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一、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层面

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全球化研究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也可以说,这个世界范围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说的是经济全球化。这是人们最初谈论的范围。70 年代中期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前提条件,而80 年代初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推广,为全球化进一步提供了政策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开始奉行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西方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全速进行,用加拿大左派埃伦·米克辛斯·伍德教授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真正的全球现象”。①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 1)生产全球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西方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原料和市场最近、劳动力最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东方廉价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 2)贸易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商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从1965 年到1999 年,全球贸易总量以美元计算增长了30倍; 其次是世界贸易市场的结构转换,不仅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生变化,而且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相应变化。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个三角地区的贸易市场不断整合的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步从西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转移。

(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不仅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整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也逐渐打破壁垒,相互融合,形成24 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一元化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活动主体是跨国公司,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主要获利者。今天在世界范围内,200 家最大型的公司———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壳牌公司、索尼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埃克森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巨人公司———事实上统治了整个世界经济。它们的利润在1983 年至1997 年间增长了22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增长144%的比例。它们的营业额超过了世界190 个国家中180 个国家全部国民生产产值的总和。这200 家巨型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产值总和的25%。②

全球化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把全球化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全球化研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新左派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一个世界体系,由中心区、半中心区、边缘区组成的世界体系。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外,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 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的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③这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动力就是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无限扩张的欲望。这样一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就被提前到16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和现在的沃勒斯坦都承认,资本主义是从16 世纪开始的。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后人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曲折迂回的,在历史上多次被打断,又多次从头开始。至少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全球化,后来,它被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所打断。目前进行的全球化不过是历史上那个被打断的经济全球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开始,它在未来肯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直线发展的。

全球化研究的第三个层面,也就是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把全球化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联系起来,这里涉及到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方面。

就历史而言,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一个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如果承认人类最早的祖先起源于非洲的话,那么非洲古猿人如何使自己的后代子孙遍布全球,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命题。布罗代尔认为,小麦和水稻都起源于中亚干旱山谷,后来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也是一个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椅子是公元2 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当时被称作“胡床”。夸大一点说,就连桌椅板凳也有一个全球化的历史。这样一来,全球化就几乎无处不在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这都涉及到全球化历史。

讲到现实,在这个层面,全球化与人类这个命题涉及危及人类生存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就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说的“世界风险社会”。贝克认为这种风险“第一是生态危机,第二是全球金融危机,第三是跨国恐怖主义网络的恐怖危险”④。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研究正面临一系列十分艰难的重大课题,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严峻时刻: 全球气候问题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石油、粮食、水以及一系列人类生活资源的供给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波动和潜在危机,恐怖主义和民族(或种族)分裂主义的猖獗,再加上核武器的威胁,这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全球化了,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性危机。进入21 世纪,掌握高度发达技术的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和资源供给的恶化,却找不出摆脱危机的办法。而这一系列问题和危机大多起源于人类自身的经济活动。

谈到未来,就是指人类社会将在什么理论基础上实现全球一体化。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 包括民主社会主义都是要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人类社会的全球整合。各种不同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者都坚持要在本教派教义基础上实现世界大同。这种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治斗争和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它们是长期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社会形势的起伏波动而时缓时急。

就以上三个层面来说,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这个命题主要涉及前两个层面,首先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历史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济全球化与30年代大危机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至少发生过三次经济全球化,这三次经济全球化与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即科技产业革命有着直接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引发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作了经典的描述: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指出了全球化与“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危机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就是因为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加,亦即随着对扩大市场需要的增长,世界市场变得日益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场日益减少了。”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手段是: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马克思强调这种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总是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他认为这种危机的本质在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世界范围,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降,这种利润率下降一旦发展到资本无法容忍的地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判断和预见。

