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懂点中医

懂点中医

懂点中医
懂点中医

·看完这个,你就是生活中的专家了!<实用>

懂点中医——入门篇

【纵横】精华版https://www.doczj.com/doc/6f12167016.html, 简体版https://www.doczj.com/doc/6f12167016.html,

一、阴阳——现实世界的变奏符

1.阴阳的意义:解释万物演化动态的出发点。

2.阴阳的涵义:

阳——推动,主导,刚执

阴——守持,承应,柔顺

3.现实中的阴阳

地理环境、居住环境、男女性别、人体构造、季节气候、心理情绪、颜色、音乐。

4.动态地理解阴阳

转化、交通。变化中的守衡。

二、五行——现实世界的定位符

1.什么叫"五行"?

行者,道也。天道五行。

2.五行的特性

3.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4.从五行看世界(方位、生灵、五味、五色),一物而具五行。

三、精气——生命的创生之源

1.生命的本质是精气的活动。

(聚散离合)

2.精气来源于自然。

3.保守精气是养生之原则。

4.天年极寿

四、天人相应——生命的有序性之源

1.人与自然的统一。

2.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3.人体整体的统一。

4.病的人和人的病。

5.维护和谐,维护统一。

五、脏象经络——我们身体的构造图

阴阳五行确实是一套宏大而深奥的理论。试想一下,要将整个庞大的宇宙万物都收纳到这么一个袋子中,其中玄机实在不是一下子就能都弄懂的。就象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结果很简单,而其中的推导过程而公式背后的哲学意义,则少有人能详之。好在我们不需要去推求这些神秘的东西,而只要知道一些现成的常识,然后依葫芦画瓢去用就是了。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如何从阴阳五行来分析人体的结构,还有其中运转的机理。千万不要认为这很复杂,虽然现代医学总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但从中医来看却很简单!

1.生命的运转原理

阴化阳(异化);阳化阴(同化)——新陈代谢

2.五脏六腑——精气的生化工厂

(1).心:主神明;主血脉;应舌;在志为喜(政权首脑)

(2).肺:主气;主皮毛;应鼻;在志为悲(行政机构)

(3).肝:主疏布;主筋;应目;在志为怒(商业流通)

(4).脾:主运化水谷;主肉;应口;在志为思(产业部门)

(5).肾:主藏精;主骨;应耳;在志为恐(金融、储备部门)

(6).胃:主纳谷

(7).胆:主生清去浊

(8).膀胱:主储藏、排泄水液

(9).小肠:升清泌浊

(10).大肠:传化糟粕

(11).三焦:水谷精气流通的道路

3.十四经络——真气流通的互联网

(1).经络分部

(2).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

4.营卫气血——生命活力的载体

(1).营卫

(2).气血

六、风寒暑湿——自然气候的常与变

1.风

(1).风的特性:百病之长?风性动摇?侵犯阳位

(2).内风和外风

2.寒

(1).寒的特性:收引,凝滞?寒伤阳气

(2).内寒和外寒

3.暑

(1).暑的特性:蒸迫,耗散?暑多挟湿

(2).阴暑和阳暑

4.湿

(1).湿的特性:湿性重浊?湿性缠绵?湿阻气机

(2).内湿和外湿

5.燥

(1).燥的特性:燥伤津液

(2).内燥和外燥

6.火

(1).火的特性:火性炎上?火热伤津?火盛动血

(2).虚火和实火

7.毒

(1).表现特点:

(2).危害:

七、痰瘀虫毒——内生邪气

1.痰饮——体内的"垃圾"和"氓流":

(1).概念:津液代异常,停积于局部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经常咯痰或呕吐痰涎,胸背怕冷,局部板着不适,恶心欲吐,易晕车晕船,困顿易睡,舌苔白腻或黄腻,多见于吸烟、饮酒、肥胖之体及好食高脂、高糖、高胆固醇之人。

(3).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4).危害:阻碍脏腑正常气化流通,导致肺、脾功能下降,影响精神和体力。进一步发展沉积于血脉,影响心、脑脉络的畅通,引发相应的脏器损害。

2.结气——交通堵塞是个问题

(1).概念:气机运行障碍,郁阻于脏腑经络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腹胀,腹痛,胸闷,或胸腹间难以名状之不适感,嗳气,肠鸣,得矢气而快。或有两胁胀痛,喜欢叹气,常见于心情压抑、工作紧张、多心多虑、神经质之人。(3).危害:引起脏腑机能受阻,影响脏腑之间功能协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动荡和紊乱。进一步发展导致血液和痰饮的郁积,引发积滞的产生。

3.瘀血——人体内也有"坏账

(1).概念:血液运行异常,溢于脉外或阻于脉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局部脉络青紫或黑色,或有见脉络明显曲张,或部位固定不移的刺痛,或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瘀斑,或口唇、舌质紫暗,或爪甲干燥,表皮干厚脱屑,轻度的仅表现为爪甲周围一圈偏黑。一般皮肤颜色偏干黑,常见于缺乏运动、久病体虚邪盛、或病在心、肝血分的患者。

(3).危害:引起血脉郁阻,导致经络局部或脏器功能的实质性损害,可以结合其它邪气(如寒、痰等)形成更顽固的病理,也可以单独逐渐发展引起出血或引起脏器功能衰竭。

4.宿食——生产过剩,货物成垃圾:

(1).概念:食物不能正常运化,停积于胃肠所引起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上腹部饱胀,嗳气频频,带有食臭气,厌食,口臭,舌苔腻;还有的表现出食后乏力,四肢发热,腹泻等。多发生于暴饮暴食,或长期摄入过度热量(高脂、高蛋白、高糖),喜欢较滞腻的食物(如粽子、红烧肉、面疙瘩、黄豆等、奶酪)的人。

(3).危害:引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进而造成相对的营养不足。宿食长期停留会向痰热转化,病邪从胃、肠向肝、心、肺发展,引起相应脏器经脉阻滞,功能迟钝,使人的体力下降。

5.虫邪——深藏不露的"腐败分子":

(1).有形的虫和无形的虫

(2).表现特点:破坏和侵噬局部组织,消耗养分和精气,引起局部的功能和结构失常。其具体表现往往随虫邪侵犯的部位而异。一般以胃肠多见,如肠胃有虫多表现出腹痛、食欲亢进而身体消瘦、睡觉磨牙、喜食异物(如米、泥土等)。虫证发于牙齿则出现龋齿,痨虫发于肺则形成肺痨,虫发于皮肤可出现疥、癣、皮肤溃疡之类的病证,另外还有象丝虫病、血吸虫病等,其表现十分复杂多样,无一定之迹象可查。但很多虫证往往可以在面部、手部、巩膜上找到明显的虫斑。另外虫证在湿热体质和肝气较旺的人也较易出现。

