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解析

【历史】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解析

【历史】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解析
【历史】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解析

寒假作业一答案解析

1.【解析】选B。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规定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中?纣王虽幼,以嫡立?可以看出,纣王是嫡长子,故承袭王位,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变式备选】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封建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很容易判断出此封建制度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封建制。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解析】选C。材料中提到的?村落形态?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宗族组织的存在也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个经济基础就是自然经济。

4.【解析】选D。从?赖宗庙之灵?,进而利用?天人感应论?等做法,体现了秦始皇将神权和皇权结合,以加强专制统治的特点。

5.【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官印的等级不同,体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

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说以前州郡的属员多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由中央委派的很少。隋代起,地方的官员都要由中央吏部选拔,不能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

7. 【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其变化趋势总体上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8.【解析】选A。西周分封制下,周公封子于鲁,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但唐朝后期出现的李姓皇帝封贺拔氏为节度使,则没有宗法血缘关系。

9.【解析】选C。由材料中?竞争性的制度??行政官员的水平?等,结合中国的科举制的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是C项。

10.【解析】选A。材料描述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由?驳正违失??小事则署而颁之?,可以看出是属于审议部门,故选A项。

11.【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划分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就是犬牙交错,省与省之间交错分布,而不是将大片土地相对独立的化成一个省,也体现了以北方为核心治理南方的思想,最终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相符。

12.【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丞相制度的废除,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皇帝一人独揽全国大权,形成了皇帝的个人独裁,故B项正确。C、D两项是在这一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D两项。A项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

13.【解析】选A。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是符合题意的。至于削弱内阁权力和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因此带③或带④的选项都应排除。

14.【解析】选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建立的初期能够有效对地方进行统治,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建设,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我国成为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逐渐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

1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从材料的?以阶级斗争为灵魂?即可判断选择A 项。B、C、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中特点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注意全面性。作用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中不足要依据材料概括,不利影响可结合后世选官制度的演变理解;第(3)题可结合科举制的创立和历史意义回答;第(4)题可从选官方式、考查内容等方面说明。

答案:(1)注重道德修养、分科选人做官、地方推荐。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

(2)被选拔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被世家大族把持,门第标准。发展成九品中正制。

(3)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4)察举制以?德行?为主,科举重才。察举制地方官有一定权力,科举制完全收归中央。途径不同:地方举荐和自由报考。

寒假作业二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自然地理条件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产生的影响。希腊三面环海,山与海相隔,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不利于粮食生产。为维持生计,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形成了民主政治。而在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2.【解题指南】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方面,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另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由血缘世袭到财产、地域为主,由财产等级限制到逐步取消,由贵族共和到公民广泛参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明确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区别;A、B 两项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D项属于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

3.【解析】选B。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发展,民主政治兴盛,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没有建立起类似希腊那样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是逐渐形成专制体制。

4.【解析】选D。伯利克里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由此可以看出D项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A、B、C三项均不正确。

5.【解析】选A。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极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材料中苏格拉底就意识到这一点,表明他反对直接民主。

6.【解析】选D。除去外邦公民、奴隶、妇女和他国公民之外,剩下的几乎就是奴隶主了,所以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其余三项都是雅典民主的主要体现和保障。

7.【解析】选D。雅典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是国家最主要的权力机构 ,它们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然其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三权分立?的轮廓是明确的。A、B、C的表述均是正确的;D的错误在于古希腊雅典民主选举原则为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为代议制民主,正确答案为D。

8.【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尽管物品已经出卖,但是买受人必须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否则,财产的所有权是不能转移的,这表明《十二铜表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9.【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心满意足??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可以比较准确判断出此段话的含义为强调人人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

10.【解析】选C。罗马法有鲜明的阶级性,享有权利的仅仅是罗马公民,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权利,选择C项。

11.【解析】选D。由题干目录中的?法的渊源?、?平民会决议?和?元老院决议?可以判断,这是罗马法。而且从这部分目录可以反映出这是罗马法的完善阶段,由此可推断出这是《民法大全》,应选D。

