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49921

外国教育史49921

外国教育史49921
外国教育史49921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1、国家掌权

2、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3、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1509-1564)法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1734-1794)法国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并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

人的发展:天资、教育、自由自主。

教学原则:(1)遵循自然原则,遵循儿童天性。(2)遵循文化原则。

(3)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4)直观教学原则。

罗蒙诺索夫俄国创办莫斯科大学设:法律、哲学、医学三个系。

乌申斯基(1824-1871)俄国

《人事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教育本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观: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教育学中以“生理学和心理学”最为重要。

贺拉斯*曼(1796-1859)美国

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对师范教育极为重视,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

《劝学篇》、《文明论概略》

主张大力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的主张。主张培养国家观念和独立意识。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

《大教育论》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

《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着

《世界图解》

教育目的: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指导性原则。

自然原则:(1)、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2)、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从“泛智”的思想,提出普及教育思想。

提出统一的学年制

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观察实际事物

2、巩固性原则经常练习和复习

3、量力性原则

4、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重视道德教育,德育重于智育。

普遍设立学校,国家设立督学。

卢梭(1712-1778)法国

《爱弥儿》教育上的“哥白尼”

人的天性:“性善论”者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身强体壮,心智发达,能力强胜的“新人”

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

教育的四个阶段:

1、婴孩期(出生-2岁)身体养护和锻炼

2、儿童期(2-12)感觉教育

3、少年期(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

4、青年期(15-20)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影响:斐斯泰洛齐、杜威。

斐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

要素教育论: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体育:

道德教育:教育体系的核心。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数目、形状、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这一思想进行实践的教育家。

新庄孤儿院

斯坦兹孤儿所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1)语言教学(2)算术教学(3)测量教学

根据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基础之上。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教育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其中实验哲学就是伦理学。

(1)伦理学基础:内心自由、完善、仍次、正义、公平或报偿。(5种道德观念)

(2)心理学基础:统觉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

教育学体系:

管理论: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重要地位

教学论:教育性教学原则“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德育论: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

教育目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课程理论:

课程的选择必须与经验和兴趣相符合

兴趣分为两类六种

(1)经验的兴趣

(2)同情的兴趣

统觉与课程

统觉理论→“相关”和“集中”

儿童的发展

婴儿期感官训练

幼儿期《荷马史诗》,想象力

童年期数学、历史,发展理性

青年期数学、历史,继续发展理性

传统课程三中心:课堂、书本、教师

教育心理化的代表人物、明确提出要将教育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福禄贝尔(1782-1852)德国

《人的教育》首创幼儿园,近代影响最大的幼儿教育家“幼儿园之父”

教育原理:

(1)统一的原则自然、人性、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3)发展的原则人性不断发展

(4)创造的原则像上帝一样创造

幼儿园教育理论:

家庭和母亲在幼儿教育中作用巨大。有些母亲没有时间和经验,创立幼儿园。

教育方法:自我活动,直观性教学原则,亲身观察,游戏的的教育价值。

课程:活动、歌谣、游戏。创造“恩物”

雷迪英国

新教育运动之父标志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阿博茨霍姆学校1889(乡村寄宿)强调自由,但自由服从法律

尼尔(1883-1973)英国

夏山学校(萨默希尔学校)①摒弃权威,还儿童自由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梅伊曼德国

拉伊德国

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

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强调从实验结果中寻找教育方法;主张用测量统计方法研究缺点: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

凯兴斯泰纳(1854-1932)德国

1、公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的产物→教育目的:培养国家公民

2、劳作学校: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劳作学校(目的、手段、机构关系)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

《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

幼儿发展: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在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把遗传与环境、教育统一起来。

主张:手脑结合,身心和谐的幼儿活动,重视早期教育。

创办儿童之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两大着名幼儿教育家。

帕克(美国)

昆西教学法进步教育之父

1、儿童为学校中心

2、重视学校社会功能

3、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精神

约翰逊(美国)

有机教育学校费尔霍普学校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

沃特(美国)

葛雷制学校四部分:体育与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

独创二重编法

帕克赫斯特(美国)

