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11-14T17:23:30.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周青松

[导读] 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给予观察组内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上腹疼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明显长于观察组的(5.9±0.7)周、(5.4±0.6)周和(6.4±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早期胃癌;缓解时间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48-02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无症状,以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表现,X线检查和胃镜检查对及早发现并确诊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实施内镜下手术可使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尤其对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1]。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早期胃癌患者予以内镜下切除术,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61.7±1.5)岁,病程3-25周,平均(14.2±0.8)周;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40-74岁,平均(62.1±1.4)岁,病程2.8-24周,平均(13.9±1.0)周。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前8h禁食禁水,手术开始时予以心电监护,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以患者腹部正中为切口所在位置,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及时止血,处理异常情况,及时清洗创口,加压包扎。给予观察组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具体手术措施为:术前同样禁食禁术,术前10min注射阿托品,同时给予利多卡因胶囊口服,手术体位为左侧卧位,实施静脉麻醉;置入消化镜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在距离病灶边缘1cm胃黏膜处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直至病灶充分隆起,切除隆起病灶,予以送检。

1.3观察指标

两组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观察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5.9±0.7)周,腹胀缓解时间为(5.4±0.6)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6.4±1.2)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1,P=0.000;t=10.835,P=0.000;t=7.362,P=0.000)。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癌症死亡率首位,严重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部造成的损伤会增加香烟中致癌物质对胃组织的影响。浸润面积和是否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并非判定早期胃癌的标准,而是用深度进行判定。内镜检查、X线检查和动态CT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可提高观察视野清晰度,可对任何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进行X线检查,能够为早期肿瘤的检查提供依据;动态CT可显示胃壁结构和粘膜层破坏情况,诊断早期胃癌效果显著。

与普通群体相比,癌前病变患者、饮食习惯不当、长期吸烟酗酒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容易出现胃癌疾病[2]。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内镜下治疗两种形式。前者多为根治性手术,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但开腹式手术方案会在治疗过程中造成明显创伤,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也可能因为术中处理不及时使得术后出现继发感染症状,延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甚至导致疾病再次发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常用手段。它是以黏膜注射术和息肉电切术为基础的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降低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除此之外,对标本予以完整切除,可提高病理学检查准确性,进一步扩大内镜切除术的应用范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被用来治疗良性病变、黏膜内癌、分化型腺癌、经内镜检查癌细胞浸润深度不超出粘膜层、病灶部位未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早期胃癌效果明显。综上所述,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朱俊宇, 时强, 周平红,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6, 19(8):912-916.

[2]颜海帆, 夏晨梅, 陈玲玲,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5):767-769.

[3]陈彩林, 赵冰. 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6, 36(2):125-126.

