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化学九年级《元素(第1课时)》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化学九年级《元素(第1课时)》精品教案

课题3 元素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中国元素:青花瓷、茶。

【过渡】元素,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常提到中国元素、现代元素、流行元素、时尚元素,生活中提到的元素都是指相应事物的基本成分。

【展示】加碘食盐、加铁酱油。

【过渡】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的“加碘食盐”和“加铁酱油”中的“碘”和“铁”指的是什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吃和用的东西是否有益身体健康也越发关注。这些商品中“碘”“铁”“氟”指的就是元素,它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元素。

【新知讲解】

知识点:元素

【提问】1.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还有别的碳原子吗?(碳12原子,碳13原子,碳14原子)

2.下列碳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异同点?

碳12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

碳13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7。

碳14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介绍】三种不同的碳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类碳原子,化学上把它们总称为碳元素。

【观察与思考】下列分子在组成上有何相同点?它们为什么属于同类原子?

【分析】

物质相同原子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HgO O 8

O2O 8

H2O O 8

CO2O 8

这些分子中所含氧原子都含有8个质子,属于同类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提问】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的辨析,现在同学们能试着说出元素的定义吗?

【归纳】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理解元素的概念请把握“同质子,类原子”六个字。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4)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或原子。

(5)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

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

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分析】

(1)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反应后

原子种类硫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氧原子

元素种类硫元素、氧元素硫元素、氧元素

分子种类氧分子二氧化硫分子

结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2)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微观示意图反应

反应前反应后

原子种类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

元素种类氢元素、氧元素氢元素、氧元素

分子种类过氧化氢分子水分子、氧分子

结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总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的

化学性质主要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过渡】人类已知的100多种元素中的90多种已在地壳中发现,地壳是人类获取各种

资源的宝库之一,计算机芯片中的硅、金属制品中大量使用的铁、铝就主要来源于地壳。

【展示】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

【讲解】地壳中元素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谐音记忆)。

【过渡】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我们

身体中不仅含有这些元素,还有其他元素。你知道人体内元素含量的分布吗?

【展示】生物细胞中的元素组成。

【总结】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

地壳中元素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提问】元素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请填入下列表格。

【总结】

【展示】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组成。

【讲解】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典型例题】

例1.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解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A正确。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C正确。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D正确。

答案:B

例2.某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原子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层电子

B.该粒子为阴离子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

D.该粒子为Na+

解析:某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原子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该元素为钠元素。钠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层电子,该粒子为阳离子,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1,该粒子为Na+。

答案:D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B.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D.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解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D错误。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正确,C错误。

答案:B

六、课堂总结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保持不变。

七、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3.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

4.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

【显示PPT5】两瓶蒸馏水(怡宝、恒大冰泉)。 【提问】两瓶水,一瓶产自广东深圳,一瓶 产自吉林长白山,里面装的水是一样的吗?【回答】一样的。利用本地身边的资源,为概念的建构准备。 复习物质微观构成的知识为元素概念的构建准备。 【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提问】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回答】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回答】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提问】氢、氧原子还能构成哪些物质的分子? 【任务】请同学在黑板用磁贴显示氢、氧的原子能构成的物质分子并写出相应的符号。【评述】可以构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还有臭氧分子。【小组讨论,黑板演示并书写符号】 【提问】这些不同物质的分子中都分别有氧 原子和氢原子,这些氧原子和氢原子一样的 吗? 【显示PPT6】 【回答】一样的 【讲述】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化学上不 论何种物质,不论物质产自何地,构成这些 物质中的分子中凡是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 统称氧元素,凡是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 称氢元素。 【显示PPT7】化学元素是指什么?【思考】从不同角度为构建元素的概念提供具体的素材。

