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规定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规定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规定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规定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规定

1.目的

对动物源性原料管理、采购过程及供方进行控制,确保所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防止动物源性原料对产品安全、质量造成影响。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生产医疗器械使用及新产品开发所用的动物源性原料的管理与采购控制过程。

3.职责

3.1研发部

3.1.1负责编制采购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3.1.2负责产品所使用动物源材料的风险分析及病毒去除或灭活研究的协调组织。

3.2物控部

3.2.1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按照产品生产工艺需求及《采购控制程序》的要求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建立

合格供方档案;

3.2.1根据审批后的采购申请实施采购作业,负责动物源性原料合格资料(检疫合格证、防疫合格证或

记录)及追溯性资料的收集;

3.2.2负责根据生产需求和库存情况提出采购申请,负责动物源性原料的储存管理;

3.3质量部负责对采购的动物源性原料质量的验证,并对其供应商的质量评审及日常监督负责。

4.内容

4.1定义

4.1.1衍生物derivative:通过制造过程从动物材料中获得的物质。例如透明质酸、胶原、明胶、单克

隆抗体、壳聚糖、白蛋白。

4.1.2传播性因子transmissible agents:细菌、霉菌、酵母菌、寄生虫、病毒、TSE因子以及未分类

的病原体。

4.1.3 TSE(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即可传播性海绵体脑病,包括绵羊和山

羊患的痒病、长耳鹿和麋鹿患的慢性消耗疾病、牛海绵状脑病(BSE)和人类的苦鲁病和痉挛性假硬化(CJD)。

4.1.4去除removal:传播性因子数量降低的过程。

4.1.5灭活inactivation:传播性因子引起感染或病原反应能力降低的过程。

4.1.6 TSE指示因子model TSE agent:对物理和/或化学过程显示已知抵抗力、被作为相关TSE因子灭

活的类推参照并由此证明所用灭活过程有效性的TSE因子。

4.1.7指示病毒model virus:对物理和/或化学过程显示已知抵抗力、被作为相关病毒灭活的类推参照

并由此证明所用灭活过程有限性的病毒。

注:包括指示病毒(RNA、DNA、包膜的和无包膜的)和指示噬菌体。

4.1.8相关TSE因子/相关病毒relevant TSE agent/relevant virus:已知或可能会污染生产过程中所

用的原材料或其他材料的TSE因子/病毒。

4.2动物源性原料采购控制

4.2.1流程图

4.2.2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的制定

研发部负责制定及修订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并由质量部受控后,分发给相关部门使用;

4.2.2动物源性原料采购控制

4.2.2.1采购部根据《采购控制程序》规定组织实施供应商评审,根据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对原料

质量、相关资料完备程度、资质等进行评价,选择合适的供方;负责保存合格供方的质量记录,并建立合格供方档案;

4.2.2.2向合格供方采购动物源性原料时,应与供方签订长期采购合同,合同应明确动物源性原料的规

格、数量、质量要求、技术标准、验收条件、违约责任及供货期限等;还应包括:

a)供方应保证供体(材料)来源的伦理、检疫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并声明所提供的供体(材料)

适合人类食用;

b)声明本公司所采购动物组织原料仅用于生产医疗器械产品,而非其他用途。

4.2.3采购的实施

4.2.3.1仓储部根据生产需求及库存情况提出采购申请,分管领导批准后传达至采购部;

4.2.3.2采购部根据批准的采购申请,按照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在合格供方档案中选择供方实施采购;

4.2.3.3采购过程中采购部应向供方索取产品的有关资料,包括动物检疫合格证、动物防疫合格证或记

录、执行的建议标准、对该批动物进行防疫接种的兽医卫生合格证等,均应有可追溯性的记录,包括该产品所用动物的产地、取材供应商的名称、地址、日期、取材部位等。

4.2.3.4采购完成后,采购部应根据原料性质及原料质量标准要求,要求供方选择合适的保存、运输方

式,送至本公司原料接收部门;

4.2.4质量验证及交付使用

4.2.4.1质量部根据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对原料质量进行验证及检验,经验证合格的原料应尽快交付

使用部门使用,验证不合格的原料质量部应通知采购部与供方交涉或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对原料进行处理。

4.2.4.2动物源性原材料使用前,应按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要求保存,以防交叉污染;使用过程中,

应对原料进行编号,确保所有产品均具有可溯源性。

4.3动物源性供体风险分析和管理

4.3.1总则:公司应在剩余风险可接受性的基础上,考虑权衡剩余风险以及其他替代品比较的预期医疗

受益,对动物源性原料(包括动物种属和组织的选择)的使用进行论证。按照《风险管理控制程序》的规定,验证这些要求的符合性。

4.3.2风险分析

4.3.2.1与医疗器械安全性有关的定性与定量表征的判定

1)分析预期与人体组织或体液接触的材料数量、接触表面积、材料类型,以及与器械接触的人体组

织或体液的类型。

2)分析活性动物组织制造的医疗器械最终产品中活性动物材料含有的情况。

3)分析任何动物组织或者衍生物的预期用途,动物地理来源、种属、年龄和饲养。

4)评估给定的动物组织或衍生物的生物学性质以及动物材料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生物负载的变异

性。

5)分析可能存在的与产品过程或降解相关的毒性残留物。

4.3.2.2危害和危害出境的判定

对动物组织或衍生物相关的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并形成文件。例如传播性因子的潜在污染,以及加工过程中传播性因子对去除和灭活过程的敏感性;对成品材料的潜在污染引起的不希望的热原、免疫学或毒理学反应的可能性;对成品材料自身引起的不希望的热原、免疫学或毒理学反应的可能性。

4.3.3风险控制

4.3.3.1病毒和TSE因子风险控制

1)实施风险控制时,必须分别涉及个类型病毒和TSE因子的相关风险。在规定产品的特性后,应

符合YY/T 0771.2 动物源医疗器械第2部分: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YY/T 0771.2-2009,

