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卜素雯

摘要: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由于解决就业问题依赖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单纯的依赖国内的消费与投资的拉动,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通过贸易规模、贸易战略、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贸易国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关系。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对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一些观点与结论。本文主要从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及广度、贸易战略及贸易结构三个角度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与就业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贸易;就业;国际分工;贸易战略;贸易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对各个贸易国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一方面对于各个贸易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产物WTO的利好条件下,大大刺激了各个贸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品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冲击也会逐步凸现出来。与此同时,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一方面各贸易国具有生产和贸易优势的产业将会因贸易扩大而增加就业,处于贸易劣势的产业就会受到贸易冲击而减少就业;另一方面,贸易扩大和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会加快贸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会进一步发挥。所以对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H-O-S理论,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有限贸易保护理论,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些理论将贸易与就业的关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贸易拓展了世界市场,扩大了生产和销售,增加了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给人民提供更多收入,增加了就业。(2)国际贸易加深了世界专业化分工和优化了世界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就业减少,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各国工资率提高,且由于成本的减少而使得生产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3)贸易结构不同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就业结构。(4)贸易导致新的分工,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5)贸易自由化给就业带来冲击。贸易保护使得部分产业萎缩,形成大量的失业和职业流失。

如同理论上的巨大分歧一样,关于国际贸易与就业水平的关系,实证检验的结论也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国外关于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跨国别研究和针对某个国家的研究两类。比较著名的跨国别研究有克鲁格(1995)、钱纳里等人(1986)、世界银行(1987)、托林斯和佩雷斯(2002)等。克鲁格、钱纳里和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托林斯和佩雷斯的研究则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某个国家的研究的文献比较多。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的研究文献有:Bhorat(2000)、Gregory、Zissimos和Greenhalgh(2001)、Keea和Hoonb(2005)。Minondo(1999)则得出否定的结论,主要研究了贸易对非技术就业的影响。Revenga(1995) 、Hanson& Harrison(1995)、Robertson(2000)等人进一步解释这种影响的多样性。Rowthorn & Ramaswamy(1999) 、Krugman(1994) 、Lawrence& Slaughter(1993) 、Hashemzaden(1997) 、Matusz(1998) 、Kouparitsas(1998)、Davidson& Matusz(2000)、道格拉斯-欧文(2000)等都承认国际贸易会对国内就业产生冲击,但他们更相信制造业就业的大幅度下降是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引起的。Gaston(1998)的研究显示:出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进口对就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作用。

国内对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加入WTO前的实证研究,如熊伟(1999)、兰绍瑞(2000)等,他们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二类是我国加入WTO对就业影响预测研究,乐观的预测认为可以增加1 200万个就业机会,保守的预测认为将增加就业300万个,悲观的预测则认为人世初期,我国就业的矛盾可能加剧。第三类就是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加入WTO 时间不久,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如俞会新(2002)、刘杰(2002)、陈仲常(2002)、杨宜勇(2004)等的研究。俞会新认为,中国的出口导向率对工业就业的增加有带动作用,进口渗透率的增加对工业就业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刘杰认为工业对外贸易减少了中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但对外贸易的增加对不同部门的影响不同。从国际贸易与国内就业关系的研究中,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认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就业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改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及广度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为贸易国的贸易战略对就业的影响;第三部分为贸易国贸易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一、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影响就业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首先,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因此各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据世贸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贸易额增长率,2001年为2.5%,2003年为4.5%。其中,2003年全世界货物贸易额为7.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8万亿美元。2005年全球经济保持了4.3%的较快增长,全球贸易增长率达到7%。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进口和出口,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的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和增加就业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的储蓄一样,有减少收入和就业的作用。实际上,如果进口产品本来就是本国所不生产的,那就几乎谈不上国内就业存量的减少。而假如进口产品结构中,国内急需的高技术资本品占有较大的比重,它就能够带动国内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质量方面改善就业。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又能带来更多的比较利益从而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带动就业的增长。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这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增多。如此反复下去,收入的增加将会是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就业也会同步增长。当贸易出超或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和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量,此时,国民收入增加量将大于贸易顺差的增加量,并为后者的若干倍,这就是“外贸乘数理论”。外贸乘数原理的作用,提升和发展了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恒等式中的地位,并要求各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努力用增加出口成交、拓展对外经济贸易渠道的方法来增加和拉动就业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自由贸易倡导者认为,增加出口意味着增加就业机会,如果能出口更多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则意味着可以创造更多的“好就业岗位”。1984 1996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由17.7%上升为23.7%,美国的工业品有20%是在海外市场实现的,每3英亩土地就有1英亩是为出口种植的。根据美国商务部和劳工部的统计资料,美国每出口10亿美元的工业品,就可提供2.6万个就业机会。出口每增加15%,便会相应提供200万个工作机会。另有资料表明,自1988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70%来自出口。国际间的竞争使美国生产率提高了40%,美国消费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中获益,美国的购买力为此上升约3个百分点。④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藤(Jefrey E.Garten)在1994年指出:“过去四年,美国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经济增长的1/3来自对国外的销售。如今,出口为美国提供了1100万个就业岗位,支付的工资比制造业高15%,而且受经济衰退影响较小。将来,出口的重要性还会增强。”③2003年中国因为突如其来的“非典”

