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信息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的组成

高中信息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的组成

高中信息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的组成
高中信息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的组成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时间: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2.了解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教学重点:1.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技术的含义

二、讲授新课:

1.整个的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

2.计算机硬件系统一般分为五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1)输入设备:使计算机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举例:键盘、鼠标、话筒、描扫仪等。

2)输出设备,把信息处理的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设备。

常用的输出设备举例:显示器、打印机等。

3)存储器

存储器分类:内存和外存。

内存分类: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用于永久存放特殊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存入,计算机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丢失。

随机存储器(RAM):其中的信息可读、可写、可修改,计算机运行过程中能够稳定准确地保存信息,但计算机一旦断电,RAM中的信息将丢失。

外存储器分类:磁盘和光盘

磁盘一般分为:软磁盘和硬磁盘

光盘一般分为:只读光盘、一写多写型光盘、可擦型光盘。

存储容量的单位:

字节

千字节(Kb)

兆字节(Mb)

吉字节(Gb)

1KB=210B=1024B

1MB=210KB=1024KB

1GB=210MB=1024MB

4)运算器

运算器(Arithmetic unit)是计算机实施算术运算和逻辑判断的主要部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它能按照计算机程序的要求,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和进行判别数的符号、比较数的大小等逻辑运算。

5)控制器

控制器(Controller)是指挥、控制计算机运行的中心。它从存储器中取也信息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指

令向计算机各个部分发出各种控制信息,使计算机按照要求自动、协调地完成任务。

一般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

由于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我们习惯上用CPU型号来表示计算机的档次,如80286、80486、Pentium、Pentium II、Pentium III和Pentium IV等。

3.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仅有硬件还不能进行信息处理,必须有为计算机编制的各种程序。程序、数据和有关文档资料称为软件。

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和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两大类。

(1)系统软件是为方便使用和管理计算机提供的软件,常用的系统软件有以下几种:

a.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是管理计算机资源,便于使用主。常用的有DOS、XENIX、Unix、Linux和Windows 等。

b.数据库系统

为管理各种数据所设计软件系统。常用的数据库系统举例:FoxBase、FoxPro、Visual Foxpro和Access 等。

c.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翻译程序

程序语言和编译系统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开发容易编写、表达能力好和便于产生高效的目标程序和程序语言,以及便于使用的编译系统。

(2)应用软件是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

a.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b.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c.文字处理软件

d.信息管理软件

e.自动化控制软件

4.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均采用二进制。

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个数码,运算起来很简单,其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

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小结:

1.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2.计算机硬件的五部分

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数制之间的转换

从二进制到十进制的转换

从十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

从二进制到十六进制的转换

从十六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练习题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突出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2、下列关于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复制他人信息作品的内容 B、可以使用盗版书籍、软件、光盘等 C、如果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应注明引用信息的来源、作者 D、对于作者声明禁止使用的作品,不需要尊重作者的意见 3、下列哪种不是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做法( )。 A、不使用外来软件 B、定期进行病毒检查 C、复制数据文件 副本 D、当病毒侵害计算机系统时,应停止使用,须进行清除病毒 4、多媒体信息不包括() A、影像、动画 B、文字、图形 C、音频、视 频 D、声卡、光盘 5、以下行为中,不正当的是() A、安装正版软件 B、 购买正版CD C、未征得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资源 D、参加反盗版公益活动 6、下面哪种现象不属于计算机犯罪行为() A、利用计算机网络窃取他人信息资源 B、攻击他人的网 络服务 C、私自删除他人计算机内重要数据 D、消除自己计 算机中的病毒