道尔顿制个别教学制度废除课堂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

缺点:过于强调个体差别,对老师要求过高。

华虚朋(美国)

文纳特卡计划与道尔顿制一样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华虚朋是帕克的学生)

课程:1、共同知识技能2、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

克伯屈(美国)

《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之父”

核心:强调儿童自发的、有目的的活动

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优点: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符合儿童发展。

缺点:过于强调儿童经验学习,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

《教育诗篇》、《塔上旗》

1、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

对象:集体方式:集体教育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核心思想,被称为“平行教育影响”。

2、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

纪律首先不是教育手段,而是教育结果,当纪律形成后才是教育手段。

“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纪律教育方法:诱导(鼓励)、督促、惩罚,但不体罚。

3、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不可缺少,也是全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凯洛夫(1893-1978)苏联

代表作《教育学》

教学工作原则: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

4、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

5、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赞科夫(1901-1977)苏联

《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受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影响。

“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在学习时高速前进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

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杜威(1859-1952)美国

《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结合②学校要与儿童生活结合

学校即社会: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以上命题揭示的教育观是相同的,即:

①教育既要尊重儿童又要联系社会

②不仅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同时应为促进儿童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尤其是社会性条件

③儿童的教育发展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是儿童身心不受压抑的过程,而且儿童的教育和发展

有明确社会定向。

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说”

教育无外在的目的,有内在的目的。

课程与教材

在经验论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要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式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思维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做中学。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5个步骤:

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④推断出那个假设能解决问题⑤验证假设

道德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反对个人至上论,反对社会至上伦,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英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教会控制学校教育)

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

中等学校有三类:文法学校、公学、新型中等学校。(有“双轨制”痕迹)

19-20世纪初

①教育领导体制发展

《初等教育法》又叫《福斯特法》的颁布,标志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19世纪末完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②初等教育

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

《福斯特法》又叫《初等教育法》→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中等教育

公学改革、现代中学创办

④高等教育

1828伦敦大学学院创立1829国王学院1836合并为伦敦大学

新大学运动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繁荣城市

新大学特点: 私立,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受影响,牛津剑桥进行改革)

《巴尔福法案》1902

进入20世纪颁布的第一重要法案

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与地方教育局的结合。

《费舍教育法》1918 (初等教育)

首次提出教育立法要关注为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建立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哈多报告》1926 (中等教育)

从国家角度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思想,明确提出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主张

《斯宾斯报告》1938 (中等教育)

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变为三轨,文法学校,现代学校,技术学校。技术学校成为中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

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方针,是英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法令。

“罗宾斯原则”《罗宾斯报告》1963 (高等教育)

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如何服务社会这一问题

《雷沃休姆报告》1981 (高等教育)

①扩大入学途径②调整高等课程内容结构③加强高等学管理④开辟更多奖学金、助学金途径《1988年教育改革法》

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国家课程

该法被认为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又一部里程碑式法律

法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

《康多塞方案》1792 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方案》1793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19世纪

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全国分为29个大学区

①初等教育

《基佐法案》1833

每个乡设立一个小学,教师经过培训方可任教

《费里法案》1881

奠定初等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个原则

②中等教育

中学国立中学统称为中心学校实科性中学? 现代中学

市立中学1864 1891

文实之争:既保留古典传统科目,又增设现代科学知识科目。

③高等教育

20世纪

统一学校运动1919

冲击了双轨制教育,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比例,推动法国教育民主化进程

《阿斯蒂埃法》1919

职业技术教育方案“技术教育宪章”之称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

法国战后初期教育改革的依据,但并未实施

《富尔法案》又称《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1968

确定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

《哈比改革》1975

重点加强职业教育

《课程宪章》20世纪90年代

德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

最早把教育权转移到国家手中的是德国

高等教育: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

大学分为文科、神学、法学、医学四科,其中神学是大学的支柱。

19世纪初

洪堡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学校充满极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19世纪后期

中等学校: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等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兼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帝国主义推行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效忠国家放在首位

魏玛共和国(1919-1933)