(3)."尸虫"与人体衰老、艾滋病、癌证等。

(4).危害:破坏脏腑经络,引起相应功能异常和结构损坏;消耗气血精气,日久导致人体正气衰竭。

八、自我诊察——有病早知道

1.我虚不虚

(1).气虚:

表现:语声低弱,活动易气喘,容易疲倦,四肢乏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舌体偏胖,脉象偏弱。

(2).血虚

表现:面色不濡润亮泽,偏黄或偏白,容易头晕、心悸、健忘,头发和皮肤也常失去滋润,舌质很淡,脉象偏快而且细。

(3).阴虚(精亏)

表现;多见于体形偏瘦者,面色及皮肤干而偏黑,畏热而耐寒,性格活跃而浮躁,对外界事务常过于敏感,容易发生咽喉肿痛等"上火"表现及其它各种火毒症。舌体偏瘦,脉细或弦。

(4).阳虚

表现:形体偏胖居多,但也有正常或偏瘦体形者。喜温而恶寒,上肢或下肢不温,皮肤偏白,性格较安静,反应偏迟钝,容易发生关节痹痛及水肿、咳喘、泄泻等寒伤阳气的病证。舌体偏胖大,舌面水分较多,脉沉。

2.火体还是寒体

火体:面色偏红,常于颜面的额、口、鼻周围易生粉刺,喜食凉、润之物,食辛辣则易加重上火,大便易结,小便偏黄,怕热,四肢不畏寒,舌体偏红,舌苔偏黄。大多为身体素质较好,喜欢运动或有阴虚倾向的人。南方人多见。

寒体:面色偏白,四肢不温,容易生冻疮,喜温热,畏寒凉食物,食冷则易腹泻。小便白,大便偏稀,舌体淡或偏暗,舌苔白。大多为缺乏运动,身体较差或有阳虚倾向的人。北方人多见。

3.痰湿怎么看

表现:大多数见于肥胖体质或常有烟、酒嗜好及贪食的人。有的表现为咳嗽咯痰,而有的仅表现为咽中有痰,有的表面上没有痰的症状但舌苔厚腻。平时容易困倦,或有恶心、易晕、乏力等症。

4.你的经络通不通

表现:经络不通在人体有很多表现,但典型一般表现在关节、韧带功能失常。局部有疼痛、堵塞、肿胀、麻木、畏寒或发热等症,局部活动障碍或完全瘫痪。常通过按摩、点压、叩击后减轻。如果是头面部的话还可引起头痛、耳、目、鼻等五官功能不利。有时经络痹阻也容易发生于胸肺部,引起背痛、心前区痛,胸闷等症。如果和痰(体内代谢郁滞产物)结合起来还可形成体内外的肿块。

5.望色看舌知百病

(1).舌质:

胖舌——脾虚或阳虚;瘦舌——阴虚;淡白舌——血虚;红舌——热;紫舌——寒或瘀;瘀斑——瘀

(2).舌苔

白厚苔——痰湿;黄苔——热;干苔——津亏;滑苔——水气;剥苔——胃气虚;

黄腻苔——湿热

一、精神调摄

1.神与形的关系

(1).形生神

(2).神御形

(3).形神相抱

2."心死则身生"

(1).恬澹虚无,真气从之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平平淡淡才是真

(4).千年大药

3.有害的情绪

(1).怒:伤肝,动气,动血

(2).悲:伤肺,泄气

(3).思:伤脾,结气

(4).恐:伤肾,伤精,下气

(5).惊:伤胆,伤心,乱气

(6).喜:伤心,伤阳

(7).忧:伤心,伤脾,滞气

4.战胜和超跃自我

(1).打好基础,煅练体魄

(2).移情易性,离爱别苦

(3).广见多识,修生养性

(4).有容乃大,三思后行

(5).超尘拔俗,返朴归真

二、饮食调养

食物不仅仅是食物

(1).食物为我们提供些什么?

食物是人体能量和物质的来源

食物都有偏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食物就是药物

(2).选择你需要的食物

你了解你身体的需求么?

好营养不一定代表好身体

选择食谱也要"辨证论治"

尊重自己的口味

饮食原则

(1).味宜清淡

(2).饮食有节(规律、节制)

(3).灵活调济(花色、搭配)