【任务】根据素材讨论,同种元素的电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哪些是相同的?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板书和显示PPT8】一、元素: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显示PPT8】☆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显示PPT8】☆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和中子数可能不同; 【提问】同学们判断一下:课室内有50个人民,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显示PPT8】☆总称:许多个同一类原子的集合,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讲解】元素是同一类许多个原子的集合,是个宏观的概念,有种类没有个数的概念,所以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小组讨论,回答】 同一种元素原子的质子 数相同。 同种元素原子的中子数 可以不同。 化学变化中元素原子会 有电子会得失。 【回答】不对,人民是 集合的概念,不讲个数, 引导学生 建构元素 概念,了 解区分元 素本质是 原子的质 子数。 让学生通 过生活中 的事例去 理解元素 是集合、 宏观的概 念 【显示PPT9和练习】[练1]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案

第十一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本节课从常见的酸和碱出发,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熟悉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开端,为后续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埋下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常见的酸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都接触过这些生活中的酸,但是对碱缺比较陌生,而且对酸和碱的性质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在第五单元探究微粒不断运动的实验中接触过酚酞,在第六单元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中也认识了紫色石蕊,但是还不清楚酸碱指示剂的定义和作用。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但是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酸和碱;通过与指示剂作用的宏观现象推断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通过演示实验,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常见酸的稀释方法。(知识与技能) 2.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探究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其证据收集技能。(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浓硫酸特性了解,知道使用浓酸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所用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评价目标】 1. 通过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的探究活动,诊断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探究发现水平)。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课时 元素及元素符号(导学案)

课题3元素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大地二中张清泉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之前,并没学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第1课时元素及元素符号 课 题 元素及元素符号课型新授课 随 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 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 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 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 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 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 识元素符号。

备课笔记

学 重点 2.元素符号。 教学难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课前预习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统称为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新课导入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中也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进行新课知识点一、元素 [课件展示]介几种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7 碳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8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氧元素 质子数8中子数10 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

(名师整理)最新化学九年级《元素(第1课时)》精品教案

课题3 元素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中国元素:青花瓷、茶。 【过渡】元素,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常提到中国元素、现代元素、流行元素、时尚元素,生活中提到的元素都是指相应事物的基本成分。 【展示】加碘食盐、加铁酱油。 【过渡】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的“加碘食盐”和“加铁酱油”中的“碘”和“铁”指的是什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吃和用的东西是否有益身体健康也越发关注。这些商品中“碘”“铁”“氟”指的就是元素,它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元素。 【新知讲解】 知识点:元素 【提问】1.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还有别的碳原子吗?(碳12原子,碳13原子,碳14原子) 2.下列碳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异同点? 碳12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

碳13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7。 碳14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介绍】三种不同的碳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类碳原子,化学上把它们总称为碳元素。 【观察与思考】下列分子在组成上有何相同点?它们为什么属于同类原子? 【分析】 物质相同原子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HgO O 8 O2O 8 H2O O 8 CO2O 8 这些分子中所含氧原子都含有8个质子,属于同类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提问】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的辨析,现在同学们能试着说出元素的定义吗? 【归纳】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理解元素的概念请把握“同质子,类原子”六个字。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4)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或原子。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本单元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在初中阶段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了解到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了“镁带的燃烧”、“加热铜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酸雨对金属制品的腐蚀”、“实验室制取氢气”、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等。学生虽对金属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这些知识分散在教材中,而且以零散知识点的形式平铺直叙,学生的认知中缺乏方法论上的组织结构。学生重感性的认知轻理性的归纳总结、重现象的感知轻原理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联系生活、做实验、观察信息、思考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课时2 金属活动性顺序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其实,科学家们对原子的认识与探索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投影】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第一次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建立了实心球型原子模型;之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到了近代,在20世纪20年代,根据量子力学形成的电子云模型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过渡】虽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原子也是由其它粒子构成的。人类探索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头发里的原子世界。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投影】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讲解】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如果将一个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一只蚂蚁。【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 【讲解】在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板书】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金属6.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新版粤教版(含教学反思)

新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空气》、《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和《生命之源——水》等知识,而金属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应用,所以本节的学习可以看作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完善。在物质的分类中金属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金属制品的使用和保护与其化学性质密切相关;金属单质能转化为各种金属化合物;在金属的化学反应中涉及到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酸、盐等不同类别的物质,所以本节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同时对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起巩固深化作用。 第1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能用金属和酸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和酸反应,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金属和酸反应。 【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片、铁片、

