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和讨论

对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和讨论

对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和讨论(3)

1.2 分析

从表 1 可以看出,两本教材的区别至少有以下几点:(1)同一概念不同名称。例

如,“免疫活性物质”和“免疫物质”,“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易地保护”和

“迁地保护”,等等。( 2)讲解重点不同。例如,苏教版用了较大篇幅讲解了人教版没有

做系统讲解的“昆虫的激素调节”,人教版用了较大篇幅讲解了苏教版未做明确

介绍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内容。(3)两本教材中的个别地方相互矛盾。

例如,赤霉素的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4)对同一内容的设问角度不

同。例如,同样是极性运输方面的实验,人教版是强调“评价和修正”,而苏教版则

是“如何得出结论”。( 5)篇幅相差大。人教版比苏教版多出近 50% 的篇幅。( 6)对课标理解有差异。例如,对“活动建议部分”的尿糖检测实验,苏教版有,而人教版没有;对“探

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人教版有,苏教版却没有。

此外,两本教材在栏目设置、插图选用、习题安排、方法传授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显

示各自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表中所列的某一教材所特有的内容,并非都是另一教

材所没有的。例如,关于昆虫的激素调节,人教版在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时也有

涉及,只是对昆虫的内激素方面的知识未提及。再如,苏教版P. 82 有“农药和《寂静的春天》”专题,人教版在 P.129 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卫有提及。

2 两本教材在遵循课标的同时体现粉创造性

从总体上看,两本教材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积极引导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科技

的发展需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呈现形式体现了多样性和生动性的

特点;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

性。下面举例说明:

(1)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与课程标准不完全一致。例如,两本教材都将植物的

生命活动调节安排在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之后讲解。( 2)两本教材每章开头都采用彩色图

片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本章内容进行提示。例如,人教版在第

P. 117 第 6 章的题图上写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我们不是

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3)两本教材都着力体现了探究性,也因此出现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关于水盐平衡的调节,都

是引导学生先分析资料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4 )体现了 STS 理念。例如,人教版涉

及到航天器与航天服、空调病、腹泻、高原反应、糖尿病、马拉松比赛、化验单、神经

外科医生、艾滋病、居室养花等热点知识,在P. 128 要求学生回答:你知道《京都协

议书》落实中的困难和争议是什么?为了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你有哪些建

议?苏教版也有许多类似实例。(5)体现了文学性和美感。人教版在编写过程中,特

别注意应用了许多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引用了不少诗句(或名句)。如在P.2 提到红楼梦中的名言:“女人是水做的”;P. 52 提到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的

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的方法; P. 81 出现了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诗句;

P. 122 要求学生对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韩非子》中的话进行评述;P. 128 要求学生用现代语言诊释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所说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的内涵。苏教版也运用了部分诗句,例如,P. 57 第1题的4 个选项是“关关唯鸿,在河之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朱雀桥边

野草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7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先知。”

36 课时的时间内都难以完成本模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若按教材做全面讲解,在

块的教学任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做必要的处理。

3 两本教材在可读性、启发性和方法指导方面各具特色

对相关探究内容,人教版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详细地讲解了具体操作过程和方法。苏

教版对探究活动,集中在教材前面做了专题介绍,对许多具体探究活动,只是列出了标

题,未讲解一般过程。关于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的调查,两者都提供了表格,人教版提供

的是研究计刘表,并详细讲解了探究过程,要求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并思考:若要调查

水生动物的丰富度,应该如何做?而苏教版提供的是统计表,仅要求就统计表格结果开

展讨论。再如,对生长素浓度及其作用的关系曲线,人教版是作为“间题探讨”提出的,而苏教版是作为知识进行介绍的。人教版将“科学方法”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例

如, P. 24 有这样的叙述:“提出新的假说往往需要大胆的质疑和丰富的想象。有时

不同的假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某一科学事实,哪一假说能成为公认的理论,取决于进

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再如, P. 26 “批判性思维”栏目内写道:“既然血糖是提供能量

的,血糖越多能量就越充足,血糖不是越高越好吗?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的论据是什

么?”又如,在 P.51 介绍了“预实验的意义”,对概念模型和数字模型的构建也做过专门

的讲解。由于人教版更多地进行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学方法贯穿其中,使

教材充分地体现出探究性。同时,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阅读,通过具体间题激发学生的

