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口述、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松腰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点来阐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太极松腰法至少有7种,下面主要介绍3种

第一种松腰法: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第二种松腰法: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第三种松腰法:行走松腰

行走人人都会,但是,通过行走松腰,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生命活力,实现身心健康。

基本姿势:保持上身与地面垂直的姿势,不要前俯后仰,将体重慢慢放松地移到后腿,在体重移动的同时,前腿随着渐渐地放松并被动地提起脚跟,使脚尖点地,直到将体重完全移至后腿,前脚完全放松,腰部骶椎呈后凸的弯状。随之,体重移向前腿。依然保持上身与地面呈垂直状的姿势,在将体重慢慢前移到前腿。在体重前移的同时,后腿逐渐地随之放松并拖得脚跟提起,使得脚尖点地。直至将体重完全移至前腿,后脚完全放松,腰部呈竖直状。在行走的过程中,最好能不间断向前走。

特别说明:走的过程,要放松身心,可数着步伐走。如果能按照8步到10步一圈的方法走,则效果更佳。转圈走,不仅仅能松腰,而且松胯的效果也很突出。走的时候,要像古人说的:“行如盲无杖,自然依本份,举步低且稳,踏实方可进。”初习者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走30分钟~1小时左右,逐渐增加,如为了治病,则最好能达到一次连续走转1小时30分钟以上。如身体不适,可适当休息一下再走。

揭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真谛.

“用意不用力”,这句太极拳的至理名言不知引起了多少人多长时间的讨论,有说不可能不用力的;有说不用那么多力,多用思想少用力.

实际这些说法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不充分。

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太极拳体用歌:“用意不用力,转腰把身翻,根在脚上升,腿腰认的端,劲由脊中发,膀臂到指尖,伸筋与拔骨,坐腕展指端,手指觉微涨,气到体自显。此全是心意,莫当拙力言。”由此可见,这段话明确说明了太极拳用的不是普通意义的力。

此外,杨澄浦先生曾说:“发人要用太极劲儿把人发出去,人家才心服口服。”太极拳论亦言: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矣。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汪永泉的弟子刘金印也曾描述:汪老师在北京日坛公园,坐在藤椅上,来访者在他面前站定骑马蹲裆式,他只用一只手的食,中指在对方臂上点弹一下,对方就被击横跨两步。

由此可知,太极拳用的不是我们一般思维概念里的肌肉收缩之力,用的是内功。所以才有用意不用力之说。强调用力乃外家之长,而当今出现太多以外家之论嫁接于太极体用之嫌,太极内功之没落久矣!当然这其中有秘传的原因,但是亦有太多不明真意之人被一些江湖骗子蒙蔽的原因,所以在这里不揣所知,一探太极“用意不用力”之真谛。

用意不用力,很多人对其中的”不用力”表示质疑:认为打拳不可能不用力,并辩解说:比如把手举起来,难道不用力能举起来吗?好!这个反问问到点子上了!这肯定会令很多人一时语塞.没错!平时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动作都是在用力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在用力.但是在太极拳中就不一样了,被人反问到的人肯定是不知道人的神志意识是有分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的.(道家学说有详细说明,在此不阐述)平时我们在生活中一直运用的就是后天识神,所有的动作都由后天识神控制,使肌肉筋腱进行收缩而产生力量。

识神属于后天。环境,工作压力及情绪欲望的变化对其影响都极为容易。因此,人们某些肌肉就很不自觉地就处于紧张的状态了,日积月累,气血就不通畅了,进而出现病态或疼痛感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太极拳那么强调“松”么?杨师也有说:“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矣!”因为只有做到“松”才能做到后天识神退

位,先天元神就位。太极拳之训练要诀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句中的心即:以一念代万念,而且意念勿过重,过重则又落后天矣。一切的焦急,贪功等意念都属后天识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练习者不能放松的主要原因了。当能放松后,才能以气运身,其实“运动”一词的实际应解释为:由内气之运转,而才有形之动也!略举生活一简单物件:平时商场剪彩庆祝之气拱门及气柱,即是由内气之灌满,才有我们所见的拱形,且灌气之过程,也即其形之动感过程。所以太极拳之举手非用力举起,乃气运形动也!

