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_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_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_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_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2008年第1期(总第99期

)

[

作者简介]于宏(1977 ),女,助教,学士。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

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于 宏

(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05)

[摘要]教育研究中东西方关系问题日益引起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翻译蕴涵其中的政治、权力问题还未进入比较教育学界的视野。后殖民理论及翻译研究的相关成果提醒我们,比较教育学界应超越将翻译简单化地理解为语言转换的工具的阶段,清醒地认识翻译作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性质,认真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与权力问题。

[关键词]比较教育研究;后殖民;翻译;权力

T ranslation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 heory

Yu H ong

Abstract:In t he education research,translation and the pro blems about politics and pow er it contains still have not entered the co mpar ative education field though the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hav e show n increas ing concern for the r elations between t he East and the W est.Post co lonial t heo ry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translat ion research r emind us that the stag e in which translation is simply reg arded as a language conver sion too l must be surpassed.And the comparativ e r esear chers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t ranslatio n as a pow er strugg le too l and ser iously study the pr oblems about translation and po wer in comparative educatio n r esear ch.

Key words:Comparative education r esear ch;Post co lony ;T r anslatio n;Pow er

一、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翻译

传统意义上, 忠实性!是翻译的最基本指导原则。传统翻译论认为翻译只是一个静态的寻求对等的活动,例如 翻译等值论!的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即: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1]

而苏联翻译理论家

巴尔胡达罗夫认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2]

奈达与塔伯

在其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指出: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3]我国著名传统译论代表人物严复所提出的 信、达、

99

雅!理论中的信!所指代的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真实意义!更是长期以来为我国翻译界奉为圭臬。百多年来,忠实!和对等!成了传统译论探索翻译实质命题的关键词。毫无疑问,上述对翻译的理解和定义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本质,尤其是在对一些很少或几乎不涉及人文、心理、深层无意识价值观等深层文化内涵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上述理解和定义中所强调的忠实!、对等!、再现!、意义不变!等仍是翻译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原则。例如,生产活动中的许多交流,如商务函电、生产说明书、科技资料等的翻译,还有近几年许多域外产品介绍进来加以本地化!,如WINDOWS系列的中文版等等,都属于仅在符号层面进行转换的翻译(如何选字,组织句子等)。

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后殖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翻译研究以后,人们发现,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工具那么简单,在语言转换背后,隐藏着侵略!与反侵略!、殖民!与解殖民!等一系列斗争和权力问题。

后殖民理论(Post-co lonial T heory)是在西方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革命的各种后!思潮的声浪鼎沸中粉墨登场的。以1978年赛义德的?东方学#(Orientalism)一书的出版作为后殖民理论的先声,三位兼具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身份的后殖民理论家 爱德华?赛义德、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和霍米?芭芭各自从自己的知识谱系出发,对殖民时期以来西方(殖民时期的欧洲和当代的美国)对东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作出抨击。赛义德主要以福柯的知识/权力思想作为诊察器械,从各种文本中诊察出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斯皮瓦克主要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解剖刀,力图解构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而芭芭则以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为治疗器具,对西方文化做游戏式的精神反抗。三位后殖民理论家通过对殖民时期以来西方形成的关于东方知识的文本(包括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游记、传奇文集、新闻报道等)进行重新解读和批判性反思,描绘出一幅世界文化图景中隐蔽的权力关系结构,揭露出西方知识和权力、文化和政治间的多种隐蔽关系,剖析出西方对东方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机制、话语权力运作和规训机制。与早先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依附理论!着重研究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不同,后殖民理论集中关注上述国家和地区间在文化上的关系,开辟了一个关注西方与东方文化关系的新的思维视角和新的思考领域。