如果说,《共产党宣言》描述的是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第一次全球化,那么,19 世纪80 年代以后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19 世纪80 年代西欧资本主义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萧条,这次危机以后是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阶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前的30 年内, 也是一次经济全球化全速发展的时期。当时也是科技产业革命,特别是通讯交往技术革命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得人类在世界范围的交往,包括国际经济交往变得更加容易。铁路网络不断扩大,人们设计的贸易商船越来越大,由电报和电话形成的世界市场网络化推动了经济增长。1880 年世界范围内只有37万公里长的铁路线,1912 年增加到100多万公里。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商船队的吨位增长了一倍多。在17 年内海底通讯电缆的容量增加了70%。在1913年,伦敦交易所的经纪人如果要向与纽约的交易伙伴交换行情与委托, 等待的接线时间不到一分钟。这也就是说,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已经具备,而经济政策方面的前提条件则是传统自由主义、现在被称作老自由主义或者曼彻斯特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在当时已经大行其道。自从19世纪30 年代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历届英国政府始终把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作为发展兴国的国策,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进行一种制度转型,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生动概括了这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区在西欧,英国是中心区霸权国家,它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老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经济信条,曼彻斯特资本主义模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样板。“当时英国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决定着商业与金融规则,英镑成为全球认可的货币,伦敦城市中心地区的银行管理着富饶欧洲的大部分财富。他们向新兴地区的矿山、铁路或者公共运河系统投入成千上万笔完整的资金。就今天的风险资本基金一样,它既产生了惊人成就,也制造了大量投机破产事件。”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19 年出版的《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生动地回顾了这段历史,他写道: “那曾经是人类经济进步史上多么惊人的一幕”,“当时的伦敦人可以在床上一边喝着早茶,一边通过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各种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他也可以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己家门口; 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的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核心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而不需要护照或填写各种表格,他可以派自己的仆人到附近的银行大厦,取出似乎非常方便的贵金属,然后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通行无阻。”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1987 年出版的《帝国的年代》一书中也具体描述了这段历史发展进程: 19 世纪晚期,英国“在眨眼之间便将正式或实际上属于英国君主的面积扩大到地表的四分之一(英国制的地图骄傲地将这四分之一染成红色)。如果我们把实际上属于英国卫星经济、由独立国家所组成的`非政治帝国' 也算在内,那么地球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在经济上是英式的”1 2 。虽然这本书发表在20 世纪80 年代,但霍布斯鲍姆已经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他说: “19 世纪最主要的事实之一便是单一全球经济的创建,这个经济一步步进入世界最偏远角落。接着贸易、交通,以及货物、金钱和人口的流动,这个日趋紧密的网络逐渐将已开发国家联系在一起,也将它们与未开发国家结成一体。要不是这样,欧洲国家没有理由对刚果盆地这类地方的事物感兴趣,或为某个太平洋上的环礁进行外交谈判。这种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它在19 世纪中期以相当大的速度加速进行。”1 3这是最早的关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描述。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一书中,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20 年代后期,世界经历过一个类似的全球化时期。如果你比较贸易量、跨国资本流动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跨国劳动力流动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就能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化时期与我们当今生活的全球化时代非常类似。当初在全世界占支配地位的是大英帝国,是逐步形成的新兴市场的最大

投资者,这些英格兰、欧洲、美国的企业巨头经常收到由阿根廷铁路债券、拉脱维亚政府债券、德国政府债券及某些小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打击。1866 年横跨大西洋的电缆连通后,在纽约出现的金融危机立即就传到了伦敦和巴黎……当时,移民要比我们现在想像的多得多,甚至比战时还要多,1914 年前,国与国之间的旅行还不需要护照,所有那些蜂拥到美国海岸边的移民都没有签证,当将所有这些因素汇集一起,并考虑到轮船、电报、铁路及电话的发明时,完全可以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首次全球化将一个大世界缩小到`中等程度' 的世界。”

弗里德曼认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铁锤,成功地将这个首次全球化时期和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体系砸碎,俄国革命和大萧条在精神和物质上将世界彻底割裂开来。但世界正式被切分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时期被凝固成模式。冷战也是一种国际体系, 从1945 年一直延续到1989 年柏林墙倒塌后,被另外一个体系所取代: 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全球化第二轮'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冷战末期约75 年,差不多是第一次全球化时期与另一次之间那么长。”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是会出现周期性危机震荡,危机爆发导致大幅度经济倒退,资本主义的生命活力表现为现有制度框架内克服危机的能力,克服危机以后经济重新起步前进。这种周期性危机的循坏往复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这种规律作出经典的表述,他们去世以后,后来的经济学家继续作了很多富有成果的研究。20 世纪20 年代,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曾提出资本主义长周期理论,他发现,从18世纪末开始,经济发展遵循一种“长周期”模式循环,周期长度涵盖五六十年。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理论多次被历史发展进程所证明,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公认。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经评论说: “从康氏长周期理论出发,往往可以作出极为正确的预测,这在经济学上倒是少有的情况。这种准确预测的现象,使得许多历史学家,甚至包括经济学家,均深信其中必有一定的道理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其所以然罢了。”