12.【解析】选D。法律条文的制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材料中讲到执政官可以就具体事件进行具体的裁决,而不必完全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这就体现了罗马法的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变式备选】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

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

会( )

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基本原则的准确识记。根据?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即可作答。

13.【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文明成果是罗马法,罗马法所蕴含的法制原则,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故选D项。首先排除B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在希腊, A项错误;古巴比伦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项不符合史实。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罗马法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罗马法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其成为近代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即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15.【解析】选A。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即《十二铜表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隋唐时期(581~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三省六部制是成熟的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以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建立为标志。

16.【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为命题原则,考查了学生对古代中西方不同政治文明的对比分析及认识能力。第(1)题,立足材料归纳即可;第(2)题,要围绕血缘与政治的关系这一角度拓展认识。

答案:(1)古希腊:海岛山地,陆地空间狭小;属于海洋文明。

古中国:大河流域,地域广阔;属于大河文明。

(2)主要观点围绕:?西方古代文明较早突破了血缘纽带,形成地域性城邦、独立自治;中国古代文明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分三个层次给分:①观点模糊且缺少论证,语句不畅。

②有观点但明显偏颇;或观点明确,但缺乏合理论证。

③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较通顺。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特点、历史影响及其局限性的准确识记和了解。第(1)题,对于罗马法的评价,应是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看待,我们应客观地肯定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提出的法律原则,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2)题,回答查士丁尼的贡献及其影响,根据所学,查士丁尼的贡献是编纂《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据所学知识分析《查士丁尼法典》的影响。第(3)题,注意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答案:(1)不可以。原因:罗马法虽有其局限性,但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提出的法律原则,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2)查士丁尼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调解社会矛盾,维系了帝国统治稳固;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3)雅典的民主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都不享有政治权利。雅典民主创造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寒假作业三答案解析

1.【解析】选C。在《权利法案》之前,英王信奉?君权神授?、?主权在君?,而《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和宪法,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理念。

2.【解析】选B。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故通过的法案增多,选择B项。D项资产阶级参政在光荣革命前已经开始。【变式备选】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根据?旧瓶里装了新酒?分析,在旧的体制下出现了新的制度,而新旧制度能够和平相处,新制度是体现宪法要求的。在四个选项中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体现了在原先封建制度下进行新制度的建立,使得宪法成为?胜利?。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各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的准确理解。在英国政治体制下,首相可以提请国王批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其决定权在首相手中,而不在国王手中。

4.【解析】选B。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了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5.【解析】选C。英国责任制内阁规定,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被任命为首相,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的政党政治。

6.【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可得知美国建立之初建立邦联制,新生政权不稳固,故制定1787年宪法时加强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误区警示】邦联体制下,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各行其是。各州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因无统一的关税,使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常处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7.【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反映的美国面临的困境从?整个社会的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即可知是美国地方各州权力超过中央权力所带来的统治危机,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解决了危机,选择D项。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答好本题,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角度?这一要求。安杰罗尼主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意大利应学习美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

9.【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分析A、B、D三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材料中涉及的罗斯福总统行使否决权是华盛顿时期对宪法的完善,据此说明罗斯福新政时并未动摇美国宪政的基础。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图表信息表明,虽然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身份有差异,但他们有一共同点,即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故体现了单一性的特点。B、C、D三项结论与图表信息不符。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奥巴马抨击国会,说明美国总统有权批评和否决国会的议案。A、D两项结论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2.【解析】选B。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的邦国,专制色彩浓厚,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材料中《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主要原因就是具有专制色彩的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德政治制度的比较理解能力。德国君主至高无上,主宰议会,A项错误。英国上议院议员是世袭,领导权属于国王,德国上院是联邦议会,议员由各邦君主任命,B项错误。国家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君主指挥不符合英国,故可排除A、B、D三项。

14.【解析】选A。B、C、D三项分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关于A项,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并非都经历了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的演变,排除。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和意义等知识点,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不属于两部宪法的共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人按3/5的人口折算,印第安人没有权利。①②③正确。

