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意志行动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意志行动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意志行动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意志行动的过程

;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初始阶段,也是内部决策阶段。这个阶段虽然在意志行动实现过程中不易被觉察,但却对具体行动的发动和活动目的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采取决定阶段,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动机冲突人的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性的,单纯的动机使得行动目的单一而明确,意志行动可以顺利实现,如为了升人大学而努力读书,为了获得提升而勤奋工作等。但现实生活中确定活动目的并非总是这样简单而直接,复杂的生活环境常常造成利益冲突,使得人们同时产生几个不同的目标或多种愿望,这又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动机冲突。动机斗争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古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动机冲突的体现。在某些时候人们面临多种选择,又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得到。譬如一个面临大学毕业的学生既想参加工作,又想考研究生,为此犹豫不定。而双趋冲突若要解决,只能是权衡轻重,趋向认为重要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如果那个学生认为考研后继续深造意味着新的学业压力和经济负担,但长远来看,参加研究生学习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自己也会有更大的收益,那他可能会放弃眼前的工作机会去选择考研。 (2)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所谓“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再比如一个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想认错又怕挨批评,丢面子,不认错又担心被人揭发后受更大的处分。对于这种情况,也需要当事人权衡轻重,作出明智的选择。当这个学生认识到立即承认错误、悬崖勒马是补救的最好方法,动机冲突也就随之解决了。 (3)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兵败斜谷,进退两难,当夜规定军中口号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这种内心矛盾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爱恨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也是趋避斗争的体验。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权衡利弊,作出接受或放弃的决定。比如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收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再考虑到自己工资微薄,没有雄厚的炒股资本,可能会就此放弃。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动机,但它们在意志行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常成为他的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决定着行动的方式和行动过程的坚持性,还决定着意志过程的结果。除了主导动机外,其余的都属于行动的辅助动机。但有时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之间可能会发生转化。 2.确定行动目的在动机斗争获得解决之后,或明确了行动的主导动机之后,行动的方向和目的就容易确定。作为意志行动都要有预先确定的行动目的,这是意志行动产生的重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动机斗争的过程也涉及到对外界多种行动目的的权衡选择。目的有高尚和卑劣之分,最终应确立既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个人的行动目的。目的也有远近、主次的不同。一般来讲,我们总是要先实现近景目标,再实现远景目标。我们既可以选择先实现主要目标,再实现次要目标,也可以选择先实现次要目标,再集中力量实现主要目标。3.选择行动方法确立行动目的之后,就需要选择适宜的行动方式和方法。有时行动方法同行动目的有直接联系,无需选择。例如要想升人大学就只有努力学习,要想自如地同外国朋友交流就只能努力学好外语。但在许多情况下,达到同一个行动目的的方式和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就需要进行选择。首先要比较不同方式和方法间的优缺点,能否顺利有效地达到行动目的。其次还要考虑行动方式和方法是否符合公众利益和社会道德,是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还是选择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个人的方式。4.制定行动计划在选定了行动目的和行动方法之后,在采取决定之前,还有一个步骤是制定行动计划。特别是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如打一场战争或做一次大手术,都需要精心准备,做好计划。计划的制定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力争周密而严谨。因为一个切实、合理的计划将为执行决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执行决定阶段在一系列内部决策完成之后,意志行动的下一步就在于执行所作出的决定。因为即使动机再高尚,行动目的再明确,方法和手段再完善,如果不去采取实际

