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课后翻译

跨文化课后翻译

跨文化课后翻译
跨文化课后翻译

Unit1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Unit2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 DOS 或者Unix 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Unit3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每一文化里,总有弥漫于整个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些被称作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通常是规范性的,它使文化的成员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的和假的、什么是积极的和消极的,等等。文化价值规定了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维护的,什么会危及人们及其社会制度,什么是学习的恰当内容,什么是可讽刺嘲笑的,什么是形成群体团结的途径。文化价值观也指明了文化中的什么行为是举足轻重的,哪些是应当尽力避免的。价值观是人们在做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

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所具有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价值观产生出决定何为正当或

不正当社会行为的标准。换言之,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以符合他们的价值系统所期望的行为准则。由于文化价值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预见,在相似的情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会表现出并期待着不同的行为。

Unit4

我们说语言总是模糊的,指的是我们所说所写的东西总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图。我们通过说话和写作所传达的意思不仅仅由词语和句子本身决定,听众和读者的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换言之,是交际双方共同创造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沟通,我们必须自己推断出对方的意思,除此之外别无

他法。在理解别人说话时,我们必须推测这些话的意思。这些推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来源:(1)他们所使用的语言;(2)我们的世界知识。这种知识包括能够预知在某种特定语境下人们通常会说些什么。

语言是模糊的。这意味着无论是读或写,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地领会他人的意思。换言之,语言永远无法完全地表达我们的意思。然而,这对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必须明白,如果交际参与者拥有更多共同的预期和世界知识,交际便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共同的背景、历史和经历使得人们之间的交际较为容易,因为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用意

的推测都基于共同的经验和知识。来自同一个村子、同一个家庭的两个人当然要比来自地球不同半球不同城市的两个人少犯交际上的错误,至少不会在推测对方用意上闹笑话。

Unit5

由于在性别、年龄、种族或文化群体、教育、国家或城市的地域、收入或职业群体、个人经历等各方面的差异,人们分属不同的语言群体,这些差异使我们很难完全领会另一个群体成员所表达的意思。

在当今世界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大的。人们每天要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群体的人交往,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共享对话语意义的推定。当我们与迥然不同的人打交道时,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推导出他们的语句意义。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就很难依靠共享的知识和背景来有把握地诠释他人表达的意义。

就是来自相同文化、甚至相同家庭中的男性和女性也会经常误解对方的意思,原因是男性和女性对交际目的有不同的预期。为了让女人高兴,男人要送她一件她真正想要的礼物。他问女人想要什么礼物——哪怕是上天摘星星。糟糕的是,女人最想要的却是男人可以凭直觉就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至少在北美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对于表达的看法往往不同:前者倾向于直接明了,后者则倾向于间接委婉。女性觉得不用直接问就知道她想要什么是很重要的。男性则觉得,如果女性能爽快地告诉他怎样做才能让她高兴就再好不过了。

Unit6

非言语交际被认为是不直接依靠语言使用的任何交际方式。然而,一般来说,很难知道言语交际方式与非言语交际方式的区分到底在哪儿。有些非言语交际方式,例如点头,总是伴随着言语,而且是语言使用时言语系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像舞蹈和音乐等交际形式常常是没有任何言语成分的。我们在这里想做的只是要引起大家对一个事实的注意,即人类交往的许多方面都依赖于那些不能轻易转换为言语、但却对我们相互理解至关重要的交际形式。当然, 我们不能不强调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许多交际的发生并不使用语言。一个人出席会议时的穿着会可能是暗示其他与会者,他或她打算如何参与会议。事实上,我们能运用我们行为或表现的任何方面来和他人进行交际。

