用;

5.固结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以及矿物生长作用。

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

磨圆度(圆度):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圆度)。

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沉积岩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碎屑机构和非碎屑结构。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主要有层理、递变层理、波痕、泥裂、缝合线、结核、印模(识别岩层层序是否正确)。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结构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没有足够的时间,变质作用不会发生或不明显。

变质与岩浆作用异同:

岩石变质基本上未发生熔融,原岩未失去整体性,如果原岩受热全面熔融变为岩浆然后与岩浆冷凝结晶成岩,这种新岩石就是火成岩,从原岩是否遭受熔融这一角度看,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如果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很高,达到岩石在该压力下的熔点,那么变质作用就会转变为岩浆作用,因此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可以有发展上的联系。

变质与沉积作用异同:

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等因素,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与此相应,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而沉积的形成作用与大气、水、生物等外因有关,且发生在地球的表层,这是变质作用与沉积作用的基本差别沉积岩形成的固结成岩作用阶段,是在沉积物被埋藏以后发生的,这也与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和地下的一定温度有关,变质作用与固结成岩作用在受到温度、压力、的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不过后者较前者的形成温度与压力低,深度小。

变质作用温度:变质作用发生150-160度至800-900度,低于这一温度属于固结成岩作用,高于这一温度属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温度的来源主要是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

变质作用压力: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及定向压力。

静压力: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的,它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流体压力:通过循环于岩石空隙中的流体形成的。

化学性流体:成分以H2O、CO2为主并含有其它一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是活跃的化学物质,它们积极参预变质作用的各项化学反应,并控制反应过程。

交代作用:某些成分的原子、离子、分子从原岩中带出,而另一些成分的原子、离子、分子从外部带入,从而使岩石的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发生改变这种作用称为交代作用。

变质矿物:变质岩常具有某些特征性矿物,这些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形成称为变质矿物。

▲火成岩和沉积岩的结构通过变质作用可以全部消失或者部分消失,形成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结构分为变晶结构和变余结构。

变晶结构:由矿物重结晶而形成的结构称为变晶结构,其中的晶粒称为变晶。变晶可大可小,粒径可以均匀(等粒变晶)分布,也可以参差(斑状变晶)分布。

变余结构:变质岩中部分保留原岩的结构称为变余结构,如变余砂状结构、变余斑状结构。

▲火成岩和沉积岩的构造通过变质作用可以全部消失或者部分消失,形成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构造分为变成构造和变余构造。

变成构造: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构造,有斑点状构造、板状构造、片理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

眼球状构造:具有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其矿物的颗粒较粗,其长石特别粗大,好似眼球称为眼球状构造。

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构造,由沉积

▲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主要是侵入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的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它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岩石在高温受热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体和地下深部分泌出的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

熔体和热液称为

动力变质作用:又称破裂变质作用,它的发生与剪切力引起的断裂活动有关,在地壳的表层表现为岩石的破裂,在地壳的较深部位表现为岩石中矿物颗粒发生塑性变形、重结晶以及形成新矿物。

第六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有两层意义,一是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另一是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时间,前者称为相对年代,后者称为绝对年代。

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称叠臵原理),它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生物层序律:是根据化石来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不同年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种类的化石,同时生物的进化是有规律的,地层年代越新,含有的生物越高级这种关系称为生物层序律。

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标准化石: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切割律: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地质体的同位素年龄:就是包含在该地质体中与该地质体同时形成的矿物的同位素年龄。

各个代、纪的延续时间不同的原因:

年代越老者延续时间越长,年代越新者延续时间越短,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个是年代越新者保留下来的地质记录越全、划分的越细致;另一个是地质年代划分考虑到生物进化的阶段性,是与生物进化速度逐步加快有关。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地震:大地的震动;发源于地下某一点称为震源;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海啸: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的类型:

1、根据地震成因分为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分为深源地震,中源地震,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浅源

地震。

地震波:岩石震动是通过岩石的质点以弹性波形式传播的,从震源中产生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的类型: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表面波。

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震中位臵的求法:

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根据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地震台所得的震中距用三点交绘法即可求出震中位臵。

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震级的计算是取距震中100公里处由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震幅的对数值;震级与释放的能量的关系是对数关系。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烈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震线。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是度量地震强度的两种不同方法;

1、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随离震中或震源的距离而不同;

2、同一震级的地震在不同的地区造成不同烈度的破坏,而且同一地点、同一震级的地震,其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大,烈度越高。

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基地震带。

▲地震波通过地球内部后再回到地面,能够被地震仪所接收,供人们研究,研究中所运用的基本原理:

地震波在不同密度和刚性程度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致;

在地下压力很高的情况下,固体物质的密度越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快;

地震波遇到两种不同物理性状介质的介面时,要发生反射与折射;

在液体介质中横波不能通过,纵波虽然能通过但其速度降低。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的差别:

陆壳位于大陆,占地壳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厚度大,平均35km,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平原区最薄近于20km;陆壳成分接近于火成岩,其下层为深变质岩,表层多沉积岩;陆壳的形成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仅产于陆壳之中。洋壳位于大洋底,占地壳面积的三分之二;其厚度小一般5-10km,平均7-8km;洋壳由玄武岩组成,表层有不厚的沉积物。

