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炙甘草汤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

炙甘草汤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

炙甘草汤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
炙甘草汤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 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 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 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 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 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 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 君药。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 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名医别录》记载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这说明甘草既可以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以益气温阳进而化生阴血以养心止动悸。本方中生地黄的用量也很大,原方中用到了1斤(汉斤)。地黄是中医里面的一个重要药物, 六味地黄丸家喻户晓,其中的主要药物就是地黄。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生地性寒, 善于滋阴凉血,熟地性温,善于补肾填髓。六味地黄丸里面用的是熟地,主要是用这个药物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此方是为少阳证合并阳明腑实证而设,其病机由于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或阳明本燥与少阳之热相合,内外之热太盛,故形成胃实与少阳兼病。立大柴胡即是表里双解之方。 方药: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阳明腑实,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白芍、大枣缓急止痛,全方合用表解里和,诸证自愈。 临证中凡有少阳阳明合并证的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侯,俱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 白某某,女,20 住华西大西园宿舍

1975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伴随,耳语告知: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二次,医药从未间断,并患有肝炎,目前肝区痛,胃脘胀,大便秘结。常服番泻叶,胃酸呃逆欲呕,烦燥、失眠、停经五月,有颜面痤疮,有慢性咽炎、痰多、恶热、汗多。脉弦滑偏数,苔黄腻。 证属:少阳阳明 治宜:双解二阳 方义:银翘马勃散加味 方二: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药后每日泻三、四次,矢气多,汗仍多,但减少些恶热,思凉饮,睡眠好转,但仍服安眠药,小便灼热,脉弦滑偏数,苔黄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滑石20g,三付 1975年9月8日,三诊,最近大便一直通利,溲已不灼热,颜面痤疮愈,肝区仍痛,腹胀痰多不爽,烦燥,汗仍多,苔白微腻,脉弦滑偏数,原方去滑石,加瓜蒌15g,三付。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 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与大承气汤相比,大黄仅用二两,且无芒硝之配,而次于攻下,故虽属两治少阳、阳明,但重在和解少阳。诚如医宗金鉴》所云:"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减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临床凡属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聚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故其应用范围极广。 1 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冠心病 冠心病多由气滞、血瘀、痰阻所致,活血化痰宣痹通阳,芳香开窍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常法,但也有症见胸痛连及胁肋,心烦易怒,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症候,而呕恶痞满,乃胃逆浊阻之凿据,证涉肝胃,按常规治法难以奏效,治宜肝胃兼治。大柴胡汤方中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疏肝解郁泻火;半夏、生姜、大黄和胃降浊导滞,大枣补益脾胃,酌加元胡,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药物,药证相符,见效亦快。 张某,男,62岁,教师。1999年8月15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一年余,2月前曾在县区院诊为冠心病,服用潘生丁、冠心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收效甚徽。今来我院就诊,诊见胸前区闷痛连及胁肋,伴心烦易怒,晨起恶心,口苦,心下痞满,得吸则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化火,胃逆痰阻.治宜解郁泻火,和胃降浊。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杭芍药、枳实、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2g,法半夏、黄芩、生姜各l0g,大黄、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服药后。胸痛著减,心烦口苦诸症亦明显减轻,继以上方继服10剂,诸证悉除,病痊愈。(沈东钊、张树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2期:171-172) 2.生殖系统的阳痿等 阳痿一证,医家多从肾论治,或补其阳或益其阴,或阴阳俱补。但阳痿也有非肾虚所为,乃肝气郁而化热所致者,不可盖以肾虚论之,妄用温补。肝经“入毛中,过阳器”,肝主宗筋,前阴为“宗筋之所会”,故郁热阻则宗筋失养发生阳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炙甘草汤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冠心病。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又脉来动而中止,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历代医家对结脉、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结脉是脉来缓迟,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是脉来或数或缓,有中止而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中医学的脉学理论认为,结脉乃由气血结滞,精力不继,心脉瘀阻所致,多见于久病虚弱者。代脉乃因脏器衰微,脾气欲脱,或七情太过,或跌扑损伤,风家痛家,致气血失序,脉来更代。李时珍日:“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为代,结生代死自殊途。”可见,结脉比之代脉,预后较好。 现代医学认为,结脉、代脉与心律失常有关。结脉多见于房颤、早搏、逸搏、心房扑动、窦性过缓或不齐、窦性停搏等。代脉见于早搏、心房扑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亦可见于其它疾病,如各种感染、外伤、烧伤、肿瘤、结石、内脏栓塞、外科手术与麻醉、甲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影响等。此外,过度吸烟、饮酒、疲劳、情绪激动、饮食过饱、妊娠或绝经期等,亦可出现结、代脉。 滋阴和阳 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从广义上去分析,说明有外感六淫所伤。这种淫邪,包括气候、地理诸因素,以及生活、社会环境的因素。这种淫邪可以导致心脏气阴亏虚,以及阴阳的动态失调,从而出现心跳不规律,心慌,心前区悸动不安等。岳美中先生说:“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由此而对应的治疗法则应当是,滋阴和阳,抵御外邪。

