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教师版)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教师版)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教师版)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教师版)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定义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判定: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3.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6)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7)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

1、如图,在△ABC中,∠BAD=∠DAC,DF⊥AB,DM⊥AC,AF=10cm,AC=14cm,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点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1)求证:在运动过程中,不管取何值,都有S△AED=2S△DGC;

(2)当取何值时,△DFE与△DMG全等;

(3)在(2)的前提下,若,,求S△BFD.

(1)证明:∵∠BAD=∠DAC,DF⊥AB,DM⊥AC,

∴DF=DM,

∵S△AED=AE?DF,S△DGC=CG?DM,

∴=,

∵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

1cm/s的速度从C点向A点运动,

∴AE=2tcm,CG=tcm,

∴=2,

即=2,

∴在运动过程中,不管取何值,都有S△AED=2S△DGC.

(2)解:设时间为t时,△DFE与△DMG全等,则EF=MG,

①当M在线段CG的延长线上时,

∵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点运动,

∴EF=AF-AE=10-2t,MG=AC-CG-AM=4-t,

即10-2t=4-t,

解得:t=6,

当t=6时,MG=-2,所以舍去;

②当M在线段CG上时,

∵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点运动,

∴EF=AF-AE=10-2t(cm),MG=AM-(AC-CG)=t-4(cm),

即10-2t=t-4,

解得:t=,

综上所述当t=时,△DFE与△DMG全等.

(3)∵t=,

∴AE=2t=(cm),

∵DF=DM,

∴S△ABD:S△ACD=AB:AC=BD:CD=119:126,

∵AC=14cm,

∴AB=(cm),

∴BF=AB-AF=-10=(cm),

∵S△ADE:S△BDF=AE:BF=:,S△AED=28cm2,

∴S△BDF=(cm2).

解析:

(1)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M,所以△AED和△DEG的面积转化为底AE和CG的比值,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E和CG的长度即可证明在运动过程中,不管取何值,都有S△AED=2S△DGC.

(2)若△DFE与△DMG全等,则EF=MG,利用已知条件求出EF和MG的长度,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运动的时间.

(3)利用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底的比,即可求得答案.

2、如图,在Rt△ABC中,∠C=90°,AB=10cm,AC=8cm,点P从A出发向C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Q同时从C出发向B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一个点运动到终点时,该点停止运动,另一个点继续运动,当两个点都到达终点时也停止运动.

(1)几秒后,△CPQ的面积为Rt△ABC的面积的?

(2)填空:①点经过_____秒,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

线上.

②点Q经过_____秒,点Q在∠BAC的平分线上.

(1)设经过x秒,首先求得线段BC的长,然后分x≤6

和6<x≤8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2)①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可得到PA=PB,从而求得时间;

②点Q在∠BAC的平分线上,则Q点到AC和AB的距离相等.

解;(1)设经过x秒.

在Rt△ABC中,

根据题意得;

当x≤6时,(8-x)x=××8×6

解得:

当6<x≤8时,(8-x)×6=37

解得:x=7

答:经过7秒或秒.

(2)当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时,PA=PB,

∵设经过x秒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x2=(8-x)2+62

解得:x=,

∴经过秒,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②如图,作QD⊥AB于点D,

∵点Q在∠BAC的平分线上,

∴QD=QC,

设经过x秒,

则CQ=x,则QD=(6-x),

∴x=(6-x),解得:x=,

∴点Q经过秒,点Q在∠BAC的平分线上.

3、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A=90°,AB=8cm,AC=6cm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A出发,沿AC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则另一个动点也停止

运动,则三角形APQ的最大面积是()

A.8cm2

B.16cm2

C.24cm2

D.32cm2

解:根据题意

沿AB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A出

发,沿AC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

∴AP=2t,AQ=t,

S△APQ=t2,

∵0<t≤4,

∴三角形APQ的最大面积是16.

故选B.

4、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

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

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

解:(1)解法一:如图1延长BP交直线AC于点E.

∵AC∥BD,∴∠PEA=∠PBD.

∵∠APB=∠PAE+∠PEA,

∴∠APB=∠PAC+∠PBD;

解法二:如图2

过点P作FP∥AC,

∴∠PAC=∠APF.

∵AC∥BD,∴FP∥BD.

∴∠FPB=∠PBD.

∴∠APB=∠APF+∠FPB

=∠PAC+∠PBD;

解法三:如图3,

∵AC∥BD,

∴∠CAB+∠ABD=180°,

∠PAC+∠PAB+∠PBA+∠PBD=180°.

又∠APB+∠PBA+∠PAB=180°,

∴∠APB=∠PAC+∠PBD.

(2)不成立.

(3)(a)

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右侧时,结论是

∠PBD=∠PAC+∠APB.

(b)当动点P在射线BA上,

结论是∠PBD=∠PAC+∠APB.

或∠PAC=∠PBD+∠APB或∠APB=0°,

∠PAC=∠PBD(任写一个即可).

(c)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左侧时,

结论是∠PAC=∠APB+∠PBD.

选择(a)证明:

如图4,连接PA,连接PB交AC于M.

∵AC∥BD,

∴∠PMC=∠PBD.

又∵∠PMC=∠PAM+∠APM(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PBD=∠PAC+∠APB.

选择(b)证明:如图5

∵点P在射线BA上,∴∠APB=0度.

∵AC∥BD,∴∠PBD=∠PAC.

∴∠PBD=∠PAC+∠APB

或∠PAC=∠PBD+∠APB

或∠APB=0°,∠PAC=∠PBD.

