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信息检索综合课程设计

综述名称: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班级:临床1008班

姓名:付潇潇

学号:2211100807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有超过宫颈癌而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的趋势。目前,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射治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这些手段虽然可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甚至临床治愈,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学者们的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现就近年来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方法与现状作一综述。

1抑制癌基因的功能

原癌基因是人体细胞固有的基因,其表达产物在正常状态下为细胞增殖分化所必需的,在特定条件下,原癌基因被激活而诱导细胞向恶性转化或使细胞恶变。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方式之一是敲除显性的癌基因,从而削弱肿瘤的生长和浸润能力。这个目的可以在三个水平上实现。

1.1原癌基因的翻译水平

即用反义寡核苷酸(ODNS)或RNA干扰技术阻止癌基因mRNA转录和翻译。许多与乳腺癌有关的基因可受反义寡核苷酸的有效靶击。Kenney¨的研究表明,一种myc反义核酸对雌激素依赖型和非依赖型乳腺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转化生长因子d(TGF—o【)的反义信使RNA能抑制雌激素诱导的雌激素反应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反义核酸体外转化乳腺癌细胞能够下调erbB一2的表达并适当抑制细胞的增殖[1]。RNA干扰是一种由双链介导的基因沉默现象,RNA干扰能特异性抑制同源基因的表达。有研究报道,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adhesionmolecule,EpCAM)siRNA能使EpCAM发生基因沉默现象,减缓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迁移。然而,如果直接将这些体外合成的siRNA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内,仅引起4~7d的基因沉默,不足以持续影响细胞生理功能。Brummelkamp等构建了一个载体系统.pSUPERo该系统使用RNA聚合酶ⅢH1.RNA基因启动子,将siRNA相应的正义链和反义链整合到启动子下游处,两序列间隔5碱基。导人哺乳动物细胞后,利用RNA聚合酶转录大量的单链RNA,再折返形成19bp的双链siRNA[2]。由于这些siRNA的一端存在发夹结构,故称为短发夹RNA(shorthairp in RNAs,shRNAs)。同样,这些被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出现了持久而稳定的特异性蛋白合成的抑制,并出现了相应的表型。研究表明shRNAs的干扰效果优于siRNA的干扰效果J。

1.2基因产物水平

以显性负突变体干扰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可在乳腺癌中发生扩增及过量表达,这种过量表达的受体通过与相应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EGF)结合而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向肿瘤细胞质内转染该受体的突变型基因后,其对EGF的亲和力丧失,受体内吞及生物学信号传导功能丧失,肿瘤细胞生长受抑制。Senmaru等将h-ras癌基因116位密码子的酪氨酸替换为天冬氨酸后表达显性负突变ras蛋白,竞争正常ras蛋白作用位点,干预ras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3]。Lee等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转入ER显性负突变体后也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1.3使新生的原癌蛋白不能达到正确的细胞内

位置即用细胞内抗体预先占据胞内定位系统,隔离胞内生长因子受体,从而阻断癌基因蛋白到达其适宜的细胞内靶位。如转染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一1)结合蛋白的肿瘤细胞只能实现胞外结合IGF-1,即便在高浓度IGF.1存在下Balb/c细胞的生长也被抑制,此外还可使生长因子受体在胞内的正常定位崩解J[4]。

2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

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易感基因,是一大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分裂的基因,可诱导细胞凋亡,其缺乏和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的发展或恢复其正常细胞表型称抑癌基因的基因治疗。目前已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主要有p53、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基因、ERBA、WT1、结肠直肠癌缺失(deleteincolorectalcarcinoma,DCC)基因、大肠癌突变(mutatedincolorectalcarcinoma,MCC)基因、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基因、nm23、多肿瘤抑制(multipletumorsuppressor,MTS)基因、TIMP、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基因、BRCA1和BRCA2等,而以p53、FHIT、BRCA1和BRCA2等实验研究较多。现在常用的方法是以腺病毒为载体,将相应的抑癌基因转染乳腺癌细胞,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5]。p53基因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野生型可直接抑制DNA复制,使细胞出现G期阻滞,调控细胞凋亡。乳腺癌患者中有40%出现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Obermiller等将野生型p53基因导人p53基因缺失或变异的乳腺癌细胞,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凋亡。FHIT基因是一种新发现的抑癌基因。FHIT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常存在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许多肿瘤中。有研究表明用腺病毒转染FHIT(Ad—FHIT)后,可激活caspase一2释放细胞色素2,最终导致乳腺癌细胞凋亡[6]。