(4).入乡随俗

烹饪调制

(1).炒:去寒,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健脾开胃。

(2).蒸:蒸汤可以养胃,补益而不滋腻。其它食品蒸制后也有助于消化。

(3).煮(煲汤):充分融出营养,助脾胃运化。又水制性柔,利于滋养脏腑气血。另外可加入中药制成药膳。

(4).煎(烤、烧、煨):味香可以开胃,质地焦脆可以健脾,但相对不好消化,容易上火。

(5).腌制:更加入味,可增强食欲。但多食不利于经脉流通。

食物特性

(1).主食类

大米——甘,平,养胃生津。粳米生津更佳。糯米能补肺阴,但偏滞腻。晚米质柔营养较好,早米质硬胃弱不宜。

面食——甘,平,补脾益气,长肌,亦能养心气。面食宜发酵后食用宜消化,否则碍气。面条质柔养胃亦佳。麦片质燥,可健脾益气,但阴虚燥火者不宜。

玉米——甘,平,补中健胃实脾,亦能利水去湿。

红薯——甘,平,补脾益气充肌。

苡米——甘,平,健脾泄热利湿。

(2).蔬菜类

?叶菜类

青菜、小白菜——养胃生津,泄热除积滞。入肺、胃。

大白菜——生津,益胃,养肺阴,清热利水。入胃、肺。

包菜——养胃益肾,利心气,通络散结气。入心包、胃。

菠菜——清肝解毒,凉血,润燥通肠。入肝、胃。

韭菜——行气通经,活血通阳,温肾除痹。入心、肾。

苋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入肝、大小肠。

空心菜——利水渗湿,滑肠润胃,泄热止淋。入肺、肠。

芹菜——理气燥湿,平肝凉血。入肝、胃。

生菜——清热降火,生津,疏利肠胃。入肺、肝、胃。

香菜——理气化湿,醒脾,解郁。

?瓜菜类

黄瓜——清热解暑,养阴,润燥生津。入脾胃,小肠。冬瓜——清肺泄热生津。入肺。南瓜——补脾益气,充肌。入脾胃。丝瓜——化痰通络,消肿去湿。入脾肺。苦瓜——泻火解毒,凉血清暑。入心。瓠瓜——去湿化痰,宽中理气。入肺胃。茄子——解毒活血,消痈散结。入肝脾。番茄——养胃生津,和中消食。入心、胃。辣椒——通阳散表,发汗去寒,除湿开胃。入心、胃。?茎菜类豆芽——清热生津,疏利三焦。入三焦。山药——滋阴润脾,益肾补肺。入肺、脾。竹笋——清热化痰,升清化浊。入肝、胆。海带——润燥化痰散结。入肺。花菜——宣肺通经,化痰散结。入肝、肺。洋葱——化痰散结,杀虫。入心。土豆——补脾益气。入脾。白薯——补脾益胃,润肺生津,消痈解毒。入肺、脾。芋头——滋阴养脾,解毒散结。入脾胃。藕——生津养胃,去瘀泄浊,凉血实脾。入肺、脾胃。胡罗卜——养肝阴,补脾气,健胃消食。入肝、脾胃。萝卜——生津润肺化痰,凉血,下气消食。入肺。芥菜头——宣肺利气,化痰和胃。入肺、胃。?豆类黄豆——补脾益肾,去湿消肿。入脾、肾。绿豆——清热解毒,解暑生津,利水消肿。入心、肝。豌豆——益气和中,利湿解毒。入肝、脾胃。豇豆——健脾行气,消积导滞。入脾、小肠经。扁豆——健脾去湿,解暑,和中止泻。入脾。蚕豆——健脾补肾涩精,利湿。入脾、肾。青豆——和中解毒,养胃润燥。入肝、胃。刀豆——温脾补肾,降逆下气。入脾胃、肾、大肠。赤豆——健脾去湿,解毒,消痈。入脾胃、大小肠。?菌类平菇——渗湿,利肠胃。入脾胃。香菇——温肾养胃,益元气。入胃、肾。金针菇——滋养胃液,补中润肠。入胃、肠。木耳——滋肾养阴,凉血润燥。入胃、肾。银耳——滋阴润肺,益气生津。入肺、胃。?其它类豆腐——补脾肾,养胃和中,去湿,益精气。?野菜类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痢。入肝、大小肠。荠菜——清热凉血,利湿通淋,平肝疏风。入肝、胃、膀胱。红薯叶——清热泻火,疏散积滞。入肺、胃。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入肝、胃。木耳菜——凉血解毒,滋阴润燥。入肺、肝。(3).水果类苹果——补脾生津,消食。入脾胃。梨子——清肺生津,止渴。入肺、胃。香蕉——润燥通便。入脾、大肠。西瓜——解暑生津。入心、胃。梨瓜——清热养阴,生津止渴。入肺、胃。葡萄——生津止渴,宣中,消食,滋阴柔肝补肾。入胃、肝、肾。橘子、柑、橙——生津,醒脾,和胃,解酒,润肺化痰。柚子——顺气宽中,生津化痰。入肺、胃。木瓜——生津和胃,去湿泄浊,通筋除痹。入肝、胃。草莓——生津止渴,开胃悦脾,活血消瘀。入心、胃。杨梅——生津止渴,生清化浊,解酒,宣中。入肝、胃。石榴——生津止渴,杀虫止痢。入肝、

大小肠。椰子——清热养阴,生津利尿止淋。枇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和胃降逆。入肺、胃。菠萝——补脾生津,调中和胃。入脾胃。李子——生津止渴,活血通络。入肝。桃子——生津养胃,活血通络散结。入心、肝。柿子——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入肺胃。芒果——生津开胃,悦脾消食。入脾胃。龙眼——养营血,补心,安神益智。入心。荔枝——生津和胃,养心安神,悦肤色。入肝、心。樱桃——活血消瘀,养颜润色。入心、肝。甘蔗——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降逆,通淋,通痹。入肺、胃、大小肠。橄榄——清热生津,解毒,通痹。入肾。猕猴桃——清热养阴,止渴通淋,通筋骨,除痹。入肝、肾。荸荠——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入肺、脾。(4).水产类?鱼类鲢鱼——补脾益气,温中暖胃。入脾胃。黑鲢鱼兼入肾,能补肾益精。草鱼——和中补虚,去风除痹。入脾胃。鲫鱼——益气温中,扶虚养元,健脾利水。入脾。乌鱼——养血填精,健脾益气。入脾、肾。带鱼——补虚劳,益气养血。入脾。丝丁鱼——滋阴补液,润燥滑肠。入肺、脾胃。鲶鱼——补虚养脾益胃,利水通乳。入脾、胃。黄鳝——补虚健脾,强筋骨,通经除痹。入脾胃。鳗鱼——补虚扶羸,杀虫,养筋骨。入肝、脾。鲤鱼——健脾利水,补虚养元,下气通乳。入脾胃。桂鱼——补虚劳,养血,去瘀杀虫。入脾。黄花鱼——补脾益气。入脾。泥鳅——清热养脾,利湿解毒。入脾。银鱼——滋阴润肺,利水。入脾、肺。?贝类河蚌——清热利尿,消肿。入肺、膀胱。田螺——清热利湿,消肿散结。入小肠,膀胱。花蛤——清热利尿,养阴散结。入膀胱。鲍鱼——清热滋阴,和营润燥,补虚填精。入肝肾、小肠。干贝——养肝肾,强筋骨,清湿热。入肝肾。蛏——滋阴泄热,除烦,利湿。入肝、膀胱。牡蛎——滋阴补血,清热除烦。入肝、小肠。蜗牛——养血柔筋,消肿散结。入肝、小肠。?甲类虾——补肝肾,壮阳益气。入肝、肾。蟹——补肝肾,强筋壮骨,去毒火。入肝、肾、胃。鳖——滋阴降火,养血,软坚散结。入肝。龟——养血填精,滋阴潜阳。入肾。?软体类鱿鱼——补肝胃,收带脉,强筋骨。入肝、胃。墨鱼——补肝肾,涩精固冲。入肝、肾。海蛰——补肺润燥,滋阴化痰。入肺、肾。海参——补肝肾,填精养血润燥。(5).陆生类?兽类猪——补虚益气,养血,滋阴,润燥。入胃、肾。猪心:补心安神。猪蹄:强筋健骨,通乳。猪皮:滋阴润燥,养颜润肤。猪腰子:补肾固精。猪肚:养胃,补虚,止泻。猪肝:养肝明目。猪尾:补肾通督壮阳。牛——益气养血,强筋,去湿。入肝、胃。牛髓:补肾填精,滋阴降火。羊——养血通痹,温养肝肾。入肝肾。狗——温肝暖肾,去风湿。入肝肾。驴——补虚劳,益气养血,去风。入肝、脾。兔——补脾胃,养气血,解热毒。入脾胃、肝。?禽类鸡——温中益气,补肾益精。入心、肾。鸭——补脾益气,凉肝泄火。入肝、脾。鹅——益气补虚,暖胃生津。入脾胃。鸽——补肾益精,去风解毒。入肾。麻雀——温肾固精,收涩止遗。入肾。鹌鹑——补五脏,益气,强筋骨。入肾。燕窝——补虚劳,养胃阴,润肺和中。入胃、肺。?蛇类——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入肝、心。?两栖类青蛙——清热解毒,滋阴养胃,利尿消肿。入胃、肾、膀胱。?虫类?蛋类鸡蛋——清热滋阴,熄风安神。入心脾。鸭蛋——清热滋阴,补脾益胃。入脾胃。雀蛋、鹌鹑蛋——温肾固精,安神益智。入心、肾。(6).副食类饼类——健脾燥湿。入脾胃。干果类花生——润肺,降气,补脾。入肺、脾。核桃——补肾,壮骨,益智,养髓。入肾。瓜子——润肤,清肺,化痰。入肺。葵花子——滑肠,利水道,润燥。入小肠,膀胱。松子——补髓,祛风,燥湿。入肝肾。莲子——健脾,渗湿。入脾。大枣——养胃,补营血,和中。入胃。百合——润肺,养心,健脾。入心、脾、肺。板栗——补脾,固肾,