Unit7

今天有许多人总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很多的事,这种时间观念可以称作“时间强迫”行为综合症,就是不断地试图超越人类能力所限去完成更多的事情。直到不久以前,“时间强迫”还一直被认为是美国人、尤其是出生于从经济大萧条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阶段一代美国男性的重要特征。很明显,这种“时间强迫”的观念现在已不再仅仅是这一代美国男性的文化特征,它已成为亚洲“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并作为商务国际化的一个方面而迅速传遍整个世界。这种时间观念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在某个交际情境中,节奏较快的交际参与者几乎总会对较慢的参与者做某种消极的评价。那些共享“时间强迫”观念的人通常会觉得其他行动比他们慢的人是保守的、不合作的、阻止变化的、反对进步的。隐藏在“时间强迫”观念之后的是那种未来永远好于过去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是牢固地建立在对进步的信仰基础之上的。

Unit 8

如果接受这样的信念认为以往的存在状况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并且接受相应的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着相似的但又不完全一样的个人经历,那么,随之就得到这样的结论:另一个人对宇宙的描述不一定会和我们对宇宙的描述完全一样。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仍认为我们自己感知事物的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我们常常忽略感知的差异,并且断定,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巴比罗?毕加索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简直就不懂艺术。实际上,他很可能有着不同的经历,对他来说,什么是伟大的艺术跟我们对于艺术的感知或许并不一致。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感知差异常常出现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不同年代的人、不同少数民族、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有着相冲突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这些都影响着他们对于现实的感知和解释。

我们的文化是导致感知不一致的主要因素。文化影响着我们对于现实看法的形成。因此,它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一种主导作用。我们的文化以各种方式告诉我们,怎样去判断别人,使用什么标准去做判断。这样评价的危险在于它们常常是不真实的,武断的并导致误解的。相信并在行为中表现出仿佛只有我们和我们的文化才发现了最真实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对世界持这样的看法是极其天真幼稚的。

Unit9

身处异域文化的人们总会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了适应当地人的信仰、价值观、准则和社会规范,到底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呢?在交往中谁有责任把文化差异考虑在内?是应该让来访者、新来的人或旅居者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地文化,还是让当地人改变交流方式,从而为初来乍到的人们提供便利?人们必须多大程度地改变自己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准则和社会行为来以适应主导文化的模式呢?

俗话说“入乡随俗”,很明显,这让改变的重任落在了新来者的身上。话虽很有道理,但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顺应当地文化期望的行为表现出对异文化和习俗的尊重。这样的顺应能够使新来者真正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尊重不同文化中语言和非语言代码的差异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者有责任合理地、尽可能多地学习这些交际代码。当然,如何才算合理的、尽可能多的,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时候,新来者全面地采用当地的文化规则可能会被视为无礼的行为,使属于当地文化群体的人们感到不安。

Unit10

理想的减少交际失误的办法是同交际的其他参与者共享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之间最容易交际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社交上人们总是同与自己很接近的人聚在一起。当你不必费力就能理解所发生的事情或者让别人明白你的意图时,交际将变得更为轻松顺畅。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联系在交际中时常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那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受欢迎的。今天, 交际发生的情境常常是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在交际。

由于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因此,既然我们之间不共享知识、假设、价值观念和话语形式,我们必须预料到相互理解时将会发生问题。我们必须注意这些问题,根据我们之间的差异预计哪儿会出现问题,接着调整我们的交际使之尽可能有效。

