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介孔硅及聚合物胶束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制备与抗肿瘤效应研究

纳米介孔硅及聚合物胶束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制备与抗肿瘤效应研究

纳米介孔硅及聚合物胶束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制备与抗肿瘤效应研究
纳米介孔硅及聚合物胶束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制备与抗肿瘤效应研究

纳米介孔硅及聚合物胶束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制备与抗肿瘤效应

研究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临床手术、放疗及化疗治疗手段仍存在诸多缺陷,如易复发、无靶向特异性、多药耐药性及严重毒副作用等,因而较难彻底根治肿瘤,尤其对晚期肿瘤疗效甚微。

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由于其独特的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EPR)效应,在提高抗肿瘤药物生物利用率、增强疗效以及减少毒副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已开发出基于脂质体、无机纳米颗粒和聚合物胶束的多种抗肿瘤纳米医药制剂。

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体系可以选择性的将治疗药物靶向递送到肿瘤病灶,原位响应生物信号刺激释放化疗药物/光敏剂/siRNA。兼顾生物相容性的前提下,智能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对肿瘤高效地杀伤且毒副作用小,在临床上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智能药物递送系统一般是以纳米颗粒为药物载体,通过多功能修饰手段整合诸如刺激响应性释放机制以及靶向分子等策略来构建。介孔硅纳米颗粒以及聚合物胶束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介孔硅纳米颗粒具有合成简单、高比表面积、粒径可调和易修饰等特点,作为纳米储存器被广泛开发及应用到药物递送和生物成像等医学领域。聚合物胶束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高药物装载量以及可降解等优点,在靶向递送药物/基因治疗肿瘤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如何构建有高载药量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信号响应性介孔硅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使其特异性的靶向肿瘤病灶,在肿瘤

微环境特有生物信号的刺激下,原位递送化疗药物特异性地杀伤肿瘤,在提高药物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2.如何设计构建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刺激响应性的可降解聚合物胶束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实现对肿瘤的特异性靶向及提高肿瘤细胞对载体的摄取效率,使其被摄取后能够有效地从溶酶体逃逸到胞浆,并且响应性的触发载体降解和化疗药物/功能性治疗分子的释放机制,对肿瘤组织高效杀伤。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纳米介孔硅及三种可降解聚合物胶束,通过多功能化修饰手段整合生物信号刺激响应性释放/降解机制以及引入肿瘤靶向基元,共构建了六种硅纳米颗粒/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系统,较系统地研究了各体系体内外刺激响应性药物释放特性、细胞靶向、生物成像、免疫响应、肿瘤抑制及相关分子机制,为研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基于纳米介孔硅颗粒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1.还原响应性介孔硅/肝素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抗肝

肿瘤评价本章构建了以MSN为纳米储存器,二硫键为分子开关、肝素作为纳米塞、乳糖酸作为靶向基元的还原响应性靶向药物递送系统(MSNs-S-S-HP-LA)。透射电镜、热重、Zeta电位、红外光谱和比表面及孔隙度表征证实已成功构建

MSNs-S-S-HP-LA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药物控释实验证实该体系有还原敏感的控释特性。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体系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细胞透射及凝胶电泳DNA片段测定实验表明该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以被肝肿瘤细胞HepG2特异性识别并摄取。在肿瘤细胞内高浓度GSH的刺激下,释放装载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体内实验证实该体系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并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2.pH响应性枝状介孔硅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抗肝肿瘤、生物成像评价基于MNS 功能单一的问题,本章以有多级孔结构的枝状介孔硅纳米颗粒(HPSN)为纳米载体,有荧光性质的N,N-亚苯基双(亚水杨基亚胺)二羧酸(Salphdc)与铟离子二者形

成的共价聚合物为有机大分子纳米塞,叶酸作为靶向分子,构建了有生物成像和肿瘤靶向功能的pH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HPSN-Salphdc-FA)。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光谱、Zeta电位、核磁光谱及红外光谱等诸多表征数据表明已经成功构建了HPSN-Salphdc-FA药物递送系统。药物释放实验表明该体系有pH敏感的控释特性。

激光共聚焦、吞噬机制、细胞透射电镜以及流式实验证实肝肿瘤细胞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特异性地胞吞HPSN-Salphdc-FA,该体系能响应性释放DOX杀伤肝肿瘤细胞且有剂量依赖的细胞毒性。体内实验表明该体系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且对正常组织无明显副作用,同时该系统有良好的生物成像功能。

3.pH响应性中空介孔硅/透明质酸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抗肝肿瘤评价为提

高MSN药物递送系统的载药量,本章以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HMSNs)为药物载体,腙键为递送开关,透明质酸为纳米塞及靶向分子,构建了pH响应性中空介孔硅/透明质酸靶向药物递送系统(HMSNs-PA-HA)。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核磁/红外光谱、热重以及Zeta电位分析均表明已成功构建HMSNs-PA-HA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药物释放实验表明该体系有良好的封装特性和pH敏感的控释特性。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细胞活性以及细胞透射电镜结果证实肝肿瘤细胞通过CD44介导的胞吞路径对该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高效摄取,该体系能响应胞内低酸刺激快速释放DOX杀伤肝肿瘤细胞且有剂量依赖的细胞毒性。