均衡原理:高山下面地壳厚,平原下面地壳薄,即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关

系,是为均衡现象,均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设想在地幔顶部存在某个平面,

在此面以上各个柱体因其物质的总重量相等,故它们能保持重力的平衡,

对的,内外地质作用都在不断打破均衡现象。

第八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50Ma前地球表面有个统一的大陆,称为联合古大陆,大陆是由

大陆在比重较大的玄武岩层之上漂浮和移动,一旦大陆发

瓦纳古陆,其间有古海洋称为古地中海(特提斯海)。

大陆漂移说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摩擦阻力与离极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

霍尔姆斯的地幔对流说:

他认为大陆漂移可以用地幔对流说解释。

岩石导热性不良,放射性热能在地球内部发生不均匀聚集,结果地幔下层的物质受膨胀变形而上升,地幔上层温度相对低而密度大的物质则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的循环流动;在对流的早期阶段,上升的地幔流到达原始大陆中心部分,然后分成两股,并朝相反方向流动,从而将大陆撕破,并使分裂开来的块体随地漫流漂移,其间便形成海洋;上升的地漫流因压力逐渐降低而熔化成岩浆,这些岩浆组成了洋底与岛屿;地漫流的前缘碰到从对面来的另一地幔流时,就转向下流,从而将大陆块体的底部向下牵引,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而成褶皱,当对流停止时,褶皱体因均衡力而上升成山脉,与褶皱形成的同时地漫流把洋底的玄武岩也往下拖拽,从而形成海渊(海沟)。

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洋脊轴部发育有许多纵向断裂和深谷(裂谷),这种现象是岩石圈破裂张开的一种表现。

洋脊地震带的特征:

洋脊是重要的地震带,这里地震频繁,震级低,震源浅,这说明岩石圈沿裂谷带处在不断拉张中,持续的引张力导致了低震级而高频率的地震,引张力作用只发生在地表以下不深的部位,故为浅源地震。

洋脊上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沉积物在裂谷带中极薄,有的部位甚至缺失,向两坡方向对称式逐渐增厚;洋底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米;洋底沉积物的年龄不超过侏罗纪。

两种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有两类,一类是稳定大陆

比鸟夫带(消减作用而成):在海沟—岛弧(山弧)系中深度由浅到深的一系列震源排列成为由海沟向大陆倾斜的面称为比鸟夫带;比鸟夫带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的构造带,故又称为俯冲带;大洋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在达到600km深度后才发生全部熔融,熔融物上升便引起火山作用,形成火山弧,俯冲板块在未全部熔融前具有刚性,故能在俯冲的动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地震,深源地震才得以在俯冲板块的前端发生。

碰撞造山带:随着大洋板块的俯冲消减殆尽,洋壳两侧的大陆便发生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山链称为碰撞造山带。

边缘海:岛弧和大陆之间的海域。

海山:洋底上有隐没在水下的玄武岩质或山高地,称为火山,露出海面的就是岛屿,具有平顶的大部分海山称为海底平顶山或盖伊特。

热点:从海山的排列及其年龄变化的规律性可以推断,地幔顶部存在者某种热源称为热点,热点是地幔深部热而轻的物质呈柱状上升到岩石圈底部而形成的,上升的地幔物质柱体称为地幔柱。

海底热流值的分配规律:

洋脊轴部热流值极高,海沟热流值极低。地热主要是来源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在花岗岩中多,在玄武岩中少,洋底的热流除了由玄武岩本身的放射热提供外,还从以下两方面得到了补充:

一方面软流圈顶面的位臵在洋底下面比在大陆下面更接近地表;另一方面地幔的高温物质不断沿裂谷带上涌使洋脊轴部热流值提高;而海沟的情况相反,大洋板块向下潜没,软流圈的顶部下落,而且板块因不断失热而变冷,故热值很低。

海底扩张:由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动力;洋脊部是地幔物质的上涌部位(对流圈的上升部位),即离散带,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对流圈的下降部位),即敛合带。

海底扩张的要点:洋底的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底不断更新;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磁场强度:地磁场上任何一点都有磁力的大小,称为磁场强度,单位为奥斯特,地磁场一般只有十分之几的奥斯特。

地磁场转向:地质历史中地磁极的南北在不断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有的时候地磁南北极向与现在一致,有的时期相反,前一种情况称为正向,后一种称为反向;保持一定的地磁极性的大阶段称为期,每个期内包含的短期转向阶段称为事件。

海底地磁条带:海底地磁测量发现,在垂直于洋脊脊轴方向的一系列剖面中,确实存在着对称式分布的玄武岩磁性条带,而且各磁性条带的宽度和地磁场转向期与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成正比关系;海底地磁条带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将玄武岩磁性条带宽度所代表的距离除以该条带的时间跨度就能够计算出海底扩张的速度,大约每年数厘米;根据海底扩张的速度和海底的宽度就可以计算出整个洋底不同部分的年龄,最老的海底为侏罗纪,它和实测的年龄数据十分吻合。

转换断层: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裂切割,这种断裂称为转换断层,它是指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端发生了转换,由平错变化为拉开,表现为以轴脊为界,左右两侧的地质体整体地作同步的分离运动。

海洋的开闭旋回(威尔逊旋回):

海洋作为巨大的盆地是由大陆裂开与扩张而成;对转换断层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加拿大学者威尔逊认为大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从大洋收缩到大洋关闭和消失,是构成连续演变的过程:萌芽阶段、幼年阶段、成熟阶段、收缩阶段、结束阶段、大陆碰撞阶段。地质上将海洋开闭的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板块构造的含义: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板块划分的依据:

依据是板块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而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的多。

洋脊扩张带是离散性的板块边界,它是一种生长性的板块边缘;

消减作用带位于海沟,它是聚敛性的板块边界,是一种消减板块边缘;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在此边界既无板块增生也无板块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

在大陆内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消减作用边界即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全球板块的划分:根据板块划分依据可以将全球划分为以下板块: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

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它是由统一而连贯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实体,相邻地体在

地体都是外来的;在运动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体可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称为复合地体。

第九章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种类: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又称机械风化作用,它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份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它的过程主要方式有矿物岩石的热膨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卸载作用)、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方式有熔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化学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所起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它的主要表现为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及生物遗体腐烂分解的产物引起岩石的解离,还有根劈作用。

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气候、地形条件、岩石的特征。

差异风化:如果抵抗风化能力不一致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这种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部联系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被较新岩层覆盖而保留下来的风化壳称为古风化壳。

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含有腐殖质的松散细粒物质称为土壤。它由表土层、沉积层(称为土体),轻微风化的基岩或沉积物(称为母岩层或母质层)。

第十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河流的形成过程:河流是由片流、洪流逐渐发展而成的。

片流: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均匀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细流称为片流。

洪流:随着片流的进一步发育,更多的水层向沟槽集中,并以其较大的能量刷深和扩大沟槽,片流就转变成现状流水称为洪流。

冲积扇:洪积物在沟口往往呈扇状分布,扇顶在沟口,扇形向山前低平地带展开称为冲积扇。

洪积平原:一系列冲积扇相互联结,形成山前的平坦地形称为洪积平原。

▲河流的地质作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以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固体物质破坏河床称为河流侵蚀作用。

下蚀又称低蚀,是指河水向下侵蚀刷深河床;

下蚀原因主要有顺坡而下的流水具有垂直向下的运动分量,坡度越陡下蚀能力越强;在河底滚动和跳跃的砾、砂,不断撞击河底,河底加深很快,洪水期尤其明显。

锅穴作用:是由流水中急速旋转的涡流所引起的,它促使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河底上被钻出的坑称为锅穴。

侵蚀基准面: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申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纵剖面:是指河流从源头到河口沿着中线的剖面,常常用河底纵向上不同高度点的连线表示。

河流的平衡剖面:由于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河流的平衡剖面。

发生旁蚀的原因:

旁蚀又称为侧蚀是指河水冲刷河床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主要原因有弯道离心力的作用、科力奥利效应。(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自由河曲: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可自由而充分,这种河流弯道称为自由河曲。在自由河曲中,河湾绕环的地带称为河曲带。

牛湖:河道截弯取直以后原来的河湾被废弃,并堵塞成湖称为牛湖。

水系:将主流与其支流以及支流的支流等联结而成统一的系统称为水系。

分水岭:流域与流域之间由山体或高地所分开,这种分开相邻流域的高地称为分水岭。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流水质点的运动方式:

流水搬运物质的方式:

拖运(滚动,滑动,跳动)、悬运(漂浮)、溶运(熔解,离子的方式)。

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一、河流的不同部位流速发生变化;

二、河流流量随气候或季节而变化;

三、搬运物增加,负荷过重;

四、局部地段河底变平坦,涡流减弱引起河流沉积。

加积作用:如因山崩、滑坡以及洪水注入等均可使河流超负,河水的能量不足以将其搬运,较粗的碎屑物便在河床中沉积下来,从而抬高河床,这种作用称为加积作用;河床并变为宽而浅平,河水在宽浅的河床上流过会发生频繁的分散与汇

冲积物的特征:风选性较好、磨圆度较好、成层性较好、韵律性、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

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

我国黄河三角洲呈扇形,是因为黄河在近海处的松散层中形成许多分流,河道围绕三角洲起点左右摆动,频繁改道,通过分流的沉积将三角洲不断向渤海方向推进;

我国长江三角洲呈鸟嘴状,是因为长江只有一条主流入海,其主流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搬运量,故以主流沉积为主形成三角洲。

河流阶地: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因去均夷化作用而重新下蚀时,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上,成为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

河流的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河谷的位臵与取向受局部性地质构造控制,大区域内河流的展布受到板块构造的控制。

准平原:地面相对平缓,仅有微弱波状起伏,残存一些由抗风化剥蚀强的岩石构成的孤山,大部分地区被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这种地面称为准平原。

夷平面:准平原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而成为山地,在山顶残留着准平原的遗迹,即平坦的顶面,范围可大可小,面上可以见到砂、砾等松散沉积物,而且一系列向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它们代表了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

第十一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冰川:是在重力影响下由雪源向外缘慢移动着的冰体。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雪线的高度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降雪量:对于冰川的形成,丰富的降雪量比严寒的气候更为重要;

地形:陡坡上雪难于积累和保存,雪线位臵较高,缓坡或平坦地带雪易停积,雪线位臵较低,其次不同坡向和降雪量不同,也影响雪线位臵。

冰川运动的主要因素:重力和压力。

冰蘑菇:如冰面上有巨大的砾块存在,石块可保护下面的冰体,延迟其消融的过程,而周围冰体则快速消融,久之形成冰蘑菇,即一个冰柱托着一块大飘砾;当砾石跌落后,

冰川的类型:

大陆冰川,呈面状展布,延展面积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冰层厚度达数千米,压力巨大,冰川向四周流动,可以越过较大的地形障碍,做向上运动;

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山,主要分布在中低唯独的高山地带。

山岳冰川的类型: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并将破碎物掘起带走,主要原因一方面是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像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冰蚀地貌:冰斗、鳍脊、角峰、冰蚀谷、羊背石。

鳍脊: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风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

角峰: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缓,并有许多冰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家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的塑性降低,也能导致冰川搬运能力减弱,使冰川中过量的搬运物质堆积下来。

冰碛物的特点: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过去称为泥砾层,主要特点有:

1、皆由碎削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削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鲜明;

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

7、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有蝶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8、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

冰碛地貌: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冰水沉积物:由冰水搬运和堆积的沉积物。

▲冰水沉积物特征性地貌:冰水扇,纹泥,蛇形丘。

冰水扇:终碛前缘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积体。

纹泥:又称季候泥,是在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湖泊而形成的纹层状沉积,层理细薄,颜色深浅相同,颗粒粗细不同。

纹泥形成原因:

主要是季节变化,夏季冰融较快,冰水量大,搬运力量强,带来较多的细砂,粉砂并迅速沉积,成层较厚,并因氧化较强故颜色较浅;冬季冰融停止,只有悬浮的细粉砂及粘土等物质缓慢沉积下来,成层极薄,氧化程度弱故颜色较深,季候泥就像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蛇形丘:是狭长而曲折的高地,两坡对称且较陡,蜿蜒如蛇形,由砾石和粗粒构成并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和不规则的交错层理,它是在冰体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由冰融水将冰碛物冲刷、搬运并再堆积而成。

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确定古代冰期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冰碛岩以及基岩上留下的冰川擦痕。

间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

冰川作用的影响:冰川的大规模进退,可以引起一系列地质作用,主要有地壳均衡调整,海平面变化,水系和水文条件改造,生物变迁。

冰川作用的原因:发生冰川作用需要的两个条件,一是气温降低,雪线高度下降;二是有丰富降水量。天文说(太阳辐射能变化,日月距离变化),大气成分变化,洋流变化。

板块运动对于长周期冰川作用的出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板块运动可以导致:

1、大陆位臵变化,

3、山链的形成,

4、大洋的开合。

前三项可以导致气温显著降低的条件;第四项将可能导致像南极大陆这样四面环海有充分水蒸气补给的条件。

第十二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沉积物或岩石空隙中的水。

▲岩石的空隙:主要有孔隙、裂隙、溶洞。

溶洞: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称为洞穴或溶洞。

影响孔隙度的主要因素:颗粒的粗细、分选程度、颗粒的形状、胶结程度。

裂隙率:岩石中裂隙的数量用裂隙率表示,它是岩石中裂隙的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喀斯特率:岩石中洞穴的数量用喀斯特率度量,它是溶洞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地下水面:水井挖到一定深度,就有水自井壁和井底渗出,汇成一个水面,相邻水井的

液态水不饱和称为包

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流具有压力而向上运动者称为上升泉;水流不具有压力,仅

地下径流:地下水从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称为地下径流。

▲地下水的类型:

根据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喀斯特水。

承压水:位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它具有上下运动的能力。向斜盆地或单斜盆地是形成承压水的有利地质构造。

喀斯特:地下水或部分地表水参与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

多级溶洞形成的原因:

地壳上升,潜水面下降,沿地下水面发育的溶洞就抬高而成为干洞,随后地壳保持相对稳定,则在新的潜水面附近通过地下水横向溶蚀可发育低一级的另一溶洞系统,如果地壳间歇期性多次上升,就造成多级溶洞,各级溶洞的高度常与河流阶地高度一一对应。

影响或有利于喀斯特发育的因素:

1、温湿的气候;

2、易溶的岩石;

3、岩石中的断裂破碎带及岩层产状较为平缓的部位(合适的构造);

第十三章海水的地质作用

海和洋的区别:

1、近路为海,远路为洋;

2、海盆水浅、面积小,具有陆壳,年纪轻,现代的海形成于新生代;

洋盆水深、范围大,具有洋壳,年龄老,现代的大洋形成于中生代。

海中生物特征:海中生物有底栖,游泳及浮游三类,底栖生物主要分布在0-100m深的海底,游泳及浮游生物主要生活在还上层50-100米深的范围内。按照骨骼成分分为钙质生物和硅质生物两大类。

波浪及其地质作用:波浪主要发生在近岸浅水海域,其传播深度一般不超过海基面;波浪运动可以侵蚀破坏近岸带岩石并形成海蚀平台等侵蚀地形,也可以改造、搬运并沉积各种碎屑沉积物并形成沙滩、沙坝、砂咀等沉积地形。

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潮汐作用引起海平面高度的变化,迫使海水做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形成潮流;潮流速度快,规模大,对海底沉积物起重要的改造、搬运和再沉积作用;在狭窄的河口带,潮流可将少量碎屑沉积冲刷,带走,这里不形成三角洲而成为三角港。洋流及其地质作用:洋流是由信风、海水温差以及含盐度差等因素引起的海水定向流动;他即出现于海水表层,也见于海水深部,即发生在近海岸,也分布于远海水域,其运动方向既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洋流的作用在于搬运海底碎屑沉积物,以及溶解于海水中的金属元素;等深流是沿陆坡等深线方向流动的深部洋流,主要见于大西洋西部陆隆之上。