ISO 22442-2:2007,IDT)和YY/T 0771.3 动物源医疗器械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

脑病(TSE)因子消除与灭活的确认(YY/T 0771.3-2009,ISO 22442-3:2007,IDT)的相关

要求。

2)对在YY/T 0771.1 动物源医疗器械第1部分:风险管理应用(YY/T 0771.1-2009,ISO 22442-1:

2007,IDT)附录C中所提及的特定动物材料,考虑其加工过程而非来源,其TSE风险是可接

受的,也应认为其病毒风险也是可接受的。如认为某些要求不具相关性,则应说明理由并形成

文件。

3)当动物种属不能完全满足的要求时,公司应证明在确认过的生产过程中,传播性因子的灭活水

平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完全达到风险可接受水平。

4.3.3.2其他危害风险控制

1)与细菌、霉菌、酵母菌以及不希望的热原、免疫学和毒理学反应有关的风险控制应按照相关标

准进行。

2)公司应定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对用于制作医疗器械的动物材料的初始生物负载进行定量测定。

4.3.3.3剩余风险评价

1)剩余风险评估显示TSE风险已被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和器械预期使用所产生的医疗受益超过剩余

风险评估可判定TSE风险是可接受的。

2)对于按照YY/T 0771.1附录C中所提到的条件制造的特定动物材料可判定为可接受的TSE风险。

3)如TSE风险没有被控制在使用者或接受者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只有在权衡了特殊受益和可行性

考虑时判定总风险的可接受性。

4.3.3.4总剩余风险可接受性评价

1)总剩余风险可接受性评价应考虑在实施全部风险控制措施后的剩余风险与期望的医疗受益之

间的权衡。

2)风险没有被控制在使用者和接受者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只有在权衡了特殊受益和可行性考虑时

才可判定总风险的可接受性。

4.4动物源性原料来源、收集及处理控制

4.4.1来源

4.4.1.1动物源原料应避免在屠宰前、中和后交叉污染,应确保是经检疫后符合人类食用要求的动物,

应确保所用裁量适用于器械的预期用途。

4.4.1.2对于每种动物源原料或衍生物,有些疾病的风险与裁量或衍生物的种属和品系有关,应建立相

应的控制措施。

4.4.1.3有些疾病与地区有关,包括受孕、出生、饲养和屠宰。用于器械生产的动物源材料必须来自非

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禁止使用进口动物,禁止使用进口饲料,禁止使用哺乳类动物蛋白饲料。牛种属参见YY/T 0771.2附录A。

4.4.1.4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动物材料的来源应有兽医进行逐个检验。

对于不能进行逐个检验的动物(例如鱼、甲壳动物),应制定文件进行合理性说明,并提供相应的抽样计划。

4.4.1.5牛、山羊、鹿、马、绵羊、猪在屠宰前应进行检查,如表现为运动系统异常或神经疾病的不得

用于医疗器械的生产。

4.4.1.6动物进行屠宰后应立即进行检疫,检疫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肉眼检查;

?特定器官的触诊;

?器官和淋巴结的切割检查;

?异常状况检查,如不一致性、色泽和气味等;

?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4.4.1.7用于医疗器械生产用的动物应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屠宰检疫规

程要求;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结果符合要求。

4.4.1.8在屠宰场应有证实符合兽医检验指标的记录、详细情况及来源的证书(检疫合格证书、防疫证

书或记录)。对于无法获取兽医证明的动物种属,应具有等同于“适用人类食用”的状态,比如从外观确认健康状态良好。

4.4.1.9动物源材料供方应有相应的措施追溯到材料的供体,例如对动物进行编号,进行一一对应。如

动物源性原料时由加工动物材料的供应商采集、收集和制造,可追溯性可能无法操作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或发放证明材料的安全性。

4.4.2收集

4.4.2.1公司与动物源性原料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时,应明确采购物料的技术要求,该要求应包括:

?责任范围界定

?材料的技术规格要求

?文件化要求

?检疫的标准

?程序(包括避免交叉污染的具体措施)

?监督

?确保全部交货相关证书的可追溯性的程序

4.4.2.2动物源性原料应从指定并确认符合规定要求的屠宰场收购;该动物源性原料供体应来源于指定

并确认符合规定要求的养殖场。取材人应填写《动物溯源记录》。

4.4.2.3动物源性原料的收集过程应按照确认过的文件化程序(动物源性原料收集的SOP)进行。

4.4.2.4动物源性原料收集的人员应培训合格,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4.4.2.5动物源性组织如在屠宰场或屠宰后场所收集,应对其检疫证书、记录和可追溯性进行审核和验

证,填写《动物溯源记录》。

4.4.3处理

4.4.3.1动物源性原料需进一步切割或修正的,应尽快移出屠宰场所或收集区域,在符合洁净和环境保

护水平的区域内进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的风险。

4.4.3.2动物源性原料供应商应按照文件规定程序对处理好的材料进行包装,做到隔离。

4.4.3.3质量部应对供应商处理动物源性原料的方法、过程进行调查评审,确保其按照协议中规定的技

术要求进行。

4.4.4贮存与运输

4.4.4.1收集好的动物源性原料应在密封的容器或包装袋内贮存和运输。

4.4.4.2贮存和运输的条件应确保动物源性原料的质量,避免受环境、酶解或者微生物繁殖的影响。4.4.4.3按照与供方协议中说明的程序要求进行贮存和运输。

4.5动物源性原料病毒及传染去除或灭活的验证

4.5.1文献评审

4.5.1.1应指派有资格的人员实施动物源性原料病毒及传染去除或灭活的验证工作,该人员的资格、培

训或经验应形成文件,并在其岗位职责中说明职责和权限。

4.5.1.2按照YY/T 0771.3附录A的规定进行文献评审,以识别和分析病毒和TSE因子去除和灭活数据。

4.5.1.3根据文献综述获得的信息用于病毒和TSE的去除和灭活研究设计。根据病毒和TSE的去除和灭

活的推论得出论证结果并形成文件,并考虑用于医疗器械的动物源性原料及其生产过程的内在变化而可能导致文献数据的偏差。

4.5.1.4如文献评审所得信息不支持病毒或TSE因子的去除和灭活,则应选择其他的风险管理策略。4.5.2病毒和TSE因子的去除和灭活研究

4.5.2.1确立病毒和TSE因子去除和灭活的研究方案,进行指示病毒的选择。所选病毒必须与生产过程

中采用的原材料可能含有的种类相关,如不能用相关病毒的,可选择与其理化性质尽可能相似的指示病毒。还应考虑所选择病毒理化性质的代表性(病毒大小、核酸类型以及有无包膜),指示病毒滴度需要尽可能高(一般需≥106/ml)。详细参见YY/T 0771.3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