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术后注意事项

胃癌的3种手术方式: 1、根治性手术: 是以根治为目的的一种手术方式,主要用于胃癌早期肿瘤体积较小、没有出现转移的患者,但是根治性手术治疗并不能保证一定根除,胃癌术后患者需要积极的联合中医等,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和转移。 2、短路手术: 如果肿瘤不能切除,而有幽门梗阻,可以通过胃空肠吻合术,解除梗阻,保证患者的进食,从而改善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便于接受其他的治疗。 3、姑息性手术切除: 对于胃癌晚期出现转移的患者,而局部肿瘤较大无法完整切除的,可以通过姑息性手术局部切除,进而控制病情、改善体质、延长生存期。胃癌术后需要积极的联合放化疗和中医治疗,从整体上控制病情,保证胃癌晚期治疗的顺利进行。 胃癌切除术后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1、胃癌术后一定时期内要禁食。若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应持续胃肠减压2—3天,禁食3—4天。全胃切除后,应禁食5-7天。 2、胃癌术后可以适量活动。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若患者状况稳定且无并发症则多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3、胃癌术后没有巩固治疗。胃癌患者手术后应按医嘱用药,定期检查。还应根据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治疗如中医药治疗,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并在辅助化疗期间加强补硒,元素硒可有效的活化患者的免疫机能,提升免疫力,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以及刀口的愈合,以及抑制肿瘤细胞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注意胃癌患者的吸收能力有所欠缺,补硒最好是补充有机麦芽硒,这个是目前硒发展的最高阶段,吸收转化较为出色,且对肠胃道零刺激。考虑到补充麦芽硒的产品有好有坏,建议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可参考目前康复期癌症患者常应用的硒维康片即可。 4、胃癌术后要注意吻合口瘘。全胃切除术后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几天内,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具体状况。若出现腹痛、发热或腹膜刺激症状,应考虑感染或吻合口瘘的可能。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应禁食,行手术探查并引流的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5、胃癌术后注意倾倒症候群。常发生于次全胃与全胃切除的患者。早期表现为,进食后5-30分钟,产生头晕、冒汗、苍白、心悸、腹胀、腹泻及恶心等;晚期症状发生于进食后2至3小时,系胰岛素释放过多所致。预防其发生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可以流质类的食物与固体食物分开进食,一般应相隔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进食时宜采取半卧姿势或进食躺下休息15分钟左右。并注意多进食一些可排空的食物如瘦肉、豆腐等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少食淀粉等高糖食物。

老年胃癌采取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效果

老年胃癌采取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效果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采取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并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调查,详细分析患者并发症、体重变化、进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手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其中吻合口瘘发生率最高为8.3%;1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术后2个月内体重下降4~5 kg,45例患者术后可进流食、半流食甚至普食,2个月后体重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后1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3、5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胃癌患者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可侵犯胃壁的不同广度和深度[1]。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人,中国约占41%,死亡人数约80万,中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中老年人也逐渐成为胃癌病高发人群,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3]。本研究对老年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23例,男37例;年龄60~72岁,平均(68.5±5.6)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及便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其中贫血8例、腹胀20例、腹痛24例、黑便22例、呕血8例、体重下降45例、上腹包块13例;根据胃癌TNM分期标准分为: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32例,Ⅳ期9例;术后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24例,黏液腺癌11例,乳头腺癌3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患者呈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自剑突下到脐部腹正中处开口进入腹腔[4];在手术中需要增大切口者,选取脐左侧并向下,了解病灶后并分离血管,之后切断十二指肠,将食管下段和胃底暴露,切断贲门,切除全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措施,明确吻合口和血管结扎的稳固性,观察淋巴结周围组织器官是否有转移的现象,给予患者氟尿嘧啶和温生理盐水灌洗腹腔,留置引流管,逐次进行关腹并结束手术[5-7]。 