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理论被引进翻译研究,在翻译界形成了一股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热潮。自此,后殖民理论像一架显微镜那样,在将翻译中各种原先在传统译论的框架下所看不到的斗争和权力关系逐渐放大的同时,也将翻译从传统的语言学范畴推向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宗教的尤其是政治的范畴。正如王东风指出的,后殖民翻译理论所关注的问题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它视翻译为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工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被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运动摧毁后,以武装侵略为特征的殖民活动被后殖民的文化侵略所取代,因此在文化帝国主义时代,翻译便直接成了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进行文化侵略的精神制导导弹。![4]事实上,不仅仅在当代,早在古罗马时期,翻译就被看作是帝国占领和统治的工具。罗马统治者发现,与希腊臣民交流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翻译,而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对待希腊原文的态度上,也以胜利者自居,采取任意宰割原文的策略(即西方翻译理论鼻祖西塞罗所主张的意译,超越原文的翻译等)。15世纪末期,有人明确把翻译与帝国或语言与帝国相联系,提出语言是帝国的工具,与帝国共兴衰的观点。[5]今天,后殖民翻译研究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po w er differentials),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视角是把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中。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最初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

100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

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将后殖民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能给予翻译本质以深刻和现实的揭示,有助于人们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潜藏在翻译背后的话语霸权。当然揭示只是一种开端,一个过程,并非最终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揭示的基础上改善西方话语霸权所导致的不平等、不对称关系。这不仅仅是翻译研究面临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学科在利用翻译进行比较研究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也不例外。

二、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与权力

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内,翻译被理所当然地当作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一种语言转换的工具,翻译的过程就是要把唧唧喳喳的鸟叫声!变成让人理解的人语!,就是要让讲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互享教育的研究成果。因此,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体现出强烈的(语言转换)工具性特征。基于此,人们在翻译和介绍国外教育研究成果时,注重的是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这与传统译论强调将忠实性作为翻译的最基本指导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后殖民理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取得巨大进展的今天,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对那些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翻译的忠实!、对等!,而对翻译背后的斗争和权力关系毫无所察的比较教育研究者来说,无疑深具启发意义。

在教育研究领域,后殖民理论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启发与影响甚微,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育研究者不知萨义德为何人,不知后殖民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为何物!。[6]因此,当后殖民理论在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人类学、艺术史和文化研究一直到我们前文论及的翻译研究中制造出一片多元共生、学科互涉的热闹景观时,教育研究领域却对该理论的价值与局限认识不够。![7]事实上,后殖民理论是一面帮助人们揭示和认识东西方文化关系的镜子,只要我们能够自觉警醒地洞察东西方在教育研究的国际传播中的关系,并采取一切旨在平等地促进东西方教育研究交流的应对措施,那么,我们借助的是后殖民理论这面镜子还是其他作为诊察、治疗器械!的理论就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认清东西方在教育研究交流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也正因为此,研究在东西方教育研究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翻译及其潜藏在其后的权力关系,是一个比研究如何将后殖民理论引入教育研究更为迫切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从来都不是一项仅仅停留在文化表层的活动,建基于其上的比较教育研究也绝不仅仅是一项在实验室的真空环境下进行的科学实验,二者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比较教育研究重要工具的翻译,其作用也绝不仅仅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文化政治实践!。[8]这一文化政治实践!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主观因素涉及作者的身份、立场、态度,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客观因素则是含媒体、出版者、期刊等在内的赞助人制度、作为成果的译作以及暴力与挪用等层面。

以教育著作的翻译为例,其赞助人制度中就隐含着强烈的政治性和权力。从延安时期开始直到解放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我国官方组织译介了相当数量的前苏联教育专家和学者的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赞科夫,等等。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已很难看到俄罗斯学者的教育著作。在教育学界,我们几乎难以听到俄罗斯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大都是一片西方话语。例如,由顾明远教授主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赞助出版的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比较教育译丛!。该丛书的八本译著中,三本原著来自美国,另外五本分别来自英国、西班牙、日本、法国和德国;而由王承绪教授主编、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该丛书的十二本译著中,八本的原著来自美国,另外四本分别来自加拿大、西班牙、英国、荷兰。翻译中的政治在上述转变中暴露无疑。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早前的苏联作品还是当前的西方作品,几乎都成为各自年代教育领域的统识性!话语,翻译招致的这番暴力!明显地构塑了我们与苏联或西方国家之间的那种不对称的权力关系,这对建构我国本土的、完整的教育话语体系是极为不利的。上述

