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

乐”(《泰伯》)的基本原则。“兴于诗”。“兴”是兴起之意。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

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

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

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

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

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

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要求

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还提出“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五)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提出“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雅乐比较中正,郑声不合中正平和之意,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二、孟子的文艺思想

(一)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

2、以意逆志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指不能以个别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它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3、知人论世说:“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指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而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三、庄子的文艺思想

庄子思想中最重要是崇尚自然,反对人力;主张无为,反对刻意。这种思想对他的文艺观产生重要影响。(一)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文艺观:

1、音乐上主张“天乐之乐”: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其中“天籁”是最高层次的音乐,是“天乐之乐”。

2、绘画上欣赏“解衣般礴”:庄子要求人在主体精神上实现与道合一,这样画出的画没有人工痕迹,而与自然一致。(二)虚静与物化的创作论:在创作上,庄子强调虚静和物化的境界。作者要达到与自然合一,在创作心态上首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使心理调整到空灵,宁静,无知无欲,达到“物化”的境界。虚静就指心灵的空明宁静,不受外物干挠。庄子论述了一系列技艺创造故事,说明虚静的重要意义。如梓庆削木为鐻,工倕指与物化,吕梁大夫蹈水,疱丁解牛游刃有余,佝偻者承蜩等。

(三)“得意忘言”的批评论:庄子《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

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他认为意是不可以用语

言来表达的,所以世人重视语言并联带着重视书是不对的。他主张把语言文字当作是

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用过了就可以丢掉。《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

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

与之言哉!”言虽然并非意,但它可以像筌蹄帮助人们获得鱼兔一样,帮助人们“得意”。“得意忘言”说影响了后世的“意境”论。四、《诗大序》基本理论

《诗大序》是《诗经·关雎》前面的一段文字,可视为一篇相对独立的诗歌理论专论。

其中所论及的诗歌创作、诗的功用、诗的风格等问题,对后世正统的诗歌理论产生过

深远影响。(一)情志统一说。

《毛诗序》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它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说明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情志统一说对魏晋时期的“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在批评

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二)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诗大序》鲜明地提出了诗的讽谏说,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这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

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诗大序》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也涉及了

诗的社会作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

音哀以思,其民困。”又增加了“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说明了诗的巨大功能。《诗大序》还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认为变风、变雅是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三)诗六义

《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指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

现方法的归纳。对于赋比兴的表现特点,《毛诗序》没有作具体分析,对风雅颂作了

具体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

3 至也。”指出是按《诗经》作品内容地域等的特点来区别风雅颂的。(四)“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序》继承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政权服务。认为

诗歌创作要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提出意见。这种要求情感必须受“礼义”的规范

和约束的观点,束缚了诗歌的发展。五、《典论·论文》

(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

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

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

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文非一体,鲜能

备善”。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三)文体论

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

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

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

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四)文气说

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

名论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

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气”指的是

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

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五)文学价值论

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六、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

(一)小序对《文赋》的写作目的及其主要解决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叙述。论述了“意

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其中意是构思中的“意”,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

其研究的模式为:物──意──文,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也就是如何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二)陆机提出创作前的准备,指出要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学习前人的文章著作和

酝酿感情。“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学习古人是为了陶冶性情,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此外还要解决感情的问题,感情是由感物而来。

(三)艺术想象和灵感问题

当作家开始进行艺术构思活动时,即“收视反听,耽思旁讯”,就要进行丰富的艺术

想象,它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无限丰富性和广阔性,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

想象的过程中,感情和艺术形象越来越鲜明,“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由

此形成了意象,接下来要用语言文字将意象表达出来,“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它应当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陆机十分强调灵感的作用,他称之为“应感之会”。灵感来

临的时候,文思泉涌,文字丰富,声

4

音悦耳。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不是作家所能控制的,“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四)安排意与辞及意与辞的关系。

陆机强调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务必使意与辞都充

分发挥意与辞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结构应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

形式。在部署意与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

条而结繁”,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在艺术技巧方面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主要指诗歌创

作构思要巧妙、辞藻要华美、要有音乐美。(五)审美标准:应、和、悲、雅、怨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以音乐作比喻,提出了五答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指音乐上相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呼应构成的音乐美,比喻文学的丰赡之美。和

指音乐不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配合而构成的和谐音乐美,借此比喻文学创作上丰

赡之美要和刚健的骨气相配合。悲是以音乐上的悲音来比喻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

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雅指和新声、郑声相对立的音乐,指格调纯正。

艳是和提倡诗要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美。(六)文体风格论

陆机将文体分为十体,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他对这十种风格

特征的论述,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主张,具有开一代风

气的重大意义。他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

的巨大作用。七、《文心雕龙》的体系与注本

《文心雕龙》结构严密,体系宏大。全书分50篇,前25篇为上篇,后25篇为下篇。其中《序志》为总序;“文之枢纽”(总论)五篇;“论文序笔”(文体论)20篇;“剖情析采”(创作论)19篇;文学评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5篇。今传重要注本有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以上为五十年代出版);此后又有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杨明照《文心雕龙校

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全译》;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台湾李曰

刚《文心诠》;日本兴膳宏《文心雕龙注》等。八、《文心》的宗旨与内容

(一)释题:“文心”,言为文之用心也。“雕龙”,《序志》“古来文章,以雕缛

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就是取邹奭雕龙群言的意思。

《文心》的宗旨是以圣人准则作指导来进行架构。(二)内容

1、原道、征圣(即验证于圣人)、宗经三位一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形容宗经为根本。