1.3 观察指标统计所有患者体重结果,对患者术后的进食情况、体重变化及术后的生存率进行观察与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王洪升,刘运祥,黄留业,车金标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消化内科,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早期胃癌;治疗;外科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The clinical stud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WANG Hong-sheng,LIU Yun-xiang,HUANG Liu-ye,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0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safety and superiority.【Methods】Select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found by gastroscopy from September 2011 to may 2012.39 cases with EMR treatment,and 46 cases of the same perio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mong efficacy,complications,length of stay hospital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Reslut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surgical treatment in bleeding rate,mortality,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 costs(P<0.05).【Conclusion】EMR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it can be Spread Universal in the certain scale of hospital. Key word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arly gastric cancer;therapy;surgery;complications 癌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各类肿瘤的首位[1]。早期胃癌(EGC)是指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变限止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症状较为轻微,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容易漏诊。目前对于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早期胃癌一旦确诊并予以根治,5年内的生存率可达90%[2] 。随着内镜技术的改进,早期确诊率的提高,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内镜治疗逐渐成为治愈胃肠道早期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内镜下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方法。本研究对3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和同期4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对比二者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取病理发现的早期胃癌39例行EMR治疗。EMR组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4.7±6.5岁。同期手术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0.5±8.9岁。所选择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1.2器械及设备 1.2.1器械 小探头超声胃镜(FUJIN SP720)、色素胃镜(OLYMPUS GLF-H260)、圈套器、爱尔博高频电切装置、注射针、钛夹1.2.2药品 止血:8%去甲肾上腺素、0.01%肾上腺素盐水、注射用血凝酶、奥曲肽;固定液:10%福尔马林;黏膜下注射液:0.01%肾上腺素盐水;术后用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黏膜保护剂(胃苏颗粒、瑞巴派特片),抑酸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1.3方法 1.3.1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乙肝五项、输血前检验、血型、凝血四项、胸部CT、腹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评估患者一般状况。术前常规行小探头超声胃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及浸润层次。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方法及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信任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患者术前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有焦虑、紧张、恐惧等给予安定镇静。 1.3. 2.1 EMR治疗 根据病灶的大小及形态选择不同的切除方法[3-5]。①标准切除:在病灶黏膜层注入0.01%肾上腺素盐水2-10mL,将病变托起,应用圈套器将其电切,回收送病理。(见图1-6) 图1 图2 图3 6 通讯作者:黄留业,E-mail:huangliuye-yhd@https://www.doczj.com/doc/6b15062726.html,。