铜片。 一、导入新课 不法商贩用铜锌合金冒充黄金欺骗消费者,你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拆穿他们的骗局吗?[学生回答用测密度(两者的密度不同)、硬度、测熔点(熔点不同)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一些物理方法,在现场不容易实现,我们可以用一些化学方法来鉴别黄金的真伪。学完本课,你就会用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 展示历史上金属利用发展史图片(教材P170图6-4)。 (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和利用铜及铜合金的国家。我国人民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会冶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直到一百多年前人类才开始使用铝。现在大量使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至今人类仍然在不断开发新的金属材料。虽然铁器时期比青铜器时期晚很多,可为什么铁器时期能保留下来的铁器很不完整,也不多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为什么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依次是铜、铁、铝?) 二、推进新课 活动1 认识金属与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6.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引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金属参加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来。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方程式。 [学生]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描述曾经学过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比较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投影]学生描述汞、铁、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 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 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 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 【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 (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 【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

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 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 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展示】构成原子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分组讨论】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4、大家还能发现那些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课堂练习】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3节物质的组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知道常见元素及其原子团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单质的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式的意义。 难点:1.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2.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讲述】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以用“H 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固定的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不同。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下列物质的组成情况,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展示表格。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并填写表格。 【展示】PPT 展示正确答案。 【讲述】请同学们核对答案。 【提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式可以当做化学式,但是我们统一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讲解】化学式是一种化学语言,它相当于英语中的单词。学到现在,在你眼中 H 2O=水=Water 【讨论】我们已知道了水的化学式是H 2O ,你能说一说H 2O 能表示出哪些意义吗? 【总结】 化学式H 2O 表示的意义有: 1.表示水这种物质。 2.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表示一个水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 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展示】展示PPT 第11、12、13页。 【讲述】化学式的意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宏观意义 微观意义

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在微观方面的意义只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例如: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中不存在分子,其化学式表示该物质中各种元素原子数的最简整数比。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今天又学习了化学式,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些符号前面或右下角经常带有数字。那现在问题来了。【交流讨论】 问题1.元素符号及化学式前面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2H:2个氢原子2H2:2个氢分子 问题2.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有什么意义? H2:1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CO2: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归纳】 1.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当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前面带有数字,它只有微观意义。 2.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含该元素原子的个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化学式能表示的意义有很多,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_06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 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 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 性质的观念。 教师: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 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教师提问: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 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 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在老师的带领 下,对问题进 行思考。引出 本节课内容。 简单的思维训练 能够让学生不害 怕对本节课知识 点学习,感悟本 节课的知识点。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 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 记录笔记,认 真倾听。 通过书写和口述 帮助学生对知识 点进行记忆。

【新课讲解】质量数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 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力,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有人把这种电子层模型比拟为洋葱式结构)。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 【思考讨论】教师: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那么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答案:根据Na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可以发现,K层最多可以排布2个电子,L层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记录笔记,认 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 起讨论,思考 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 起讨论,思考 通过书写和口述 帮助学生对知识 点进行记忆。 通过讨论,帮助 同学对知识点的 掌握。 通过讨论,加深 对知识点的印

《元素》第一课时名师教案

元素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通过回忆、查阅资料了解元素的涵义,能说出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说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小组讨论、组间交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并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2.通过分析一些熟悉的化学变化形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的观点”。 3.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找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阅读、练习、实验、讨论等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课时重点形成元素的概念,对于元素的概念,在教学中不要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强化记忆,而是重在理解元素的含义。学生在学习元素概念过程中,一个难点是对“一类原子”的理解。一方面从“质子数相同”理解“一类”的含义,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物质的微观分析加以理解,如水中的氧原子、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氧气中的氧原子,以及其他物质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就是“核电荷数为8的一类原子”,这一类原子就总称为“氧元素”。另一个难点是元素与原子之间发生混淆,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二者加以对比分析。 教学流程

