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卧位

常见卧位

常见卧位
常见卧位

患者的卧位

卧位即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时所采取的卧床姿势。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治疗需要位置调整相应的卧位。正确的卧位对增进患者舒适、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及进行各种检查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熟悉各种卧位的要求及方法,协助或指导患者取正确、舒适和安全的卧位。

一舒适体位的基本要求

舒适体位是指患者卧位时,身体各部位均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为了协助或指导患者卧位正常而舒适的位置,护士必须了解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并能按照患者的实际需要使用合适的支持物或保护性设施。

1卧位姿势应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使体重平均分布于身体的负重部位,关节维持于正常的功能位置,体内脏器在体腔内拥有最大的空间

2体位的变换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2小时变换一次。

3身体活动在无禁忌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各部位每天均应活动,改变卧位时做关节活动范围练习。

4受压部位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5保护隐私当患者卧床或护士对其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根据需要适当地遮盖患者身体,促进患者身心舒适。

二卧位的分类

根据卧位的平衡性,可将卧位分为稳定性卧位和不稳定性卧位。卧

位的平衡性与人体的重量,支持面成正比,而与重心高度成反比。在稳定性卧位状态下,患者感到舒适和轻松;反之,在不稳定性卧位状态下,大量肌群处于紧张状态,容易疲劳,患者感到不舒适。

根据卧床的自主性,可将卧位分为主动卧位,被动卧位和被迫卧位三种。

1主动卧位即患者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随意改变体位,称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恢复患者。

2被动患者即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常见于极度衰弱,昏迷,瘫痪的患者.

3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改变卧位的能力,但于疾病的影响或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称被迫卧位。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

根据卧位时身体的姿势,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半坐卧位等。下面介绍的常用卧位主要依据此种分类。

三常用卧位

(一)仰卧位

又称平卧位。根据病情或检查,治疗的需要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1.去枕平卧位

(1)姿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自

然放平,将枕横于床头。

(2)使用范围

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醒的患者。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

息或肺部并发症。

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可预防颅内压降低而引起

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

(1)姿势:用垫枕抬高患者的头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2)适用范围:休克患者。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强心排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屈膝仰卧位

姿势:患者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并稍向外分开。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使用范围:胸腹部检查或行导尿术,会阴冲洗等。该卧位可使腹部肌肉放松,便于检查或暴露操作部位。

(二)侧卧位

1.姿势患者侧卧,臀部稍后移,两臂屈肘,一手放在枕旁,一手放在胸前,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必要时在两膝之间,胸腹部,后背部放置软枕,以扩大支持面,增加稳定性,使患者感到舒适与安全。

2.使用范围

(1)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预防压疮。侧卧位于平卧位交替,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位,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3)臀部肌内注射时,下腿弯曲,上腿伸直,可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三)半坐卧位

1.姿势

(1)摇床法;患者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使上半身抬高,与床呈30~50,在摇起膝下支架,以防患者下滑。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患者的足底,增进患者舒适感,防止足底触及床尾栏杆。放平时,先摇平床头支架。

(2)靠背架法

如无摇床,可将患者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背架;患者下肢屈曲,用大单包裹膝枕垫于膝下,大单两端固定于床缘,以防患者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2使用范围

(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采取半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2)胸腔疾病、胸腔创伤或心脏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采取半卧

位,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少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可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气体交换,使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

(3)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槮

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便于引流。因为盆腔腹膜抗感染性强,而吸收弱,故可防止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减轻中毒反应。

同时采取半坐卧位还可预防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此外,腹部手术后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

的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舒适,有利于切口愈合。

(4)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有利于患者向站立

位过渡,使其逐渐适应体位改变。

(四)端坐卧位

1.姿势扶患者坐起,身体稍向前倾,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

软枕,患者可伏桌休息。并用床头支架或靠背架将床头抬高70~80,背部放置一软枕,使患者同时能向后倚靠;膝下支架抬高15~20。

必要时加床档,以保证患者安全。

2.使用范围左心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由于

极度呼吸困难,患者被迫日夜端坐。

(五)俯卧位

1.姿势患者俯卧,两臂屈肘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

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

2使用范围

(1)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2)脊椎手术后或腰,背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

(3)胃肠胀气所致腹痛的患者。采取俯卧位,可使腹腔容积增大,

缓解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六)头低足高位

1.姿势患者仰卧,枕横立于床头,以防碰伤头部。床尾用纸托物垫高15~30cm。此卧位易使患者感到不适,不可长时间使用,颅内压高者禁用。

2.适用范围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的引流

(3)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4)跟骨或胫骨结节牵连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防止下滑。

(七)头高足低位

1.姿势患者仰卧,床头用支托物垫高15~30cm或根据病情而定,床尾横立一枕,以防足部触及床尾栏杆。若为电动床可调节整个床面向床尾倾斜。

2.适用范围

(1)颈椎骨折患者作颅骨牵引时,用作反牵引力。

(2)减轻颅内压,防止脑水肿。

(3)颅脑手术后的患者。

(八)膝胸卧位

1.姿势患者跪坐,两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开;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放于头的两侧。若孕妇取卧位矫正胎位时,应注意保暖,每次不应超过15分钟。

2.适用范围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2)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

(3)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九)截石位

1.姿势患者仰卧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于支腿架上放软枕垫,臀部齐台边,两手放在身体两侧或胸前。采取此卧位时,应注意避挡和保暖。

