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

.(二)熟悉杀菌试验(最低杀菌浓度、最低致死浓度的含义及测定的方法,活菌计数法,石碳酸系数测定法);联合抗菌试验(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棋盘格法),协同、拮抗、无关、累加的概念。

.(三)了解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

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又称药敏试验,主要用于筛选抗菌药物或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药物完全抑制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优点:方法简便、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动物。

.缺点:不能根据体外试验结果肯定或否定一个药物的抗菌作用。试验菌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常用

.标准菌株:来自专门机构,我国是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临床分离株:经形态、生化及血清学等方面鉴定。不得有杂菌污染,不宜用传代多次的菌种,最好是重新活化的。控制培养时间。

.接种菌量的多少的计算培养基

.根据试验菌的营养要求进行选择

.培养基质量控制供试药物

.药物的浓度和总量要精确配制

.供试药物用适宜溶剂溶解并稀释至所需浓度,难溶药物加助溶剂。

.中草药或某些生药原粉的样品,应先提取,再浓缩至所需浓度对照试验

.试验菌对照:在无药情况下,应能在培养基内正常生长

.已知药物对照:已知抗菌药对标准的敏感菌株应出现预期的抗菌效应,对已知的抗药菌应不出现抗菌效应。

.溶剂及稀释剂对照:抗菌药物配制时所用的溶剂及稀释剂应无抗菌作用

(一)连续稀释法

.方法:液体法和固体法。

.用于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抑菌:药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杀死它,在药物除去后,微生物又可恢复生长

.杀菌:药物能杀死微生物,当药物去除后,微生物不再继续生长。

1、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方法:两倍稀释法

.步骤:

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成系列递减的浓度每

管加入一定量试验菌24-48小时后肉眼观察试管浑浊情况,记录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将未见细菌生长的各试管内的培养液(各吸取0.1ml)移种到新鲜的琼脂培养基上重新长出细菌的只具有抑菌作用,无菌生长(菌落数﹤5个)具有杀菌作用,记录最低杀菌浓度(MBC)。

液体稀释法图解

抗菌药物的浓度增加最低抑菌浓度移种平板

最低杀菌浓度

20-1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优点:能与药物充分接触,结果更具有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缺点:药液和培养基的混合物若不澄清,无法直接观察结果,需进一步试验才能确定MIC 值。

杀菌曲线

.选择适当的药物浓度,取适量于无菌试管中

,加入试验菌液,使各试管菌浓度约为

105CFU/ml。

.一定间隔时间内将试验管充分混合后取样并稀释,用平板法进行活菌计数,绘制活菌数的对数-时间曲线。

2、固体培养基稀释法

.(1)平板法

.方法:系列浓度的药物混入琼脂平板,用微量加样

器或多点接种仪接种试验菌。

.用途:用于各种药物的抗菌活性测定及新抗菌药物

的筛选。特别适合于非酵母样的真菌药敏试验及颜

色深、澄明度差的样品的抗菌作用测定。

.优点:在一组平板中测定多种试验菌的MIC,不受药物颜色及浑浊度的影响;容易发现污染菌。

.缺点:不易进行再培养而确定MBC。

.(2)斜面法

.方法:不同浓度的药物混入培养基中制成斜面,于斜面上接种一定量的试验菌,观察其MIC 值。

.用途:用于需长时间培养的试验菌(如TB)或避免孢子飞扬污染环境的霉菌。

.优点:不受药物颜色及浑浊度的影响;容易发现污染菌。

.缺点:不易进行再培养而确定MBC。

(二)琼脂扩散法

.定性试验

.基本方法:利用药物可以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的原理,将试验菌加入琼脂培养基,混合倾注平板或用L棒使试验菌均匀分布,然后加药于含菌平板,培养18-24小时后,根据抑菌圈或抑菌范围大小初步判断抑菌作用的强弱。

.用于细菌和酵母菌的药敏试验

1、滤纸片法

含药物的滤纸片含菌平板抑菌圈37℃培养

K-B法

.基本原理:滤纸片法,但需用统一的培养

基、菌液浓度、纸片质量、纸片含药量以

及其他试验条件。

.结果判断:卡尺精确量取,根据抑菌圈的直径大小判断该菌对该药物是抗药、中等敏感或敏感。

.打孔并注入药液代替滤纸片含菌平板药液

3、管碟法

.小管(玻璃管、铝管、钢管)放于含菌平

板上,小管内加入药液,根据抑菌圈直径

判断抗菌效力。含菌平板小管药液

4、挖沟法

.于无菌平板上挖沟取出琼脂条,沟内加入药液,然后在沟两旁接种几种试验菌。

.适用于一药多菌的测定。

ABC

1

2

3

4

5

药液细菌菌苔

接种的细菌

琼脂扩散法特点

.优点:简单、快速、可同时进行多样品或多菌株的研究。

.缺点:粗糙、重复性差、干扰因素较多,只用于抗菌药物的初筛。

第二节杀菌试验

一、最低杀菌浓度或最低致死浓度的测定

.最低杀菌浓度:指该药物能杀死细菌的最低浓度。

从对微生物广义而言,也可称之为最低致死浓度(

MLC)。

.