体内实验证实该体系能主动靶向肿瘤组织,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且有良好生

物相容性。二、基于可降解聚合物胶束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1.ROS响应性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在光动力-化药联合治疗肝肿瘤

中的应用本章以聚硫化丙烯为疏水段,PEG为亲水段,叶酸为肿瘤靶向分子,构建

了有肿瘤靶向和可降解性能的ROS响应性胶束药物递送系统(PPS-mPEG-Ser-FA)。

核磁光谱、凝胶渗透色谱、质谱及透射电镜分析表明PPS-mPEG-Ser-FA嵌段聚合物已逐步成功合成且制备胶束颗粒有适宜的尺寸(~80 nm)、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及良好的稳定性。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分析、核磁光谱以及释放实验证实PPS-mPEG-Ser-FA@DOX@ZNPC胶束有ROS敏感的可降解及控释特性。

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细胞活性以及蛋白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肝肿瘤细胞通过受体介导的路径特异性地摄取该复合胶束,载药胶束能响应胞内ROS刺激降解并释放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另外,激光照射能有效地产生ROS,加速胶束

降解及增强肿瘤细胞凋亡。

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能主动靶向肿瘤,通过光动力-化药联合治疗显著

地抑制肿瘤生长且无明显副作用,同时有效地延长了荷瘤裸鼠的存活时间。2.双靶向级联响应性前药胶束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在光动力-化药联合治疗宫颈癌中的应用本章构建了双靶向级联响应性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系统

(FA-PEG-PDBO-BPT),该体系由二硫键连接的喜树碱前药,有质子化功能的多叔胺聚合物PDEA,双亲分子PEG以及靶向分子叶酸构成。

本研究还合成了一种线粒体靶向光敏剂MTPP,使其负载到药物递送系统。核磁光谱、质谱、凝胶渗透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透射电镜结果表明

FA-PEG-PDBO-BPT聚合物和MTPP已逐步成功合成且制备的胶束有适宜尺寸,良好稳定性以及较低临界胶束浓度。

透射电镜、核磁光谱以及药物释放实验证实该体系有pH响应性质子化,还原响应性CPT前药释放,级联响应性胶束降解及药物释放特性。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分析表明该体系被宫颈癌细胞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机制高效摄取,载药胶束能响应胞内低酸和GSH刺激触发溶酶体逃逸,响应性降解和释放药物。

释放的MTPP能够靶向线粒体,利用PDT诱导线粒体损伤且激活其介导的凋亡通路,同CPT共同作用高效杀伤肿瘤。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能主动肿瘤,提高CPT的生物利用度,通过光动力-化药联合治疗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减少CPT副作用、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3.pH响应性尺寸/电荷可调胶束的构建及在光动力-PD-L1免疫联合治疗黑色素瘤中的应用本章制备了pH响应性尺寸/电荷可调的胶束药物递送系统,使其负载PD-L1干扰RNA(siPD-L1)和MTPP,通过抑制免疫逃逸和激活免疫应答的方式介导增强肿瘤免疫治疗。该复合胶束由两条嵌段聚合物PEG-CDM-PDEA和

PEI-PDEA以1.5:1比例制备而成。

核磁光谱、凝胶渗透色谱以及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两条嵌段聚合物已逐步成功合成且制备的复合胶束有适宜尺寸,良好稳定性以及较低临界胶束浓度。透射电镜、核磁光谱以及药物释放实验证实该体系有pH响应性尺寸减小,正电荷增加,胶束降解及药物释放特性。

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分析表明该体系能增强肿瘤渗透,提高细胞摄取,响应胞内低酸刺激触发溶酶体逃逸,响应性降解和释放药物,释放的siRNA和MTPP能高效沉默PD-L1表达且杀伤肿瘤细胞。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通过光动力-PD-L1免疫联合治疗既能抑制PD-L1介导的免疫耐受,又能激活抗