101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

例子表明,该翻译和出版哪国、谁的作品?出版哪类作品?如何策划?完全是由包括出版商、媒体、阶级、政党在内的群体以及控制着教育与教育观念传播的机构,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报、教育机构等决定的,并且这类赞助人!由三个因素主宰着:广义的控制着我们行动的意识形态成分! 如形式、习俗、信仰等,包括特权阶层支付的费用与译者、批评家、教师应得的报酬在内的经济成分!和受益人不得不满足捐赠人愿望的地位成分!。在这三个因素的主宰下,翻译出版的作品是精心选择!的,而这些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审美旨趣在译者手中有意无意地发生了变形!。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通过翻译而进入中国本土的过程中,翻译背后那微妙的,隐藏于个别之下的权力关系也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的一场对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作者马丁?特罗教授的西方文论话语里,隐含着一种西方学者所特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特罗自信满满地企图以从美国和少数欧洲国家中总结出来的有关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大众化理论!来说明不同社会和系统的共有的问题和模式。尽管这一企图并未完全成功,但这种以西方中心主义甚至美国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建构的所谓的普世性!理论,很明显是一种霸权主义的话语体系。它们的目标在于从浑沌的世界中整理出一种科学的秩序,排除一切不稳定、突变、无法归类的因子,使人类经验的世界变成一个可以被描绘,可以被秩序化的知识范畴,期间隐含着一种骄傲的教化他者、拯救他者的前提。它提醒我们,将一种文化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与个人的语言能力并不一定完全相关,介入其中的福柯所言及的体制性实践以及知识权力关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它们将某些认知方式权威化和压抑其他的认知方式。因此,比较教育研究中仅仅将翻译简单化地理解为一种能够实现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工具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以上,我们仅仅从作者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的权力问题。事实上,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和权力问题,我们要深究的内容还有很多,除了作者之外,译者、读者、研究者、执行者等等,都是翻译背后的权力链条上的重要环节,这有待于我们进行更为自觉和深入研究。但毋庸置疑的是,清醒地认识到比较教育研究中看似与价值无涉的翻译背后的斗争和权力关系,摆脱比较教育研究界对这一问题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是当前一个在重要性上绝不亚于比较教育研究本身的至关重要的课题。在此基础之上,作为第三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者,首先应当坚持自身思想能动性,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分辨中西方历史传统与文化政治的差别,全面反思中西方的文化大背景,在关注和翻译西方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谨防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走。比较教育研究包含了对中西方的全面的文化反思、学术反思和理论反思,我们应当向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如翻译研究),以及一切具有建设性、积极性的理论(如后殖民理论)中汲取应得的营养,才能使比较教育研究的视域更加宏观广阔,态势更加兼容开放。(责任编辑:张明德)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0.

[2]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4.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73.

[4]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

(4):3 8.

[5]Ro binson,Douglas.T ranslation and Empir e:P ostco lonial T heor ies Ex plained[M].M anchester:St.Jero me Publishing,1997.

[6]孙振东.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4,(8):12 16.

[7]孙振东.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4,(8):12 16.

[8]V enuti,L.T he T r anslat or's Invisibility[M].L ondon and N ewY or k:Routledg e,1995.20.

