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语文月光启蒙1

五年级语文月光启蒙1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揭题 1、你们记得孙友田吗? (我知道上学期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我知道他是一位诗人;我知道他有10部诗集;我知道他写了1000多首诗……) 2、看来同学们对孙友田还是很了解的。是的,他的成功与他母亲幼时的启蒙密不可分,正如他在母亲去世后回忆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齐读PPT 想知道他母亲是怎样启蒙他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孙友田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板书:月光启蒙)PPT出示课文题目 3、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别忘了里面有一小横。 4、齐读课题。 5、月光是那样的轻柔,再读课题。 6、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想问的?(课文讲了什么事?母亲是怎样启蒙的?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做课文题目等)这些问题,有的是我们这节课就能解决的,有的要留到下节课再探究。 二、初读课文, 1、《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挺长的,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读之前我们先请个同学来读一下自学要求PPT出示: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书读完了,别忘了举手示意老师。 2、检查生字 (1)出示一类生字词语 大家课文都读完了,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生字学得怎么样?PPT出示 指名读再齐读 篱笆时辰洗澡搂着我凤凰割草筛大米花轿帐子 (2)多音字 生字表里有两个多音字,你找到了吗?出示PPT混沌莲花落。你知道课文中含有莲花落的句子吗?PPT出示,我们来了解一下莲花落,PPT展示这两个多音字还有其他的读音,你知道吗?再出示这两个多音字的其他读音及组词,PPT学生再读 3、主要内容 (1)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迅速地浏览课文,同桌交流,尝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课文知识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悲痛──快乐 词 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 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 识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_________ ①[耘田]在田间锄草。 ②[绩麻]把麻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_________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盐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钮]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磐}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_________ ①[陂]池岸。 ②[满]水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口]随口。 [译文]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地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我会写: 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 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 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 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执教:金寨县梅山第三小学卢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 2、在这美丽的月光下发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一篇有关我们的老朋友——孙友田写的与月亮有关的文章。为什么说是老朋友呢? 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师简介诗人(出示幻灯片) 3、这次孙友田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叫做《月光启蒙》,齐读课 题。理解:“启蒙”。 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一)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三组词语(注意加线词语的读音); 启蒙天资聪颖豁然开朗音韵高深莫测

篱笆时辰帐子褂子活计搂着凤凰 混沌亮堂堂莲花落荆草嫦娥奔月箔篮筛大米娘俩 1、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轻声以及多音字和易读错的生字词语。 2、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 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再读课文,分小组,自己选择段落,读给同组同学听,争取把课文读得更流利。 指名小组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指名读。 B、齐读。 2、母亲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启蒙我的呢?(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这中间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你能读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吗?(指名读相关课文)五、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重点指导:“蒙”字要写得紧凑,秃宝盖下面有两横。“嫦娥”女字旁要写得挺拔,不能倒下来。 六、布置作业: 1、多音字组词(查字典,看看下面的字有几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再组词) 奔落混长 2、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尝试着写写童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孙友田回忆母亲的文章《月光启蒙》,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光下与作者一起聆听这位农家母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矿工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的节选,课题是:(生答)《月光启蒙》。 课文叙述了母亲在月光下对作者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看板书齐读)唱民歌、讲神话、唱童谣和说谜语。 二、理清写作顺序 课文的这四方面内容分别对应哪些自然段? 2-5 唱民歌 6 讲神话 7-9 唱童谣 10-13 说谜语 三、教学课文重点语段

你最喜欢哪个部分内容呢?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这部分内容好在哪里?准备朗读并给予说明。 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语言特点以及你的 读后感。 2出示文字: 月亮出来亮堂堂, 打开楼门洗衣裳, 洗得白白的, 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组织讨论: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 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文中哪段话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对应第一段歌谣?找出来,读一读。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什么类 型文章?