而且它还是一种较为清洁的燃料,因为它的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展示:家中天然气灶 甲烷的燃烧。 提出问题: 1、二氧化碳和水各是由什么微粒所构成的,这两种不同的分子中有没有相同的粒子呢? 2、氧原子虽然存在于不同两种的分子中,但科学研究证明这些氧原子都是同一类氧原子,因为从原子的结构角度去分析,它们原子内部都有某些相同的部分。请根据下面的表格思考判断,表格中的这些氧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原子中的那种微粒可以决定这些氧原子是同一种类的呢? 投影1:氧的同位素表格 讲解: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一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可能中子数是不同的,只要这质子数相同,科学上就将这些氧原子归为一类,统称氧元素。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再打个比方。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每个小组有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 化碳分子模型) 学生回答:氧原子 读表格3-1,分析表格中纵列的数据,得出原子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决定。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种分子中的氧原子是否为同一种类的理由和依据。组间交流:可能的依据 1、质子数决定 2、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3、核外电子数决定。 阅读:学习导航资料卡片

最新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金属 全单元每课教学设计教案》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教案

第九单元金属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 第一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2)知道什么是合金,认识合金与纯金属相比在性能上更具优越性。 (3)了解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概念。 【难点】 合金的性质。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4~5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金属的共性:大多数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点和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2.金属的特性:(1)铂的延性好,金的展性好。(2)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金呈黄色,铜呈紫红色。(3)大多数金属在常温下是固体,汞是液体。(4)导电性最强的是银,其次是铜、金、铝等。 3.金属的分类 (1)按颜色分:黑色金属(铁、铬、锰);有色金属(铁、铬、锰以外的金属)。 (2)按密度分:轻金属(钠、钙、镁、铝等);重金属(汞、铜、镉、铅等)。 (3)按含量分:常见金属(铁、铝等);稀有金属(锆、铌、钼等)。

【合作探究】 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导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答:银和铜导电性相近,但银比铜贵得多,且电线用量大,所以用铜不用银。 【教师点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是否容易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跟进训练】 1.下列金属材料的用途与性质不相符的是( D ) 2.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中,所有金属都具有的是 ( B ) A.硬度很大 B.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 C.是银白色的固体 D.熔、沸点很高 3.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硬币中,一元币为钢芯镀镍合金,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在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B ) A.金属的硬度 B.金属的导热性 C.金属的耐腐蚀性 D.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 4.请在横线上填上金属相应的主要性质: 用铝做导线:导电性;用铝壶烧水:导热性;用铝箔做包装用品:延展性;用铝合金做门窗:耐腐蚀性;用铝合金制造飞机外壳因其密度小。 知识点二合金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6~57页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实验探究,完成下列填空: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全单元教学设计》精品精编完整打印版教案

最新精品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全单元完整版) 第 1 页共23 页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 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生活→分析比较→归纳解释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 难点: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教学模式 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第 2 页共23 页

第 3 页共23 页

第 4 页共23 页

板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 1、性质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 2、用途 二、合金 1、概念 2、性质 a、硬度 b、熔点 教学反思: 本课题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内容琐碎,不易记牢。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第 5 页共23 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归纳总结: (1)元素是原子的总称,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它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原子是元素的个体,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含义。它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在运用化学专业术语时,特别强调: a.场合的搭配。应该用“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的”来描述。 物质中含氧元素,但不能说含b.名词的可数性与不可数性。例如,KClO 3 有3个氧元素或3种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只有一种。 c.语言的层次性。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但不能越过一个层次说,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元素符号的记忆: 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氢、氦、锂、铍、硼:H、He、Li、Be、B; 碳、氮、氧、氟、氖:C、N、O、F、Ne; 钠、镁、铝、硅、磷:Na、Mg、Al、Si、P; 硫、氯、氩、钾、钙:S、Cl、Ar、K、Ca; 锰、铁、溴、铜、锌:Mn、Fe、Br、Cu、Zn; 银、碘、钡、钨、金:Ag、I、Ba、W、Au。