16.【解析】本题以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考查了学生对英国政治体制特点及其背景的准确分析。第(1)题,要挖掘?光荣革命?中变革的表现及沿袭传统的表现;第(2)题,要依据材料分析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倒退的表现,并结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原因;第(3)题,要围绕工业革命这一背景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第(4)题是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2)特点:君主权力增强,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革命不够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

(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自由主义思想形成发展。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17.【解析】本题以古代雅典、近代英国不同发展特点为主题,考查了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的曲折发展历程。第(1)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第(2)题,要从议会地位及权力分配等不同角度分析变化,并结合英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分析原因。

答案:(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制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寒假作业四答案解析

1.【解析】选D。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内容可判断,同治年间,中外命案定罪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列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实行的是领事裁判权,故D项正确。

2.【解析】选B。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40周年?,可以推算出当时的时间是在19世纪70年代,又根据?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结合《天津条约》的规定,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传教;综合分析选B项。

3.【解析】选D。结合报道标题?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可判断D项正确。A项是从广西起义,定都于南京,与材料不符。B、C两项是中外战争,与?革命??排满兴汉?等信息无关,排除。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显示,革命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清朝的灭亡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矛盾和各种力量消长的必然结果,故C正确。

5.【解析】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等的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6.【解析】选D。抓住对联中关键词?一群卖国,鹿獐螬?意指五四运动中的三个卖国贼陆、章、曹(姓氏的谐音)。因此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C项在新中国成立后,D项民主革命的伟大转折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解析】选C。根据漫画所示关键词?共去厌物,道路平坦?、?军阀?可推断其主题是反对封建军阀,A、

B、D主题皆不符。

8.【解析】选B。本题考查点有中共一大和遵义会议等。注意历史阶段的起止时间,这是判断问题的关键:A项应为1919~1945;B项应为1921~1935;C项应为1927~1936;D项应为1927~1935。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9.【解析】选B。?红军不怕远征难?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左?倾错误盛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在成立初期主要是面临着阶级矛盾,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政权的名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称是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而演变的。

11.【解析】选D。1938年徐州会战中,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说明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过程中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变式备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

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

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

【解析】选C。从材料?打东洋??太行山上?等信息,可判断发生在抗战时期,战场在黄河流域,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场,因为正面战场是正规军集团作战,不发动人民,选C项。

12.【解析】选C。由材料中?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以看出,这里描述的是抗日战争,共同构成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使全民族抗战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解析】选B。1937年日本侵华的?时间表?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这一计划在上海即遭?粉碎?,这指的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

14.【解析】选B。抓住时间?1945年8月?,这与抗日战争有关,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5.【解析】选B。③发生在北伐战争时期,②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初期,④出现于重庆谈判时,①出现于解放战争爆发初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选B项。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时代背景回答,注意时间是1937年1月,七七事变还没有发生,时代的背景应该是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回答,材料中?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一句是关键。第(3)题,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回答,联系美蒋勾结反共,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和内战方针等内容。

答案:(1)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走上抗日救国道路。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共同抗日,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抗日战争取得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

17.【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题,结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回答。第(2)题,结合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回答。第(3)题,从三个阶级探索真理的内容、依靠的革命力量、结果方面回答。

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2)努力:①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②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特点:①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②各阶级各阶层结成统一战线;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革命呈现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启示:只有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实践证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寒假作业五答案解析

1.【解析】选B。题干中说?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说明他们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尊重客观事实,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做法,因此是空想的。所以?发明家?应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情境、新材料观点的准确理解能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社会上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主要体现在实现的手段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B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已经认识到了社会改良的需要,故D不符合题意。

【变式备选】?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是(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启蒙思想

C.马克思主义

D.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

【解析】选C。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无产阶级的科学?,是指马克思主义;?两位学者?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