经方炙甘草汤

庞某,男,50岁。房颤二年多。服西药控制不理想。病人说房颤一上来,心慌难受。并让我看一下检查资料,我说不要看那些没用的资料,也不要说你的心脏有什么难受,只需回答我的问题。 问吃饭咋样?答正常。睡觉咋样?答正常。大小便咋样?答正常。口苦口干吗?答早上口苦口干。爱出汗吗?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饭后爱出汗。怕冷吗?答怕冷,穿衣服比别人厚。我说好了,用药吧。处方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汤。 柴胡24克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大枣五个黄芩12克制半夏12克红参9克黑附子8克干姜6克。泡一小时,煮一小时。 吃了五剂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处方不变,又吃了15副,症状基本消失。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时间巩固,就又开了10副。改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过的病人中大部分属于上面的类型。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汤,效果很好。 把人从上到下分六个部分,心脏位于少阳。把人从左到右分六个部分,心脏也位于少阳。 伤寒论里说胸胁胀满。我的理解有三个意思。一是胸胀满,一是胁胀满,一是胸胁都胀满。现在对柴胡剂治胁胀满大家应用很多,对胸胀满却很少用,这是不公平的。心脏病人大多胸部憋闷,典型的胸胀满。为什么不用柴胡剂呢? 炙甘草汤、薤白桂枝汤、真武汤等治疗心脏病疗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起码要知道,治疗心脏病还要考虑柴胡剂。 很多人不认可六经分部法,但那是从临床上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不试试呢? https://www.doczj.com/doc/6b4735623.html,/s/blog_5c3e721a0100iup5.html罗大伦博士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叫结脉;代脉是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方剂学理论临床应用

《方剂学理论临床应用》考试大纲及样题 方剂学是研究的中医方剂理论和临床应用的课程,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中医学本科、七年制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已掌握方剂 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剂的功效性能、应用理论和知识技能。《方剂学临床应用》考纲是根 据临床对本课程的要求而专为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学生所制定。考纲要求明确,实用可行,范 围清晰。按照考纲要求复习,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使学生早日成为合格的实用型中 医专业人材。 一、前言 【考纲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应用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专业基础。 【考纲要求】 本考纲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小学期实践考试所设,通过方剂学课程的复习,要求掌握常用方剂的分类、组成、功效、用法及使用注意,其中同时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方剂学知识的能 力。 二、考纲要求和内容 上篇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变化形式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概述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九味羌活汤、香苏散、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