2.适用范围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如膀胱镜,妇产科检查,阴道灌洗等。

(2)产妇分娩。

常用卧位

常用的卧位及适用范围 1.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1)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等病人。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肺部并发症。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6~8小时的病人,以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 2)方法:去枕仰卧,头部应转向一侧,将枕头横置于床头。 (2)中凹卧位 1)适用范围: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 2)方法:抬高病人头胸部l0°~20°,抬高下肢约20°~30 (3)屈膝仰卧位 1)适用范围: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2)方法:病人仰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2.侧卧位 (1)适用范围:灌肠、肛门检查、臀部肌内注射、配合胃镜检查等。 (2)方法:侧卧,下腿稍直、上腿弯曲,一手放于枕旁,一手

放于胸前。 3.半坐卧位 要求:摇床:由平卧位转变为半卧位时,先摇床头,再摇床尾。由半卧位转变为平卧位时,先要床尾,再摇床头。 (1)适用范围:①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由于重力作用使膈肌下降,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可使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脏器内,使静脉血回流减少,从而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②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使腹腔渗出物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素的吸收。③腹部手术后病人,可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避免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④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可减少局部出血。 (2)方法:摇床,先摇起床头支架呈40°~50°角,再摇起膝下支架。放平时先放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4.端坐位 (1)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极度呼吸困难,病人被迫端坐。 (2)方法:病人坐在床上身体稍前倾,床上放一小桌,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桌休息。并将床头摇高,使病人背部也能向后依靠。 5.俯卧位 (1)适用范围:①腰、背部手术或检查。②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2)方法:病人俯卧,两臂屈曲放于头部两侧,两腿伸直,在

各种卧位

各种卧位 各种卧位包括:去枕仰卧位,休克时卧位,屈膝仰卧位,侧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俯卧位,头低脚高位,头高脚低位,膝胸卧位,截石位。 1、去枕仰卧位:用于昏迷及全麻未醒的病人(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疼痛)。 2、休克时卧位:(仰卧中凹位)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利于呼吸,抬高下肢利于静脉血回流。 3、屈膝仰卧位:腹部检查或导尿。 4、侧卧位:灌肠。 5、半坐卧位: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胸腹盆腔手术或有炎症的病人;腹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术后减轻缝合张力;减少颈部颜面术后出血。 6、端坐位:心衰、心包积液、哮喘发作病人。 7、俯卧位:腰背部检查、手术。{来源:考{试大} 8、头低脚高位:胎膜早破;肺部引流、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引流;下肢、骨盆骨折行牵引术;严重的失血性休克。 9、头高脚低位:颈骨骨折牵引、开颅或头外伤后防止出血;预防脑水肿减轻颅内压。 10、膝胸卧位: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矫正胎位不正和子宫后倾。 11、截石位:用于会阴、肛门部的检查、治疗、手术。 病人的卧位与安全护理 一、病人的卧位 卧位是病人卧床的姿势。卧位与论断、治疗和护理有密切的关系,正确的卧位对减轻症状、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均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卧位的性质 1.主动卧位病人在床上自己采取最舒适的卧位。 2.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者,如意识丧失或极度衰弱的病人,必须由护士帮助更换卧位。 3.被迫卧位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所采取被迫的卧位。 (二)常用的几种卧位 1.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将枕横立置于床头。适用于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员,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休克卧位抬高头胸部约10度-20度,抬高下肢约20度-30度,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3)屈膝仰卧法病人采取自然仰卧,头下垫一枕头,两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曲屈,使腹肌放松,适用于胸腹部检查。 2.侧卧位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必要时两膝之间、背后、胸腹前可放置一软枕。 用于灌肠、肛门检查。侧卧与平卧交替可预防褥疮。 3.半坐卧位病人卧床上,以髋关节为轴心,上半身抬高与床的水平成40度-50度角(自动床、半自动床、或手摇床),再摇起膝下支架。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若无摇床可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将病人上半身抬高,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将两端带子固定于床两侧,以免病人下滑,放平时应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半坐卧位适用于以下情况:

神经外科护理试题.

第二十七章~二十九章神经外科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填空题 1. 成人颅腔容积固定不变,约 ( 1400_1500ml )。 2. 颅内容物包括:( 脑组织)(脑脊液)(血液)。 3、颅内压可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定。 5、脑脊液总量占颅腔容积的( 10% ) 。 6、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分( 颅腔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颅内空间或颅腔容积缩小)两大类。 7、正常成人每分钟约有( 1200ml ) 血液进入颅内。 8、正常脑灌注压为(70-90mmHg ) ,脑血管阻力为(1.2-2.5mmHg ) 。 9、颅内压急剧增高,使脑灌注压低于( 40mmHG ) 时,脑血流量急剧下降。 10、颅内压增高的后果是 ( 脑血流量减少)(脑疝) 11、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为(头疼)(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12、颅脑疾病病人应采取头高(10-15cm )卧位。 13、颅脑疾病应控制液体入量,成人每日补液量不应超过( 2000ml )。 14、冬眠低温疗法时,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平均减少( 6.7% ) ,脑脊液压力平均下降( 5.5% )。 15、冬眠低温疗法当体温降至30 C 时,脑代谢率仅为正常体温时的( 50% ) 左右,脑脊液压力较降温前低 ( 56% )。 16、冬眠低温疗法的常见并发症 ( 肺部并发症 )( 低血压)(冻伤)(压疮)。 17、颅前窝骨折常累及(嗅神经)(视神经)。 18、“熊猫眼”征常提示(颅前窝骨折)。 19 脑脊液漏病人应取(患侧卧位)。 20、常见的脑疝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21、意识障碍的传统分级方法可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 )和(深昏迷) 五级。 22、 Glasgow昏迷评分法是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 15 )分,最低( 3 )分,( 8 )分以下为昏迷。 23、自然光线下,瞳孔的直径一般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