3.【解析】选B。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欧文与?新和谐公社?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来源之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材料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弱点之一,即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A、C、D三项结论均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D。关键信息是?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也就是指地方革命是非常顺利的,地方上积极响应城市革命,这说明此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革命一爆发其统治就土崩瓦解。故选D。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对世界来说是指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对俄国来说是指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由此判断B正确。

7.【解题指南】十月革命胜利后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解析】选C。?将土地划分给农民?、?开始与德国谈判有关结束战争的条约问题?表明是十月革命的措施,C正确。

8.【解析】选B。由?向沙皇政府报仇……赤手空拳、袒胸露背的无产阶级起来了……?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领导俄国革命,与各阶层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沙俄专制统治。

9.【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所谓?议会制共和国?指资产阶级政权,?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指无产阶级政权,材料反映出列宁主张用无产阶级政权取代资产阶级政权。

10.【解析】选B。首先从时间上分析,可知是在十月革命前夕。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以资产阶级为首的临时政府镇压了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的游行活动,在这种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11.【解析】选C。要想很好地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统治世界。革命后,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答案选C。

12.【解析】选A。三个法令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布的,解决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也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B、D两项;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着国外的武装干涉,故C项错误。

【误区警示】注意图片所表达的时间和内容,这是关键信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发布了三个法令:《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平法令》向交战国提出缔结停战协定的建议;《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三个法令说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人民政权。

13.【解析】选D。十月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①正确;无产阶级建

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②错误;十月革命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没有涉及民族解放的范畴,④错误。

14.【解析】选B。材料主要体现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对十月革命的祝贺,并且从贺词中可以看出十月革命对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影响。

15.【解析】选C。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是巴黎公社,A项错误;B、D两项不是主要依据,不符合题干要求;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称为?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第(1)题,只要学生记住或理解了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由此进行概括就能够作答。第(2)题,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危机的现实回答。第(3)题,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评价的客观性,避免出现绝对化倾向:一个是施泰因布吕克不能从《资本论》中得到启示,因为施是?资产阶级?的财长,不可能从反资产阶级的《资本论》中得到启发;一个是施泰因布吕克能从《资本论》中得到启示,因为《资本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理?。答案:(1)《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基本理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直到今天仍然一再发生,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正确性。

(3)施泰因布吕克也许能从《资本论》中得到启示,但不可能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因为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2)题,结合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回答。第(3)题,结合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镇压人民等史实分析得出答案。

答案:(1)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刚完成。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新政权面临着一战中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仍在继续的形势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的。

(3)半年的时间证明了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民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只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才能解决。

寒假作业六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B、C两项史实出现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项发生于1999年,故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建设成就的认识,由材料中?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可知材料中的?它?就是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变式备选】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可以称为?人民大宪章?。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题干材料指出,每一项制度都是?针对现实?,而且应?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这说明政治制度应符合国情、与时俱进,但必须坚持其主要精神。①②③④中的制度都符合这些特点。

4.【解析】选B。从?1953年?这一关键信息可判断?选民证?是用于选举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因此B项正确。

5.【解析】选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都反映?人民民主?,D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50年代确立的外交政策,不属于政治制度。

6.【解析】选B。关键信息是?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充分说明当时社会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正确。

7.【解析】选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开展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印证了?大胜利中又大失误?,这次的反思应该是在?文革?后。

8.【解析】选D。题中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在法律建设方面不健全,A、B、C三项都是具体表现,D项是总结和归纳,由于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必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故应选D项。

【误区警示】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这不仅仅是民众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更有领导者专制作风问题,有法不依的问题,总而言之,是整个社会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D。

9.【解析】选C。这些口号的出现反映了村务监督机制开始形成,这有利于村民实现自治,说明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A、B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观点绝对化。

10.【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年份及其对应的数字信息的变化,然后结合相关史实分析理解。同时,要注意结论是否正确。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对比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我国民主建设的进程,故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从题干中的数字信息可以看出,1979年人大代表名额明显偏向城市;至2010年,人大代表名额已实现城乡平等。但并不能说城乡的发展权利是平等的,故C