讲到气,在这里阐述一下。中国古人实在是太“吝啬”,仅用一个“气”字包含太多东西,这也不免让后人望文生义,见字解字了。其实,“气”字不能简单解释为现今科学所发现的“空气”的。“气”字跟道德经中说的“道”一样,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气字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中国上古得道之人对待一些常人不了解,看不见的,而他们又能感知到这些的东西,不知用什么恰当的文字来描述,那就只好勉强用一个气字来描述了。

那之前看不见的空气,热量,电磁波等等都是属于古人“气”字的范畴的,但是现在都被科学家发现了,所以这些东西就不属于它的范畴了。而当今还不能被科学家所认识的:中医之经络、人体之先天之气、道家说的先天元神、老子说的道、人体的特异功能等等,均属于古人“气”字的范畴。

所以,太极的以气运身,不是以空气运身,乃是在松的状态下,以解除了身体肌肉拙力束缚的先天内无(底下有四点水)运转下而达

至身动的效果的。

当然,初学者是不可能做到“用意不用力”的。因为太极拳跟气功一样,非常讲究筑基功,此乃重中之重。气功是道家采气炼丹之法,它有三层境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太极拳亦然。

太极内功之气从何来?由精而来。精乃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的合称。人体先天之精存于下焦肾府,是人赖以生存的关键,乃先天元气之精华。易经首卦“乾”卦初九爻辞曰:潜龙勿用!潜龙即先天之精,亦所谓之“人活一口气”是也。

可惜,今之人如《内经》中岐伯所言: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大家可以对照自己或者观察一下旁人,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如古人所言“欲竭其精”了,古代人的生理标准是如何衡量的?《内经。天年篇》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从易经言,一个甲子六十年结束后,人体开始进入了61~66岁的“恒”卦时期,此阶段开始身体为了生存的需要,被迫动用了最下面初爻的精(潜龙)部分,由阳爻变为阴爻。至此肾精已开始虚弱,故人腿脚开始不灵了。人一生的身体姿态是:躺,跑,走,坐,躺,僵。这些就是古人体检的标准,而如今有多少三四十岁的壮年之人已经腿脚不灵,爱好卧着了。这种体检方法不可说不贴切乎?

而练太极之人腿脚都是有力的,美国某机构曾就练跑步和练太极之后还摔断腿之老人家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练太极实在太有利

了,所以美国大力推崇太极拳,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太极拳练法分虚实,全身之重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尾闾与夹脊得中,与顶头悬之要求形成中定之势。中定有什么好处呢?有郑子之四十年太极心得为证:“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解释之: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旺则血旺,天富有大气,多取之而不为贪也。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巅顶之泥丸宫一穴,可增长其灵气。力在人体有大用,地贵有载力,倘能接其毫厘,则为用也无穷矣。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增长其根力。

再有,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还有,内经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所以,有人说句玩笑话:其实修炼之人乃天地间之一小偷也!

内功太极拳之第一步功法是“以身变手”,即练筑基腰功。通过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强化肾脏机能,使后天之精滋养先天之精,开发先天之潜能。筑基成功后才能精满化气,才能进入“以气变手”和“以意变手”的阶段。

总而言之,“用意不用力”的确很好的描述了太极拳使用的本质,因为它用的是现今科学无法解释的“内功”,也即是使用老子说的“无”。经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为柔弱的,在天下最为坚固的东西中间纵横驰骋。)如:看不见的电磁,热量能

在金属中来去自如,甚至能把无比坚硬的金属熔化成液体或随意切割,无它,此即“无”之强大也。外家拳只能用力断你之胳膊或骨头,不致命殒;而内家拳之内功却能穿越身体,并震伤内脏致命,而外面丝毫无损矣。“用意不用力”此句深刻,望拳友细玩之。

[此贴子已经被太极庄于2011-10-24 8:41:36编辑过]太极拳的开胯和松胯练习

一、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二、松胯练习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