强筋,止血。杏仁——润肺,降气,化痰,止咳。入心、肺。山楂——和中,消食,化积,散瘀。入胃、肝。糖果类饴糖——养营,缓急,止痛。入脾胃。奶酪——滋阴,润燥,养营。入胃。糕点类——补脾益气,养营。入脾胃。速食面——健脾燥湿。入脾胃。(7).调料类盐——养营,补肾,益精。油——滋阴,养髓,润肤。入胃肠、肾。醋——行气,活血,止痛。入胃、肝。酱——宣中,开胃,行滞。入胃。糖:白糖——养营益气。入脾胃。冰糖——清热,养营,和中。入肺、胃。红糖——补血,活血,益气。入胃。胡椒——行气,温中,散结,杀虫,止痛。入肝、胃。花椒——温中,散寒,发汗,燥湿,杀虫。入肝、胃。桂皮——温经,通阳,散寒,除痹。入心、肾。姜——发表,散寒,和中,降逆,除滞。入心、胃。蒜——温中,解毒,杀虫,消食,化积。入心、脾胃。葱——解表,通阳。入肺。蜜——养营,缓急,和中,解毒。入脾胃。(8).饮料类水:井水——滋阴降火,止消渴。长流水——通经,散结。雨水——润肺,降逆。露水——养胃,滋阴,泻火。泉水——滋阴,生津,解毒。茶——清热泻火,解毒,宣中,升阳,利尿,化浊,消食,散积,祛风。入三焦、胆、胃。红茶略温,消食较好。绿茶偏凉,解毒清热较佳。咖啡——温中,燥湿,活血,通痹。入肝、胃。牛奶——滋阴和胃,解毒,润燥。酸奶养胃润肠更佳。酒——温经,通阳,活血,祛风,止痛。白酒偏温热,米酒可和中,啤酒补中益气,升阳,葡萄酒滋阴,养血。可乐——宣中,除滞,活血。

药补不如食补(1).是药三分毒(2).食补的优点:安全,持久,简便,大众化。

(3).食补原则?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4).食补方简介食品安全(1).毒行天下:化肥——生痰,滞气,瘀阻经脉。农药——损伤肝肾、脾胃,残毒留于体内引起风痰阻滞经脉。激素——刺激人体机能过早成熟,伤肾,败胃。包装——影响食物的天然质、味。防腐剂——伤胃,伤肝,引起血脉郁滞,严重者致癌。色素——伤肝,损血,不利经络流通。香精——伤脾胃元气,损肝,燥热伤阴。甜味剂——滋生痰湿,不利脏腑经脉流通。工业毒素——伤肝肾,损人精气,严重者致癌变。环境污染——空气:损肺气,痹阻心脉。水源:伤脾肾,损骨髓,夭寿。转基因食品——无直接毒性,然久食能令五脏不和,内生风痰。(2).绿色时尚:几个概念: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纯天然食品。解毒食品:白菜,豆腐,绿豆,生姜,米汤,茶叶。怎样选择地道的食品:1、色泽自然、明润。2、质地柔软,易熟易烂。3、煎煮时泡沫较少。4、口感滋润,多汁,味道充足。5、性质不偏,不伤正。(3).关于忌口:"发"的概念:指体内脏腑经脉宿有风、痰、湿热等邪气,在某些食物影响下可以加中暴发的情况。带"发"的食物:雄鸡,鲤鱼(鲢鱼、草鱼、鲫鱼、黄鱼),牛肉,狗肉,猪头肉,黄花菜,虾,韭菜,香菇等。

食品卫生(1).病从口入(2).什么样的食物不宜吃霉变食物(禁)馊腐食物(禁)没有检疫的肉食类(禁)生肉或生鱼(忌)超过质保期的食物(禁)看不到原质的深加工食品(慎)经过不洁净的加工过程或不洁净餐具装盛的食品(忌)野生动物(忌)(3)."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饮食之道(1).三餐有讲究早餐宜少(清淡,宜消化)午餐宜饱(为一日之主餐,量须足够)晚餐宜好(量略少些,但营养宜高)(2).进食有宜忌食前:洗手?静心进食:缓用?细嚼?少言食后:漱口?慢步?闲娱(品茶、电视、聊天等)(3).主次莫颠倒饭宜多,菜宜少主食多,副食少蔬菜多,肉食少三、环境与健康 1.居室环境(1).材料选择: 木结构——利肝。砖石结构——利肺。土结构——利脾胃。(2).选地原则:清(空气新鲜)、静(无

喧杂)、祥(避凶佞)、和(合风水)。(3).朝向原则:负阴抱阳(4).五个居住要素:木:风气流通(避滞)火:光线明亮(避晦)土:地气充足(避虚)金:居高临下(避湿)水:流水相依(避燥)(5).居室结构:五行分布的最佳格局:南方为大门及空院或阳台中间为客堂(会客厅)东、西为左、右厢房(书房或休闲卧室为佳)北边为厨房、厕所或主卧室(6).居室布置?阴阳得体:例如书桌宜靠阳台,床宜靠墙角。物件摆放停称,整体色调、布局应和谐。既要风水流通,又须涵神抱气。?宽紧适宜:太紧不利于气机疏畅,太宽则显清寒。?生机培衬:宜栽花种草,或于庭间,或于阳台之上。亦可养鱼、养鸟及猫狗宠物之类,但须注意卫生。 2.自然环境(1).空气空气宜清新。有害的空气:工业粉尘——毒害肺脏。陆地灰尘——影响肺功能。脏浊秽气——影响三焦,及脾胃运化。烟尘(包括吸烟、燃烧煤、油、炭烟及烹饪油烟)——痹肺生痰。(2).土壤土壤宜肥厚。?有缺陷的土质:土层过薄——作物发育不良,其民肌瘦,脾胃纳差,阴气不足。土质硬化——作物根系生长受限,气脉运行不通。其人气机不利,经脉不通。土壤沙化——作物缺乏营养,水分不足。其人体燥,营血不足。金多土重——作物刚脆缺乏弹性,质硬营养较差。其人肝气躁,筋骨不和,肺气不利。