项结论错误,而D项结论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11.【解析】选B。该诗反映的是厌战和思念亲人的情绪,结合?海角天涯梦?可以判断是撤离至台湾的老兵的诗作,故选B项。

12.【解析】选B。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插手是干预中国内政。蒋介石明确表示?没有义务遵守杜勒斯的声明?,说明蒋介石也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表明蒋介石的立场是海峡两岸是一个中国。由此判断B正确。

13.【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香港胜利实现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原则的实施,社会主义原则不包括在内,故选B项。

14.【解析】选D。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香港人民对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说明逐渐认可了?一国两制?的方案,D正确。

15.【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A是正确的;台独势力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要反对台独势力;台海稳定符合两岸同胞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A、B、C三项均正确。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16.【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1)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带有革命性?指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民主性?指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第(2)题,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3)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回答。第(4)题,从发展完善、符合国情、中共领导等方面回答。

答案:(1)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

才能当家作主。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中?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交往接触?可知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第(2)题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同点及发展。第(3)题港澳回归取得成绩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及强大生命力;关系从?一国两制?的提出所针对的内容,港澳回归对台湾的借鉴意义来回答。第(4)题从理论与实践关系得出?一国两制?的现实作用及不断发展、创新。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

寒假作业七答案解析

1.【解析】选C。由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

2.【解析】选A。由图片中?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等信息可以看出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有益探索。

3.【解析】选C。材料涉及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从日本和美国的新闻评论中可以印证这一点,C符合史实和材料信息。

4.【解析】选B。材料中?从前门进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合法程序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后门接纳?是指保留台湾的中华民国的席位,制造?一台一中?的阴谋,故B符合题意。A、C、D皆不符合题意。

【变式备选】二十六届联大召开前夕,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遂伙同日本政府炮制了所谓?双重代表权?案。这不仅遭到了中国外交部的反对,而且被二十六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该提案( )

A.实质是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B.不符合?一个中国?的根本立场

C.破坏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遭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原因的理解。美日抛出的?双重代表权?提案主要是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5.【解析】选D。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负责任的大国,D项符合现实。A项错误,因为冷战期间是指1946年到苏联解体之间的时期,中苏关系由友好合作转变为恶化敌对,而中美关系经历敌对到正常化的转变;B项错误,中国加入联合国在前,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后;C项错误,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6.【解析】选D。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其中?化敌为友?、?跨洋握手?是指中美关系的改善。

7.【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外交关系中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一知识点。题干设问是要求从美国角度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增加遏制苏联的砝码。

8.【解析】选D。60年代,中美敌对,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化。根据时间信息70年代以及该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可判断选择D项。

9.【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观察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寻找二者反映的共同点,排除其差异性。

【解析】选A。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成员是有着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国家。而1979年邓小平访美,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重要过程,两国也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两幅图片都反映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A项正确。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中美两国不是睦邻国家。

10.【解析】选C。本题通过美国对中国出售武器切入,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美国这一政策仅是对中国,C项过于牵强,分析错误,故答案为C。

11.【解析】选A。柏林墙事件是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果,是冷战的反映,与材料中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五点建议完全相反。①③④反映了尊重多样文明,促进睦邻友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面发展等特点。

12.【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可判断②④正确;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美国也不例外,故③正确,①本身表述错误,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3.【解析】选C。①②③均与周恩来直接或间接相关,而中苏关系解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周恩来此时已经去世,不符合题意,排除④。

14.【解析】选B。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故选B。俄罗斯不是发展中国家,故A项错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C项;两次活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次数少,不能得出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结论,排除D项。

15.【解析】选D。由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来看,我国一直推行无敌国外交,采取不结盟政策,排除A;由?亚欧经济合作组织?,可知我国的外交不仅局限于亚太地区,可以排除B;?和平鸽?战略中没有涉及到联合国,排除C;由亚欧、亚太、亚洲可知,我国的外交战略主要致力于开展新型的区域合作。

16.【解析】第(1)题,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注意结合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分析;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题实际上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政策:1941~1945年援助中国抗日;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

