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翻译

四、翻译

unit1Exercises

PartC Euphemism Understanding

https://www.doczj.com/doc/637214162.html,ndscape engineer 园林工人

2.tonsorial artist 理发师

3.sanitation engineer 清道夫

4.shoe rebuilder补鞋匠

unit2 PartC

1.soft in the head发疯的

2.reckless disregard for truth撒谎

3.to take things without permission偷窃

4.industial climate劳资关系紧张

unit4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Don't off unti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今日事,今日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无风不起浪。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美貌是肤浅的。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玉不琢不成器。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译英

Frank's advice is like good herbal medicine:hard to take,but ultimately beneficial.良药苦口利于病。

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英译中

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越是不见越想念。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年逾花甲不堪教。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英都有类似但含义不同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VS 一个巴掌拍不响。

A miss is a good as a mile. VS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Gilding the lily. VS 锦上添花。

Life begins at forty. VS 人到四十五正如出山虎。

PartB

梅兰竹菊

梅----傲慢arrogant

兰----优雅elegant

竹----坚韧determine

菊----淡泊、不争no sake fame and wealth

PartC

1.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3.golden saying 金玉良言

4.fat office 肥缺

5.You w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you get to it.船到桥头自然直。

6.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7.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8.tread upon eggs 如履薄冰

Match the euphemisms in column A with their real meanings in Column B. Nether garments trousers

Call your carriage for you ask you to go away

Plain ugly

Patient lunatic

A man of doubtful taste a man of bad taste

A lady of the town a prostitute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or culture backgroun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rroundings, societies and relig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results in its own code of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so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uatio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teract. Aside from language, IC focuses on social attributes,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C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s of IC: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when source and receiver are different race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of the same race but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including racial, ethnic and other co-cultures). The term translation itself has several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the product (the text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the act o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otherwise known as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written language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changing an original written text (the source text) in the original verbal language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a written text (the target text) in a different verb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ype corresponds to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Roman Jakobson in his seminal paper. Jakobson’s categories are: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when we rephrase an expression or text in the same language to explain or clarify something we might have said or writte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if a written text were translated, for example, into music, film or painting. It is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lthough by no means exclusiv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easily seen that the three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are par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both attach att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and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o conduct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n to look for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in eve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By doing this, the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use and respond words, emotions, postures differently,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跨文化阅读课文翻译终极版