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此外,人教版编制的练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

针对性,设计出了不少新颖性的题目。例如, P.30 :“假设你是一个工程师,要为胰岛素

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设计一个能随身携带的‘人工胰岛’(已有这类产品),请写

出设训思路,指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如,人教版推出了大量概念图,在强调探究

的同时,也强调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便于不同程度的学

生选做。

人教版特别注意强调概念的发生过程和发展性。例如,P.11 的科学史话和章小结

中,重点介绍了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情况,让学生明确生物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提到稳态的概念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这也为本书

的书名做了注释。

人教版的知识讲解有层次感,版面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活动设计比较适合中学

教学和学生自学。

而苏教版教材涉及的概念较多,相对比较简洁,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标准做了适

度删减,与实际课时要求更接近。其部分内容比较好地兼顾了与以往知识的联系。例

如,在讲 HN 的结构以及 HN 在 T 淋巴细胞中的增殖过程时( P. 20~P. 21 ),将相关遗传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3 两本教材在可读性、启发性和方法指导方面各具特色

对相关探究内容,人教版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详细地讲解了具体操作过程和方法。苏

教版对探究活动,集中在教材前面做了专题介绍,对许多具体探究活动,只是列出了标

题,未讲解一般过程。关于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的调查,两者都提供了表格,人教版提供

的是研究计刘表,并详细讲解了探究过程,要求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并思考:若要调查

水生动物的丰富度,应该如何做?而苏教版提供的是统计表,仅要求就统计表格结果开

展讨论。再如,对生长素浓度及其作用的关系曲线,人教版是作为“间题探讨”提出的,而苏教版是作为知识进行介绍的。人教版将“科学方法”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 P. 24 有这样的叙述:“提出新的假说往往需要大胆的质疑和丰富的想象。有时

不同的假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某一科学事实,哪一假说能成为公认的理论,取决于进

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再如, P. 26 “批判性思维”栏目内写道:“既然血糖是提供能量

的,血糖越多能量就越充足,血糖不是越高越好吗?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的论据是什

么?”又如,在 P.51 介绍了“预实验的意义”,对概念模型和数字模型的构建也做过专门

的讲解。由于人教版更多地进行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学方法贯穿其中,使

教材充分地体现出探究性。同时,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阅读,通过具体间题激发学生的

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此外,人教版编制的练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

针对性,设计出了不少新颖性的题目。例如,P.30 :“假设你是一个工程师,要为胰岛

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设计一个能随身携带的‘人工胰岛’(已有这类产品),请写

出设训思路,指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如,人教版推出了大量概念图,在强调探究

的同时,也强调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便于不同程度的学

生选做。

人教版特别注意强调概念的发生过程和发展性。例如,P.11 的科学史话和章小结

中,重点介绍了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情况,让学生明确生物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提到稳态的概念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这也为本书

的书名做了注释。

人教版的知识讲解有层次感,版面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活动设计比较适合中学

教学和学生自学。

而苏教版教材涉及的概念较多,相对比较简洁,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标准做了适

度删减,与实际课时要求更接近。其部分内容比较好地兼顾了与以往知识的联系。例

如,在讲 HN 的结构以及 HN 在 T 淋巴细胞中的增殖过程时( P. 20~P. 21 ),将相关遗传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教材内容变化——马老师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教材内容变化 编撰:马琪翔 时间:2019年12月4日