7、某软盘已感染病毒,为防止该病毒传染计算机系统,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A、将该软盘加上写保护 B、删除该软盘上的所有文件 C、将该软盘放一段时间后再用 D、将该软盘重新格式化 8、下面那哪些是属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 )。 ①三维动画游戏②网上购物③电子邮件④个性化手机⑤ 语音输入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信息技术广泛地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子商务配合先进的物流系统,给我们带来网络购物的全新感受 B、网上会诊成为一种医疗方式 C、网络将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 D、远程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途径 10、计算机预防病毒感染有效的措施是() A、定期对计算机重新安装系统 B、不要把 U 盘和有病毒的 U 盘放在一起 C、不准往计算机中拷贝软件 D、给计算机安装上防病毒的软件 11、关于信息的说法,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收音机就是一种信息 B 一本书就是信息 C 一张报纸就是信息 D 报上登载的足球赛的消息是信息 12、下列关于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 B 信息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 C 信息总是以文字、声音、图像、气味等形式被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 D 信息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吴江市盛泽中学信息技术备课组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 信息学奠基人:香农。 信息的作用: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信息的本质: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资源。 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主要特征 信息的主要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普遍性: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1、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 2、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 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图片传播。 共享性: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地被多人所共享。 价值性:信息、物质和能量是三大资源;信息的价值也是因人而异,这是因为,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信息接收者的信息需求以及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应用能力。人们在应用信息的过程中,经过对原有信息的加工可能会产生新信息,进而产生新的价值,从而使原来的信息产生增值。 时效性:由于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反映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随之而变化。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2、信息技术的发展 (1)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将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操作使用将更方便。计算机硬件将更加微型化,并具有超强性能;软件将向自动化、构件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成倍地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以帮助人们突破信息交流屏障,实现即时的虚拟现实,为全球化虚拟制造、服务、流通、研究与发展、终身学习和娱乐提供新的平台。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1 课程内容:教科版第1.1节和1.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共享性、依附性等。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4.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课标条目: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基础要求: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能结合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条件要求:计算机教室、教室 1. 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答案:C 2.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这说明信息具有( ) A.载体依附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真伪性 答案:A 3.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 )信息技术革命,其中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答案:C 4.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向( )方向进一步发展。 A.商业化 B.大众化 C.人性化 D.人性化和大众化 答案:D 5. 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 B.青少年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只要一心读书就行 C.青少年不能过度崇拜信息技术,也不能盲目排斥信息技术 D.青少年学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B 网络信息检索-3 课程内容:教科版的2.2和2.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 2.描述“全文搜索”、“目录索引搜索”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的区别。 3.知道几种常见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区别。 4.能够下载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 课标条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基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浏览器,对于信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如何从要搜素的信息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1.知道信息的含义;2.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3.知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迎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正确。为了使我们大家能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素质,浙江省在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在整个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以下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网络基础及因特网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初步知识等。当然了,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也可以互相讨论。 二、新课讲授 1.说了这么半天的信息技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电子通信中,信息以电子方式从一个装置传输到另外一个信息单位叫一个消息。 而在习惯中,消息是一种新闻的体裁。 而在计算机的学习经常要用到的数据的含义则是:数据是用来描述对象、概念、条件、状况、关系等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声音的集合体。 当数据出现在上下文中能被人们解释和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数据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义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含义,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获取信息就是指通过那些途径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处理信息就是指我们如何来对所收集到的众多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出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存储信息就是指对我们所处理好的信息进行储存,写在纸上、使用计算机存储还是使用别的方法进行存储。 传输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点使用信息。 3.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信息可靠性强 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费时、费力 直接的方法举例:做科学研究、做调查 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省时、省力 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信息可靠性不强 间接的方法举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主要讲解从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在有目的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保存和传输。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感观来收集和处理信息。 2.近代,电报、电话的发明扩大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了空间。 3.当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小结: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 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 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 2、信息犯罪 3、信息污染 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十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一、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二、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三、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AND” 、“OR”、“NOT”、“+”、“-”、“&” 、“^”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音频(.mp3) 2、视频(.avi)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 (一)课程性质 (6) (二)基本理念 (6)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 (一)学科核心素养 (8) 1.信息意识 (8) 2.计算思维 (8)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 4.信息社会责任 (9) (二)课程目标 (9) 三、课程结构 (9) (一)设计依据 (9)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 (二)结构 (10) (三)学分与选课 (11) 四、课程内容 (11) (一)必修课程 (11) 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 【内容要求】 (11) 【教学提示】 (12) 【学业要求】 (13)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 【内容要求】 (13) 【教学提示】 (14) 【学业要求】 (14)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 【内容要求】 (15) 【教学提示】 (15)

【学业要求】 (16) 模块2:网络基础 (16) 【内容要求】 (16) 【教学提示】 (17) 【学业要求】 (17)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 【内容要求】 (18) 【教学提示】 (19) 【学业要求】 (19)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 【内容要求】 (20) 【教学提示】 (20) 【学业要求】 (20)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 【内容要求】 (21) 【教学提示】 (21) 【学业要求】 (22)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 【内容要求】 (23) 【教学提示】 (23) 【学业要求】 (24) (三)选修课程 (24) 模块1:算法初步 (24) 【内容要求】 (24) 【教学提示】 (25) 【学业要求】 (25)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 【内容要求】 (26) 【教学提示】 (26) 【学业要求】 (27) 五、学业质量 (27) (一)学业质量内涵 (27) (二)学业质量水平 (27) 水平1质量描述 (27) 水平2质量描述 (28) 水平3质量描述: (29) 水平4质量描述: (29)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 六、实施建议 (30)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 1.教学建议 (30)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新)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知识点及要求: 1、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掌握)。 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信息技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术五次革命(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 A.报上登载举办商品展销的消息B.电视中某产品广告C.石油D.各班各科成绩2.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 )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B.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电话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 3.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B.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C.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语音技术来代替 5.小张是个球迷,因为工作原因没能收看到世界杯冠亚军决赛的现场电视直播,懊恼不已。事后从报纸上获悉了比赛结果,再看比赛录像时已经没有了以往看现场直播时的那种紧张激动的心情。这个事例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 A.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存储性 6.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的是( ) A.时效性B.不可增值性C.可传递、共享性D.依附性 7.下列叙述中,( )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B.信息具有时效性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D.信息的价值总是永恒不变的 8.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列描述不恰当的是( ) A.人机界面友好化B.功能设计个性化C.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D.操作步骤复杂化 9.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的是( )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10.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精神、物质、知识B.财富、能量、知识C.物质、能量、知识D.物质、能量、信息 11.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12.不列入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是( ) A.人工智能B.电子商务C.语音技术D.纳米技术 13.将几幅看似无关的旧照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加工后,形成一幅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片,这体现了信息是( ) A.需依附一定载体的B.可以共享的C.可以增值的D.具有时效性的 14.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说明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B.天气预报、军事情报等信息会因时间的推移失去原有的价值,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C.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D.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明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5.下列有关对信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载体依附性B.交通信号同时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可以体现信息的价值性D.身边的信息总是体现信息的不完全性 16.网络上的信息被大家下载和利用,此事例不能说明信息具有( ) A.价值性B.正确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17.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能够不需要载体独立存在 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反映的是事件永久状态 18.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同一信息可以同时依附于多种载体B.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某些信息可以不用依附于载体D.电波是信息的一种载体 19.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府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 A.时效性B.可传递性C.可伪性D.价值性 20.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某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