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

抽象和概括。

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广义与狭义之分;○2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

学的理解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

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

世界

作品

艺术家欣赏者

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

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例: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8、“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从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1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2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

化。

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

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二、审美与文学

1、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性的两方面的理解:

○1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是各民族早期文学观共有的特点。

○2文学审美性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类社会实践最基本最一般的性质

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2、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具有双重内容和意义:

○1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

○2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又成为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

3、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

象。

4、文学是“人学”的两层含义:

(1)第一层含义就是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从这层含义看文学作品的两个层面:

○1第一项是实际呈现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活一件富于表现力

的东西;

○2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

东西。

(2)第二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

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

态的特点和领域。

5、文学是“人学”的依据: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1、虚构的重要性: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

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2、虚构的含义:当现实生活的材料一旦脱离了原有的联系,背作家置于作品所

设置的关系中,它们就形成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这就是虚构。

3、文学虚构的意义:以“孤立”、“隔离”的方式,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

值的东西,他是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的角度,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想象和虚构的。

4、文学虚构性与审美性的内在联系(互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

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

5、文学的主体性的含义: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特征。文本的意

向性,是由作者“捣毁”的世界和由他“重建”的世界共同组成的,由此形成了文学的重要属性,称之为主体性。

6、怎样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1文学真实性的实质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艺术真实并不等同生活事实。

○2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是“神似”

而不是“形似”。“神似”有“以形写神”和“离形得似”两种见解。“以形写神”把形似视为实现神似的前提和条件。“离形得似”认为“神似”必须“离形”。

○3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以“模仿”论的文学观为基础,偏

重于强调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相似性与符合度是其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

7、怎样判断文学的真实性:

○1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强调文学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这是艺术真实最基本得要求;

○2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满足对真实情感的需要,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是指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

的接受心理。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1、文学形象性的含义:

○1总体上看:文学用感性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而不是用概念的语言文字表达。

○2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中国古代文论中

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美学和诗学概念。

○3形象的含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4“形象”的概念逐渐被“意象取代”,“形象”开始成为一个狭义的概念,

主要用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专指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二、语言、形象、意象

1、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

2、语象的含义: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3、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特点的含义:所比的事物需要有相同之处,否

则无法相比;所比的事物又需要不同之处,否则无法相分。“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4、描摹型的形象的特点: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

5、文学理论中意象的含义:指一种意识之象,表示残留在感觉中的映像。文学

理论则把意象视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6、意象与描摹形象的区别: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

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

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7、意象创造上中西方文论的倾向:

○1中国文论“意象”的倾向: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意象是主观之“意”

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2西方文论“意象”的倾向: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8、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得主要对象。

9、抒情写意文学形象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10、王夫之论“意”与“象”的关系:

○1王夫之明确的把“诗”和“志”、“情”、“意”加以区别。“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志”、“情”、“意”并不等于诗;

○2对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情景说:“情”和“景”

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审美意象的创造不能孤立地写景,另外一方

面,审美意象也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也是“虚情”,直接表达

情感有时候反而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11、意境的含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1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特点是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

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

意象来。

○2意象在形象结构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

○3意象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

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1、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的特点

2、间接性的含义: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

现的形象只能一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的被感知。

3、心象性的含义: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

4、概括性的含义: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

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5、符号性的含义: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

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和语言

1、语言对于文学的作用:

○1形成文学特征;语言的艺术;

○2形成文学语言的基本观念——语言工具类

○3推动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效表达的修辞

2、根据表现媒介不同给艺术的分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

3、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即

是传统文学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

4、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对文

学活动的制约上:

○1结构的含义: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2话语的含义: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是在于将特定的

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

○3互文性的含义: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

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1、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为三种类型:

○1“文文不逮意”。“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

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A.“意”丰“言”寡B。意义太多,太复杂,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2“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3“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这类矛盾发生在感受、运

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2、言意矛盾三种类型必须克服的两种困难:

○1第一种困境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讲究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

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是文学克服这种困难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

○2第二种困境是由更深刻也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的,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

生成的过程中。显然,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著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1、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语言艺术的三个特点:

第一,广阔性。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第二,深刻性和细腻性。深刻的细腻的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三,普遍性。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1、“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