2、《辨骚》、《正纬》则因二者虽与经文有不合,但辞采富丽,

可取材以为用。

3、《明诗》至《书记》为文体论,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体例为“原始以表末”(述源流);“释名以章义”(解释名称性质);“选文以定篇”(评述作家作品);“敷理以举统”(指陈体制风格及要求)。

4、《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神思》、《物色》讲创作构思、想象及处理情景的关系问题。

《体性》、《风骨》、《通变》、《定势》讲风格问题。其中《体性》为作家与风格的关系;《风骨》倡导明朗刚健的文风;《通变》讲历代文风变化;《定势》讲文体

与风格。

《情采》、《熔裁》,前者谈感情与文采,后者谈先设情、酌事,后措辞。《声律》至《指瑕》为修辞部分。

《养气》、《附会》、《总术》,为照应前边,补充构思、谋篇问题。

5、《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

6、《序志》为总序。

九、《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一)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本质论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原道》)道在《文心》中的两重性,一指道

家之道,即自然之道;二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刘勰认为圣人之文是阐明道的最集

中最典型的代表,“六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此必须效法圣人,以“六经”为

楷式。

(二)囊括群体,诗赋为先的文体论

《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34种文体,包含各类文学性与实用性文体。各种文体以诗赋为重,编排上以诗赋为先。刘勰对每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及创作特征,都从四个

方面加以论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对每一

文体的起源及历史发展状况、文体的名称之含义与特点、此种文体的代表作品、创作

的要领和方法,都作了深刻的全面的精到的论述。(三)文变染乎世情的文学史论

刘勰《时序》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而演变的原因有三:一在于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二在

于君主的爱好和提倡。三在于学术思想风气的影响。(四)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构思论

1、刘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集中表现在《神思》篇中,“神思”指的是文

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它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神思”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的特点是“神与物游”,即作为创作主体

的心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是融和统一的。“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是对心与物之间互

相呼应的关系的概括。

2、关于艺术构思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虚静能够保证艺术构思的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刘勰在强调虚静时并不否定学问、经验阅历等的重要性,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3、对言意关系的理解也是刘勰艺术构思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认识到,构思中形成的意,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客观物象或正确体

现作家的主观意图,语言文字不一定能把构思中形成的意确切地表达出来。要解决这

个问题,刘勰认为要做到“博而能一”,既具备丰富的学识,又有很高的分析概括能

力,这样就能做到“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的问题。至于“文外”之意,就

要利用评议所能够表达、可以直接描绘出来的部分,去暗示和象征语言所不能表达、

难以直接描绘出来的部分。后天之学须依博见博练。

(五)情性所铄,文苑波诡的文学风格论

《体性》篇论述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体”指文学作品的

体裁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体和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作家个

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其中才、气是先天的,学、习是后天的。后天的学习比先天的才气更重要。刘勰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四对八种,即“雅与奇、奥

与显、繁与约、壮与轻”四组相对之风格。《定势》着重论述了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

因素,研究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特点,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的风

格特色。《才略》指出作家的才能风格和时代有密切关系。(六)风骨论

《风骨》则是刘勰所重视、提倡的一种风格的标准。“风骨”的意思是指文风的爽朗

刚健。用意则在反对宋齐绮靡之文风。风侧重在思想感情的清明显豁生动,“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而“意气骏爽,刚文风清焉”;骨,

侧重在文辞的峻健有力。“沉吟铺辞,莫先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文学作品 6文学的内容是要由语言文辞来表现的,所以

骨与辞关系十分密切。刘勰提出风骨是他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一种要求,而辞采

华丽则是对文学作品物质形式要求。这两者中,风骨居于主导地位,而辞采是起辅助

作用的。十、钟嵘的诗歌艺术论(一)诗的本质是吟咏情性。

钟嵘阐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即文学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指出外界事物对诗人有感发触动,即“物之

感人”。“物”指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内容,“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不仅重性情,而且还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离群托诗以怨,……再盼倾国”文中所列举的种种感发多与怨有关。“怨”指在社会

中遭受迫害,或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因而激发出来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重直寻的自然之美

钟嵘重视艺术表现的自然本色,批评追求堆砌典故和过分讲究声律,“若乃经国文符,……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一段,认为诗应与那些“经国文符”和“撰德

驳奏”区别开来,诗是“吟咏情性”的,所以就应该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

的情景。“直寻”、“自然英旨”是为了追求自然之美。他还从提倡自然美出发,批

评了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派理论,认为过于琐碎的声律规定会产生“襞积细微,

专相陵架”的弊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主张应以“清浊通流,口吻调利”

为标准,提倡自然的声律美。(三)风力与丹采并重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只有“风力”和“丹彩”并重,才是最好的作品。这段话体现了钟嵘的文质观。他把曹植作为“建安风力”的最杰出

典范,“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其他诗人刘桢、刘琨、左思

都有这方面的特征。在钟嵘看来,要达到风力与丹采并重,采用比兴之法是其基

础。(四)滋味说

钟嵘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论家。“五言居文辞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之所以有“滋味”,正是由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最为详切”,它越是详切,就越有滋味,批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何

产生滋味,钟嵘认为要正确使用赋、比、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比,二曰兴,三

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兴”居于首位,是因为它突出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先秦时期