选择(c)证明:

如图6,连接PA,连接PB交AC于F

∵AC∥BD,∴∠PFA=∠PBD.

∵∠PAC=∠APF+∠PFA,

∴∠PAC=∠APB+∠PBD.

解析:(1)如图1,延长BP交直线AC于点E,由AC∥BD,可知∠PEA=∠PBD.由∠APB=∠PAE+∠PEA,可知∠APB=∠PAC+∠PBD;

(2)过点P作AC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3)根据P的不同位置,分三种情况讨论.

6、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CB,AB=DC,AE=DF.

(1)试说明BF=CE的理由;

(2)当E、F相向运动,形成如图2时,BF和CE还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结论和理由.

证明:(1)∵AD∥BC,

∴∠BAD+∠ABC=180°,∠CDA+∠DCB=180°,

∵∠ABC=∠DCB,

∴∠BAD=∠CDA,

∵AE=DF,

∴AE+AD=DF+AD,

即AF=DE,

在△ABF和△DCE中,,

∴△ABt≌△DCE(SAS),

∴BF=CE;

(2)相等.

在△ABC和△DCB中,,

∴△ABC≌△DCB(SAS),

∴BF=CE.

解析:

(1)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明证明∠BAD=∠CDA,根据AE边DF证明AF=DE,再根据边角边定理证明△ABF和△DC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

BF=CE.

(2)利用边角边定即证明△ABC和△DCB全等,再根据全等三

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

7、如图,已知△ABC中,BC=AC=8厘米,∠C=90°,如果

点P在线段AC上以1厘米/秒的速度由A点向C点运动,同

时,点Q在线段BC上由C点向B点运动,运动速度与点P的

运动速度相等,点M是AB的中点.

(1)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APM与△CQM是否保持全等,请说明理由;

(2)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MQC的面积是否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3)线段AP、PQ、BQ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写出这个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1)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APM与△CQM是否保持全等.理由如下:

∵在△ABC中,BC=AC=8厘米,∠C=90°,点M是AB的中点,

∴∠A=∠MCQ=45°,AM=CM,

∴在△APM与△CQM中,,

∴△APM与△CQM(SAS);

(2)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MQC的面积不变

化,其面积是32厘米2,理由如下:

由(1)知,△APM与△CQM,

∴S△APM=S△CQM,

∴S四边形PMQC=S△AMC=S△ABC=AC?BC=×8×8=32(厘米

2),即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MQC的面积不变

化,其面积是32厘米2;

(3)AP2+BQ2=PQ2.证明如下:

∵由(1)知,△APM与△CQM,

∴AP=CQ,

又AC=BC,

∴PC=BQ,

∴AP2+BQ2=CQ2+CP2=PQ2.即AP2+BQ2=PQ2.

解析:

(1)通过SAS证得△APM与△CQM;

(2)由(1)中的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以推知:S四边形PMQC=S△AMC=S△ABC;

(3)AP2+BQ2=PQ2.利用(1)中的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推知AP=CQ,则PC=BQ,所以在直角△PCQ中,利用勾股定理推得AP2+BQ2=PQ2.

8、如图,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

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

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t=1秒,

∴BP=CQ=3×1=3厘米,

∵AB=10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BD=5厘米.

又∵PC=BC-BP,BC=8厘米,

∴PC=8-3=5厘米,

∴PC=BD.

又∵AB=AC,

∴∠B=∠C,

在△BPD和△CQP中,

∴△BPD≌△CQP.(SAS)

②∵v P≠v Q,∴BP≠CQ,

又∵△BPD≌△CPQ,∠B=∠C,则BP=PC=4cm,CQ=BD=5cm,

∴点P,点Q运动的时间秒,

∴厘米/秒;

(2)设经过x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x=3x+2×10,

解得.

∴点P共运动了×3=80厘米.

∵80=56+24=2×28+24,

∴点P、点Q在AB边上相遇,

∴经过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边AB上相遇.

解析:

(1)①根据时间和速度分别求得两个三角形中的边的长,根据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根据全等三角形应满足的条件探求边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公式,先求得点P运动的时间,再求得点Q的运动速度;

(2)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分析发现:由于点Q的速度快,且在点P的前边,所以要想第一次相遇,则应该比点P多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长.

9、如图,已知△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点B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A点运动.

(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分析:(1)经过1秒后,PB=3cm,PC=5cm,CQ=3cm,由已知可得BD=PC,

BP=CQ,∠ABC=∠ACB,即据SAS可证得△BPD≌△CQP.

(2)可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x≠3)cm/s,经过ts△BPD与△CQP全等,则可知PB=3tcm,PC=8-3tcm,CQ=xtcm,据(1)同理可得当BD=PC,BP=CQ或

BD=CQ,BP=PC时两三角形全等,求x的解即可.

解答:解:(1)经过1秒后,PB=3cm,PC=5cm,CQ=3cm,

∵△ABC中,AB=AC,

∴∠ABC=∠ACB,且BD=PC,BP=CQ,

∴△BPD≌△CQP(SAS).

(2)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x≠3)cm/s,经过ts△BPD与△CQP全等;则可知

PB=3tcm,PC=8-3tcm,CQ=xtcm,

∵AB=AC,

∴∠B=∠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可知,有两种情况:①当BD=PC,BP=CQ时,②当BD=CQ,BP=PC时,两三角形全等;

①当BD=PC且BP=CQ时,8-3t=5且3t=xt,解得x=3,∵x≠3,∴舍去此情况;

②BD=CQ,BP=PC时,5=xt且3t=8-3t,解得:x=;

故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cm/s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涉及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10、在△ABC中,AB=AC,

(1)如图①,若∠BAC=45°,AD和CE是高,它们相交于点H.求证:AH=2BD;

(2)如图②,若AB=AC=10厘米,BC=8厘米,点M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一时刻使得△BPM与△CQP全等,那么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点P、Q运动的时间t为多少?