MBC(或MLC)的含义也可定义为: 在一定条件下,使绝大多数微生物被杀死,但允许有最少量微生物存活的药物最低浓度。

.将待检药物先以合适的液体培养基在试管内进行连续稀释,每管内再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液,培养后可得该药物的MIC,取MIC终点以上未长菌的各管培养液,分别移种于另一无菌平板上,培养后凡平板上无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药物的MBC(或MLC)。

20-1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

.进行实验时,在药物连续稀释后,每管内加

入定量实验活菌液(105-106细菌/ml)。培

养后从肉眼观察无菌生长的试管内各取培养

液0.1ml或0.01ml涂布于平板上测定存活菌

数,以使99.9%微生物致死的药物最低浓度

为MLC,即在一定条件下,存活的菌数不多

于原始接种数的0.1%。

二、活菌计数

(viable counting method)

.是在一定浓度的定量药物内加入定量的实验菌,作用一定时间后,取样进行活菌计数,从存活的微生物数计算出药物对微生物的致死率。

方法

.取实验菌与药物作用后的混合液,经稀释后取定量混入琼脂培养基,倾注成平板。培养后计数长出的菌落数或菌落形成单位(CFU)。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得药物稀释后每毫升内存活的细菌数或CFU。

三、苯酚系数测定法

(phenol coefficient)

.又称酚系数法,是以苯酚为标准,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将待测的化学消毒剂与苯酚对伤寒沙门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力相比较,所得杀菌效力的比值。

.苯酚系数是了解消毒剂杀菌效力的一种方法。

.苯酚系数=消毒剂的杀菌稀释度/苯酚的杀菌稀释度苯酚系数大于或等于2为合格。

.举例:将苯酚准确稀释为1:90、1:100,、、等;待测消毒剂准确稀释1:150、1:170、、、。分别取上述稀释液各5ml(10ml)加入一系列无菌试管中,置于20℃恒温水浴,使反应保持在20℃以下进行。各管内再加入伤寒沙门菌培养液各0.5ml,立即开始准确计时,在加菌后5、10、15分钟,分别从管中取一接种环的混合液接种于一支5ml(或10ml)的肉汤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

+为有菌生长,

-为无菌生长。

.根据5分钟不能杀菌,10分钟能杀菌的最大稀释度为标准来计算,则:

.苯酚系数=250/100=2.5

.或根据三个相同杀菌结果的稀释度比值的平均值来计算,则:

.苯酚系数=(225/90+250/100+275/110)/3=2.5

.苯酚系数愈大,则被测消毒剂的效力愈高。

.苯酚系数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某一消毒剂对伤寒沙门菌的苯酚系数的大小并不能完全代表它对其他细菌作用的强弱。

苯酚系数法还有以下缺点

ü1)有机物存在时消毒剂失去活性;

ü2)消毒剂可能对组织有毒性;

ü3)随温度变化而影响测定结果

;

ü4)只适用于同类消毒剂的杀菌效力测

定,对非酚类、季铵盐及不稳定的次氯

酸盐等均不能给予正确评价.

第三节

联合抗菌试验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有四种:

.协同作用:加强药物抗菌作用

.拮抗作用:减弱药物抗菌作用

.累加作用:作用为两者之和

.无关作用:相互无影响

.常用方法:棋盘稀释法和琼脂扩散纸片法

一、纸条试验(paper strip test)

.即在已接种实验菌的平板表面垂直放置两条浸有一种药液的滤纸条,培养后根据抑菌区的加强、减弱或无影响来判断它们在联合应用时的效应。

二、琼脂扩散纸片法

.含不同的两张滤纸片,放于平板表面,间距约3-5mm。培养后,按各自抑菌圈形状,来判断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时对受试菌株的作用情况。

协同作用

甲乙甲乙

甲乙两药抑菌环交界角平直

细菌对甲药不敏感,乙

药抑菌环向甲药扩大

甲乙

无抑菌作用的两药之间出现抑菌环

累加作用

甲乙

甲乙两药抑菌环交界角钝圆

无关作用

甲乙甲乙

甲乙

细菌对两药均耐药

细菌对甲药耐药,对乙药

敏感,抑菌环交界角尖锐

细菌对甲、乙两药均敏

感,抑菌环交界角尖锐

拮抗作用

甲乙甲乙

细菌对甲药耐药,对乙药敏

感,甲药对乙药发生切割状

拮抗现象

细菌对甲、乙两药均敏感

,乙药使甲药的抑菌环呈

扁圆形

三、梯度平板纸条试验

(paper strip-gradient plate test)

.含药的梯度平板的制备:

.先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平皿,平皿斜置待凝,再将

平板放置水平,加入含抗菌药物的琼脂培养基。

在重叠的双层平板中含有梯度浓度的抗菌药物,

自高浓度(

+)至低浓度(

-)依次递减。

.将实验菌悬液涂布于平板表面,

.取滤纸条浸透另一待检药液,按梯度平板中药物

浓度递减的方向置于平板表面。

.培养后,如待检药液对平板的药物有加强作用,

则可见纸条两端的抑菌区被扩大。

三、棋盘格法

.含两种不同浓度药物的试管或平板排列呈棋盘状

而得名。

.方法:分别测定联合药物各自对被检菌的

MIC,以确定药物联合测定的药物稀释度。选择6-8个稀释度,每种药物最高浓度为其MIC 的2倍,然后分别依次倍比稀释到其MIC的1/8-1/32。

2.0 1.0 0.5 0.25 0.12 0.06 0+ 0.25/ 0.50 -2.0/0 B A0 0.06 0.12 0.25 0.50 1.0 2.0

液体棋盘稀释法的药物浓度编排

部分抑菌浓度FIC 也称联合抑菌分数,指某一药在联合前后所测得的MIC

比值,可根据FIC指数来评价两抗菌药物联合作用时所

产生的效果。

如二待测药为A、B,则

A药与B药联合试验时A药的MIC ;FIC(A)= A药单独试验时的MIC

B药与A药联合试验时B药的MIC ;FIC(B)= B药单独试验时的MIC

所谓FIC指数,指二药各自的FIC之和,即FIC指数= FIC(A)+ FIC(B)

FIC指数与联合抗菌效应

FIC指数<0.75协同作用

FIC指数0.75-1累加作用

FIC指数1-2无关作用

FIC指数>2拮抗作用

FIC指数越小,则联合抗菌作用越强。

四、药物的体内抗菌试验

.在体外测定药物抗菌作用的同时,需进一步了解药物对试验感染动物是否有疗效,以确定体内抗菌效果。

.方法:将临床分离致病菌注入动物体内或感染外伤部位,,使动物感染发病或死亡,选用能引起小鼠全部死亡的最小菌悬液浓度即最小致死量(MLD)作为感染量;感染后再用欲测药物以不同剂量或不同给药途径进行治疗,同时试验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药物进行给药。

第四节

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1、试验菌

.应用标准菌株。标准菌株来自专门的供应机构。

.我国由北京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供应。

.在特定条件下,有时需用临床新分离菌株。

.试验菌加以合理的保藏,使用前应加以纯化及必要的生物学特征鉴定。

2、培养基

.质量需加以控制;

.原料、成品的外观及性能应符合要求,经无菌检查合格后使用。

3、抗菌药物

.药物的浓度和总量直接影响抗菌试验的结果,需要精确配制;

.固体药物应配制成溶液使用,有些不溶于水的药物需用少量有机溶剂或碱先行溶解,再稀释成合适浓度,如氯霉素及红霉素需用少量乙醇溶解;

.药液的PH值应尽量接近中性,使能保持药物的稳定性而又不致影响试验菌的生长;中药制剂中含有鞣酸,且具有特殊色泽,影响结果判断。

4、对照实验

1)试验菌对照:在无药情况下,应能在培养基内正常生长。

2)已知药物对照:已知的抗菌药物对标准的敏感菌株应出现预期的抗菌效应,对已知的抗药菌应不出现抗菌效应。

3)溶剂及稀释液对照:抗菌药物配制时所用的溶剂及稀释液应无抗菌作用。

小结

1、体外抑菌试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

2、杀菌试验(最低杀菌浓度or最低致死浓度的含义及测定的方法,活菌计数法,石碳酸系数测定法);联合抗菌试验(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棋盘格法),协同、拮抗、无关、累加的概念。

3、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可以: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以及可逆性等;②判断受试物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如果可能,确定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的剂量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④推测第一次临床试验(First in Human, FIH)的起始剂量,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安全剂量范围;⑤为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 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药物研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试验设计要重视与其他药理毒理试验设计和研究结果的关联性,要关注同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临床适应症和用药人群、临床用药方案,还要结合受试物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使得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果与其他药理毒理试验研究互为说明、补充或/和印证。 三、基本内容

(一)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长时,应考察配制后体积是否存在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膨胀造成终浓度不准的因素。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及生产单位。 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受试物应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和生产单位等,并符合试验要求。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若受试物的工艺发生可能影响其安全性的变化,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试验。

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

实验五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药物的抗菌试验是为了检查药物的抗菌能力。该项试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如抗菌药物的筛选,提取过程的生物追踪、抗菌谱的测定、耐药谱的测定、药敏试验、药物血浓度测定等各个方面。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在实验室进行,优点是方法简便、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活的动物、实验条件容易控制。因此,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已广泛应用各种测定了。 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是常用抗菌试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用系列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 (一)稀释法(结果示教) 稀释法有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和固体稀释法(斜面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μg∕ml或U/ml表示。 (二)琼脂扩散法 它是将抗菌药物加至接种试验菌的平板表面,抗菌药物在琼脂胶内向四周自由扩散,其浓度随扩散距离增大而降低,在药物一定的扩散距离内,由于药物的抗菌效应,试验菌不能生长,此无菌生长的范围称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的抑菌效应成正比。琼脂扩散法常有纸片法、管碟法、打洞法和挖沟法。 滤纸片法(K-B纸片法)-学生操作 滤纸片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新药的初筛试验(初步药物是否有抗菌作用)及临床的药敏试验(细菌药物第三性试验、以便选择用药)。滤纸片分湿、干两种,可以在试验时用无菌纸片沾取药物溶液放在含菌的平板表面,也以预先做成一定浓度的干燥纸片。一般来说预先做成的干燥纸片实用一些而且准确一些。 至于干燥纸片的制备方法:选用吸水力强而且质地均匀的滤纸,用打洞机制成6mm直径的圆纸片,120℃干燥灭菌2小时。然后把配制好的各种适宜浓度的抗生素溶液,每100张纸片加入0.5ml药液,使它均匀浸润,放在无菌平皿中,