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一: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战国中期前,

文章主要指学术。战国中期后,

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

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战国中期

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

的表现。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

入“仁”的新“礼”。)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浓厚。文学理论

批评: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文艺与道德修养: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

名。)

5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

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

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

而提出)

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

处的时代背

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

的继承与发展

1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

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

2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

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

→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

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

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

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

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

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一、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追求绝对的“全之美”,崇尚天然艺术,反对人为艺术)“以

全美为工”(司空图语)

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文学所竭力追求的至高

境界。二、庄子“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达到“虚静”,进入“物化”状态)

“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

术的关键。三、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得鱼忘筌说的影响深远,尤其是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意在言外”的

传统,是意境说的基础。

四、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以“卮言、重言、寓言”等不实之言,引导人们体会领悟“道”)第四章:先秦百家争鸣中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

一、墨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其立言有三表,表现出尚质重用的文学观念)

《诗》、《书》、《礼》、《乐》是不切实用的东西。并不否定文艺的美及娱乐功用,但强调文艺首先要服务于功利的目的,否则再美也是无用的。“先质而后文”的美学

观点,轻视美而重功用。但后期墨家在逻辑学、论辩上的贡献,对文章写作有积极影响。三表法: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

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

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为了判断人们

对事物的认识及其言论文章是否正确)二、商鞅、韩非的法家文学观

亦是功利主义,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文艺必须服从于法治。“儒以文乱法”。韩非

不绝对反对文艺,赞成利于法治的文艺。三、《易传》文学观特色

“象”和“物”的关系,还有言、象、意的关系;阳刚与阴柔;发展变化的观念;修

辞立其诚;四、《楚辞》的“发愤抒情”说

《诗经》为现实主义源头,庄、骚为浪漫主义源头,从文学思想看,这种说法不全对。《楚辞》和《庄子》的文学美学思想有较大差异,与《诗经》反倒比较接近,是在《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诗经》重在“言志”,《楚辞》通过抒情来言志。屈原的“言志”仍然重政治抱负。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淮南子》比较集中反映了西汉前期道家的文艺观。主要是对先秦老庄的继承和发展,但又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反映了儒道结合的特点,并成为从先秦道家文艺

思想向魏晋玄学文艺思想发展的中介和桥梁。《淮南子》崇尚天然之美,不否定人为

之美。重质重文。肯定“虚静”、“物化”,同时认为艺术创作要长期学习积累。认

为文艺创作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既重内容,也讲求形式修饰,主张两者和谐统一。提出了鉴赏者的主观差异性问题。

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发愤著书,主要是为了

达意通道。一是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才借著作作为寄托,二是作

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系统理论观点,写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

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倾向。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二、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

汉儒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保守性增强了,

批判性减弱了。崇奉“温柔敦厚”是诗教。第二,对先秦儒家文艺观中科学积极进步

的内容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述。如,明确提出美刺讽谏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把“志”与“情”紧密结合。第三,进一步明确文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如班固言

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第四,文艺创作中的“物感”说等。《乐记》:基本

思想来自荀子《乐论》

1音乐的本源: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物→心→声→音→乐

2音乐的作用:文艺对社会政治的重大反作用。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3音乐的创作:强调音乐创作的真实性。

《毛诗大序》是《乐记》在文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看成儒家诗论的总结不太确切,

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但更重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它进行了改造,成为汉代儒

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1发乎情,止乎礼义:明确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具体发挥了《礼记·经解》中的“温

柔敦厚”诗教说。

2讽谏说:明确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3六义说: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

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4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以来的情志相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提出

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汉人论诗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解释,并不是真正要求对诗的本意作客观探求。

如“诗无达诂”说。三、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扬雄以道、圣、经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要求把文学完全纳入其礼教

轨道的要求。故一切文章都必须以五经为法式。主张一切模仿圣人,如《太玄》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

或问:五经有辩乎?曰:“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舍斯,辩亦小矣。”

这种以五经为法式的文学主张,助长了文学创作上的复古模拟之风。其文学主张,清

楚地反映在其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扬雄认为屈原的自沉不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不符合儒家经典的特点。“过以浮”是说屈原作品文

辞华丽,不似儒家经典质朴。扬雄也赞扬屈原辞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符合儒家大原则,并同情其遭遇。扬雄是古文经学,不赞成谶纬神学。

扬雄对汉赋,早年喜爱,晚年多批评否定。《答刘歆书》:“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

绝丽之文。”→“童子雕虫篆刻”、“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吾子》)扬雄认为文是源于心的。

班固对扬雄的进一步发展。班固是今文经学,支持谶纬神学。主持编纂《白虎通义》,把儒学神学化正式确定下来。班固批评屈原对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

乎礼义”的原则,“怨”过分了。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批评也如此。班固不完全否

定屈原作品,肯定了屈原“离谗忧国”及其作品“恻隐古诗之义”。班固对辞赋评价

较高,不同于扬雄晚年。认为汉赋是“雅颂之亚”,“赋者,古诗之流也”,赋为古

诗的支流,符合“润色鸿业”。但对汉赋的华丽淫靡有过批评。班固强调现实主义创

作原则: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

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论《诗经》

发展了《乐记》和《毛诗大序》中关于文艺和现实关系的论述,指出诗歌可以反映社

会风俗,政治得失。也反映在班固对乐府的论述中: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四、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积极影响了现实主义创作,束缚了浪漫主义创作)东汉前期谶纬神学泛

