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清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清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清是指在离心或沉淀后,从血液中分离出的无细胞成分。它是血浆中不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的液体部分,通常为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和其他生化物质组成。

在生理学中,血清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的许多生化参数,如蛋白质、酶、激素、抗体等。因此,血清检测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广泛应用。

对于血清的制备过程,一般采用离心或沉淀法将其从全血或血浆中分离出来。其中离心法是将含有抗凝剂的全血样本置于高速离心机中进行离心,使得红细胞和白细胞被沉淀到管底形成沉淀层,而上层液体即为血清;而沉淀法则是通过加入盐酸或硫酸等试剂使得蛋白质凝固并沉淀下来,从而得到血清。

总之,血清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它的制备过程主要采用离心或沉淀法,可用于检测人体内许多生化参数。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研究活体类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急性在体实验:将动物处于麻醉或破坏大脑的状态,解剖暴露某种器官后给予适当的刺激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又称为活体解剖实验。 急性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某种器官、组织、细胞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慢性实验:动物经过外科手术,以暴露、摘除某一器官、组织或在其中安置瘘管或埋置电极,待手术结束后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远隔或近邻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镶嵌的能够运载离子通过的膜蛋白。 受体:细胞膜上存在的能专一性结合激素、神经递质以及其他化学活性物质并引起特定反应的特殊结构。 第二信使:作为第一信使的激素和其他调节物质,与特定的膜受体结合后,通过存在于膜结构中的信息传递系统,诱发产生膜内的载体或携带者。 兴奋性: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引起细胞产生反应的最低刺激强度。 基强度:在任意延长时间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为受刺激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来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 阈电位:细胞接受阈上刺激后使细胞膜上的Na+通道全部打开,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膜电位。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去极化状态之后发展为极化状态倒转,即外负内正。 复极化:细胞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血浆:血液经过抗凝处理,离心沉淀后上层淡黄色的液体。 血清:血液不经过抗凝处理,凝血后析出的淡黄色的清亮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去除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血浆蛋白,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等渗溶液: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盐溶液。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如:1.9%的尿素为等渗溶液,而非等张溶液。 溶血:将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细胞因吸水而膨胀,细胞膜最终被胀破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抵抗力↑,脆性↓ 趋化性:白细胞能够向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某些化学物质靠近的特性。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受损后数分钟内出现血流自行停止的过程。 血液凝固: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由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因子Ⅳ:Ca2+ Ⅷ:抗血液病因子

生理学名词解释(1)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反向改变。 3.极化:是指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4.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电位:细胞在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必须去极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膜上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5.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打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把肌膜电兴奋与肌丝机械行连接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6.红细胞沉淀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

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 8.血浆:抗凝血经离心或沉淀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清:血液或血浆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9.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0.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1.异长自生调节: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12.外周静脉压:机体各器官的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和有心房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13.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生理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4.阈强度:在保持刺激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一定时,引起细胞产生AP的最小刺激强度 5.阈电位:能触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 6.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质)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7.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后负荷:肌肉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 9.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10.肌肉收缩能力: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无关的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11.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过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 13.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保持不变而长度缩短。 14.体液:指人体内所有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15.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16.血清:指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17.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溶剂百分比 18.血液凝固:指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19.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20.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1.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此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22.脉压:动脉血压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差称为脉压 2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24.血压: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5.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27.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涉处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28.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里称为每分输出量,也成为心输出量 29.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30.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3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2.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3.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34.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引起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为腹壁的起伏 35.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引起胸骨和肋骨运动为主的呼吸,主要表现为胸部的张缩 36.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7.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38.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39.HB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笔记1 生理学名词解释笔记1绪论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慢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保持外界环境尽可能接近于自然状态、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观察的一种实验方法。急性动物实验:在麻醉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手术暴露出所要研究的体内器官进行直接观察;或将动物的某一器官取出来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进行观察的动物实验。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2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吞噬:固体物质被细胞摄入的过程。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刺激:能被细胞、组织或机体所感受到而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以及外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抑制: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时,由活动变为安静,或由活动较强变为活动较弱的反应。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刺激的强度大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刺激的强度小于阈强度的刺激。阈刺激:刺激的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分子,它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诱发细胞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静息时细胞膜两侧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称膜的极化状态。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电位由静息时的负值向零电位变化的过程。复极化:膜电位发生除极后,在恢复到原来静息时极化状态的过程。超极化:如果膜电位从原来静息电位水平下降到更低水平(即更负),称为膜的超极化。反极化:膜电位发生倒转,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迅速而短暂、并可沿细胞膜作远距离扩布的电位波动。后电位:神经纤维的峰电位下降支在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化,称为后电位。阈电位:刺激导致细胞膜除极达到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水平称阈电位。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新采集的含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红细胞渗透脆性( 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脆性越小,抵抗力越大。 4.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5.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血浆pasm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7.血清( serum):血液发生凝固以后12小时,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8.红细胞凝集( 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的现象。 9.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因其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故称之为凝集原。