抗菌肽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borth microdilution method) 实验方法: 1.用无菌蒸馏水在聚丙烯离心管中将抗菌肽和抗生素溶解制成1280 g/L的储 备液,然后用等量无菌的0.02%乙酸(含0.4% BSA)稀释,在用0.01%乙酸(含0.2% BSA)溶液对等量稀释后的溶液在进行一系列的双倍稀释,得到质量浓度为640,320,160……1.25 mg/L的共10个梯度的系列稀释液, 4 ?C下保存备用。 2.将待测细菌在灭菌MH肉汤琼脂平板上过夜培养,挑取菌落接种于灭菌试管 中的MH肉汤,37 ?C,180 r/min过夜培养。将培养后的菌液稀释至2*10^5-7*10^5 CFU/mL,向无菌的96孔平板中的1-11孔各加入100 μL的菌液,12孔不加入菌液而加入100 μLMH肉汤,然后从1~10孔逐一加入相应的待测抗菌肽,11孔作为扫描对照组不加肽。37 ?C,90 r/min培养18-24 h,这样待测抗菌肽的终质量浓度分别为64,32,16,……0.125 mg/L。(不知道待测抗菌肽添加量是多少,最终抗菌肽的终浓度怎么缩小了10倍) 3.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n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就是能阻止50%以 上细菌生长的最小肽浓度。用酶标仪在490 nm下对平板进行扫描,肽的MIC 的确定按照比对照孔(11孔)的浑浊程度低50%以上的最小质量浓度计算。 4.最小杀菌浓度MBC(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就是能抑制任何残 余菌落生长的肽的最低浓度。从没有细菌生长的平板孔中的内容物中取10 μL涂布到MH琼脂平板上,37 ?C培养18 h,以此来确定肽的MBC。 参考文献: 【1】汪以真,抗菌肽与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效果比较[J].中国兽医学报,2004,24(3):270-273. 抗菌肽的体外抑菌实验(平板法) 1.稀释:将一定效价的抗菌肽做6个浓度的稀释,将抗生素按正常使用剂量同 样做6个浓度的稀释 2.指示菌:指示菌用液体LB培养基培养24 h后稀释至10^6 CFU/mL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一、概述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药物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1、2]。狭义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Single dose toxicity study)是指为获得药物单次给予后的急性毒性反应的试验[2]。本指导原则所指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是广义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通常,可采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药的方式获得药物急性毒性信息。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注1]。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对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某些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1]。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 二、基本原则 (一)试验管理

药物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对于化学药,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同类化合物情况、适应症和用药人群特点、试验目的等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结合其它药理毒理研究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于中药和天然药物,还应考虑到其与化学药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由于中药、天然药物情况复杂,试验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 (三)随机、对照、重复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应符合一般动物试验的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 三、基本内容 (一)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样品或上市药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由于中药的

制剂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制剂长期毒性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长期毒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长期毒性研究可为医疗机构制剂(以下简称“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安全性参考信息,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毒性研究,可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毒关系和时毒关系、可逆性等;判断受试物长期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推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提供临床试验中解毒或解救措施的参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制剂、化学制剂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二、一般要求 长期毒性研究应遵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遵循毒理学研究中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进行试验设计和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具备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设备、设施及资质,必须取得相应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具有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的实验环境。 试验项目负责人必须获得相关专业领域副高级以上职称(含副高),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业务培训。 三、基本内容 制剂的开发背景和研究基础各不相同,在长期毒性研究立题之前应进行文献查阅,根据申报品种的立题依据、临床意义、处方来源、使用历史、有效性与安全性等背景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一)试验项目的选择 1.制剂注册申请