4.5.2.2 方案设计完毕后,按照要求进行实施。将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整理收集。

4.5.2.3确定降低系数,评价已确定的用于病毒和TSE去除和灭活的生产工艺的效能。一般降低的总量

是各步降低病毒量的总和。原则上病毒降低量(log10)≥41ogs表示该工艺去除和灭活病毒有效。

如因检测方法造成病毒降低量≥41ogs时,应盲传三代,如无病毒检出,才可认定是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

4.5.2.4经过数据分析后,形成最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文献评审、任何去除研究中所获得数据的主

要评价、实施的灭活研究、总体结论等。

4.5.2.5最终报告确定灭活或去除有效性的关键生产参数,对这些参数应明确和规定可接受的限度。最

终报告必须进行审核批准,并纳入风险管理文件。

4.5.2.6当生产过程有显著改变,或当最终报告中未考虑到的有关信息可以获取时,应对最终报告进行

评估,必要时,应采取纠正措施或补充研究以再确认生产过程。

4.5.2.7公司相关责任部门应在生产过程中对最终报告中的全部关键参数进行监视和控制。如发现异常

或变化应进行评审。

4.5.2.8最终验证报告由研发部归档保存。

5.相关文件

(1)风险管理控制程序(QP-7.1-01)

(2)采购控制程序(QP-7.4-01)

(3)YY/T 0771.1 动物源医疗器械第1部分:风险管理应用(YY/T 0771.1-2009,ISO 22442-1:2007,IDT)

(4)YY/T 0771.2 动物源医疗器械第2部分: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YY/T 0771.2-2009,ISO 22442-2:2007,IDT)

(5)YY/T 0771.3 动物源医疗器械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消除与灭活的确认(YY/T 0771.3-2009,ISO 22442-3:2007,IDT)

6.质量记录

(1)动物溯源记录

动物性烹饪原料的上浆与加热处理_陈金标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1):33~35Culinary Scienc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动物性烹饪原料的上浆与加热处理 陈金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摘 要:烹饪原料经过上浆加工,能保持水分,使烹制的菜肴质感滑嫩。不同的原料,上浆操作的要求不同, 加热处理的方法亦多样。掌握烹饪原料的上浆、加热处理技术,有利于控制菜肴的质量。 关键词:烹饪原料;上浆;加热;烹饪方法 中图分类号:T s97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17(2004)01-0033-03 烹饪原料加工成片、条、丁、丝、粒及花刀块等小型料形是制作中国菜肴的特色,而上浆是与小型料形相配套的烹饪技术,上浆操作尤其适合独具特色的两次加热处理的烹饪方法———滑炒技法。 1 不同原料的上浆技术 采用上浆技法的原料都是鲜嫩易熟的动物性原料,原料的刀工处理以加工成片、丝、丁、粒(米)、花刀形为主。不同的原料,直接加热后的特点不同:陆生动物的横纹肌是由结缔网络连成的肌纤维,加工后不易破碎但易失水萎缩老化;水产鱼肉肌肉比较松散、细嫩、易破碎;虾肉含水量大而易流失,使肉质老木或破碎。上浆可防止上述不利因素的产生,但不同原料的上浆操作是有差别的。 1.1 鱼类原料的上浆 根据菜肴的要求,将净鱼肉加工成鱼片、鱼丁、鱼丝或鱼米等料形,如果成菜色泽要求洁白,则要将这些加工过的鱼肉料形用清水漂洗,一般用5~10倍于鱼肉的水量,慢速搅拌8~10min,再静置10min 使鱼肉沉降,倾去其上面的漂液,换水重复漂洗1~2次,其目的是洗除其色素、臭气、脂肪、血液、残余的皮屑及污物等,但同时也洗除了鱼肉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并降低了得率。因此,对于新鲜色白的鱼肉,漂洗时以不换水为好,但为了达到菜肴色白的效果,则不论鱼种和鲜度,都需要充分漂洗。漂洗时,水温不宜高,应控制在10℃以下。在漂洗过程中,鱼肉逐渐吸水膨胀,会造成上浆困难,行业上通常用干毛巾渍一下,通过外力的作用吸去部分水,再上浆,这样使原料易吃浆液,并均匀入味,此方法对于操作大量的原料比较方便。 将经上述处理后的鱼肉依次加入盐、味精、葱姜酒汁搅拌调味,再加入淀粉、蛋清裹拌上浆。具体操作方法为:将姜片、葱白拍松,然后加料酒及少许水取汁,用于腌渍调味,因为姜葱中的成分姜酮、二丙基二硫化物等香气物质易溶于乙醇,腌渍时,用葱姜酒汁可使香味成分能更好、更快地渗透到原料内部发挥作用;蛋清要搅打均匀,不能成泡沫;由于葱姜酒汁和蛋清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要控制好用量,如果原料比较干,可加湿淀粉上浆;如果原料含水量大,可加干淀粉上浆。需要注意的是,湿淀粉上浆易裹匀,干淀粉上浆则不易裹匀,需要充分搅拌(搅拌力不宜过猛,防止鱼片、鱼丝断裂),不能有淀粉疙瘩。投放淀粉的数量要恰当,用量少则粘性少易脱落,不起作用;多了则粘度大、易起团、不光滑,并会影响下一步操作。上浆后的鱼片、鱼丁、鱼丝或鱼米,可放入冰箱的冷藏室,短时间静置一下再烹调,可使浆液进一步粘附入味,但时间过长则要渗水脱浆。 1.2 禽畜肉类原料的上浆 禽畜肉类原料是指用猪精肉、鸡脯肉、牛肉等加工的片、丁、丝、粒等小料形。如果是制作“炒鸡丝”、 收稿日期:2003-10-07 作者简介:陈金标(1969-),男,江苏建湖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烹饪工艺学研究。 — — 33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 日期:2003-06-14 16:28发布单位: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保证饲料产品安全卫生,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中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是指以动物为原料用作饲料的产品,包括肉骨粉、骨粉、肉粉、鱼粉、血及血制品、乳及乳制品、动物下脚料粉、皮革蛋白粉、水解蛋白粉、动物脂肪、油渣、混合油等。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实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合格证》制度。生产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1.应制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其内容应包括本文的规定。 2.应制定安全卫生检查计划,规定检查时间及项目,检查应有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二)厂区环境卫生管理 1. 企业所在地应远离动物饲养场地,最小距离1000米。厂区内禁止饲养畜禽。 2. 厂区内禁止堆积不必要的器材、物品,以防止有害动物孳生。 3. 排水沟应随时保持通畅,不得有淤泥蓄积,废弃物需作妥善处理。 4. 应避免有害(毒)气体、废水、废弃物、噪音等产生,其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三)厂房设施卫生管理 1. 厂房内各项设施应随时保持清洁,且地面不得有破损或积水。 2. 厂房、厂房的固定物及其它设施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生产厂区布局合理,原料整理、生产加工、成品储存等区域必须分开,严防交叉污染。上述专用区域必须具备防蝇、防鼠、防鸟、防尘设备,以保护动物性饲料产品免受污染。 (四)原料安全卫生管理 1. 不得采购腐败污染或来自疫区的动物原料。 2. 原料采购和出库需有完整记录。 3. 原料必须分类堆放,保证合格原料与不合格原料、哺乳类动物原料与其它原料分开,并作明确标识。 4. 原料使用前应进行筛选,去除不合格原料。 5. 禁止使用腐败变质的原料和被有害物质污染的原料。 6.原料使用应保证先进先出的原则。 (五)机器设备卫生管理 1. 生产工艺和设备应能满足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的要求。 2. 用于制造、包装、储运的设备及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 3. 在使用同一工艺设备生产时,应保证哺乳类动物性饲料产品不得污染其它动物性饲料产品。 (六)成品卫生管理 1. 成品应分类存放,严防误装混装,防止污染。 2. 必须具备成品安全卫生检验所需的基本检验设备。 3. 成品需作总菌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安全卫生指标检验,以符合饲料卫生标准。 4. 成品若遭受有害、有毒物质污染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品质破坏时,应立即予以销毁,并追查原因,形成记录,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七)人员卫生管理