10.凝集素 (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110型( (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正常起搏点( normal 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兴奋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2.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3.代偿间歇( compensatory pause):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4.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SV):一侧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6.每分输出量( minute volume,MV):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生理名词解释 1、绪论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称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受体液、神经调节,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射。 内环境:生理学将多细胞动物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2、细胞的基本功能 兴奋性: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兴奋: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功,能活动由弱变强或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过程和反应形式称兴奋。 被动转运: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深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称为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于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2.氧饱和度3.氧解离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5.余气量6.肺牵张反射 7.原尿8.终尿9.肾小球滤过率10.有效滤过压11.排泄12.肾糖阈 13.能量代谢14.基础代谢15.氧热价 16.等热范围17.蒸发18.辐射 19.物理消化20.胃的排空21.反刍 22.容受性舒张23.化学消化24.微生物消化 25.肾单位26.致密斑27.继发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29.肾糖阈30.高渗尿 31.肌小节32.横桥33.等张收缩 34.等长收缩35.强直收缩36.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38.三联体39.横管 40.化学性突触41.神经递质42.突触延搁 43.受体44.特异投射系统45.脑干网状结构 46.去大脑僵直47.锥体系48.条件反射 49.牵张反射50.脊髓休克51.内分泌 52.神经内分泌53.旁分泌54.激素 55.垂体门脉系统56.长反馈调节57.应急反应 58.性成熟59.体成熟60.发情周期 61.精子获能62.顶体反应63..着床 64.生殖65.排卵66.分娩 67.妊娠维持68.初乳69.常乳 70.心动周期71.每搏输出量72.心力储备 73.期前收缩74.代偿间隙75.窦性节律 76.异位节律77.每分输出量78.脉搏压 79.动作电位80.静息电位81.主动运输 82.易化扩散83.内吞84.胞吐作用 85.时值86.阈值87.内环境 88.血压89.吸收90.基本电节律 91.肺活量92.血型93.稳态 94.血清95.血浆96.红细胞比容 97.红细胞脆性98.血液的粘滞性99.血沉 100.血液凝固101. 去极化102. 中枢延搁 103. 突触104. 兴奋-收缩耦联10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06.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07. 突触前抑制108. 突触后抑制109. 潮气量110.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11. 单收缩 112. 凝血因子113. 等渗溶液114.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15. 血浆胶体渗透压116. 血浆胶体渗透压117. 解剖无效腔118. 氧容量119. 氧含量120. 消化 121. 细胞内消化122. 细胞外消化123. 呼吸商 124. 能量代谢125. 靶细胞126. 第二信使 127. 妊娠128. 单纯扩散129. 阈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3.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5.阈电位:阈电位:引起Na+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7.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刺激: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11.兴奋性:兴奋性是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13.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是指张力增加,长度不缩短的肌肉收缩过程;等张收缩指长度缩短,张力不增加的肌肉收缩过程。 15.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它是肌肉缩短的阻力。 17.强直收缩: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的复合 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渗透脆性试验可反映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大小,正常红细胞在0.45~0.40%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部分溶血,0.35~0.30%NaCl溶液中出现完全溶血。 5.白细胞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趋化性。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及细菌毒素等。白细胞可按照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将异物包围并通过入胞作用吞噬异物。 7.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9.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 11.血型:血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称为血型。人类有许多血型系统,包括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和血小板血型,其中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 13.红细胞沉降率: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血沉愈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3.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后,室内压急剧下降而低于主动脉压时,主动脉内血液的返流,冲击主动脉瓣使其关闭。但此时心室内压仍明显高于心房内压,房室瓣依然关闭着,心室又成为密闭的腔。这时心室肌舒张,室内压快速下降而容积不发生变化,称为等容舒张期。5.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7.心指数: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9.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可以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 11.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心肌收缩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则全部心肌细胞都参加收缩,称为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稳态: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反射: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成分组成 体液调节: 机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旁分泌调节: 体内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由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细胞,调节这些细胞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性的体液调节或旁分泌调节 神经调节: 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具有合成激素的功能,神经激素由轴突末梢释放入血,调节其靶细胞的活动 自身调节: 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馈: 由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 正反馈: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未到达之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 2. 液态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的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经载体易化扩散: 经载体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 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 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配体: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 化学门控通道: 指受膜外或膜内化学物质调控的离子通道,也称配体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 受膜电位调控的离子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受机械刺激调控的离子通道 电紧张电位: 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 静息电位: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极化: 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电化学驱动力: 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动作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 正反馈: 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负反馈。 兴奋性: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细胞凋亡: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编程性死亡极化: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 阈电位:外加刺激能使细胞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一项重要功能指标,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低10-15mv。强度-时间曲线:把能够引起兴奋的不同刺激强度和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绘在坐标纸上得到的一条曲线 血细胞比容:将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率,称血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 血清:未抗凝血凝固后1-2h血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将因吸水而膨胀,细胞膜终被胀破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一现象。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种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 交叉配血实验:在37℃下进行,若两侧均为阴性时输血无妨,若主侧为阴性,次侧为阳性,则只能在紧急情况下输血,且实行少量,缓慢输血。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一个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 窦性节律: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称之为心脏的正常(最高)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窦性节律 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后,给予人工刺激或心室受到病理性的异位起搏点刺激,则心室肌可以接受这一额外的刺激而产生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有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迷走紧张:迷走N对心脏起经常持久的控制作用,使心跳减慢减弱,不使血压过高的现象。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压) 降压反射: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