(3).水质水质宜甘淳。?有缺陷的水质:水质偏重(重金属含量过高):伤肾,引起牙齿、骨骼发育障碍。水质偏硬(矿物盐过高):引起钙质等沉积,易致小便不利,经络不通。水质偏软(矿物元素不足):不利肾气,骨质弱。水质不洁(微生物过多):不适宜饮用,易致胃肠病。水质不和(掺入过多人工元素或受工业毒素污染):不利五脏,尤伤肝肾。水质偏寒(未经煮沸或深层地下水):易致脾胃、三焦虚寒。(4).气流气流宜通。?不流通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气机郁滞易生湿热引起积滞?多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易致中风、痹证等发生影响皮肤滋润(5).声音声宜幽静:静则神涵,动则神乱?噪音的危害:伤神:引起心志散乱,精力不易集中。重则至神精衰弱,颠、狂病等。伤肝胆:引起情绪波动,气机不调,肝胆气逆。?有益的声音: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风、雨、鸟鸣、水流、虫吟等):安神优雅的音乐:定志平和的语声:平气(6).干湿度干湿适度?过湿的环境:影响脾胃:不利脾胃运化,乏力,泄泻,食欲减退等。引起关节痹证易生湿疹、溃疡、脚气等皮肤病?过于干燥的环境:伤皮肤:引起皲裂、皱缩,缺乏光泽。伤咽喉、鼻:引起干燥、疼痛。伤肺:引起咳嗽,气逆。伤肝:引起情绪躁动。(7).温度温度宜适中,但须四季分明。?过热的环境:易上火伤元气,伤津,损神伤阴,折寿易生毒气?过寒的环境:伤阳气伤血脉,经络痹塞伤筋骨,寒痹曲伸不利(8).风水原则向阳不向阴:阳多为贵抱气不塞气:环抱之形流气不走气:亦须流通避煞不冲神:避风口、气头、王庙、碑冢等。 3.时间养生(1).四季养生:春季:阴气始消,阳气始生。宜:①保暖,防卒寒。②增加活动,舒展筋骨,外出踏青旅游。③早睡早起,经常散步。④饮食略偏酸、甘,食宜新鲜,少进厚味。⑤多喝茶。夏季:阳气炽盛,阴气薄弱。宜:①注意通风散热,减少活动,防中暑。②亦须防贪凉太过,感受风寒。③晚睡早起,午间休息。④食不宜多,常食新鲜瓜果,蔬菜,也宜适进辛辣热味。⑤多食姜。秋季:阴气始生,阳气始减。宜:①穿不宜过暖,适当凉爽而不受寒为宜。②适当活动,增加体能。③晚睡晚起。④增加饮食,多食滋润之品,少进辛热。

⑤多食水果。冬季:阴气大盛,阳气内藏。宜:①厚衣防寒,常戴巾、帽、手套、

护膝防冻。②减少户外活动。③早睡晚起,午间少休或不休。④增加营养厚味,适时进补。常食辛热食物。⑤适量饮酒,亦可喝咖啡。(2).一日四时:早晨:阳气方生。宜散步,轻松活动,或打太极拳,调气等。不宜过累。饮食宜淡,稀粥为好,不宜过饱。晨起可读诵,亦不可过于伤神。上午:阳气方长。是工作、活动、消耗的主要时间。中午:阳气方盛。阳极始阴。适作休憩,不宜连续劳作。饮食宜饱,但味不宜厚。下午:阳气始衰。作些强度稍次的劳动。此时神气易乏,宜减少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日暮:阴气方长。宜休闲,漫步,聊天。食可用饱,稍加厚味。晚上:阴气始盛。此时阳气入阴,人的精神相对活跃,可适当进行些脑力活动,不宜进行体力消耗。但不应熬夜,以免伤阴。另外,入夜不宜过食,饱食而卧,诸病乃生。子夜:阴极转阳,在此之前,应按时入眠,以利于保养精气。凌晨:阴气始衰,阳气方萌。此时阳气内伏,所谓"潜龙勿用",是人的正常睡眠期间。应保持充足的休眠。 4.辐射(1).概念:在自然环境中或各种电器件的使用过程种产生的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和射线。(2).种类:红外线:主要产生热效应,性质属热。对于虚寒的体质,有温通阳气的作用;对于火热体质则不宜。紫外线:?来源:主要是太阳光,另外一些灯具、视听设备、紫外消毒装置等是其人工来源。?影响:穿透力较短,性质以燥热为主。能助阳热,去阴邪,但过量则导致津液损伤,肌肤干燥,甚则焦灼络脉,引起血络瘀结。?避免过度暴晒,注意皮肤防护。微波:?来源:各种无线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脑、电视等)。高压线路和电视、电台发射塔附近尤其较强。?影响:扰乱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尤其引起头部经脉不调,损人神气。也能引起经脉异变,不过作用较核辐射要弱。?预防:不要与发射源长期近距离接触。家用电器放置不宜过密集。微波加工的食品,味、质均大有损,不宜食。核辐射:?两个来源:①地源性辐射:来源于地层的矿石中。另外由于各种核装置的应用,它也存在于X光机、核电站、核武器周围。②宇宙射线:宇宙星系中的核反应会释放出射线进入大气层,但由于大气层的阻挡,一般强度极弱。?影响:性质上属"风",微量的辐射对物种的生长和变异是有益的。但是过量的辐射容易伤阴,损真精,或导致经脉错乱,形成积块。?预防:①居住地区要远离各种核装置区域。②谨慎使用和进行各种射线穿透性检查和治疗。③居室材料不宜过多使用花岗岩等重型石材。(3).郑重提醒:①各种辐射对孕妇尤其有明显影响。②神经脆弱及肾虚体质者应少接触放射源③建议食用天麻、首乌、枸杞、菊花、海蛤、红枣、山药之类对抗辐射损伤 5.地域(1).江南水乡地貌:地势平坦,河流湖泊众多,物产丰盛。体质影响:气血丰润,精气充实,但湿气较重,易致经脉不通及脾胃病的发生。另南方上焦不足,下焦有余,情致治病易为常见。调养:经常活动四肢,调畅气机,导引经脉。(2).山地陵区地貌:地势起伏不平,土层较薄,多竹林。体质影响:体瘦,脾胃较薄弱,亦有多冒寒露而筋骨不通者。调养:注意调补脾胃,疏通筋骨。(3).北方平原地貌:地势开阔平坦,土层厚实,多风,冬季寒冷,夏季燥热。体质影响:体格较壮实,但多寒则气血内沉,易生痰、瘀、食滞内积及寒痹。调养:注意宣通脏腑,通达气血。(4).东北林区地貌:水多土旺,又多林木,夏季短而冬季严寒。体质影响:体质较强,气血充实,但肝木太旺,易致气逆及内外风证。调养:常宜平肝降气,调畅气机。