102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探究

Vol.33No.7 Jul.2012 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失衡现象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受了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启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仅研究与帝国、殖民活动有关的翻译实践,更是逐渐把触角探到翻译活动背后,探究文化霸权对翻译活动的操纵。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体系的解释》中认为后殖民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原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三是研究20世纪末征服者的文化是如何让被征服文化屈服的,被征服文化是如何适应、抵抗征服者文化。”[1]从罗宾逊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后殖民翻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文化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压迫与反抗的文化关系。在后殖民语境下,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强势国家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违背弱势国家、弱势文化的意愿,对其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导致文化间话语权的不平等,造成弱势文化的“失语”,这一现象在翻译作品数量上可见一斑。根据韦怒蒂的统计,自1984年全世界译自英语的书籍达到22724本,译自西班牙语的书籍为839本,译自阿拉伯语的书籍为536本,译自日文的为204本,而译自中文的仅为163本,比例严重失调[2]。和英语相比,欧洲语种明显处于劣势。而中文与英语相比,差距更加悬殊。译著数量上的差距反映出弱势国家的文化向外传播不多,主要是大量吸收外国文化,这必然导致文化失衡。西方世界可以利用其文化作品,向第三世界输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对弱势文化的控制。与此同时,文化失衡现象也会导致某些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屈从。一些弱势文化为了摆脱所谓的野蛮落后状态,极力迎合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的这种媚外态度,只会加剧文化失衡,加速弱势文化的萎缩和消亡。因此,在后殖民翻译语境下,揭露强势文化的侵略性、保护弱势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翻译中隐而不显的权力关系 蒂莫志科(Maria Tymoczko)和根茨勒(Edwin Gentzler ) 合著的《翻译与权力》中指出:“翻译不仅仅像语言活动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有着或大或小的权力操纵。反过来,翻译又建构特定文化的权力结构。“[3]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 - nett)在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中也把权力关系放在翻译 研究的核心地位。那么权力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不仅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实力,还要利用相关知识。而翻译又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翻译就成为权力的工具[4]。权力对翻译的影响最为著名的例子是英国皇室代表与毛利人签订的《怀塘伊条约》,该条约由一名英国传教士翻译成毛利语。为了诱使毛利人签订该条约,他在翻译时用到了很多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由于传教士的刻意翻译,毛利人的很多权力都被忽略。这项条约背后包含着一系列的权力运作,体现强势者依靠强势地位,借助翻译手段对弱势群体的支配和控制。翻译成为这项条约强加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也体现了其背后的权力关系。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体现的是赤裸裸的权力关系,强国对弱国的操纵显性地体现在其行动当中。但是翻译活动却是一种温文尔雅、不彰不显的实践活动,体现隐而不显的权力关系。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掀起了大规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潮。鲁迅在翻译中强调宁信而勿顺的翻译原则,即使译文读起来诘曲聱牙,也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他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说:“《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名人译本。特收录审慎,迻译亦期弗失文情。”这在讲究忠实通顺的现代翻译者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是该翻译原则是根植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开始提倡民主、科学的社会环境中的。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急需找寻促进中国进步的方法,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理念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鲁迅的宁信而勿顺的翻译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留西方文化。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探寻救国图存的方法,这背后隐藏着权力关系影响下的先进文化向心力作用。一种文化吸引着另一种文化效仿、学习,这背后就体现了权力的隐性作用。 翻译是权力关系实施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抵抗权力关系的有力武器。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大举入侵,清政府软弱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探究 卫梦舒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研究;文化;权力;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84-02 184--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 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 ——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 黄滔 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道 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 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 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 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 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 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 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 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 “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 的文化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 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 (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 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随着研究的深 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 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二、后殖民主义系统分析 道格拉斯(1997)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中对后殖民系统分析并归类为 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 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 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 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 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 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 的权利关系。罗宾逊认为翻译作为殖民的渠道到翻译作为避雷针为殖民主义崩溃后拯救文化 的不平等性,再到翻译作为非殖民化的渠道阶段,这些阶段在叙事上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 关:在过去,翻译被用来控制教育和塑造殖民地人,现在,翻译依然在后殖民性的政治和文 化的多样性中保持着急剧上升的趋势。罗宾逊认为翻译在目前阶段在殖民和非殖民化方面的 作用依然很明显。 三、理论局限性 本书堪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将着眼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 度和菲律宾过程中的作用,所选论著也是以英国和印度后殖民关系为主要题材。关于亚洲其 他国家和非洲的后殖民翻译状况鲜有关注。对西方世界内部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及其对翻译68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人类的思维活动。不同的文化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语言中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挣脱原语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原语所传达的信息,所体现的风格一并能被读者完全体会。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及视角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视角转换。 2.文献回顾 在研究翻译的视角转换这个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涉及,研究成果也颇丰富。如刘保华在“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中介绍了主要的视角转换法;邵卫平在他的“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也对如何进行视角转换进行了相关阐述;张小珊在“中英文翻译视角转换浅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在这暂不一一列举。本文准备从英汉翻译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和视角转换的方法入手,就这个论题谈谈我的观点。 3.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英、汉语在产生的背景、经历的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文化的观察视角也就有了很大区别。请看如下一例: What we lose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此例中原句用了hake(鳕鱼)和herring(鲱鱼)两种鱼来表示,因为历史上西方人以航海捕鱼闻名,各种鱼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必需的,从中就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如果直译成“我们从鳕鱼中失去的将会从鲱鱼中得到”,中国读者就不明其意了。