神经外科一般常规

糖尿病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高血糖症状:多饮(渴)、多食(饿)、多尿。 2、低血糖反应:心慌、出冷汗、脉速、饥饿、乏力。 3、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极度口渴、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快、烂苹果味,甚至昏迷。 4、降血糖药物的副作用。 5、根据病情监测不同时段的血糖水平。 6、实验室结果:血电解质、尿酮、血酮、血气分析等。 7、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和温湿度。 8、基础体重值,每周测体重。 9、个人卫生情况:皮肤、口腔、会阴部。 【护理要点】 1、遵医嘱按时提供糖尿病饮食,检查病人饮食治疗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和纠正。 2、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进行运动。 3、熟悉降糖药物的分类及作用、副作用,掌握给药时间,准确给药。 4、按时注射胰岛素。应用胰岛素必须做到剂量准确,进餐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 5、做好血糖的测试和记录。 6、准确做好相关功能试验及血、尿标本的留送。 7、出现低血糖反应得应对措施,立即测血糖,迅速给病人服甜食和糖水,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掌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的区别及抢救要点。 8、对有微血管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的病人,应设法促进周围循环,抬高患肢,避免袜紧鞋硬、烫伤碰伤,做好糖尿病足的护理。 9、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良好心态,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0、酮症酸中毒(DKA)按其抢救要点执行(附DKA抢救要点)。 【健康指导】 1、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2、向病人讲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进行饮食指导。 3、讲解运动的重要性,如何选择和进行运动,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4、讲解口服降糖药的服用时间和注意事项。 5、示范正确抽吸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指导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更换。 6、指导病人皮肤、口腔、足部保健。 7、讲解吸烟的危害性,指导戒烟。 8、指导病人和家属识别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状和体征,以及处理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方法。 9、讲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要点。 10、指导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和自我管理。 11、指导糖尿病合并妊娠的保健。 12、出院指导:服药指导、正确注射胰岛素、定期复查等。嘱随身携带糖尿病治疗情况卡。

神经外科疾病病种和手术名称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及手术名称 第一部分:头皮血肿 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第二部分: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 第三部分:颅骨骨折 按形态分: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 按骨折部位分: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 颅前窝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 颅中窝 颅后窝 按与外界是否沟通:开放性、闭合性 第四部分:脑的损伤 开放性脑损伤闭合性脑损伤 原发性脑损伤 脑震荡、 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挫裂伤下丘脑损伤去脑强直去皮层昏迷 脑干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脑水肿 颅内血肿 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 急性、亚急性、慢性 第五部分:颅内肿瘤 星形细胞,少枝胶质瘤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脑膜瘤 脊索瘤 颅内转移瘤 血管母细胞瘤 颅咽管瘤,垂体瘤 其他: 脑脓肿 结核瘤 脑寄生虫病 椎管内肿瘤: 硬膜外肿瘤:起源于硬膜外脂肪,血管,脊神经根,脊膜等组织。组织类型有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瘤、脂肪瘤、皮样及上皮样囊肿、肉瘤及转移瘤等。 硬脊膜下肿瘤:主要起源小神经根和脊膜,约占椎管内肿瘤

65%~70%。主要有神经鞘瘤及脊膜瘤。均属良性肿瘤。 髓内肿瘤主要来源于脊髓的神经胶质细胞,多为恶性。有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 第六部分:血管性疾病: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颅内个部位血管均可发生。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的血管异常主要的缺陷是脑的局部缺乏毛细胞血管,使动脉与脑静脉之间形成短路,引起一系列脑血循环动力学的改变, 颈动脉海绵窦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其分支的破裂形成的动静脉窦。80%以上是外伤引起,症状多数是伤后两个月内出现,亦可有迟达半年的。 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底异常血管增生症,病因不明 脊髓血管畸形:少见,多为AVM;海绵状血管瘤,硬脊膜动静脉瘘等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四级手术:急性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术: 海绵窦动静脉瘘栓塞术: 脊髓血管畸形栓塞术:

临床常用卧位

临床常用卧位 (一)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适用范围 (1)昏迷或是全身麻醉为清醒的病人,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是肺部感染。 (2)椎管内能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6h)可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安置方法 协助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平方,将枕头横立于床头。 2.中凹卧位 使用范围 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胸部,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新排出量而缓解休克。 安置方法 抬高病人头胸部曰10~20°,抬高下肢约20~30°, 3.屈膝仰卧位 适用范围 用于胸腹部检查,实施导尿术及会阴冲洗的病人。该卧位可使腹部肌肉放松。 安置方法 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曲,并向外分开。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隐私。 (二)侧卧位

适用范围 1.用于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检查及臀部肌肉注射等 2.预防压疮。侧卧位于仰卧位交替,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预防压疮发生,同时 便于擦洗和按摩受压部位,使病人舒适。 3.对单侧肺部疾病患者,根据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是健侧卧位。 安置方法 病人侧卧,臀部稍后移,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部,上腿弯曲,下腿稍伸直。必要时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可放置软枕支撑病人,稳定卧位,增进病人舒适和安全。 (三)俯卧位 使用范围 1.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 2.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3.缓解肠胀气所致腹痛,采取俯卧位时,腹腔容量增大,可用于缓解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安置方法 病人俯卧,头偏向一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酌情的腋下用小枕支托。 (四)半坐卧位 适用范围 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2.心肺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可使用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增加,有利于