和其他群体共享知识并不等同于要加入那个群体并成为其成员。有些群体对吸纳新成员相当排斥。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我们应该记住, 无论我们多么地了解并欣赏另一种文化,都不太可能成为这种文化的成员。关键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其他文化,以便理解和掌握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or culture backgroun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rroundings, societies and relig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results in its own code of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so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uatio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teract. Aside from language, IC focuses on social attributes,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C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s of IC: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when source and receiver are different race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of the same race but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including racial, ethnic and other co-cultures). The term translation itself has several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the product (the text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the act o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otherwise known as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written language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changing an original written text (the source text) in the original verbal language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a written text (the target text) in a different verb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ype corresponds to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Roman Jakobson in his seminal paper. Jakobson’s categories are: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when we rephrase an expression or text in the same language to explain or clarify something we might have said or writte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if a written text were translated, for example, into music, film or painting. It is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lthough by no means exclusiv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easily seen that the three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are par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both attach att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and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o conduct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n to look for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in eve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By doing this, the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use and respond words, emotions, postures differently,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黎丽(1981-),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师,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跨国、跨种族、跨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广泛与频繁。从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商业往来看,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当一个亚洲人到了欧洲或者一个中国人去了英国,再或者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时,当他们之间能够顺利交流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国与国之间存在的界限。只有当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才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尽管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但语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载体,是容器,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并使外国人熟悉本国文化,人们应该利用语言开展翻译。当今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引入了翻译领域。没有语言,很难将跨文化交流变成现实。 二、文化,语言与翻译(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世界万物,物质的和精神的。从广义上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类:物质文化,指所有产品;机构文化,指各种各样 的体系及相关理论,例如社会体系、宗教体系、教育体系和语言体系;精神文化,指人们精神、行为、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外来词,很久以前来自于德语“kultur ”,指的是土地的开垦、植物的培育和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培养艺术能力、道德素质和天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一词出现在中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当时,中国人意识到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使得这些交流存在着很多的障碍。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包括中等专业教育,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荒谬的错误导致了交流的失败。据说,文化冲突曾经造成了经济损失。(金惠康,2001) “文化”一词,看上去似乎很难定义,很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去解释它,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学者。人类学家Malinowski 在他的著作《On Culture 》中指出:文化是人类身体或者灵魂 的习惯,包括一系列的方法和习俗,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有的文化要素都是动态的、有效的。(李延林,2006) 总之,从广义和狭义上讲,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 王黎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116052)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英汉语 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 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1-0048-02 第15卷·第1期 2012年2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1Feb .2012 48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翻译的策略(1)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作者:韩晴立, Han Qing-li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 刊名: 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2010,(2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陈安定.英汉比较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 2.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 3. 3.金惠康.跨文化焦急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 4. 4.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李军,韩晓玲.常用英语习语翻译与应用[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丘秀英.QIU Xiu-ying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处理方法与技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差异信息,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主要有直译、套译、意译等. 2.期刊论文卓素玲.ZHUO Suling跨文化翻译中的错位归因-台州学院学报2008,30(1)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有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包括语言异质特征、思维模式差异和文化差异;有由主观因素引起的,涉及译者的民族优越感、先验知识、翻译能力、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及社会影响力等. 3.学位论文杨琪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2005 这篇论文是关于文化传递。现代的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而且文化的传递也已经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翻译也被界定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影响语言和文化的传递。文化因素是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文化因素,确切的说应该是蕴含文化因素的词语或短语,是可以翻译传递或移植的。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可以采取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这一分类将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具有文化因素的词或短语的翻译来进行佐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异化法在文化词语的翻译上具有优势。异化有助于文化的传递。文化差异是不会被轻易消除的,而它的存在还会导致文化空白的产生。不过,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文化因素所造成的文化空白的补偿方法也将会不断完善,最终将会以最简练的语言并最大限度的补偿这些文化空白。 4.期刊论文荣桂艳关于日汉跨文化翻译的差异性研究-语文学刊2009(6) 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过分析,作者指出跨文化翻译应在文化习俗、联想差异、历史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并提出了一系列翻译的具体方法,增强跨文化意识,消除交际障碍. 5.期刊论文张华卓试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解决-科技资讯2008(16)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涉及跨文化翻译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出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6.期刊论文王尧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跨外翻译日益重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文化差异,就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提出几点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对策. 7.期刊论文杨蓓.陈荣华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成功(教育版)2008(11) 在汉译英过程中,一些对源出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红楼梦>的比较分析,讨论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的方法,衡量这些方法的得失.力求从多个角度探讨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可能造成的影响. 8.期刊论文李雪莹英汉习语的跨文化翻译-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 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英汉习语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和具体方法,以期为习语翻译提供一种学习和思考方法. 9.期刊论文杨国强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及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书中有很多东西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对英语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把<聊斋志异>中的文化信息准确而又完整地传递出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西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的分析,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10.学位论文南俊军跨文化翻译当中归化与异化的合理应用2008 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翻译策略的归化和异化在翻泽中的选择的问题。归化翻译是指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翻译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汉学跨文化研究外文文献翻译