目录 一.教材知识框架分析 (3) 二.情景式话术 (4) 三.具体内容更替 (4) 四.内容更替说明 (7) 1.蓝细菌的表述更加准确 (7) 2.肽键的准确表示方法 (7) 3.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 (8) 4.内质网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 (9) 5.水有两种运输方式 (9) 6.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统称转运蛋白 (9) 7.ATP的表述及作用方式 (10) 8.NADPH也能提供能量 (10) 9.细胞全能性的定义 (11) 10.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11) 11.着丝点改为着丝粒 (11) 12.胞吞胞吐的范畴相关变化 (12) 13.格式相关变化 (12) 14.增加的知识点 (12) 15.实验探究的改变 (13) 16.章节和顺序的改变 (13) 附表一: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教材对旧试题的影响统计表 (13) 附表二: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教材对知识树的影响统计表 (14)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内容变化 新教材是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修订而来,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修订过程中,吸收了高中生物实验教材的优点,在继承的基础提升了教材价值。 一.教材知识框架分析 总体上看必修一新旧教材思路没有变化,以前的内容基本都可以使用,只有部分内容略微调整(下图为新旧教材知识框架),总体上来说是“三删一改一增加” 删除3 个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材料不容易得到,效果不理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需要耗费大量的实验材料,实验的价值也不高)。其中“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改为“思维训练运用模型作解释”,保留了该实验的思维训练价值。 更改了一个实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调整为“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可行性更强了。 增加了一个实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的实验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该实验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 新教材必修一知识框架 旧教材必修一知识框架

生物新老教材的区别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区别 与大纲版相比,新课程标准教程删减的部分: 第一册: 第三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高等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类型、生物的个体发育 第二册: 第八章: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九章:生物圈的稳态、氮循环、硫循环 选修: 第二章: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C3和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 第三章:细胞质的遗传、基因的结构 第四章:细胞工程 第五章:微生物的类群、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发酵工程酶工程简介 从新课程标准教程删减的部分来看,少了许多比较难记忆的知识点,比如C3和C4植物叶片的结构、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等等。 新教材中新增的具体内容: 必修1《分子与细胞》: 新增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走近细胞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酶催化效率高的原因是酶降低了活化能 第六章:细胞的生物历程细胞凋亡 本册新增内容比较简单,在高考中基本以选择题 ...的形式出现。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本册内容基本上没新增内容,大致与老教材第二册第六、第七章大致相同 ....,只是章节出现的顺序有点差别,新教材中按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所编排。 必修3《稳态与环境》: 新增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群落的演替 第五章:生物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六章:生物环境的保护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考纲中只要求该书中的七个 ..实验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2.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4.菊花的组织培养 5.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6.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7.胡萝卜素的提取和分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 瑞昌二中高三生物备课组李军 人教版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在很多省市试用,我们江西省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使用了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旧教材显然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 旧教材强调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更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落实,既重视知识本身,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等。这种能力要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 第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教版旧教材必修部分以生物的6个基本特征为主体构架形成整体编写思路,按照这种方式依次呈现9个章节,表现出以知识发展过程为核心的呈现方式。而人教版新教材总体上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新教材既有一定的继承性又注重创新性,内容全面而丰富,体现了时代性与选择性。 第三、章、节编排结构的比较 人教版新旧教材体例比较 教材章编排结构节编排结构 旧教材章题名→引言→题图→第一节→第二节…引言→正文→练习→课 外读(或无) 新教材章题名→引言→题图→第一节→第二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 正文→练习 →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课外阅读资料可以看出,新教材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再是旧教材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长远发展,因此,结论型的东西少了,探究型的东西多了,死记硬背的少了,独立思考的多了。 第四、新教材更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 如用数学模型画种群增长曲线利用了数学中指数函数的特征,以及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等。 总之,新教材的编写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较好的落实三维学习目标,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使教学内容简洁流畅,从而更适合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教材内容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教材内容变化 原创马琪翔徐说生物3天前 新教材是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修订而来,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修订过程中,吸收了高中生物实验教材的优点,在继承的基础提升了教材价值。 一.教材知识框架分析 总体上看必修一新旧教材思路没有变化,以前的内容基本都可以使用,只有部分内容略微调整(下图为新旧教材知识框架),总体上来说是“三删一改一增加” 删除3 个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材料不容易得到,效果不理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需要耗费大量的实验材料,实验的价值也不高)。其中“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改为“思维训练运用模型作解释”,保留了该实验的思维训练价值。 更改了一个实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调整为“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可行性更强了。 增加了一个实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的实验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该实验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