精选-神经外科试题

一.判断题 1. 行脑室引流的患者,其脑室引流袋悬挂高度应高于脑平面5?10cm () 2. 颅内压增高病人呕吐呈喷射状。() 3. 枕骨大孔疝的病人,意识障碍出现较(晚)或无意识障碍。() 4. 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可使用吗啡、哌替啶来缓解头痛。() 5. 颅脑外伤后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同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提示脑疝。() 6. 脑疝形成的机理关键在于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 7. 脑震荡诊断的重要依据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8. 头痛为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夜间清晨较重。() 9. 正常瞳孔等大、圆形,直接、间接光反应均灵敏。() 10. 脑震荡清醒后,(多)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二.选择题 1. 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 A. 血压升高、脉缓有力、呼吸深慢 B. 头痛、眩晕、呕吐 C. 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D. 头痛、颈项强直、复视 E. 昏迷、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2. 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是:() A. 脑疝 B. 头痛 C. 呕吐 D. 视神经乳头水肿 E. 库欣反应 3. 枕骨大孔疝不同于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是() A. 头痛剧烈 B. 呕吐频繁 C. 意识障碍 D. 呼吸骤停出现早 E. 血压升高,脉缓有力 4. 对颅内高压病人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A.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B. 保持出入量平衡 C. 保持大便通畅 D. 呼吸不畅可气管切开 E. 应用冰帽降温 5. 对颅内高压病人行脱水治疗时,20%甘露醇250ml 静脉滴注的时间是( )

A. 5 ?14mi n B. 15—30min C. 31?45rain D. 46—60min E. 61 —90min 6. 颅脑损伤病人取床头抬高卧位的主要作用是( ) A. 减轻颅内出血 B. 减轻脑水肿 C. 减轻头痛 D. 防止呕吐误吸 E. 改善呼吸状态 7. 脑震荡的处理原则是( ) A. 对症处理 B. 脱水疗法 c. 急诊手术 D. 防治休克 E. 暂不处理 8. 颅脑损伤病人每日输液量一般限制于( ) A. 500。800ml B. 800 ?1 000ml C. 1000?2000ml D. 2000?2500ml E. 2500?3000m1 9. 容易引起颅内感染的是( ) A. 脑震荡 B. 脑挫裂伤 C. 硬脑膜外血肿 D. 颅底骨折 E. 帽状腱膜下血肿 10. 颅脑损伤后昏迷l O m i n ,清醒后有逆行性健忘者( ) A. 脑震荡 B. 脑挫裂伤 C. 硬脑膜外血肿 D. 颅底骨折 E. 帽状腱膜下血肿 1 1 .急性颅内高压早期生命体征改变的特点是( ) A. 血压升高,脉搏慢,呼吸慢 B. 血压下降,脉搏细速 C. 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

神经外科习题集1

神经外科习题集 江山如此多娇发表于 2006-3-10 19:35:00 神经外科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⒈中间清醒期是指脑外伤病人伤后因脑震荡立即发生原发性昏迷,在血肿未形成之前意识就已恢复,以后由于血肿的形成和发展,使颅内压增高,再度进入昏迷状态,这之间的一段清醒期,称中间清醒期,多系硬脑膜外血肿所致。 ⒉颅内高压征当成人颅内压力持续高于2kpa(200mmH2O),即为颅内压增高,亦称颅内高压征。 ⒊脑疝当颅内压增高时,导致各分腔压力不均衡,可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处通过生理裂隙或孔道向压力较低处移动,造成该处的脑组织、颅神经、血管受压并产生相应的症状谓之脑疝。 ⒋小脑幕切迹疝临近小脑幕的颞叶钩回移位,疝入小脑幕裂孔内下方,故又称小脑幕裂孔疝或颞叶钩回疝。 ⒌枕骨大孔疝临近枕骨大孔的小脑扁桃体部分疝入枕骨大孔,故又称小脑扁桃体疝。 ⒍熊猫眼征颅前窝骨折处出血,血液沿着眼眶部流至眼睑或球结合膜下,出现淤血斑,形成特征性的眼镜样血肿。 ⒎脑震荡头部受暴力作用后,立即出现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但无明显的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⒏逆行性健忘脑外伤病人清醒后,对受伤的经过及受伤前一段时间的事物不能记忆,而对远事仍能回忆。 ⒐闭合性脑损伤虽然头皮破裂,颅骨骨折,但硬脑膜仍完整,脑组织未与外界相通。 ⒑去大脑强直脑干损伤的重要体征,表现为四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伸直性强直,躯干呈角弓反射状态。 二、填空 ⒈(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项主征。其中(视乳头水肿)是诊断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依据。 ⒉如要中止冬眠低温治疗,应先停止(物理降温),再停用(冬眠药物)。 ⒊为颅脑损伤病人监测生命体征时应先测(呼吸),次测(脉搏),再测(血压),最后测(意识),以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 ⒋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⒌颅脑手术后血肿多发生在手术后(6~24)小时内。 ⒍对颅高压患者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⒎正常成人颅内压为(0.7~2kpa)(70~200mmH2O),儿童为 (0.5~1kpa)(50~100mmH2O) ⒏冬眠Ⅰ号合剂配方为:(杜冷丁100 mg)、(异丙嗪50mg)、(氯丙嗪50mg) ⒐冬眠Ⅱ号合剂配方为:(杜冷丁100 mg)、(异丙嗪50mg)、(氢化麦角碱0.6mg) ⒑冬眠Ⅳ号合剂配方为:(杜冷丁100 mg)、(异丙嗪50mg)、(乙酰丙嗪 50mg) ⒒正常瞳孔直径约2~6mm,两侧等大,圆形,对光反应灵敏。如两侧瞳孔不等提示有(脑受压及脑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 疝),一般受压部位多在(瞳孔扩大侧)。如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为