如果换成中国人熟悉的“东隅”“桑榆”两个词,就能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中国读者便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 3.1翻译中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将原语传递到译语中,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刘宓庆先生说:“转换是翻译中用得最广泛的变通手段。在一般情况下,转换是获得灵活对应的不可少的应变对策,而失去形式则常常是转换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按照自身文化思维习惯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因而在翻译中因为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原语逐词翻译而无法找到合适的译文。比如,许多人将英语习语“a heart as hard as flint”理解为“心如坚石”来表示意志坚定,而实际上此习语是“铁石心肠”的意思,形容冷酷无情,两者含义相差甚远。有不少人会把“望子成龙”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这是不可取的,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凶残、暴力。正确的译文是“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somebody”。 由上可见若囿于原语的视角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难以找到地道的表达方式。相反,若将视角适当转换,问题便迎刃而解。由此可见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3.2英汉翻译中视角转换的方法 3.2.1词序的调整 英语表达式中一些修饰成分和词语有其一定的顺序,且不同于汉语表达式中的顺序。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成分顺序的调整,以符合译入语的语序习惯。如: (1).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 (2).Mary’s pretty new black leather bag (玛丽漂亮的黑色新皮包)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18448886.html, 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作者:左苏皖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2期 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 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 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暴力政治” 翻译伦理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后殖民翻 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 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尼兰贾娜说:“所谓后殖民图景指的是百家争辩、竞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主义思潮逐渐渗入翻译理论界,许多英美翻译理论家开始对蕴涵于翻译文本的权力差异和历史语境予以关注和重视,着手研究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 殖民主义霸权之间的历史共谋关系等热点问题。例如,1997年,著名的美籍芬兰裔翻译家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阐释》;1999年,美籍爱尔兰裔比较文学教授玛利亚·铁木志科出版了《后殖民语境的翻译:早期爱尔兰文学的英译》,英国著名的翻译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印度新德里大学的英语教授哈里什·特里维德合编了一部论文集《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2000年底,加拿大翻译学者雪莱·西蒙和保罗·圣皮埃尔合编了另一部关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论文集《改变术语:在后殖民时代的翻译》,等等。这些论著直接关注和审视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翻译在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 过程的作用,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基本上代表了当代西方翻译界的最新理论探索。 二、后殖民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的比较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文档大全 文档大全可免积分在线阅读和下载文档 ?文档大全 ?工作范文 ?求职职场 ?表格模板 ?总结汇报 ?经管营销 ?高等教育 ?高中教育 ?初中教育 ?小学教育 ?外语考试 ?资格考试 ?教学研究 ?游戏攻略 您的位置:所有分类高等教育文学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翻译 2003年1月第19卷第1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Jan.,2003Vol119 No.1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李红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提要:,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文本的权力差异和历史语境。 关键词:翻译研究;后殖民视角;;中图分类号:H059-3831(2003)01-0105-05 studiesfromapostcolonialperspective LIHong2man Abstract:In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ies,translationishypothetically abalanceddialoguebetweentwocultures.However,powerdifferentialsbetween hegemonicculturesanddominatedculturesareperpetuatedinthepostcolonialc ontext.Theinequalitiesbetweenculturesthusmakebalanceddialoguesquitean illusion.Translationstudiesinthenewmillenniummustattachgreatimportanc etopowerdifferentialsandhistoricalcontextsunderlyingthetranslatedtext s.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postcolonialperspective;culturehegemony;p owerdifferentials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兴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民族独立浪潮,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旧殖民主义土崩瓦解,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了后殖民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的产生和南北双方的严重对立,是二战后国际上极引为注目的现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使南北不平等得到缓解和削弱,结果相反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日益边缘化,而发达国家仍是世界经济的主宰者。国际政治经济割据中的不平等和登记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而同时也随之形成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强制性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王岳川, 1997:159)。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异军突起,从 文化彼此之间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被表述(张京媛,1999:4-5)。 尽管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已经指出“任何两种语言,纵有相似之处,也不足以代表相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的社会,各自处于不同的世界,而不是相同的世界却只是贴着不同的标签而已”(Sapir,1956: 69),然而传统翻译研究却一直假定不同的语言系统 存在着理论上的等值,认为翻译是在具有平等地位的两种文化之间通过自由交流信息的方式进行的。例如,凯利声称,翻译情境就是一种达到“你我之间的平 (Kelly,1979:214);斯坦纳认为,忠实的译者衡对话”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 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_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2008年第1期(总第99期 ) [ 作者简介]于宏(1977 ),女,助教,学士。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 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于 宏 (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05) [摘要]教育研究中东西方关系问题日益引起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翻译蕴涵其中的政治、权力问题还未进入比较教育学界的视野。后殖民理论及翻译研究的相关成果提醒我们,比较教育学界应超越将翻译简单化地理解为语言转换的工具的阶段,清醒地认识翻译作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性质,认真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与权力问题。 [关键词]比较教育研究;后殖民;翻译;权力 T ranslation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 heory Yu H ong Abstract:In t he education research,translation and the pro blems about politics and pow er it contains still have not entered the co mpar ative education field though the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hav e show n increas ing concern for the r elations between t he East and the W est.Post co lonial t heo ry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translat ion research r emind us that the stag e in which translation is simply reg arded as a language conver sion too l must be surpassed.And the comparativ e r esear chers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t ranslatio n as a pow er strugg le too l and ser iously study the pr oblems about translation and po wer in comparative educatio n r esear ch. Key words:Comparative education r esear ch;Post co lony ;T r anslatio n;Pow er 一、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翻译 传统意义上, 忠实性!是翻译的最基本指导原则。传统翻译论认为翻译只是一个静态的寻求对等的活动,例如 翻译等值论!的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即: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1] 而苏联翻译理论家 巴尔胡达罗夫认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2] 奈达与塔伯 在其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指出: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3]我国著名传统译论代表人物严复所提出的 信、达、 99