有一种吸的感觉

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

太极拳动作分解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 陈正雷 第一式:太极起势 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 要求:站立后,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降,呼吸自然。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滁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周身放松,气沉丹田(肚脐下),降于涌泉,松胯屈膝,下沉时呼气。此时,心中一无所念,穆穆皇皇,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驰下沉,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纵,横气填胸。两手上升时吸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先沉于丹田,顺两腿内侧降于涌泉,再由两腿外侧上行,沿督脉上升至两肩两肘,通过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两臂慢慢抬起。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胯(髋)部要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两手下按时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顺督脉上升,一部分顺两肩夹贯于两臂,一部分绕风池,冲百会,达人中,顺任脉下降复归丹田;这样一起一落,内气在周身通任、督,达四梢,畅通大小周天,由无极生太极,产生阴阳二气,疏通经络,运行周身,浑圆一体。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 要求:上掤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掌。练此动作时吸气。 内劲:丹田气下降至涌泉,随着身体左转,由右脚顺右腿缠至腰间:腰左转、使劲通过肩、肘,贯于两手,形成上掤劲。 用法:上势迎接对方用右手击来的拳或掌。右手接拳,左手接肘,掤劲不丢。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90o,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脚尖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目视左前方。 要求:右后捋时,结合腰劲旋转,走外弧加掤劲。重心移动要自然,切忌挑肩架肘。此动呼气。 内劲:内气由右脚上缠至丹田,一部分下缠于左脚,另一部分通过腰脊右转缠至两臂、两手,形成捋劲。用法:承上势,接住对方冲拳后,应迅速转体,将其劲引空。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掤,目视身体左前方。 要求:左腿上提,身体下沉,形成上下相合,切忌弯腰凸臀。此动吸气。 内劲:接上势,两手掤劲不丢,继续后捋,劲由左腿缠至右腿,提左膝松胯,劲合于丹田。用法:提腿,扣膝,可起到护裆的作用。另外还可作为蹬对方膝盖和臁骨之用。 动作四:接上势,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加掤劲,目视左前方。 要求:向前开步时,身法要端正,左脚向前开步,两手向右上掤,形成上下对称,此动呼气。 内劲:气由丹田上行,劲催至两手加掤劲,气下行至左脚。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可在上期太极养生堂阅读这篇文章内容)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身,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式招式及基本动作规格

陈氏太极一、 起势 1、屈膝松胯 2、点起左脚尖5、双手抬起与肩同高6、8、翻掌转身摆脚尖9、落地二、金刚捣锤 1、向后翻掌 2、左手前、5、把拳放到掌心里、提腿三、懒扎衣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开步6、左转腰翻叉腰下沉 四、六封四闭 1、左手引右手 2、翻掌下五、单鞭 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4、穿掌、翻掌、移重心六、金刚捣锤 1、右手引左手 2、翻掌上朋4、左手前,右手后,移重5、上步合手、捏拳、把拳七、白鹤亮翅 太极拳老架一路基本动作规格 脚尖3、开步与肩同宽4、落地移重心到两腿、往下按至小腹7、手往左重心往右、左掌推落地提腿开步 、右手后、移重心到左,摆脚尖3、上步合手提腿冲拳、震脚 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左转腰翻左右掌 7、移重心至右,右手打开,左手下捋移重心3、转腰翻掌4、收手移重心5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左手回腹部3、提腿开步 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下沉 掌上朋移重心3、向后翻掌 移重心,摆左脚尖 把拳放在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 到两腿中间 左掌推右掌托 步合手4、捏拳 再走半拍收步 左手滑到腹部、5、收腿,推举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倒步6、左转腰翻右八、斜行 1、左转腰拨掌 2、右转腰回5、移重心收手6、左手下滑九、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左转腰拨掌7、回来换手十一、斜行 1、向后转耀翻掌 2、移重心4、推掌打开下沉 十二、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三、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翻右掌、摆右脚尖,十四、掩手肱拳 1、 下分移重心 2、翻掌十五、金刚捣碓 1、分手移重心 2、合手移重分手,重心右腿 3、走半拍,重心左腿 4、左转腰翻右掌7、扣右脚尖 8、移重心收步撑开 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3、提腿开步4、向后转腰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7、推掌打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回来换手、收手、收步8、开步推掌 移重心收手3、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上步合手 翻掌捏拳拉回来再移重心 3、打拳移重心 合手移重心 3、分手移重心 4、扣左脚尖移重心、再走半拍收步 向后转腰翻掌 推掌打开下沉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右掌推到胸前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扣左脚尖移重心