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

不是。美国的目的是实现其全球霸权战略,这只能使中国陷入内战的旋涡。

(2)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结果: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7.【解析】本题考查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演变历程。第(1)题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着重考虑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环境;第(2)题可从材料中抓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已经可以同苏平起平坐?和?中苏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来回答,注意不得照抄材料;第(3)题需注意时间?2001年?,此时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从这个背景来解答;第(4)题抓住?台湾??边界??人权?回答即可。

答案:(1)结盟(同盟)关系。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2)变化:中苏之间出现重大分歧,并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破裂。

原因:一是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已经成为苏共领袖地位的强有力的挑战者,二是中苏两党在对国际形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认识。

(3)发展:摒弃了冷战思维,中俄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出发点:加强经济合作,发展经济;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4)通过谈判基本解决中俄边界问题;俄尊重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尊重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

寒假作业八答案解析

1.【解析】选D。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48年10月?,此时期处于二战后初期,英国及欧洲地位削弱,丘吉尔采取的外交政策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而做出的,故选D项。

2.【解析】选C。?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在帮助欧美各国稳定经济的同时,也稳定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发展,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观点均错误。

3.【解析】选D。从时间1952年和漫画的内容看,表明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A正确,排除A。美苏在欧洲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冷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也符合当时1952年的史实,B、C正确,排除B、C。而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应该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4.【解析】选B。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开始以后出现的历史事件,是由苏联发起的,但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的原因,最终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5.【解析】选B。本题以柏林墙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柏林墙是1961年建造的,①不符合史实。柏林墙的修建,是二战后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②③符合史实。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分治为特征,其彻底完结的标志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④说法错误。

【变式备选】1991年8月,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与此相符的场景是( )

A.东、西德统一后在同一面国旗下组队参赛

B.独联体国家联合组队参赛

C.人们使用欧元购买运动会纪念品

D.深圳市民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了解赛事

【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1990年东西德统一,1991年有可能在同一面国旗下参赛。1991年12月独联体取代苏联;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1993年后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故B、C、D三项从时间上不符合。

6.【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7.【解析】选B。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材料所举2001年、2003年的活动,正是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行为,B正确。

8.【解析】选D。抓住关键的时间信息?二战结束后?。二战结束后德国战败一分为二,德国要求强大的愿望必然要借助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9.【解析】选A。二战以来,西欧国家逐步走向联合,在外交上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10.【解析】选D。中国、印度是金砖国家,德国是欧盟主要成员,这些国家都?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11.【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一直敌视中国,采取了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两国长期以来处于断交的状态,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

12.【解析】选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结束,世界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联系加强,结合上述材料的描述可以判断选D。

13.【解析】选A。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提示?(20世纪)80年代?可以看出,这里的?求变之风?主要是指东欧剧变。

14.【解析】选C。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在伊拉克战争中法德提出了与美国不同的意见,说明了世界政治力量的成长,体现了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变式备选】(2011·宣城模拟)美国《华盛顿邮报》对下图的评论称,在对待世界时,美国应当学习?哥白尼精神?。这里的?哥白尼精神?反映出美国( )

A.力图维护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B.与日本结盟,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学习哥白尼,打破多极化格局

D.遏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对外政策。?哥白尼精神?核心是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敢于打破传统。美日联合军演反映出美国企图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格局,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色彩。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B项观点与之相反;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D项从题干图文中不能体现。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争取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也是本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也体现出以国家利益为重。

16.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日关系的特征,原因从战后世界格局特点、美国意图来回答。第(2)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长,日本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第(3)题从经济角度分析美日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第(4)题综合材料得出发展的轨迹。认识从国家利益、综合实力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征:美国控制(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于美国)原因:日本战败;美国遏制苏联、中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

(2)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3)原因:经济上,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政治上,美国在处理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依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

(4)轨迹:控制——竞争——伙伴;认识:双方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

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期末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B.等级制度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寒假作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 ) 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 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 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 2、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 ) 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 C.“清心寡欲” D.“存天理,灭人欲” 3、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 ) A.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4、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5、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元代文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C.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D.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7、(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