滥,桓谭(极言谶之非经)、王充是反对谶纬神学的代表。较多集成了荀子、司马迁、《淮南子》的道家文艺思想。

1提倡真实,反对虚妄。反对虚妄之作,并不完全否定文学中的虚构、夸张等。对虚构、夸张实际上采取否定态度。如《论衡》对神话传说的批判。

2增善消恶,有补世用。说明文章不是了炫耀文辞,而是为了“劝善惩恶”。认为文

章的内容形式要表里一致、内外相符。批判了汉赋追求形式之美。

3反对复古,提倡独创。反对文学语言艰深古奥,提倡通俗易懂。五、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称《离骚经》。不同意扬雄、班固对屈原的批评,认为《离骚》不违背“温柔敦厚”之旨,也没有超出礼义规范。

王逸认为《离骚》的艺术特点源于《诗经》,两者是一致的。“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楚辞》继承了《诗经》传统。

王逸对屈原的高度评价,重新确立了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的崇高地位。使其与《诗经》并驾齐驱。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

文学的独立与自觉逐渐形成。说魏晋是文学自觉时代不太确切。因为汉人分“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虽文章的概念比较广泛,但比先秦的“文化”之“文”要窄。

如《汉书艺文志》已将“诗赋略”独立出来。汉代出现了众多文论著作。各种不同文体,在汉代基本形成了。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儒教衰落,玄学兴起。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玄学是援道入儒,以道为本,倡名教,

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汉代受经学影响,主题为政治教

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汉末魏初,转变为写个人悲欢遭际,抒发个人情感,感慨现实

动乱。社会政治主题→个人内心世界文学思想:言志→缘情2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

评中,特别重视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3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研究

(玄学思想在认识论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以

无有体用为中心的玄学思想在认识论上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玄学家认

为无是体,有是用,有并非无,但可以有来象征无,体会到了无之后,又必须舍弃有,而不能拘泥于有。这种认识方法就具体表现在玄学家关于言、象、意关系的论述中。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

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

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

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二、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宣告了经学时代文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文论批评的开始)1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典论?论文》的中心)(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曹丕

也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2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即要求

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3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4要求持一种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批评贵远贱近、文人相轻、暗于自见)曹植不如曹丕重文章,但其认为文学批评者本人要有高修养和创作能力才能批评他人。且重民间文艺。三、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及其在六朝文论发展中的意义

1声无哀乐说从对音乐本身理论的阐述出发,认为音乐本身无感情,否定了儒家以

《乐记》为代表声有哀乐的基本文艺思想,是中国文艺思想发展由经学时代向玄学时

代转变的重要标志。

2声无哀乐论的提出与当时玄学思想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玄学家认为言与象、象与意

之间不是一种等同的关系,而只是一种寄托的关系,言象只是得意之筌蹄。从玄学本

体论的角度说,玄学家把道与物、无与有的关系,看做是一种体用关系。

3声无哀乐论的提出,重视了对音乐艺术形式美的研究,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当时整

个文艺领域对艺术本身特征的探讨。

四、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着重探讨文学内部规律之文学创作,如何

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1首先,陆机论述了作家在构思前应当

具备一些什么条件,才能使艺术构思得以顺利进行。他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

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内容。陆机十分强调灵感的作用,他称之为“应感

之会”。

2《文赋》提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

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3《文赋》对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技巧问题也作了很多分析。

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应,即

丰赡之美;和,刚健的骨气;悲,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雅,纯正格调;艳,是对形

式提出的要求。张华提倡“新声”和陆云以“清”作为文学评论的美学标准。五、葛

洪倡导繁富奥博的文学观与美学观(葛洪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以道家思想为主。文艺观主要在《抱朴子》外篇)1葛洪竭力提高文章的地位和价值,明确主张德行与

文章并重,把曹丕的文章价值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要求人们重视艺术技巧,提

高艺术水平。

2对贵古贱今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尖锐批评,鲜明地提出了今胜于古的主张。

3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也是从质朴到华丽逐渐演进的,因此讲究艳丽、雕饰也是一种进

步的表现。在对待文学语言的看法上,他认为应当以雕饰华丽的当世之文来统一文学

语言,弃去方言土语。

4葛洪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有自己质的规定性。人们审美观点的差异是因为审

美主体的主观爱好不同所致,客体的美和主体的美感是不应当混同为一的。

南北朝时期

一、玄佛合流与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佛教的流行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1首先从言意关系上进一步深化了玄学的言不尽意论

2佛教形神观之流行,对艺术创作上的形神论有深刻影响。(形神关系实质心物关系。《文心雕龙》“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正是吸收了儒家和玄佛对心物关系的论述)3佛经翻译、转读、因明学等的影响二、沈约与声律论的历史地位

使得诗文创作的声律之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是规则过严,束缚了文学的健康

发展。《“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高认为“四声之目”应始于刘宋之末,由王斌首创,而非沈约、周颙等。)

三、对文学特征的探讨与文笔之争

魏晋曹丕、陆机等人对“文”的理解比先秦两汉的文学观念要窄得多,但仍然包含艺

术文学和非艺术文章。南朝的文笔之争,即是为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当时很流行。但稍