胃癌根治术手术记录

胃癌根治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胃癌及其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生物学特性等有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之胃镜、B超、CT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胃癌和发展期胃癌的诊断率大为提高,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并发症已见减少,五年生存率也已明显提高。范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对某些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图1]。 [适应证] 胃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对某些早

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 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图1]。 [适应证] 胃癌是全胃切除的主要适应证: 1.按全国胃癌协作组的分期法,属第Ⅱ、Ⅲ期的上部(C区)和中部(M区)以及下部(A区)胃癌侵及胃体者(AM)。 2.范围较广的胃表浅淋巴结弥漫型或分布较散在的多灶性早期胃癌,宜作包括第1、2站淋巴结在内的全胃切除术。 3.因良性疾病行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残胃癌。 4.胃淋巴肉瘤和胃平滑肌肉瘤。 5.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是目前除胃癌外最常见的全胃切除手术指征。

胃癌根治术手术记录文本

胃癌根治术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胃癌及其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生物学特性等有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之胃镜、B超、CT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胃癌和发展期胃癌的诊断率大为提高,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并发症已见减少,五年生存率也已明显提高。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对某些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根据近年来国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图1]。 [适应证] 胃癌根治术切除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对某些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根据近年来国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图1]。 [适应证]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 宋新明李明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1],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胃癌晚期。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治技术不断发展,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出现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等一系列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可极大地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且预后良好,已成为早期胃癌新的治疗方向。本文就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一、诊断和术前分期 早期诊断是决定胃癌预后的关键。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胃癌, 无论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2]。根据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的报告,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99%和96%。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临床医生对恶性肿瘤防范意识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约占我国胃癌病例的10%左右[3],但与日本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日本自开展国家胃癌筛查项目以来,早期胃癌已占胃癌病例的40%以上。 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ECG内镜下手术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当肿瘤位于黏膜层时其淋巴结阳性率约2%~3%,而黏膜下肿瘤淋巴结阳性率约10%左右[4]。因此,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是决定ECG内镜手术的关键。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是目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可靠方法,Okada 最近研究表明,直径小于30mm的分化型胃癌,EUS诊断准确率高达% (259/295),肿瘤较大(直径大于30mm) 或未分化胃癌,其诊断准确率有所下降,分别为% (10/23)和75% (42/56)[5]。Kutup对12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表明,EUS总体准确率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1 早期胃癌的定义及分型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1],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 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 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 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1]。 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按胃癌侵犯深度不同,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又分为Ⅱa(微隆起)、Ⅱb(表面平坦)、Ⅱc(浅凹陷);Ⅲ型(凹陷型),这一分类方法2002年在巴黎会议上被西方学者接受[2],现在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分类方法。 2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3]:EGC约有7%~29%的病例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但是EGC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强调认识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彻底廓清受累淋巴结的重要性。EGC还具有浅表性扩散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浅表性扩散的EGC具有沿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胃壁四周呈扩延性生长的倾向[4]。 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日本的EGC的诊断率最高,达50%,我国报道仅为10%左右[5]。 3.1 普通电子胃镜:普通电子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可以取病变组织活检,多块组织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对黏膜粗糙、色泽改变、表面有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19例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19例分析【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 早期胃癌(EGC)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开展的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免除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至10月共采用ESD治疗EGC 19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10 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为EGC并行ESD治疗的患者共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3. 5岁。病灶分布:贲门部6处,占31. 6%;胃角部4处,占21. 1% ;胃窦部9处,占47. 3% 。所有病灶均经超声胃镜证实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未达肌层。病灶直径20~75mm,平均46 mm。 1. 2 ESD方法 1. 2. 1 器械采用Olympus XQ240型胃镜,针状刀、IT刀,Hook刀、Flex刀、透明帽、电止血钳、ERBEICC-200内镜治疗电子系