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呼吸: 1、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2、潮气量(tidal volume,TV)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3、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 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4、用力呼气量(FVC) 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其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也称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分别为83%、96%和99%。 5、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6、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7、发绀或称紫绀 当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则皮肤、粘膜呈现紫蓝色。 8、氧容量(oxygen capacity)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最大量。氧容量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9、氧含量(oxygen content)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氧含量主要受氧分压影

响。 10、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100%。 11、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 存在于延髓腹外侧浅表,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12、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肺牵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又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引起吸气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两种反射。 血液: 13、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 hemostasis) 小血管损伤后会引起破裂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5、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16、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7、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小时,因血凝快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快回缩,释出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18、肝素、枸橼酸纳的主要抗凝机制. A; 加强抗凝血酶III对凝血因子IIa,VIIa,Xa,IXa,XIIa等的抑制 B: 柠檬汁中含有大量柠檬酸,柠檬酸与钙离子结合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纲 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兴奋性: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 阈值(阈强度):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使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4. 兴奋: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其反应由安静变为活动,或活动由弱变强 5. 抑制: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其反应由活动变为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 6.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9.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1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 1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13.钠泵:是镶嵌于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14.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15.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6.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沿着膜传播的电位。 17.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8.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膜兴奋的电位变化引起肌丝滑行的机械变化的中间过程。 19.(力学分析)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承受的负荷 20.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 2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2.红细胞沉降率:将新采的静脉血经抗凝处理后,置于血沉管垂直静置,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23.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24.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5.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6.内源性凝血途径: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并由FⅫ激活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27.外源性凝血途径:除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外,还有组织因子(FⅢ)来参与,并由FⅢ来激活FⅫ的凝血过程。 28.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29.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溶的两个人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2. 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136.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 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42.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43.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44.特异投射系统:从机体各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由固定的感觉传导路,集中到达丘脑的一定神经核,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产生特定的感觉,这种传导系统称特异性传导系统 1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种投射不具点对点的关系,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45.脑干网状结构: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一些散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 46.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47.锥体系统: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 48.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 ★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 ★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膜电位RP: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AP: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 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 锋电位:细胞接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一次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电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阈强度: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刺激: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即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膜电导:是用来衡量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的指标,其变化的实质是膜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状态的变化。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时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 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 其原理的科学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 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 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 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 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 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 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 的过程

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 应的能力 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 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 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 外部活动的改变 12.【内环境】:细胞外液 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 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 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血浆(blood plasma):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成分。 2、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会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胶体/晶体渗透压(colloid/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胶体可溶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 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的沉降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 8、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9、血型(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0、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 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1、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12、血小板(platelet):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 13、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的过程。 14、血小板凝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