解:(1)证明:在△ABC中,

∵∠BAC=45°,CE⊥AB,

∴AE=CE,∠EAH=∠ECB,

在△AEH和△CEB中,,

∴△AEH≌△CEB(ASA),

∴AH=BC,

∵BC=BD+CD,且BD=CD,

∴BC=2BD,

∴AH=2BD.

(2)∵AB=AC,∴∠B=∠C,

∴△BPM与△CQP全等有两种情况:△BPM≌△CPQ 或△BPM≌△CQP

当△BPM≌△CPQ时,BP=PC=4,CQ=BM=5,

∴点P,点Q运动的时间秒,

∴厘米/秒.

当△BPM≌△CQP时,BP=CQ,

∴V Q=V P=3厘米/秒.

此时PC=BM=5,t=秒.

综上所述,点Q的运动速度为厘米/秒,此时t=秒或点Q的运动速度为3厘米/秒,此时t=1秒.

解析:(1)证得△BCE≌△HAE,证得AH=BC,证得AH=2BD;

(2)根据全等三角形应满足的的件探求边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公式,先求得点P运动的时间,再求得点Q的运动速度B

11、如图所示,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DE∥BC,如图①,然后将

△ADE绕A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图②,然后将BD、CE分别延长至M、N,使DM=BD,EN=CE,得到图③,请解答下列问题:

(1)若AB=AC,请探究下列数量关系:

①在图②中,BD与CE的数量关系是______;

②在图③中,猜想AM与AN的数量关系、∠MAN与∠BA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AB=k?AC(k>1),按上述操作方法,得到图④,请继续探究:AM与AN的数量关系、∠MAN与∠BAC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

分析:(1)①根据题意和旋转的性质可知△AEC≌△ADB,所以BD=CE;

②根据题意可知∠CAE=BAD,AB=AC,AD=AE,所以得到△BAD≌△CAE,在△ABM和△

ACN中,DM=BD,EN=CE,可证△ABM≌△ACN,所以AM=AN,即∠MAN=∠BAC.(2)直接类比(1)中结果可知AM=k?AN,∠MAN=∠BAC.

解答:解:(1)①BD=CE;

②AM=AN,∠MAN=∠BAC,

∵∠DAE=∠BAC,

∴∠CAE=∠BAD,

在△BAD和△CAE中

∴△CAE≌△BAD(SAS),

∴∠ACE=∠ABD,

∵DM=BD,EN=CE,

∴BM=CN,

在△ABM和△ACN中,

∴△ABM≌△ACN(SAS),

∴AM=AN,

∴∠BAM=∠CAN,即∠MAN=∠BAC;

(2)AM=k?AN,

∠MAN=∠BAC.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本题还要会根据所求的结论运用类比的方法求得同类题目.

12、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分别在坐标轴上,且

OA=OB=OC,△ABC的面积为9,点P从C点出发沿y轴负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下运动,连接PA,PB,D(-m,-m)为AC上的点(m>0)

(1)试分别求出A,B,C三点的坐标;

(2)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问:当t为何值时,DP与DB垂直相等?请说明理由;

(3)若PA=AB,在第四象限内有一动点Q,连QA,QB,QP,且∠PQA=60°,当Q在第四象限内运动时,下列说法:

(i)∠APQ+∠PBQ的度数和不变;

(ii)∠BAP+∠BQP的度数和不变,其中有且只有一个说法是正确的,请判断正确的说

法,并求这个不变的值.

解:(1)∵OA=OB=OC,∠AOC=∠BOC=90°,

∴∠OAC=∠OCA=∠OBC=∠OCB=45°,

∴∠ACB=90°,

又△ABC的面积为9,

∴OA=OC=OB=3,

∴A(-3,0),B(3,0),C(0,-3);

(2)当t=3秒时,即CP=OC时,DP与DB垂直且相等.

理由如下:连接OD,作DM⊥x轴于点M,作DN⊥y轴于点N,

∵D(-m,-m),

∴DM=DN=OM=ON=m,

∴∠DOM=∠DON=45°,而∠ACO=45°,

∴DC=DO,

∴∠PCD=∠BOD=135°,又CP=OC=OB,

∴△PCD≌△BOD (SAS),

∴DP=DB,∠PDC=∠BDO,

∴∠BDP=∠ODC=90°,

即DP⊥DB.

(3)解:(i)正确.在QA上截取QS=QP,连接PS.

∵∠PQA=60°,

∴△QSP是等边三角形,

∴PS=PQ,∠SPQ=60°,

∵PO是AB的垂直平分线,

∴PA=PB 而PA=AB,

∴PA=PB=AB,

∴∠APB=60°,

∴∠APS=∠BPQ,

∴△APS≌△BPQ,

∴∠PAS=∠PBQ,

∴∠APQ+∠PBQ=∠APQ+∠

PAS=120°.

解析:(1)利用OA=OB=OC,∠AOC=∠BOC=90°得出∠ACB=90°,再利用△ABC的面积为9,得出OA=OC=OB=3 即可得出各点的坐标;

(2)作DM⊥x轴于点M,作DN⊥y轴于点N,假设出D点的坐标,进而得出△PCD≌△BOD,进而得到∠BDP=∠ODC=90°,即DP⊥DB;

(3)在QA上截取QS=QP,连接PS,利用∠PQA=60°,得出△QSP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出△APS≌△BPQ,从而得出∠APQ+∠PBQ=∠APQ+∠PAS得出答案.