统等。

1. 2. 2 ESD步骤首先用针状刀沿病灶周边约0. 5mm进行标记,标记后用1:10 000肾上腺素美兰生理盐水进行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均匀隆起,然后用针状刀行环周预切开,切开后用IT刀或者针状刀进行剥离,直至黏膜剥离完全。用三爪钳取出病变。手术过程中出血用氩气刀局部止血。 1. 2. 3 组织学检查及疗效评价切除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科进行进行组织学检查。组织学疗效评价根据Neuhaus H 等[1]报道的方法进行: 切缘无癌细胞可以视为完全治愈性切除;切缘可能存在癌细胞为可能治愈性切除;非以上两种情况为组织学非治愈性切除,因为分块切除无法进行组织学评估,因此分块切除被认为是非治愈性切除。 1. 2. 4 并发症分析及随访主要分析的并发症包括腹痛、出血、穿孔、消化道狭窄梗阻等。随访方法:所有ESD患者均详细记录联系方式,于术后6月、12月通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在原切除部位及其周围1cm范围内取材进行病理学检验。 2 结果

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规范

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规范 彻底清除包括原发病灶、受侵组织、转移淋巴结以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是根治手术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的主要手段。来自★西安国医肿瘤医院★研究人员的报告: 胃切除的范围要求在非张力状态下,距离肿瘤肉眼边缘不得少于5cm,幽门部肿瘤应该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约3~4cm,贲门癌切除食管下段3~4cm。胃的淋巴管非常丰富,通过黏膜和浆膜下淋巴管可以有明显的播散,某些机构甚至要求距离肿瘤的切除范围至少要求达到6cm,手术中需要冰冻切片来证实切缘阴性。 美国Memonal Sloan Kettering肿瘤中心对350例近端切除病例的研究发现,当大体切缘2cm时,30%病例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断端浸润,当大体切缘4—6cm时,10%的病例存在显微镜下浸润,当达到6cm时,则所有病例切缘阴性。同样,周围软组织也存在一个切缘的问题,周围的淋巴结、淋巴管和软组织的切除范围必须达到1cm,小于此范围则达不到根治的要求。就手术方式而言,近幽门部肿瘤可以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近贲门部肿瘤可以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对肿瘤较大的病例,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则可能需要行全胃切除术。 就淋巴结清扫的范围而言,以往将胃癌根治手术时淋巴结清除站别,用R表示,分别以Rl、R2、R3、R4表示清除第一、二、三、四站淋巴结。目前用D代替R,D仅仅指淋巴结清除范围,与手术的根治程度无关。第一站淋巴结未完全清除者为DO,已全部清除者为Dl。 同样,第二站淋巴结完全清除者为D2,然后依次为D3或D4。手术的根治程度则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分为A、B、C三级。 A级标准指淋巴结清除范围超过已有转移的淋巴结站别,也就是D>N,例如第一站淋巴结有转移(Nl),而手术已经将第二站淋巴结全部清除(D2),同时在胃切缘1cm的距离内无癌浸润。 B级的标准是D=N,淋巴结清除范围仅仅是已有转移的淋巴结站别,或即使胃切缘无癌浸润但在1cm距离内已有癌浸润。 C级则是指切缘已有癌浸润或有已经转移的淋巴结、其他转移病灶在体内遗留。在胃癌外科治疗中应该力争施行符合A级标准的手术,这样才能提高胃癌的疗效。 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专业治疗胃癌二十年免费咨询电话:400-6866-012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11-14T17:23:30.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周青松 [导读] 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给予观察组内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上腹疼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明显长于观察组的(5.9±0.7)周、(5.4±0.6)周和(6.4±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早期胃癌;缓解时间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48-02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无症状,以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表现,X线检查和胃镜检查对及早发现并确诊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实施内镜下手术可使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尤其对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1]。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早期胃癌患者予以内镜下切除术,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61.7±1.5)岁,病程3-25周,平均(14.2±0.8)周;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40-74岁,平均(62.1±1.4)岁,病程2.8-24周,平均(13.9±1.0)周。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前8h禁食禁水,手术开始时予以心电监护,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以患者腹部正中为切口所在位置,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及时止血,处理异常情况,及时清洗创口,加压包扎。给予观察组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具体手术措施为:术前同样禁食禁术,术前10min注射阿托品,同时给予利多卡因胶囊口服,手术体位为左侧卧位,实施静脉麻醉;置入消化镜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在距离病灶边缘1cm胃黏膜处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直至病灶充分隆起,切除隆起病灶,予以送检。 1.3观察指标 两组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观察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5.9±0.7)周,腹胀缓解时间为(5.4±0.6)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6.4±1.2)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1,P=0.000;t=10.835,P=0.000;t=7.362,P=0.000)。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癌症死亡率首位,严重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部造成的损伤会增加香烟中致癌物质对胃组织的影响。浸润面积和是否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并非判定早期胃癌的标准,而是用深度进行判定。内镜检查、X线检查和动态CT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可提高观察视野清晰度,可对任何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进行X线检查,能够为早期肿瘤的检查提供依据;动态CT可显示胃壁结构和粘膜层破坏情况,诊断早期胃癌效果显著。 与普通群体相比,癌前病变患者、饮食习惯不当、长期吸烟酗酒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容易出现胃癌疾病[2]。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内镜下治疗两种形式。前者多为根治性手术,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但开腹式手术方案会在治疗过程中造成明显创伤,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也可能因为术中处理不及时使得术后出现继发感染症状,延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甚至导致疾病再次发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常用手段。它是以黏膜注射术和息肉电切术为基础的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降低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除此之外,对标本予以完整切除,可提高病理学检查准确性,进一步扩大内镜切除术的应用范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被用来治疗良性病变、黏膜内癌、分化型腺癌、经内镜检查癌细胞浸润深度不超出粘膜层、病灶部位未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早期胃癌效果明显。综上所述,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朱俊宇, 时强, 周平红,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6, 19(8):912-916. [2]颜海帆, 夏晨梅, 陈玲玲,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5):767-769. [3]陈彩林, 赵冰. 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6, 36(2):125-126.