行动,这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因此,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首先,执行决定阶段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如果说,采取决定阶段主要是克服主观上的内部困难,在执行决定阶段,就既要克服内部困难,也要克服外部困难。引起执行决定过程中的内部困难的因素很多,有的可能是前一阶段的动机冲突未解决好,原先被压抑的动机又开始抬头,同当前的动机相冲突;有的可能是由于境况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动机,同原有的行动目的相矛盾;另外,淡漠的态度,消极的心境,自私、懒惰、保守等不良性格都可能成为意志行动中的障碍,使人的行为处于犹豫、动摇状态,阻碍活动目的的实现。引起执行决定过程中外部困难的原因也很复杂,既可能是资金设备的短缺,也可能是时间、空间上的不利因素,还可能是人为的干扰和破坏。对此,首先是应该解决内部困难,只要认定行动目的是有意义的,计划是合理的,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排除干扰,克服自身的弱点,坚持意志行动。当内部困难得到解决,外部困难一般总能够加以克服。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凶险恶劣的地理形势,抑制住内心的恐惧、动摇和畏缩,以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一项在当时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当然,如果有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使得决定无法执行,就应该果断终止原定计划,再作新的打算,这仍然是意志行动的良好表现。其次,执行决定阶段还要接受成败的考验。有很多时候,执行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为发现一种新物质,长年累月地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运动员要夺得奥运冠军,需要多年的训练和无数比赛的磨砺。在这个过程中,有短暂的成功,也有暂时的挫折和失败。要使意志行动的目的最终实现,就要有对待成败的正确态度。既不要迷失在成功的喜悦里,造成后面意志行动的轻率和盲目,也不要因一时的失败就丧失信心,半途而废。特别是对待失败,应该冷静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经历过成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普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1章普通心理学-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的过程和同一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 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和意志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 和意志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壹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壹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和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壹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壹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壹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可是,感情这壹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壹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壹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壹的过程和同壹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壹心理现象的俩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壹点来说,情绪这壹概念既

第七章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意志发展及其特点 一、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 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意志品质也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学习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复杂活动,学生必须为了达到既定

目的而自觉行动,如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其次,学习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不仅要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必须学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意志努力,坚持学习;再次,班级、少先队和学校等要求小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集体的利益,从而使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小学生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义务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小学生必须约束自己遵守活动的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此外,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情感与意志有密切地联系,儿童的情感常成为行为的动机,并在意志行为中起很大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些新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特点日趋明显。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认识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等不良品质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特征。容易受暗示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表现出积极性,而且很快就受别人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刘卉 20150122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刘卉 童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类似想看足球赛又不想考试不及格这样的矛盾心理,其实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什么是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下面就一一来为大家讲解。 想要了解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首先的了解什么是意志。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当个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难以决定取舍时,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在我们的考试过程中,经常考的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正如孟子所云:“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都想要又不能都得到,只能忍痛割爱抛舍其一,把当事人置于两难选择的境地。即“两个都想要,但是只能要一个”。 高频考例: 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在生活中买衣服,看到两件衣服都特别喜欢,都想买下来,但身上带的钱只够买一件 (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即“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不要一个”。 高频考例: ①前有追兵,后有悬崖 ②前有狼,后有虎 ③一个上战场的士兵,他深感疲劳、危险及战争的非正义性,总想从战场脱逃,但又怕被抓回来处以极刑。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即“一个事物既想要又害怕得到”。 高频考例: ①爱吃糖果又怕吃糖容易发胖。 ②想吃鱼又怕鱼刺

07意志过程与管理

07意志过程与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七章意志过程与管理第七章意志过程与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意志的含义、作用、品质,意志行动的过程,掌握意志的管理,积极应对挫折的挑战的方法。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意志的概念、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的品质、意志行动的过程以及意志管理和应用。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will)是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作用 1.意志给人的认识活动以巨大的影响 2.意志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情商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3.意志对人的整个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意志在人的实践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一)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 1.意志行动和确定的目的分不开 2.随意行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四.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行动的品质。 2.果断性 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 3.坚忍性 坚忍性是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着既定目的前进的品质。 4.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五.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是一个复杂的自觉行动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要经过确定目的、动机斗争和拟订计划等环节。 (1)确定目的 (2)动机斗争。