13、如图1,已知P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PE⊥BC于

点E,PF⊥CD于点F.

(1)求证:BP=DP;

(2)如图2,若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是否总有BP=DP?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用反例加以说明;

(3)试选取正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分别与四边形PECF的两个顶点连接,使得到的两条线段在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长度始终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由正方形的性质可证△ABP≌△ADP,即BP=DP;

(2)当四边形PECF的点P旋转到BC边上时,DP>DC>BP,此时BP=DP不成立;(3)由旋转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可证△BEC≌△DFC,即BE=DF.

解答:(1)证明:

证法一:在△ABP与△ADP中,

∵AB=AD∠BAC=∠DAC,AP=AP,

∴△ABP≌△ADP,

∴BP=DP.(2分)

证法二:利用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可得BP=DP.(2分)

(2)解:不是总成立.(3分)

当四边形PECF的点P旋转到BC边上时,DP>DC>BP,此时BP=DP不成立,(5分)

说明:未用举反例的方法说理的不得分.

(3)解:连接BE、DF,则BE与DF始终相等,

在图1中,由正方形ABCD可证:

AC平分∠BCD,

∵PE⊥BC,PF⊥CD,

∴PE=PF,∠BCD=90°,

∴四边形PECF为正方形.(7分)

∴CE=CF,

∵∠DCF=∠BCE,

BC=CD,

∴△BEC≌△DFC,

∴BE=DF.(8分)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正方形的性质.

14、如图,在△ABC中,AB=AC=5,∠B=∠C,BC=8,点D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C运动(D不与B、C重合),点E从点C出发沿线段CA向A运动(E不与A、C重合),它们以相同的速度同时运动,连结AD、DE.若要使△ABD≌△DCE,

①请给出确定D、E两点位置的方法(如指明CD长度等),并说明理由;

②此时∠ADE与∠C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

解:①DC=5,

理由是:∵BC=8,CD=AB=5,

∴BD=8-5=3,

即CE=BD=3,

在△ABD和△DCE中,

∴△ABD≌△DCE,

即当CD=5时,△ABD≌△DCE.

②∠ADE=∠C,

理由是:∵△ABD≌△DCE,

∴∠BDA=∠DEC,

∴∠C=180°-∠DEC-∠EDC=180°-∠ADB-∠EDC,

∵∠ADE=180°-∠BDA-∠EDC,

∴∠ADE=∠C.

解析:

①CD=5时,根据SAS推出△ABD≌△DCE即可.

②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BDA=∠DE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180°-∠ADB-∠EDC,求出∠ADE=180°-∠BDA-∠EDC,即可得出答案.

15、如图:△ABC中,AB=AC=5(即有∠B=∠C),BC=8,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不与

B、C重合),点E在线段AC上运动(E不与A、C重合),连结AD、DE.

(1)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_____(填“大”或“小”);

(2)若要使△ABD≌△DCE,

①请给出确定D、E两点位置的方法(如指明某些线段的长度等),并说明理由;

②此时∠ADE与∠C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

(1)根据BD边逐渐增长可得∠BAD逐渐增大,又

因为∠B的大小固定不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BAD+∠ADB=180°可得∠ADB逐渐减小.

(2)①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得DC=AB,DB=CE,进而得到答案;

②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1=∠2,再根据∠1+∠B+∠ADB=180°,∠2+∠ADE+∠BDA=180°,可得∠ADE=∠B,进而得到∠ADE=∠C.

解:(1)∵点D从B向C运动时,BD边逐渐变长,

∴∠BAD逐渐增大,

∵∠B的大小固定不变,∠B+∠BAD+∠ADB=180°,

∴∠ADB逐渐减小;

(2)①∵△ABD≌△DCE,

∴DC=AB=5,CE=DB,

∵BC=8,

∴CE=DB=8-5=3;

②∠ADE=∠C;

理由:∵△ABD≌△DCE,

∴∠1=∠2,

∵∠1+∠B+∠ADB=180°,∠2+∠ADE+∠BDA=180°,

∴∠ADE=∠B,

∵∠B=∠C,

∴∠ADE=∠C.

17、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AF平分∠BAC,交BD 于点F.

(1)求证:EF+AC=AB;

(2)点C1从点C出发,沿着线段CB向点B运动(不与点B重合),同时点A1从点A出发,沿着BA的延长线运动,点C1与A1的运动速度相同,当动点C1停止运动时,另一动点A1也随之停止运动.如图2,A1F1平分∠BA1C1,交BD于点F1,过点F1作F1E1⊥

A1C1,垂足为E1,请猜想E1F1,A1C1与AB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在(2)的条件下,当A1E1=3,C1E1=2时,求BD的长.

分析:(1)过F作FM⊥AB于点M,首先证明△AMF≌△AEF,求出MF=MB,即可知道

EF+AE=AB.

(2)连接F1C1,过点F1作F1P⊥A1B于点P,F1Q⊥BC于点Q,证明Rt△A1E1F1≌Rt△A1PF1,Rt△QF1C1≌Rt△E1F1C1后推出A1B+BC1=A1P+PB+QB+C1Q=A1P+C1Q+2E1F1化

简为E1F1+A1C1=AB.

(3)设PB=x,QB=x,PB=1,E1F1=1,又推出E1F1+A1C1=AB,得出BD=.

解答:(1)证明:如图1,过点F作FM⊥AB于点M,在正方形ABCD中,AC⊥BD 于点E.