事件,就使中国许多农产品出口受阻,造成数以千万人的失业。受“非典”影响,当年我国鸡肉、猪肉等出口完全停止,蔬菜、水果等出口也大幅减少。欧洲各国也纷纷在已减少鲜活成品的基础上再次减少其深加工产品。养殖业的下滑,必然导致饲料等相关行业受到负面影响,就业机会随之减少。关于进口与就业的关系,西方国际舆论认为一定数量的进口会摧毁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实际上问题要复杂得多,如果一国经济蓬勃发展,内需就会增加,增加的部分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不对就业有任何影响。相反,如果当地的工业企业对外来产品作出反应,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它就可能裁员降低工资成本,也减少了国内的就业机会。同时,进口有可能对国内产业形成冲击。我们还可以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贸易的贡献。“依存度”是w.A.Brown在《对1914~1943年间国际金本位制度再解释》中提出的,其全称是“相互依存度”(Interdependence),它反映一国经济对他国经济或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即外部经济变动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一国经济变动对外部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

④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会重塑一个国家的外贸结构,进而影响一国的就业格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比重越大,就意味着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越大。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在布雷顿森林协议以及GATT的架构下

不断发展。全球贸易依存度从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25%上升到2000年的40.82%。@这说明在产出对就业的支撑当中,国际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贸易战略选择与就业

外贸战略主要关注并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外贸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时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外贸发展的长远目标及其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达到目标的主要战略性对策与措施。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组合与配置形成不同的战略。不同的贸易战略会对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好的贸易战略会带动一国经济较快地增长,从而也就会更大幅度地提高该国的就业水平。不同的贸易战略又会导致不同的产业结构。如果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快地增长,那么它就会有助于整个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而与不同的贸易战略相配合的不同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因此,当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使所有产业和企业选择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的同时,也就相应提高了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另外,不同的贸易政策还可通过对国内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变就业水平。关于贸易战略与就业的关系,Anlle 0.Krueger曾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她认为就业机会的创造取决于各国贸易战略的选择。@1981年,Anne 0.Krueger曾以巴西、智利等10个发展中国家为案例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实施对外开放、出口促进的贸易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比进口替代政策更显著,并指出了贸易促进就业增长的三种情形:(1)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从而有可能促进就业增长;(2)一国实施出口促进战略时,出口行业增长较快,而进口替代行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果某个行业单位产出或增加值的就业人数比其他行业高,那么,该行业的就业增长率也较高;(3)贸易政策会影响到所有行业技术的选择,以及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贸易政策越是有利于资本密集、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发展,该行业就业的增长就越缓慢。世界银行根据为内销生产和外销生产所给予的实际鼓励程度,将贸易政策分为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定内向型四类。实施的贸易政策不同,扩大销售市场而增加生产和就业的机会不同(见表1)。从上述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贸易战略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转换和工业化进程确实至关重要,国际上曾经有许多国家因为推行适当的外贸战略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的改善。在1970~1990年的20年间,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统计数据支持了出口带动型发展战略对就业的正相关影响。在出口占GNP比率超出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实际工资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而在