(5).西北戈壁地貌:沙地戈壁,水干土燥,风多雨少,极寒极热。体质影响:肌肉皮肤坚实,五脏气血精气相对不足。调养:调补脏气,发散腠理。

(6).东南沿海地貌:多沙多石,土少而不实,夏季闷热,四季多风。体质影响:脾胃不足,湿热内蕴,气机升降不利,肝肾阴虚。调养:经常调补脾胃,

滋养肝肾,防暑去湿。(7).北方草原地貌:水草丰盛,多风酷寒,其人多食牛羊乳酪厚味。体质影响:骨坚肉满,气血充盛,但多寒实内积。调养:以泻为补,内通外散。(8).高山雪地地貌:山高地陡,多沙石而少植被,气候严寒。体质影响:骨坚而肉薄,肺气不足,阳气不通。调养:实脾补肺,温通阳气。四、生活中的养生 1.避邪:(1).避风寒:?当天气剧烈变化时?当出入空调房间时?沐浴、饮酒、房事之后?不能露天而卧?注意脐腹周围保暖?婴幼儿及新产妇尤须注意(2).避瘟疫:?瘟疫流行时,不宜空腹、劳累、房室后接触密集人群区?服用避瘟丹、青草药、或贯众、大青叶等中药,多食野菜和大蒜。?烧艾、熏醋,也可烧熏其他芳香解毒的中草药。?居室保持通风,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五月初五泡服雄黄酒,并以艾叶熏灸关元、足三里。?瘟疫患者应隔离,死者的尸体应立即焚烧。其居室、用具并宜用石灰、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3).避寒湿:?不宜冒雾露?淋雨后宜热水温浴?家居潮湿处宜长烧艾叶温熏?衣物、棉被经常晒洗。?沐浴之后要及时擦干。?出汗后要及时换衣。(4).避虫、毒:?天然樟脑丸可以驱杀大部分爬行虫类。(不宜用人工合成者)?除蚊蝇以天然蚊香为好(没有耐药性,对人体安全)?治蚊虫叮咬可用风油精较好?毒虫蜇伤可用紫金锭,也可破开虫体取其体液涂抹,或用舌下津液涂抹。?毒蛇咬伤应扎缚肢体阻止毒素回流,并用紫金锭、季德胜蛇药等外敷,如无药物也可用冰块外敷减缓症情,内服半边莲、蚤休、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扛板归等。无论何种情况须及时送医院处理。如荒野地无医疗条件则宜局部切开伤口吮出毒素为宜。?食物中毒应及时用吐法,可用手指探吐或用盐汤吐。(5).避秽:?暑天避秽可服用人丹、十滴水。?以风油精微量搽人中及太阳穴、风池。?居室宜常常熏香?注意环境清洁卫生,庭院中或阳台上多养花种树 2.家电:(1).冰箱?冰箱中仍有细菌?定期宜开箱透气?冷冻后食物性质有变?熟食应用保鲜膜包好后冷藏?新鲜叶类蔬菜有助抗菌?绝大多数食物都不宜久藏(2).空调?空调温差不宜太大?能不用就不用?房间不宜全天封闭?空调房内要防干燥?不宜正对风向直吹?常出入空调房宜多运动出汗(3).电风扇?注意电风扇也有电磁辐射,不宜靠近?不宜正面直吹,风向移动为佳?提倡柔和自然模式?大热大汗后切忌暴吹(4).电视?观看距离宜在3-5米左右?不宜长时间观看?安装防辐射装置?电视各种元器件会放出有害物质,房间要通风。(5).电脑?属高辐射电器?CRT显示器是最主要的辐射源,建议购买有TCO 认证产品,并加罩保护频。?液晶显示器较为安全,但同样存在辐射(微波段)。?机箱宜封闭,防止辐射扩散。?不宜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容易伤肝阴,损目、脑等神经丰富的器官。?电脑及与电脑相联系的打印机、扫描仪、UPS等都属于辐射电器,工作时还会散发各种有毒物质,同样要保证房间的气流畅通。

(6).手机?属辐射产品。以微波辐射为主。?接通电话时须离头部30-50厘米远。?不宜长时间通话。?闲置时不宜贴身存放,宜放入包中。?使用耳机并不能减少辐射。耳机本身产生的电磁波也能对脑神经形成干扰。

(7).饮水机?不能用生水混入饮水机中。?饮水机的加热机芯大多为金属制造,其离子对人体有不良作用。?不提倡所谓"人工矿泉水",它本质上无法达到天然矿泉水的质地。?定期要清洗。?久置的纯净水不能饮

用。?塑料容器不是储水的最佳容器。(8).电话?注意电话机表面经常擦拭,尤其是话筒附近。?公用电话不宜离口唇太近,为细菌的富藏地。

(9).微波炉?为高辐射装置,一定要关好炉门再开通电源。?运转时保持与人30-50厘米距离。?微波炉加热过的食物质、味都有下降,并且对健康有一定影响。 3.日用品:(1).洗洁精?性质一般偏燥,容易损伤皮肤。

(2).洗发露?大多数性质偏于燥,对油腻和干燥发质均不宜。?干枯的发质宜用首乌类天然洗发剂。?天然洗发露未必天然。(3).洗衣粉?洗衣粉较肥皂对皮肤刺激更大,引起皮肤干燥。?某些洗衣粉中含水解酶同样会对皮表细胞产生伤害。?含磷的洗衣粉对环境破坏较大。?洗涤时宜荡涤干净,以免残留物被皮肤吸收。(4).牙膏?仍以天然药物牙膏效果好。?所谓"加钙"纯属没有必要。?含氟的牙膏未必对人体有利。(5).化妆品、护肤品?大多数化妆品对皮肤都有或多或少的刺激。?提倡淡妆。?不要迷信各种所谓"因子"的作用。?选用的原则是品牌+天然活性制剂(6).杀虫剂?不存在无毒的杀虫剂?大多数人工杀虫剂都存在抗药性的问题。?天然除虫菊制品仍然是首选的安全驱虫剂。?杀虫剂的释放密度不宜太高,适当保持气流通畅。