74式太极拳图解教学1至29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教学,欢迎收藏和转载 Chapter 2 Chen Style TaijiQuan Old Frame First Routine 老架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人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初期动作力求缓徐,以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练成随遇平衡的技能。缠丝劲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缠绕圆转,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程度。发劲的运用,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则不发。缠丝劲的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陈鑫曾说:“一举动,轻重、刚柔俱发。”可以说,陈氏太极拳特点是: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这也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 The features of“Chen Style TaijiQuan Old Fame First Rou-tine”are mainly softness, from relaxation to softness, and hard-ness residing softness. Use Twisting Jin to deliver Qi and Jin as Primary movements, and issue Jin as secondary movements. At the beginning, try to be slow, and feel the process of the https://www.doczj.com/doc/6a2223665.html, taijiquanering of Qi and Jin. No matter inside or outside of the body,when one part moves, the other parts follow. Keep balance at any time and do not lose power. Twisting Jin is the core of sticking,leading, and approaching. Twisting and moving in a circle give you the skill to lead the enemy' s power away and strike him bac.k, or to follow his power and find a chance to strike him. In principle, there is no leading, then there is no striking. With Twisting Jin, you can gain the power which seems soft, but is not soft, seems hard, but is not hard, stable and flexible to change. Mr. Xin Chen said,"Every movement is with lightness and heaviness, softness and hardness."In general, Chen Style TaijiQuan uses Twisting Jin as a soul and uses internal power as a commander. That is why it is powerful in Pushing Hands. 第一式起式 1.两脚并立,身体中正,两眼平视,舌尖顶住上腭,唇齿微合,下颌微内收;两臂自然下垂身体两侧,两肘尖略有外掤之意,手心向里,呼吸自然(图2-1)。 1.Opening (1) Stand up with feet together, body upright, eyes looking forwar, Close the mouth naturally; draw the chin in slightly. Arms are hanging naturally. Push both elbows out slightly, palms facing in. Breathe naturally (Figure 2-1). 2.上式不停,身体慢慢下沉,屈膝松胯,重心移向右腿,左脚跟抬起向左横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微向外,重心移向中间,两脚指抓地,脚心要虚,全身放松,含胸塌腰,气沉丹田,意识集中(图2-2)。

48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 起势:移左脚开步,两臂缓慢平举,曲膝落掌,两手落在腹前,手心向下。 一、白鹤亮翅:重心左移,右脚后撤半步,两手抱球,抱在身体的左腹前,重心后坐,右掌上挑,左掌下分,成虚步,两脚重心前三后七。1、抱手提脚; 2、退步; 3、坐腿转腰分手; 4、虚步亮掌。 二、左搂膝拗步:右手下落微左转腰(手从中轴线下落),向右摆臂,收脚托掌(托掌方向西北),转身上步正前方搂膝推(右掌曲掌前推时拇指上翘,靠在头的耳侧,指尖朝前,随重心前移,转腰,送肩,手往前送,竖指坐腕,掌心内凹;右手手指尖对着自己的鼻尖,虎口对着胸口), 左手按在左膝旁,腋下放一个关拳头的距离。1、向前摆右手;2、转腰摆臂收手;3、曲臂出脚;4、弓步搂手推掌;方向与起势方向相同。