汉学跨文化研究外文翻译 英文 Sinology: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ranscultural Studies Pablo Blitstein, Ruprecht Heidelberg The guest editors of this journal issue have kindly asked me to provide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nscultural studies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Euro-American academia. There was a certain risk in accepting this request, as it might be either too small or too big a task. It would be too small if I narrowed it down to a review of explicit references to transcultural studies withi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but it would be too big if I extended it to a study of all the question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hat the two fields have developed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I decided to focus on the legacy of one shared methodological point: the critique of so-called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that is, of the assumption (explicit or not) that the nation is the ultimate framework of research.1 This critique has become a constitutive principle of transcultural studies, while it came to represent only a particular approach withi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Still, the two fields have developed a shared agenda in this regard. This essay limits itself to pointing out the presence of this critique in both fields—which might be as much a sign of open scholarly exchanges as evidence of the parallel adoption of common references— and offers an

清华大学翻译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考博考试重点-育明考博

清华大学翻译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考博复习资料参考书-育明考博 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翻译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考博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方向 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050200外国语言文学 翻译学与跨 文化研究约2人①102俄语、103日语、104德语、105法语 ②847翻译学与跨文化研究501综合考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翻译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两位导师:罗选民、余石屹 3、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合格后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自然辩证法。 4、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5、清华大学考博初试外语中不含听力。 6、学院并不指定外语和专业课复习的参考书。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清华大学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772678537) 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共有6个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之间报录比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2、根据最新的信息,学院将会逐步增加硕博连读的名额,减少在职定向读博的名额。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年份 录取成绩要求复试人数/招生人数2014年外语50分、专业课50分 综合考试60分 12人/9人(不包括骨干计划)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50分 综合考试60分15人/11人(不包括骨干计划)

跨文化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习语翻译中的 文化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有非常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严肃、典雅,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在表达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更具典型性,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习语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歇后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 由于习语的文化内涵是由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成为翻译的难点。著名学者王佐良曾说过: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译者必须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事实上,习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译者能培养跨文化意识,准确地把握两种文化异 同,充分照应译文大众的文化心理,使译文符合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本文以/ 跨文化交际理论0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探索习语在跨文化背景下互动翻译的技巧。 一、习语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即不同人的文化和 社会背景、生活方式、 受教育情况、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 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不同 的历史和文化又孕育了各自的语言并形成了各

自的语言特色。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由于这样,它们才 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地理环境、天文历法、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可见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十分注意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对英汉习语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要注意某些习语,尽管它们在字面上或比喻形象上有某些类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深层涵义即隐含意义却迥然不同。 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一)文化背景 一定的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 课后翻译

1.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也即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软件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可以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大不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我们了解自我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来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涵义的相似性阐释。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以及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什么。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解释为什么符合这些准则的行为正当、合法。 3.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每一文化里,总有弥漫于整个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些被称作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通常是规范性的,它使文化的成员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的和假的、什么是积极的和消极的,等等。文化价值规定了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维护的,什么会危及人们及其社会制度,什么是学习的恰当内容,什么是可讽刺嘲笑的,什么是形成群体团结的途径。文化价值观也指明了文化中的什么行为是举足轻重的,哪些是应当尽力避免的。价值观是人们在做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 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所具有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价值观产生出决定何为正当或不正当社会行为的标准。换言之,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以符合他们的价值系统所期望的行为准则。由于文化价值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预见,在相似的情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会表现出并期待着不同的行为。 4. 我们说语言总是模糊的,指的是我们所说所写的东西总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图。我们通过说话和写作所传达的意思不仅仅由词语和句子本身决定,听众和读者的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换言之,是交际双方共同创造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语言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沟通,我们必须自己推断出对方的意思,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理解别人说话时,我们必须推测这些话的意思。这些推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来源:(1)他们所使用的语言;(2)我们的世界知识。