食品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实时荧光PCR法(BJS 201904)

附件4 食品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实时荧光PCR法 BJS 201904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肉及肉制品中猪、驴、山羊、绵羊、牦牛、鼠源性成分检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肉及肉制品中猪(Sus scrofa)、驴(Equus asinus)、山羊(Capra hircus)、绵羊(Ovis aries)、牦牛(Bos grunniens)、鼠源性成分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同时定性检测。 注:本方法中鼠源性成分包括海狸鼠(Myocastor coypus)、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豚鼠(Cavia porcellus)和竹鼠(Rhizomy spruinosus)源性成分。 2原理 提取样品DNA,通过特异性引物探针进行动物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扩增,根据PCR 扩增反应中产物荧光信号及扩增曲线判定,实现对样品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本方法所用试剂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实验用水应符合GB/T 6682的要求。所有试剂均用无DNA酶污染的容器分装。 3.1检测用引物和探针 (a) 猪cytb基因检测用引物探针序列为: 5’端引物:5’-GCACTTTATCCTGCCATTCATCATT-3’ 3’端引物:5’-GTACAAGGATTAGTAGGATTAGT-3’ 探针:5’-FAM-CGCCCTCGCAGCCGTACATCTCCTA-BHQ1-3’ (b) 驴nad5基因检测用引物探针序列为: 5’端引物:5’-GCTAGCCTCATTATCAGTAT-3’ 3’端引物:5’-GTGATGAGGATACGTGCT-3’ 探针:5’-FAM-TCATATCATCAATCCTCAACACCCACA-BHQ1-3’ (c) 山羊cytb基因检测用引物探针序列为: 5’端引物:5’-CTTTATCCTCCCATTCATCATCA-3’ 3’端引物:5’-GAATTCCTGTGGGGTTGTTC-3’ 探针:5’-FAM-GCTCTCGCCATAGTCCACCTGCTTTTC-BHQ1-3’ (d) 绵羊cytb基因检测用引物探针序列为: 5’端引物:5’-CTCATGCTACTAGTACTATTTACG-3’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及预防措施(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新版)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潜在威胁,国内相继发生的“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应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换取畜产品量的增加,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连国内市场也将失去立足之地。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等)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量的检出,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之一,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

出口的瓶颈。我国仅2000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食品卫生问题被美国FOA扣留;近几年,我国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的鸡肉中常有被检出违禁药物超标事件;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其后不久,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食品的决议。该决议称:近期欧盟食品兽医局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对药物残留的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问题出在兽医使用了受禁的药物。因此,只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畜牧业长期持续发展。 畜产品安全生产隐患主要来自于动物疫病传播微生物污染、滥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化学物质污染和残留等,同时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安全教育等问题。涉及畜禽养殖环节,畜禽运输,流通环节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环节。本文仅就畜产品生产阶段不安全动物源性食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加以探讨。 1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饲草、饲料的污染饲草、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