(1)中药制剂若满足以下全部条件,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①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 ②处方中的药味用量不超过法定药品标准规定; ③处方组成中不含有法定标准中标识有毒性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材(毒性药材是指历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和有毒的药材,如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 ④处方组成不含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⑤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 ⑥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容量、最大给药浓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⑦临床实际用药周期为1周以内。 实际用药周期超过1周者,如符合上述条件,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能提供可靠的临床安全性资料,亦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2)申请配制的化学制剂属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3)本医疗机构已有品种的改剂型品种,如果配制工艺无质的改变且临床用量、给药途径相同,可以免报长期毒性研究资料(缓释、控释制剂除外)。否则,应按临床拟用途径比较改变前后的长期毒性反应。 (4)化学制剂注射剂品种,参照新药的注射剂相关研究技术要求进行试验研究,提供申报资料及文献资料。 2.制剂补充申请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平台》——《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小组成员: 实验日期:5月27日-5月30日 微生物综合实验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班级16级生物技术1、2班姓名 学号座位号 实验日程安排 日期开始时间实验内容备注 5月27日(周一)14:30-15:30 实验背景、原理、方法 讲解 15:30-18:00 分组准备试剂、培养基、 实验器具 5月28日(周二) 上午 8:00-8:30 体内抑菌实验细菌接 种、培养 8:30-10:30 体外抑菌实验:MIC法 10:30-11:40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体 外抑菌实验:纸片法、 5月28日(周二) 下午12:30-13:30 体内抑菌实验:4小时 实验组稀释涂布 5月28日(周二) 晚上20:00-21:00 体内抑菌实验:12小时 实验组稀释涂布 5月29日(周三) 上午10:00-12:00 体内抑菌实验:24小时 实验组稀释涂布; 体外抑菌实验:纸片法、 MIC法结果观察,分析; 5月30日(周四) 上午8:30-12:00 体内抑菌实验:4小时、 12小时、24小时实验组 结果观察、分析; 所有实验结果的统计与 讨论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一、实验原理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药物的体外抑菌实验,是指在体外测定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能力的实验。它是常用抗菌实验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系列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 稀释法有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和固体稀释法(斜面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ug/ml或U/ml表示。其结果判断方法为凡无肉眼可见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琼脂扩散法是将抗菌药物加至接种试验菌的平板表面,抗菌药物在琼脂胶内向四周自由扩散,其浓度随扩散距离增大而降低。在药物一定的扩散距离内,由于药物的抗菌效应,试验菌不能生长,此无菌生长的范围称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的抑菌效应成正比。琼脂扩散法常有纸片法、管碟法、打洞法和挖沟法。一般药敏实验常采用纸片法,我们可以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菌种对药物的敏感性,是敏感,中度敏感还是耐药。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评定标准,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如: 复方新诺明(SXT)左氧氟沙 星(LEV) 庆大霉 素(CN) 苯唑西 林(OXA) 氯霉素 (CM) MIC ug/ml 敏感(S)≤2/38 ≤1 ≤4 ≤2 ≤8 中度敏感(I)-- 2 8 -- 16 耐药(R)≥4/76 ≥4 ≥16 ≥4 ≥32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 .(二)熟悉杀菌试验(最低杀菌浓度、最低致死浓度的含义及测定的方法,活菌计数法,石碳酸系数测定法);联合抗菌试验(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棋盘格法),协同、拮抗、无关、累加的概念。 .(三)了解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 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又称药敏试验,主要用于筛选抗菌药物或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药物完全抑制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优点:方法简便、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动物。 .缺点:不能根据体外试验结果肯定或否定一个药物的抗菌作用。试验菌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常用 .标准菌株:来自专门机构,我国是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临床分离株:经形态、生化及血清学等方面鉴定。不得有杂菌污染,不宜用传代多次的菌种,最好是重新活化的。控制培养时间。 .接种菌量的多少的计算培养基 .根据试验菌的营养要求进行选择 .培养基质量控制供试药物 .药物的浓度和总量要精确配制 .供试药物用适宜溶剂溶解并稀释至所需浓度,难溶药物加助溶剂。 .中草药或某些生药原粉的样品,应先提取,再浓缩至所需浓度对照试验 .试验菌对照:在无药情况下,应能在培养基内正常生长 .已知药物对照:已知抗菌药对标准的敏感菌株应出现预期的抗菌效应,对已知的抗药菌应不出现抗菌效应。 .溶剂及稀释剂对照:抗菌药物配制时所用的溶剂及稀释剂应无抗菌作用 (一)连续稀释法 .方法:液体法和固体法。 .用于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抑菌:药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杀死它,在药物除去后,微生物又可恢复生长 .杀菌:药物能杀死微生物,当药物去除后,微生物不再继续生长。 1、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方法:两倍稀释法 .步骤: 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成系列递减的浓度每 管加入一定量试验菌24-48小时后肉眼观察试管浑浊情况,记录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将未见细菌生长的各试管内的培养液(各吸取0.1ml)移种到新鲜的琼脂培养基上重新长出细菌的只具有抑菌作用,无菌生长(菌落数﹤5个)具有杀菌作用,记录最低杀菌浓度(MBC)。 液体稀释法图解 抗菌药物的浓度增加最低抑菌浓度移种平板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药敏试验) 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药敏试验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滤纸片扩散试验(Kirby-Baueer Dice Diffusion);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目的要求] 1、熟悉体外抗菌试验操作技术。 2、掌握药物抗菌能力体外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用途。 [实验原理] 常用的体外测定药物抑菌能力的方法有两大类:琼脂渗透法与浓度系列稀释法。琼脂渗透法时利用药物能够渗透至琼脂培养基的性能,将实验菌混入琼脂培养基后倾注成平板;或将试验菌均匀涂于琼脂平板的表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已含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根据加药的操作方法不同而有滤纸片法、打洞法、管碟法及挖沟法等。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药物的抑菌能力。浓度系列稀释法时把药物稀释成不同的系列浓度,混入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结果,求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1、细菌:所用细菌应包括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它假单孢菌属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对临床应用有代表性的菌株数量,创新药应不小于1000株。其它类新药根据新药抗菌谱宽窄可作200-500株。试验时应包括有国际公认质控菌株(如金葡菌ATCC25925,大肠杆菌ATCC25922和绿脓杆菌ATCC27853等)。 2、培养基:选MH(Muelkr-Hintop)培养基。链球菌、流感杆菌需接种到巧克力琼脂平板或加5%羊血。淋球菌接种到哥伦比亚培养基上。