魏玛宪法废除了德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双轨制教育

《改组和统一普通公立学校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1959

标志联邦德国全面教育改革的开始

《高等学校总纲法》

联邦德国战后第一部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

美国近现代教育

独立战争后至20世纪初

高等教育

——州立、专门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美国第一所公认的州立大学

——增地学院的出现莫雷尔法案颁布(1862)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研究型大学大学出现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

——初级学院的兴起芝加哥大学将该校一二年级分为独立部分,成为初级学院的雏形《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

“八年研究”“三十校实验”(1933-1941)

研究四个方面问题:①教育目的②教育管理③关于课程方法的选择④评估工作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06

《史密斯-休斯法案》

使普通教育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国防教育法》1958

①加强普通学校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的教学(新三艺)

②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力量

③加强职业教育

④强调“天才教育”

⑤曾拨教育经费,资助高等教育,发放贷款和奖学金

生计教育1971 《生计教育法》1974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

公众对公立学校教育不满,其措施实质上是恢复传统教育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

影响:①恢复了学术型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

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改造主义教育

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

育思想。

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着作后最后形成。

五个方面:

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②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③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不同的是,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

2、要素主义教育(复古派)

“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

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2)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努力专心。

(4)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3、永恒主义教育(复古派)

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哈钦斯、利文斯通(英国)和阿兰(法国)。

比要素主义对“进步教育”的批判更加激进。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都倾向于传统教育

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复古派)

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教育课程核心应该是宗教教育,教育应属于教会。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5、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奈勒应用它于教育理论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6、新行为主义教育★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和加涅

20 世纪30 年代产生,60 年代是繁盛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法,设计了教学机器,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按照程序进行教学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4)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意义:新行为主义教育有助于学识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它忽视人类学识和动物学识的本质差别,把人类学识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具有机械主义的特性。

7、结构主义教育★

以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为基础。20 世纪60 年代,布鲁纳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

把认知发展与教育思想统一起来

8、分析教育哲学

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教育理论,注重教育名词和概念的分析。

分析哲学二个特点:一是哲学的任务是对名词和概念进行分析;二是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清思。

逻辑实证论的目的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发展一种比普通语言更加确切的逻辑符号语言。逻辑实证论的分析教育哲学的特点是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逻辑模式之中,以英国的奥康纳为代表。

语义分析学的目的是试图发展澄清名词和概念的方法。相应的分析教育哲学的特点:一是把教育概念的普通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以美国的索尔蒂斯为代表;二是把教育概念的逻辑前提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以英国的彼得斯为代表。

9、终身教育思潮

法国教育家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

其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基本特点是连续性和整体性。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

(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

10.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20 世纪70 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缺点: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忽视了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2019年外国教育史真题:选择题随堂讲义

外国教育史311选择题真题 古典时期的教育 知识点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2009年,第24题】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A.“拉比” B.“古儒” C.“书吏” D.“校父” 【2017年,第24题】下列关于古代东方国家巴比伦、埃及、印度教育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为主 B.教师社会地位低下 C.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D.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2019年,第24题】开设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以培养各类人才的文明古国是( )【2019年大纲新增知识点】 A.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希伯来 知识点2:古希腊教育 【2011年,第24题】古代斯巴达,城邦为满18周岁的公民子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而设立的教育机构是() A.体育馆 B.埃弗比 C.体操学校 D.角力学校 【2014年,第24题】古代斯巴达人为年轻一代所提供的教育主要是() A.文雅教育 B.文体教育 C.职业教育 D.军体教育 【2012年,第24题】古风时代雅典青少年一边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一边为了接受体育训练进入() A.斯多葛学校 B.体操学校 C.埃弗比 D.体育馆 【2013年,第25题】在古希腊罗马教育中,雅典教育与斯马达教育,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军事教育 B.重视女子教育 C.倡导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D.加强国家对教育 【2017年,第25题】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为目标的学校是()A.文法学校 B.弦琴学校 C.体操学校 D.修辞学校 智者派与七艺 【2007年,第21题】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 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2018年,第24题】创制文法、修辞、辩证法科目,为后来“七艺”成型奠定基础的是()A.智者派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学派【2009年,第25题】在古希腊教育史上,首次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即“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的教育家是() A.毕达格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2019年,第25题】亚里土多德将教育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其依据是( )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圣才出品】

