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类活用复习(练习版)

词类活用复习(练习版)

词类活用复习(练习版)
词类活用复习(练习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学目标:

理解并能正确判断、解释常用的词类活用形式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8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83.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

8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8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8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7.方其破荆州,下江

8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90.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9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9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94.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9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9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9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98.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02.过秦论

10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10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10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0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07.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108.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10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110.沛公欲王关中

111.籍吏民,封府库。

112.范增数目项王

1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1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15.晞一营大噪,尽甲

116.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117.杀一老卒,何甲也?118.垂死,舆来庭中

11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120.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121.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1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2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12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2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127.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128.不义不暱,厚将崩

129.段不弟,故不言弟

130.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31.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1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名词后带宾语;左右欲刃相如/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后带补语;沛公军霸上/凡吏于土者

名词前有副词状语;二月草已芽/神弗福也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莫我肯德

名词前有“所”字:置人所罾鱼腹中

两个名词相连而非偏正关系:大楚兴,陈胜王/许子冠乎

名词重叠而非叠音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贤贤老老幼幼

名词用“而”与动词相连: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进城梯而下之

名词活用作使动词:带宾语,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先破秦咸阳者王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带宾语,有“以……为……”的意思,即把宾语当做……: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候。

(二)名词作状语

163.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16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16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6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167.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16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6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7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7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7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73.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7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7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7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17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7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几种形式

表特征状态(比喻式),像什么那样:斗折蛇行/常以身翼蔽沛公。

表态度、方式:吾得兄事之/生男女,必货视之。

表工具,用什么:有好事者船载以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处所:相如廷斥之/踪迹,草行露宿

表趋向:操军破,必北还/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表频率、渐进:岁赋其二/乡邻之生日蹙

二、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3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13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3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1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活用作名词的几种情况

作宾语或主语:汝安敢轻吾射/惧有伏焉/一屠晚归。

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则其至又少。

两个动词组成并列结构:谗谄之蔽明也/不敢复有株治。(二)动词活用作使动词

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项伯杀人,臣活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及物动词改变原有动宾关系: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外连衡而斗诸侯。

乃物动词带双宾语:宁许以负秦曲/晋侯饮赵盾酒。

(三)动词活用作意动词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宾语:且庸人尚羞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37.然吾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1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4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142.是固圣益圣,愚益愚。

14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4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1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4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47.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14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49.君安与项伯有故:

15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5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152.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三种情况:

形容词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形容词作宾语或主语:义不杀少而杀众/乘坚策肥/大无侵小。

形容词在数词之后:四美具,二难并/世所

谓“竹林七贤”也

(二)形容词作动词

153.卒不忍独善其身

154.商人重利轻别离

155.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15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57.素善留侯张良:

15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59.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罪。16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61.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6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几种情况:

后带宾语(形+名,而非偏正关系):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襄王/素善留侯张良。

前面有“所”字: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看重;轻视)

后面带代词: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使宾语成为某种状态:春风又绿江南岸/大王必欲急臣。

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

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状态(以……为……):孔子登东山小鲁/其家智其子。

四、使动用法

180.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18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8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18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84.既来之,则安之:

18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86.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18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188.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189.却匈奴七百余里:

19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9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19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93.序八州而朝同列:。19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9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9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9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98.项伯杀人,臣活之:

19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0.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20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0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203.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使……陷入困境。

204.庄公寤生,惊姜氏:

205.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206.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五、意动用法

207.侣鱼虾而友麋鹿:

20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9.亦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2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六、为动用法214.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215.且勇者不必死节:

216、夫人将启之:

七、其他21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18.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21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0.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22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完整版)词类活用练习(含答案解释)

文言文小测系列专题:词类活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坚勿与战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作动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活用为使动词 1.名词的使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二、活用为状语1.名词作状语。 2.动词作状语 三、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范增数目项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句子特点: 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 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4、名+名/代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巩固练习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巩固练习 (2015银川一中第五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 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馀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 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①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注】①丞相,指秦桧。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 ..,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 ..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名词做状语。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列传》) 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3.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 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禇少孙《西门豹治邺》) 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攘鸡》)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 10.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 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 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 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 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 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第九》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 (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第二个风,吹拂;第二个雨,滋润。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花”是“开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 (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二)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其势必不敢留君”势: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时: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天天、每天。 (三)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疏远 “山多石,少土”多:有许多;少:少有 2、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高: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飞奔的马。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欲+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代+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以+名,名词活用为动词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将+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原:推究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意动用法,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病:意动用法,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巩固练习

文言文词类活用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 D、年十七,好古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 D、道芷阳间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吾得兄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以愚黔首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籍吏民封府库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火尚足以明也 D、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谨庠序之教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素善留侯张良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序八州而朝同列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高一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成诵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词类活用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找出下面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天雨墙坏 2、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3、无乃尔是过与? 4、日削月割 5、豕人立而啼 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9、人皆得以隶使之 10、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11、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12、汗牛充栋 13、齐威王欲将孙膑 14、鼓瑟而吹笙 15、手巾掩口啼 16、夙兴夜寐 17、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8、鱼肉百姓 19、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20、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21、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2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3、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2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25、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2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27、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28、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29、汶水西流 30、曹子手剑而从之 31、操军破,必北还 3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33、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而怒,将扑之。 34、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35、晋灵公不君