行业标准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动物种类的定性检测T-RFLP方法编制

行业标准《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动物种类的定性检测T-RFLP方法》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关于下达2009年度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下达的编写任务通知(计划编号2009B134),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动物种类的定性检测T-RFLP方法》的起草工作。 本标准是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二、标准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禽、肉、鱼等食品及其加工食品(如香肠、罐头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一些凭肉眼难以辨认其来源的动物源性食品(尤其是经过加工的食品),某些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常常用比较廉价的动物品种替代比较昂贵的动物品种。现存比较常见的商业欺诈行为之一就是乱贴标签,标签上标明的原料成分与实际使用的原料成分不符。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而且还有可能打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考虑到宗教信仰问题,世界各国都对食品标签的内容做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在新加坡市场上,食品标签必须包括食品的品名(或对食品真实性的描述用语)和食品的成分,当食品由两种或多种成分构成时,对每一种成分应按它们的重量或所占比例给予恰当说明,其顺序应按照他们占有的重量百分比递减标示。我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也对食品标签的具体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国家质检总局于早在2000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二章标签审核的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的内容包括:标签的格式、版面以及标注的与质量有关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对于乱贴标签现象,世界各国也在相关法规中作出明确规定。如瑞士《食品条例》(Food Ordinance)的第十九章中要求食品标签不允许欺骗消费者。我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中也明确规定“食品标签的所有内容,不得以错误的、引起误解的或欺骗性的方式描述或介绍食品”。 法规已经明确规定食品必须加贴标签,而且食品标签不允许欺骗消费者。贯彻执行这类法规的条件之一就是食品监管机构必须具有判断食品标签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的能力。对于动物源性食品而言,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检测其标签上标明的动物种类是否与实际使用的动物种类相符,即进行动物种类鉴定。因此,开展动物源性食品中动物种类鉴定方法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保障我国进出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对国内动物源性食品市场和生产企业的监管,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颁布的与动物种类鉴定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 1)GB/T 20190-2006 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定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2)GB/T 21101-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猪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PCR方法 3)GB/T 21102-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兔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 4)GB/T 21103-2007动物源性饲料中哺乳动物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

. 附件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7年修订版)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某些医疗器械可能含有动物来源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构成该器械的主要部件(例如牛/猪源心脏瓣膜、羊肠缝合线、止血材料等)、涂层或者浸渗剂(例如肝素、明胶、胶原等),也可成为生产过程中所用的辅助材料(例如牛脂等)。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的使用可能会比非生物来源的材料(例如金属、塑料以及织物等)使医疗器械具有更好的性能,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应用到人体则又会增加病毒传播和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安全风险,且存在材料表征上的困难,因此对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安全性的评价,需要考虑比常规医疗器械更多方面的内容。如果注册申请人在准备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时有上述考虑,将有助于更加充分、科学地评价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受益比。 本指导原则是在注册申报资料中有关的技术性文件(研究资料、风险分析资料、产品技术要求及产品说明书)满足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提出的需特别关注和增加论述的内容要求。此外,注册申请人还应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

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3号)以及总局发布的其他相关文件要求并参考YY/T 0771/ISO 22442系列标准等技术性文件提交注册申报资料。注册申请人应当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应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注册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医疗器械相关管理部门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限制相关管理部门对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以及注册申请人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本指导原则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本指导原则为2009年发布的《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的修订版。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调整了指导原则的结构、各级标题和相关内容;增加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研究、评价与控制的原则;细化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去除有效性验证的原则并将之由正文调整至附录;调整了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有效性判断的标准等。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全部或部分采用动物组织制成的或取材

动物源性饲料管理办法农业部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40号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业经2004年7月14日农业部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 ? ? ? ? ? ? ? ? ? ? ? ? ? ?部长杜青林 ? ? ? ? ? ? ? ? ? ? ? ? ? ? ? 二OO四年八月二日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是指以动物或动物副产物为原料,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单一饲料。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目录由农业部发布。 第二章企业设立审查