∴AE=AC,∠ABD=∠CBD=45°,

∵AF平分∠BAC,

∴EF=MF,

又∵AF=AF,

∴Rt△AMF≌Rt△AEF,

∴AE=AM,

∵∠MFB=∠ABF=45°,

∴MF=MB,MB=EF,

∴EF+AC=MB+AE=MB+AM=AB.

(2)E1F1,A1C1与AB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E1F1+A1C1=AB

证明:如图2,连接F1C1,过点F1作F1P⊥A1B于点P,F1Q⊥BC于点Q,

∵A1F1平分∠BA1C1点/sub>,∴E1F1=PF1;同理QF1=PF1,∴E1F1=PF1=QF1,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综合测试)(人教版)(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综合测试)(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 1?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BC=8cm, AC=10cm,动点P以2cm/s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 AC方向向点C运动,同时动点Q以1cm/s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方向向点B运动,当P, Q两点中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PQ?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当t为()时,△ PQC是以PQ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A D A.5 B.- 10 C.4 D.- 答案:D 解题思路:

点只。速度已知,可判断此题为动点问题,按照动点间题 的解决方法解抉; ① 研究基本图形,标注: g ② 研究动点运动状态.包括起点、终点、状态转折点、速度、 时间范围, 如图; ③ 表达线段长,建等式. 点P 已走路程AP=2t,则CP=10-2/; 点Q 已走路程CQ=t. ^PQC 是以尸。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可知CP=CQ r 即 10-2t=t r 故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 2?已知:如图,在 △ ABC 中,AB=AC=18, BC=12,点D 为AB 的中点.点 P 在线段 BC 上以每 秒 3个单位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CA 上以每秒a 个单位的速度由C 点向 A 点匀速运动,连接 DP, QP.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解答下列问题: 0

t的取值范围为() —y J C.0W£W12 D.0W(W18 答案:A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列动点运动的路线图为乂 (3/s)P\B 45>C F秒 (£Z/S)O:C----- A 对应的F的取值范围为OGW 4?故选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 3.(上接第2题)(2)若某一时刻△ BPD与厶CQP全等,则t的值与相应的 A.t=2,CQ=9 B.t=1, CQ=3或t=2,CQ=9 C.t=1,CQ=3或t=2,CQ=6 D.t=1,CQ=3 答案:B 解题思路: ①要使△ BPD^2ACOP, 则需BD^CP且 .”=1 ":C0 = 3 ②要使△ BPD^i^CPQ, 则需BD^CQ且BP=CP f gp|9 = CG ^3r=12-3r .\t-2 "\CQ = 9 综上z=l?口2=3或戶2, CQ=9. 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 4.(上接第2, 3题)(3)若某一时刻△ BPM A CPQ贝U a=( ) CQ的长为() (1)根据点P的运动,对应的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分析教案

学思堂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 学生: 时间: 2016 年 月 日 段 授课内容:全等三角形中动点问题的处理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运动变化、分类讨论思想等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寻找运动规律,分析问题 (1)质点的运动形成全等三角形 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面积相等),来确定质点运动的速度或时间,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2)几何问题中三角板旋转形成的全等三角形 三角板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以三角板为道具,以学生常见、熟悉的几何图形为载体,并辅之以平移、旋转等变换手段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空间,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能力以及运动变化、分类讨论思想等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类操作性的题目格调清新,立意新颖,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索的能力”的要求,既注重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受到了各地中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A Q C D B P

全等三角形经典培优之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讲义) ?课前预习 已知:如图,AB=18 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 cm/s的速度向点B 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以1 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P,Q两点 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 为t秒,请解答下列问题: (1)AP=_______,QB=_______(含t的式子表达); (2)在P,Q相遇之前,若P,Q两点相距6 cm,则此时t的值为_______. ?知识点睛 由点(___________)的运动产生的几何问题称为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1.研究_____________; 2.分析_____________,分段; 3.表达_____________,建等式. ?精讲精练 1.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10,点E为边AD上一点,且 AE=7.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A E D 向点C运动,连接AP,DP.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1.5时,△ABP与△CDE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当t为何值时,△DCP≌△CDE. B C P A E D B C

2.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90°,AD =12,BC =24,动 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 向点D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CB 向点B 运动,P ,Q 同时出发,当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随之停止,连接PQ ,DQ .设点P 运动时间为x 秒,请求出当x 为何值时,△PDQ ≌△CQD . Q P D C B A D C B A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一)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8,BC=12,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 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 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 ,求t的值与相应的点Q的运动速度a 2、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各单位的速度油A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 (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 (2)若蜗牛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求证:? CQE = ∠60 (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 3、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

B A O D C E 图8 4. 如下图,已知正方形ABCD 中,边长为10厘米,点E 在AB 边上,BE=6厘米.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4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D 上由C 点向D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正方形 ABCD 四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正方形ABCD 边上的何处相遇? 5、如图7,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 求∠AEB 的大小; 6、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 C B O D 图7 A E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拔高练习 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20分) 1.(本小题15分)如图,在等边△ABC的顶点A、C处 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相同的速度由 A向B和由C向A爬行,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 行到D、E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 终相等吗? (2)如果将原题中的“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 改为“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 不变,如图(2)所示,蜗牛爬行过程中∠CQE的大小保持不变.请 利用图(2)情形,求证:∠ CQE =60°; (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 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则爬行过程中, 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 核心考点:运动变化型问题 2.(本小题15分)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得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QP?(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核心考点:正数和负数 3.(本小题15分)如图,△ABC的边BC在直线l上,AC⊥BC,且AC=BC;△EFP的边FP也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且EF=FP. (1)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接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3)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初二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25、.已知BE ,CF 是△ABC 的高,且BP=AC ,CQ=AB ,试确定AP 与AQ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7如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 ;②PQ ∥AE ;③AP=BQ ;④DE=DP ;⑤∠AOB=60°. 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4.如图,D 是等边△ABC 的边AB 上的一动点,以CD 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 ,连接AE ,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Q P O B E D C A E D C B A B A C E F Q P D