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

2、“文本”的含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用利科尔的话说,“文

本就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3、英加登对文学作品(文学文本)的层次划分:A、词语声音和语言构成一个

更高级得现象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4、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

(1)语言层(语音和语义)

文学文本在语义层面和非文学文本的不同特点:

○1非文学文本为求得交流效果的直接性和透明性,在语义方面往往追求明确而单一的效果。

○2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

(2)现象层

A、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

B、现象层的地位:在文学文本构成中,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它既

是语言层得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现象层得这个特点也是我们判

断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根据。

C、抒发主题情感是抒情文本的基本特征。

(3)意蕴层

意蕴层的重要性:文学文本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

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

成分;意蕴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

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4)文学文本三个层次的总体关系:文学文本是由这三个层次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

给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其中现象层具有中介连接的作

用,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

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1、文体意识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志

2、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

○1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

○2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

○3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

3、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又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

(1)历史性。原因:因为体裁分类的结果总要适用于文学史上已经存在的大量文学文本,而且对于将来一定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文本能够起到基

本的定位和归类作用:体裁分类既有总结性,又有前瞻性。

(2)理论性:因为文学文本分类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分类所依据的理论对文本的着眼点、切

入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会有相应的差异。

4、韦勒克认为文本分类的依据:

第一,外在形式。特殊的格律或结构。

第二,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目的等以及较为粗糙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

5、体裁分类法:

第一,二分法;

A、国内:韵文和散文

B、国外:亚里士多德分为史诗和戏剧

第二,三分法:

三分法取代二分法,把文学文本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第三,四分法

A、弗莱四分法:戏剧、叙事诗、抒情诗、小说

B、我国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第二节诗歌

一、诗歌和抒情

1、诗的文体界定: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的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

体。

2、诗歌的主要特点: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3、抒情诗的地位:中国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度肯定,叙事诗在西方文学中一直代

表着正宗,直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后,抒情诗的文学地位才有了变化。

4、诗歌抒情性的体现:首先体现在选择和处理上。

5、对诗歌抒情性的理解:诗歌抒情性不应狭义理解,“诗言志”对中国诗歌有着

深远的影响,后来虽然有“缘情”一脉,但“情”和“志”始终都是密切的联系。情感和想象不仅诗歌的内容的构成因素,而且影响到诗歌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1、节奏和韵律是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

2、节奏的理解:诗歌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背离”,这种“背离”首先表现为诗对

日常语言的提炼乃至变异,诗歌要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每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歌甚至会使得语言发生扭曲和变形。表现为对规范句法的“破坏”。节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

3、韵律的要求(中国诗歌):狭义上的古代中国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

以前的古体诗,或称古风、古诗,除了押韵,并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产生于齐梁、形成于唐代的近体诗,则在诗歌的字句、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精细的格律限制。

4、诗歌语言追求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和向日常语言的“回归”这一对矛盾,

突出反映了诗歌既要格律形式,又不能陷入格律形式的矛盾境况。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1、诗的意象的含义::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其中的“意”大致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

2、意象创造和运用的条件:

○1诗人个体

○2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业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

约,甚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

3、意境的含义特点: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还具有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感受的意会性。

4、意境包括了境和意两个方面。其中意在构型和表意两个环节居主导地位。

5、意境在构型和表意上的特点:

○1虚化: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

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体味和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集合性: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

谐地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

6、意境的表意对绘形的作用:

○1主导性: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

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

○2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3哲理性

第三节散文

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

1、散文的概念:

○1“两个相对”:散文和韵文特别是和诗歌相对的概念;在我国古代,散文还是和骈文相对的概念

○2“广义和狭义”:广义:着眼于语言特点的散文概念是一个广义的大散文

概念,非文学性的散文也在其内。狭义:与诗歌、小说、戏剧并举,成

为独立的文体。

2、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区别(散文的文体内涵):

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讲究语言形式之“美”,是否讲究修辞技巧,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而非文学散文则不以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

3、广义的抒情散文:

○1抒情性散文:一般有较多的情感成分,对狭义的情感抒发倾注了较大力度,和诗歌有更多相近的成分。

○2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感受的抒发却是叙述的主线,贯穿于叙述始终。

○3议论性散文:虽然以议论为主,但是文学散文的议论却是在叙事或描写的

语境中,融合了较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对于提升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自由和自然的形式