后的萧统、萧绎等不用是否有韵区分文笔,而是有新标准。萧统《文选序》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即刘勰的“神思”,指艺术想象,“翰藻”是华美辞藻。四、“芙蓉出水”与“错采(彩)镂金”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种对立的美学观。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对颜延之诗评:“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实质是,一种为自然之美,一种是雕饰之美。

南朝文艺思想比较重视自然之美。但从创作看,两种艺术美都有突出表现。儒家比较

推崇雕饰之美,重人为加工,重实描、用典、辞藻,故儒家思想较重的文艺家大都重

雕饰之美。道家及玄学提倡自然之美,倾向于传神,重神似而轻形似,重发挥虚。《人间词话》言“隔”与“不隔”,雕饰在“隔”,自然在“不隔”。总趋势,提倡

自然之美有更突出地位。五、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佛道)清末刘毓崧认为成书约在501-502年体大思精之作。(典出范晔《狱

中与诸甥侄书》:“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

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共五十篇,总体分上、下篇。上篇:五篇总论,二十

篇文体论,下篇关于创作、批评及历史发展、作家修养等。《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

体系:1论文学的本质和起源(《原道》,道是内容,文是形式。道是普遍规律,是

哲理性的自然之道,但狭义到人文是指社会政治之道。)2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神思》、《物色》、《隐秀》等,心物关系即主客体关系、隐是意,秀是象、虚

静助神思、言意关系)3论文学的风格与体裁(《体性》、《定势》、《才略》)

《体性》言作家个性形成:才、气、学、习;《体性》言八种文学风格: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才略》言才能风格和时代有关。《明诗》

到《书记》用五分之二篇幅叙述三十四种文体,实际涉及六七十种文体。4论文学作

品的“风骨”(风清骨峻和辞采华美是刘勰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与物质形式美的要求。)5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总书》《附会》《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指瑕》等,近四分之一篇幅)6论文学的

批评与欣赏(《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

博观。”文学鉴赏有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

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一般靠六观,

关键在“见异”,看到作家作品的独创性。7论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原道》《征圣》《宗经》讲“通”,《正纬》《辨骚讲“变”》,通变思想,即

继承与革新思想贯穿全书。)(文学与时代有关,如建安文学之慷慨悲壮与战乱频仍

有关。文学与统治者的提倡与否有关,如建安文学与曹氏父子的喜爱文学有关)《文

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对齐梁以前的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全面系统总结。创造了一系列美学范

畴与文论概念。如神思、意象、隐秀、风骨、通变等。对古代美学与文论发展有深远

影响。白居易的写实诗歌理论,源自《情采》《时序》《明诗》等;司空图、严羽等

意境说,与《文心雕龙》有关;梅尧臣、张戒等对“隐秀”说的发挥,主张言外之意;古代浪漫主义文论的核心内容“幻中有真,夸不失实”等最早见于《辨骚》;公安派“性灵”源自《原道》。公安派复古在“通变”基础上发展。六、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约成书于514-516年)

钟嵘在《诗品序》中尖锐批评了当时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

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特别是三篇序中,提出来较为系统的关于诗歌本质、特征以及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的理论,概言之,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

1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文学是人的性灵之表现思想非始于钟嵘,如刘勰已经说过,但钟嵘则强调诗歌是体现

人的性灵的,从这个角度看,他与明清“性灵说”联系更紧密。指出了造成诗人性情

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钟嵘的感情论既摆

脱了儒家经学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2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贯穿于《诗品》始终)

对当时追求文辞藻饰之美不满,提倡自然之美。突出表现在中品、下品序中对当时创

作中追求堆砌典故和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的批评上。批评了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

声律派。

3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论五言诗以建安文学为最高典范,认为诗歌要“风力”+“丹彩”)建安1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在艺术表现上有十分鲜明的特色风力2建安文学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直接书写即目所见,真实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弊。

3建安文学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4建安文学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有十分明朗简洁的风格,而没有纤巧雕饰的弊病。

4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钟嵘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使其成为古代文论

中的基本审美范畴。如何有滋味?利用赋比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5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122人,计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①将五言诗人分为两大系统,以《诗经》、《楚辞》分别为源头。风、骚并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小雅:(少)阮籍怨雅而温柔

国风:(多)怨雅而悲壮古诗重气较质朴陆机辞采华茂

曹植文辞华丽谢灵运

认为受《楚辞》这个系统影响的五言诗人更多:李陵、班婕妤、王粲、曹丕、嵇康、

应璩、陶潜(中品)②在分析诗人的创作特色时有精到见解,既指优点,也指缺点。

七、颜之推与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南朝缘情尚文,北朝宗经重质、风骨;《颜氏家训·文章》:文章源出五经,重作家人品,较重文辞华美,不满扬雄否定辞赋,调合南

北文学思想)

唐(盛唐时期的文学创作受佛老思想影响较为突出,中唐时期主要体现儒学复古)

A、初盛唐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①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李谔、王通、王勃为代表,以儒家“诗教”出发,主张汉儒经学文艺观)②批评与赞赏并存,批评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文风,也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魏徵、令狐德棻等唐初史学家)魏徵《隋书·经籍志》肯定屈、枚、司马相如等,《文学传序》肯定齐梁作家、并批评齐梁文学之宫体诗,对齐