浊流及其地质作用:浊流是富含泥沙等悬浮物质,因比重而在重力作用下自行向下快速流动的水体;它具有很强的侵蚀能力,能破坏海底电缆,塑造海底峡谷,能将陆架浅水带的沉积物搬运到海底堆积起来;湖泊中也能出现浊流。

滨海:滨海是浪基面以上的海域;滨海带可分为外滨,前滨和后滨;滨海带以能够受到强烈的波浪作用为特征,形成沙滩、沙坝、沙堤、沙咀等各种特征性的沉积地形;后滨可形成沼泽;如果浅平的近岸带因有凸起的地貌大规模发育而与外海隔离或半隔离,海水循环不畅,波浪作用变弱而潮汐作用占主导地位,则可出现泻湖及其周围的潮坪,潮坪平坦而宽阔,沉积砂质或泥质物。

碳酸盐补偿深度:CaCO3能够沉积并保存的最大水深,简称CCD,当超过这一深度碳酸盐物质就会被海水溶解而不能沉积和保存下来。

金属泥及其形成途径:

金属泥是指在深海底堆积的富含重金属元素的泥状沉积物;

形成途径有二:一是沿洋脊裂谷带上升的岩浆分泌出含重金属元素溶液;二是海底热泉活动,即冷海水向下渗透后被加温,温度升高的海水携带着从基岩中溶滤出的金属元素,并以海底热泉的形式在海底发生沉积。

海水的进退及其地质意义:

概念:海水面的升降是在地质历史中频繁发生的现象。

意义:它与构造运动、海底扩张速度变化及海水量的变化相关;火上的大规模喷发可能引起海水量的增加;冰川作用时期则引起海水量的减少;构造运动及板块扩张速度的变化,均可改变海盆的容积。

第十四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湖水的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冰川融水,残留海水。

湖水的排泄:蒸发,流泄,地下渗透。

湖泊的成因类型:构造湖,火山口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陷落湖,风蚀湖,堰塞湖,人工湖。

堰塞湖: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谷被冰川终碛堵塞而形成的湖。

我国湖泊分布特点:

我国是多湖的国家,湖泊有两万多个,就地区而言,我国湖泊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两大湖区;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面积广、分布稠密的地区,其水质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藏东南为淡水湖,藏南为淡水与咸水湖,藏北为咸水湖,藏北北部为盐湖。

湖泊的地质作用:剥蚀,搬运,沉积。

湖泊的沉积作用:机械,化学,生物

湖铁矿:由含铁岩石分解而形成的Fe(OH)3的胶体溶液可以与湖水中的电解质发生中和,或与湖水相混后因酸度降低而沉积,析出氢氧化铁。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

沼泽的形成途径:淡水湖泊的沼泽化,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海岸带的沼泽化,泉水涌出地的沼泽化,积水地段的沼泽化,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

沼泽的地质作用:沼泽只有沉积作用,主要是生物沉积作用。

泥炭:腐植物质与沼泽中的泥沙及溶解于水中的矿物质等混合而成为泥炭。

第十五章风的地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剥蚀,搬运,沉积。

▲风的剥蚀作用:简称风蚀,包括吹扬和磨蚀两种方式。

吹扬:风将地表沙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而且边棱清晰鲜明,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城,风蚀蘑菇,风蚀柱,蜂窝石。

▲风的搬运作用:悬浮,跳跃,蠕动。

悬浮搬运:在紊流和涡流的上举力作用下,细而轻的沙粒悬浮与气流而向前进。

跳跃搬运:沙粒在气流中以跳跃方式前进。

蠕动搬运:当风速较小或者地面沙粒较大时,砂粒不能跳到空中,而是沿着地面滚动或滑动称为蠕动。

风积物的特点:

碎屑性,良好的分选性,较高的磨圆度,碎屑中可存在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物,具有规模较大的交错层理,颜色多样。

▲风积物的堆积方式:沉降堆积,遇阻堆积。

沉降堆积:因风速减弱而发生的堆积。

沙漠:是指年降水量小于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主要特点是气候干燥。

沙漠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并受地形影响,主要有热带、副热带沙漠,大陆内部温带或暖温带沙漠,副热带大陆沿岸冷洋流影响带的沙漠,极地沙漠。

黄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

黄土成因及其标志:

成因:典型的黄土是由风成的。

标志:黄土的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减薄,组成黄土的颗粒向外逐渐变细,黄土不光分布在低平地区而且也能见于高山之上,黄土成分与其下腹的基岩成分无关,还有在水中不稳定的矿物。

第十六章块体运动

块体运动:山坡上的块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运动称为块体运动。

安全系数: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称为安全系数。

水在快体运动中的作用:

在快体运动中水的作用主要在于减少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减少岩块与基

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进块体运动的发生。

沉积物流:由沉积物(泥、粉沙、砂、石块等)与水,或沉积物、水与空气组成的运动性流体。

泥流:有水饱和的沉积物流,密度大,碎屑物在水中悬浮,碎屑粒很少接触和碰撞。

泥石流:由滑坡体、泥石滑体或是浑浊的沟谷流水在流动中不断捕获谷坡上的松散沉积物后发展而成的泥流,沉积物中包含泥质物、砂和碎屑或石块,当稠度特大时似混凝土,稠度小时似泥浆水。