配伍意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章泻下剂 概述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节: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大黄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节:润下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节:逐水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服用方法及其意义第五节: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三章和解剂 概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节:调和肝脾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大柴胡湯的臨床運用 作者:李 常度 大柴胡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篇中均有所論述,原文節錄為:"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主治證候:胃脘痞滿且痛,胸脅脹痛,寒熱往來,鬱鬱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乾結或下痢,小便色深,苔黃少津,脈弦數。常見兼證:發熱,多汗或潮熱,或口苦咽乾,目眩,或發黃證。 證候分析:"按之心下滿痛",其"心下"者,胃之部位也。臨證辨證,此之心下既涉及胸脅,胃脘,又可旁及兩脅,亦延及少腹,故本方證病位高,範圍廣。再從六經辨證分析,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鬱迫陽明之府也,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府鬱塞,故心下滿痛,此為實也。據此,本方證為少陽之經和陽明之腑同病,乃裡有實邪,法 當攻下。 大柴胡湯臨證參考劑量:柴胡6-9克,黃芩6-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9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6克(後下)。臨床用藥不必拘泥上述劑量,大黃用量可達30克,但非後下,則取其消炎、解毒作用,而瀉下不峻。柴胡用量24-30克,則消炎、清熱、解毒作用明顯。白芍用量20-30克,柔肝解痙,緩急止痛,有西藥阿托品之功效。 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加減復合而成,方中用黃芩、柴胡以和解少陽;大黃、枳實瀉下熱結以行滯;半夏、生薑和胃止嘔,以降胃氣;白芍、大棗緩急止痛,以解心下痞滿。諸味合之,則表裡雙解,證自可癒。 應用範圍:本方既可疏利肝膽之氣滯,又可蕩滌腸胃之實熱,既治氣分,又治血分,凡屬肝膽胃腸不和,氣血凝結中下焦之病證,均可加減用之,以達和解少陽,通下腑實,疏肝理脾之功。臨床可用於外感或內傷發熱,急腹症,急性肝膽胃腸疾患,及神經,呼吸、泌尿系統疾患,證見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者。 病列介紹: 持續發熱: 劉某,女,32歲。一週前感冒,發熱畏寒,後高熱39-400C持續不退。證見:高熱無汗,午後潮熱尤甚,口苦咽乾,心煩欲嘔,腹滿脹痛,不思飲食,大便四日未解。舌紅苔黃膩而燥,脈弦實有力。辨證: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6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12克(先下),大黃6克(後下)。服藥當日 即便通熱退,諸證緩解。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炙甘草汤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冠心病。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李翰卿目录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着。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数据 整理者 2000年8月20日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编写说明 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 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 “方义” 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 “主治” 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 “药物” 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 “加减法” 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 “煎服法” 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 “用药大意” 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它不同之处。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禁忌证” 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 “类似方剂参考” 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 李翰卿于1960年 澄空按语:李翰卿先生熟读伤寒,彻其大意,证之临床,行之有效,激励后生用简易经方普度众生。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桂枝汤方第一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三两,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又脉来动而中止,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历代医家对结脉、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结脉是脉来缓迟,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是脉来或数或缓,有中止而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中医学的脉学理论认为,结脉乃由气血结滞,精力不继,心脉瘀阻所致,多见于久病虚弱者。代脉乃因脏器衰微,脾气欲脱,或七情太过,或跌扑损伤,风家痛家,致气血失序,脉来更代。李时珍日:“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为代,结生代死自殊途。”可见,结脉比之代脉,预后较好。 现代医学认为,结脉、代脉与心律失常有关。结脉多见于房颤、早搏、逸搏、心房扑动、窦性过缓或不齐、窦性停搏等。代脉见于早搏、心房扑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亦可见于其它疾病,如各种感染、外伤、烧伤、肿瘤、结石、内脏栓塞、外科手术与麻醉、甲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影响等。此外,过度、饮酒、疲劳、情绪激动、饮食过饱、妊娠或绝经期等,亦可出现结、代脉。 ? 滋阴和阳 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从广义上去分析,说明有外感六淫所伤。这种淫邪,包括气候、地理诸因素,以及生活、社会环境的因素。这种淫邪可以导致心脏气阴亏虚,以及阴阳的动态失调,从而出现心跳不规律,心慌,心前区悸动不安等。岳美中先生说:“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由此而对应的治疗法则应当是,滋阴和阳,抵御外邪。 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当然应以炙甘草为主药,但后世医家不究经旨,竞退甘草为次要地位,如柯韵伯、尤在泾等。有的人认为甘草仅为调和之药,不知甘草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能,这在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考此方用大枣30枚,这在仲景方剂中用量是最大的。用量为1斤(500克)。既然这两味养阴药不是主药,为什么用量如此之大这其中的道理岳美中先生分析得十分透彻,他说:“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所问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人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