肿瘤免疫应答,二者共同作用诱导机体免疫系统高效杀伤肿瘤并抑制肿瘤转移。

肿瘤科常用化疗方案

肿瘤科常用化疗方案 1:肺癌 (1)非小细胞肺癌: 一:常用全身化疗方案: 1:CAP方案:CTX600mg/m 2d1+ADM50mg/2m d1,8+DDP25mg/2m d1-3 注:此方案为较早使用的化疗方案,有潜在的心脏毒性,有心脏疾患的患者慎用,使用时应注意ADM的累积剂量(小于450mg/m2),放疗后患者累积剂量应降低,不宜与放疗同时治疗。 2:EP方案:EP方案( 依托泊苷60-100 mg/m 2 d1-5+ 顺铂25 mg/m 2 d1-3) 注:心脏毒性较小,但应注意依托泊苷VP-16 的体位性低血压,血压下降的副作用。 3:MVP方案:MMC8mg/m 2d1+VDS3mg/2m d1,8+DDP25mg/2m d1-3 注:此三种药物联合,疗效较确切,但应注意血象下降,神经毒性,外周 静脉炎的发生。 4:NP方案(盖诺25 mg/m 2 d1 、8 DDP25 mg/m2 d1- 3 ) 注:该方案为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临床较为常见的化疗方案,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中性粒细胞下降,神经毒性,外周静脉炎的发生。 昂丹司琼注射液8mg ivdrip qd 23456/w NP方案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利多卡因注射液5ml 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vdrip 2/w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顺铂粉针20mg vdrip qd 23456/w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酒石酸长春瑞宾注射液40mg vdrip qd 2/w 5:TP方案( 紫杉醇135-175 mg/m 2 d1+DDP 25 mg/m2 d1- 3 ) 注:该方案主要为二线化疗方案,用于以上经典方案治疗无效的患者,但也可用于一线治疗方案,近期效果较好,为40%左右,但应注意预防过敏反应,并需要预处理,血象下降和一定程度的神经毒性。 6:DP方案(多西他赛(泰素帝)60-75 mg/m 2d1+DDP25 mg/m2 d1-3)注:该方案被推荐为二线治疗方案,主要毒性为水钠潴留,外周神经毒性和中性粒细胞下降。 7:GP方案(泽菲(GEM)1000mg/m2 d1、8+15DDP 20mg/m2 d1-3)注:该方案的治疗耐受性较好,适用于老年患者和体质较差的患者,但应 注意血液学毒性,主要是血小板降低,但中性粒细胞降低程度较轻。 0.9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GP方案 顺铂粉针20mg vdrip qd 45671/w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应用于可控药物释放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应用于可控药物释放 摘要通过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载药机理、药物控释机理(PH响应、光响应、温度响应、酶响应及竞争性结合响应)、靶向方法(配体靶向、磁靶向、量子点应用于靶向)的介绍,对MSN 在可控药物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传输;控制释放;靶向;量子点。 近年来,介孔材料由于其独特的优异性能成为了研究开发的热点,在催化、吸附分离、药物释放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使其备受关注。1992年,Kresge等,首次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一类以硅铝酸盐为基的新颖的介孔氧化硅材料,M41S,其中以命名为MCM-41的材料最引人注目其特点是孔道大小均匀、六方有序排列、孔径在1。5-10nm 范围可以连续调节,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热稳定及水热稳定性,从而将分子筛的规则孔径从微孔范围拓展到介孔领域这对于在沸石分子筛中难以完成的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等过程,无疑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控药物传输系统可以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靶向释放,有利于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疾病治疗和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诱人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药剂学、生命科学、医学、材料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1-6]。许多药物都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在杀死病毒细胞的同时,也会严重损伤人体正常细胞。因此,理想的可控药物传输系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率和包

封率,良好的细胞或组织特异性——即靶向性;还应具有在达到目标病灶部位之前不释放药物分子,到达病灶部位后才以适当的速度释放出药物分子的特性。 介孔SiO2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具有在2~50 nm范围内可连续调节的均一介孔孔径、规则的孔道、稳定的骨架结构、易于修饰的内外表面和无生理毒性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作药物分子的载体。同时,MSN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900 m2/g)和比孔容(>0。9 cm3/g),可以在孔道内负载各种药物,并可对药物起到缓释作用,提高药效的持久性。因此,近年来MSN 在可控药物传输系统方面的应用日益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MSN 载药机理[7]、药物控释机理[8]和靶向方法[9-14]的介绍,对MSN 在可控药物传输系统中的应用[15-17]加以综述。 1、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1992年,Kresge等首次合成出MCM-41型介孔分子筛,这种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介孔纳米微球立即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MSN是利用有机分子(表面活性剂或两亲性嵌段聚合物)作为模板剂,与无机硅源进行界面反应,形成由二氧化硅包裹的规则有序的组装体,通过煅烧或溶剂萃取法除去模板剂后,保留下二氧化硅无机骨架,从而形成的多孔纳米结构材料。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剂和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可得到不同结构特征的介孔材料。 1。1 MSN的生物相容性

肿瘤科常见十种药物

肿瘤科常见十种药物

肿瘤科常见十种药物 苏嘉丽冯彩嫦林秀妙 一、注射用胸腺五肽 商品名:欧宁 化学名:N-[N-[Nα-[Nα-L-精氨酰-L-赖氨酰]-L-α-天门冬氨酰]-L-缬氨酰]-L-酪氨酸 英文名:Thymopentin for injection 剂量:加灭菌注射用水1ml溶解或溶于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慢速单独滴注 作用:诱导和促进T淋巴及其亚群分化、成熟和活化的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的比例,使CD4+/CDa+趋于正常;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使有丝分裂原激活后的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成熟,增加T细胞在各种抗原或致有丝分裂原激活后各种淋巴因子(如:α、γ干扰素,白介素2或白介素3)的分泌,增加T 细胞上淋巴因子受体的水平。它同时通过对T辅助细胞的激活作用来增强淋巴细胞反应。本品具有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副作用:少数病人有注射部位疼痛和硬结,个别

患者用后偶见有嗜睡,倦怠。 二、盐酸苯海拉明 商品名:苯海拉明 化学名:N,N-二甲基-2-(二苯基甲氧基)乙胺盐酸盐 英文名: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 剂量:口服:成人每次12.5毫克,每日2~3次。儿童每日2~3次,1岁以下每次2.5~5毫克;1~3岁每次5~7.5毫克;4~6岁每次7.5~10毫克;7岁以上每次10~12.5毫克。 作用: 1、皮肤黏膜的过敏,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其他的皮肤瘙痒症、肛门瘙痒症、外阴瘙痒症、药疹或黄疸时的瘙痒,对虫咬症和接触性皮炎也有效; 2、急性过敏反应,可减轻输血或血浆所致的过敏反应;常常在输血前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等,通常给予苯海拉明40毫克肌注,同时注意献血员的筛选,尽量不采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避免反复输注同一献血员的血液,以免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如受血者体内存在有抗IgA 抗体时,可以输注经过洗涤后的红细胞,这种洗