贸易状况不佳的国家实际工资则裹足不前。由此可以说明对外贸易增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因为工资作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标志,它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就业的增加。由此可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只有那些适时采取开放政策、选择正确的贸易战略、以积极态度融人全球化的国家能更加充分地借助全球化的东风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并由此推动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表1 41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类型与就业结果 (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三、贸易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就业主要从三个渠道展开。第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对拉动就业效果显著。第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第三,新产品出口能直接带动就业增加进而带动国民收入的增加,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大,有助于就业改善。第四,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比如,英国在19世纪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与可耕地的需求都随之下降,而工业设备与工业劳动力的需求却随之增多。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发展,国际贸易的流向和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变中,国际服务贸易及其自由化,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加工贸易的增长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并对各国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先看服务贸易。1982年,国际服务贸易额为4050亿美元,1992年达10200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商品贸易增长速度50%;1998年国际服务贸易额接近26000亿美元,2001年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占20%,2002年在国际贸易总体增长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仍然达到了5%。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当前的国际服务贸易构成中,通讯、金融、保险、广告、技术、租赁、管理等技术与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约占国际服务贸易的3/4,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奥地利、荷兰等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都已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获取了大量贸易顺差。

服务贸易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很多服务贸易是以劳务出口的方式出现的,它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阀门。国际间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劳动就业产生更加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据约翰·奈斯比特(John Nfisbiu)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的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就有350万以上的劳工在世界各地工作。加拿大劳务输出收入占进出口额的12%,可输出劳动力250万人,这相当于降低失业率1个百分点,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小视。@劳务出口还能促进国内就业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层次的提高。一方面,通过劳务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能扩大国内

有效需求和资本供给,从而间接的扩大就业。另一方面,劳务输出本身就直接促进本国劳工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国际市场信息,从而拓宽与国外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渠道,提升就业平台。此外,国际间的旅游、金融与保险等服务贸易的发展,由于涉及各国文化和国情而需要较多的本国的劳动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本国就业的增加。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加工贸易,即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一直发展迅速。占我国对外贸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吸纳了大批城乡就业人口,培养了大量能够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熟练劳动力、技术和管理人才。全国加工贸易就业人数在3000万人以上,深圳、东莞、苏州等加工贸易发展迅速的地区,近年来新增就业主要在加工贸易领域。加工贸易为我国许多地区人民提前实现小康、共同富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仅广东省就有7.1万家加工贸易企业,为本省和内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收的就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

再分析技术贸易。伴随科技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国际间的技术贸易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对就业与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技术贸易的发展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外,还体现在产成品交易中,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所占的比例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低技术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增长势头呈现出明显减缓的趋势。在1980~1990年间,初级产品年均增长率为2.3%,在1990~1995年间,下降为1.4%。而高技术产品如精细化工产品、药品、高级电子产品、航空和精密仪器等大都以12%的速度增长;中技术产品包括大部分工业机械、汽车、简单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在上述两个时期的增长率分别为8.4%和5.6%;低技术产品包括纺织、服装、运动产品、玩具、简单金属和塑料制品、鞋类等的增长率分别为7.7%和5.6%;资源性产品则分别为6.0%和5.3%。由此可见,产品加工的技术复杂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许多具有较大科技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它为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提供了一个十分明显的向导——出口贸易增加就业必须以高技能的劳动培训为基本前提。通过提高科学技术这一“支点”把国际贸易和就业促进现实地联系起来,使国际贸易为本国就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扩展空间。同时,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往往能带动劳动技能的提高,通过劳动培训克服因结构摩擦而导致的就业障碍,拓宽就业的技术空间,从而增加就业量。

总之,贸易结构的上述变化.说明国内产品加工度的加深,也就意味着一定的贸易量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可见,这种水平型分工的发展增加了国内生产的迂回过程和市场需求,同时又在更高层次上利用了国际市场。它既挖掘了国内的市场深度,又拓宽了国际市场的广度,从而有利于带动需求和就业的增加。国际贸易结构的这种转型状态,既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导致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反映,也是生产与贸易全球化的表现。这些贸易的结构性扩张无疑都扩大了就业的领域和数量。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通过贸易规模、贸易战略、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贸易国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了。

参考文献:

2009年第3卷Vo1.3.2009第4期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NO.4(总67期) 国际金融危机状态下中国对外贸易与就业关系战略研究曹洋

2012 年第2 期新疆财经大学学报No.2.2012( 总第51 期) 中国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研究述评刘国晖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总第81期) 中国对外贸易与就业: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张小雪,陈万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年第25卷第2期国际贸易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1 978-2009) 赵婷

胡鞍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中国劳动力资源状况分析.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8月18日

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经合组织《观察家》,1995年第8—9月刊

Ibsen,Rikke,et al.Employment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Small Open Economy Perspective[R].University of Aarhus,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9,5

Castro,Lucio,et a1.The impact of trade with China and India on Argent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R].The World Bank,2007,3.