三、左单鞭:重心后坐前脚尖微翘起,稍微内扣15度,重心前移,跟步抱手(两手心相对),(前手不要收回来,在仍然保持撑圆的情况下,向下落一点重心后移,前脚翘起之后,微向内扣15度),右手经左臂下穿掌,向前捧出,后坐,扬脚尖,旋臂托掌在肩上,扣脚前按,右斜前拉,左脚收回,弓步向左推掌,右手勾手(提腕高度在耳侧),左掌掌心向前。1、坐腿扣脚带手;2、穿手收脚,从肘下穿出;3、上步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以腰带臂,以臂带手,然后手去追腰,叫做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6、转腰旋掌;7、转腰按掌;8、勾手收脚;9、转身上步;10、弓步前推,正东方向。 四、左琵琶:重心前移跟进半步,右掌手心向上向前摆,左手自然下落,落到跨旁,跟步,重心后移,脚踏实,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微微一点外开,然后合步合掌成虚步。手正身斜,身体向右45度角,前手指尖与鼻尖同高,两脚重心前四后六。1、摆手跟步,两手交叉摆动,;2、坐腿摆掌;3、虚步合手,是一个合臂掘背的动作。 五、捋挤势:左脚抬起向左斜前方45度角开步,两手翻转,手心相对,右手向右斜前方平抹,再收脚下捋至腹前(下捋时两手阴阳掌,后手停在腹前,前手和膝盖一致),出右步搭手(搭手时右手在胸前由下往上划个弧,左手在胸口划个小圈,两手上下相合),弓步前挤(弓步出脚脚跟先落地,再过度到前脚掌,依次再曲膝弓腿);稍微后坐重心,脚尖微扬起一点。两手微微拉开,弓腿右前平抹掌(左手经右手上向斜前方平抹出去),弓腿,收脚的同时向下捋,捋到腹前,转腰上步搭手(两手心相搭,右手手指搭在左手掌跟部位),向前弓步挤掌;后坐翘脚,拉开,弓腿抹掌,下捋,上步,搭手,前挤。(左右斜前方45度上步)(收脚捋,上步搭手,弓步时前挤)。1、活步穿掌,穿掌移脚活步,转向东北;2、弓腿抹掌,方向东南;3、收脚后捋,两手由前向后捋回来,捋到身前,收脚提住,捋的时候重心偏后;4、上步搭手,旋臂搭手出脚,合在胸前;5、弓步前挤,从后向前挤出去,棚圆两手,东南方向,斜向45度;挤,就是挤靠,用前臂把对方挤压出去,挤时重心偏前;6、扣脚穿掌,手划一个小弧;7、弓腿抹掌;8、收脚捋手;9、上步搭手;10、弓步前挤,方向东北45度;11、扣脚穿掌;12、弓腿抹掌;13、收脚捋手;14、上步搭手;15、弓腿前挤,与第一个捋挤势方向相同;出脚和搭手一致,弓腿和前挤一致,扣脚和穿掌一致,

陈式太极8式动作名称及分解动作讲解

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动作名称: 一、太极起势二、金刚捣碓三、懒扎衣四、六封四闭五、单鞭六、白鹅亮翅七、斜形八、搂膝九、拗步十、掩手肱拳十一、高探马十二、左蹬一跟十三、玉女穿梭十四、云手十五、转身摆莲十六、当头炮十七、金刚捣碓十八、收势 动作歌诀:起势捣锥懒扎衣封闭单鞭鹅亮翅斜行搂膝拗步连 肱拳探马蹬跟一穿梭云手摆莲脚头炮捣锥收势了 教学口令: 第一式起势 1.并脚站立 2.开步(提-开-落) 3.两臂前掤 4.屈膝按掌 第二式金刚捣碓 1.右转松沉 2.左转前掤 3.右转平捋 4.提膝出步推掌 5.马步下捋 6.弓步分手 7.虚步前合-起-落 8.提膝举拳 9震脚砸拳; 第三式懒扎衣 1.旋腰十字 2.提膝按掌 3.出步切掌 4.右转茶壶 第四式六封四闭 1.缠腰搭腕 2.下捋左转上棚 3.右转按掌收脚 第五式单鞭 1.缠手抽丝 2.提膝出步 3.转体击肘 4.回转搭腕5,弓步分手 第六式白鹅亮翅 1.左转交掌 2.上步插掌 3.跟步分掌 第七式斜形 1.左转砍掌 2.右转提膝3.出步推掌4、马步合掌5.弓步搂推6.右转开掌7.松合转正第八式搂膝 1.松沉前合2.收脚提掌 第九式拗步 1.推掌下捋提膝 2.上一步 3.上二步上三步交掌 第十式掩手肱拳 1.左移开掌 2.右移蓄拳 3.蹬腿转腰顶肘发拳 第十一式高探马 1.旋腰下合分掌 2.旋腰撤步上合分掌 第十二式左蹬一跟 1.收脚交掌 2.开脚开掌 3.提收脚交拳 4.蹬脚开崩拳 第十三式玉女穿梭 1.合分掌右转虚步 2.手脚提震 3.收脚交掌 4.蹬脚开崩掌 5.跳步穿掌-架掌插脚-转体捋掌第十四式云手 1.掤掌出脚 2.叉步左云-出步右云 3.叉步左云-出步右云 4.叉步左云 第十五式转身摆莲脚 1.转体提膝 2.出步推掌 3.弓步下捋 4.旋腰摆莲 第十六式当头炮 1.撤步前棚 2.右转后捋蓄拳 3.左转发拳 第十七式金刚捣锥 1.右转后捋 2.左转马步下捋 3.弓步分手 4.虚步前合-起-落 5.提膝举拳 6震脚砸拳; 第十八式收势 1.开掌捧气 2.按掌沉气 3.直立收脚