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研究

2015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自然奖、自然奖-直报 类) 1、项目名称: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研究 2、推荐奖种: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 3、推荐单位:东南大学 4、项目简介: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能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还能显著降低医疗成本,也是各国政府大力推进的新技术。但目前纳米载药领域也还有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发现和研究高效低毒的纳米载药体系并加以应用,是材料、药物和医学界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项目团队着重研究基于氧化石墨烯、牛血清白蛋白和壳聚糖纳米粒子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和潜在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 1、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化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化疗给药的靶向性差,毒副作用严重,而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化学修饰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首次实现了抗癌药物阿霉素和喜树碱的可控联合载药和生物靶向递送,其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比单一载药更高的抗肿瘤效应,利用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联合递送具有靶向肿瘤抗凋亡蛋白

Bcl-2的siRNA及阿霉素显著增强抗肿瘤效果。与此同时,通过系统比较和计算机模拟,发现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可更高效率吸附单链核酸,并可将本来难以进入细胞的单链核酸有效递送至细胞内。 2、基于牛血清白蛋白的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研究:围绕药物靶向递送,我们也通过化学改性血清白蛋白这一体内常见蛋白质,构建了聚乙二醇化的血清白蛋白纳米粒子,该粒子对水不溶性药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可用于构建靶向递送系统。改性后的牛血清白蛋白可溶于DMSO等有机溶剂,从而可利用这种改性的血清白蛋白直接修饰油溶性的无机纳米粒子,改善其水溶性,构建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 3、基于壳聚糖的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研究:我们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基于壳聚糖的微纳米颗粒,通过同轴静电纺丝制备“核-壳”结构的表面多孔的PLLA纤维支架,并携带药物实现功能化,阐明了药物释放规律及机理;采用“graft to”的方法,结合两性离子材料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甲酯(SBMA)的优良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和多巴胺(DOPA)衍生物邻苯二酚(catechnol)的粘附功能,对PLLA血管支架表面改性,大大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见代表性论文6-7);与此同时,为改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存在的凝血等诸多问题,本研

纳米载药囊的研究进展

摘要 纳米囊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级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小粒子特征,可以穿越生物膜屏障和网状内皮组织系统到达人体特定部位。本文对纳a米载药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于纳米囊制备方法、载药种类、囊材选取以及生物学评价等进行了着重介绍,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随着近年来对于纳米载药囊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纳米载药囊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 关键词:纳米囊制备方法载药生物学评价

Abstract Nanocapsule is a kind of Nan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system , it can pass through biological membrane barrier and meshy endodermis system to reach certain parts of body.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es on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was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The major emphasis was laid on the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type of drug-loaded, selec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Additionally, we made a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With further research of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ill push the application of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in new field. Key words: Nanocapsule Preparation Drug-loaded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载药纳米微粒制备技术

载药纳米微粒制备技术 赵硕常津*卢剑原续波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载药纳米微粒作为近年来新型的药物投递载体超微小的粒径作为包载疫苗蛋白和基因等大分子药物的 载体增强疗效由于其超微小的粒径 可以有效地穿越组织间隙从而更有效地对药物 实行靶向和控制释放并对其中的影响因 素同时对于载药纳米微粒的发展做出展望 nanoparticles?÷òa°üà¨?é?×?¢?òoí?é?×?¢?ò?é?×ò?????ì??μí3×÷?aD?Díμ?ò???í?μYoí????êí·??μí3 ó?à′??±???ò??é?×?¢á£μ?2?á??÷òa·??aììè???·?×óoío?3é??·?×óá?′óààμ°°×?êoó???÷òaóD???¥àà???£°·ààò??° ???-?á?¥ààμèo£???áPLA PGA PCL °ü1ü?ú?é?×??ì??D?aD?2?á??úì? 赵 硕 男硕士生 *联系人 E-mail:jinchang4@hotmail.com 国家科委基础研究快速反应支持项目(200151) 2002-04-18收稿

内随着其本身的水解随人体循环不断从体内排出 由于载药纳米微粒具有比一般粒子更小的体积纳米粒子进入体内RES ???ü′?????°?????BBB ??éùò???ó?á? í?ê±óDà?óúò???μ??ü2?oí??ê? ê1??3é?aò???oüóD?°í?μ?ò???D??áDí (1)吸附或连接于粒子表面的药物与粒子脱离 (3)粒子本身不断被融蚀(4)扩散与分解同时发生作用 当微粒中药物扩散的速度大于其融蚀分解的速度时相反释放机理主 要为分解称谓 而不是载体中包载的药物随着药物的逐步释放接下来的纳米微粒中药物释放一般遵循一级动力学[1~4] ??×?μ°°×?ê?aò?μ÷?ú?á??ò??é?× ?¢á£?μí3μ?μ?á??ü1?·oμ?1?×¢ò×êü???a áíía?12???ò??? 尽管有很多载药纳米微粒制备技术的报道 药物用途以及整个治疗需要持续的时间(1)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在整个制备过程中和最终载体系统产品中不能受到负面影响 药物包封率要高(4)制得的纳米粒子应是自由流动的粉状固体 1 溶剂挥发与抽提技术[8] 溶剂挥发与抽提技术又称液中干燥法传统的油/水(O/W)单乳制备方法是首 先将高分子溶于一种不溶于水的挥发性溶剂中(例如二氯甲烷) ?ù?úêêμ±μ????èoí?á°èì??t???óè?á?D????à?D ??èéòo?ú3£?1??×?óé?ó·¢?òó?????3éìáμ?·?·¨ê1èü?á?ó·¢ 1ì?ˉμ?á£×ó?éò?í¨1y?′μóà?D?μè·?·¨μ?μ?·?×′2ú?· 3£ó?μ?èé?ˉ?áóD??òò??′?土 温Poloxamer-188明胶等 实验中也经常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搭配使用一般来说 提高乳化剂的浓度 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中例如搅拌速度对于乳液液滴大