记忆小窍门: 1.记忆时,一边口念元素名称,一边手写元素符号,这样反复练习,便可较快地记住这些元素名称和符号了。 2.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二是采用韵语和文字与字母对照记忆法。这就是将初中常见常用的30种元素的名称编成六句韵语,念起来顺口押韵,而且体现了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为了押韵,将溴例外地排在铜之前),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解疑释疑: 1.在O 2,MnO 2 ,SO 2 ,Cu(OH) 2 四种物质中,都含有() A.氧元素B.两个氧原子C.一个氧分子D.两个氧元素 2.在CO 2,SO 2 ,NO 2 三种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是()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答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_《物质的转化》名师教案(第1课时)

浙教版科学九上 2.5 物质的转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的转化单元第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九年级上 学习目标1、掌握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2、了解常见非金属的转化过程 3、通过实验的方式总结并推理其他非金属的转化 重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难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提问:物质之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呢? 由物质分类引出物质之间的转化自然过渡 讲授新课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教师演示实验(配合视频) 实验探究: 1.硫黄的燃烧实验。 (1)取一药匙硫黄,观察其外观:_________。 (2)将硫黄放到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点燃硫黄,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 (3)把燃烧着的硫黄放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 以上变化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生成物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要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记 录现象:(1)淡黄色粉 末状固体 (2)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方程式:S + O2 === SO2 有实 验得 出相 应的 规律 更直 观真 实

思考与讨论:1、二氧化硫是种气体有毒,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 方程式: 2、你还知道哪些非金属单质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 实验探究:2.CO2与碳酸的转化实验。 (1)取2 杯蒸馏水,向其中 1 杯蒸馏水中吹气或通入CO2。然后,分别向2 只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比较2只烧杯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2 只烧杯中分别取少量液体放入试管中,加热,有什么现象发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释所发生的变化?将上述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1、非金属单质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的规律 2、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间的转化? C→CO2 →H2CO3→CO2 练习: 1、硫的转化与碳相似(1)该实验最好在通风 橱中进行。 (2)在集气瓶中装入适 量的水,吸收二氧化硫气 体 (3)在集气瓶里装适量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 化硫气体。 H2O + SO2 = H2SO3 2NaOH + SO2= Na2SO3 + H2O 2、C 、P 、H2等与 O2反应 学生动手实验并记录实 验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1)通入二氧化 碳的蒸馏水可以使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没通入的 依旧显示紫色 (2)溶液中有气泡产 生,溶液恢复紫色 (3)CO2 + H2O = H2CO3 (4)H2CO3 = CO2 + H2O 1、 2、 方程式: 增强 学生 的环 保意 识 通过 动手 实验 得出 结论, 增强 真实 性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德谟克利特的故事初步认识物质是可分的,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 2.通过阅读课本,认识一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体会分子很小。 3.通过微型化的分组实验认识分子在不断运动;通过观察品红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认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通过观察25毫升酒精和25毫升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50毫升,认识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体会并认识气体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的学习,了解人类研究物质的过程。 2.通过创新微型分组实验,对医用小药板的使用,认识“废物也是一种资源”,同时建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师:浓氨水(滴瓶)、酚酞溶液(滴瓶)、试管(20*200)一支;大烧杯(250毫升)两个、冷水、热水、品红、药匙;量筒(50毫升)两个、酒精、水;滤纸条、棉花、试管(20*200)及配套胶塞。 生:浓氨水(滴瓶)、酚酞溶液(滴瓶)、带有两个凹槽的胶囊药板一个、小烧杯(100毫升)两个(其中一个盛水)、注射器(10毫升)两支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指导阅读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叫德谟克利特,他特别爱思考问题。有一天他在河滩散步,突然看到水中的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不禁产生了疑惑:物质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还是可以再分的呢?如果倾听小故事。 思考:物质是可分的 吗?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 了解人类研究物质的 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