Unit 1 Settling down at college around the world 适应校园生活——来自世界各地的访谈 Tanya Zarutskaya Moscow, Russia 塔尼娅?扎茹茨卡娅莫斯科,俄罗斯 This time last year I was nervous about my new life.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对新生活感到很紧张。 I didn't have any friends, and it was my first time away from home. 我没有朋友,也是第一次离开家。 At first I worked all the time, going to lectures and studying late into the night. 一开始,我一天到晚都在忙功课:上课,并且学习到深夜。 But then I realized I was missing out on so many other things at university. 可后来我意识到我错过了大学里许多其他活动。 One day a girl in my hall of residence invited everyone in the dorm to a dinner party. 一天,跟我住同一幢宿舍楼的一个女孩儿邀请全楼的人去参加一个晚宴。 I've no idea where she managed to buy the food, or how she had enough money. 我不知道她在哪儿买的那些吃的,也不清楚她怎么会有足够的钱。 And she dressed like a model. 而且她穿得像个模特儿。 I don't know why she was bothering with university! 我真不知道她干嘛还要费那劲儿上大学! I've got to know lots of interesting people and I now enjoy myself as well as study hard. 现在我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既努力学习,也快乐地生活。 Miguel Fonseca Guadalajara, Mexico 米古尔?方斯卡瓜达拉哈拉,墨西哥 When I first arrived at university, I tried to make notes about everything the professors said in their lectures.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尽量把教授们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But I ended up being too busy writing to listen. 结果是我光忙着记笔记,都顾不上听讲了。 I'm studying chemistry, and everything seemed more complicated than what we learned at school. 我现在学的是化学,现在学的东西似乎都比我们在中学里学的复杂。 But then I realized that here, you have to listen and think more. 现在,我已弄清新知识和过去所学知识之间的差别了。 I've now understoo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w information and things which I knew already. 不过我意识到,在大学里,你应该更多地去听、去思考。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HINAENGLISH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02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 HINA ENGLISH 金惠康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665) 摘 要:本文讨论什么是中国英语及其在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功能。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英翻译;中国英语 中图分类号:H 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03(2002)02-0072-07 一、什么是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不同于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既不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产生的 过渡语 ,也不是因英语不够表达而胡编乱造的英语。本文倡导的宗旨就是要使用规范英语来描述中华文化和社会,尽量避免中式英语。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和拓展中国英语。 1 从广义上来说,中国英语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长期用英语对自己与世界描述,它是国际英语的拓展与延伸。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共核,把中国独有的文化、语言、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言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短语、句式、认知方式、修辞手段、行文风格和章法结构。因而,中国英语具有国际规范英语的共性,又具有汉文化的内涵和汉语言的一些个性特色。毫无疑问,中国英语是长期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产物。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国英语指的就是:在描述(翻译)华夏文明、中国社会及汉语言中所拓展了的那部分英语。 有人说在汉译英中使用中国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句话也要从另一面理解为 非得如此不可 。社会发展与变革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发展并给语言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的。 中国英语的规范主要是来自现代中国官方媒体的英语文本典范和国际现代英文媒体的主流内涵;也来自汉英双语娴熟者描写华夏文明和中国社会的英文文本和由中国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等。这里使用 中国英语 这个词语(概念)来描述和记录国际英语在描述中华文明和社会、中国人民和政府用英语表达自己对世界事务的理解、看法和立场时,英语所发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表达特色的、并能为国际英语读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英文(文本)都可称之为中国英语。 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中国英语的中国特色,即本土化(nativization 或是indigenization)。社会语言学中的本土概念的实质是主张文化和语言的相对价值、尊重个性,并以此来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彼此的适应与沟通。 72 收稿日期:2001-11-05 作者简介:金惠康(1950~),男,湖南邵东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应用语言学。

跨文化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习语翻译中的 文化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有非常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严肃、典雅,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在表达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更具典型性,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习语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歇后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 由于习语的文化内涵是由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成为翻译的难点。著名学者王佐良曾说过: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译者必须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事实上,习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译者能培养跨文化意识,准确地把握两种文化异 同,充分照应译文大众的文化心理,使译文符合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本文以/ 跨文化交际理论0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探索习语在跨文化背景下互动翻译的技巧。 一、习语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即不同人的文化和 社会背景、生活方式、 受教育情况、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 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不同 的历史和文化又孕育了各自的语言并形成了各

自的语言特色。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由于这样,它们才 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地理环境、天文历法、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可见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十分注意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对英汉习语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要注意某些习语,尽管它们在字面上或比喻形象上有某些类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深层涵义即隐含意义却迥然不同。 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一)文化背景 一定的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 课后翻译

1.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也即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软件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可以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大不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我们了解自我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来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涵义的相似性阐释。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以及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什么。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解释为什么符合这些准则的行为正当、合法。 3.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每一文化里,总有弥漫于整个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些被称作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通常是规范性的,它使文化的成员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的和假的、什么是积极的和消极的,等等。文化价值规定了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维护的,什么会危及人们及其社会制度,什么是学习的恰当内容,什么是可讽刺嘲笑的,什么是形成群体团结的途径。文化价值观也指明了文化中的什么行为是举足轻重的,哪些是应当尽力避免的。价值观是人们在做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 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所具有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价值观产生出决定何为正当或不正当社会行为的标准。换言之,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以符合他们的价值系统所期望的行为准则。由于文化价值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预见,在相似的情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会表现出并期待着不同的行为。 4. 我们说语言总是模糊的,指的是我们所说所写的东西总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图。我们通过说话和写作所传达的意思不仅仅由词语和句子本身决定,听众和读者的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换言之,是交际双方共同创造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语言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沟通,我们必须自己推断出对方的意思,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理解别人说话时,我们必须推测这些话的意思。这些推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来源:(1)他们所使用的语言;(2)我们的世界知识。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新编跨文化交际课后翻译中英对照