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与进展姓名:武长江专业:药学学号:2009326660075 纳米给药系统(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是指药物与药用材料一 起形成的粒径为1~1000 nm的纳米级药物输送系统(DDS),包括纳米粒(nanopartieles,NP)、纳米球(nanospheres,NS)、纳米囊(nanocapsules,NC)、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s,NL)、纳米级乳剂(nano-emulsion,NE)等。由于纳米尺度下的DDS及其所用材料的性质、表面修饰等,NDDS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提高难溶性药物与多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有关NDDS报道文献最早见于1978年[1],至今相关的研究论文已逾2000篇。我国内地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NDDS进行了介绍[2],当时将nanopartiele称为毫微粒,90年代初开始实验研究,至90年代末称之为纳米粒(NP) 及纳米球(NS)、纳米囊(NC),至今发表相关研究报告200余篇。本文就我国内地在NDDS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作综述,并对照国外NDDS的研究新成果,初步分析国内NDDS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 NDDS的类型及制备方法 1.1 高分子材料NP 包括NS、NC等。根据材料的来源可分为合成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NP和天然的高分子材料NP两种类型。合成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NP是研究最早、目前研究最多的NDDS,其主要特点是:生物相容性好,对内皮网状系统(RES)、肿瘤、炎症等部位有生物靶向性,可被机体内的脂酶生物降解后缓释药物并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材料降解后可被机体清除等,尤其适合于包载脂溶性药物。常用的聚合物材料有聚乳酸(PLA)、乳酸一乙醇酸共聚物(PL—GA)、聚氰基丙烯酸烷酯(PACA)等。此类NP的制备方法以乳化一溶剂挥发法为主,如以PLGA为材料,分别以聚乙烯醇(PVA)和Poloxaner 188为乳化剂制得复乳,再以旋转蒸发挥去有机溶剂制得胰岛素PLGA-NP[4] 。PACA—NP制备多采用乳化聚合法将药物直接包封于NP中(一步法)[5][6];或先将材料制成空白NP,再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药物通过静态吸附制成载药NP(二步法)[7][8]。其他聚合物材料如ε一己内酯一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等也制成了载药NP[9] 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低毒、生物相容性好、来源广等优点,是NDDS的良好材料,常用的有白蛋白、淀粉、壳聚糖、海藻酸钠等。不同材料的NP制备方法不同,以白蛋白为材料的载药NP一般以乳化一加热固化法制备,如5-FU白蛋白NP[10] ;淀粉NP制备多用反相乳液交联法,制备时先乳化成乳液,然后加入交联剂使分散的淀粉液滴形成淀粉NP[11] 。壳聚糖NP和海藻酸钠NP可用凝聚法制备[12][1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应用

Hans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 2019, 9(3), 93-10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b12780779.html,/journal/nat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b12780779.html,/10.12677/nat.2019.93011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materials Zhengdong Yan*, Xiaolei Liang, Huiling Tang, Qiang Xiao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Advanced Catalysis Materials, Institution of Advanced Fluorine-Containing Material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Received: Jul. 28th, 2019; accepted: Aug. 9th, 2019; published: Aug. 16th, 2019 Abstract Mesoporous silica nanomaterials have a unique structure and are easy to be modified by surface functionalities. They can be combined with material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to form a new type of material with specific purposes 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us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several methods for synthesizing 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and its special nanostructures.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literature, we introduced some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catalysis, and as drug carriers. Keywords Mesoporous Silica, Nanomaterials, Functionalization, Application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应用 闫正东*,梁晓蕾,汤会玲,肖强 浙江师范大学,含氟新材料研究所,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金华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6日 摘要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结构独特,易于表面功能化修饰,能够结合不同功能的材料形成具有特定用途的新型材料,用途极为广泛。这篇综述讨论了几种合成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以及其特殊的纳米结构。还结合最新文献,介绍了一些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环境保护、工业催化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等领域的应用。 *通讯作者。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生物制药1201 颜飞飞U201212613 摘要:载药纳米微粒是纳米技术与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载体。它缓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透过生物屏障靶向输送药物, 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等, 在药物控释方面显示出其他输送体系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载药纳米微粒在临床各个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势头强劲,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综述了载药纳米微粒在临床各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 并对其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一.纳米载药系统的特点 1.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缓释性载药纳米粒可作为异物而被巨噬细胞 吞噬,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分布集中的肝、脾等靶部位和连接有配基、抗体、酶底物所在的靶部位。到达靶部位的载药纳米粒,可由载体材料的种类或配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释药速率。通过调整载体材料种类或配比,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制备出具有靶向性和缓释特性的载药纳米粒。如肿瘤血管对纳米粒有较高的通透性,因此可用纳米载体携带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组织。 2.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纳米载药系统可以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使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多样化。利用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包裹药物,可以保护肽类、蛋白质或反义核酸等药物不被酶解或水解,使药物可以口服,并可减少用药剂量和次数。 3.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纳米粒高度分散,表面积巨大,这有利于增加药物与吸收部位生物膜接