第四条设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取得《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合格证》后,方可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第五条设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厂房设施 1.厂房无破损,厂房及其附属设施便于清洗和消毒; 2.相应的防蝇、防鼠、防鸟、防尘设备和仓储设施; 3.相应的更衣室、卫生间、洗手池。 (二)生产工艺及设备 1.生产工艺和设备能满足产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标准要求; 2.相应的清洗、消毒、烘干、粉碎等设施。 (三)人员 1.技术负责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熟悉生产工艺,从事相应专业工作2年以上; 2.质量管理及质检机构负责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从事相应专业工作3年以上; 3.特有工种从业人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CN109868321A】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及试剂盒【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57118.5 (22)申请日 2019.04.01 (71)申请人 陕西科技大学 地址 710021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学园1 号 (72)发明人 徐秦峰 澹台玮 马西亚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61200 代理人 范巍 (51)Int.Cl. C12Q 1/6888(2018.01) C12Q 1/686(2018.01) C12N 15/11(2006.01) (54)发明名称 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及试 剂盒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 重荧光PCR方法及试剂盒:提取样品中的DNA作为 模板,利用设计的多对物种特异性引物,进行多 重PCR扩增,对多重PCR扩增的产物进行高分辨熔 解曲线分析,根据扩增产物熔解峰的位置判别样 品中所含的动物源性成分。本发明操作简单、检 测周期短、特异性强、检测结果可靠,可以避免开 管造成污染问题以及实现大规模样品的检测。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序列表2页 附图2页CN 109868321 A 2019.06.11 C N 109868321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09868321 A 1.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样品中的不同动物源性成分的可能掺入情况,确定需要鉴别的各动物源性成分所对应的动物种类,根据确定的动物种类,设计用于扩增对应动物种类的基因组中某段特异性序列的扩增引物; 2)对步骤1)设计的针对不同动物种类的扩增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熔解的特异性检验; 3)以提取自所述样品中的DNA为模板,利用经过检验确定的针对不同动物种类的特异性扩增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对扩增得到的产物进行高分辨熔解并获取高分辨熔解曲线,将该高分辨熔解曲线与以各动物种类基因组DNA为模板并采用所述特异性扩增引物扩增得到的对应产物的高分辨熔解曲线进行比对,根据比对匹配的熔解峰位置确定所述样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构成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扩增引物扩增的目的片段在200bp以下,扩增的目的片段位于对应动物种类基因组的特异性保守区域,不同动物种类对应的扩增产物在长度和/或GC比值上存在区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经过检验确定的特异性扩增引物选自针对山羊的引物对P1、针对绵羊的引物对P2、针对牛的引物对P3、针对水牛的引物对P4中的两对以上引物;其中,引物对P1的序列为:上游引物:5'-GCGGGCAGGGCGGCGGGGGCGGGGCCCACCAAAATTCAACACAATAC CACAT-3' 下游引物:5'-GCGGGCGCCGCCCTGCCCGCAGCGTTATCTTTGTAATAGGTTTTGT-3'引物对P2的序列为: 上游引物:5'-CGTAGATGTAGTATGACTTTTCCT-3' 下游引物:5'-GTGAAGTTAGTTAGGAGAGTAATTATA-3' 引物对P3的序列为: 上游引物:5'-GTTAACAGCTAAACACCCTAGCT-3' 下游引物:5'-AGGTTTGACTCCTCTTTTTACCAA-3' 引物对P4的序列为: 上游引物:5'-CCAAAATTTAACACAATCCCGCAA-3' 下游引物:5'-CATTGGTCGTGGTTGAATTCCA-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PCR扩增的反应体系包括DNA模板、引物对P1、P2、P3和P4、PCR反应试剂、双蒸水以及荧光染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辨熔解的程序为:将多重PCR扩增的产物在闭管条件下从65℃开始逐渐升温至95℃,同时连续检测荧光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采集自乳制品或生乳。 7.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对不同动物种类的特异性扩增引物、PCR反应试剂、荧光染料、双蒸水以及对照品对应的高分辨熔解曲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鉴别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荧光PCR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 2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对策和措施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3031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 对策和措施正式样本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对策和措施 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广泛宣传,提高对畜产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应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畜产品 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兽药 饲料生产者、养殖者和畜禽屠宰加工销售者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只有全民的认识提高了,才能自觉执行国 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只有广大群众 的共同参与,才能筑牢畜产品质量安全屏障。 二、健全法制,完善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解决畜产品安全的根本措施是健全和完善立法, 严格执法。要针对当前畜产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少

的实际,加快立法步伐。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畜产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规范动物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行为。 三、完善机制,加强畜产品安全体系标准化建设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畜产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大力推广建设以HACCP为核心的IS09001安全管理体系。兽药生产企业大力推行GMP标准,兽药经营实行GSP连锁经营模式。同时应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及认证工作,积极推行畜禽标准化养殖,保障生产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 四、严格管理,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加强对畜产品生产过程及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动物源性

DB12T 653-2016 鲜冻畜、禽肉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 实时荧光PCR法

ICS 67.050 B 45 DB12 鲜冻畜、禽肉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 实时荧光PCR 法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for animal derived materials in meat and meat products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天津市东丽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新、易萌、刘娜、兰青阔、刘雪岩、陈锐、朱珠、王成、徐石勇。 本标准2016年9月首次发布。

鲜冻畜、禽肉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 实时荧光PCR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鲜冻畜、禽肉中动物源性成分(包括牛、羊、猪、鸡、鸭等)的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术语和定义、检测方法、结果计算。 本标准适用于生鲜、冷冻畜禽肉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量PCR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实时荧光PCR real time PCR 实时荧光PCR是指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检测整个PCR过程,对未知模板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3.2 Ct值cycle time 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3.3 内参基因reference gene 能够同时检测出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基因(包括牛、羊、猪、鸡、鸭等)。 3.4 牛源性成分bovine-derived materials 牛种属特异性DNA片段。 3.5 羊源性成分ovine-derived materials 羊种属特异性DNA片段。 3.6 猪源性成分porcine-derived materials 猪种属特异性DNA片段。 3.7 鸡源性成分chicken-derived materials 鸡种属特异性DNA片段。 3.8 鸭源性成分duck-derived materials 鸭种属特异性DNA片段。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规定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 规定

动物源性原料管理规定 1.目的 对动物源性原料管理、采购过程及供方进行控制,确保所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防止动物源性原料对产品安全、质量造成影响。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生产医疗器械使用及新产品开发所用的动物源性原料的管理与采购控制过程。 3.职责 3.1研发部 3.1.1负责编制采购动物源性原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3.1.2负责产品所使用动物源材料的风险分析及病毒去除或灭活研究的协 调组织。 3.2物控部 3.2.1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按照产品生产工艺需求及《采购控制程序》的要 求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建立合格供方档案; 3.2.1根据审批后的采购申请实施采购作业,负责动物源性原料合格资料 (检疫合格证、防疫合格证或记录)及追溯性资料的收集; 3.2.2负责根据生产需求和库存情况提出采购申请,负责动物源性原料的 储存管理; 3.3质量部负责对采购的动物源性原料质量的验证,并对其供应商的质量