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Shift

E-C 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is located near the Golden Gate Park. 旧金山大学座落在金门公园附近。(语态的转换) (王恩冕、李正中:《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Her parents are both in their seventies. 她父母都已年过古稀。(表达方式的转换) (陈刚) If children are so well able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plunge themselves into the sea of language instead of reading a few textbooks only. 孩子们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母语学好,恰恰是因为他们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之中,而不单单是读几本教科书而已。(条件状语转换成结果状语) (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大学出版社) You can mass-produce … incredible quantities of facts and figure s. You cannot mass-produce knowledge, which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 minds, drawing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separating the significant from the irrelevant. 你可以大批制造……数量惊人的事实与数字,但不可能大批生产知识,因为知识是个人头脑用个人经验,经过去伪存真后创造出来的。(定语从句转换成原因状语从句)(王恩冕、李正中:《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C 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h, and into the porch. “来啦!”她转身蹦跳着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介词转换成动词)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 华盛顿州大部分地区的公路交通和空中航线都已陷入停顿。(名词转换成动词) (《新实用英译汉教程》) I believe equal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that Europe should increasingly unite and speak with a common voice. 我同样认为,欧洲应该日益团结起来,并且用一个共同的声音说话,这是符合全世界的利益的。(词序调整)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Little did I then know the meaning of war and what it was in reality. 当时我确实不大懂得战争的意义以及战争实际上是怎么回事。(词序调整)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 摘要:作为中心权威主义的“殖民者的凝视”,在翻译中随处可见。美国人Evan King和施晓青所翻译《骆驼祥子》,由于译者文化身份的不同而 在翻译策略上呈现相对映的态势,前者渗透着对中国文化的后殖民书 写,而后者则承担了一种非殖民化的在场。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 媒介,担负着作为边缘文化的反殖民的责任,使“属下”掌握“说话” 的权力。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者的凝视骆驼祥子翻译 1.引言 传统翻译研究把翻译界定为词对词、句对句的或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转换,但是随着研究者们广泛地从文艺学、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构建更加全面而完备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翻译研究已经扩展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领域,纯粹的语言学理论早已不能满足于对许多翻译现象的解释。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科学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其独特的批评视角已经引起了我国许多翻译研究者的兴趣,而我国昔日的帝国辉煌和半殖民地的屈辱给我们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疑问和研究空间。 2.殖民者的凝视 文化,“即使用某一特定的语言作为其表达工具的某一社团所独有的生活方式极其表现形式”(Newmark,1988)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历史积淀,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power differentials),所以它们之间从未进行过平等的对话,所谓的平等仅成为了昔日的被殖民者的一厢情愿,最终呈现的则是“殖民者的凝视”。艾勒克·博埃默认为,在殖民主义叙述文学中充当结构性隐喻或曰概念隐喻的,也许是个最