大学毕业去向文献综述

大学生毕业去向分析文献综述 临近毕业,身边每天能见到的熟悉面孔渐渐也都不多了,有的人已经找到了工作,有的人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也有的人被我们打上了“失踪人口”的标签从此渺无音信。 大学毕业以后,我们这些应届生主要分为三种: 1,找工作一族;2,考研一族;3;创业一族。 研究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究其原因须先分析当前日益复杂的就业因素。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之分,具体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概括而言,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从自身专业知识、学历层次、工作经历等方面分析,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可分为八个方面。 专业知识。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63.7%的人认为专业、所学的知识、所受教育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在被调研的用人单位中,有86.6%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比较着重其所学专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管理人员中有79.3%的人认为用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比较看重

所学专业;有67.2%的人认为是看中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历层次。学历层次高的学生在市场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对个人就业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工作经历。陈成文、谭日辉认为了解其是否有过工作经历就是首选,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有过工作经历的求职者,获得职业地位的机会会明显增加。 在校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是否获双学位、奖学金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论文发表数量等。大学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否,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对于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业观念。包括个人价值观、对就业的期望心理、工作偏好、负面心理等。傅新华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心理困惑和不良就业心理。如认知不准确、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焦虑心理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就业能力。胡尊利等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就业能力对就业有巨大作用。张进认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身份。学生是否为党员、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会干部对大学生就业有微弱影响。 性别和生源地。大学生性别和生源地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显著。 就业信息的掌握。魏有兴等人认为,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处理时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上海城市公园休闲空间 设计研究——以徐家汇公园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王玉__ 学号:090760211 指导教师:潘文焰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这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面临的人们闲暇的需求与设施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游憩场地的数量不足和休闲空间质量不高比较明显。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公园范围内创造出与需求相适应、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公园设计概念是十分必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城市文化的沃土中,公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城市公园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相继出现了一批缺乏本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使城市公园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设计表达