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 第一节 17世纪教育思想的沿革 一、社会基础 (一)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与专制政治的发展 理想君主的教育 (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1.自然科学的进步 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牛顿力学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2.社会科学的发展 (1)培根:通过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最终获得正确的知识;(2)笛卡尔:怀疑、理性至上 (3)霍布斯:唯物主义反映论 (4)洛克:“白板说”

强调教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强调教学实践中实用知识的传授。 第二节 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一、早期发展 1.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强调使用知识、实际生活的教育一派发展而来的; 2.矫正人文主义实践中出现“西塞罗主义”、从根本上背离人文主义发展初衷; 3.人们对于教育寄予新的希望:向儿童提供一切派的上用场的知识。 二、实践基础 (一)宗教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实施 (二)古典主义思潮的新变化 古典主义失去了文艺复兴运动盛期对社会精英的普遍吸引力和号召力; (三)教育实践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总之,意大利和北方诸帮两处的文艺复兴运动,都立意打破生活上思想上一道同风的习惯。 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利用经典作家著作了解自然与人生,把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实际生活的准备活动。 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拉伯雷、弥尔顿 1.伊拉海默的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1)重视古典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学习 在注重文字及文法本身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所指代的事物的学习和理解;

(2)奉行新的知识观 事物和文字知识; 事物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 2.弥尔顿的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1)对人文主义教育形式化倾向的批判 (2)学习与教育目的 学习目的:最终归结到运用感觉对可见事物的研究和学习上; 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功地处理公共事务和个人事务、担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责。 3.课程体系 (1 )第一类:人文学科(2)第二类:社会学科 (3)第三类:自然学科 (4)第四类:神经学科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5×3’=15’) 产婆术: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学方法 古儒学校:设在印度古儒,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家中,教学渗透婆罗门教的神学精神。 哲学王: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中成就卓越,特别是在哲学上有着高深造诣的人最终成为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兼政治家 智者派:智者泛指有智、有才的人广泛出现构成了所谓的挥着学派 骑士教育:旨在培养身体强壮、虔信上帝、忠君爱国的武夫 教师大学:大学的管理由教师行会负责,学生相当于商业领域中的学徒学生大学:大学主要部分由学生管理 城市学校:新兴市民迫切希望其子弟能够接受对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有所准备的世俗教育,城市学校应运而生 《大教学论》学年制:除特殊情况外,各年级应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在其他时间接收儿童入校,务使全班同学的学习程进度意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过考试,升入更高的年级 导生制:教师先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年龄大且学业成绩较佳的学生充任 导生,预先对其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双轨制:劳动者所受的简陋的教育和贵族子弟所受的精英教育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是极不相同的 星期日学校:专门招收贫民儿童和童工,在礼拜日上课 公学: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寄宿制学校 《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代表作,全书共5卷,用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写成,卢梭在书中尖锐地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消极教育法:“自然后果教育” 文实中学:偏重实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 《初等教育法》:英国会议于1870年通过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 又称<福斯特法> 形式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洛克 实质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而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斯宾塞 城市学院:在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英国,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所以在工业城市建立了许多新大学 大学推广运动:利用大学的师资优势创办一种巡回授课大学,在各地开设课程,扩大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新大学运动: 泛智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但一切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目的不同

(完整版)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教案资料

第一章 古儒学校19 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14 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14 简述婆罗门教育的内容形式18 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1 第二章 智者派 43 古代雅典的“教仆”35 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44 试述古希腊雅典教育繁荣的历史原因41 简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4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31 简述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1 简述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7 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第三章 苏格拉底法57 柏拉图“学习即回忆说”68 简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57 试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优点及适用条件57 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68 第四章 《雄辨术原理》95 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100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特点。82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83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思想。97 简述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86 简述雄辩家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的条件。92 第五章 城市学校 129 骑士教育118 中世纪大学 121 简述西欧骑士教育的主要特点。119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122 简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等级性、宗教性) 简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108 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129 第六章 昆它布139 阿拉伯学馆141 简述拜占廷教育特点及其影响149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外教育史》复习 资料