总而言之,19 世纪80 年代危机之后出现了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1914 年以后30 年内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大萧条彻底打断了这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1929 年从纽约交易所风波引发的世界性大萧条距离上一次危机正好40 余年,而下一轮全球化,也就是20 世纪后期的经济全球化是在80 年代治理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后开始的。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初的滞胀危机与1929 年大危机相隔也是40余年,正好是一个长周期的间隔。

三、20 世纪70 年代的滞胀危机与1989 年以后的经济全球化

二战以后,虽然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布雷顿货币体系,努力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家贸易,但是,还谈不上经济全球化。首先,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冷战的爆发,使得西方资本失去了几乎一半的世界市场。再加上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实现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没收西方跨国公司在本国的资产,西方资本的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世界。这个局面直到1989 年以后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 世纪70 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经济的滞胀危机,即经济增长停滞,长期大规模群众性失业,物价猛烈上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十分尖锐。这场危机曾经使很多人惊慌失措。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在1982 年出版的《民族国家的崛起与失败》一书中认为,滞胀危机,即在通货膨胀率很高的时候经济增长率很低,市场,首先是劳动力市场过分僵化,这些必定会导致工业国家的急剧失败。他暗示,似乎只有一场革命或战争才能帮助人们挽救局势。事实表明,这种看法太悲观了。当时里根在美国、撒切尔在英国都已经上台执政,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最终治愈了“滞胀危机”,这些后来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使二战后被社会改良主义驯化的西方资本摆脱了民族国家政府宏观控制

的经济政策束缚,能够打破民族国家边界自由流动,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 实现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治理经济危机的成功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政策前提条件。伴随着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以后重新奉行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后,原来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够说,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体系。这样,西方资本的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 年代步入一个黄金时代,也就是说,西方经济进入新的繁荣阶段。90 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国家纷纷解除对于外国投资的管制,积极鼓励吸引外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91 年至1996 年,世界各国有599 项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管制规定作出修改,其中95%的方向是进一步推动自由化。随着外国直接投资扩展到经济转型国家,外国直接投资获得了长足进展, 旨在推动外国直接投资的双边投资协议模式又加强了这一发展。1997 年,162 个国家签订了这样的协议,比1992 年有了显著增长。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带动了跨国投资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的90%。1999 年全球跨国投资8000 多亿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

在二战以后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霸权国家是美国,它的霸权政策建筑在霸主实力地位基础之上。二战后美国一度占有全球生产产值的一半,今天虽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世界第一。美元占据世界主导货币的霸主地位,是世界范围内流通中用得最多的硬通货。美国不仅是美元的发行国,还是世界首席经济强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决策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的科技实力无人能比,美国文化,无论是高级精英文化还是通俗商业娱乐文化,都属于征服很多非美国居民的世界强势文化。美国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也是最大的获利者。新自由主义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华盛顿共识,基辛格曾经毫不掩饰地说,全球化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美国模式。

前面说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前进的。就这次经济全球化来说, 我们看到,20 世纪80 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起步时期,1989年以后全速发展,90 年代持续上升,在美国新经济繁荣期间升到顶点,可以说,进入全球化的黄金时代。2001年爆发了“9·11”事件,纽约、华盛顿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以及事件以后的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战争都表明,对于美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已经走到一个极限。这句话有三重意思: 第一,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内经济繁荣的政策已经呈现出接近极限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给美国带来的经济十年繁荣,所谓“经济奇迹”年代已经结束。大量新经济泡沫、美国股票投机泡沫、所谓“就业奇迹”的泡沫都已开始破裂。第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是世界范围的严重贫富分化已经发展到西方社会,首先是美国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它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社会与政治稳定。美国独吞全球化的全部好处,把全球化消极后果转嫁给别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美国开始尝到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的消极恶果。第三,美国资本企图用经济渗透的和平方法进行扩张的计划在地域上已经达到极限, 对于那些启用和平经济手段毫无成效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开始使用战争武力手段。进入21 世纪, 我们看到,耗费大量资财的两次战争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经济,美国国内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衰退似乎已成定局,随着各种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美国经济正在力图经历一个“稳步下楼”的下降过程。人们高度紧张地注视局势的发展,并且力求避免各种突发性的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已经全球化,美国经济的衰落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实际上目前各国都已经感受到这种影响,现在再次出现了一种滞胀局面,是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但这仅仅是开始, 更大的风险还在后面。从20 世纪70 年代滞胀危机算起,至今不过30余年,按照长波理论计算,资本主义世界新的周期性危机还在后面。