太极拳中“胯”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中“胯”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中“胯”的练习方法 胯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节上下肢协调,是行气主要关卡,是孕育发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毗连的重要枢纽。胯的技击作用很大。拳论日:“有不得机不失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机动性要害在于练好胯关节。因而,有经验的拳师讲“得机势应求腰胯”。 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一、研讨胯与其他关节的关系 练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圆撑、虚撑、虚灵,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既不能承受体重的重压,又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上下肢必然变为呆滞,特别是对腰轴的旋转影响很大,影响爆发力的孕育发生。 要使腰胯旋转一致,必须做到塌腰,脊柱骨节相对松沉。肋骨下的腹机要放松,这样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进行运动时,只须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动员腰部的旋转。下肢的外撇里扣,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上下肢的机动性全靠胯的领带。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发力就是在胯的旋转速率加快时孕育发生。引化来力也只须松转而避之。 拳谚讲:“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看似强调裆

劲,实际是对胯的旋转的强调,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速率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鸟飞之速。 臀击和髋击是间接使用的技术。臀部训练要求“敛臀”与“泛臀”两者辩证训练。敛臀是为了内气团圆,通过静势的收敛臀部、提肛托腹的行动,才能使“气沉丹田”。 初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肉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敛臀须与塌腰、松胯、屈膝、开裆、圆裆、提肛等要求有机联合起来,这门功夫才能增进。 臀部的技击作用是平素练出来的,左臀、右臀或全臀技击要见机而用。臀击是对付背后敌方而用的。要移步进身,将臀部贴紧对方小腹,配合手法,俯身将臀部上挑,发长久的寸劲,使对方从我背后前翻倒地,如“闪通背”“裹变炮”“前进栽捶”等。臀部也可乘势猛坐身后敌方的髋部或膝关节,使之疼痛倒地。用时应注意贴身猛转,寸劲击发,力点要准,速率要快,配合恰当,牢记发后即收,保持内气团圆。 用好腿关节,全凭胯根转。胯的缠丝行气法是,逆缠丝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顺缠丝,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二、胯的单势练法 1、转腰胯功 ①两腿站立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塌腰落胯,胯根撑开而松沉。膝微屈,两眼平视,意念集中在胯根。 ②双手上升于腹前,两手背朝前,手心向身体,两中指相对,两手距离约一拳,在脐部前,成搂抱状。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 第一组 一.起式 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 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 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 二.野马分鬃 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 2.猫步按球,弓步分掌. 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 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5.猫步按球,弓步分掌. 6.坐步分掌,撇脚扣步. 7.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三.白鹤亮翅 1.跟步抱球,合气化一. 2.重心后坐,分靠列采. 3.左脚点地,虚步亮掌. 四.搂膝拗步 1.旋胯摆掌,收脚举臂. 2.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3.坐步转胯,收脚举臂. 4.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5.坐步转胯,收脚举臂. 6.猫步曲臂,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1.按掌跟步,坐步捋带. 2.转腰拧胯,虚步合臂. 第二组 六.倒卷肱 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4.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9.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12.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七.左揽雀尾 1.转腰展臂,丁步抱球.