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国外的相关研究 公园规划的内容早已包含在了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之中,最早的公园规划案例要数英国利物浦的博肯海德公园和法国的奥斯曼改造计划。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公园有着改善城市卫生、健康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产升值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休闲权益,而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研究公园与休闲、公园设计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公园与休闲和公园设计方面的著作,其中《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一书在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公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标准、观察与调查方法以及规划程序。 此外,Alexander Adrew von Kursell、Sassan Seyed Kalal、Anne Farrell Peterson、Dana H.Taplin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园再造的因素、政治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公园分布和城市景观塑造的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价值、公园在城市和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不同阶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要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城市公园的上述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 1.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79年以后,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公园发展、功能分析、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生态研究、休闲游憩行为研究、公园容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类似,也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研究城市公园的学者们大都从研究单个或多个公园入手,进而总结出普遍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国内城市公园中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公园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石金莲等(2005)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研究方法,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得到了POE评价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之文献综述 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各自采取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主要是以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英国、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家)、日本、中国等等几个国家进行世界就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主题: 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 1、欧洲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况,如下表: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丹麦——11.5 11.5 12.3 14.6 10.2 9.9 10.6 8.1 7.3 法国15.1 19.1 19.4 20.8 24.6 27.5 25.9 26.3 28.1 24.3 德国—— 5.4 6.2 7.6 8.2 8.2 9.0 10.0 7.9 荷兰9.3 11.1 10.5 7.8 9.7 10.2 12.8 12.1 9.5 14.1 瑞典 6.0 3.7 6.6 11.4 18.4 16.7 15.4 15.7 15.4 ——英国——10.1 13.6 15.5 17.4 16.2 15.3 14.7 13.5 19.5 年人;(2)、青年失业率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劳动失业率逐步下降,同时青年长期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失业青年中的长期失业比率迅速上升,在欧洲多个国家里达到50%;(3)、从性别、种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看,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率,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人群。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欧洲各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促青年就业,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2、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 (1)VET(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这种体制是以社会伙伴的集体决策为依据、以联邦立法为框架、以全国协调为基础,从雇主出发的制度安排,可以与劳动力市场有效结合。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对对VET体制作了原则规定:一、培训的内容和时期。培训条条例规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为3年,其中三分之四的时间是在当学徒,由持有执照的人训练指导。其余四分之一时间由职业学校负责受训人员的普通教育以及学习有关行业的理论知识。二、公司、职业学校、公共机构以及受训人员的职责。三、雇主、劳动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职业教育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许金龙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545004)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展开了文献述评。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古典学派的传统就业观点。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或者其他支出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持久的影响。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能够维持充分就业。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指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凯恩斯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改善理论与政策。凯恩斯主义者坚信,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总需求,进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改善就业。马克思的就业理论。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劳动力的二重性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把就业与失业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矛盾,同时揭示了其剥夺人性之本质,科学展现了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另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值得借鉴的毕业生就业经验,如美、日、德、法四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模式。美国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学校提供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自主择业。日本的模式和做法是采取巨资投资优先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立法也是日本政府对教育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的模式是一方面政府加快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毕业生就业,再一方面就是政府提供就业服务培训。法国的模式是主要通过刺激企业投资,增加工作岗位;采取就业灵活的方式,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并对其提供鼓励性补贴,从而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因素探讨。 文东茅(2005)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2006)研究得出不同求职阶段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变化不大;不管在信息收集阶段还是在求职进行阶段,潜在帮助者人数、专业、党员、学生会干部和父亲主要领导干部阶层五个因素对求职者选择非正式渠道都有显著正影响。 钱明霞,任蓉蓉,张舒华(2008)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次要因素。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不同的高校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度是有差异的。 (二)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岳昌君,丁小浩(2004)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的研究,并进行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指出,经济和教育两方面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魏捷,付春新(2006)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西安5所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李炜,岳昌君(2007)基于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首先对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然后对求职结果、起薪水平和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研究,并且与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充分对比分析。 阎凤桥,毛丹(2008)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大学生毕业走向、大学生就业落实率、起始薪酬和工作满意度受社会资本影响的关系。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陈海平(2005)提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认真构建公平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曾庆双(2005)提出了加强心理辅导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加学生对人才需求的了解,改革就业培训机制,增强高校课程设置和调整的灵活性等对策和建议。 李昌林(2007)指出目前需要从社会、高校、大学生三个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是完全可能的。 张立波(2006)结合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及实际调研结果分别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 涂晓明(2007)指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借助的家庭关系资源和学校的就业努力、就业服务等社会资本成为其获得就业机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并指出,作为传统的毕业生人力资本质量的信号的学习成绩,依然普遍得到社会的认可。 刘永君,李宇遐(2007)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解决毕业就业问题的多元主体构建及加强其功能塑造、人才市场的培育、就业氛围的营造、用人单位转变人才观念和走出招聘歧视误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三、文献述评 纵观以上文献,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可谓文献缤纷,对于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且提出的对策建议也适应了就业发展的形势,但是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某一具体区域的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系统的区分不同区域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许金龙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22228/2011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第一章导论 [1] 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向先.国际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同仇.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8. [6]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孙丽云.国际贸易(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刘诚.国际贸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9]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9]许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数据(1978~2003).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41-50. [10]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8-21. [11]刘力.客观认识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23-27. [12]沈利生.如何正确评估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一文的看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106-117. [13]徐婧.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63-69. [14]汪占熬.新古典模型视角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27期.29-62. [15]李明武.正确恩师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132-133. [16]黄华峰.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研究与探索.第28卷总第115期.100-102. [17]邹宏元、王晓东.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比较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10期.28-31.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书店.1955. [5]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现代文库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4]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5]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 [16]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之文献综述 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各自采取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主要是以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英国、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家)、日本、中国等等几个国家进行世界就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主题: 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 1、欧洲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况,如下表: 欧洲青年失业现象有以下几个特征:(1)、所有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

年人;(2)、青年失业率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劳动失业率逐步下降,同时青年长期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失业青年中的长期失业比率迅速上升,在欧洲多个国家里达到50%;(3)、从性别、种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看,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率,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人群。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欧洲各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促青年就业,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2、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 (1)VET(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这种体制是以社会伙伴的集体决策为依据、以联邦立法为框架、以全国协调为基础,从雇主出发的制度安排,可以与劳动力市场有效结合。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对对VET体制作了原则规定:一、培训的容和时期。培训条条例规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为3年,其中三分之四的时间是在当学徒,由持有执照的人训练指导。其余四分之一时间由职业学校负责受训人员的普通教育以及学习有关行业的理论知识。二、公司、职业学校、公共机构以及受训人员的职责。三、雇主、劳动者和政府合作的模式。原上,公司培训和职业机构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青年人毕业时候能胜任其岗位。 (2)“失业青年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项目。该项目自1998年开始实施,每年投入资金为20亿德国马克。其中有两点创新,包括:一、增加企业提供培训岗位的数量。二、27岁以下的有学习障碍的或处于社会弱势状态的人、有交往沟通能力的国外青年、没有职业毕业培训证书的青年都会得到德国联邦劳动总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 合作的发展研究 姓名黄杰 学号094140410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杨旺舟(博士) 2013 年03 月14 日