新教材必修一知识框架 旧教材必修一知识框架

二.情景式话术 新教材在具体落实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没有采用贴标签的方式,而是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下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发展核心素养。 第一,注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无论是章首页,还是各节,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都强调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原实验教材中,有些问题情境为虚拟情境,教材修订时都改为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第3 章章首页问题情境为胰岛分泌胰岛素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 第二,强调情境的贯穿性,注意前后呼应。有些章节,“问题探讨”创设的情境,到教材正文介绍和习题中,还在不断呼应。例如,第1 章第1 节的“问题探讨”的情境是:大熊猫与它吃的冷箭竹虽然形态迥异,但都是由细胞组成。从这一情境切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正文内容也呼应这一情境。在这一节“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学习内容里,再次出现这一情境,但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深入到了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深度。 第三,部分概念的也直接带入具体场景,比如,旧版课本中对种群的概念为:在一定的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新版课本中为:在一定区域内,所有大熊猫形成了一个种群。 三.具体内容更替 必修一新旧版各章节内容变化对比表

高中生物教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教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假说—演绎法 1、方法解释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2、典例分析 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孟德尔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3、其他实例 (1)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 (2)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 (3)遗传密码的破译; (4)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总结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5)摩尔根利用果蝇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 ★二、类比推理法 1、方法解释 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与归纳和演绎不同的是,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2、典例分析 美国科学家萨顿观察蝗虫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发现,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基因)的分离过程和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 3、其他实例 类比是指根据两个研究对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一致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将未知事物同已知事物的性质类比,依据其相似性,提出关于未知事物某些性质的假说——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备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有待观察及实验检验。 三、同位素标记法 1、方法解释 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会改变。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2、典例分析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CH2O)+H2O+ C5 3、其他实例 (1)探究DNA分子半保留复制 (2)分泌性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 (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复制繁殖实验 (4)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中的氧 (5)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 (6)有氧呼吸的产物水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氧气中的氧 (7)分子杂交法――探针 四、对照实验法 1、方法解释 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进行比较,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是实验组,是进行某种试验而采取的一些措施,通过一些实验步骤,然后观察其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这种措施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不同于对比实验法①一般要设计对照组;②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是事先知道的;③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照而得出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眩颊咭蚝粑δ芩ソ叨劳觥4送猓琒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何成芝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赶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继承老课标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应的新课标教材(简称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在很多省市试用,贵州省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使用了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老教材显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着重从新老教材编写依据、内容呈现方式、章节编排结构、实践学习活动板块、课后习题设置等几方面将二者从宏观上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进而更好地领会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特点 为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更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更好地贯彻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人教版那旧教材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应的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新教材。新教材于2004年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用,其全新的理念,翔实的内容,灵活而又独特的知识呈现模式在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的同时也给习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新教材从教育目标到课程结构都出呈现看全新的面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学科体系。本文希望通过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在编写依据、内容呈现方式、体例结构、实践学习活动板块、课后习题设置等几方面的对比分析,为使用新教材的教师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提供一点帮助。 一. 新旧教材编写依据的比较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本文讨论的旧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二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分必修本两册,选修本一

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不同版本比较

胡庆、赵爱霞、刘桂婷: 1 针对生物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教材进行分析与比较。请分别分析人教版、苏教版、浙科版、河北少儿版和中图版五个版本教材的《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并对五个版本教材的必修一模块来比较。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五个版本教材研究报告一、国内高中生物必修一五个版本教科书简介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已于 2004 年 9 月起在全国四个省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实施,与之配套的实验教科书也相继进入各实验区供学校使用,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4 年初审通过的新教材有五个版本: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张时新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植义主编,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刘相钰、刘恩山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简介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赵占良老师指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主要表现如下: (1)人教版教材的素材选取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罗列知识点,而是注重介绍知识的发生或发现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家们的智慧思想与科学方法。包括研究问题的确立,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根据结果获取结论等。 (2)教材内容组织突出并再现了科学发展的逻辑,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而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及逻辑联系明显给予了强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科学知识发现和科学研究发展的真实历程及逻辑顺序。 (3)教材在知识引入上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通过分析及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获取或掌握这些新知识。人教版教材很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的思考、想象、讨论与尝试解决,进而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并且更加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4)教材的活动设计突出探究及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诸如“探究”、“实验”、

苏教版生物-教材目录((高中必修123选修123共6册)