【原创】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含答案

【KS5U原创】山东省2016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10《历史》必修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1989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1990年10月德国重新获得统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国际背景是() A.两极对峙局面已经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多极化局面形成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遭遇严冬 2.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3.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4.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深化,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纽带是() A.欧盟 B.上海合作组织 C.东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5.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大海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不包括( ) A.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希腊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 C.发达的航海业和海外贸易 D.辉煌灿烂的文化 6.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是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日益凸显 7.某同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搜集的史料包括“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国家干预”等。他拟定的最合适的论文题目应是() A.《东西方政制之比较研究》 B.《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C.《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浅析》 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探究》 8.太平天国一方面宜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剧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思想中的幕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C.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 D.动摇了清朝统治纂础 9.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民国成立初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10.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变化的过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与掌握 Word版含答案

(九)复习重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与掌握一、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中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革命期间,法国已经走上了共和国的道路 B.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阻力主要来自农民 C.普法战争不仅使法国的政局发生变动,而且加深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D.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2.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德皇是世袭的 C.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D.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法国下列政体的演变按时间先后排列 () ①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②法兰西第二共和国③法兰西第一帝国④法兰西第二帝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4.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5.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标志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B.1791年宪法的通过 C.《拿破仑法典》的实施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7.“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整理了高一历史寒假作业选择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 A.道德规范 B.宗法关系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2.《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妒忌,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贾宝玉长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欢 B.贾环性格阴险狭隘 C.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 D.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 3.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秦始皇陵秦长城阿房宫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工匠水平的高超 4.“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

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7.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实行“陶片放逐法” 8.“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 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9.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16)+辛亥革命+Word版含答案

(16)辛亥革命 1、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3、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 这是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而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 该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5、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6、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 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清朝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7、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 这直接表明( ) A.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 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8、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这说明( )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也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人民版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C.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D.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2、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3、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旨在遏制经互会在东欧地区的扩张 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4、“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华约”建立D.欧洲联盟的成立 5、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现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 ) A.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 B.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 C.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 D.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 6、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7、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8、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 )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 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 ③提拱援动并派兵直接参战 ④借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doc

2016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选择题 1-5bcada 6-10aacac 11-15babac 16-20dbcdc 21-25badcc 26-30dbacd 31-35dadcb 36-40dacca 41-45bcaba 46-50ddada 判断题 51-55abbaa 56-60abbbb 61-65abbbb 66-70abbab 问答题 71.(1)《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从此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美国1787年宪法为美国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证,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权力机构: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握) 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通过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从而防止专制独裁统治的出现,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3)性质:前者——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后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权。 作用:后者作用更大。理由:前者反映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后者反映各阶层人民的民主,具有更广泛的民主性;前者由于当时不具备实现民主的条件,在实际上没有真正推行;后者在人民掌权的前提下,真

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2.⑴丘吉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⑵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 ⑶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73.(1)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受到其他力量的有力牵制。②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加快,成立欧盟,对国际事物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由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也有一定影响力。③俄罗斯走出低谷,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兴起,在国际事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动荡因素:美国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和平因素:第三世界不断壮大;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选择题 1-5bcada 6-10aacac 11-15babac 16-20dbcdc 21-25badcc 26-30dbacd 31-35dadcb 36-40dacca 41-45bcaba 46-50ddada 判断题 51-55abbaa 56-60abbbb 61-65abbbb 66-70abbab 问答题