《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 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中国教育史 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①学、思、行结合。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是目的;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和乐学、不耻下问的态度,研究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证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 3.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校专以尺牍、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它打破了入学独尊的教育传统,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4.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放鸟出笼再捉鸟,解开马的缰绳再去追捕,还不如不要放鸟、不要解开马缰,这样反而更容易。 5.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有:①注意精神因素影响与陶冶。孕妇要“养心”,多看悦目的东西,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美好的食物,多诵诗书,多陈说礼乐;②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多食清淡食品,戒酒,注意食物禁忌;③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居处简静,优雅、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噪音干扰;④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注意卫生保健,劳逸有节。

我国古代胎教的方法有:①监督法,主要用于宫廷,由太师、太宰等监督王后。 ②小劳法,孕妇参加一些轻微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流通血脉;③瘦身法,孕妇控制饮食,使胎儿不过于肥胖。 6.《颜氏家训》中国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虽然之前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和《赤子诗》、嵇康的《家诫》等家庭教育著作,但这些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 7. 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8.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制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洋务官僚办的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破坏,使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这便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②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部分开明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后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提出建设学前教育的新主张,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③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理论基础。鸦片战争后,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为清末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9. 20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幼学》一文中强调了儿童教育。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近代各国教育制度 英国: 1、4R:是西欧各国中世纪以及近代初等学校的基本课程。包括宗教(Religion)教育,以及读(Read)、写(Write)、算(Reckon)的基本技能。因这4科的英文名称的第一重音均为R,故称“4R”教育。 2、导生制:起源:1789年,英国非国教派的新教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招收各种基督教派儿童时采用;同时,国教派传教士贝尔在英殖印度招国教派儿童办类似学校。做法:选拔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充当导师,由教师培训后转教其他学生。效果:大大增加了学额,适应了对贫民童工施行初等教育的需求;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影响:在英国盛行(1803年取代了主日学校)30年之久,后又传至法、美、意、瑞士等国。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由当时的下议院议员福斯特(Forster)主持制定,故又称《福斯特法案》; 规定:国家拨款,设立公立学校;划分学区,由学务委员会负责督学;实施5-12岁强迫教育;承认此前的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不拨款;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不能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意义:宣告了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国家负责、公私并存)正式形成的标志。 4、1868年汤顿报告 1868年,以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的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 内容:把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古典型学校: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升学; 现代型学校:培养军队、义务、法律、文官、工商人才; 职业技术学校:下层子弟,普通职员和文书。 意义:奠定了此后英国三类中学的基础;推动了新型学校的开办。 美国 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状况: 1607年~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 新英格兰地区—— 文法学校:1635年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 1642年、1647年,马萨诸塞强迫教育法 高等学校:1636年哈佛学院,1702年耶鲁学院 中部殖民地—— 教区学校 文实中学(1751,富兰克林,“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南部殖民地—— 家庭教育+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 牧师学校:1740,詹姆斯?莫利牧师创办寄宿学校,华盛顿、麦迪逊、杰斐逊等都从这里学习 高等学校:1693年,威廉-玛丽学院 2、公立学校运动(P186) 19世纪初~1860年,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common school)、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

(完整)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推荐文档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 1.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 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 构中过艰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甚至连基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 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则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艾弗比军事训练——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 智者学派 ——智者: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特点: (1)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4)重视实际利益及个人主义倾向。 ——智者的贡献: (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 (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产婆术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面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是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 1.2.“虞庠之学” 2.1.校 2.2.“六艺” 3.1.文士 3.2.五伦 3.3.《大学》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7.2.壬子一癸卯学制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6-6.双轨制 7-1.“新学校” 7-2.蒙台梭利。 7-3.杜威 7-4.新传统派教育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7.帕夫雷什中学 7-8.苏霍姆林斯基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 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 “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 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 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 这种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 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 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 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 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 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 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 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 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 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 考试。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 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 构。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 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 “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 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 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 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 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