触面积,纳米粒的特殊表面性能使其在小肠中的滞留时间大大延长,药物负载于纳米载体上可形成较高的局部浓度,明显增加和提高药物的吸收与生物利用度。而对于眼部疾病的治疗,一般滴眼剂药物代谢快、需反复多次给药,且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而纳米载药系统的长效作用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4.增加生物膜的通透性与一般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不同,纳米粒可以通过内吞等机制进入细胞,因此载药纳米粒可以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效发挥,使其通过某些生理屏障( 如血脑屏障) ,到达重要的靶位点,从而治疗某些特殊部位的病变。 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经过载体的包裹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环境,可以增强药物对外界因素的稳定性。而且纳米载药系统还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稳定性,使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 6.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载药纳米粒的靶向性在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的同时降低了全身其他部位的药物浓度,其缓释性还可以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其高生物利用度又可以减少给药剂量,从而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性毒副作用 二.纳米载药的制备 1.制备方法 乳化聚合法: 适用于液体聚合物单体,常见的如氰基丙烯酸烷基酯( ACA)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类,分别在OH-和γ -射线催

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nano和Biomaterials相继报道了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在恶性肿瘤治疗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一同杀灭,是一种“玉石俱焚”的癌症治疗方法。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大大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机遇。无机纳米材料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特殊的结构及高稳定性,可以克服有机纳米材料的功能单一、可控性差等硬伤,在药物输送、医学成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不过,对于将来的临床转化,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担忧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代谢出体外,会在体内不断蓄积而产生毒性,甚至产生血管堵塞等严重后果。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做为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无机纳米材料的卓越代表,被公认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传递载体,已经被广泛用于磁性纳米颗粒、量子点等功能材料的包覆,以降低毒性、提高稳定性,开发在体内具有良好稳定性,高效低毒、产量高。可代谢的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载体材料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一旦这种药物载体材料开发成功,将为癌症病人恢复健康,走向新生带来曙光。 理化技术研究所纳米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室创新研制出高产量、可精确控制颗粒尺寸、外壳厚度、内部空腔大小,具有中空和介孔结构的“夹心二氧化硅”后,根据肿瘤治疗的需求,一直潜心研究,设计可与药物相配伍的新型药物载体材料夹心二氧化硅。该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的载药量远高于国际上同类纳米药物载体。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治疗肝癌的抑瘤率提高到72%,显著高于多烯紫杉醇静脉注射剂多西他赛57%的抑瘤率。同时,研究发现,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能显著降低多西他赛的肝脏毒副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对夹心介孔二氧化硅经静脉给药的急性和长期毒性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价后发现,夹心二氧化硅对小鼠的致死性毒性极低,LD50大于1000mg/kg,远高于国际同类报道数据(<300mg/kg)。夹心二氧化硅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脾脏,并可以逐渐从这些器官代谢出去。这一结果有效证明了夹心二氧化硅的生物安全性,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扫平了障碍。 这种新型夹心二氧化硅纳米载药系统治疗恶性肿瘤安全高效,为无机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和生物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生机。相关工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微污染物 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为首席单位的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基础研究”日前取得成果。这套包括新型纳米材料及配套处理程序的技术对控制饮用水源砷、氟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在常规饮用水处理方式下,部分重金属等微污染物会有明显残留,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处理是饮用水安全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刘锦淮研究员介绍,富有活力的纳米材料具备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高吸附效率等优势,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刘锦淮及其合作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同时具有微米级材料的易处理性和纳米级材料高效率、高活性等优点的三维微纳分级结构材料,包括花状镁铝双氢氧化物、花状氧化镁、类棉花糖状氧化铜、铁基金属有机骨架等,对于砷、氟等微污染物具有快速吸附动力和超大吸附容量。同时,科研人员还配套设计了有别于常规自来水处理的应用程序。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现场使用,为改善当地农民饮用水质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饮用水处理上使用纳米材料及其处理程序。 741 技术与市场纳米技术第20卷第1期2013年

纳米粒眼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9, 8(3), 73-78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b12780779.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b12780779.html,/10.12677/pi.2019.83009 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particle Ophthalmic Drug Delivery System Chuang Zhang, Yanjie Yu, Zijian Zhao, Yu Liu* School of Pharmac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Received: Apr. 20th, 2019; accepted: May 1st, 2019; published: May 8th, 2019 Abstract More and more ophthalmic drug delivery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treat eye diseases due to the defects of ocular drug delivery barriers and traditional drug delivery technologies. However, the short duration of drug stay on the surface of eyes, high dose, frequent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low bioavailability are still great challenges facing researchers. Nanoparticles, as drug carriers,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penetration, drug targeting and bioavailability of drugs to the eye barrier,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no-preparations will provide more benefi-cial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is review, DNA nan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 hydrogel contact lenses i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nanoparticle prepar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active and targeted therapeutic ophthalmic preparations. Keywords Nanoparticles, DNA Nanoparticles, Nanoparticle Gel Contact Lens, Ophthalmic Preparation 纳米粒眼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张闯,于焱杰,赵咨鉴,刘宇* 辽宁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8日 摘要 由于眼部给药屏障和传统给药技术的缺陷,越来越多治疗眼病的眼科给药技术被开发出来。但药物在眼睛表面停留时间短暂、给药剂量高和给药频繁、生物利用度低,仍是研究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纳米*通讯作者。