招教组-兰丹-教综笔试-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 ——福建华图兰丹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个体对各种动机权衡利弊,评定其社会价值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 1.双趋冲突 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例如,孟子曰:“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 2.双避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实际上这是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冲突。例如,儿童生病要么服用苦药要么打针;一个学生既不愿意写作业,又怕教师批评。 3.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个人在生活上遇到麻烦时,想求别人帮忙,又怕别人拒绝或瞧不起自己。 4.多重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个人想调换到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但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了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这样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就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 动机冲突这一知识点,在往年的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广大考生只要能理解即可。以下例题,供考生参考: 1.(2010)下列选项体现趋避冲突的是() A.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B. 人心不足蛇吞象 C. 前怕狼后怕虎 D. 想吃药治病又怕药苦

第3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保持心理平衡 C.正面面对创伤 D.指向功能 2.“怒发冲冠”这个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3.有些残疾人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这属于【】防御机制。 A.抵消 B.移置 C.反向形成 D.过度代偿 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5.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姿态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2013年滨州阳信)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7.下列有关情绪的性质表达不正确的是【】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体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8.以下哪种现象是反映人的心境的情绪状态【】 A.望梅止渴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人逢喜事精神爽 D.朝三暮四 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 10.事业心、荣誉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1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济南市中)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2.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3.信息加工过程中记忆三个过程是指【】 A.转换、编码和存储 B.编码、储存和提取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和再现 14.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这是【】防御机制。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

心理学讲稿之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意志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以及意志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情、意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征,动机冲突 教学难点:动机冲突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1 具体内容: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也不仅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本章主要讲授以下三个内容: 一、意志的概述 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 三、意志的品质和压力的应对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些带目的性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的;并且“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识从属于这个目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念要变为现实,必

心理学(加第七章)

第一章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 指的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也正是因为它兼具两者的特点,因此,有人称之为“中间学科”。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人们在劳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的,每个人都知道它。但它又不像物理现象、化学现象那样显而易见。它没有形状、大小、气味,也没有重量,是潜藏于大脑内部的精神现象。 (1)根据心理现象的特点,可以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 程、体验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意志包括:下定决心、制定计划、克服困难等。 2)体验是在任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堆事物的认知又是在体验的支持与激励之 下实现的,在认知基础上和在情感推动下进行的意志行为过程又反过来促进认知和体验过程的深化 3)个性心理则是指具有个体特色的心理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显著差异。 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4)个性心理倾向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如需要、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态度、 理想、信念、信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而稳定的心 理活动的特点,如气质、能力、性格以及由个性心理综合决定的人格特征。 6)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或群体的各心理现象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某一条件 下或某一活动中的所处状态。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测量和描述心理现象 2)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规律 3)发展和完善心理科学 4)理解和说明人的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因 5)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心理活动是身体或脑的属性和机能。 1.大脑作为一种物质体系,和其他物质一样,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3.神经元是发生兴奋后沿着轴突传导。 4.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5.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无论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4.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 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5.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 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 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6.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不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 B.理智性反应 C.个性变化 D.智力变化7.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 B.外在动机 C.社会性动机 D.主导性动机8.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 B.驱力理论 C.唤醒理论 D.诱因理论9.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A.人本主义 B.存在主义 C.自我实现 D.自我意识10.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A.双因素理论 B.激活理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理论1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12.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缺失需要 D自我实现14.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B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C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5.班杜拉认为( )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A.预期目标 B.需要 C.能力水平 D.自我效能感 16. 如果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由于自己一贯努力,这就属于( )归因。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D.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17. 归因理论属于: A.行为派的理论 B.认知派的理论 C.格式塔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18.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是()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人行动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也就是有某种动机,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各种动机之间充满了矛盾冲突。从形式上看,一般把动机冲突分为以下三类: (1)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古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动机冲突的体现。在某些时候人们面临多种选择,又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得到。譬如一个面临大学毕业的学生既想参加工作,又想考研究生,为此犹豫不定。而双趋冲突若要解决,只能是权衡轻重,趋向认为重要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如果那个学生认为考研后继续深造意味着新的学业压力和经济负担,但长远来看,参加研究生学习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自己也会有更大的收益,那他可能会放弃眼前的工作机会去选择考研。 (2)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所谓“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再比如一个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想认错又怕挨批评,丢面子,不认错又担心被人揭发后受更大的处分。对于这种情况,也需要当事人权衡轻重,作出明智的选择。当这个学生认识到立即承认错误、悬崖勒马是补救的最好方法,动机冲突也就随之解决了。 (3)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兵败斜谷,进退两难,当夜规定军中口号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这种内心矛盾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爱恨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也是趋避斗争的体验。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权衡利弊,作出接受或放弃的决定。比如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收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再考虑到自己工资微薄,没有雄厚的炒股资本,可能会就此放弃。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动机,但它们在意志行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常成为他的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决定着行动的方式和行动过程的坚持性,还决定着意志过程的结果。除了主导动机外,其余的都属于行动的辅助动机。但有时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之间可能会发生转化。