2019级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可知题意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并不能“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选B项;宗法制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C项;西周时期属于贵族政治,没有形成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故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对。 3.【答案】A 【解析】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B项属于经济方面;C项和D项中的“分权”、“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A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C项是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且与与经济联系不大,故ABD项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的信息可知,明朝内阁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而且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因此C项符合题意;虽然内阁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但明朝的君主专制还是比前代大大强化了,因此A项错误;B项的“民主迹象”不符合史实;明朝内阁只是参与决策,但没有最终决策权,因此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及答案.doc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 ( 选择题 ) 和第Ⅱ卷 ( 非选择题 ) 两部分,共 28 个小题,总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 小题,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 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以下能够反映中国古代 较为先进的耕作方法的是 A B C D 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千藕其耘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代田法 4.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各诸候国的税制改革 B .公田的大量抛荒C.铁器和牛耕的出 现 D .商鞅变法 5.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发展 6.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 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7.“(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丝织业水平世界领先B.齐国重视发展丝织业 C.当时丝织业水平很高,品种丰富多彩D.齐国的丝织品闻名全国 8.以下有关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 C.直到清朝中期才出现大规模的手工工场 B .宋中期后在我国手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D.明朝中期的私营手工业中开始出现雇佣关系 9.以下有关明朝商业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纸币被作为主要货币推行 B .对商品交易实行严格管理 C.江南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 D .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峰 10.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2017---2018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有答案(二).docx

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二)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满 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 案写在下表内。) 1、.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 消极因素逐渐增大。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2、?某一个朝代地方上出现洪灾,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下令工部全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同时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有关官员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情况出现在()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3、?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囲'的应是() A.全体雅典人民 B.雅典贵族 C.來自波斯的雅典商人 D.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4、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发展规范了社会秩序 B.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C.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 5、《南京条约》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來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A.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6、.历史学家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 “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共和制和议会制 7、.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屮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Z大而产 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2017-2018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有答案(二).docx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二)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 写在下表内。) 1、.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 消极因素逐渐增大。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2、.某一个朝代地方上出现洪灾,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下令工部全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 使水患继续扩大;同时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有关官员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情况出现在()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3、?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屮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 A.全体雅典人民 B.雅典贵族 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 D.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4、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釆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发展规范了社会秩序 B.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C.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 5、《南京条约》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 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A.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6、?历史学家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 “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共和制和议会制 7、.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 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8、关于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中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总统制: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与国会互相制约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历史必修一期末水平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2.一名日本人在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制 B.贵族制和平民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寡头制和僭主制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8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必修一综合检测练习(一)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统治者()①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②他首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③他创立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比较短命的朝代④他采取法家思想,统治残暴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唐太宗 D.明成祖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6.1912年清朝寿终正寝,意味着()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8.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是() A.毛泽东 B. 朱德 C. 陈毅 D. 贺龙 9.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中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10.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共同纲领》 1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二)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C.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 2.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3. 依据“古代雅典居民构成”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完善 B.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C.民主范围有限 D.人民主权观念形成 4.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

A.古代希腊、罗马各个阶层都能参与政治 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意图就是要建立社会的平等 C.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D. 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5. 18世纪末,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埃蒙·伯克已意识到美国革命的意义:“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之所以说美国是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主要是因为美国实行 ①一党制②总统制③责任内阁制④联邦制 ⑤共和政体⑥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 A.①②⑥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6.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C.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 D.《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假如你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2009年,陈江第三次会议在南京正式举行。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九二共识”的达成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D.“一国两制”的提出 9.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说:“从……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与亚非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3.《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可见,荀子旨在A.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 B.否认法治与权势的重要 C.论证法治是人治的补充 D.说明人治比法治更重要 4.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 生产工具 件数 (约) 生产工具所 占百分比 铁农具 件数 铁农具所占 百分比 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 山西长治36余3186.1%2167.7% 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 广西平乐181余17093%9153.3%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 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 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5.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 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 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 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 6.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记载没有纯粹客观公正可言 B.孔子形象与儒学地位演变相关 C.人物形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D.历史人物的形象难以达成共识 7.漫画能够形象诙谐地反映历史事件。对如图所示汉初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最终导致了封国叛乱 B.弥补了分封制的弊端 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D.解决了君与相的矛盾 8.由亚洲协会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在纽约展出。以下文物可能出现在展览中的是 A.斜纹提花织物 B.粉彩瓷 C.珐琅彩瓷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