外国教育史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议会制度获得比较健康的成长。同一时期的法国却处在封建统治的高压下。路易十四坦言“朕即国家”,充分显示了专制暴君的淫威。波旁王朝的王权和天主教的神权,陷法国于天昏地暗。当时,法国居于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虽不足全国人口的1%,却垄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财富。无怪乎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逃居英国时,盛赞英国是“理性畅行无阻之邦”、“酷爱自由之国”。 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跃进,英国国力蒸蒸日上。相形之下,法国则瞠目其后。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已有很大发展,新的生产力和在封建制度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力量渐趋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受封建统治者遏制的现象日益不满。农民破产,被迫成为游民、乞丐,盗匪猖獗。广大群众对教士的懒惰、荒淫、腐败充满痛恨。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与特权阶级’(教士、贵族)之间的矛盾。新兴资产阶级与城市工人、市民是被剥削的第三等级,他们没有政治权利。无比尖锐的阶级矛盾使法国大革命一触即发。 当时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但旧制度的得益者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变革已不可避免。社会变革一般需要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因此,思想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为革命前奏的启蒙运动兴起了。 在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勾勒未来新制度的蓝图,唤醒、启蒙人们为推进社会的变革而奋起斗争,这场新思想运动史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伏尔泰为泰斗,以狄德罗、爱尔维修、卢梭等人的百科全书派为骨干,高举理性、自由、人权、博爱的大旗,向权威、神学、专制、愚昧提出挑战,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风暴,使一潭死水的法国社会激烈震荡起来,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启蒙思想家在抨击旧制度的同时,也抨击旧的教育制度。在构想未来新制度的蓝图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卢梭在18世纪中期倡导自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培养反封建的新人。它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新教育和旧教育的分水岭。 第一节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1712年6月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母亲早逝,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很深。 10岁时,父亲因与一个贵族的纠纷而被迫远走他乡,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随一位牧师学习。他从小喜欢与村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戏活动,养成了爱好自然的天性,并孕育出他崇尚自然的思想。 1724年,卢梭开始学习律师、公证业务,后又转学雕刻手艺。由于匠师的虐待,16岁的卢梭弃业出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在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期间,卢梭对贫苦人民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又阅读了欧洲各国思想家的著作,从中汲取了思想养料。 1740年(28岁),卢梭在法国里昂修道院马布里大主教家里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尽管担任家庭教师只有一年时间,但却使卢梭对教育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此后,卢梭来到巴黎,他不仅与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相识,而且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一个成员。这使他形成了新颖的社会政治观。 1749年(37岁),卢梭步行去巴黎郊外看望被囚禁在监狱里的友人狄德罗。他边走边读杂志,看到第戎学院刊载的有奖征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伦俗》,读后若有所悟。在狄德罗的鼓动下,卢梭很快就完成了应征论文。在论文中,他论证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未提高人类的品德,反而使社会道德堕落。卢梭的应征论文由于立意新颖而获得头奖,一举成名。1753年,卢梭又以一篇题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论文参加征文。两年后,这篇落选论文在社会上却获得了极大反响。在这篇论文中,该文犀利地指出,人类在原始社会是平等和自由的,是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最后形成暴君独裁统治。因此,私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只有消灭封建制度和教会特权,人们才能平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资料)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 (一)巴比伦学校 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 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 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 2、僧侣学校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 (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 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三、古代硬度的教育 (一)波罗门教育 1、古代印度等级制 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 3、教学内容:《吠陀》经 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教育 1、寺庙学校 2、教学内容:佛经 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 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 (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巴斯达教育 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

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 学习目标及考点 学习目标:本章大部分内容为了解和理解,为理解和掌握之后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做准备。 考点: 1.罗马帝国时期国家对教育的干预(简答); 2.雄辩术原理(名词解释)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4.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 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末; 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1世纪; 帝国时期:公元前1年至公元5世纪. 第一节 概 述