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合作的发展研究综述 一、前言 云南省与泰国之间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期间开展经济贸易以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直接投资、旅游以及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广泛的合作,目前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后,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了,这有效的加快了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滇泰贸易和相互投资在整个中泰贸易和相互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云南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尽管泰国的经济困难影响了滇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有利于滇泰经贸关系在今后几年取得的新突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一是对云南省和泰国贸易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说明中国云南省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的原因分析。三是在桥头堡建设背景下,就滇泰贸易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措施。 二、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的增长。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格局日益完善,中国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背景下,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变得更加的频繁,双边贸易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泰国作为东盟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和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中最关键的部分。下面就查阅的文献资料作出综述。 在泰国中泰两国经贸关系研究是从1975年中泰建交才开始的,尽管起步较晚,但是30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的院长颂朴?玛纳朗赏博士、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院吴慧文博士、披隆?甲蒙腊军教授等就曾对中泰“经济关系”、“中泰投资合作关系”、“政治外交关系”、“文化、政治视角”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中泰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两国经贸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找出如何进一步深入发展泰中经贸关系的对策和途径。这类研究主要是仅仅是对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研究,提出的对策往往比较空洞,放之四海之内皆准。 在中国,中泰经贸合作关系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是在1975年两国正式建交以后。近几年,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越来越得到国内的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及深入研究。有关我国专家学者对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研究重要是从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研究中泰自1975年建交以来的经贸合作关系,两国在建交后经贸合作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于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研究,还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对中泰两国经济环境变化对中泰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方面,并没用对中泰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行阶段性的整理、分类、总结。如翁琳(1980)在一九七九年的泰国经济和一九七九年泰国财政危机中提到的中泰两国的经贸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6b4077568.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

国贸专业文献综述

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姓名周心怡学号31005021 上课时间周三晚上 引言 本文献综述的目的主要是对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情况与成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有创新空间的领域。文中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培养建设方面,其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方面,学术界分歧较小,而在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培养对策方面,学术界有大体上一个方向,但在具体观点与措施上仍有不少不同之处。 一、培养目标 孙瑞华(2007)从社会需求现实角度指出[1],目标在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必须突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塑造同时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答百洋(2008)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指出[2],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用性、应用性人才,即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外贸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进出口贸易的实践中去,培养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裕晨(2011)从国贸专业人才就业角度指出[3],培养目标定位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能向更高层次学历发展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 二、需求现状 何龙斌(2008)从当前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特点角度指出[4],国贸专业中复合型人才更受欢,企业对学生外语能力要求更高,且目益看重专业技能与经验,要求业基础能力范畴扩大,分别是沟通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要求与范例教学内容

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要求与范例 1.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派别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派别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派别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别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囿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2.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宁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宁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从加强就业指导方面,有郭慧娟, 韩媛媛(2010)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提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其客观上的原因, 比如: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数量太少;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部分地区保护主义严重; 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题; 高校的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金融危机影响; 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等等。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主要有: 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 大学生专业能力下降; 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差, 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也是重要原因。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使综合素质提升,以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择业方面选择条件相对优越的东部大城市无可厚非。只从大学生自身调整并不妥,缩小各地区待遇的差距才是解决就业地区集中的根本途径。 (2)从市场角度分析,邢亮,王芳(2003)在《从市场视角“透析”大学生就业难》认为:可以由教育部牵头, 委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把已建立起来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将各省市收集的用人信息和毕业生生源信息输入到全国的就业信息网, 将各部门、各地区举办的供需见面会通过信息网络的沟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最广阔、最实用的信息平台。这样就可以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机制,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库。有利于市场与就业者之间的信息获取,由于地区间人才流动存在很多不便,加上统计量巨大,所以在全国实行有很大的困难。 (3)择业自由与就业保障体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其中刘春燕(2010)《在西方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启示》里面指出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 大学生获得了择业自由, 也相应地失去了就业保障, 面临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进入与专业不对口的行业工作, 意味着专业知识达不到充分利用, 进入低工资行业工作, 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被打了折扣。这个理论主要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4)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及其重要,郭平,颜烨弘,黄凌子,席鹏辉(2010)在《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认为政府要着力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体制内部门和体制外部门之间、高利润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 正文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