1、散文的特点;

○1题旨集中性,结构形式灵活性;

○2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

第四节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1、小说的本质特性:叙事性、虚构性

(1)叙事性

A、含义: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

事件的过程。

B、叙事原则:接续和转换

C、接续: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发生,即一个事

件如何引发和推进了另一个事件;

D、转换: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比如人物

所处的情景由好变坏,主人公从出走到归家等。

E、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

系或关系,其不仅具有安排叙事脉络的形式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叙

事关系的建立,给事件赋予了新的意义。

(2)虚构性

虚构性的含义:虚构不等于虚假,在文学艺术中,虚构处于真实与虚假

之间。文学叙述赖以存在的条件是,叙述者或叙述手段的存在,以及叙

述事件的不存在。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主要目的不在于显示它与真实的

界限,而在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小说对于可能世界的构

建和描绘。

2、小说的文体界定: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形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

体。

二、故事和人物

1、情节叙述的两个特点:

○1对事件原因和过程的描述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情节的展开使故事呈现出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矛盾,从而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了某种可能;

○2叙事顺序即情节的构成、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叙事技巧。

2、小说叙事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两类人物观:

4、○1一类是功能性的人物观:认为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情节中的作用;人

物应绝对从属于情节;

○2心理性人物观:认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把人物视为

小说的首要因素。

5、福斯特对人物类型的划分:

○1“圆型人物”: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2“扁型人物”:也称为“静态型的”,认为这种人物易于漫画化或抽象的理

想化。

二、叙事理论

1、叙事研究的三个基本层面:

(1)故事层面:

○1关注焦点:小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深层结构体现着作

者对世界的认知倾向,小说人物的角色定位以及人物与行动之间的

内在语义关系等。表层结构体现了从有限数量的基本结构中生成故

事的无限变体,其特性体现在小说语言的线性序列控制着读者的注

意力。

○2表层结构:句子本身的组织形式。

○3深层结构:隐含于句子内部的更为简单和抽象的规则公式。

(2)叙事层面:

○1关注焦点: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的问题,因为叙述人以及他的讲故

事行为构成了叙事文学的内在特质,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区分了文学

的三大文类:抒情诗有叙述人但没有故事,戏剧有场面和故事而没

有叙述人,只有叙事文学既有故事又有叙述人。

○2热奈特等区分的四类叙述者:

A、四类:“超故事”叙述者、“内故事”叙述者、“异故事”叙述者和“同故

事”叙述者。

B、关系:“超故事”叙述者处于他所叙述的故事上面,“内故事”叙述者是

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同时他又讲述了一个故事。“异故

事”叙述者不参与故事,不在故事中出现,“同故事”叙述者则参与故事,在故事中出现。(例子详见教材87页第一段)

(3)文本层面:

○1关注焦点: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2热奈特论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从顺序、进速、频率三个方面探讨。

顺序指时间的前后排列次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进速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涉及到叙述的“加速”和“减速”,

如相对于故事时间,叙述时间可以“省略”(无限快)、“概括”(比较

快)、“场景”(比较慢)、“休止”(零度进展)。

频率是指事件在叙述中的发生次数和重复次数。

3、叙事理论下的“互文性”:指在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第五节剧本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1、现代中国戏剧概念:

○1狭义:专指drama ,中国称之为“话剧”;

○2广义: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

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

2、剧本在内容和形式的要求:

○1剧本在篇幅上有一定限制。戏剧一般不超过三小时。

○2和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相比,剧本要求人物、事件乃至场景相对集中。

○3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各种不同戏剧样式的特点,都是剧作家进行创造时

必须充分注意的。不同样式的剧本创作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1、戏剧结构的“三一律”:行动整一性、事件整一性、地点整一性。规定剧中情

节、地点、时间必须一致,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

浪漫主义的兴起打破“三一律”。

2、戏剧文学有幕和场的划分,幕与幕之间的转换用闭幕来区分,场与场之间的

转换通常用暗转来区分。

3、戏剧冲突的含义: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的

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地位: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表现戏剧冲突也因此成为戏剧和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要求的矛盾有必然性,尖锐性,激烈性。从根源上讲,戏剧冲突应源于内在的意志冲突。所谓意志冲突指矛盾冲突的性质是内在的、必然的特点。