2.猫步前探,弓步棚臂. 3.沉胯翻掌,坐步斜捋. 4.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5.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6.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八.右揽雀尾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实左虚右. 3.猫步前探,弓步棚臂. 4.沉胯翻掌,坐步斜捋. 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7.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第三组 九.单鞭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 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 十.云手 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 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 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4.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十一.单鞭 1.丁步云摆,猫步勾手. 2.转腰棚臂,弓步推按. 十二.高探马 1.跟步翻掌,坐腿曲臂. 2.卷收按掌,虚步沉胯. 十三.右蹬脚 1.提膝穿掌,弓步分掌. 2.提膝合抱,蹬脚分掌. 十四.双峰贯耳 1.转腰合胯,提膝托手. 2.落步后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1.身体后坐,垂肘分掌. 2.扣步转腰,提膝合抱. 3.蹬脚分掌,身体中正. 第四组 十六.左下式独立 1.摆手收脚,勾手沉胯. 2.仆步穿掌,弓步勾挑. 3.左脚碾地,提膝挑掌.

太极拳胯的练法

太极拳胯的练法 太极拳胯的练法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 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

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 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青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

陈式太极 式动作名称及分解动作讲解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动作名称: 一、太极起势二、金刚捣碓三、懒扎衣四、六封四闭五、单鞭六、白鹅亮翅七、斜形八、搂膝九、拗步十、掩手肱拳十一、高探马十二、左蹬一跟十三、玉女穿梭十四、云手十五、转身摆莲十六、当头炮十七、金刚捣碓十八、收势 动作歌诀:起势捣锥懒扎衣封闭单鞭鹅亮翅斜行搂膝拗步连 肱拳探马蹬跟一穿梭云手摆莲脚头炮捣锥收势了 教学口令: 第一式起势 1.并脚站立 2.开步(提-开-落) 3.两臂前掤 4.屈膝按掌 第二式金刚捣碓 1.右转松沉 2.左转前掤 3.右转平捋 4.提膝出步推掌 5.马步下捋 6.弓步分手 7.虚步前合-起-落8.提膝举拳9震脚砸拳; 第三式懒扎衣 1.旋腰十字 2.提膝按掌 3.出步切掌 4.右转茶壶 第四式六封四闭 1.缠腰搭腕 2.下捋左转上棚 3.右转按掌收脚 第五式单鞭 1.缠手抽丝 2.提膝出步 3.转体击肘 4.回转搭腕5,弓步分手 第六式白鹅亮翅 1.左转交掌 2.上步插掌 3.跟步分掌 第七式斜形 1.左转砍掌 2.右转提膝3.出步推掌4、马步合掌5.弓步搂推6.右转开掌7.松合转正第八式搂膝 1.松沉前合2.收脚提掌 第九式拗步 1.推掌下捋提膝 2.上一步 3.上二步上三步交掌 第十式掩手肱拳 1.左移开掌 2.右移蓄拳 3.蹬腿转腰顶肘发拳 第十一式高探马 1.旋腰下合分掌 2.旋腰撤步上合分掌 第十二式左蹬一跟 1.收脚交掌 2.开脚开掌 3.提收脚交拳 4.蹬脚开崩拳 第十三式玉女穿梭 1.合分掌右转虚步 2.手脚提震 3.收脚交掌 4.蹬脚开崩掌 5.跳步穿掌-架掌插脚-转体捋掌 第十四式云手 1.掤掌出脚 2.叉步左云-出步右云 3.叉步左云-出步右云 4.叉步左云 第十五式转身摆莲脚 1.转体提膝 2.出步推掌 3.弓步下捋 4.旋腰摆莲 第十六式当头炮 1.撤步前棚 2.右转后捋蓄拳 3.左转发拳 第十七式金刚捣锥 1.右转后捋 2.左转马步下捋 3.弓步分手 4.虚步前合-起-落 5.提膝举拳6震脚砸拳; 第十八式收势 1.开掌捧气 2.按掌沉气 3.直立收脚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三:坐胯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