一、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类型 王政时期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因此人们无法具体描述那时罗马的教育情况;共和初期,古代罗马虽然有了文字,但是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来承担的。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到共和后期,由于罗马人向外扩张,因此,大量吸收了古代希腊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1)初级学校(7-12岁),为平民设立的,贵族子弟请家庭教师教育,学校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十二铜表法”(罗马法律刻在十二块铜牌上); (2)文法学校(12-16岁),为贵族和其他富裕人家子弟设立的,也是私立的,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3)修辞学校(16-20岁),为贵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特点 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1.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一切学校由国家管理,把学校大部分变为国立的,对私立学校实行监督; 2.给予教师豁免权:免税、免服兵役等; 3.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教师,由政府任命并提高薪水;

外国教育史讲义2——教育的起源和古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2——教育的起源和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假说: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1.主要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 英国的沛西·能 2.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 2)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 3)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Paul Monroe) 2.基本观点: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孟禄批评了利氏的观点,认为其弊是未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孟禄在其名著《教育史教科书》(1914)的第一章“原始的教育”中,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人类教育的起源和发生过程作了专门的和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从未表现出是有意识的过程,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如何拾掇杀死的野兽,如何烹调,如何编织,如何制陶,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越来越少的重复模仿的方式学到的。根据孟禄的上述观点,将教育的起源归之为心理现象。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史专家麦丁斯基等。 2.基本观点:认为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动必然是教育产生的最初的本源。 这是苏联学者最先提出来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声称:“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类本身’这个著名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人类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按照遗传学的观点,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劳动选择了人,保留了人。而且,人类远祖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着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

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等。 A、寺庙学校 B、教区学校 C、文法学校 D、修辞学校 2、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 A、A.苏美尔文化 B、B.雅利安文化 C、C.哈拉巴文化 D、D.迦勒底文化 3、什么时间苏美尔已产生了文字?() A、A.公元前2000年 B、B.公元前2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4000年 4、古埃及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奴隶制国家?() A、A.公元前4000年 B、B.公元前3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2500年 5、佛教创始人是() A、A.悉达多?乔答摩 B、B.阿育王 C、C.摩西 D、D.犬卫王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面哪些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A、A.24个辅音字母 B、B.纸草 C、C.相当精确的太阳历

D、D.十进制的计算法 E、E.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2、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包括() A、A.宫廷学校 B、B.僧侣学校 C、C.职官学校 D、D.文士学校 E、E.宗教学校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生物学,心理学起源论在西方有一定代表性 B、B.古巴比伦在科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 C、C.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祠,非祭司不能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 D、D.古苏美尔人的文字写在所谓的纸草上 E、E.巴比伦人在医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制作木乃伊,第一次提出“大脑这个术语 4、下列与婆罗门教育有关的是() A、A.《吠陀》 B、B.古儒学校 C、C.导生制 D、D.《摩西十诫》 E、E.《圣经》 5、史前社会的概况了解途径有() A、A.考古学和人类的科研成果 B、B.民族学的资料 C、C.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资料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生平 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 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在此期间,欧洲后期人文主义思想传入英国,后期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教育已“逐渐从学术成就转到绅士风度的培养上来”,这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教育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无论是英国王室贵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复兴,还是现代学校与公立文法学校的产生,都围绕着绅土的培养而开展教育活动。16世纪末绅士教育思想在英国形成一种教育思潮,并在整个17世纪得到了发展。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则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绅士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从封建教会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英国在1640年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以资产阶级与贵族妥协的形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政治立场来说,洛克是代表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的。他的政治观点有明显的妥协性,他既反对君主专制,又反对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共和政体,竭力维护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从他的教育观来看,他所要培养的英国绅士,是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分子。 洛克的教育思想不仅与他的政治思想相联系,而且与他的哲学观点不可分割。洛克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根据培根关于人的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的唯物观点,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批判。欧洲流行天赋观念论。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知识的回忆。笛卡儿认为,人们关于上帝、实体、数学公理等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借助天赋观念可以推导出全部知识。笛卡儿主义者和英国剑桥学派的一批柏拉图主义者都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洛克明确指出,天赋观念论阻塞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洛克说:“人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来源于经验。据此,洛克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