粒流:不含水的或含水少的沉积物流。

蠕移:运动速度及其缓慢的不含水或含水少的沉积物流。

第十七章行星地质概述

太阳系:是由太阳、9颗行星、61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星系。撞击作用:是指陨星坠落对行星的冲击并使其表面发生变形甚至变质作用,变形的典型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历史比较法的缺陷。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 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 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 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称为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构造者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区别是:内部结构是否规则。 由非晶体调整其内部质点的排列方式而向晶体转变的作用,称为脱玻化作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如,T、P)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6、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考研真题普通地质学全版.doc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试卷1998-2007 ★1998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碎屑结构 2.克拉克值 3.矽卡岩 4.地热增温率 5.共轭定理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2.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 _ B_ C_ 3.陨石按成份分为三类A_ B_ C_

4.糜棱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C_ 5.地球上冰川作用的主要时期有A_ B_ C_ 6.可确定地层顶底的沉积岩原生构造主要有A_ B_ C_ 7.温泉的形成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2.简述河流的袭夺。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典型分布区。

★1999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基体和脉体 2.斜层理 3.侵蚀基准面 4.转换断层 5.水化作用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A_ B_ C_ 2.洋壳剖面上四种特征的火成岩是 A_ B_ C_ D_ 3.温泉和地下热水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4.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经A、B、C三项校正后,如与该点标准重力值不同,则称改点存在D. A_ B_ C_ D_ 5.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_ B_ C_ 6.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主要有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浊流地质作用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 2.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3.简述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识别标志。 ★2000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 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以℃表示。 软流圈:地下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的地震波速低速层,是一个具软塑性和流动性的层次。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破裂面称为断口。 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和各种地质体发生或形成的先后顺序或新老关系,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即原始产状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 化石:埋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 生物演化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相同时期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球形风化:在裂隙发育的岩浆岩和厚层砂岩地区,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风化壳: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残积物: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各种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可迁移的成分从原矿物中迁移出来随流水带走,剩下的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 洪流:由片流汇集到沟谷中形成的有固定水道的水流。 坡积物:片流将洗刷破坏的物质从山坡上部搬运到山坡下部较平缓地带堆积形成坡积物。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井和泉是它的人工和天然露头。 河流的袭夺:向源侵蚀作用较强的水系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作用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叫河流的袭夺。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下蚀)达一定深度后,接近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即停止,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限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砂,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砂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 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 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 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 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 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 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 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 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19.康拉德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 20.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 21.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22.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 23.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24.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25.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于下盘之上。 26.走滑/平移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 27.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 28.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29.地堑: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常为山岭。

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杨文轩《体育概论》考研资料复习笔记

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杨文轩《体育概论》考研资料复习 笔记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概念 表0-1 概念 考点二: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表0-2 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表0-3 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考点四: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1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 体育学的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体育概念。 (2)体育功能。 (3)体育目的。 (4)体育过程。 (5)体育手段。 (6)体育科学。 (7)体育文化。 (8)体育体制。 (9)体育发展趋势。

2学习体育概论的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我们研究体育概论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它要求: ①要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②要用全球性视野来看待问题。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必须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 (2)坚持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①提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坚持真理。 ②学习与研讨体育概论,重点是通过研讨发现问题。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①学习体育概论,必须突出体育概论研究的现实指导性。 ②体育实践是体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 (4)坚持不断创新发展的观点 ①从我国国情出发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②体育概论的创新和发展,要建立在对中国国情、中国体育科学发展、体育发展规律和世界体育领域变化有深刻理解、分析、把握和了解的基础上。 3体育概论的学习方法 在体育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其方法为: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授只起引导作用。

兰州大学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备注:页码为《普通地质学》第三版;名词解释中数字为历年考察次数;历年真题(共17套)按章节编排,考生可直接以此为纲展开复习。联系QQ:940114253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4):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一、简答题 1. 简述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任务)?P2 (2004) 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QQ:940114253,最低价转让,免费答疑。 2. 简述地质作用的特点?P3 (2007,2003)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且同一类地质作用在不同地区具有其特殊性;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现象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复杂;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也有一些地质作用过程的时间很短(如地震)。 3、简述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P3(2016)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1、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两者都同时受到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获取剩余文档联系QQ940114253 二、论述题

体育概论考研知识总结

1、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2、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3、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4、体育娱乐:是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5、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学科群。 6、体育科学体系:组成体育科学的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体系,称之为“体育科学体系”。 7、体质:指人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8、运动技术:是指那些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潜力的、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 9、体育体制:体育体制是体育工作的组织制度,是实现体育事业目标的组织保证,具体指体育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形态、权限划分和权力运行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体育体制的核心是体育的机构设置、权力分配以及运行机制。 10、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11、身体练习:是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它是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专门采用的身体活动。 12、国际体育:是指国家之间进行的双边或多边的,以竞技运动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文化交往活动。 13、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包括动作的开始,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姿势。 14、动作力量:是身体移动时对外部物质对象所产生的物理作用。 15、动作节奏:动作的节奏是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收缩与舒张与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1、体育学的产生于发展阶段 (1))初步形成阶段(2)引进与移植 (3)探索与终结阶段(4)挫折与停顿阶 (5)发展与丰富阶段