评审及日常监督负责。 4.内容 4.1定义 4.1.1衍生物derivative:经过制造过程从动物材料中获得的物质。例如 透明质酸、胶原、明胶、单克隆抗体、壳聚糖、白蛋白。 4.1.2传播性因子transmissible agents:细菌、霉菌、酵母菌、寄生 虫、病毒、TSE因子以及未分类的病原体。 4.1.3 TSE(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即可传播 性海绵体脑病,包括绵羊和山羊患的痒病、长耳鹿和麋鹿患的慢性消耗疾病、牛海绵状脑病(BSE)和人类的苦鲁病和痉挛性假硬化(CJD)。 4.1.4去除removal:传播性因子数量降低的过程。 4.1.5灭活inactivation:传播性因子引起感染或病原反应能力降低的过程。 4.1.6 TSE指示因子model TSE agent:对物理和/或化学过程显示已知抵 抗力、被作为相关TSE因子灭活的类推参照并由此证明所用灭活过程有效性的TSE因子。 4.1.7指示病毒model virus:对物理和/或化学过程显示已知抵抗力、被 作为相关病毒灭活的类推参照并由此证明所用灭活过程有限性的病毒。 注:包括指示病毒(RNA、DNA、包膜的和无包膜的)和指示噬菌体。 4.1.8相关TSE因子/相关病毒relevant TSE agent/relevant virus:已

2014年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

附件3:2014年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 分 例行监测计划 为打击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牛羊源性成分的违法行为,切断“疯牛病”通过饲料的传播途径,确保反刍动物生产安全,根据农业部的统一安排,2014年我省继续组织对牛羊养殖和反刍动物饲料生产比较集中的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牛羊养殖场(户)进行牛羊源性成分例行监测。 一、监测范围 全省各市、县(市、区)。 二、监测对象 生产、经营、使用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源性饲料的企业以及牛羊养殖场(户)。 三、监测的产品种类和检查内容 ⒈反刍动物饲料产品:包括商品预混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浓缩饲料和养殖场(户)自配饲料。 ⒉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包括进口和国产鱼粉、猪肉粉、禽肉粉、羽毛粉和虾粉。 ⒊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牛羊养殖场(户)储存、销售、使用的商品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标签进行检查。

四、监测项目 标签、牛源性成分、羊源性成分。 五、标签检查 承担下半年监测任务的大同市、忻州市、阳泉市、长治市、吕梁市,除提供与样品一致的标签外,每个市须采集2个(每个企业只限抽1个标签)饲料生产企业的产品标签及对应的标准复印件(产品标准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不用提供)。 六、抽检依据 ⒈抽样要求 按照《饲料采样》(GB/T14699.1-2005)执行。有证据证明在牛羊饲料中添加使用了乳及乳制品的,不予抽样。 ⒉检测方法 由质检机构根据农业部的规定执行。 七、判定依据和原则 由质检机构根据农业部的规定办理。 八、监测任务分配(见表3) 表3: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成分例行监测任务分配表

注:1、该样品可从生产、经营、使用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源性饲料的企业及牛羊养殖场(户)抽样。 2、反刍动物饲料产品包括商品预混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浓缩饲料、和养殖场(户)自配料。 3、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包括进口和国产鱼粉、猪肉粉、禽肉粉、羽毛粉、虾粉。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知识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知识 食用私屠滥宰肉有什么危害? 私宰肉未经过检验检疫,很可能带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若是毒死、死因不明畜禽被私宰,食用后可能造成感染人需共患病、引起中毒等危害。 如何鉴别生鲜猪肉、牛肉好坏? 新鲜猪肉宰杀口外翻,切面粗糙,周围有血液浸润,表面有一层微干或微湿润的外膜,触摸时不粘手,肌肉呈现均匀的红色、有光泽,切断面稍湿。脂肪洁白,肌肉富有弹性,指压后凹陷能立即恢复,无异味。 生鲜牛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脂肪洁白或呈淡黄色;外表微干或风干的膜,不粘手,手指按压后的凹陷能立即恢复。 如何鉴别变质肉? 变质肉的脂肪失去光泽,色泽黄甚至变绿,肌肉暗红,表面沾手,切面潮湿,指压后凹陷不能恢复。 如何鉴别注水肉? 注水肉肉色淡红,有光泽,手摸瘦肉不粘手。新切面湿,指压有水渗出,切割刀口内可见渗水。 如何识别老母猪肉? 老母猪肉分层明显,手触有粗糙感。肉色暗红,肌纤维粗,纹路乱,水分少,按压无弹性、无沾性。脂肪松弛,呈灰白色,手摸时手指沾的油脂少。 如何辨别病死猪肉? 病死猪肉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特种:皮肤大片或全身紫红、有红色斑块或多处红点;脂肪黄染,肉中有异物,或外观显著异常;病死猪肉的宰杀口切线平整,切面光滑,无血液浸润;刀口不外翻,平整,周围组织稍有血液浸润。 如何选购安全的畜产品? 到正规的超市或冷鲜肉店购买;(2)购买有明确生产单位或生产日期的畜产品;(3)购买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产品A/B)》和胴体背部有检验检疫印章的畜产品。 8、食用畜禽产品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清洗:制作前要清洗,以保证产品的卫生;(2)休整:修去淋巴、淤血、异常色斑等;(3)煮熟:食用时要熟透,不食用未熟透的畜产品;(4)分开:生熟要分开,避免交叉感染;(5)保存:未食用完的畜产品应立即冷藏保存;(6)加热:再次食用时应完全加热;(7)放置:放置半年以上的冷冻畜产品应慎用;(8)肉制品:应加热后食用,不宜冷用。 社会事务局

动物源性饲料管理规定农业部令

动物源性饲料管理规定 农业部令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40号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业经2004年7月14日农业部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 ? ? ? ? ? ? ? ? ? ? ? ? ? ?部长杜青林 ? ? ? ? ? ? ? ? ? ? ? ? ? ? ? 二OO四年八月二日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是指以动物或动物副产物为原料,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单一饲料。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目录由农业部发布。 第二章企业设立审查 第三章生产管理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下列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 (二)生产管理制度; (三)检验化验制度; (四)标准及质量保证制度; (五)安全卫生制度; (六)产品留样观察制度; (七)计量管理制度。 第十条企业原料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原料采购和出库有完整记录,并至少保存二年。禁止采购腐败、污染或来自动物疫区的动物原料; (二)原料分类堆放并明确标识,保证合格原料与不合格原料、哺乳类动物原料与其它原料分开。禁止露天放置原料; (三)原料使用遵循先进先出原则。使用前进行筛选,去除不合格原料并作无害化处理。 第十一条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禁止在厂区内堆积不必要的器材、物品,以免有害生物孳生; (二)对用于制造、包装、储运的设备及器具定期清洗、消毒; (三)使用同一设备生产不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前,应当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洗,防止交叉污染; (四)操作人员应当有健康证明,特殊作业人员须半年体检一次;