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全球化的到来促进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翻译作为推动各国人民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多数译者对翻译的准确性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力求尽量忠实原语文本,但是目的语读者仍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本,即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仍然不高。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有效的跨文化翻译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进行相关讨论。 一、影响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要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活动,但是文化本身的异质性导致不同文化间时常发生碰撞和冲突,从而影响原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针对跨文化翻译的信息传递问题,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归化派翻译界理论家Eugene Nida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1]也就是说,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应该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认为,翻译对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化要双重效忠,这就提醒人们,对于任何文化群体而言,任何诠释都不可能具有终极权威性,诠释总是本土的、依赖外部条件的,哪怕是在极具学术严谨性的社会机构中也是如此[3]。诠释的特性使翻译难以维持对原文本的忠实,为了使目的语读者看不到不可接受的文化内容,译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补足。 当然,不同文化间可能发生价值冲突,或者目的语本土文化可能一时难以包容原语所代表的本土文化,所以译者若缺乏目的语本土知识,即在特定语境下有关特定文本情境的知识,那么作为文化产品的译本就有可能遭到目的语读者的排斥。这种本土知识的决定性作用要求翻译必须在一定程度的本土层面上进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翻译就是为目的语读者量身定制的本土化文本[4]。在Venuti看来,翻译拥有形成文化身份的力量,它创造了一种域外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本土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因关照了本土符号和意识形态而使文本得以被理解并发挥文化功能[5]。 由此可知,译者必要的本土知识储备是提高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决定因素。了解本土实践使译者产生一种参与感,同时帮助其确认翻译问题。译者需要具备必要的本土知识才能进入目的语系统,保证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畅通无阻。再者,由于非本土知识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识别翻译中何为可用本土语汇的普遍知识显得至关重要。译者的目的语本土视角能使其尽量避免将外部价值观直接强加于目的语读者身上[6]。译者需要理解目的语系统的社会文化传统,方能在文化产品的再造中重现原文本,补足翻译中遗失的文化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失衡,将原文本恰如其分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二、提高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技巧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使目的语本土知识成为成功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对于译者来说,词汇层面的翻译原本较为容易,但是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这种翻译却使意义显得难以捉摸[7]。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在尽量忠实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翻译技巧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笔者在此略谈两种常用的技巧,即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 总的说来,成功的跨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巧妙处理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意象失衡,保证目的语读者正确解读译本。如果目的语习语或谚语足以再现原语刻画的文化意象,译者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词语替换完成翻译。但是,原语与译语之间如果缺乏对等的文化意象,译者就需要通过阐释性补足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语所要呈现的文化意象,使其成功传达。 (一)词语替换性补足 所谓替换,指的是目的语系统中已经存在可以轻松“匹配”原语文本项目的选项[8]。为了使原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得到更有效的传达,译者可以使用目的语习语或谚语替换原语意象。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将引用David Hawkes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句中对“天鹅”的翻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句中对“情人”和“西施”的翻译作为例证。 Vol.33No.11 Nov.2012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浅谈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沈悦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目的语读者在解读译本时受到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译者应具备必要的目的语本土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翻译过程,译本才能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通过运用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等技巧,译者可以有效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使译本更好地发挥文化功能,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可达性;本土知识;补足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96-02 196 --

新编跨文化交际课后翻译中英对照

Translation1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f hi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istent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ace, ideol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any of huma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l. The story of h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name-calling to isolationism t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s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 it impe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peop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n our own neigh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uld peac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Translation 2 Culture is something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 our “software of the mind.”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s.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e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m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e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early childhood what matters, what o prefer, what to avoid, and what to do. Culture also tells us what ought to be . It gives us assumptions about the ideal beyond what individuals may experience. It helps us in setting priorities. It establishes codes for behavior and provides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he West and East Abstract:As a new marginal discipli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separate discipline in the 1970s. It emerged in America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quickly and greatly in the western world. While in China, the discipline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1980s. Nowadays, with the increasing exchange of the West and Eas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 it needs corresponding mor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the conflic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the mixture of both and the work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both learn the ess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keep up the splendid cultural tradition of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he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culture-loaded words con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irro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o they are often considered difficult to translate. This thesis studies approaches of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broad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by adopting proper translating approaches, culture-loaded words should achieve both semantic and pragmati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