肿瘤科常见十种药物

肿瘤科常见十种药物 苏嘉丽冯彩嫦林秀妙一、注射用胸腺五肽 商品名:欧宁 化学名:N-[N-[Nα-[Nα-L-精氨酰-L-赖氨酰]-L-α-天门冬氨酰]-L-缬氨酰]-L-酪氨酸英文名:Thymopentin for injection 剂量:加灭菌注射用水1ml溶解或溶于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慢速单独滴注 作用:诱导与促进T淋巴及其亚群分化、成熟与活化得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得比例,使CD4+/CDa+趋于正常;调节与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得作用,能促使有丝分裂原激活后得外周血中得T淋巴细胞成熟,增加T细胞在各种抗原或致有丝分裂原激活后各种淋巴因子(如:α、γ干扰素,白介素2或白介素3)得分泌,增加T 细胞上淋巴因子受体得水平。它同时通过对T辅助细胞得激活作用来增强淋巴细胞反应。本品具有调节与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得作用。 副作用:少数病人有注射部位疼痛与硬结,个别患者用后偶见有嗜睡,倦怠。 二、盐酸苯海拉明 商品名:苯海拉明 化学名:N,N-二甲基-2-(二苯基甲氧基)乙胺盐酸盐 英文名: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 剂量:口服:成人每次12、5毫克,每日2~3次。儿童每日2~3次,1岁以下每次2、5~5毫克;1~3岁每次5~7、5毫克;4~6岁每次7、5~10毫克;7岁以上每次10~12、5毫克。 作用: 1、皮肤黏膜得过敏,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其她得皮肤瘙痒症、肛门瘙痒症、外阴瘙痒症、药疹或黄疸时得瘙痒,对虫咬症与接触性皮炎也有效;

2、急性过敏反应,可减轻输血或血浆所致得过敏反应; 常常在输血前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等,通常给予苯海拉明40毫克肌注,同时注意献血员得筛选,尽量不采用有过敏史得献血员。避免反复输注同一献血员得血液,以免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如受血者体内存在有抗IgA抗体时,可以输注经过洗涤后得红细胞,这种洗涤方法可以清除供者血中得IgA,以防止过敏反应得发生。[1] 3、晕车晕船得防治,有较强得镇吐作用,也可用于防治放射病、手术后呕吐,药物引起得恶心呕吐; 4、用于帕金森病与锥体外系症状; 5、镇静,用于催眠与术前给药; 6、牙科局麻,当病人对常用得局麻药高度过敏时,1%苯海拉明液可作为牙科用局麻药; 7、镇咳,作为一种非成瘾性止咳药适用于治疗感冒或过敏所致咳嗽,但其止咳效应尚未肯定。 8、其她,徐鹤定、薛士健、陆小兵等报导,每日睡前服用苯海拉明50mg,连服10~14日,治疗氯氮平所致流涎症状,安全有效。 副作用: 1.最常见得有:滞呆、思睡、注意力不集中、疲乏、头晕、头昏、共济失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干等。 2.少见得有:气急、胸闷、咳嗽、肌张力障碍等。有报道在给药后可发生牙关紧闭并伴喉痉挛、过敏性休克、心律失常。过量应用可致急性中毒、精神障碍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商品名:无 英文名:Salviae Miltiorrhizae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剂量:静脉滴注,每次5ml,每日1~2次。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 稀释 作用: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得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副作用:偶见有皮疹。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提高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能,促进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功能化修饰”“药物”“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Functionalized modification”“Dru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年1月-2018年3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pringerLink、Elsevier 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主要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修饰、内源性刺激响应性修饰、外源性刺激响应性修饰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92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根据肿瘤部位的靶向受体(包括叶酸受体、线粒体受体、透明质酸受体等)和肿瘤内部微环境(包括酸性pH环境、还原性环境、多种酶环境等)以及外部环境刺激(包括温度变化、光和磁场等),采用肿瘤靶向性材料(如叶酸、线粒体靶向肽三苯基膦、转铁蛋白等)、内源性刺激响应性材料(如pH敏感性接头、二硫键、酶响应性材料等)、外源性刺激响应性材料(如温敏性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光敏性材料偶氮苯、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等)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进一步功能化修饰,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递送,避免药物提前释放,提升药物的抗肿瘤效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要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解决其大规模生产问题、稳定性问题以及在动物实验中的良好效果能否在临床重现的问题,此外对其毒性和体内分布、代谢过程也需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功能化修饰;药物;靶向性修饰;刺激响应性修饰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因其独特的介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在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中显示出优于其他纳米载体(如脂质体、纳米球、聚合胶束等)的特点[1]。且MSNs 粒径可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强,药物负载能力强[2],在过去的10年中,以二氧化硅为基础的介孔材料成为研究热点[3]。在当前的肿瘤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方法,但却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纳米载体可通过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被动靶向[4]或功能化修饰后主动靶向到肿瘤组织,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富集,而对正常组织不产生过多的破坏[5]。MSNs作为纳米载体,对药物分子的负载主要是利用氢键、物理吸附、静电作用和p-p堆积来实现,而这些作用力普遍较弱[6]。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拥有内外两个表面,通过表面功能化的方法在内外表面修饰功能性基团以改善客体分子与表面之间的作用力[7],不但能有效地控制药物负载量,还能改善药物释放速度[6],满足不同的运载需要[8]。近年来,研究者们积极探究基于MSNs药物载体的功能化修饰,以改善未修饰前MSNs生物降解速度较快、半衰期短[9]、药物与MSNs之间作用力弱[7]、对疏水性抗癌药物的负载和释放能力弱[10]等缺点。笔者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功能化修饰”“药物”“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ized modification”“Drug ”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年1 月-2018年3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pringerLink、Elsevier 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92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现对MSNs的肿瘤靶向性修饰、内源性刺激响应性修饰、外源性刺激響应性修饰