12.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 (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 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BAC=90°,AB=AC,点D、E 是直线AC 上的两个动点,且AD=EC, AM⊥BD,垂足为M,AM 的延长线交BC 于N,直线BD 直线NE 相交于点F,试判断三角形DEF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9.如图1,Rt△ABC 中AB = AC,点D、E 是线段AC 上两动点,且AD = EC,AM⊥BD,垂足为M, AM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N,直线BD 与直线NE 相交于点F。 试判断△DEF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说明:⑴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至少写3 步);⑵在你经历说明⑴的过程之后,可以从下列①、②中选取一个补充或更换已知条件,完成你的证明。 注意:选取①完成证明得10 分;选取②完成证明得5 分。 ①画出将△BAD 沿BA 方向平移BA 长,然后顺时针旋转90°后图形; ②点K 在线段BD 上,且四边形AKNC 为等腰梯形(AC∥KN,如图2)。 附加题:如图3,若点D、E 是直线AC 上两动点,其他条件不变,试判断△D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精品)

全等三角形培优练习之动点问题 一.选择填空题 1.如图1,已知AD ,BC 相交于O 点,AB AC =,BD CD =,写出图中另一对相等线段______. 2.如图2,AB ∥DE ,AB DE =,AE ,BD 相交于C 点,在BC ,CD 上分别取M ,N 两点,使AM EN =,则AM 和EN 一定平行,这个说法正确吗?答:______. 3.如图3,点D ,E 是BC 上两点,且=AB AC ,=AD AE ,要使ABE ACD △≌△,根据SSS 的判定方法还需要给出的条件是______或______. 4.如图4,宽为50cm 的长方形图案由20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 5.如图5,△ABC 中,∠C =90°,AD 平分∠BAC ,AB =5,CD =2,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 6.如图6,在△ABC 中,∠CAB=70°. 在同一平面内, 将△ABC 绕点A 旋转到△AB ′C ′ 的位置, 使得 CC ′∥AB, 则∠B ′AB = _________ 7.如图7,在△ABC 中,AB =AC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则下列四个结论:①AD 上任意一点到点C ,B 的距离相等;②AD 上任意一点到边AB ,AC 的距离相等;③BD =CD ,AD ⊥BC ;④∠BDE =∠CDF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B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 D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二.解答题 1. 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 、C 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相同的速度由A 向B 和由C 向A 爬行,经过t 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 、E 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 和BE 始终相等吗? A D E C B A D O C B A E C B A D C B A D E C B F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简单题)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1.如图,Rt△ABC在直线l上,且∠ABC= 90°,BC=6cm,AC= 10cm. (1)求AB的长; (2)若有一动点P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在直线l上运动,则当t为何值时,△ACP为等腰三角形? 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2、如图,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 求:(1)△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 (2)△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 (3) 若AB=5且∠ABM=45。,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 三、全等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全等三角形问题 3.如图,已知△ABC中,∠B=∠C,AB=AC=10 cm,BC=8 cm,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3 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 (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则经过1 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则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四、三角形面积:因动点产生的三角形面积问题 4.△ABC中,AB=6cm,BC=8cm,∠B=90°, P从A沿AB向B以1cm/s的速度移动,Q从B沿BC向C以2cm/s的速度移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2?;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到B点后,又继续沿BC向C移动,点Q到达C后,又继续沿CA向A移动,在这一整个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Q,使△PBQ的面积等于9cm2?若存在,试确定P、Q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 全等三角形中动点问题-word文档

A B C D E F 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 学生: 日期: 星期: 时段: 课题 全等三角形的动点问题分析讲解 学情分析 .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 教学目标 考点分析 思路: 1.利用图形想到三角形全等,相似及三角函数 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 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 4.分情况讨论,把每种可能情况列出来,不要漏 5.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 6.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 教学 重点 难点 利用熟悉的知识点解决陌生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自主思考 教学过程 三角形与动点问题 1、如图,在等腰△ACB 中,AC =BC =5,AB =8,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则DE +DF = . 2、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Q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连接PB 、PQ ,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结果不取近似值).

3、如图,将边长为1的等边△OAP按图示方式,沿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19次,点P依次落 在点P1,P2,P3,P4,…,P2019的位 置.试写出P1,P3,P50,P2019的坐标.4、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AC=CB,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始终保持AD=CE.连接DE、DF、EF. (1)求证:△ADF≌△CEF (2)试证明△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5、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各单位的速度油A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 (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 (2)若蜗牛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求证:? CQE = ∠60