常用卧位

常用卧位 1. 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协助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枕头横立于床头。适用范围: 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采取此种卧位,以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采取此种卧位,以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病人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适用范围: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3)屈膝仰卧位: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 适用范围:腹部检查或作导尿术及会阴冲洗等。 2.侧卧位 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臀部肌内注射时,应下腿弯曲,上腿稍伸直,使臀部肌肉放松)。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可放置软枕支撑病人。 适用范围: ①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检查等。 ②臀部肌内注射。 ③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使病人舒适,并变换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 3.俯卧位 病人俯卧,头偏向一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酌情在腋下用一小软枕支托。 适用范围: ①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②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③缓解胃肠胀气所致腹痛。 4.半坐卧位 ①摇床法: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成30°~50°角,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以免其足底触及床档;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②靠背架法:将病人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病人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以防病人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适用范围: ①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②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采用半坐卧位,可利用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 ③心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病人:半坐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同时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也减轻,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 ④胸腔、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其一可促进引流;其二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因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性较弱,这样可达到减少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的作用,减轻中毒反应。同时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其三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促进舒适,避免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 ⑤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使其逐渐适应体位改变,利于向站立过渡。

各种卧位及护理

各种卧位及护理 (一)卧位 不当的姿势和卧位是引起身体不适的原因之一,。适当地安置病人,维持正确的姿势和卧位,不但可以协助病人感到舒适,而且还可以预防长期卧床产生的并发症。 1、卧位的性质 (1)根据卧位的自主性可分为主动、被动和被迫三种卧位。 1)主动卧位:病人在床上自己采用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称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成为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病人。 3)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醒,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为被迫卧位。如肺心病病人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2)根据卧位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卧位和不稳定性卧位。 1)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大,重心低,平衡稳定,病人感到舒适。如平卧位。 2)不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小,重心较高,难以平衡。病人为保持一定的卧位造成肌肉紧张,易疲劳,不舒适。如两腿幷齐伸直,两臂也在两侧伸直的侧卧位。 2、舒适卧位的重要性及作用舒适卧位是指病人卧床时,感到轻松自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处于合适的位置。维持舒适卧位的重要性和作用如下: (1)协助被增加身心舒适,达到完全休息的目的。 (2)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降低关节的压力和活动限制,维持正常的功能位置,避免关节和肌肉挛缩。 (3)至少每2h变换卧位1次,并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能避免骨突处皮肤破损,预防发生压疮。 (4)某些卧位能减轻症状,起到协助治疗的作用。 (二)常用卧位 1、仰卧位(supine position) (1)去枕仰卧位 【适用范围】①全身麻醉未清醒或昏迷病人,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病人,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实施】协助被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防御身体两侧,枕头横放于床头。 (2)中凹卧位 【适用范围】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保持祈祷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 【实施】抬高头胸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 (3)屈膝仰卧位 【适用范围】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实施】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曲起,并稍向外分开。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 2、侧卧位(side-lying position) 【适用范围】①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检查等。②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位。 【实施】病人侧卧,两臂曲肘,一手放于枕边,一手放在胸下,下腿伸直,上腿弯曲。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可放置软枕支撑病人,稳定卧位,使病人舒适。 3、半坐卧位(fowler's position)

卧位测试题汇总

卧位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二三四总分 一、名词解释(4×5=20) 1.卧位: 2.主动卧位: 3.被动卧位: 4.被迫卧位: 下列需采取被动卧位的病人是()1. A:心包积液的病人B:心力衰竭的病人C:瘫痪的病人D: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E:胎膜早破的病人病人采取被迫卧位是为了()2. A:保证安全:减轻痛苦B C:配合治疗D:减少体力消耗E:预防并发症 3.休克病人需采取()A:中凹卧位:侧卧位B :去枕仰卧位C D:头高足底位E:屈膝仰卧位心力衰竭病人采取半坐卧位的主要目的是()4. A:防止污染,预防膈下脓肿:促进病人舒适B C:减轻水肿,改善肺循环: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D :使冠状血管扩张,改善心肌营养E 5.颈部手术后采取半坐卧位的目的是():利于局部引流A. B:促进血液循环 C:利于伤口愈合 D:防止膈下脓肿 E:减少局部出血 6.为病人进行膀胱镜检查时应安置的体位是() A:截石位 B:头低足高位 C:膝胸卧位 D:去枕仰卧位 E:头高足底位

7.下列不需使用保护具的病人是() A:昏迷 B:骨折 C:躁动 D:幼儿 E:谵妄 8.长期卧床病人易引发并发症不包括() A:肌肉萎缩 B:静脉血栓 C:压疮 D:坠积性肺炎 E:腹泻 9.椎管内麻醉或腰穿抽脑脊液后去枕仰卧位的目的是()A:预防颅内压减低 B:坚轻脑缺氧 C:增加脑血液循环 D:预防脑缺血 E:防止昏迷发生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端坐位时,床头支架将床头抬高70~80° B:半坐卧位时,应抬高床头支架成30~50° C:头低足高位,床尾应垫高15~30m D:头高足底位,床头应垫高15~30m E:中凹位时,应抬高病人头胸部约30°,抬高下肢约20°11.颅脑术后病人头部卧于健侧主要是为了防止() A:引发呕吐 B:出现头痛 C:出现休克 D:产生脑疝 E:产生惊厥 12.为病人胃镜检查时,护士应为其安置何种卧位() A:半坐卧位 B:坐位 :俯卧位C. D:侧卧位 E:仰卧位 13.支气管哮喘病人为减轻呼吸困难可采用() A:侧卧位 B:端坐位 C:头高足底位 D:膝胸位 E:截石位 14.护士单人为病人翻身侧卧,操作不正确的是() A:将病人两手放于腹部,两腿屈膝