2007一2020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2007一2020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2007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地质术语解释 1、“将今论古”原理; 2、矿物; 3、风化壳; 4、风棱石 5、层理; 6、岩浆; 7、地震震级; 8、地震烈度; 9、节理; 10、解理; 二、填空 1、海(洋)底地形单元主要分为()三部分; 2、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三个基本原理是(); 3、从老至新,中生代由()纪组成,为()。 4、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等; 5、从底到顶,三角洲沉积物由()三层组成; 6、沉积物通过()三种沉岩方式变成沉积岩; 7、浅成侵入岩体常见有()等; 8、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和三种;

9、岩浆按酸度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10、产状三要素是指()和(); 11、断层的基本类型有()和三种; 12、()是典型的区域变质岩石 三、简述题 1、试述冲积物和冰碛物的差异(20分); 2、试述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和各带分布的岩溶地貌(20分); 3、试述河流方向侧蚀作用过程及其地形产物(20分); 2010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大气降温率 2、解理 3、石笋 4、冰期 5、可燃冰 二、简答题 1、简述“将今论古”和“以古示今”思维的地质含义。(10分) 2、举例说明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主要方式。(15分) 3、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含义、类型及过程。(15分) 4、地震的成因类型和震级及烈度的含义。(15分) 三、论述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及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25分)

2、基岩海岸波浪侵蚀作用的过程及主要海蚀地貌类型。(25分) 3、板块构造与岩浆、变质、造山及成矿作用的关系。(25分) 2014年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10个) 平行不整合 岩床 古风化壳 残积物 元素丰度 层面构造 差异风化 康拉德面 二、画图简述 1、简述画图断层类型 2、画图说明石柱、石钟乳、石笋形成过程 3、河流侧蚀作用 4、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顺序 5、简述风积物、冰碛物、浊积物特点 三、论述 用板块理论分析以下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以及指出它们所在板块边界类型 1、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2、土耳其大地震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综合思考题 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 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 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 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1克=5克拉。 矿物定义: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矿石的基本单元。 准晶体定义:是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其内部原子或离子既不像非晶质那样完全无序分布,又不像晶体那样呈三维周期性平移有序排列(粒径一般只达微米级)。 二、基本特征Basic features 1. 矿物的六项基本特征 特征1.(最基本特征)天然产出,有序结构,固体

[全]体育概论考研真题详解

体育概论考研真题详解 1体育(广义)[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体育(广义),又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人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专门性的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发展人体运动能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活动。 2体育理念[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体育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是一种比较自觉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是一种展望和追求。简言之,就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在现代体育发展中,它起着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3终身体育[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人从童年开始至生命结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人一生中

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4体育产业[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5人文体育观[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人文体育观是一种文明、理性、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人文体育观强调的是将人文精神融入体育认识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积极挖掘体育对人类生存中的积极意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人文体育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客观需要。6运动竞赛[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运动竞赛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竞赛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点。运动竞赛是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进行个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资料

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 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 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 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 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 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 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 5.表3-7 表3-8 表3-9 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 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6.地层表:(P50)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7.褶皱 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核:褶皱的中心部分。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word精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C)复习知识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 统; 2.地球表层: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人口问题,现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上的压力,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地球负担人口数量的极限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对未来地球的生物的整体发展趋 势也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2)资源短缺问题,现如今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油气、铜铁锰等金属矿产、钾盐等非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地球科学能够指导寻找并合理开发矿产,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更好的矿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富强。 (3)环境问题,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此外,水利、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查,避开断层、火山等活动区,地基选择与下面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关联。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全球性,许多自然现象与过程都是全球性存在的,人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如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现象等; 2.大的时间尺度,如地质学,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的地质事件也是从几十万至几十亿年。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及其他小天体组成; 2■彗星:是太阳系的一类小天体,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 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彗发和一条彗尾; 3■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考研体育概论复习总结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3、健身体育: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4、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5、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7、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8、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9、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10、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11、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14、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15、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17、体育文化: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 18、(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构成奥林匹克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奥林匹克的传统。 19、体育目的:是规定体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20、体育教学:是指通过向体育教学对象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活动,达到使体育教学对象能够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双边教育活动。体育锻炼:是指参加者通过重要性的身体运动,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体育游戏(广义):是指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进行的娱乐活动。体育运动训练(业余):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进行生物学,心理学的改造,达到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一定提高的教育活动。体育运动训练(职业或专业)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进行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系统改造,达到使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并取得最佳运动成绩的教育活动。 21、体育竞赛:是指通过参加者之间所进行的体育比赛,使参加者最充分展示和锻炼其竞技能力,接受强烈的心理体验的活动。 22、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23、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24、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普通地质学 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12*2.5) 地层层序律地质构造硬度块体运动稳定大陆边缘 洋流同化作用深断裂 二、简述题 1、写出下列三对地质概念的区别(6)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断层与节理沉积物与沉积岩 2、简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8) 3、为什么“季候泥(纹泥)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4、简述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9) 6判断沉积地层层序是否正常的证据是什么?(9) 三、详述或论述题(70) 1、变质岩的特征如何?10 2、详述火成岩的鉴定方法?10 3、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15 4、海水大规模进退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如何?15 5、如何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状分布现象?20 一、名词解释(12*2.5) 变质矿物科里奥利效应火成岩震级逆掩断层差异风化纹泥 地下水潮汐沙漠化块体运动 二、间答题(10*5) 1、全球主要地震带、火山带各有哪些??它们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有和异同点? 4、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其地质意义如何?