动物性食品原料

第二章 1.食品污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概念:食品在生产(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各个环节,混入、残留或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其食用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因素均可称为食品污染。 特点:1.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食品原料和制品外,多半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的; 2.造成的危害,除了引起急性疾患外,更可蓄积或残留在体内,造成慢性损害和潜在性的威胁; 3.被污染的食品,除少数表现出感官变化外(如细菌污染),多数不能被感官所识别; 4.常规的冷、热处理不能达到绝对无害,尤其是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 2.简述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来源:内源性污染(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和外源性污染(生物性,化学性) 途径: 3.动物性食品细菌性污染有何卫生意义 1食品中细菌数量的多少,反映出食品被污染的程度。细菌数量愈多,污染愈严重,食品愈不新鲜;细菌数量愈少,卫生质量愈好。 2可根据细菌的数量,预测食品的贮存程度和时间。 4.为何用大肠菌群作为动物性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指示菌 大肠菌群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 5.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并残留于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称为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 日许量:简称ADI,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简称日许量,是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健康不产生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 安全系数:由于人和试验动物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有较大的差异,为安全起见,由动物数值换算到人的数值(如以试验动物的作用剂量来推算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时,一般要缩小100倍,这就是安全系数。 休药期:休药期也叫廓清期或消除期,是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MRL:最高残留限量是指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量或浓度。 第三章 1.什么是食源性感染?食源性感染、食品腐败变质、微生物性食品中毒概念 食源性感染是指人们食用了患病动物的肉、乳、蛋等或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而引起的某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食品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是指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酶性和非酶性变化,结果使食品的品质降低,或变为不能食用的状态。 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污染了某种致病性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或同时产生毒素,当人们食入了含有大量活菌或毒素的食品,便引起细菌性的消化道感染或毒素被吸收入体内而造成急性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2.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3、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特点 1.中毒的局限性 中毒者只限于食用了含有某种致病菌或致病菌产生了大量毒素的食品的人或人群,未进食该原因食品的人,则不会发病。

动物源性成分

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饲料安全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动物废弃物进入饲料行业曾经弥补了蛋白质饲料不足的缺口,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适用于各种样品、基于各种原理的方法和技术被开发出来。本文以组织学特征为基础的显微镜分析方法、以蛋白质和DNA为基础的免疫学和PCR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在动物源性饲料组分中的研究应用进展等方面做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饲料安全已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 密切相关。动物源性副产品因富含蛋白质、钙、磷等 营养成分而被应用于畜禽饲料中, 但现有的证据表 明, 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未经加热处理牛源性饲料或 感染过痒病因子的牛( 羊) 肉/ 肉骨粉( MBM) 后能够 引发和传播疯牛病( BSE)。 我国于1999、2001和2004年先后 下发了关于对动物源性饲料生产和管理的相关条例, 主要对反刍动物源性饲料组分、MBM、肉粉、骨 粉、血粉、动物内脏干粉和动物废弃物等使用做了严 格的规定。目前关于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主要 以样品的组织学特性和品种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 ( 如蛋白质、DNA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等) 为对象, 其 中PCR技术发展迅速, 已逐步被世界各国采用。但 由于动物源性饲料组成上的复杂性, 单一的PCR技 术仍不能克服耗时、效率低和假阳性等问题。因此, 研究并建立一种( 套) 快速、灵敏、可靠的动物源性饲 料检测技术, 对于提高饲料质量、防止饲料掺假、控 制进口饲料安全和制订相关饲料法规等均具有重要 意义。 本文中动物源性成分 是指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 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检测技术是指上述成分中蛋 白质和DNA等具有种间特异性物质的物种鉴定和含量分 析技术。该技术已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技 术手段。 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通常建立在对样品蛋白质、 DNA、脂肪酸等分子结构、序列或组成特异性分析的 基础上。涉及的技术手段包括酶联免疫、聚合酶链式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与控制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与控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新技术支撑的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一些人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滥用技术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动物性食品污染愈来愈严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并凸现出对社会的影响,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如: 1998年4月,出口到香港的生猪,因猪体内含有违禁药“盐酸克仑特罗”,食后导致17人中毒;2001年11月广东省河源市480人吃了含盐酸克仑特罗的猪肉而中毒;近年,广东省又查出非法生产出售的大量含盐酸克仑特罗的饲料添加剂;浙江省杭州、金华等地相继发生动物性食品中毒事件; 2003年,世界上多个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相继发生“禽流感”,引起人们食用鸡肉的恐慌; 1990年出口到日本的1万吨鸡肉,由于检测出抗球虫药“氯羟吡啶”残留量超标,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同年出口到德国的蜂蜜由于有农药“杀虫脒”残留超标而被退货。此外,我国出口的畜产品多次出现安眠酮类、雌性激素类、抗生素等药物残留超标而被取消出口等等,给我国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加强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管理,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尽快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原料安全控制 1、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 1.1生物性污染 (1)微生物污染: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布氏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黄曲霉毒素、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2)寄生虫污染: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体可以通过动物性食品使人发生感染如旋毛虫、绦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 (3)天然毒素:动物甲状腺、肾上腺、河豚鱼等 (4)昆虫污染:主要是指肉、蛋、鱼及其他熟制品中的蝇、蛆、甲虫、螨等 1.2 化学性污染 (1)“三废”污染: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富集 (2)农药污染:来源于饲草、饲料、饮水或二次污染 (3)兽药污染: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寄生虫药、生长促进剂和各种激素制剂等 (4)食品添加剂污染:滥用则会造成食品的污染 1.3 核污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