苏教版生物-教材目录((高中必修123选修123共6册) ======================================================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1 -----------------------------------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A TP和酶 第二节光合作用 第三节细胞呼吸 第五章细胞分裂、分化和衰亡 第一节细胞增殖 第二节细胞分化、衰亡和凋亡 第三节关注癌症 ==============================================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 --------------------------------------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第一节减数分裂 第二节有性生殖 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第三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第四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五节关注人类遗传病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3 -----------------------------------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五章人与环境 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 第二节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大纲版《考试说明》对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四个方面。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因为北京市《考试说明》还未制定出,现参考全国卷《考试大纲》)对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依然是这四个能力,但是四个能力中的都有一些微妙的变化。现列表比较如下(黑体表示改变的部分): 大纲版高考强调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更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

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等。这种能力要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 二、从内容的变化看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 必修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选修本除选修1中的DNA分子的粗提取与鉴定,选修3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外,其余的基本是新增内容。 通过对比新课程标准和旧大纲教材的内容,找到新课标中新增加的知识点、新增加的实验、更加突出的重点等,以及新课标有而老教材没有的章节和知识点,便于指导教和学。 必修本中新增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与大纲版相比,新课程标准教程删减的部分: 三、从知识体系角度方面看新课程标准 必修1除新增内容外,其余基本是原大纲版教材必修1内容;必修2除新增内容外,其余基本是原大纲版教材必修2内容;必修3除新增内容外,其余基本是原大纲版教材必修1中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2中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与大纲版教材的知识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各有利弊。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树形图等各种形式,尽快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四、我对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1.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与社会,强调知识与实际相联系。面向生活与社会不等于完全按照生活与社会的直接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知识内容的“有用”与“无用”,不能仅看它是否能够在现实中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它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的作用;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是手段,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目的。 2.高中学生,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生产实践经验,模拟实验和视频再现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新课程标准教程更加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应将两种学习方式完全地割裂和孤立,应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教材内容虽然有调整,知识点有顺序上的变化,但新课改高考在整体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上,没有根本性变化。广大考生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进而赢得2010年的新课改高考。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比较] 高中生物教材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比较] 高中生物教材 论文 09级游莉莉 中美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部分的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对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与我国人教版高中 《生物》相同内容“分子与细胞”在编排上的比较,为我国教材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在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教版的高中《生物》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从内容编排、栏目设置、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对两种教材的分析,得出可以得出结论:两种教材都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理念,在内容编排行上大体相同,美国教材更强调学科综合。美国教材栏目形式多种多样,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国的比较单一,以知识点的灌输为主。由于两种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对于教学效果而言也存在差异,美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愉教于学。我国的教材过于刻板,除了知识点的学习外并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关键词:中美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比较分析 目录

摘要·······························································1第1章······························································ 第一章绪论 论文选题的缘由 本论题是在查阅了大量有关中美教材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关于中美 教材比较的文献资料很多,有很多是单个方面的比较,如实验部分的比较,课后习题的比较,图片的比较等,也有整体的比较,比较有代表的的是于远远的《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研究》,他是对中美教材整体的一个比较,篇幅较长。于是决定比较中美教材中相同的一个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的就是“分子与细胞”内容。在指导老师悉心引导下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其中,吴举宏的《美国高中主流教材中“分子与细胞”部分的教材分析》,余远远的硕士论文《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研究》等文献资料对本论题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后经与指导教师讨论并确认了该论题的价值,最终形成了本文的论题。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精品资源-示范教案(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第1课时)

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细胞质和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之后,对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各种化学成分并不能单独表现出生命活动,只有当这些化学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细胞的各种结构,彼此分工合作,形成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中设置了1个“积极思维”、2个“边做边学”、1个“继续探究”和1个“拓展视野”学习栏目。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个特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理解上是有困难的。教材利用科学家所做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引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从而深刻理解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细胞的结构十分微观,肉眼看不到,让学生利用已具备的高倍显微镜使用的技能,通过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大白鼠胰腺细胞等动植物细胞玻片标本,进一步认识叶绿体、线粒体以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学生不仅在边做边学中掌握了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为内容的边做边学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体验建构细胞的过程,加深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同时活动本身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构造思维能力。以“验证某种植物叶片的颜色