具确定性的因素,那就是文本中欧洲人所采取的统摄俯临的观察角度,这就是“殖民者的凝视”在作品中,“凝视”表现为鸟瞰式的描述,具体表现在作家或旅行家所采取的登高望远或见多识广的优势位置(艾勒克·博埃默,1998)。也正如东方学的概念,即通过对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萨义德,1999)。昔日的殖民主义国家,凭借其军事和经济上优势的支持,从文化上特别是意识形态上实行对外扩张,形成新的殖民话语。他们以明显的道德、文化、和种族优越型等意识形态对异域文化进行阐释,将自己的各种形象投射到异域他乡,或是借助他乡的意象进行虚构或奇想,以此拉进与迥异文化之间的差距,而使其与自己相似。所以,尽管在物质世界中殖民权力不如昔日,但文化上的殖民话语并未因此而萎缩,殖民主义借助文学作品对他者进行建构,以证明自身的优越性和殖民的合理性。 作为中心权威主义的“殖民者的凝视”,在翻译中随处可见。如果说,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对翻译文本进行切片实验,那么后殖民话语下的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实验室中得出的实验数据固然科学和必要,但是实地考察是否更能说明,正是由于权力差异的存在,实验室研究的前提——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 想?在此,我们且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伊文·金,1946;施晓青,1981)翻译为例,探讨他们对其中凸现的文化意义的不同处理。之所以选择《骆驼祥子》,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三四十年代城市底层人的生活,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是典型的殖民话语描述对象,而老舍先生用他很富有中国文化特别是老北京文化的色彩的笔墨,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北京人力车夫的挣扎、反抗与堕落;二是因为两个译者一中一西,文化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翻译策略的不同,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三是因为这位英国译者伊文·金(笔名),在没和老舍先生打招呼的情况下,翻译了《骆驼祥子》,并且对原著中的情节进行了随心所欲的苫盖,该书经雷诺和希契科克公司出版后,入选为“每月佳书”,深受美国读者的欢迎,因而颇具争议,这样的译本最具有后殖民书写的代表性。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二〇一五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TH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系别: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班级:11级5班 学号:110511 姓名:李阳 指导教师:周金凤 完成时间:2015 年 5 月 10 日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分析 摘要 译者主体性的问题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要探讨的重要话题。尤其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已是时代的主要特征,并将继续得到发展,不同主体间的文化交往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关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的主体性,将使我们能够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找到一条解决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之困境的新的有效途径。 本文是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看译者的主体性,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原作与译者处于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之中,翻译所必然涉及到的文化上的差异和表述上的困境,使得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原作的再创造。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主要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况以及对中国翻译的影响。第二部分着重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译者主体地位的隐与显及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本文最后一部分主要结合前两部分内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进行剖析,主要从殖民译者主体性和被殖民译者主体性两方面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困境及其出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译者主体性;归化;异化;困境

TH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the main topic to explore under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pluralism of national culture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y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will also b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which allow us to find a solution by examining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of socialism under the new effective ways of dilemma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cultural diversit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thinks that the original work and translator is in an interdependent symbiotic relationship. Translation makes any translation is destined to exist different degrees of re-cre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that?s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and expression differenc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last part is to analyse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which bases on the previous two part, and it mainly elaborates predicament and the solu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postcolonial;Translators'subjectivity;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predicament

汉英翻译视角转换

补充材料:英汉、汉英翻译技巧: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E-C. 1. 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is located near the Golden Gate Park. (语态的转换) 2. Her parents are both in their seventies. (表达方式的转换) 3. If children are so well able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plunge themselves into the sea of language instead of reading a few textbooks only. (条件状语转换成结果状语) 4. You can mass-produce … incredible quantities of facts and figures. You cannot mass-produce knowledge, which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 minds, drawing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separating the significant from the irrelevant. (定语从句转换成原因状语从句) 5. "C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h, and into the porch. (介词转换成动词) 6. 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 (名词转换成动词) 7. I believe equal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that Europe should increasingly unite and speak with a common voice. (词序调整) 8. Little did I then know the meaning of war and what it was in reality. (词序调整) 9. 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反说正译) 10. Keep off the lawn! 11.That fellow is far from being honest. 12.Obviously enough, she thinks otherwise. (正说反译) 13 I was like that ship before education began, only I was without compass or sounding-line, and had no way of knowing how near the harbor was.