梁文学评价是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继续。二、刘知几《史通》对文学理论批评

发展的影响(《叙事》、《载言》、《载文》、《言语》等)1文史的异同:认为是

不同部门,不能用文学的虚构、夸张写史。2实录精神:对《史》《汉》中的文学作

品持否定态度。对白居易诗歌理论有深刻影响3对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启发:有关

历史人物传记的原则影响了小说理论,叙事三要点:简要、用晦、反对妄饰。刘不反

对小说。主张书面语与口语的统一。

三、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兴寄论:针对诗歌提出:“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儒家美刺比兴说不同,要求诗歌创作在

审美意象内隐含有深刻的思想,切中齐梁文学之弊。强调继承“汉魏风骨”:“文章

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似钟嵘的“建安风力”,但少了其过度强

调“怨愤”,更重刘勰之“梗概多气”情调。直接启发了殷璠“声律风骨均备”说。

一是反对齐梁文学的描写内容,要求有济世安民的社会内容。二是反对齐梁文学重辞藻、典故等,要求生动的艺术形象。以风骨为主,辞彩为辅。兴寄为艺术表现手法,

风骨为诗歌审美理想。其主张在《感遇诗》三十八首有体现。盛唐诗人大都以“汉魏

风骨”为审美理想。但陈子昂诗歌轻视南朝文学的形式技巧,过分古朴,复汉魏传统多,吸齐梁新变少。四、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

亦批评六朝文学弊病,提倡兴寄与风骨,又重视吸收六朝新变。1充分肯定风骚传统。

2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非否定绮丽,乃言绮丽普遍。赞成谢朓“余霞…澄江…”之绮丽清新的六朝诗歌优点。赞成江淹、鲍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艺术美理想是“清真”。要求清丽与自然高度统一,正是盛唐诗歌艺术美理想的体现。

五、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河岳英灵集》是盛唐诗歌选本;《吟窗杂录》本《诗格》)殷璠的兴象论:标举“兴象”,反对“轻艳”。在《序》和《集论》中,批判齐梁以来“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清绮”的形式主义诗风,力主

内容形式并重,声律风骨兼备。他选录的标准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对诗人评论,亦多有精辟见解。特推崇王昌龄。1要有风骨2要有“神来、气来、情来”3要有声律之美王昌龄的诗境

论:三境说(物境、情境、意境)、三格说(生思、感思、取思)。两说是否为王昌

龄作,待考证。因为空海《文镜秘府论》未引用。关于诗歌创作十七势的论述,是对

艺术技巧的总结。王昌龄的诗境论把诗歌意境创造提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影响了

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六、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及其论诗歌创作之“神”(文学思想中要求文学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1重视提倡《诗经》传统,主张

写实社会。

2“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前代文学继承态度。欣赏陶潜、鲍照、庾信、四杰等。“神”:1文学要有风骨,方能传神;2创作构思若能进入灵感状态,即可写出传神之作。3真实自然是作品传神的关键。4作家的知识学问与创作有关。4神化水平乃长期的积累与精心的钻研。B、皎然、白居易与中唐诗歌理论的发展(皎然乃谢灵运十世孙)一、皎然《诗式》与中唐对诗歌意境特征的探讨(《诗式》约作于779-785年间,卢盛江认

为在789年定稿。有三个类型,多个版本,卢认为《诗议》定稿于773年)罗根泽认

为《诗议》偏重于论格律,《诗式》偏于提示品式。

皎然诗论中最重要的是他对诗禅合一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及其特征的论述,其“取境”

实际就是说诗歌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1具有象

外之奇,言外之意。2论诗重“明势”,动态之美。3真率自然,无人为造作痕迹。4

论诗风格十九字。忠、节、闲、达、逸、远等。总的重诗境和禅境的统一,以自然真

率为最高标准。不同意陈子昂对诗歌发展的“文章道弊五百年”看法,强调文学发展

史上的“复”与“变”。上承殷璠、王昌龄,下开司空图。《诗式》《诗议》是唐代

探讨诗歌创作法式艺术技巧和诗歌格律这类著作中最有成就的著作。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白居易有直接影响的是杜甫、元结,均提倡儒学复古主义,主张诗歌表现民生疾苦。)白居易文学思想较为复杂,前期主要是干预现实,后期主

要是书写闲情逸趣。前期主张影响较大。1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建立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是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的主张。《与元旧书》评论历代诗歌发展,以干

预现实为标准。对楚辞、建安、六朝诗歌评论不高,肯定陈、李杜少数篇章。宋魏泰、张戒出于儒家正统诗教否定《长恨歌》2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

精神。不符合儒家诗教原则,有较大突破。渊源《史记》实录,直源《史通》。白居

易认为实录要:要求真实性、政治学、典型性、晓畅易懂的艺术形式。三、元稹的诗

论与“元和体”的文学思想(《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与《与元九书》论诗

相仿,元早两年写。)1对秦汉魏晋诗歌较多肯定,对两晋文学基本肯定,对沈宋律

诗贡献充分肯定。

2元和体成就(元白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

杂体诗)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着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着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第一章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文学批评 在线练习1