究竟是由液泡中的色素还是由叶绿体中的色素决定的”为课题的继续探究活动,不仅能在探究中学到有关知识,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等打下基础,更让学生能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探究的乐趣,学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4.制作真核细胞模型。 教学难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3.制作真核细胞模型。 教具准备 水绵细胞的显微结构图和细菌的亚显微结构图,原核细胞、动物、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人鼠细胞融合的动画课件,大白鼠胰腺的铁苏木精染色玻片,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等。

对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和讨论

对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和讨论(3) 1.2 分析 从表 1 可以看出,两本教材的区别至少有以下几点:(1)同一概念不同名称。例 如,“免疫活性物质”和“免疫物质”,“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易地保护”和 “迁地保护”,等等。( 2)讲解重点不同。例如,苏教版用了较大篇幅讲解了人教版没有 做系统讲解的“昆虫的激素调节”,人教版用了较大篇幅讲解了苏教版未做明确 介绍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内容。(3)两本教材中的个别地方相互矛盾。 例如,赤霉素的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4)对同一内容的设问角度不 同。例如,同样是极性运输方面的实验,人教版是强调“评价和修正”,而苏教版则 是“如何得出结论”。( 5)篇幅相差大。人教版比苏教版多出近 50% 的篇幅。( 6)对课标理解有差异。例如,对“活动建议部分”的尿糖检测实验,苏教版有,而人教版没有;对“探 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人教版有,苏教版却没有。 此外,两本教材在栏目设置、插图选用、习题安排、方法传授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显 示各自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表中所列的某一教材所特有的内容,并非都是另一教 材所没有的。例如,关于昆虫的激素调节,人教版在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时也有 涉及,只是对昆虫的内激素方面的知识未提及。再如,苏教版P. 82 有“农药和《寂静的春天》”专题,人教版在 P.129 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卫有提及。 2 两本教材在遵循课标的同时体现粉创造性 从总体上看,两本教材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积极引导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科技 的发展需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呈现形式体现了多样性和生动性的 特点;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 性。下面举例说明: (1)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与课程标准不完全一致。例如,两本教材都将植物的 生命活动调节安排在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之后讲解。( 2)两本教材每章开头都采用彩色图 片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本章内容进行提示。例如,人教版在第

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比较

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比较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我国现行教科书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我选取了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从二者的内容框架、相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活动设计以及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内容框架特点 教材的内容框架都不仅仅是对课程标准的照搬,而是都融入了认真的编排,各章间层层递进相互联系,每小节又是对每大章主题的进一步分析与阐明,节与节间同样是层层递进,能相互联系起来共同呈现本章的内容。尽管两本教材各章的编排顺序不是完全相同但都是在围绕新课程标准构建知识体系。 (一)人教版 人教版教科书将“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以及“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这三个内容设置在了第一章,人教版教材特有的内容有: 生命系统的层次,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形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蓝藻细胞, 细胞骨架, 溶酶体,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活化能, 化能合成作用,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等。 (二)苏教版 苏教版教科书则是在一开始增加了“生物科学和我们”这一章的内容,包括“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和“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苏教版教材还将多个内容进行了归纳合并,比如将四种生物大分子合为“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一节,还有“细胞的类型与结构”一节,也是将多个内容合为一节。苏教版教材特有的内容有: 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挑战“自然发生说”, 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 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显微镜介绍, 酶促反应, 物体颜色的形成, 观察植物器官的切片, 坏死细胞与凋亡细胞的电泳比较等。 二、相同模块教学内容方面的异同 两种教材在相同的模块中除了都涵盖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各自选取了不同的教学素材,更进一步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高中生物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比较-最新教育资料

高中生物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比较 2008年全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新课程改革,江西省在这年也使用了新教材。新教材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能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更加明显,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特别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完善和更新,比如《生物》教材必修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细胞呼吸。这节课程的设置总体变化较大,旧版教材是直接阐述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种类,而新教材则通过酵母菌的实验来引入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种类。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究,同时根据旧版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进行适当的调整。 现在我就这一问题,对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些什么变化做些比较分析,以便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取得教与学的更好效果。 新课标教材的说法: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放能量。新课标教材第94页: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 旧版教材的说法没有明确回答这一问题。旧版教材第72页