早期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消化道重建

术式讨论 文章编号:1005-2208(2007)11-0916-02 早期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消化道重建 何裕隆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广东广州 510080 E 2mail:ylh@medmail https://www.doczj.com/doc/6b15062726.html,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早期胃癌病人术后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病人和医生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根治术式的变化以及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技术的改进。本文针对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原则及方式做一讨论。 1 早期胃癌根治性手术消化道重建原则 现代外科治疗胃肠道肿瘤病人时,对消化道重建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保持消化道连续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消化道生理功能也成为胃肠外科领域延续至今的研究热点问题。至今,对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选择仍有不同意见,但应该明确的是,在进行消化道重建时,要在严格遵循手术规范化原则、选择安全术式前提下,重视对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以提高早期胃癌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总体来讲,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应该做到:(1)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术后有良好生活质量;(2)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要少;(3)手术操作简便。 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部位主要位于食管至十二指肠这一区域,这段消化道解剖关系复杂、长度可塑性小,且各有其特有的功能,如食管括约肌可防止消化液反流,胃可储存食物,十二指肠液对食物有消化作用等,与病人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早期胃癌根治术后,多数病人食管胃十二指肠的连续性被打断,均需对这部分消化道的连续性进行重建。消化道重建后,胃原有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术后发生一系列非生理性变化。因而实施消化道重建手术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尽一切可能减少或部分补偿这些变化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主要针对大的根治手术,如节段性胃切除术、近侧或远侧胃切除术以及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这些手术由于消化道连续性被打断,必须进行消化道重建。而小的手术,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局部切除术,由于没有打断消化道的连续性,因而不存在消化道重建问题。至于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则主要决定于根治手术 时切除胃的部位和容积大小,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的效果将有所不同。 2 胃节段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一般认为只适用于早期胃癌中直径在110~210c m 的隆起型或混合型黏膜癌。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使胃左动脉、肝总动脉骨骼化而清扫其周围淋巴结,以期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胃节段切除。 胃节段切除手术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为胃的端端吻合术。胃端端吻合术后的主要问题是餐后饱胀和胃溃疡。一方面,胃节段切除保留了更多的胃容量,但另一方面,较长的胃窦会发生不规则收缩而致胃潴留。幽门成形术虽能减轻这种症状,但可能出现倾倒综合征和碱性液反流亦不足取。同时,切除了胃底部腺体而保留了幽门腺体造成胃酸分泌减少,最终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加而发生胃溃疡。 胃节段性切除术后加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有望减少溃疡的发生。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为了预防术后胃幽门梗阻和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常需行胃引流术,最常用胃幽门成形术。胃节段性切除术后,还可选择加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该手术完整地保留了胃幽门窦的神经支配,在控制胃酸分泌减少术后胃溃疡发生的同时胃潴留发生率很低。但术中如果损伤了Lartarjet 神经及其终末支则需附加胃幽门成形或胃窦切除术。 3 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行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手术时,幽门环的长度以215c m 为宜,为保证肿瘤切缘阴性,幽门环与肿瘤远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得<415c m [2]。该手术一般适用于早期胃癌中直径<3c m 的胃体中下部的黏膜内或黏膜下癌。近来其手术适应证有进一步放宽的趋势。 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与胃节段性切除术相同。不同的是胃切除的容积明显多于后者,因而消化道重建术后发生胃溃疡的机会要少得多。由于幽门括约肌的存在,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同样容易引起残胃潴留。预防方法同胃节段性切除术。所不同的是对幽门上淋巴结(No 16)的清扫要求不一样。由于胃节段性切除术的适应证是直径在110~210c m 的隆起型或混合型黏膜内癌,其发生No 16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小,而保留幽