(仅供参考)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3 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可以: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以及可逆性等;②判断受试物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如果可能,确定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的剂量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④推测第一次临床试验(First in Human, FIH)的起始剂量,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安全剂量范围;⑤为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 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药物研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试验设计要重视与其他药理毒理试验设计和研究结果的关联性,要关注同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临床适应症和用药人群、临床用药方案,还要结合受试物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使得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果与其他药理毒理试验研究互为说明、补充或/和印证。 三、基本内容 (一)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

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长时,应考察配制后体积是否存在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膨胀造成终浓度不准的因素。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及生产单位。 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受试物应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和生产单位等,并符合试验要求。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若受试物的工艺发生可能影响其安全性的变化,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试验。 化学药物试验过程中应进行受试物样品分析,并提供样品分析报告。成分基本清楚的中药、天然药物也应进行受试物样品分析。 (二)实验动物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通常采用两种实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理想的动物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对受试物的代谢与人体相近; ②对受试物敏感;③已有大量历史对照数据,来源、品系、遗传背景清楚。在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前应采用合适的试验方法对实验动物种属或品系进行选择。通常,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非啮齿类动物首选Beagle犬,特殊情况下可选用其他种属或品系动物进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必要时选用疾病模型动物进行试验。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药物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1、2]。狭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Single dose toxicity study)是考察单次给予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2]。本指导原则所指为广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可采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药的方式获得药物急性毒性信息。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见注释1)。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对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某些药物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所致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1]。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 (一)试验管理 用于支持药品注册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对于化学药,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同类化合物情况、适应症和用药人群特点、试验目的等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结合其他药理毒理研究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于中药和天然药物,还应考虑到其与化学药的不同特点,试验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 (三)随机、对照、重复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应符合动物试验的一般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 三、基本内容 (一)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长时,应考察配制后体积是否存在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膨胀造成终浓度不准的因素。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及生产单位。

体外抑菌实验方案

体外抑菌实验方案 体外实验室是筛选抗菌药物或测试新药抗菌性能的重要环节。药物对细菌代谢的影响,可以使细胞呼吸量减低,或酶系统受到抑制等,因而出现细菌停止生长或部分抑制,借以判断药物对细菌有无抗菌作用或抗菌范围。体外实验是细菌与药物直接接触,没有机体诸因素参与,故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完全一致,需两方面综合分析进行评价。 一、体外实验的准备 (一)实验菌株的选择 一般使用实验室保存的典型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 (二)培养基的制备 选择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三)实验器皿的准备 抗菌实验的步骤需用无菌操作,应用的试管、平皿、吸管等与细菌接触的器皿,均需经过高压灭菌后应用。 (四)药物的准备 实验时称取一定量的药物,铵盐基折算成效价/mg,配成溶液或制成均匀的混悬液,pH调至中性。 (五)菌液制备 抗菌药物实验是针对细菌的作用,实验菌株不能含其他杂菌。 (六)细菌计数 将菌稀释至OD值为0.002(实验时1ml菌液加1ml药液OD值降为0.001)二、体外抗菌实验(试管稀释法) (一)1ml药液采用8个梯度:500、100、50、25、10、5、2.5、1.25(ug)。 配置方法: 每个药液浓度为1ml,8个梯度总共694ug,取整700ug。 (1)称取700ug待测物,溶解在1.4ml溶剂中得到500ug/ml的药液。 (2)从500mg/ml的药液中取0.4ml,加入1.6ml溶剂得到100ug/ml的药液。(3)从100mg/ml的药液中取1ml,加入1ml溶剂得到50ug/ml的药液。