第七章 意志

第七章意志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意志品质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定义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具有三个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 (三) 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1.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2)意志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意志和情绪的关系 (1)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复杂意志行动过程 (一)决策阶段 1.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 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 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冲突可分为 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的方法 4.制订行动计划 (二) 执行决策阶段 二、执行命令的意志过程 1.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协调作用的过程。 2.执行决定是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主要困难: (1)与目的不符的各种动机出现。 (2)行动中出现意外情况。 (3)个性原有的消极品质:懈怠、保守、不良习惯、行动;环境带来的不愉 快的体验。 第三节意志的品质 (一)独立性(自觉性)

2013年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 考点 试题第八章

第八章意志 1.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的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 B 2.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 A.确定行动目的B.制定行动计划C作出行动决定D.执行决定 D 4.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盲从B.动摇性C优柔寡断D.任性 C 5.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盲从B.动摇性C优柔寡断D.任性 C 6.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那种冲突的表现()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D 7.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 C 8.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那种意志品质弱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 B 9.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就注意培养他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 D 10.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生 具备()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 D 11.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体现在动机理论中属() A。归因B.驱力理论C本能D.自我效能感 D 1.____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克服困难2.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____、三种功能。维持和调节3.想参加排球队又怕影响学习,这类矛盾心理是____。趋避冲突4.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是____信号系统。第二5.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随着____发生而变化的。言语和意识6.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二是____。发动7.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往往与____相联系。随意运动8.“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是一种____冲突。双趋冲突9.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________一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和源泉。本能10.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 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 称之为____。自我效能感11.最早进行归因理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____。海德12.韦纳在使归因理论系统化的同时,把影响成败的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稳定性和。 可控性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2.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人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3.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4.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5.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6.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第四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四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教学 3、测验法 教学时数: 本章讲授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的是否充足人的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是,它又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常被混用,或者被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原始的情绪是和生理的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和社会性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情绪是和生理的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人的情绪和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性。情绪表现一般不稳定,带有情境性。当某种情境性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

而情感是和社会性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和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是人所特有的。它同社会性的需要、人意识紧密相联,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很紧密。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由于情感常和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而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三)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一)情绪的学说 像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的结果。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皮层下部分参和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和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和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可以控制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大脑皮层直接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和情感。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这种学说以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视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由内脏变化所

第六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特点,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 情感的特点,稳定,持久,深刻 认识和情绪情感的区别。 内容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 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育人的主管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 反应的形式不同,认识是通过形象和概念反应客观事物 情绪情感是通过态度体验反应客观事物的需要 特点不同,认识过程有随意的性质,情绪情感具有不随意的性质 联系,情绪情感影响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的基础 情绪的外在变现,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调节功能 心境——持久,微弱,弥散 激情——短暂,强烈,爆发(已经发生过) 应激——短暂,强烈,突发事件,高度紧张(正在发生时) 情感的种类——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热爱真理 道德感,根据道德标准评价一个人的思想言行 美感,审美标准,自然或社会现象在艺术上的表现(直觉性,社 会性,个体性) 情绪产生的理论——詹姆斯和兰格的外周理论 埃农和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沙赫特的情绪激活归因理论(辛格) 伊扎德的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压力是指有机体在心里或生理上收到威胁是出现的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的状态 压力三要素,压力源,认知,反应 适应综合征的三阶段,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压力源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压力防御机制,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 压力的心理反应,抑郁,焦虑,恐惧,躁狂 焦虑障碍是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考试焦虑的基本特征是担忧 *健康情绪的培养——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 学会自己接纳和自我欣赏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意志是人自觉的确立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也叫意志过程 意志是与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基础心理学练习第七章 情绪和意志