根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核心—边缘结构; 第二,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或者说,经济增长与经济衰落的周期性循环; 第三,霸权竞

争。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16 世纪的霸权国是荷兰,17、18 世纪被英国取代。19 世纪以后,随着中心区逐渐由西欧扩大到北美,英国霸权地位逐渐衰落,到20 世纪中叶,美国成为霸权国。进入21 世纪,美国霸权衰落已成为公认的趋势,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进程。沃勒斯坦认为,霸权的物质基础有三个: 生产、贸易和金融。在这一特殊范围内,三者时消时长, 金融的统治在它的两个实际基础———生产和贸易衰退以后,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19 世纪末和20 世纪末的两次经济全球化都是以科技产业革命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先导, 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活动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区的霸权国家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极致,也就是说,发展到最大极限。但是,霸权国家往往不甘心接受这种限制,为了打破这个极限(特别是地域极限)的限制,单纯的经济手段已经不够,军事手段、战争则成为首要选择。这种争夺势力范围的国际战争甚至世界战争往往要耗费巨额资财,尽管可以使军火商人获利,但是却削弱了国家经济实力,使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甚至爆发危机。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资本利润率下降,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经济全球化就走到了自己发展的极限,资本方面就要采取刹车的手段,于是,就会爆发危机,出现大规模消灭财富,用时髦的说法,就是大量财富突然蒸发的危机现象。而在世界范围内如何转换经济政策, 如何治理经济危机则关系到能否迅速摆脱危机, 进入下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历史进程。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在21 世纪前几十年将会看到的历史进程。估计今后 5 至10 年内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各种关系比较紧张,潜在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能否爆发,何时爆发,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和警惕的,未来的全球化命运如何,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始终是我们应认真思考的大课题。

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

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 1.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2.主要表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由孤立走向整体,并由此引发了“商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列强以新航路开辟为起点,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殖民扩张,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时期: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 2.主要表现: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于是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2.主要表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1.时期:20世纪初至今。 2.主要表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迅速波及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联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典型的有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不断增加及其职能的不断扩大,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包容性更强,这一体系已经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经济实力悬殊的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得世界经济更加快速地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重难点解析】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何自力 内容提要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这就是全球经济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从未像现在这样切实地感觉到彼此的相互依赖和 相互依存。本文对这一现象的形成和实质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发展边界的扩大,就其本质而言,它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 一、资本主义的演进和发展阶段 按照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点,可以将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 来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 一 )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到 19 世纪末,一直以自由竞争为基本模式,具体来说,该模式有以 下特点: 1.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分布着规模小而分散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剧 烈的无序竞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足以构成对行业产量乃至价格的控制。 2.按照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原则开展竞争的企业由企业家直接控制。企业家既是企业 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以私人家族企业为主,即使实行股份公司制度,家族也 依然是实际的和真正的控制者。 3.市场价格自发形成,完全受供求规律的左右,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个人,都没有能 力和足够的经济实力把自己制定的价格强加于市场。 4.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无阻碍地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生产要素的流动 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生产价格规律自发调节资本自由转投,整个资本家阶级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并瓜分剩余价值。 5.企业的目标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 6.由于市场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而市场对外部性问题、公共品供给、自然垄断、 长期性问题缺乏有效的调节,导致经济秩序混乱,经济运行失衡,效率与公平错位,经济危 机频频发生。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迅速进行,大型企业开始出现,它显示出了资本主义深刻的结构变革,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由此形成。该模式的特点如下: 1.伴随着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进行,一批大企业得以产生,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占 据统治地位。 2.此时经济的中心人物是经营者,该经营者从属于资本家阶级 3.价格不再由市场自发确定,而是由占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制定,自发波动的价格变 收稿日期: 2006- 4- 1 作者简介:何自力( 1957-),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制度分 析、产业组织、现代资本主义。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 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 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 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 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 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 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着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有了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 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迫 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论资本的逻辑对全球化的影响