(4)从50mg/ml的药液中取0.5ml,加入0.5ml溶剂得到25ug/ml的药液。(5)从50mg/ml的药液中取0.5ml,加入2ml溶剂得到10ug/ml的药液。 (6)从10mg/ml的药液中取1ml,加入1ml溶剂得到5ug/ml的药液。 (7)从5mg/ml的药液中取1ml,加入1ml溶剂得到2.5ug/ml的药液。 (8)从2.5mg/ml的药液中取1ml,加入1ml溶剂得到1.25ug/ml的药液。 (图示如下图) (二)1ml菌液采用OD值0.002的菌液 配置方法:菌悬液在600nm波长下测定其OD值,根据具体的OD值按10倍稀释使菌悬液的OD值接近0.002,在接近0.002后缩小稀释倍数使菌悬液OD 值为0.002。 (三)菌药混合培养 取稀释药液各1ml分装于小试管内(从稀到浓可不换吸管),做好标记,然后取经培养16-18h细菌培养液,每管1ml,每小试管总量为2ml,置37℃培养箱内培养16-18h,检查结果。 (四)结果分析 如加入细菌的药液管仍未澄清,即表明无细菌生长,则该管药物有抗菌作用;如为浑浊,即表明细菌已生长,该管药物无抗菌作用。以完全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作为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即为该药物最小抑菌浓度。

皮肤用药毒性试验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内接触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动物:选用成年健康家兔(2kg)、白色豚鼠(300g)、白色小型猪(7kg)或大鼠(200g)。家兔 或小型猪每组4只,豚鼠或大鼠每组10只。受试动物应皮肤光滑、无损伤、无皮肤病。 2.受试物:膏剂、液体或粉末。前两者可直接试验,后者需用适宜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 林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良好接触。 三试验方法 1 受试动物皮肤制备: ①完整皮肤制备:动物在给药前24h,将背部脊柱两侧去毛,可采用剪、剃或适宜的脱毛剂,如8%Na2S等。去毛范围约相当于体表面积的10%左右,即家兔约150cm2左右,豚鼠、大鼠约40cm2左右,小型猪约300cm2。去毛后24小时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因去毛而受伤,受伤的皮肤不宜做完好皮肤的毒性试验。 ②破损皮肤准备:按上述方法将受试动物去毛,消毒皮肤后,用消毒手术刀做井字形划破表皮,或用砂布纸摩擦打毛皮肤等,以皮肤出现轻度渗血为度。 2 剂量选择和分组: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应设赋形剂组或空白组。试验组分为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各2~3个剂量组。每组动物数为家兔或小型猪4只,大鼠或豚鼠10只,雌雄各半。低剂量组以临床用制剂(含辅料)用量不低于1g或1ml,高剂量组为低剂量组的2~4倍,或各剂量组间间距根据受试物毒性大小和预试结果而定,一般以0.65~0.85为宜。根据中药具体特点,可以提高浓度或增加24小时内用药次数。若用受试物剂量超过有效浓度20倍以上,仍未出现异常反应或死亡,则只设一个高剂量组 3 给药方法及观察时间:试验时,将受试物均匀的涂敷于动物背部脱毛区,破损皮肤则在脱毛区划破皮肤后再涂敷受试物,并用无刺激性砂布、胶布或网孔尼龙绷带加以固定。给受试物24小时后,可用温水或适当溶剂去除残留的受试物或赋形剂,每日观察,连续观察7天。给受试物时应注意,若受试物是固体粉末或中药散剂,则需加适量水或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林、橄榄油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如受试物时液体,除用纱布固定外,还应在其覆以聚乙烯薄膜,然后再包扎固定,以防止液体挥发。给药后,要防止动物舔食受试物。 4. 观察内容:观察动物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包括动物体重、皮肤、毛发、眼睛和粘膜的变化,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的变化。若有动物死亡则需进行尸检和肉眼观察。当有肉眼可见病变时,则需进行病理学检查。 四结果判断及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行判断。试验报告应详细论述实验方法,列表说明分组、剂量、动物数、每日用药次数、中毒表现及死亡动物数,有死亡动物时,应报告病例解剖学及病理组织学检验报告,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 (一)试验条件 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年龄一般为7-9周龄。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 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天然植物体外抑菌实验

天然植物体外抑菌实验 中国中学:陆思怡尹意添陈玺梁栋指导老师: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不科学使用.很多弊端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植物源农药悄然兴起。因此,本课题开始研究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课题采用,苹果,姜,大蒜进行汁液提取,抗生素溶解,使用大肠杆菌作为样品进行实验。经数据研究分析,抗生素具有明显抑菌作用,且这四种提取物所表现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但由于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及实验材料的不完备,致使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苹果,清水,蒜,姜均对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蒜溶液的抑菌作用大于其他溶液,但相对于抗生素效果较弱。 关键词大肠杆菌抑菌试验天然植物提取液 前言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毋容置疑,农药、化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腾飞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不科学使用.很多弊端突出,如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已成为当前应用农药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植物源农药悄然兴起,因其与环境兼容性好、高效、低毒、低残留,并且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力小.目前已成为农药研究开发领域的热门之一。因此,本课题探究的是天然植物源对于微生物的抑菌效果。为此,我们选用了清水,苹果,姜蒜和抗生素进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 研究方法和过程: 实验法:

1.实验材料 苹果、姜、蒜、大肠杆菌群落、清水、头孢药片 2.实验器材 培养皿、量筒、研钵、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滤纸、漏斗、移液管、酒精灯、涂布棒、镊子、接种环 实验步骤: 1.制作液体培养基(酵母菌提取物:0.50g 蛋白胨:1.06g 氯化钠:1.00g 水:100ml) 制作固体培养基(酵母菌提取物:0.55g 蛋白胨:1.00g 氯化钠:1.00g 琼脂:2.00g 水:100ml )并调节PH值(弱碱性) 2.将固体、液体培养基进行高温蒸汽灭菌(121.3摄氏度 1.05kg/cm^2 20分钟) 3.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作培养基平板,静置16个小时 4.将接种环加热杀菌,待冷却后,用其刮取挂肠杆菌菌落,加入液体培养基内,放入恒温 摇床中,4小时 5.将苹果,蒜,姜放入研钵中进行研磨,获取苹果、姜、蒜汁液,并过滤。 6.将抗生素加水溶解,制成溶液,另取50ml清水。 7.制作抑菌纸片24片(圆形,直径8mm,滤纸),将抑菌纸片(12片)浸入过滤后的橙 皮橙肉溶液,将6片抑菌纸片浸入清水,同样6片浸入头孢溶液,静置1小时,后取出风干(斜置于干净培养皿中,不可直接粘贴在培养皿中) 8.将培养好的大肠杆菌液体培养基取出,带入无菌操作室中进行固体培养基大肠杆菌种 植,用移液管取1ml液体培养基加入培养基平板,涂布棒垂直均匀涂抹培养基平板。9.取已风干的完好的橙汁、橙皮、头孢溶液和清水的抑菌纸片(各3片),轻放于固体培 养基之上(每片抑菌纸片之间的间隔为2~3cm) 10.将已放入抑菌纸片的固体培养基放入人工气候箱(37摄氏度湿度24)培植大肠杆菌 静置16~24h 11.测量抑菌圈直径,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制剂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长期毒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长期毒性研究可为医疗机构制剂(以下简称“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安全性参考信息,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毒性研究,可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毒关系和时毒关系、可逆性等;判断受试物长期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推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提供临床试验中解毒或解救措施的参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制剂、化学制剂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二、一般要求 长期毒性研究应遵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遵循毒理学研究中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进行试验设计和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具备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设备、设施及资质,必须取得相应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具有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的实验环境。 试验项目负责人必须获得相关专业领域副高级以上职称(含副高),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业务培训。 三、基本内容 制剂的开发背景和研究基础各不相同,在长期毒性研究立题之前应进行文献查阅,根据申报品种的立题依据、临床意义、处方来源、使用历史、有效性与安全性等背景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一)试验项目的选择 1.制剂注册申请 (1)中药制剂若满足以下全部条件,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①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 ②处方中的药味用量不超过法定药品标准规定; ③处方组成中不含有法定标准中标识有毒性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材(毒性药材是指历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和有毒的药材,如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 ④处方组成不含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⑤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 ⑥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容量、最大给药浓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⑦临床实际用药周期为1周以内。 实际用药周期超过1周者,如符合上述条件,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能提供可靠的临床安全性资料,亦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2)申请配制的化学制剂属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3)本医疗机构已有品种的改剂型品种,如果配制工艺无质的改变且临床用量、给药途径相同,可以免报长期毒性研究资料(缓释、控释制剂除外)。否则,应按临床拟用途径比较改变前后的长期毒性反应。 (4)化学制剂注射剂品种,参照新药的注射剂相关研究技术要求进行试验研究,提供申报资料及文献资料。 2.制剂补充申请 (1)增加中药制剂的功能主治(需延长用药周期或者增加剂量者)、增加化学制剂的适应症,应当提供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变更制剂使用剂量,应当提供长期毒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 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 (一)试验条件 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年龄一般为7-9周龄。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 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 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 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

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 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 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 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试验观察:给受试药物后至少应观察2周,根据毒性反应的具体特点可适当延长。对每只动物均应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各种毒性反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给受试药物当天至少应观察记录两次,以后可每天一次。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皮肤、粘膜、毛色、眼睛、呼吸、循环、自主及中枢神经系统行为表现等。动物死亡时间的记录要准确。给受试药物前、给受试药物后1周、动物死亡及试验结束时应称取动物的体重。所有动物包括死亡或处死的动物均应进行尸检,尸检异常的器官应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固定剂量试验法所获得的结果,参考下表标准进 行评价。 单次口服固定剂量试验法结果的评价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 药效试验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药敏试验) 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药敏试验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滤纸片扩散试验(Kirby-Baueer Dice Diffusion);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目的要求] 1、熟悉体外抗菌试验操作技术。 2、掌握药物抗菌能力体外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用途。 [实验原理] 常用的体外测定药物抑菌能力的方法有两大类:琼脂渗透法与浓度系列稀释法。琼脂渗透法时利用药物能够渗透至琼脂培养基的性能,将实验菌混入琼脂培养基后倾注成平板;或将试验菌均匀涂于琼脂平板的表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已含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根据加药的操作方法不同而有滤纸片法、打洞法、管碟法及挖沟法等。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药物的抑菌能力。浓度系列稀释法时把药物稀释成不同的系列浓度,混入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结果,求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1、细菌:所用细菌应包括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它假单孢菌属及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