(7).衣被?经常洗晒,勿留浊气。?以丝制品对人体最好,棉料亦佳。贴身衣物及被子以上述料质为宜。?化纤料质大多偏燥。(8).眼镜?假性近视不戴眼镜为好?配眼镜度数应以略低于标准值为宜。?眼镜应选择轻质镜片和框架,避免对鼻骨压重刺激。?不提倡使用隐形眼镜,不利于眼部气血流通。 4.旅行:(1).晕车、晕船?有晕车晕船的人出门前不宜饱食,或吃过多油腻。?上车船之前服用3片生姜。?用风油精搽内关穴、太阳穴、迎香穴。?闭目养神,不要观看外景。?加强耳前庭功能锻炼。(2).时差?足够休息,然后适应当地时间。?带上小柴胡冲剂。(3).乘车?大车气流较通畅,比小车好。?不要开大窗吹大风。(4).备药?创伤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纱布,酒精)?解毒药(紫金锭、片仔癀)?开窍药(风油精,清凉油)?止泻药(藿香正气水)?夏天宜备解暑药(人丹、十滴水)(5).劳逸结合:勿劳累太过。(6).融入自然:多游览名山古胜,为天地精气所聚,于身体大有裨益。五、房中宜忌 1.房事对健康影响

(1).正面影响:调和阴阳(男子泻阳气,女子消阴气),疏通郁滞(2).负面影响:

①伤肾精,泻骨髓,损五脏②动血,引发各种血证(中风、冠心病......)③加快衰老④虚火内动(失眠、咽痛、心烦、内热等)⑤经络、血脉不调,腠理不通⑥引动宿疾⑦引发下焦病变(前列腺炎、膀胱炎、阴道炎、尿道炎、宫颈糜烂等)(3).男女有别①男子影响更严重②男子伤肾为多,女子伤肝脾为多③损伤程度与兴奋程度成正比 2.房事原则:不可戒不可不戒(1).量力而行房事频率:已婚年轻人一周一次为宜,体壮者最多不宜超过三天一次。中老年人一月一次,最多不宜超过一周一次。男子超过64岁,不宜泻精。(2).适可而止不宜过度兴奋。更不宜追求刺激而服用各种兴奋药物。 3.房事宜忌(1).年龄过早,不宜同房:男子宜过24周岁,女子宜过21周岁(2).不可忍精不泻,引起前列腺各种问题。(3).酒后不可同房。(4).饮食过饱,不可同房:伤脾胃。(5).妇人来经不可同房:极易致崩漏。(6).有妇科疾病如带下过多、月经不调者,应及时调治后再同房。男子同理。(7).大病之后,不可同房,易得阴阳易。(8).大虚之时,不可同

房,精伤难复。(9).妇人孕期前、后三月,新产百日内,不能同房。哺乳期内,慎用房事。(10).异常突变气候,不宜同房。(11).同房之时不可犯地忌。

4.性生活安全(1).讲究卫生:同房前男女皆须洗浴阴部,否则易导致宫颈及尿道的炎证。(2).避免疾病:①切忌滥交,极易感染性传播疾病。②提倡使用避孕套。

(3).合理避孕:①月经不调者,不宜使用安全期避孕。②各种避孕方法中,提倡避孕套避孕。药物、植环、结扎等均不利于人体健康。③如有意外怀孕须终止妊娠者,应越早越好,决不能拖延。 5.房事后调补(1).饮食必须清淡1、2日(2).宜食鳖、蟹、乌鸡、蒸蛋、猪腰、猪肚等调补(3).房事后不宜见风淋雨,宜安卧少动。

七、按摩熏灸 1.按摩手法①推法:包括指推、鱼际推、掌推功效:行气活血,消瘀。②抓法:包括指抓法、手抓法功效:通经,除湿,消除局部麻木、酸痛。③按法:包括点按、掌按功效:止痛,解痉,振奋经气。④摩法:包括掌摩法、指摩法功效:温经通阳,祛风活血。⑤揉法:功效:止痛,活血,缓解肌肉和精神紧张。⑥点法:功效:疏风,通络,泄热⑦滚法:功效:温经行气活血,疏通腠理⑧捏法:功效:解表,解痉,强筋⑨掐法:功效:急救⑩拔法:功效:疏通关节⑾搓法:功效:放松肌肉,活血行气,温经通阳⑿拍法:功效:宽胸散结,振奋阳气⒀抓法:功效:解表,通络,透邪⒁砍法:功效:行气,散结 2.足底按摩原理:全息原理分部: 3.熏香作用:①行气②避秽③解郁④祛虫⑤消除异味 4.艾灸作用:①温经通阳②祛风寒湿③止痛通痹操作:①温和灸②隔姜灸③直接灸5.蒸浴作用:发散腠理,解表解肌,通经络,利三焦 6.常见病按摩熏灸调理(1).感冒风寒型:①艾熏风池②按风池、太阳③揉风池、风府④捏肩井⑤抓背风热型:①扣头部经络②揉风池、风府③掐合谷④推颈侧至肩中(2).胃(腹)痛:①点按足三里②熏中脘、摩腹部③掐足跟上筋④点按承山穴(3).泄泻:①膈姜灸肚脐②熏天枢③点按上、下巨虚穴(4).颈椎病:①揉外关②摩肩井③拿项侧④点风池、秉风、肩中俞、肩井、天宗等穴位⑤滚肩项,砍法配合⑥拔节摩背⑦拍肌松弛(5).牙痛:①掐合谷②冰敷合谷③按颊车(6).虚劳:①灸关元、气海②灸足三里③推背俞(7).休克:①掐人中②灸气海③灸百会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指体内的精微物质,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在人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人生系命于精”。 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包括水谷之精、五脏六腑之精和肾精。狭义的精,则是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生殖之精藏于肾中,男女皆有。如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二)精的生成 精的生成,总的来说是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从精的来源而言,有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故精又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两类。 先天之精,一方面禀受于父母,即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原始之胚胎时,就转化成为胚胎自身的精。如《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景岳全书》说:“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另一方面,在胚胎形成以后,直至胎儿发育成熟而出生,这一过程中,又必须依赖从母体吸取来的水谷之精以养育之。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是概括了禀受于父母以构成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生命物质,以及来自母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各种营养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人体生命的维持,不仅以肾中先天之精为基础,还需不断得到水谷之精的充养,以保持肾中之精的经常充实。所以说:“肾……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因此,人体的精,主要藏之于肾,故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三)精的主要功能 (1)生殖繁衍 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2)促进生长发育 人生自胚胎到胎儿时期,以及婴儿至青年时期,其生长发育过程的物质基础,主要即是精。如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如果肾精不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就会迟缓或障碍。 (3)生髓充脑、养骨、化血 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三者均由肾精所化。精足则脑得髓养,元神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精能生髓,髓能充骨,故精充则骨骼健壮,牙齿坚固。 精亦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一方面水谷之精通过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另一方面肾精通过肝或化生骨髓后而生成血液。 (4)滋养濡润 精是人体脏腑组织赖以滋润濡养的精华。肾中之精一方面不断贮藏,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全身输泄,才能使脏腑组织得以充养,从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5)防御卫外 精具有保卫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如《素问》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所以,精足则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