4、戏剧情境的含义: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戏剧理论中的“情境”

说是由狄德罗首先提出来的。

5、戏剧的分类:

A、悲剧:戏剧中把主人公或主要角色投入灾难的那些严肃而重大的行

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B、喜剧: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的戏剧类型。喜剧可以分为四类:一是

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性事物为对象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二是表现社

会生活的肯定性事物的抒情喜剧;三是西方现代戏剧中把人生最深层

的苦难扭曲成为笑的荒诞喜剧;四是通过逗乐的举动和夸张的戏谑来

引人发现的闹剧。

C、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

三、戏剧语言

1、戏剧兼有叙事和抒情两种因素;

2、戏剧语言要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一节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一、文学的思潮与流派

1、文学思潮的含义: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

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2、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

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3、文学运动: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运动,西方学者常用

文学运动来指称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4、文学流派的含义:一批作家,因为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

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5、相近的文学见解、共同的艺术追求和特有的群体风格特色,是流派形成的基

础和标志。

6、流派形成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流派与思潮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

者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7、文学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

○1文学思潮的影响;

○2从文学的生存环境看,某些社会历史条件对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或思想文化比较解放的时代,更容易促成流派的发生。)

○3与文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因素构成了流派形成的内部原因。(思想倾向相近,

有共同关心的文学和社会问题,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有共同语言,

一致认同和遵循某种创作准则,才是促成流派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原

因。)

○4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二、文学形态类型的风格特征

1、文学分类涉及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文体种类的划分,一个是风格类型的划

分。

2、文学形态类型的主要几个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写实

1、现实主义的三种意义:

○1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

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而作为思潮或流派的现实主义则有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

○2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

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它实际上包括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即使在某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家身上,人们可以看到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

○3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

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表现形态之一,作为表现形态的现实主义是一个文学类型学的概念。

2、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表现形态上讲):

○1艺术表现的“真实性”。要求文学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

是“写实性”的标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现实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因为具体情景、特别是细节描写的准确,最容易让人忽略艺术加工的痕迹而产生真有其事的感受。艺术表现的具体、细致和准确,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和真实感。

○2“客观性”。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源于主体创作态度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实现“真实性”的前提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1、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的观点:

(1)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典型人物的个性有整体性的特征即是“整体个性”。人物形象既应该

有与众不同的个别性、特殊性,又不能把形象的个别性与特殊性表现

成一种贫乏的单一性。

(2)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典型人物的含义: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

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3、自然主义:实质上看,自然主义的理论更像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一种延

续和发展,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是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节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与表现

1、浪漫主义的含义: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社

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2、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表现”。

3、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的体现:

○1强调抒情性。与诗歌的体裁有关,浪漫主义文学的抒情性源于它的表现论

的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以它对美好心灵的表现,给人以希望和理想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抒情的基础。表现性视为浪漫主义文学的质的规定,在于表现和抒情促使浪漫主义文学形成了其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特点。

○2意味着“个性化”。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个

人理想和幻想的表现,强烈的冲击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是根据作品和它所反映的世界的关系来判断文学的价值的。强调个性表现使浪漫主义文学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二、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

1、浪漫主义理论对文学理论的发展的意义:

○1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显示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的出现。浪漫主义运动所促

成的这种转换,是西方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一次蜕变,从模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的一次蜕变。

○2浪漫主义文论对想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阐释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浪漫主义中“自然”的两成含义:

○1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是浪漫主义文论所说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

○2另一个含义是相对于“社会”来说的。浪漫主义诗人都把自然当做一个有

机整体,把自然看做类似于人而不是原子的组合——一个不脱离审美价值的自然。

第四节现代主义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与象征

1、现代主义文学的含义: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

思潮,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

2、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象征”的含义:象征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最一般

的含义就是某一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的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象征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现某种意义的。

3、现代主义形成的原因:

○1传统观念和信仰的失落与丧失,现实生活带来的孤寂等感受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导致了精神危机;

○2对现实人生的迷惘。

二、文学传统的颠覆

1、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上的“向内转”的两层含义;

○1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即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

○2指现代主义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

2、现代主义颠覆文学传统的表现:

○1内容上的“向内转”;

○2表现上的“隐喻性”;

○3形象上的“符号化”;