文学批评在线练习1 1.第6题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 A.以意逆志 B.得意忘言 C.心斋坐忘 D.大象无形标准答案:B 2.第7题 出版作品集《文学生活》,明确提出印象主义基本理论的是 A.莫奈 B.雷阿诺 C.法朗士 D.王尔德标准答案:C 3.第8题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 A.欣赏 B.阅读 C.判断 D.批判标准答案:C 4.第9题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 A.文学研究 B.文学欣赏 C.文学分类 D.文学创作标准答案:B 5.第10题 在新批评中,把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称为A.含混B.隐喻C.悖论D.反讽标准答案:A 6.第11题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最重要的代表是 A.瞿秋白 B.周扬 C.鲁迅 D.茅盾标准答案:D 7.第12题 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 A.论著体评论 B.随笔体评论 C.对话体评论 D.序跋体评论标准答案:C 8.第19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标准答案:C 9.第20题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标准答案:B 10.第21题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 A.意识性 B.科学性 C.真实性 D.文学性标准答案:D 11.第22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批评家大多遵从 A.模仿自然的法则 B.古典原则 C.革新原则 D.唯美主义原则标准答案:B 12.第23题 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A.阐释功能 B.意识形态功能 C.哲学功能 D.审美功能标准答案:A 13.第24题 主张潜意识在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是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标准答案:C 14.第30题 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现代社会学 B.现代语言学 C.现代政治学 D.现代心理学标准答案:B 15.第31题

文学批评学

作业 1.第1题文学批评学 成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领军人物的是 A.周作人 B.李健吾 C.朱光潜 D.沈从文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结构主义批评发端于 A.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学 B.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 C.胡塞尔的现象学 D.伽达默尔的阐释学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文学批评思维的实证性强调的是 A.科学抽象 B.客观事实 C.审美愉悦 D.纯粹思维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心理批评切入的角度是 A.文学与作家 B.文学与社会 C.文学与读者 D.文学与文本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文学批评的思维活动具有 A.时间性、空间性、审美性 B.理论性、实践性、审美性 C.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 D.实证性、思辨性、审美性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 A.提供建设性理论成果 B.阐释作家作品 C.充当舆论工具 D.评论社会生活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不涉及政治的是 A.印象主义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唯美主义批评 D.形式主义批评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社会历史批评在分析叙事作品时格外关注 A.情节与结构 B.人物与环境 C.语言与韵律 D.意象与意境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文学批评家的想象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的 A.欣赏力 B.理解力 C.领悟力 D.推想力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是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

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

2017年华师在线〈文学批评学〉100分作业

2017 年华师在线《文学批评学》作业100 分 1 .第 1 题 把格式塔心理学引进文艺领域,用来解释视知觉艺术的是 A. 弗洛伊德 B.拉康 C.韦特默 D.阿恩海姆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代表19 世纪现实主义批评最高成就的是 A.别林斯基的著作 B.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 C.杜勃罗留波夫的著作 D.费尔巴哈的著作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 A.孔子评《韶》 B.季札评周乐 C.孟子评乐 D.荀子论乐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

A. 欣赏

B.阅读 C.判断 D.批判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 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生理性别 B.社会性别 C.女性形象 D.女性文学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 题 德国著名文学批评专著《汉堡剧评》的作者是 A.歌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莱辛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 题 德国艺术批评讨论诗画关系最著名的著作是 A.黑格尔《美学》 B.康德《判断力批判》 C.席勒《美育书简》 D.莱辛《拉奥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 2.0

8.第8题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 A. 理性思维活动 B.形象思维活动 C.想象心理活动 D.情感感受活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A.阐释功能 B.意识形态功能 C.哲学功能 D.审美功能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 题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 A.文学文本 B.潜意识 C.读者 D.作者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 .第11 题 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 A. 结构分析 B. 语义分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 二○风格与神气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趋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此所谓八体,不是指文章的体制而是说文章的风格,就文章的风格而加以区分,这应当算是最早的材料了。后来日本《文镜秘府论》卷四《论体》篇,有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六目,就是本《文心雕龙》所举八体,稍加改易而去了新奇轻靡二体。唐代皎然《诗式》以十九字括诗之体,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虽品目较多,然而没有《文心雕龙》所说的扼要。盖刘氏所说的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为一组,奥与显为一组,繁与约为一组,壮与轻为一组,这四组就是所由构成风格原因的四类。雅与奇指体式言,体式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视其所习,所以说:“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奥与显指事义言,事义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又视其所学,所以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繁与约指辞理言,构成之因视其才,所以说:“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壮与轻由风趣言,构成之因视其气,所以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在这里,雅奇、奥显、繁约、壮轻是两种相等的不同的风格,雅郑、浅深、庸俊、刚柔,又是两种相对的表示优劣的评语,两相配合,固然不能尽当,但是雅奇和习,奥显和学,繁约和才,壮轻和气,却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比附。在此四类之中再可以综为二纲,这即是他所说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情性出于先天,所以才和气可以合为一组,所谓“才有天资”。陶染出于后天,所以学和习又可合为一组,所谓“学慎始习”。 才和气的关系即《体性》篇所法“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诸例。他总结所举各例说:“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这就说明了个性和风格的问题。 学和习的关系,即《定势》篇所说:“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以及“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覈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他如《文镜秘府论·论体》篇所说:“称博雅,则颂论为其据;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陈绮艳,则诗赋表其华;叙宏壮,则诏檄振其响;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言切至,则箴诔得其实。”这都说明了文章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此外,《文心雕龙》还有《时序》一篇说明风格与时代的关系,《物色》一篇说明风格与地域的关系,也可以作参考。风格问题,本来也是受当时玄学的影响,多少不免带些唯心的色彩,不过象《文心雕龙》这样讲,说明风格和种种具体事实的关系,尚不致令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觉。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三、填空题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思无邪____’。”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文质彬彬____,然后君子。” 四、名词解释题 1.以意逆志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文学批评学》练习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就是 (2 分) A.文学文本 B.潜意识 C.读者 D.作者 A参考答案B 2、 成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领军人物的就是 (2 分) A.周作人 B.李健吾 C.朱光潜 D.沈从文 参考答案B 3、 把格式塔心理学引进文艺领域,用来解释视知觉艺术的就是 (2 分) A.弗洛伊德 B.拉康 C.韦特默 D.阿恩海姆 参考答案D 4、 印象批评认为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精妙的最好方式就是 (2 分) A.逻辑分析 B.审美直觉 C.条分缕析 D.单项深入 参考答案B 5、 用“磨刀石”比喻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就是 (2 分)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朗吉努斯 参考答案C 6、 文学批评准备工作的第一项就是 (2 分) A.研读