是这么说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虽然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同。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个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才分别沿着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全过程释放较多的能量;在无氧的条件下,丙酮酸则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全过程释放较少的能量。 由于旧版教材没有完全说明白这个问题,以至于很多教辅参考资料认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也能释放少量能量。这是存在严重的科学性错误的。现在作了明确的说明,不再含糊,从而避免了误读,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是教材科学性的体现。 那么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到底放不放能量?实际上,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过程,是在酵母菌和大多数植物组织里,是丙酮酸先脱羧生成乙醛,然后乙醛被第一阶段形成的NADH+H(在中学教材上简写成[H])还原形成了乙醇。在人体或动物组织中,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过程则是丙酮酸被第一阶段形成的NADH+H(在中学教材上简写成[H])还原形成了乳酸。 大家知道,有机物氧化的过程中有能量释放,而有机物还原的过程中则储存能量。这样看来,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仅没有能量释放,而且储存了能量,这些能量就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出来的,是储存在NADH+H+(在中学教材上简写成[H])中的能量。 教辅资料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错误?如前所述,依据旧版教材

高中生物学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教育文档

高中生物学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 高中生物学教学存在一个突出的矛盾,即课时少和教学任务重。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尝试比较与研究不同版本高中生物学教材,探索提高有效课堂教学新途径。 目前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主要有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沪科版、浙科版和中图版等六种版本。不同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章节排布不尽相同,实验项目类型、数目及排布也有差异,而插图、练习等许多细节更是大相径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制订核心成员汪忠教授指出,虽然我国高中生物学现行多种版本教材,但每一个版本教材都是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制定的。国家之所以发行多版本教材,是因为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每一种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特色,在科技与知识飞速更新的今天,一个教师抱着一种教材教终身,是不可能把书教好的。 本文主要比较研究高中生物学不同版本教材的细节,在比较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与思考,吸收借鉴其它教材有价值的东西,并用于优化课堂教学。例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下面简称《必修1》)与浙江科技版必修 1在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原理等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预测。但人教版增加了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浙江科技版在问题探讨中给

出的问题很详细,可增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一、领会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才能真正全面认识事物。各版本教材虽源于同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但风格与角度的不同,对同一内容表述往往不尽相同。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领会课程标准,把握课堂教学重点。 例如“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其中关于细胞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人教版必修1教科书就用一句话,“请你分析下面的资料,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然后提供六张插图进行资料分析。人教版教科书这样的编排,很容易让师生误认为:正文内容结束了,重点知识学完了,分析插图“走走过场”就好了。而北师版必修1教科书专门有一小节介绍“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从细胞呼吸与作物栽培、细胞呼吸与粮食贮藏、细胞呼吸与果蔬贮藏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有利于教师明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这句话含义,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三、发现教材的不足,用好教材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版本教材皆倾注了无数专家的心血与汗水,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也并非完美无缺。 关于酶的高效性实验,人教版教科书所用材料为新鲜猪肝的

苏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总体框架和特色

一、总体框架 高中《生物》分为6册,其中《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1)、《生物:遗传与进化》(必修2)、《生物:稳态与环境》(必修3)为《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必修课程教科书; 《生物技术实践》(选修1)、《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2)、《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为《标准》选修模块的内容,为选修课程教科书。 1.在3册必修教科书中,没有安排绪论,而是以第一章的形式,分别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1)为强化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科学价值观,3册必修教科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均为“身边的生物科学”,分别提出一项“人类面临的问题”,再通过“生物科学与社会”传达一些生物科学应对问题的信息。 (2)为促进学生生物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形成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等),3册必修教科书的第一章第二节均为“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提出了能力要求“像科学家一样实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研究”。 2.在3册选修教科书中,则安排“绪论”——首先提出“2l世纪生物科学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分别讲述“实验是开启生物科学王国的钥匙”,“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科学发展趋势”,分别强调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社会联系比其他学科都更加密切的学科,是一门进展异常迅猛的学科。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献身生物科学工作和研究的热情。 3.高中《生物》必修教科书,每册均为五章,共13—14节。一般来说,每节教学安排约1~5课时,每册36课时。每节内容相对多一点,这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综合,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讲授以及“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选修教科书每册均为绪论加四章,栏目设置和必修教科书基本相似。 二、高中《生物》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色 1.教科书的表现形式体现图文并茂——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教科书凡能用“图和图群”表示的内容都用“图和图群”表示,文字尽可能精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