全等三角形中动点问题例题精讲

A B C D E F 三角形与动点问题 1、如图,在等腰△ACB 中,AC =BC =5,AB =8,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则DE +DF = . 2、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 、C 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的速度由A 向B 和由C 向A 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 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 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 和BE 始终相等吗? (2)若蜗牛沿着AB 和CA 的延长线爬行,EB 与CD 交于点Q ,其他条件不变,蜗牛爬行过程中CQE ∠ 的大小不变,求证:?=∠60CQE (3)如果将原题中“由C 向A 爬行”改为“沿着BC 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 交AC 于F ”,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 始终等于EF 是否正确

x O E B A y C F x O E B A y C F x O E B A y C F 3、如图1,若△ABC 和△ADE 为等边三角形,M ,N 分别EB ,CD 的中点,易证:CD=BE ,△AMN 是等边三角形. (1)当把△ADE 绕A 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CD=BE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ADE 绕A 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MN 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为什么?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OBC 在第一象限内,E 是边OB 上的动点(不包括端点),作∠AEF = 90 ,使EF 交矩形的外角平分线BF 于点F ,设C (m ,n ). (1)若m = n 时,如图,求证:EF = AE ; (2)若m ≠n 时,如图,试问边OB 上是否还存在点E ,使得EF = AE ?若存在,请求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一) 1.已知:如图,线段AB的长为18厘米,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厘米/秒的速度向点B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用t表示线段PQ的长度为_____;若P,Q两点相距6厘米,则经过的时间t=______. 2、已知:如图,在等边△ABC中,AB=8,D为边BC上一点,且BD=6.动点P从点C 出发沿CA边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连接AD,BP,设点P运动 的时间为t秒.若△BPA≌△ADB,则t的值为 3、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DC=6,AD=BC=12,点E为边AD上一点,且AE=10. 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边向终点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连接AP,DP,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运动到某一时刻,△DCP≌△CDE,则t的值为 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8,BC=12,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 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 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 ,求t的值与相应的点Q的运动速度a 5、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各单位的速度油A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 (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

(2)若蜗牛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求证:? CQE = ∠60 (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 6、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7.如下图,已知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10厘米,点E在AB边上,BE=6厘米.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4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易错题: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提高题

八年级数学易错题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提高题 1.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得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 D≌△CQP? (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2.如图,△ABC的边BC在直线l上,AC⊥BC,且AC=BC;△EFP的边FP也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且E F=FP. (1)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接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3)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 P,BQ.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ABC中,∠CAB=70°. 在同一平面内, 将△ABC绕点A旋转到△AB′C′的位置, 使得CC′∥AB, 则∠B′AB = _________ 4. 已知如图(1),△ABC中,∠BAC=90°,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 的两侧,BD⊥AE于D,CE⊥AE于E,求证:(1)BD=DE+CE;(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2)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予证明.(3)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3)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证明.(4)归纳(1)、(2)、(3),请用简捷语言表述BD、DE、CE的关系. [来源学科网]

(完整)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提高题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提高题 1.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得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 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 D≌△CQP? (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2.如图,△ABC的边BC在直线l上,AC⊥BC,且AC=BC;△EFP的边FP也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且EF=FP. (1)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接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3)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

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ABC中,∠CAB=70°. 在同一平面内, 将△ABC绕点A旋转到△AB′C′的位置, 使得CC′∥AB, 则∠B′AB = _________ 4. 已知如图(1),△ABC中,∠BAC=90°,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 的两侧,BD⊥AE于D,CE⊥AE于E,求证:(1)BD=DE+CE;(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2)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予证明.(3)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3)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证明.(4)归纳(1)、(2)、(3),请用简捷语言表述BD、DE、CE 的关系.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A B C E F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一)、知识回顾 动态几何题,是指以几何知识和几何 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试题;而 通过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使同学们经历由观 察、想象、推理等发现、探索的过程,是中考数 学试题中,考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题型; 解决这类问题,要善于探索图形的运动特点和规 律,抓住变化中图形的性质与特征,化动为静, 以静制动. 热身练习: 1、如图,在等腰△ACB 中,AC =BC =5,AB =8,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 (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 分别为E ,F ,则DE +DF = . 二)、例题辨析 例1、 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B=90°, AC=CB ,AC=8,F 是AB 边上的中点,点D 、E 分 别在AC 、BC 边上运动,且始终保持 AD=CE ,连接DE 、DF 、EF. (1)、求证:△ADF ≌△CEF. (2)、试证明△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四边形CDFE 的

面积是否保持不变?试说明理由. (4)、求△CDE面积的最大值. 例2如图,△ABC的边BC在直线上,AC⊥BC,且AC=BC,△EFP 的边FP也在直线上,边EF与边AC重合,且EF=FP。 (1)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将△EFP沿直线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结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类型试题和答案汇编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综合测试)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B=90°,AB=5cm,BC=6cm,点P从点B开始沿BA以1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点Q从点B开始沿BC以2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几秒后,△PBQ的面积为9cm2? 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 2、如图所示,已知△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 沿AB、BC方向匀速运动,其中点P运动的速度是1m/s,点Q运动的速度是2m/s,当点Q到达点 C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解答下列问题: (1)填空:△ABC的面积为 (2)当点Q到达点C时,PQ与AB的位置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 (3)在点P与点Q的运动过程中,△BPQ是否能成为等边三角形?若能,请求出t,若不能,请说 明理由. (4)当△BPQ是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3、如图(1),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 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 (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 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 (2)如图(2),将图(1)中的“AC⊥AB,BD⊥AB”为改“∠CAB=∠DBA=60°”,其他条件 不变.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 cm/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 相应的x、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图,△ABC中,∠ACB=90°,AC=6,BC=8,点P从A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运动, 终点为B点;点Q从B点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点.点P和Q分别以1和3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和Q作 PE⊥l于E,QF⊥l于F,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时,△PEC与QFC全等?请说明理由。 5、如图,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24厘米, BC=16,点D为 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 上 从4厘米/ 秒的速度由B向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向A运动,当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厘 米/秒时,能在某一时刻使三角形BPD与三角形CQP全等.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 6、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BC=8cm,AC=10cm,动点P以2cm/s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C 方向向点C运动,同时动点Q以1cm/s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方向向点B运动,当P,Q两点 中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PQ.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时, △PQC是以PQ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7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8,BC=12,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 上以每 秒3个单位的速度由B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由C点向A 点匀速运动,连接DP,QP.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解答下列问题: (1)根据点P的运动,对应的t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2)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则t的值与相应的CQ的长为( ) A.t=2,CQ=9 B.t=1,CQ=3或t=2,CQ=9 C.t=1,CQ=3或t=2,CQ=6 D.t=1,CQ=3 (3)若某一时刻△BPD≌△CPQ,则a=( ) A. B.2 C.3 D.