9.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01中医大脑|49岁中年男性胸痹、心胸痛,治案一则 中医上讲的“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其实就是西医上讲的心脏类疾病。很多患者西医检查不出结果,被西医劝说回家休息即可,实际耽误了宝贵时机。 既然开始心胸痛,表示心脏正在给你发出警告信号:心脏已经开始不好了!西医尚未检查出结果表示疾病尚处于早期,恰恰是最应该下手治疗的时间。 中医讲,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到真的心脏病发作,大概率悔之晚矣。 初诊:无诱因心胸痛,查不出病因 慕先生,男,49岁。初诊时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疼痛,去医院做胸片检出心电图均没有问题,后在老家口服中药治疗后有好转。 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大口呼吸时胸痛伴随头痛,头痛以头顶为主,今天呼吸时前胸也痛、时有背痛,但是背痛不随呼吸变化。白天想睡、精神差。口苦。大便稀。有去西医诊所输液治疗,没有好转,今特来此就诊。 详细望闻问切后,发现慕先生还有容易疲惫、半夜会醒过来、夜尿、口干,并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 舌诊:舌质暗、胖大有齿痕、有裂纹、苔黄腻。 脉诊:涩脉。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中医有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患者这是属于胸痹的范畴,把上述症状录入中医大脑后,中医大脑计算推荐处方如上图所示。解读中医大脑的方剂可知,寓意散寒养血祛瘀。 《类证治裁胸痹篇》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分析来看,中医大脑“通阳”的思路暗合《类证治裁胸痹篇》之本意。信心十足,开具处方后,嘱咐其注意饮食、按时休息。 二诊:心胸痛明显好转 二诊,慕先生自诉现在胸口已经不痛。大口呼吸仍有前胸疼痛,但程度较前减轻。现头摇晃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医案记录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 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医案记录 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中医病历书写样本

xx中医院 2014-06-23,13:29 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 既往脑梗死病史3-4年,遗留双下肢活动无力。糖尿病病史4-5年,血糖控制不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3-4年。高血压病史30余年。前列腺增生病史多年。 2. 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10余天。患者于10余天前出现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头痛,无视物旋转,无口角歪斜,无言语不清,双下肢活动无力,纳眠一般,双下肢活动无力,小便频,大便正常。 3. 体检:T36.3℃ P63次/分 R20次/分 BP162/87mmHg 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一般。两肺叩诊音清、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浊音界正常,心率63次/分,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4. 神色正常,气息匀称,言语清晰,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中风 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1.脑梗死 2.糖尿病(2型) 3.高血压病(2级) 4.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5.前列腺增生 诊断依据: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10余天”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证属气虚血瘀。因神

志清楚,故为中经络。患者年老多病,气血亏虚,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故头晕。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致肢体废不能用,故双下肢活动无力。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2.西医诊断依据: (1)既往脑梗死病史3-4年,遗留双下肢活动无力。糖尿病病史4-5年,血糖控制不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3-4年。高血压病史30余年。前列腺增生病史多年。 (2)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10余天。T36.3℃ P63次/分 R20次/分 BP162/87mmHg 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一般。两肺叩诊音清、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浊音界正常,心率63次/分,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3)辅助检查: 2014-06-23 随机血糖:9.6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HR63次/分,ST-T改变。 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痿证痿证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跳。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3)眩晕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但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 2.西医鉴别诊断: (1)脑出血以突发昏迷,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抽搐,二便失禁为主要表现,除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外,颅脑CT及MRI可助诊断。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3)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故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诚如戴起宗所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人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脉诀刊误·卷上》)。可见,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人肠内,利传渣滓”(《医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非阴中之阳不升,土有敦厚之性,非曲直之木不达。肝气升发,疏达中土,以助脾之升清运化,胃之受纳腐熟。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 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案》多用豁痰清火等等。而清初医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喻嘉言的《寓意草》和马元仪的《印机草》。前者书案详尽,辨证精细,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当,不泥于古。 清道光年间李冠仙著《仿寓意草》、》,即推崇喻氏之意。此后也就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书案风格。 清代中叶医案的发展,当以<临证指南医案>问世为界碑。此书之出,别开生面,一扫温补、经方派的旧例,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丰富的实际病例,而且对临床各科贡献尤多: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医案(带下).doc

中医医案(带下) 例一余××,女, 32 岁,搬运工人。初诊日期: 1975年 5月 21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胃纳差,口淡,睡眠 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 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 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 菟丝子 25 克、白术 15 克、炙甘草 10 克、白芍 10 克、海螵蛸 15 克、白芷10 克、岗稔根 30 克, 4 剂。 5 月 28 日二诊: 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 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 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 xx 医著选》) 例二王,女, 37 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 腻。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 6 克、黑栀 9 克、炒白芍 9 克、生甘草 3 克、黄芩 4。5 克、青陈皮各3 克、茯苓 12 克、绵茵陈 15 克、柴胡 4。5 克、川萆薢 9 克、炙白鸡冠花 12克

三诊: 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 4 石克、丹皮 4。5 克、黑山栀 9 克、当归 9 克、制苍木 4.5xx、茯苓 12xx、炒白芍 6xx、甘草 2.4xx、薄荷、纯梗 4.5xx、郁金 6xx、炙白鸡冠花 12xx (《 xx 熙春医案》) 例三吴××,35 岁,职工。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 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 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 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 各 12 克,黄连 1。8 克、莲肉 15 克、鸡子黄 1 枚, 5 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 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 克,继投六剂,所 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肝燥血虚,气机失调。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 赤白带下,食入乏味。舌白胖。以和中调气治之。 焦白术 9xx、旋复花 4.5xx、生白芍 9xx、偎 xx

中医学经典整理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 《温病条辨·自序》)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免费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 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学习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实(寒热燥湿风)、虚(阴阳气血津)"这两大系统(共10项要素),再辅之于脏腑 (心肝脾肾胃)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 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八纲辨证、五邪六淫、治病八法、 中药方剂"等基本内容。 中医故事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 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 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毕竟,夏天酷暑, 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 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 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 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 "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这是从"祛实"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 关键词:祛寒(补阳)参附汤[温法(补法)] [医案原文] 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其祖有难色。 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方勉饮之。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同 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 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洄溪医案》) 中医故事之二:夫有是病,则有是药!(清代名医王孟英)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广泛寻找名医,结果病势每日都在恶化,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这时才请王孟英诊治。王孟英根据各种复杂的病 症诊断后,说道:“这是暑热致病,服用寒凉的…白虎汤?就能马上治愈,怎么拖延了这么久呀?”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