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教育教学知识点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教育教学知识点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教育教学知识点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教育教学知识点

单选知识点:

中国成立前的学制沿革

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 中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

2、葵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

3、壬子葵丑学制1912-1913 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废除小学读经

4、壬戌学制1922 实行分科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借鉴美国

(人颁布,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和个性,至于社会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马斯洛罗杰斯

(looks 福贝泰,不要忘孟子和人本主义)

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与个人的需要无关紧要

代表人物:孔子孔德凯兴斯泰纳柏拉图涂尔干赫尔巴特荀子

(双孔斯二图,却巴结荀子)

世界上课程一词最早由斯宾塞提出

中国课程一词最早由朱熹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美国博比特著《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的专著。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巴鲁

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赫尔巴特(教室在课程上教教材)

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情景模式

课程内容(教科书)组织形式:

直线式(不重复)

螺旋式(重复)

纵向(知识逻辑)

横向(学生发展)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①、课程忠实取向

②、相互调适取向

③、课程的创生/缔造取向

课程目标评价模式:

①、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计划好的,关注预期目标

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关注实际结果关注非预期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④、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

简答题知识点

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所在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发展:

①前制度化教育

②制度化教育

③非制度化教育

学制建立的依据

①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③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④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素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

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①双轨制西欧各国为代表(英国)

②单轨制美国为代表

型学制Y 苏联和我国为代表分支制③.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形态结构: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①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③高等教育普及化

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义务教育的特点:

①强制性(强迫性义务性)

②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

③免费性(公益性福利性)

教育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研法

③历史法

④实验法

⑤行动研究法

按照内容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特点:①强调学科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②是学科课程的改进,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优点:①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

②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③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①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有一定难度

②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活动课程的特点:杜威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

特点:①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优点:①有利于满足儿童需要兴趣

②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③

缺点:夸大学生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总体)

①教学科目设置

②学科顺序

③课时分配

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科目)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3、教材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等各种视听材料,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②、知识内在序列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统一

③、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⑤、注意与其他学科教材的联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④、学生方式:合作,自主,探究

⑤、课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⑥、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我国课程结构改革: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④。农村中学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

开设: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学的任务(双基个性创全面)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要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③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备课-起始环节先决条件

三项工作

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②上课

课程类型:内容分:新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

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好课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教态自如组织严密重点突出

(慕容方语气太严重)

③作业布置与批改

要求:内容符合大纲要求,有代表性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适度

作业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

作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④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

⑤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成绩评定-测验法: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效度:一个测验能测出他所要测量的东西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

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度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备课的三项工作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

辨析知识点:

教学就是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除了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德育等。

教学就是智育

错误,教学有很多途径,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不是唯一途径,教学还能发展德育,美育等全面几育。

教学就是上课

错误,上课只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还包括备课,作业等。

知识越多,品德越好

错误,知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品德是知识的动力,二者有机结合。

材料分析知识点:

我国的教育方针: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①直观性原则

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学科逻辑顺序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要求: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 必要补充乡土教材

⑦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狗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应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贯彻要求:A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 将思想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D 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⑧量力性原则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 教育的认识

1、教育的概念

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教育

孟子《孟子.尽心上》教育一次最早出现

2、教育定义

广义: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发展人的技能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朝期望方向发展变化。

3、教育的要素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教育影响

三大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影响是中介,桥梁,纽带

4、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共始终)

②历史性(古今不同)

③阶级性

④相对独立性

⑤生产性

⑥民族性

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对社会具有能动作用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5、教育的基本功能

按对象:个人发展社会发展

按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1-2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的起源