诸家应用控涎丹的经验

老师朱良春先生使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始于50年代初,其临床使用颇多超越前贤应用范围,今整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宝贵经验,以飧同道。 1、博究先贤用灵丹,临床发挥多妙法 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疬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对李延、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朱师指出:“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2千余年,甘遂为主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涎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且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并横行经脉。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走上焦、白芥子能深入全身皮里膜外之经隧曲道,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朱师妙用“控涎丹”有单用,合用其他成药,或配合汤剂,有日服1次,空腹服或食后服,有日服2次,以知为度。如曾治湿性胸膜炎,患者李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8C,头痛肢楚,继则咳嗽痰粘,两肋引痛,不能侧卧,西药2旬未效,朱师投“控涎丹”日2.2克,每早饭后服一包,并处以“香附旋复汤”为助,3剂服完,诸症向平,继服3剂以善其后。笔者亦遵师法,曾治湿性胸膜炎,大面积胸腔积水众多病例,均获速效。又治多囊肝腹水合并胸水患者郑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6C,咳嗽气喘,胁痛。腹水虽不严重,但中西医诸法未消,试投“控涎丹”次服3克,嘱清晨空腹生姜汤送服,配合“香附旋复汤”(制香附10克、旋复花15克(包)、蒌仁12克、苡仁30克、炒苏子10克(打细)、炒白芥子10克(打细)、茯苓12克、旱半夏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共服10剂。诸症消失,X光,B超复查,胸水腹水均消失。历年来朱师用控涎丹治疗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颈部淋巴结核)湿性胸膜炎,急慢性关节炎,骨结核,湿脚气,痰涎壅盛之气管炎等众多病例,其屡屡应手取效之秘在于巧用。

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一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和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方法。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患者在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治疗方法,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改善显著。 标签:大柴胡汤加味;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来引起的[1]。患上该疾病后,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需要接受终身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经常会出现高胰岛血症,进而导致胰岛素释放延迟,当体内血糖的高峰值过后血液中依然存在有较多的胰岛素,最后导致低血糖的发生[2]。本文探讨了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内,我院一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和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方法。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44~71岁,平均年龄为45.3岁。研究组中,年龄范围为42~75岁,平均年龄为45.6岁。对于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均意识清晰,且自愿参加。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指导科学饮食,严格控制糖量摄入,服用降糖药物,对照组仅接受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治疗方法:0.25 g/次,3次/d,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适当增加剂量至0.5 g/次,3次/d。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研究组患者添加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处方为:白芍15 g,柴胡12 g;法半夏、积实、黄芬、泽泻、白术各10 g;黄茂30 g;山檀20 g;大黄6 g;所有药物用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1.3效果评价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变化,详细记录有关数据。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我已经写过不少东西了,但今天还有话说。 每次我讲到大柴胡汤的时候,都要提到那位可敬的现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特别是要提到刘渡舟先生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学家——胡希恕》一书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这到底是说的是哪一件往事?今年7月11日在兰州举行的甘肃经方论坛上,冯世纶先生告诉我,那是当年会诊单玉堂老先生的事。我上网查到单老儿子单志华先生的一段回忆录: “1982年,单玉堂先生患肺心病住院,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那么,到底用得什么方?冯世纶先生告诉我,胡老用的方是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他说,这是单老第二次住院,第一次住院时,单老肺部感染发热,也是胡老开的方,用的是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生石膏甘草。后来还给我寄来了当年的病案。 大柴胡汤是胡希恕先生的最爱。他不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肺炎,也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治疗单老肺心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则用大柴胡汤加桃核承气汤。这是胡老的智慧!大柴胡汤本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宿食病的方,但不限于宿食病,伤寒发热,张仲景就用大柴胡汤,后世也是这样用法。其着眼点是方证,即“按之心下满痛”。而且,从方证相应出发,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日本和田东郭(1744-1803)在《蕉窗杂话》书中提到:“长病之喘,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