论资本的逻辑对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今天,我们仍然处于一个资本的逻辑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资本的力量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民族席卷进去的世界上;当今资本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更加突出,当代所谓的全球资本主义,虽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逻辑的统治和扩张。仍然是资本逻辑同一性的抽象统治时期。但资本逻辑的统治不是削弱了,而是幻化为幽灵充斥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资本;逻辑;全球化 资本逻辑的统治以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方式在影响和支配当代人的生活,“资本逻辑已幻化成幽灵,从经济领域延伸、充斥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经济、政治、文化、技术、艺术等等都变成了资本的“符号”,而且资本逻辑的统治“霸权”也变得越发隐蔽和更具欺骗性”。这一点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对此,詹明信也强调:“我的核心观点是,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中,资本逻辑的统治方式变得更复杂、更具隐蔽性罢了。对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扩张以追求价值增殖。它一方面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而奔走于全球各地,另一方面它造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不断的变革,造成了向一切社会领域中的广泛渗透,因此,“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一、对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资本主义不仅撒的网更广,也更充分地把我们网络到一块。其方法不像是一个强制的过程,倒更像是一个渗透的过程。它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置身于资本主义之外;资本主义没有彼岸”。在经济方面,整个世界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也就必然大大加强了。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着先进的技术和各种市场资源,又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作后盾,掌控着全世界的流通渠道和销售网络,整个世界都成为他们的原材料产地、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控制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进程。在文化方面,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而强化的一种趋势,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个被动与被迫的过程。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欧美国家为了维护、加强自己的政治利益,把一些隐性的政治目的,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和文化援助等方式,输送到目标国家;将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渗透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中去,以求达到文化扩张,实现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在政治上,他们通过颠覆、和平演变和扶植自己的势力来达到资本主义的政治霸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的,更好的推行资本逻辑在全球的扩张和统治。从这些深刻的揭示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这个本来就蒙着意识形态面纱的、朦胧模糊的的“妖魔”,现在已幻化成无时不在、全球游荡的“幽灵”了。“幽灵在根本上是资本的存在方式”,资本成了一种不在场的在场。在今天,“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人们都无法逃避晚期资本主义的的引力场”。德里克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或弹性生产概念是当前资本主义的真实描绘,同时,它也是有关资本的假想结构”。作为描绘,它透露了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和市场意义。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 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一、选择题 1.[单选题]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生产经营的国际化 B.市场交换的国际化 C.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D.社会消费的国际化 【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ABD三项,都属于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表现;C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只能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单选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 A.根本利益一致,多方联合 B.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争夺 C.在经济利益上一致,政治利益上有矛盾 D.在政治利益上一致,经济利益上有矛盾

【答案】B 【解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既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矛盾的一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呈现出复杂性。 3.[单选题]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产业资本国际化 C.借贷资本国际化 D.货币资本国际化 【答案】B 【解析】资本国际化的三种表现形态包括: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是指商品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借贷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以货币形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借贷运动与增殖,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间接融资。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他国兴建生产性企业实现的。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在商业资本国际化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 4.[单选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2016马原答案第四章

习题题目总数:21答题正确:20答题错误:1待回答:0锁定:1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o使用价值 o价格 o交换价值 o价值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o创造新价值 o创造必要价值 o创造使用价值 o创造剩余价值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o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o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o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o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o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o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o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o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o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o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o剩余劳动 o商品的生产形式 o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o具体劳动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o劳动二重性学说 o平均利润学说 o资本有机构成学 o剩余价值学说 ?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o它具有计量单位 o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o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o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习题10(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这是因为() o产品质量决定其经济效益 o质量好的产品都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o产品质量决定其产品价值大小 o质量好的产品有利于顺利实现其价值 ?习题11(单选题)答题正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第11章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第11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11.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经济关系 (单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多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包括美国、西欧诸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 (单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运动是经济全球化。 (多选)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多选)发达国家采用各种争夺世界市场的方式包括提高关税税率、采用出口信贷、出口补贴、货币强制贬值、对外国商品配额限制、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简答)为什么说货币关系国际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联系和依赖的重要方式? (1)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闲家之间生产、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会发生债权与债务关系,从而引发它们之间的货币兑换、比价、货币储备等问题,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金融联系.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被开发和使用,以及通信技术的革命,使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体化、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髙,也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联系。 (多选)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签订“广场协议”的国家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