Translation1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f hi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istent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ace, ideol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any of huma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l. The story of h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name-calling to isolationism t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s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 it impe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peop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n our own neigh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uld peac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Translation 2 Culture is something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 our “software of the mind.”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s.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e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m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e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early childhood what matters, what o prefer, what to avoid, and what to do. Culture also tells us what ought to be . It gives us assumptions about the ideal beyond what individuals may experience. It helps us in setting priorities. It establishes codes for behavior and provides

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全球化的到来促进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翻译作为推动各国人民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多数译者对翻译的准确性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力求尽量忠实原语文本,但是目的语读者仍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本,即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仍然不高。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有效的跨文化翻译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进行相关讨论。 一、影响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要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活动,但是文化本身的异质性导致不同文化间时常发生碰撞和冲突,从而影响原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针对跨文化翻译的信息传递问题,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归化派翻译界理论家Eugene Nida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1]也就是说,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应该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认为,翻译对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化要双重效忠,这就提醒人们,对于任何文化群体而言,任何诠释都不可能具有终极权威性,诠释总是本土的、依赖外部条件的,哪怕是在极具学术严谨性的社会机构中也是如此[3]。诠释的特性使翻译难以维持对原文本的忠实,为了使目的语读者看不到不可接受的文化内容,译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补足。 当然,不同文化间可能发生价值冲突,或者目的语本土文化可能一时难以包容原语所代表的本土文化,所以译者若缺乏目的语本土知识,即在特定语境下有关特定文本情境的知识,那么作为文化产品的译本就有可能遭到目的语读者的排斥。这种本土知识的决定性作用要求翻译必须在一定程度的本土层面上进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翻译就是为目的语读者量身定制的本土化文本[4]。在Venuti看来,翻译拥有形成文化身份的力量,它创造了一种域外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本土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因关照了本土符号和意识形态而使文本得以被理解并发挥文化功能[5]。 由此可知,译者必要的本土知识储备是提高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决定因素。了解本土实践使译者产生一种参与感,同时帮助其确认翻译问题。译者需要具备必要的本土知识才能进入目的语系统,保证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畅通无阻。再者,由于非本土知识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识别翻译中何为可用本土语汇的普遍知识显得至关重要。译者的目的语本土视角能使其尽量避免将外部价值观直接强加于目的语读者身上[6]。译者需要理解目的语系统的社会文化传统,方能在文化产品的再造中重现原文本,补足翻译中遗失的文化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失衡,将原文本恰如其分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二、提高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技巧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使目的语本土知识成为成功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对于译者来说,词汇层面的翻译原本较为容易,但是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这种翻译却使意义显得难以捉摸[7]。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在尽量忠实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翻译技巧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笔者在此略谈两种常用的技巧,即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 总的说来,成功的跨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巧妙处理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意象失衡,保证目的语读者正确解读译本。如果目的语习语或谚语足以再现原语刻画的文化意象,译者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词语替换完成翻译。但是,原语与译语之间如果缺乏对等的文化意象,译者就需要通过阐释性补足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语所要呈现的文化意象,使其成功传达。 (一)词语替换性补足 所谓替换,指的是目的语系统中已经存在可以轻松“匹配”原语文本项目的选项[8]。为了使原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得到更有效的传达,译者可以使用目的语习语或谚语替换原语意象。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将引用David Hawkes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句中对“天鹅”的翻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句中对“情人”和“西施”的翻译作为例证。 Vol.33No.11 Nov.2012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浅谈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沈悦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目的语读者在解读译本时受到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译者应具备必要的目的语本土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翻译过程,译本才能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通过运用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等技巧,译者可以有效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使译本更好地发挥文化功能,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可达性;本土知识;补足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96-02 196 --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