○4对文学主题的把握、理解和拓展上。(挖掘和展示了“异化”主题)。

3、现代文学所表现的“异化”主题的四个方面:

○1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现代主义文学竭力表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那

种难以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只能

是矛盾冲突的关系。

○2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对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的反对,表现了个人全面反对社会的倾向。

○3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造成了人性的的分裂和变异,由此形成了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

○4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表现在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自然生

态的破坏。以物质欲望的张扬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以及迷信技术和

崇拜物质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丧失。

4、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文艺思想和艺术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

○3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

○4语言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

甚至拼写方法、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

第四章文学创作

第三节形式和风格

一、形式的凝聚

1、中国古代文论“体”的两种含义:体裁和体貌。前者属于文学作品的形

式、后者则是关系到作品风格,可见形式和风格本为一“体”

2、“形式的凝聚”的含义:艺术构思的成果,就是对文学创作这个过程的

概括。把文学创作的最后阶段概括为“物化审美意识”或“用语言形式表现审美意识”,而是强调形式对艺术构思的成果具有“凝聚”作用,以说明形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陌生化”的含义:指通过用陌生或反常的方式来

表现人们熟悉的事物,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变成艺术作品里的陌生或新奇的对象,从而使人们在艺术形式中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克服习惯造成的感觉迟钝、麻木。

二、风格的形成

1、风格的含义:首先是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式,其次是喻指我们今

天所说的“风格”。西方的一些语种中,风格依然含有笔调、修辞、文体、文风、文笔等含义。

2、文学风格含义的范围:作家风格、作品风格、文体风格、流派风格、时

代风格、民族风格。

3、文学理论中风格的两种含义:

○1指个人所特有的作风及其表现,就是个人风格;

○2某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所体现的风范格局。

4、文学风格的重要性(作用):文学创作中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中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5、风格的形成要素: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语言形式。

6、文学风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变异性;一致性;多样性。

7、作家风格与民族文学风格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的表现(见教材P182—183)。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文学常识是小升初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年年考,且分值较高,题型基本稳定,分填空和连线题两种形式。考查成语典故、鲁迅、词牌、曲牌等知识。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极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一、考试范围: 语文课本1~~12册出现的名家、名篇;课文链接、资料袋中出现的内容;单元拓展中“日积月累”等相关内容;此外还有一些课外的,如四大名著、一些知名的国内外名著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二、如何复习: 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1、收集、整理:考试范围之内的内容,要收集整理成册,方便自己及时地学习与复习。 2、巧妙记忆:利用谐音、记字头、联想、编顺口溜等方法去记忆,方法不论好坏,适合自己就行!

3、巩固复习:知识点多而零散,不要奢求一次就全部记完,要及时复习。建议做好计划,如每周记多少,每月完成多少,多久复习一次等。 三、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考试的重点。建议同学们有时间的话最好亲自看一看,青少年版本就好,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读读原著。 考试时要求掌握记住原著的时代、作者、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的评价及人物的主要事件)。 (一)、《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作者: 作者是(朝代)。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答案;元末明初、罗贯中) 2、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着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 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1)“言志说”。《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2)“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1)情感表现说。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本能表现说。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基础知识

初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师全名是藤野严九郎。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散文诗《雪》,选自他的诗歌集《野草》。 2《雷电颂》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3《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4《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5《马说》选自《韩愈文集》,作者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 6《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唐朝诗人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8《赤壁》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9《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0《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集》,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1《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12《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3《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14《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15《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16《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诗人。 18《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校注》。作者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19《已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完整版)初中文学常识汇总

6.《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曹刿论战》 7.《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8.《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陈涉世家》 9.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10.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龟虽寿》。 1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12.《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13.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晚年醉心佛学,被称为“诗佛”,作品多有空灵之感,擅长书画,苏轼赞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瑰丽活泼。《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圣”,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作品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为“三吏”“三别”。《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 16.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反映人民疾苦,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春行》《观刈麦》。 1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8.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小石潭记》 19.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泊秦淮》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

文学常识经常考点整理

文学常识经常考点整理 一、有关三的汇总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二、有关四的汇总 四大名绣苏绣(江苏)、湘绣(湖南)、蜀绣(四川)、粤绣(广东)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北宋文坛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鹳雀楼(山西永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三、有关五的汇总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