像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4谁再来读两段民谣? 5讨论怎样读好两段民谣。 出示文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吟唱”什么意思?轻声歌唱。 “深情”指什么样的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芳香的音韵”什么意思?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6谁来再读一下两段民谣。 7下面请欣赏吟唱歌曲。(播放歌曲) 教学第三段 1再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以及你的读后感。 2出示文字,指导朗读: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 ——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月光启蒙》名师教学实录

《月光启蒙》名师教学实录 一、交流谈话,蕴伏话题。 师:第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明白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 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 学张学青 师:听讲过庙港么? 生:(齐)没有、 师:那我讲庙港就在香港边上,您相信么? 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香港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特不南面的。 师:有道理、那我讲庙港比香港还美丽,您信不信? 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受,村庄里都是特不美的、 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因此美,对不?……能够 依照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与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特不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明白苏州么? 生:明白。苏州是个特不有名气的城市、那儿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 师:听过苏州话么? 生:没有。 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讲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

想不想听我讲几句苏州话? 生:(好奇)想! 师:就给您们讲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 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 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 生:就是讲给不人听。 师:(指着俩学生):我讲给您听,您再讲给她听,这叫——生:(齐)口耳相传 师: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讲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明白、 (师用苏州方言讲,生没有听明白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依然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特不热”的意思。) 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 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开学第一课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开学第一课 【教学要求】 1.和同学分享寒假里的喜、怒、哀、乐及新发现、新收获。 2.交流展览寒假作业,对寒假工作做个总结。 3.了解高年级语文课本的结构,每单元特色,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4.对本学期的语文成绩拟定目标,制订计划,并交流怎样落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学期语文课本的特色,明确学习方向。 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松入课。 1.师谈话:愉快的寒假结束了,恭喜同学们长大了,现在老师就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曲《童年在长大》,同学们要认真听,听后谈感受哟! 2.(课件出示)我长大了,并配背景音乐《童年在长大》。 3.师: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引导学生谈出又长大一岁,应该承担更多的东西) 二、重温寒假,其乐融融。 1.师:这个春节,大家一定过得很开心吧,你能将你最想说的话给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大家一定要畅所欲言呀!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作业展览,取长补短。 1.大显身手。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寒假过得愉快而有意义,现在,又到了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把最能代表你寒假成长的、你认为最有创新和意义的作业摆到桌子上,我们来个作业秀大比拼。 2.互动交流。

每位同学现在请携带自己的笔、本,走出自己的座位,去欣赏参观其他同学的作业,对于有深刻印象和感受的,随即记录下来。 3.学生参观。 4.全班交流。 (1)指名谈谈自己认为最出色的作业,并说出出色在哪里。 ①优秀对联的集锦。 ②优秀书法的心得。 ③出色的手工制作。 …… (2)优秀学生谈自己的经验。 (3)以不点名的形式给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提个醒儿:不能一放假就忘记自己学生的身份。 5.教师小结:凡是被选作“黑马”的同学,一定是怀揣着伟大的理想,目标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人。 四、语文课本,新的朋友。 1.给语文课本这个“新朋友”起个亲切的名字。 同学们,请拿起你的语文书,轻轻地摸摸,仔细地闻闻,谈谈自己的感觉。你能给这位“新朋友”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2.浏览目录,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1)请你数一数本册书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篇课文。 (2)教师介绍本册书的构成。(课件出示) 第一组“永远的童年”。 第二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三组“遨游汉字王国”。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第五组“作家笔下的人”。 第六组“思维的火花”。 第七组“异域风情”。 第八组“语言的艺术”。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观摩研讨活动 《月光启蒙》 教学设计 六安市裕安区解放路小学邱燕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 六安市裕安区解放路小学邱燕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以“亲情依依”为主题,《爱如茉莉》讲的是夫妻间平淡而真挚的感情,《我和祖父的园子》讲的是祖孙间浓浓的亲情,本文是当代诗人孙友田所写一篇感念母亲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母亲在月夜里给他唱民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民谣童谣、故事谜语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但要体会母亲在月夜下用这些方式对作者进行启蒙教育所流淌的亲情美,感悟其中蕴含的意境美,则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阅读文本,感受母亲对作者所进行的启蒙教育,难点在于理解“月光启蒙”的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大意,凭借语言材料,读懂“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初步领会母亲对“我”的挚爱真情。 3、初步感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对作者孙友田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朋友,(出示孙友田照片)看他这身打扮,猜猜他是干什么的?他就是我国著名诗人孙友田,写有《煤海短歌》《金色的星》等十多部诗集……一个煤矿工人具有如此浓郁的诗情,是与童年时,母亲给他的启蒙教育分不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深情回忆母亲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指名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一、词语。 1、填空。 ()声叹气大()进犯恍然大()不()而遇 不()情理()苦功高冲()陷阵赫赫()功 喜气()()一()人才()勇双全受之有() 不可思()忠孝两()巾帼不让()() 2、选择题。 (一)选择恰当的字填空。 【状壮】()纸()观不可名() 【厉历】()害严()日() (二)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良: A.优秀 B.善良的人 C.表示程度深 (1)用心良苦()(2)良辰美景() (3)除暴安良()(4)良师益友()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从小爹就说我的武艺并不比男子逊色,可现在空有一身武艺,没法帮爹。()(2)刘大哥恍然大悟的说:“我想错了,多谢各位指教!”() (3)花木兰所在的部队打败了敌人之后,凯旋回朝。() (4)李将军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不愧是国家栋梁。() (5)这下可好了,我们四人结伴而行,路上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4、根据要求填空。 (1)用几个词语来评价花木兰。 (2)仿写词语。 不可思议(写几个带有“不”字的成语。) 五、课文细细读。 1、这篇课文是一个,共有幕。 2、课文讲的是一位,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 的崇高精神。 3、“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本意指,这里代指;“须眉”本意指,这里指代,这种修辞手法叫。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 六、金苹果乐园 日常交往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下列不同场合和使用的敬辞谦语连线。 A. 托人办事说 a.恭喜 B. 询问长者年龄说 b.拙见 C. 请人原谅说 c.拜托 D. 谦称自己的见解说 d.包涵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肥师范附小三小陆优原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中的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在文中的意思。 3、多种形式,品读“歌谣”之美,感受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品课题,理解“启蒙” 1、板书“启蒙”,追溯字源,理解“启蒙”的意思。 2、谈话导入: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的启蒙者,你的启蒙老师是谁呢?