神经外科引流管及护理

神经外科引流管及护理 神经外科 ( 又称脑神经外科 ) 是用外科学方法,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科学。神经外科研究的范畴包括神经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感染、肿瘤、血管病变和遗传代谢障碍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目前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高、精、尖学科。 一、硬膜、蛛网膜、软膜解剖结构 (一)硬膜 硬膜为一层坚韧纤维膜,由 2 层合在一起构成,在颅内硬膜与颅骨内面紧密相贴。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连。 (二)蛛网膜 蛛网膜为一层很薄的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蛛网膜与深面的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蛛网状,为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三)软膜 软膜是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二、脑脊液的循环机制 脑脊液是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它是一种含有微神经胶细胞的纯生理盐水,主要用作对大脑皮质的机械性缓冲。正常脑脊液的分泌量是每日 400-500ml 。

脑脊液的循环机制为: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产生以后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然后再进入第四脑室,从第四脑室汇入蛛网膜下腔,最后汇入到上矢状窦内,进入血液循环。如果脑脊液回流受阻,则可引起脑室变形或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受压或引起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三、神经外科常见的引流管及其护理 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引流管是脑室外引流管,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引流、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以及瘤腔引流管等。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 脑室引流是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是指经过颅骨钻孔或锥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的一种引流方式。 1. 目的 ( 1 )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应急状态; ( 2 )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部位; ( 3 )排出血肿或脑脊液,缓解颅内高压,防止脑疝; ( 4 )暂时缓解脑积水; ( 5 )术后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及蛛网膜粘连; ( 6 )经脑室注入抗生素,减轻颅内感染,但该方法现在已很少用。 2. 脑室引流部位:最常见引流部位为右侧脑室前角,因为该处脑室较大,易于插管,平卧时不会压迫引流管。引流装置以距外耳道水平连线上 10 ~ 20cm ,平均 15cm 为宜。 3. 适应证 ( 1 )脑室内出血如高血压、动脉瘤等,穿刺引流用以急救; ( 2 )高颅压状态如颅内肿瘤,开颅术后等;

神经外科常用手术器械使用心得大全

1. 吸引管 与其他神经外科手术操作一样,吸引管在颅脑损伤的手术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具。它的功能包括吸除手术野的血液,保持清洁的手术野,寻找出血点,切开脑组织,清除血肿,清除失活的碎化脑组织,协助探查颅底脑表面,吸干压在明胶海绵上的棉片、协助止血。吸引管的操作过程中,吸引力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般在切开头皮时可用较粗的吸引管,吸引力也可强一些,有利于头皮的止血。而在脑部操作时应更换较细的吸引管,并根据吸引对象的不同调节吸引力。清除硬脑膜外血肿时吸引力可大一些,但不宜用强吸引力去吸除紧密粘连在硬脑膜上的小血块;吸除脑棉片中的水分时,吸引力也可大一些。在脑组织上直接操作时,吸引力应调节到吸引管只能吸去水分和血液而不能吸动脑组织、血管和神经的程度。在所有的操作中最好吸引管下始终有棉片保护。在清除失活的碎化脑组织时吸引力也不能太大,以免损伤正常的脑组织和脑血管。吸引力的调节可通过墙壁吸引器的调节或通过吸引管侧壁开孔的多少来调节。 2. 双极电凝 由于颅脑损伤的手术很少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双极电凝很少用到尖端很细的镊子。根据物理上尖端放电的原理,过尖的双极电凝镊只能用于弱电流情况下的电凝,功率稍有增大便可引起被凝组织的焦化,也易引起组织与镊子的粘连。因此治疗颅脑损伤用的双极电凝镊最好采用镊尖宽度大于1mm的镊子。双极电凝功率的大小应以被电凝组织不被焦化为宜,电凝开启后2-3秒钟组织变黄为较好的功率选择。双极电凝的镊子切忌用刀片或锐器去削刮,以免损伤镊尖的功能。尽管双极电凝比单极电凝对组织的热损伤小得多,但皮层和重要功能区使用双极

电凝仍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降温。 3. 脑压板 在清除脑内血肿和探查颅底时常需要用脑压板协助显露手术野,脑压板的形状应尽可能与接触面的脑组织形态相吻合,切忌将用力点集中在脑压板的尖端,否则极易造成受压脑组织的挫伤,甚至于插入脑组织内。用手扶持脑压板时用力要均匀,时松时紧很容易造成受压区域的脑挫伤和脑出血。另外还应时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脑压板强行推压脑组织。 一些国内外的专业书籍都多少有提到手术器械的使用,包括吸引器的不同握法。如Yasargil的《Microneurosurgery》第4册提到不同手柄器械的使用差异;Perneczky 热衷于在手术中显微器械的旋转与器械在手中的平衡,把手柄设计成圆形。 Rhoton常写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有很多临床医师都认为正确的简单操作,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我看到过很多神经外科医师(包括我自己)在开颅后,在颅骨和硬膜间填塞明胶海绵,然后悬吊硬膜。但Rhoton指出应该不分离硬膜,把窄条明胶海绵放在骨缘处,然后悬吊硬膜。 电凝完善的表现: 1.血管颜色由白变黄,管壁仍保持一定的柔韧性; 2.血管皱缩,血管直径明显变小,约为原血管直径的一半;