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

2012年6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un.2012第29卷第6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29 No.6 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 曾婳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武汉430205) 摘 要:翟里斯在《聊斋志异》英译本中大量的加注,多到可以和正文相媲美的程度,另一方面,这种大量的注释也和译 本的受欢迎程度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能证实这种翻译方式是被接受的。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的视角,回顾中英两国在文化文学方面复杂的权力上的角力,再加上译者本身的身份,从而让译者选择了这种翻译方式。关键词:注释;后殖民翻译;译者身份收稿日期:2012-04-1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6-0122-04作者简介:曾婳颖(1980-),女,湖北荆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简介翟里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文及译文被接受程度 1880年伦敦德拉律公司出版的二卷本《聊斋志异》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是翟理斯于1878年在广州副领事任上完成的。译本总共翻译了164篇故事。翟理斯最初打算将16卷本的《聊斋志异》全部译出出版,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随着对这些故事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其中许多故事并不适合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 它们不能不让我想起18世纪的小说家那种不事雕琢的文风。还有一些故事则是毫无意义,或只是稍作修改的重复之 作” 。[1]xxix 此前,翟理斯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了13年,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通汉语。他的这个译本在东西方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自出版后很受英语读者的欢迎,成为英语世界里影响最大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后来通过上 海别发洋行Kelly &Walsh (1908,1926)、纽约Paragon Book Gallery (1908)、伦敦T.W.Laurie (1916)、纽约 Dove (1969)、新加坡Graham Brash (1987)等出版社数次再版。美国的Heian International Inc.也分别于1989年和1994年选取其中的部分译文出版了Strange Tales from Ancient China 和More Strange Tales from China 两个译本。[2] 该译本出版后“被转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 在西方代表蒲松龄达一个世纪之久”。[3] 从学术的层面看,译本一出,就有许多学者致函翟理斯,希望将他的译本转译为其它欧洲文字。欧洲大陆及英国当地媒体也对此译本褒奖有加。甚至最为乖张偏颇的辜鸿铭先生也称,“和早期的法国汉学家一样,翟理斯也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他的文风清晰、鲜 活、美妙。他的笔端所触及的每一个问题都既清晰又明了……翟理斯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翻译之典 范”。[4]117时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惠敏)的来信曾专门致函在厦门任职的翟理斯,对其大加赞赏:“……先生不遗余力,传播中国文学之精神,可钦可佩。……先生译笔之优美,概无出其右者,可喜可贺!先生非但忠实于原文,而且保留了原作之精神。……然先生之译诗典雅忠实,莫不让人肃然起敬。吾国学人对先生心存感激,汉籍丰姿惟借先生优稚译笔,方得以展现在贵国读者眼前……先生之翻译不仅于吾国人,亦于英国 人亦有益,文学乃增进各国理解的最佳途径……”[5]26 波乃耶(J.Dyer Ball ,1847-1919)在《中国评论》上撰 文评价翟理斯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时就指出:“英译汉籍不胜枚举。但 是,这些翻译往往流于沉重、乏味、呆板,这无疑加深了英文读者对中文典籍的偏见。英文读者只是偶尔涉猎汉籍,而汉籍,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片荒野、一片沙漠。……但是翟理斯博士在这片昔日的荒野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花园,在这片貌似贫瘠沙漠里找到了一片绿州……仰仗其对原文的深刻理解,翟理斯的译文使 汉籍‘英语化’(Englishes )了,粗俗的译法被荡涤一尽……取而代之的是美和内涵。枯燥、毫无生气的语 言外壳留给了原文,优雅、鲜活、生机盎然的一切留给了译文……在这些译文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陌生的、古里古怪的、身着西服的中国人;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这位天才译者用一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所展现出 · 2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