①神话起源说宗教

②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

③心理起源说孟禄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④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起源于生产劳动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2018的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考过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明年再战,要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下面就来和中冠老师一起来坐坐明年考试的试题吧~~ 1.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学生的行为培养 B.学生的能力培养 C.学生的人格养成 D.学生的情感体验 2.某学校组织活动方案设计比赛,张老师给予小红同学的评语是:你的设计方案很棒,并且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你能够保持实力,在活动实施方面设计的很新颖,值得表扬,但在结束环节过于潦草,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关于张老师的评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比赛成绩 B.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C.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D.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3.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 ). A.终身学习 B.爱岗敬业 C.爱国守法 D.热爱学生 4.据调查,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的情况现在已经较少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罚”.比如:对于成绩不好的罚做题目、罚抄单词一百遍;对于不遵守劳动的学生罚站、罚值日等.教师这样的行为( ). A.是正确的,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B.是正确的,老师没有侵犯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C.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依法执教 D.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团结合作 5.刘老师作为班主任,只关心本班学习好的学生,将成绩差的学生座位全部排在最后,并且经常上课言语讽刺这些学生.该老师() A.做法不正确,没有履行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B.做法不正确,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C.做法正确,能够严格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D.做法正确,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6.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 A.在学校管理问题上正确批评、建议 B.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C.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D.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7.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 A.报酬待遇权 B.学术研究权 C.进修培训权 D.教育教学权 8.下列武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首次研发成功,并用于战争的是(). A.坦克 B.重机枪 C.原子弹 D.潜水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重点总结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重点总结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 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以及学生心理的发展特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 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 展有四个基本特征。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性和顺序性。三、不平衡性。 四、差异性。 3. 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乳儿期(1到3岁);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少 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期(14、15岁到25岁);成年期(25到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4.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 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5. 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 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 的不信任感(0到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到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 (4到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到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到18岁) 6.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育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7.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方式: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 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8.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 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美 术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吴门四家是明代中期出现于( )的画派。 A.浙江 B.金陵 C.苏州 D.扬州 2.董其昌的绘画风格属于( )。 A.松江派 B.华亭派 C.云间派 D.吴派 3.金农属于( )。 A.扬州画派 B.娄东派 C.清六家 D.海上画派 4.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凡?高和( )。 A.马蒂斯 B.莫罗 C.修拉 D.高更 5.艺术中的“模仿说”最先是由( )提出的。 A.法国美学家 B.古希腊哲学家 C.俄国文学家 D.意大利艺术家 6.英国诗人雪莱和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关于艺术理论的学说是( )。 A.劳动说 B.游戏说 C.表现说 D.巫术说 7.下列不属于美术接受内在过程初级阶段的是( )。 A.完形与弥散 B.错觉 C.差异原理 D.误解 8. 以下属于帛画的有( )。 A.《松岩楼阁图》 B.《步辇图》 C.《人物御龙图》 D.《消夏图》 9.《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是( )画家。 A.南唐 B.西蜀 C.北宋 D.唐代 10.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画的永乐宫现位于山西的( )。 A.太原 B.芮城 C.稷山 D.永济 11.下列属于明代后期花鸟画的代表人物的是( )。 A.陈洪绶 B.崔子忠 C.陈淳 D.徐渭 12.吴道子与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被并称为( )。 A.密体 B.疏体 C.繁体 D.简体 13.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是( )。 A.《幽谷图》 B.《清明上河图》 C.《西园雅集图》 D.《秋山行旅图》 14.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理念的改革,也是( )。 A.技能和技法的改革 B.教学目标的改革 C.教学过程的改革 D.教学方法的改革 15.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 )。 A.美术课程标准 B.学生作业 C.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 D.学生学习的兴趣 16.具有地域性特征、针对性特征、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的课程是(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艺术课程 D.美术课程 17.美术课程倡导( ),促进学生发展。 A.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B.发展评价和个性评价 C.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 D.全面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18.美术教师要使美术学习成为培养学生( )的能力,培育高品位的审美价值观的过程。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综合素质 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类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单项选择题:29道每题分值:2分总分:58分 材料分析题:3道每题分值:14分总分:42分 写作题:1道每题分值:50分总分:50分 合计: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主要考察教育理念、法律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各个模块题量基本稳定,其中职业理念4道左右,教育法律法规8道左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道左右,文化素养9道,教师基本能力4道。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9道,总分值58分,约占总分值的39%。 1.职业理念模块(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2.教育法律法规模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学 生权利保护)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4.文化素养模块(历史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 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5.基本能力模块(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在历年综合素质真题中,材料分析题稳定在3道,其中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1题,教师职业道德1题,阅读理解能力1题。总分值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 1.职业理念模块: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的 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给出一段教学情景,让考生从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或给教师的行为提出合理建议。 3.基本能力模块:阅读材料一般是从一些教育杂志或者名人名家 的作品中选取一篇或节选600-700字的小散文或议论文片段形成题干的材料部分,问题一般设置两个小题,主要从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两个角度来设置题目。 (三)写作题 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写作题为必考科目。一般情况下阅读所 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值为50 分,约占总分值的33%。 综合素质(小学) 考试目标: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Those robots can walk like__________. A.human B.humans C.humen D.humens 2.She with her friends__________to visit their teacher every week. A.go B.going C.goes D.went 3.I don’t think the poor__________always poor.Working hard__________very important.A.is;is B.are;are C.are;is D.is;are 4.Would you mind__________the window? A.I closing B.my closing C.me closing D.me close 5.It has been__________since we went out to play last time. A.some time B.sometime C.sometimes D.some times 6.Mr.Green works in a__________building. A.thirty stories high B.thirty-stories high C.thirty-stories-high D.thirty-story high 7.Many children would__________watch TV than do sports. A.rather B.1ike C.want D.love 8.It’S very nice__________you__________my parents your best wishes. A.of;sending B.of;to send C.for;to send D.for;sending 9.If you want to go to the movie tonight,S__________I. A.do B.am

2020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2020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2017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一、科目与时间 二、考生守则 1.考生须携带本人“准考证”和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进入考场,“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入场前须自 觉接受监考员核验和安检。 2.考生应在开考前30分钟到达考点,在考前20分钟进入指定考场,按照监考员指令顺序入场。开考后迟到15分钟以上者,不得进 入考场。 3.考生入场后,须按指定座位就座,将“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放在桌子右上角以便核验。考生入场至考试结束,未经监考员 允许一律不得擅自离开座位和考场。 4.考生只准携带必要的考试文具进入考场(如2B铅笔、蓝色或黑色钢笔、签字笔等)。严禁携带书籍、资料、包等物品,以及具有发 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等),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考场内不设置物品存放处。) 5.考生须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错答区域或者超出规定区域的作答内容无效。如遇试卷分发错误、试题字迹不清 等问题应及时要求更换,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 6.考试结束前30分钟方可交卷离开考场,出场后不得重返考场。 7.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监考员及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 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

8.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9.试卷和答题卡在该科考试结束铃响前仍属国家保密材料,任何人不得在考场内拍摄上传或将试卷、答题卡传出考场,违者将严肃追究责任。 10.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止答题,从上到下依次排好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待监考员允许后方可离开考场。离场时不准带走试卷、答题卡、草稿纸,否则按违规处理。 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摘要) 第五条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二)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 (五)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七)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九)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六条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