3、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 5、孙友田的启蒙老师是谁呢?找一找,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得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二、认好字词,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课后生字、词语、多音字) (2)出示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3、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并尝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4、通过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歌谣”、“童谣”,感受母爱 1、过渡:(课件出示)找出文中母亲为我吟唱的两首歌谣、童谣试着读一读。 2、课文中告诉我们这两首歌谣应该怎么读?(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再读歌谣。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五年级语文教案 月光启蒙 魏晓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著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第10课.和11课

10 杨氏之子 一、看拼音写词语。 j iāqín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 三、(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 “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11 晏子使楚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úrǔwēifēnɡáixiǎolěnɡxiàow?inán ()()()()()qiúfànchūxīdàch?nɡānjúdàoz?i ()()()()()xiàoxīxīp?ibúshìshíhuàshíshuō ()()() qǔxiào miànbùɡǎisaānjūlayaɡuīju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楚国。楚王仗着自 己,想乘机晏子,显显楚国的。晏 子凭着自己的()和,对楚王的侮辱一一进行了反 驳。从此以后,楚王晏子了。 2、楚王知道晏子,就故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 尺高的洞。而晏子说, 楚王只好叫人打开城门迎接他。 三、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填上与“叫”意思相近的词。 1、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大夫取笑了。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上等人去。 3、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你来呢? 4、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第一课

五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开学第一课 李慧霞 学习目标 1.说说暑假里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2.让学生以新学期第一天的眼光和心情去观察、去感受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喜爱之情。 3.对照“语文课堂常规细则”,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假期,乐趣无穷 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度过了愉快的假期生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1.师:从大家充满欢欣的脸上我看到了这个假期大家过的非常的愉快,生活的非常的幸福。暑假里你有哪些难忘的事和大家分享呢? 话题一:我最难忘的事 话题二:我学会的新技能 话题三:我的收获 2.孩子们畅所欲言聊暑期。 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首先以“回顾”为题,让学生回忆节假日里一些难忘的生活镜头,提及快乐的记忆,触动心灵的体悟。 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1.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你认为五年级和四年级有什么不同? 2.听故事、谈感想 故事一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完,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正如古人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只要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不懈,成功就会属于我们!) 故事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南瓜在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究竟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 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南瓜已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南瓜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试验人员不得不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测算时,这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才产生破裂。 然而,当试验人员打开南瓜时,发现它已经无法食用,只见南瓜里面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刨开泥土一看,南瓜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便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须都往不同的方向伸展,已延展到很远很远,一测量,超过了数万英尺,结果这个南瓜的根遍布了整个花园的土壤。 (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庞大的压力,而我们人呢?人对自己能够承受多大压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