5、在喀斯特地区,多层溶洞所反映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三、详答或论述题 1、现今地表丰富多姿的地形地貌景观是哪些地质作用的杰作?为什么?(20) 2、如何识别断层?(12) 4、论述沉积岩的研究意义(10) 5、试述夷平面的研究意义(10) 窗体顶端 1.陆地表面形态可划分为、、、和五个地貌单元。 3.河流搬运方式有:、、。 4.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和。 5.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和。 二、单项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 A 花岗斑岩 B 板岩 C 页岩 2.河流侧蚀作用产生地质现象是()。 A 峡谷 B 急流瀑布 C 曲流 3.滨海沉积砾石的长轴与海岸()。 A 平行 B 垂直 C 斜交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

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4、晶体习性:生长条件一定时,同种晶体总能发育成一定的形状,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的结晶习性。 5、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6、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它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7、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8、变质岩:它是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在诸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11、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原生岩浆:是指由上地幔物质经局部熔融或壳层物质局部或全部熔融而形成的初始岩浆。 14、岩浆分异作用: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 15、岩浆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了围岩或捕虏体,使岩浆成分发生了变化,称为同化作用。不完全的同化作用称为混染作用。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层理构造: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2、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3、圆度:系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4、球度:是指颗粒接近于球体的程度。 5、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6、结构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分选性、磨圆度即颗粒含量接近极限的程度。 7、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8、内碎屑:是水盆地内已沉积的弱固结碳酸盐沉积物经流水或波浪冲刷、搅动成碎泥块原地堆积或近距离搬运、沉积而成。 9、叠层构造:是蓝绿藻类分泌的粘液,将细屑碳酸盐物质逐层粘结后硬化而成,因季节的变化,藻类分泌物的多少也有变化,因而出现纹层构造。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综合复习二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综合复习二 1.什么是地质思维?地质思维有哪些特点? 2.哪些学者对近代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科利奥里力对哪些外力作用有影响?受科利奥里力影响的外力在进行地质作用时会产生哪些特殊的效应? 4.大陆的平均高度与大洋的平均深度之间为什么会形成两个高程不同的台阶? 5.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石墨、石榴子石、刚玉以及粘土矿物等常见矿物在各种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分别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选其中一、二种加以分析)? 6.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花岗岩、流纹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石灰岩、粘土岩、矽卡岩、片岩、及片麻岩等常见岩石在各种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分别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选其中一、二种加以分析)? 7.砂岩可形成于哪些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中?如何识别形成于不同类型沉积环境中的矽岩? 8.角砾岩按其成因不同可分成哪几大类?如何识别它们? 9.如果判别沉积岩和成层状火山岩的顶底面?作这种判别有什么意义? 10.世界上目前已发现了多少种矿产?我国目前共发现了多少种矿产?在我国已发现的这些矿产中,哪些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哪些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1.沉积岩的哪些特征与其形成时多处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12.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上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主要指地质证据)? 13.地球上共有多少种地质能源?你对各种地质能源的目前开发与利用状况了解多少?对这些能源的发展前景有何估评? 14.内外力地质作用是怎样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推动地质历史发展的? 15.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之间有什么联系?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16.各种外力地质作用之间有什么联系?其中占主导地位是哪一种?为什么? 17.在所有的内外力地质作用中,有无占主导地位的作用?如有,应是哪一种?为什么? 18.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9.河水、地下水、海水、冰川及风的侵蚀作用极限面是否相同?如相同,这个极限面应在什么部位?如不同,应各在什么部位? 20.如何识别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与冰碛物? 21.在洪积相、河漫滩相、三角洲相、湖泊相、浅海相及浊积相的地层中,哪些可能赋存有石油? 22.外力地质作用可形成哪些矿产?内力地质作用可形成哪些矿产?

体育概论 2005 第二版

《体育概论》笔记绪论 1、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体育概论常用的科研方法——情报资料搜集和文献资料综述法、整理和研究资料的方法。 第一章体育与体育科学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6、身体锻炼——指以健身、医治、卫生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7、身体娱乐——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8、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 9、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点 (1)、它们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都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2)、三者都要求全面发展身体,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3)、三者的过程中都有教育和教学的因素 (4)、在内容和手段上,有许多三者共用的 10、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目的、主要形式方法都各有不相同11、怎样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水平 (1)、国民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2)、群众体育普及的程度 (3)、体育科学研究的成就和水平 (4)、体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5)、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 (6)、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和最好成绩等 12、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学科群。 才提供设置课程的论据 14、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 (1)、指导科学——如马克思哲学是体育科学的指导思想 (2)、基础科学——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教育学、社会学、生物学(3)、体育的应用学科——如体育管理、体育学 (4)、体育的专项技术学科——专项技术的理论 第二章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2、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 (1)、原始体育在生活中和劳动过程中萌芽 (2)、体育是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3)、原始的体育与军事、医治卫生、宗教祭祀和娱乐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 1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资料

普通地质学整理 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 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 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 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 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 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 5.表3-7 表3-8 表3-9 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 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6.地层表:(P50)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7.褶皱 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核:褶皱的中心部分。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