常用的卧位

常用的卧位 (一)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适用范围:①全身麻醉为清醒或昏迷病人。采用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一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二引起病人窒息或肺部并发症。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 2.中凹卧位 (1)适用范围:休克病人。 (2)要求:病人头胸部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约20°~30°。 3.屈膝仰卧位 4.适用范围:①腹部检查的病人,可使腹肌放松,便于检查。②病人导尿时,可以暴露操作部位。 (二)侧卧位 1.适用范围 (1)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臀部肌内注射。 (3)预防压疮。 2.要求: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在枕庞,一手放在胸前,下腿伸直,上腿弯曲。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可放置软枕,一扩大支撑面,增进舒适和安全。 (三)半坐卧位 1.适用范围 (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病人。 (2)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 (3)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 (4)腹部手术后的病人。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2.要求 摇床: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成30°~50°,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

(四)端坐位 1.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 2.要求:用床头支架或靠背架讲床头太高70°~80°。膝下支架抬高15°~20°。 (五)仰卧位 适用范围 (1)腰背部检查。 (2)脊柱手术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 (3)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六)头低足高位 适用范围 (1)肺部分泌物引流,适痰液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 (3)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4)跟骨牵引时,利于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5)颅内压高者禁用。 (七)头高足低位 适用范围 (1)颈椎骨折的病人做颅骨牵引时做反牵引力。 (2)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 (3)颅脑手术后的病人。 (八)膝胸卧位 适用范围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治疗。 (2)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 (3)促进产后子宫的修复。 (九)截石位 适用范围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如膀胱镜、妇科检查、阴道灌洗等。 (2)产妇分娩。

9病人卧位及安全护理__习题

第九章病人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一.选择题: 1.侧卧位适用于: A. 肛门检查 B. 膀胱检查 C. 会阴检查 D. 腹部检查 E.腰背部检查 2.需采取去枕仰卧的是: A. 做胸腔穿刺的病人 B. 做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 C. 做腹腔穿刺的病人 D. 作心包腔穿刺的病人 E. 做髂骨穿刺的病人 3.支气管哮喘发作病人采取的体位是: A. 仰卧位 B. 侧卧位 C. 半坐卧位 D. 头高脚低位 E. 端坐位 4.腰穿抽脑脊液后去枕卧位的目的是: A. 预防脑压减低 B. 减轻脑缺氧 C. 增加脑血液循环 D. 预防脑缺血 E. 防止昏迷发生 5.全麻后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的主要目的是: A. 预防舌后缀 B. 预防呕吐物吸入 C. 避免呼吸道梗阻 D.减少头痛 E.预防虚脱 6.取半坐卧位时床头支架角度应取: A. 10°~ 20° B. 20°~ 30° C. 30°~ 60° D.30°~ 50° E.50°~ 60° 7.胎膜早破的孕妇应采取的卧位是: A. 屈膝仰卧位 B. 头低足高位 C. 头高足低位 D. 侧卧位 E.截石位 8. 头低足高位将床尾抬高: A. 10~20cm B. 20~40cm C. 20°~40°角 D.15 ~30cm E. 15°~30°角 9.病人采取被迫卧位是为了: A. 保证安全 B.减轻痛苦 C. 配合治疗 D. 减少体力消耗 E. 预防并发症 10.采取被动卧位的病人是: A. 心包积液的病人 B. 心力衰竭的病人 C. 昏迷的病人 D. 支气

管哮喘发作的病人 E.胸膜炎的病人 11.用约束带约束四肢时可采用: A. 方结 B. 外科结 C. 双套结 D.滑结 E.连环结 12.肩部约束带主要限制病人: A.上肢活动 B.下肢活动 C.头颈部活动 D.肢体活动 E.坐起 13.下列需用保护具的病人是: A.休克 B. 咯血 C. 高热 D. 腹痛 E. 谵妄 14.在各种卧位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中凹卧位时应抬高病人头胸部约30°,抬高下肢约20° B. 半卧位时,应抬高床头支架成30°~50° C. 头低足高位,床尾应垫高15~30cm D. 头高足低位,床头应垫高15~30cm E. 保留灌肠取侧卧位时,病人臀部应垫高10cm 15.严重心力衰竭的病人采取端坐位,两手支撑在床边,与其无关的作用是: A. 使横膈下降 B. 有利于呼吸活动 C. 减少下肢血液回流 D. 减轻心脏负担 E. 增加心肌收缩力 16.左心衰竭病人取端坐位的目的是: A. 使膈肌下降,减轻对心脏的压迫 B. 使胸腔扩大,肺活量增加 C. 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D. 减轻水肿,改善肺循环 E. 使冠状血管扩张,改善心肌营养 17.关于腹膜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的目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使腹腔渗出物流入盆腔 B. 减少炎症的扩散 C. 促使感染局限化 D. 减少毒素吸收 E. 促使腹腔血液循环 18.护士为一昏迷病人翻身侧卧,不正确的操作是: A. 将病人两手放于腹部,两腿屈曲 B. 先将病人双下肢移向护士一侧床缘,再将病人肩部外移 C. 一手扶肩,一手扶膝轻推病人转向对侧 D. 在病人背部、胸前及两膝间放置软枕 E. 翻身时应保证病人安全、舒适 19.某病人因甲亢手术治疗,术后采取半坐卧位的主要目的是: A. 减轻局部出血 B. 避免疼痛 C. 有利于伤口愈合 D. 改善呼吸困难 E.有利于治疗护理