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之”相当于“的”(.读题,解题。2. 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一揭题 1复旧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首诗《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还记得他的作者是谁吗?(孙友田)对,他是位伟大的煤矿诗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篇美文《月光启蒙》。 2揭题,读题 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启,第三笔撇要舒展,蒙中间有几横?(两横)用红笔标出。蒙,是个多音字,还记得它的其它两个读音了吗?(一生说,)蒙,可以组什么词?(一生说,蒙骗)记得《嫦娥奔月》中有个奸诈贪婪的人叫(逄蒙),他为了得到仙药而(蒙骗后羿)。蒙可以组什么词?(一生说,蒙古)这是我们一个少数名族【(内蒙)是我国的一个地名)】 来我们一起来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再深情点儿(生深情地读课题) 3质疑 孩子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1,什么叫启蒙?2什么叫月光启蒙?)这个问题有价值(3,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4,月光怎么会启蒙?)是呀,老师也觉得奇怪(5月光怎么启蒙的?)值得我们深思。(6谁在月光下启蒙?怎样在月光下启蒙的?)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自学要求: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学习的第一步,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美文,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老师给你提两点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在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孩子们,有声的朗读是交流,无声的朗读是思考,请以你自己需要的方式来读课文,开始吧。2,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视纠正读书姿势。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下面咱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读书收获吧!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谁先来?一生读词语,教师及时纠正,篱笆读轻声,这儿篱笆的笆和时辰的辰单读时有声调,在这儿读轻声,带领学生一起读,篱笆,时辰,两遍。 两个多音字学习。指莲花落引学生读准,问落有那几个读音?生说, 谁能用它的三个读音分别组词?(生说,丢三落四)对,这可是个不好的习惯,可不能要呀。还有呢?(生说落叶) 还有一个?(生齐说,莲花落), 了解什么是莲花落吗?生说,民间曲艺的一种,说唱结合,边走边表演等 谁读第一排?一生读,声音真宏亮。 第二排?一生读,字字准确。字正腔圆,声音再响亮点会更好。 第三排?一生读,读得很好,都读出浓浓的乡土味了。 咱一起来,篱笆齐—— 4,写生字 同学们,会读容易会写难,要想写好,那就更难了。 看,这几个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说:从笔画,易错处,关键笔画位置提醒大家。 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拿出你们的小黑板,和老师一起写。

月光启蒙 (1)

18、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落、混”两个多音字,理解“长”“芳香”在文中的特定意思。 2、诵读文中的民谣与童谣,感受民谣童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与同学交流。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以“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在文中的意思,感悟作者以“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3、初步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 母爱。 4、学习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一种事物同一个特点的方法,在练习中学会适度 迁移。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一首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吗?知道是谁写的吗?(孙友田) 2、孙友田是现代著名诗人,他出生农家,自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长大后投身煤海,走上创作之路,被人们称为“煤矿诗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散文,课题是——板书:月光启蒙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他写给谁的?(母亲) 4、是的,有一年,孙友田回到故乡看望母亲,母亲病得很重,已经不认识人了,坐在藤椅里,对着作者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于是他写下这篇散文——(齐读课题) 5、你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 对,启蒙就是是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那你知道课文是写谁启蒙谁?那月光启蒙就是在月光下——母亲对我进行启蒙教育。 6、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用笔把相关内容画出来。 2、检查字词

月光启蒙课文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课文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材解读《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课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优美3、能结合相关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内容,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4、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一、扣“启蒙”,正确把握文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学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感悟月色朦胧,感悟母爱亲情,感悟怀念感恩教学中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二、从文题入手,切入脉络文章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