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

太极拳部分理论知识

太极拳部分理论知识 一、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一)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得超过脚尖;后腿微屈,两脚尖 斜向前方,重心偏于前腿。右势同左势,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弓步练习,如左、右斜行拗步练习。 2.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大腿稍高于水平; 沉胯敛臀;上体正直;重心偏右为右偏马步,重心偏左为左偏马步。见图 11。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偏马步、右偏马步练习,如左、右揽扎衣练习。 3.虚步 (1)两腿均屈膝,两脚跟之间的纵向、横向距离均为5厘米左右。前脚踏 实支撑体重;后脚前脚掌虚着地面,后脚跟离地。见图1 2。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白鹤亮翅练习。 (2)右虚步:左腿支撑弓膝塌劲;右脚向前,脚尖着地,脚跟抬起,成右 前虚步。左虚步同右虚步,但方向相反。见图1 3。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虚步撩掌练习。 4.仆步右仆步:左腿弓膝塌劲,身体重心在左腿;右腿伸直下仆,右脚全 脚掌着地,成右仆步。见图1 4。左仆步同右仆步.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仆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仆步练习,如雀地龙练习。 5.歇步(盘步) 右歇步:提起右脚向前上步,落于左脚的左前侧,脚尖外摆; 左脚跟抬起,随之两腿屈膝下蹲成右歇步(右盘步)。左歇步同右歇步,但方向相反。见图1 5。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 目录: 一、桩法 二、重心转移 三、单手缠丝功 四、双手缠丝功 五、步法 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 前言介绍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 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 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 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 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 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 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 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 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 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太极塌腰松胯详解复习课程

太极塌腰松胯详解

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青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出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其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太极拳体用详解

太极拳体用详解 一、太极拳原理 (一)太极拳主旨 1.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 以气动身--气动身亦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自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俟后天之力化尽,先天之内劲自然增长,由习惯而成自然,则一切意想力,自能支配生理作用。故曰: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又云: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务令沉着,久则内劲增长,但非格外运气。 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 2.心神宜内敛;行气宜鼓荡;周身宜轻灵 (1)心神宜内敛 不论在盘架子或推手时,心神必须专一,万不可心神散乱,否则气必散漫,益处毫无。因为太极拳的要点,全在一个静字。故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2)行气宜鼓荡 此有不许硬压丹田之意。气之行走,或沉丹田,或贴脊背,均当徐徐行之。 气以直养而无害:养先天之气。养气则顺乎自然,故无有穷尽。非运后天之气,运气则流弊甚大,是有穷尽。 (3)周身宜轻灵:初学练架子宜慢,方能时时皆有意识引导动作俱进,并且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方不致有气脉偾张之弊。 轻:一切动作,固宜以心意为主,如举手,虽微微一动,便作一举,如无意识续示即不再进,方谓真轻。 灵:如手由低处举高,处处作无数一举想,而时时有随意变化之妙,方谓之真灵。 3.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呼吸与动作协调,眼神宜注视 (1)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则其动犹静也(即能到虚静境界) 心为令,如主帅发令。 气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又气如车轮。 腰为纛,如大使旗,中正不偏。又腰如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腰为一身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旋转,气遍全身而不少滞,因为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 (2)动作与呼吸 动作时当呼则呼,当吸则吸。呼时先天气下沉,吸时先天气上升。故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3)眼神注视 意之所至,眼神灌之,不然意东视西,有何效用故曰:仰之则愈高,俯之则愈深。 (二)太极拳姿势 1.总体要求 太极拳姿势总体上要做到: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动作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宜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其贯串一气处,所谓: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进退自然得机得势,但用意不用力,始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太极拳也称长拳。若有一处不贯串则断,断则当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最易为人所乘,故曰: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有一不动,则必致散乱。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初学者宜先求开展,使腰腿皆动,无微不至,然皆是意,所谓内外相合,上下相连。又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是则于肢体任何部分,皆无偏重之虞。 2.个别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