胃癌的各种手术的选择

胃癌的各种手术的选择: 1.根治性切除术:也称为治愈性切除。即将胃癌的原发病灶,连同部分组织及其相应的区域淋巴结一并切除,临床上不残留任何癌组织。又因其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四种根治术:未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的称R.术式: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为R1术式,同样清除全部第二站或第三站淋巴的,称为R2 或R3术式,又可根据淋巴结转移程度与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关系,区分为绝对根治与相对根治二种,绝对根治是指淋巴结清除超越转移淋巴结第一站以上,如第一站淋巴结有转移,施行R2或R3根治,即谓绝对根治。如仅作R1手术,虽然临床上也无残存转移淋巴结,但只能认为是相对根治。一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的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在内的胃近侧或远侧的2/3~3/4、全部大小网膜、肝胃和胃结肠韧带及结肠系膜前叶、十二指肠第一部分以及胃的区域淋巴结。有时胃体癌为了清除贲门旁、脾门、脾动脉周围淋巴结,须行全胃及胰体、尾与脾脏一并切除的扩大根治术。癌肿累及横结肠或肝脏左叶等邻近脏器时,也可作连同该受累脏器的根治性联合切除术。由于扩大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所以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如无选择的将全部胃癌均施行扩大根治术,并不能提高胃癌的生存率。一般认为胃体部癌、弥漫浸润性癌及已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窦部原则上应作扩大根治术。关于早期胃癌的手术问题,以往均主张作R2术式。近年来。随着早期胃癌病例的不断增多,手术经验的日益丰富,积累了较多的临床资料。发现单发病变的早期胃癌其生存率不但显著地较多发病变为高,而且全部病例的复发率也较低,仅2.8%,且绝大多数的复发病例均是病变侵入粘膜下层伴有淋巴转移的早期胃癌。另外其复发的形式也多是血行转移至肺及肝。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不论癌肿是否已侵入粘膜下层的单发病变,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R0、R1、R2的生存率无甚差异,所以认为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粘膜内癌应作R1术式,粘膜下癌作R2手术;小于2厘米的息肉状粘膜内癌,作癌肿局部切除或R0术式已完全足够。 2.姑息性切除:对姑息性切除也存着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姑息性切除只能解除幽门梗阻、出血、疼痛以缓解症状,而不能延长生命。因此,剖腹发现癌肿不能根治时,如无上述并发症者即放弃切除手术。多数认为,有不少手术时认为是姑息切除的胃癌病人术后存活5年以上,甚至5年生存率可达11%左右。国内统计胃癌姑息性切除生存率达11.7%。在各种不同原因作姑息切除病例中,以切端残留癌的疗效最佳,其次为胃周围浸润,再次为残留转移淋巴结与肝转移,而以腹膜种植为最差。因此,对癌肿切除应采取积极态度,更不要轻易的将某些可根治病例作一简单的姑息切除,使某些病人失去治愈的机会。所以,即使已有超出根治切除范围的转移,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癌肿局部可能切除时,仍应积极争取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至于姑息全胃切除则一般不主张,因为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 3.短路手术:如癌肿不能切除而有幽门梗阻可作胃空肠吻合术,解除梗阻,使病人能够进食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及创造条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胃癌扩大根治切除手术