第七章情绪和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 二、选择最佳答案 1、伴随着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D ) A、情绪 B、情感 C、感情 D、表情 2、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稳定而又微弱的影响着一个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个体根据自己、别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A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5、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 A )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之间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6、受人的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的方向性的运动。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的动作为( C ) A、意志行为 B、目的的确立 C、随意动作 D、克服困难 7、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该目的意志品质为( D ) A、独立性 B、果断行 C、坚持行 D、自制性 8、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去行动,此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 D ) A、盲从和武断 B、任性和怯懦 C、优柔寡断 D、顽固和执拗 9、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不能独立地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B )品质。 A、果断行 B、独立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10、动机斗争,目的确立和方法选择包括在意志行为的( A )阶段。 A、采取决定 B、执行决定 C、制定计划 D、自我调节 三、判断题 1、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 ) 2、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 ) 3、心境一旦产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 ) 4: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使人调节全身各方面力量,急中生智,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转危为安;另一种是惊慌失措。使个体行为失调,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甚至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失调,出现暂时休克现象。( √)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动机、需要和意志)模拟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动机、需要和意志)模拟 试卷1 (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 1.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 (分数:2.00) A.诱因 B.需要√ C.目标 D.信念 解析:解析: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2.人们愿意归属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关心、友谊、合作和赞赏。这是( )。 (分数:2.00) A.权力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认识动机 解析:解析:社会性动机包括权力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动机。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归属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关心、友谊、合作和赞赏。 3.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这是( )。 (分数:2.00) A.权力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认识动机 解析:解析:社会性动机包括权力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动机。权利动机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4.动机的驱力减少理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 A.赫尔√ B.麦独孤 C.赫布和柏林 D.德西 解析:解析: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认为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赫尔认为,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 5.动机的本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 A.赫尔 B.麦独孤√ C.赫布和柏林 D.德西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动机、需要与意志)模拟试卷2.doc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动机、需要与意志)模拟试卷2 一、简答题 1 简述动机有哪些功能? 2 简述动机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3 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4 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内容。 5 简述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6 简述意志的主要特征。 7 简述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形式。 8 简述意志及其品质。 9 简要说明意志行动包括哪几个心理阶段。 二、论述题 10 试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11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作出你的评价。 三、多项选择题 12 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以下属于生理动机的是 ( )。 (A)饥饿 (B)渴

(C)性 (D)睡眠 13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以下属于社会动机的是( )。(A)兴趣 (B)成就动机 (C)权力动机 (D)交往动机 14 赫布和柏林等人的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即( )。 (A)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B)简化原理 (C)人们偏好最高的唤醒水平 (D)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15 人的需要按起源可分为( )。 (A)自然需要 (B)物质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文化需要 16 人的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 )。

(A)自然需要 (B)物质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文化需要 17 人的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以下属于人的精神需要的是( )。(A)对文艺作品的需要 (B)欣赏美的需要 (C)阅读报刊、杂志的需要 (D)观看电视、电影的需要 18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 (A)接近一接近型冲突 (B)回避一回避型冲突 (C)接近一回避型冲突 (D)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 19 意志的品质( )。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性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由感知觉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具有冲动性,伴有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4)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持续时间不可过长。) 2、情感的分类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看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1(2)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 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情感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