词类活用巩固练习答案 1、雨:下雨 2、高:推崇、赞许 3、过:责备 4、日:天天月:月月 5、人:像……一样 6、舟:乘船 7、夜:在夜里 8、木格:用木格 9、隶:像……奴隶一样10、草:在草地露:在露天11、臣:使……称臣12、汗:使……出汗 13、将:使……为将14、鼓:弹奏15、手巾:用手巾 16、夙:在早晨夜:在深夜17、亲:把……当作亲人 子:把……当作孩子18、鱼肉:把……当作鱼肉19、美:认为美20、一:统一21、败:使……败坏22、鸣:使……鸣23、死:为……而死(为动用法)24、乱:叛乱的事情 25、蚕:养蚕26、尊:使……尊贵27、远:远离 28、长:擅长29、西:向西30、手:手拿31、北:向北32、怪:认为……奇怪33、衣:穿雨:下雨34、妻:娶妻35、君:行君之道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 (一)词类活用常识 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练习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 D、年十七,好.古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 D、道.芷阳间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吾得兄.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以愚.黔首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高中语文必修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与郑人盟盟:结盟 《荆轲刺秦王》 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罚 道芷阳间行道:处罚人取道 必修二 《离骚》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羁:束缚 鸷鸟之不群兮群:合群 《孔雀东南飞》并序

槌床便大怒槌:拍,敲击 自名秦罗敷名:取名。名叫 谢家事夫婿事:侍奉,服侍 任宦于台阁任宦:做官 头上玳琩光光:发光 交广市鲑珍市:买,购买 《诗三首》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弹奏 《兰亭集序》 映带左右带:环绕 一觞一咏觞:喝酒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称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白 必修三 《蜀道难》 砯崖转石万壑雷砯:原指水冲击石壁《杜甫诗三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下:落下 《琵琶行》 歌以赠之歌:作歌 梦啼妆泪红阑干泪:流泪 遂命酒命:设酒席

《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鼓: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树:种植 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走得快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过秦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瓮作绳:用绳系 将数百之众将: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布置,引申为‘’统辖‘’《师说》 吾师道也师: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不矣师:从师 或师焉,或否焉师: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 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 异曰图将好景图:画 嬉嬉钓叟莲娃莲:采莲 都门帐饮无绪帐:设帐 《苏轼词两首》 竹杖芒鞋轻胜马马:骑马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一)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天下苦秦久矣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先看例句: ①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 ②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军,驻扎) ③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 ④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⑥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⑦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用笼子装)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七句,都是加线的词是活用的。而通过分析这些活用的词的环境可以总结出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如下: A.两个名词连用,而它们之间又不是并列关系,则前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作动词,后一个名词是它所带的宾语。例如①②两句。 B.名词前带有副词修饰,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如③④句。(说明:“先”表示空间的先后是方位名词,表示时间的先后是时间副词。第④句的“先”是时间副词) C.名词前带能愿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⑤⑥句。 D.连词“而”连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这个

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连词“而”只用于连接动词)如⑦句。 不仅名词能活用为动词,名词性词组也能活用为动词,其规律与名词活用作动词相同。 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子路从而后(后,落在后面:“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 ②江水又东(东,向东流去:方位名词受副词“东”修饰) ③齐军既过而西矣(西,向西行进:同①)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同②) 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与一般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相同。其实,形容词、数量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名词。 二、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

词类活用 句式练习

词类活用练习 一、找出下列例句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并说明活用的依据。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4、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5、李佑、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6、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中山狼传) 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曦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 状) 8、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0、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 阴侯列传)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 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2、乃局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 先生。(中山狼传) 3、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 书) 4、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中山狼传) 5、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阴,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 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6、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伯乐荐九方皋) 7、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8、张苍德王陵,王陵者安国侯也,及苍贵,常父事王陵。(史记·张丞相列传) 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 世家) 11、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赤壁之战)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三、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动宾关系。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4、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5、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7、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之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9、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 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十词类活用

2012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二十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词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难点。主要体现在:要在具体的语句中,通过对语法、语义等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其是否活用及活用情况。 ●难点磁场 [试题1](★★★★)(原文见难点18选文一) 下面四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 B.未若引.之 C.窃觇.之 D.众收泪而谢.之 [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 A.外连横而斗.诸侯 B.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C.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D.乘犊车,从.吏卒 ●案例探究 [案例1](★★★★)(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词语活用知识等。 解析:A项“苦疲”是以疲劳为苦;C项“耻学于师”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D项“贵五谷而贱金玉”是以粮食为贵重,而以金玉为低贱,都属意动用法。B项为使动用法,意为使队伍零乱没有秩序。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A,没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分析“苦疲”的确切含义,误以为“苦”与“疲”用法相同,即皆为一般用法。 方法技巧: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而且词类活用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在复习时,首先应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离开了语句是无法进行分析的。 [案例2](★★★★)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主要涉及名词作状语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名词作状语等基本知识。 解析:先审查原句。原句中“日”属名词作状语,A项中“群”、B项中“兄”及C项中“背”都属名词作状语,与原句相同;只有D项“前”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可译为“走上前”,与原句不同。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把“群聚”看成一个词语,而未注意到“群”的用法。 方法技巧: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应重点掌握。此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属重点。此方面内容的复习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并密切关照上下文特定语境予以分析和判断。 ●锦囊妙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