胃癌扩大根治切除手术 扩大根治切除手术是针对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一般性根治术而言,扩大切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超过标准D2手术标准,联合切除胃以外组织或器官。来自★西安国医肿瘤医院★研究人员的报告: 1.淋巴结的扩大切除 近年来,为了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常常对Ⅲ、Ⅳ期胃癌实施淋巴结扩大清除术(D3、D4术式)。清除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旁、甚至包括膈肌及纵隔淋巴结,虽然上述部位淋巴结的转移率并不高,存在转移的病例疗效很差,但有不少文献报道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例中实行此手术后仍然有15%以上的5年生存率。腹腔动脉旁的神经结常难与淋巴结鉴别,因此在淋巴结扩大清除时常容易将该部位的神经结一并切除,从而导致患者发生腹泻、腹痛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解剖学分类以腹主动脉周围为主体,以左肾静脉下缘为界分为16a 和16b。其中膈肌裂孔至腹腔动脉根部上缘之间为16al,腹腔动脉根部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为16a2。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之间为16b1,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至腹主动脉髂血管分叉处之间为16b2。在进展期胃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集中在16a2和16b1两个区。目前对于D4手术的适应证仍然有分歧,一般认为在手术中发现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时,已经不适台行这种手术。5年生存以上者,绝大部分仅仅是此组淋巴结有手术后病理检查才能检出的亚临床转移。因此有人认为,已经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并且侵出浆膜的进展期胃癌才适合这种手术。有下列情况时,在施行D2或D3术的基础上,可合并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①癌浸润深度≥S1者; ②N1或N2有转移者; 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但无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者。此外,还要求术者具有施行D2、D3术的熟练技能,患者一般状况良好,以保证手术安全。 此手术刨面大、难度高,血管损伤、术后腹腔出血和乳糜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目前不宜普遍推广,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术者应有熟练的D2手术经验和血管外科训练。 2.联合脏器切除 指一次手术切除临近两个以上脏器的手术。此类手术一般用于胃癌直接侵犯到邻近组织和器官,或为了使淋巴结清除更彻底而不得不同时切除相应脏器。此类手术目前已经日臻成熟,适应证也更宽。 常用的联合切除方式有联合横结肠切除,联合肝切除,联合胰体尾、脾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横结肠切除:适用于进展期大弯侧和后壁的胃癌,浸润横结肠肠壁或浸润其系膜或结肠中动、静脉及其分支。联合肝切除:适应于全身状态良好、胃癌直接蔓延、侵犯肝脏;肝转移局限于一叶内的孤立病灶或少数病灶。胃切除联合胰体尾、脾切除:适应于胃上部、中部进展期癌,已经侵犯胰腺体胃部或脾门淋巴结、脾动脉淋巴结有转移者。 据日本全国胃癌登记资料,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占全部病例的25%,其5年生存率为30%。最常用的联合切除手术是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对于存在第10、11组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联合切除手术可以使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手术的技术关键在于在脾动脉根部结扎切断脾动脉、将脾动脉连同周围的淋巴结和脾脏一并切除。目前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切除脾清扫相关淋巴结时,可以做到保留胰腺的体尾部。鉴于某些恶性程度较高的胃癌,常有围绕左肾血管及左肾上腺的癌转移,因此对这些局部进展较快的胃癌有人建议将左肾游离并切除左肾上腺,以保证淋巴结的彻底清除。对某些恶性程度较高,已经侵犯浆膜的胃后壁的胃近端癌,为了彻底清除有转移的淋巴结及可能存在网膜腔的亚临床转移,有人提出可实行左上腹脏器全切除术。对幽门部的局部浸润明显已累及胰腺的胃癌也可以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

胃癌根治手术

胃癌根治手术临床路径 一、胃癌根治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胃癌(ICD-10:C16)。 2.行胃癌根治术(ICD-9-CM-3:4 3.5-43.9)。 3.肿瘤分期为T1-4a N0-3M0(根据AJCC第7版)。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1年)》等。 1.临床表现:上腹不适、隐痛、贫血等。 2.大便隐血试验多呈持续阳性。 3.胃镜及超声胃镜(必要时)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取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学诊断。 4.影像学检查提示并了解有无淋巴结及脏器转移;钡餐、CT或MRI检查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和病变范围。

5.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术前临床分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2年)等。 1.胃癌根治手术(胃癌D2根治术,缩小/扩大胃癌根治术):早期胃癌或进展期胃癌,无远处转移。 2.胃切除范围:全胃切除、远端胃大部切除、近端胃大部切除、胃部分切除。 (四)标准住院日为16-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6胃癌疾病编码。 2.术前评估肿瘤切除困难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次评估,符合手术条件者可以进入路径。(包括新辅助化疗后符合手术条件者)。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早期患者行胃镜下肿物切除术,不进入本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粪隐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胃镜、腹部及盆腔超声(女性)、腹部及盆腔CT 平扫+增强。 (4)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或胸部CT; (5)病理学活组织检查与诊断。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 (1)血型、交叉配血;血糖、血脂; (2)年龄>60岁,或既往有心肺疾患病史行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 (3)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钡餐造影、超声内镜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