常见卧位

患者的卧位 卧位即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时所采取的卧床姿势。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治疗需要位置调整相应的卧位。正确的卧位对增进患者舒适、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及进行各种检查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熟悉各种卧位的要求及方法,协助或指导患者取正确、舒适和安全的卧位。 一舒适体位的基本要求 舒适体位是指患者卧位时,身体各部位均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为了协助或指导患者卧位正常而舒适的位置,护士必须了解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并能按照患者的实际需要使用合适的支持物或保护性设施。 1卧位姿势应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使体重平均分布于身体的负重部位,关节维持于正常的功能位置,体内脏器在体腔内拥有最大的空间 2体位的变换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2小时变换一次。 3身体活动在无禁忌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各部位每天均应活动,改变卧位时做关节活动范围练习。 4受压部位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5保护隐私当患者卧床或护士对其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根据需要适当地遮盖患者身体,促进患者身心舒适。 二卧位的分类 根据卧位的平衡性,可将卧位分为稳定性卧位和不稳定性卧位。卧

位的平衡性与人体的重量,支持面成正比,而与重心高度成反比。在稳定性卧位状态下,患者感到舒适和轻松;反之,在不稳定性卧位状态下,大量肌群处于紧张状态,容易疲劳,患者感到不舒适。 根据卧床的自主性,可将卧位分为主动卧位,被动卧位和被迫卧位三种。 1主动卧位即患者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随意改变体位,称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恢复患者。 2被动患者即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常见于极度衰弱,昏迷,瘫痪的患者. 3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改变卧位的能力,但于疾病的影响或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称被迫卧位。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 根据卧位时身体的姿势,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半坐卧位等。下面介绍的常用卧位主要依据此种分类。 三常用卧位 (一)仰卧位 又称平卧位。根据病情或检查,治疗的需要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1.去枕平卧位 (1)姿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自 然放平,将枕横于床头。 (2)使用范围 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醒的患者。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

常用卧位的姿势和适用范围及案例

一.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1)姿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自然放平,将枕模立于床头 (2)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等病人。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6~8小时的病人,可预防颅内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 (1)姿势:用垫枕抬高病人的头胸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2)适用范围:休克病人。因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屈膝仰卧位 (1)姿势: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隐私。 (2)适用范围:胸腹部检查或行导尿术、会阴冲洗等。该卧位可使腹部肌肉放松,便于检查或暴露操作部位。 二.侧卧位 1.姿势:病人侧卧,臀部稍后移,两臂屈肘,一手放在枕旁,一手放在胸前,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必要时在两膝之间、胸腹部、后背部放置软枕,以扩大支撑面,增加稳定性,使病人感到舒适与安全 2.适用范围: (1)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位,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3)臀部肌内注射时,下腿弯曲,上腿伸直,可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4)单侧肺部病变者,可视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 三.半坐卧位(fowler position) 1. 姿势 (1)摇床法: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使上半身抬高,与床呈30°~50°,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增进病人舒适感,防止足底然及床尾栏杆。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2)靠背架法:如无摇床,可将病人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病人下肢屈膝,用大单包裹膝枕垫于膝下,大单两端固定于床缘,以防病人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2.适用范围 (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2)胸腔疾病、胸部创伤或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此卧位借助重力作用使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增加,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脏器内,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決血和心脏负担,有利于气体交换,使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同时,有利于脓液、血液及渗出液的引流。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一.常见的颅脑损伤 (一)头皮损伤 1.头皮血肿 【临床表现】 分为三种类型: ⑴皮下血肿:出血局限在皮下,不易扩散,肿块较硬;有时肿块较大,中心较软,造成颅骨凹陷骨折的假象。 ⑵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弥散在帽状腱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血肿可迅速扩散,有的甚至使整个头部变形,谓“牛头征”,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贫血或休克症状。 ⑶骨膜下血肿:多伴有颅骨骨折,血肿局限在颅骨外膜和各颅骨缝线连接的区域之间,一般不跨越骨缝线,触之可有波动感。 【治疗】 皮下血肿早期应冷敷或加压包扎限制其发展,以后可做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一般不做穿刺抽血,较小的血肿可在数日内吸收。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量大时一定要注意全身情况,特别是发生在幼儿时,应及时输血;因其出血量大,一般不能自行吸收,穿刺抽血常不能一次将所有积血完全抽净,而需多次方能完成。骨膜下血肿常见于婴儿产伤,也见于幼儿跌伤。最好能够早做穿刺或引流,若待其自行吸收,多留下骨性钙化隆起,严重时使头颅变形。如头皮血肿出现感染,均应早做切开引流,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2.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为锐性切割或较大的钝力直接作用所致。 【诊断】 ⑴锐性切割伤伤口整齐。 ⑵钝性损伤在头皮裂开的边缘呈锯齿状并有头皮的挫伤和擦伤。 【治疗】 头皮裂伤在紧急处理时主要是止血。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压包扎,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将伤口清创缝合。有的伤口在三天以内,只要无明显的化脓性感染,也应争取在彻底清创后一期缝合。 3.头皮撕脱伤和头皮去缺损 【诊断】 当大量的毛发收到暴力撕扯时可将整个头皮甚至连同额肌、颞肌或骨膜一并撕脱。根据撕脱的程度,又分为完全性撕脱伤和部分撕脱伤。后者斯托的皮瓣尚有部分蒂部与正常组织相连。 【治疗】 头皮撕脱伤的处理原则与头皮裂伤相同。 (二)颅骨骨折 根据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可分为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