载药纳米颗粒的发展前景

几种新型无机纳米药物载体的研 究进展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日期:

摘要:无机纳米药物载体系统作为新型的药物投递和控制释放系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磁性纳米粒、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量子点几种新型无机载药纳米粒子的典型制备工艺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这几种载药纳米粒子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磁性纳米粒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量子点 前言: 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无机纳米药物载体和有机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其中,高分子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研究得比较早,目前已有少量基于高分子纳米载体的药物得到欧美一些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用于临床治疗[1].这是因为高分子纳米粒子生物相容性好,毒性小,药物可通过物理包覆或者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到高分子纳米粒子中,其释放后高分子载体可通过降解排出体外[2].常见的无机纳米药物载体包括磁性纳米粒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碳材料、量子点等这些无机纳米药物载体,在实现靶向性给药、控释和缓释药物以及癌症靶向治疗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3]与高分子纳米粒子相比,无机纳米粒子不仅尺寸、形貌可控性好比表面积大,而且独特的光、电、磁性质赋予其具有潜在的成像显影、靶向输送和协同药物治疗等功能,使其更适于在细胞内进行药物输送[4]. 本文主要介绍Fe 3O 4 磁性纳米粒、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量子点几种新型载 药纳米粒子的典型制备工艺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这几种载药纳米粒子的发展前景。 1.Fe3O4磁性纳米粒 生物医学领域使用磁性纳米粒子主要就是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磁性能,通常是以磁性纳米粒子(如铁、铁氧化物、镍、钴等)为核、有机物或无机物为壳,通过表面修饰包覆或组装等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复合粒子。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在特定的导向机制下,将药物高效的运输到靶器官,使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大大地降低了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5]。 磁性纳米粒子因其良好的超顺磁性可使其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方便地进行磁

肿瘤学常见概念

肿瘤学常见概念 1. 5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系指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 意义:用五年生存率表达有其一定的科学性。某种肿瘤经过治疗后,有一部分可能出现转移和复发,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肿瘤进入晚期而去世。转移和复发大多生在根治术后三年之内,约占80%,少部分发生在根治术后五年之内,约占10%。所以,各种肿瘤根治术后五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少了,故常用五年生存率表示各种癌症的疗效。术后五年之内,一定要巩固治疗,定期检查,防止复发,即使有转移和复发也能及早治疗。另外,也有用三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表示疗效的。 2. 完全缓解(CR: Complete response)是指所有的瘤块以及肿瘤的临床表现完全消失且持续至少1个月; 3. 部分缓解(PR: Partial Response)是指可测量的肿瘤垂直两直径的和较基线缩小50%并持续至少1个月; 4. 进展(Progression)是肿瘤垂直两直径的和较最低值增加25%,或出现新的肿瘤或可评价的疾病有明显的进展。 5.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定义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疾病复发或由于疾病进展导致患者死亡的时间。该指标也常作为抗肿瘤药物III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某些情况下,

DFS与OS相比,作为终点比较难以记录,因为它要求认真随访,及时发现疾病复发,而且肿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也很难确定(16)。肿瘤患者常有合并症(如,心血管病),这些合并症可能会干扰对DFS的判断。并且,肿瘤患者常死于医院外,不能常规进行尸检。 6.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定义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该指标常常被认为是肿瘤临床试验中最佳的疗效终点。如果在生存期上有小幅度的提高, 可以认为是有意义的临床受益证据。作为一个终点,生存期应每天进行评价,可通过在住院就诊时,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或者通过电话与患者交谈,这些相对比较容易记录。确认死亡的日期通常几乎没有困难,并且死亡的时间有其独立的因果关系。当记录至死亡之前的失访患者,通常截止到最后一次有记录的、与患者接触的时间。 7.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的定义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使用TTP的潜在优点包括:与使用生存期终点相比,其所需的样本量比较少,且随访时间比较短。另外,如果存在交叉疗效,那么TTP的差异不会被第二种治疗所掩盖。通过将影像学检查所观察到的改变,并与延迟新症状的出现或延迟症状恶化这些情况联系起来分析,对于提高该终点的评价很有意义。使用TTP作为抗肿瘤药物试验的终点还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多数试验并不是盲法设计,这样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