C.立意 D.运思 参考答案A 7、 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就是 (2 分)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 参考答案B 8、 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瞧成就是“原始欲望升华”的就是 (2 分)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 参考答案C 9、 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用来归结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比喻就是 (2 分) A.绊脚石 B.风景石 C.磨刀石 D.试金石 参考答案C 10、 图像化的深层实质就是信息表达与接受上的 (2 分) A.理性化 B.理论化 C.感觉化 D.条理化 参考答案C 11、 文学批评家的想象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的 (2 分) A.欣赏力 B.理解力 C.领悟力 D.推想力 参考答案D

用“敏锐的诗意感觉”来说明批评感知的就是 (2 分) A.黑格尔 B.别林斯基 C.席勒 D.普列汉诺夫 参考答案B 13、 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她对 (2 分) A.“文化霸权”问题的研究 B.“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 C.“大众工业”问题的研究 D.“大众传媒”问题的研究 参考答案B 14、 与文学作品的政治、道德评价不同,审美价值判断的第一个层面就是 (2 分) A.社会政治判断 B.道德判断 C.传递美感 D.理智判断 参考答案C 15、 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就是 (2 分) A.莫奈 B.雷阿诺 C.柏格森 D.叔本华 参考答案A 16、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 (2 分) A.经济价值 B.政治倾向 C.审美倾向 D.哲学价值 参考答案B 17、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 (2 分) A.音乐派别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学礼可以立身;人性的完善依靠音乐的熏陶 2思无邪指诗经的内容具有雅正的特点。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3兴观群怨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 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4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关于意的理解两种,一是作品之意,一是读者之意。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诗的状况来看,应是后者。 5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为了做到以意逆志,就必须要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6 心斋坐忘:“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的《人间世》,即废止人地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无知无欲,绝思绝虑,进入空明静寂的心理状态。坐忘在《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7“得意忘言”《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与多丰富复杂的思维和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线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面,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8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例举历史上八位遭受迫害的伟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此皆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所谓的“发愤著书”在作者看来是为了达意通道。应从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作者崇高的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思来者,述往事“来寄托二是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写‘成一家之言’的作品。 9 《毛诗大序》的内容 主张:①“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文艺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起“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不能超越礼义大防,在批判社会现实时,应委婉地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作客接受的批评。 ②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谏上”百姓通过文艺对统治者进行批评,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③六艺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指诗经分类,赋比兴表现方法的分类 ④情致统一说发展了荀子《乐论》《礼记?乐记》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 10陆机《文赋》的艺术构思说 1、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文学批评学01资料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 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 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 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 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 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更加关注文学的“缘情”、“绮靡”特点的品评、分析。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这“气”指天赋的气质、个性。 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滋味”的评诗标准,这“滋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同时他还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出了“六观”的文学批评方法。《知音》篇是专门研究文学批评的篇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 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 “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第三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

华师文学批评学作业word精品

1第1题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 A. 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 B. 对文学文本的阐释 C. 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 D. 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vp>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 v/p> A. 经济价值 B. 政治倾向 C. 审美倾向 D. 哲学价值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 第6题 在文本批评中,结构主义主要关注 A. 诗歌分析 B. 叙事文研究 C. 小说研究 D. 散文研究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 第7题 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用来归结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比喻是 A. 绊脚石 B. 风景石 C. 磨刀石 D. 试金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 第8题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A. 重文本评论而轻理论建设 B. 重理论建设而轻文本批评 C. 理论建设与文本批评并重 D. 既不重理论建设也不重文本批评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 第9题 《文心雕龙》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说法强调的是 A. 文学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B. 文学作品与作家心理的关系 C. 文学作品与文本语言的关系 D. 文学发展与读者阅读的关系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 第10题 在作家的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 A. 职业习惯对作家的影响 B. 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 C. 作家情绪对写作的干扰 D. 自然气候对写作的影响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 第11题 vp>主张文学批评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不涉及政治,超然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批评流派是 A. 现实主义批评 B. 社会历史批评 C. 唯美主义批评 D. 心理批评 您的答案:C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 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发达的西方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 模仿说: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含混”: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能指:当一个词被说出来时接受者所听到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标识,它是符号的视—听方面。 所指:单词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声音图像所指示的东西是符号概念方面。 延异:语言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意义必将向外“扩散”,意义最终又是不能获得的即所谓意义的无穷“延宕”。 播散:意义的延异的而非是,播散总是不断地、必然地瓦解着文本,显示文本的凌乱、松散、重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