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习题及答案)

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习题) 例题示范 例1: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 -BC -CD 方向运动,到达点D 时停止运动.连接AP ,DP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求当t 为何值时,△ADP 的面积为6. 【思路分析】 1.研究背景图形,标注 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均为90°.2.分析运动过程,分段 ①分析运动过程:动点P 的起点、终点、状态转折点,以及对应的时间范围. ②根据状态转折点分为三段:02t ≤≤,24t <≤,46t <≤,需 要对每一段分别进行分析. 3.表达线段长,建等式 ①当02t ≤≤时,即点P 在线段AB 上, 此时AP =2t ,AD =4, 12 ADP S AD AP =??△,即16422 t =??,32 t =,符合题意.

②当24t <≤时,即点P 在线段BC 上, 此时1144822 ADP S AD AB =??=??=△,不符合题意,舍去. ③当46t <≤时,即点P 在线段CD 上, 此时DP =12-2t ,AD =4, 12 ADP S AD DP =??△,即164(122)2 t =??-,92 t =,符合题意.综上,当t 的值为32或92 时,△ADP 的面积为6.

巩固练习 1.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6,D为BC边上一 点,且BD=4.动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A向点A运动,连接AD,BP.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求当t为何值时,△BPA≌△ADC. 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 1个单位的速度沿AB向点B运动(点P不与点A,B重合),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 点P,Q同时出发,当点Q停止运动,点P也随之停止.连接AQ,交BD于点E,连接PE.设点P运动时间为x秒,求当x为何值时,△PBE≌△QBE.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教师版)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定义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判定: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3.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6)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7)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 1、如图,在△ABC中,∠BAD=∠DAC,DF⊥AB,DM⊥AC,AF=10cm,AC=14cm,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点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1)求证:在运动过程中,不管取何值,都有S△AED=2S△DGC; (2)当取何值时,△DFE与△DMG全等; (3)在(2)的前提下,若,,求S△BFD. (1)证明:∵∠BAD=∠DAC,DF⊥AB,DM⊥AC, ∴DF=DM,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A B C D E F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 一)、知识回顾 动态几何题,是指以几何知识和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试题;而通过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使同学们经历由观察、想象、推理等发现、探索的过程,是中考数学试题中,考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题型;解决这类问题,要善于探索图形的运动特点和规律,抓住变化中图形的性质与特征,化动为静,以静制动. 热身练习: 1、如图,在等腰△ACB 中,AC =BC =5,AB =8,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 (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则DE +DF = . 二)、例题辨析 例1、 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B=90°,AC=CB ,AC=8,F 是AB 边上的中点,点D 、E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且始终保持AD=CE ,连接DE 、DF 、EF. (1)、求证:△ADF ≌△CEF. (2)、试证明△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四边形CDFE 的面积是否保持不变?试说明理由. (4)、求△CDE 面积的最大值. 例2如图,△ABC 的边BC 在直线 上,AC ⊥BC ,且AC =BC ,△EFP 的边FP 也在直线 上,边EF 与边AC 重合,且EF =FP 。

(1)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将△EFP沿直线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结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练习:1、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8,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 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保持AD=CE.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①△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DE长度的最小值为4;③四边形CDFE的面积

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全等动点问题(最新整理)

初一数学 全等三角形之动点问题专题(B 类) 一、考点、热点回顾 动点型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动态几何问题就是以几何知识和 具体的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点、线、形的运动,图形的 平移、翻折、旋转等,对运动变化过程伴随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探究。动点型问题集几何与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 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能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 能力。 《等边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是首先从三角形一边上的单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变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变化;其次探讨三角形两边上的双动点运动,引起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变化,再从在三角边上运动到三角形的边的延长线上运动, 由三角形的形状探究到三角形的面积的探究等。本设计是以等边三角形为主线,点的运动引起边、角的变化,三角形的形状的判断及三角形面积的大小,抓住图形中“变”和“不变”,以“不变的”来解决“变”,以达到“以静制动”,变“动态问题”为“静态问题”来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图形的想象能 力,动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给定结论到结论开放,以等边三角形为载体,动点在三角形的边、延长线上运动等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收获,有所成功,

P P 还体现出了分类讨论、等积变换、三角函数等思想方法。 二、典型例题 1、单动点问题 A 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 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 P 以 1cm/s 的速度从点 A 出发,沿线段 A B 向点 B 运动. 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s ),那么 t= 时,△PB C 是直角 三角形? B C 2、双动点问题 引例: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 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 P 从点 A 出发, 沿 AB 向点B 运动,动点 Q 从点B 出发,沿 BC 向点C 运动,如果动点 P 、Q 都以 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 t (s ),那么 t 为何值时,△PBQ 是直角三角形? A B Q C 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已知,如图△ABC 是边长 3cm 的等边三角形. 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B 向点 B 运动,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射线 BC 方向运动. 连接 PQ 交 AC 于 D. 如果动点 P 、Q 都以 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 t (s ),那么 当 t 为何值时,△DCQ 是等腰三角形? A B C Q P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