(多选)经济实力衰落或落后的国家一般倾向于保护贸易,以弥补产品竞争力的不足。 (单选)“广场协议”表面上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实际上严重打击了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简答)欧元的崛起对美元形成了哪些挑战? 欧元的崛起对美元形成了挑战,一方面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另一方面也冲击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美国为了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多年来和欧洲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单选)主要是对国际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调节的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 (单选)发达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政府首脑会晤协调机制是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多选)发达资本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主要是运用解决方式是妥协、协调。 (多选)区域经济联盟的形式主要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共同体。 (论述)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协调的形式。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和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目前在世界上管理和协调 全球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推动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设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3.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第一,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第二,全球化以水平分工为基础; 第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第四,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是国家,现代跨国公司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二、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础,通过对外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 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在经济全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它凭借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条件,绕过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使得公司内贸易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一个崭新形式。 第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在推动金融全球化、加速资本跨国界流动(直接投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活产和流通,它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这又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投资外向化现象日益凸现。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助于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 第二,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率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内,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服从于利润最大化目标。 第三,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一国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形成新的经济霸权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了贫穷化。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具有技术扩散效应、示范效应、学习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应为我们所用。 2)当前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 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

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 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 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 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封建社会:以农民对地主的依附为基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全 部被地主阶级掌握,农民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租用地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 摘要: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直是人类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就其存在的时间和影响所及的范围而言,资本主义甚于社会主义,所以,人类的近现代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社会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所以,全球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世界资本主义。 关键词:全球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0引言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阶段。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资本主义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化,这对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资本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the age of globalization)或“全球时代”(the global age),全球化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马丁.阿尔布劳说:“就我所知,没有什么提法比…全球时代?这个提法更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从根本上说,全球时代意味着以全球性(globality)来取代现代性(modernity) [4]。 1 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加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但其表现形式有了很大差异。从生产力看,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从生产关系看,当代资本主义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调整,使得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越来越集中,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扩大了资本流动的空间,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增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转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矛盾。随着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一、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层面 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全球化研究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也可以说,这个世界范围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说的是经济全球化。这是人们最初谈论的范围。70 年代中期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前提条件,而80 年代初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推广,为全球化进一步提供了政策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开始奉行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西方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全速进行,用加拿大左派埃伦·米克辛斯·伍德教授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真正的全球现象”。①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 1)生产全球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西方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原料和市场最近、劳动力最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东方廉价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 2)贸易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商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从1965 年到1999 年,全球贸易总量以美元计算增长了30倍; 其次是世界贸易市场的结构转换,不仅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生变化,而且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相应变化。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个三角地区的贸易市场不断整合的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步从西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转移。 (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不仅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整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也逐渐打破壁垒,相互融合,形成24 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一元化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活动主体是跨国公司,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主要获利者。今天在世界范围内,200 家最大型的公司———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壳牌公司、索尼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埃克森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巨人公司———事实上统治了整个世界经济。它们的利润在1983 年至1997 年间增长了22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增长144%的比例。它们的营业额超过了世界190 个国家中180 个国家全部国民生产产值的总和。这200 家巨型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产值总和的25%。② 全球化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把全球化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全球化研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新左派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一个世界体系,由中心区、半中心区、边缘区组成的世界体系。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外,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 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的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③这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动力就是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无限扩张的欲望。这样一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就被提前到16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和现在的沃勒斯坦都承认,资本主义是从16 世纪开始的。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后人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曲折迂回的,在历史上多次被打断,又多次从头开始。至少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全球化,后来,它被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所打断。目前进行的全球化不过是历史上那个被打断的经济全球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开始,它在未来肯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直线发展的。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波及到全球。受到影响的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媒体呼吁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要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金融制度也不健全,在处理国际经济危机过程中,作用有限,这是国人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国积极作用 一、国际上对中国作用的期待 从9月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各国政府一片救市行动中,西方主要媒体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将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西方知名人士也将目光投向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希望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七届亚欧峰会结论的主轴之一也是在要求全面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更呼吁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这场危机是中国展现“责任感”的机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峰会上敦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协助重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了中国在峰会里的地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要求中国提供协助的压力骤增”;中东的半岛电视台说:“中国被要求加入全球拯救行动”,并预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大为提升。 要求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据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是世界目前最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美国现在手忙脚乱,但只要中国稳住阵脚,全球经济就不会彻底失去重心支点,也会为较快的复苏开辟有效通道。 第二,中国目前拥有大宗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只要中国不陷入经济恐慌可能导致的债务抛售,甚至愿意参加美国的救市计划与行为,美国这里的危机就不太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中国在处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十年之久,中国为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在处理目前这场危机中袖手旁观,同样会显示中国的特殊作用。 难怪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10月21日在纽约发表讲话,赞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表示,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已明确承诺与其他各国一起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并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公司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