3基因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诱发针对肿瘤细胞相关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治疗。基因免疫治疗的目的是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目前应用于临床试验的免疫基因治疗有以下3种

3.1全肿瘤细胞疫苗

即采用转基因手段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将编码促进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基因直接在体内转染到肿瘤细胞内,或在体外将这些基因转染到肿瘤细胞内,将肿瘤细胞经放射线照射灭活后,自身移植于体内,以增强免疫反应。目前用于该方面研究的免疫增强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12,干扰素,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等[7]。直接注射这些细胞因子效果差,且有一定副作用,而通过基因转导方法修饰肿瘤细胞或免疫效应细胞,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发挥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有报道泰素联合编码IL.12基因的质粒p2CMVmIL.12治疗对泰素不敏感的4T1小鼠乳腺癌模型,其抑制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泰素治疗组,且未增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而IL一12基因的这种抗肿瘤作用可能与NK细胞关系密切¨[8]。JanatAmsbury等叫将IL一12复合物局部肿瘤注射联合多西紫杉醇化疗治疗小鼠乳腺癌。结果显示,无论是多西紫杉醇耐药组还是敏感组,联合用药均较单用化疗组在肿瘤体积和肺转移方面疗效更明显。Shi等¨报道用GM.CSF体外转染乳腺癌细胞制备的细胞疫苗,在体外和体内动物实验中均可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疗效优于直接全身应用外源性GM—CSF,有望能尽早应用于临床实验。Peplinski等¨建立了l7例重组疫苗病毒编码的细胞因子联合强、弱疫苗病毒启动子的模型。将多种细胞因子基因如GM.CSF、IL一2、hIL一1、IFN.B、IFN一^y等转导人同一种乳腺癌细胞中,可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显示了联合基因治疗比单一的基因疗法更有效。

3.2肿瘤抗原靶向基因治疗

肿瘤抗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激发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产生抗肿瘤作用。这种方法较全肿瘤细胞作为疫苗用于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更具吸引力。目前用于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特异抗原包括HER一2、癌胚抗原(CEA)、MAGE一1、MUC一1等。这些抗原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并具有被细胞毒性T细胞(CTL)识别的抗原簇[9]。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HER-2、CEA、MAGE.1、MUC.1等肿瘤相关抗原的基因修饰后,隆到逆病毒载体,转入体内,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这些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者在体外将这些抗原的

不同抗原簇进行克隆和表达,筛选出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抗体。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的赫赛汀(herceptin)就是针对乳腺癌细胞表面erbB一2抗原决定簇的人工合成单克隆抗体。其主要作用机制是:(1)herceptin与HER-2受体结合,抑制细胞生长信号传递通路;(2)加速HER-2受体降解,使HER一2受体表达下调;(3)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存在时,herceptin 对人肿瘤细胞株可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杀伤靶细胞;(4)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阻断肿瘤内血管组织生长14]。MUC.1存在于腺上皮细胞表面的顶端,为跨膜蛋白,在乳腺癌多数有过度表达和异常糖基化,具有特异抗原性,是免疫治疗的靶目标。它由肿瘤细胞产生,经常存在于循环系统内,可被不同的抗体作为肿瘤标志物(CAI5.3)发现,可作为早期复发的检测和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Scholl等将人MUC一1和IL-2基因重组到TG1031疫苗病毒,对9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肌肉内注射方法接种TG1031。尽管仅发现1例患者体内CEA水平下降,10周保持临床稳定,但在2例患者体内发现MUC-1特异性T淋巴细胞毒反应,未发现临床严重副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接种疫苗后在肿瘤活检中T记忆细胞(CD45RO)增加[11]。

3.3激发针对不同肿瘤相关抗原的免疫反应

近年来,新的肿瘤疫苗概念已建立在T细胞双识别信号的新理论上,只有在肿瘤抗原和MHC抗原同时被识别时才能激活CTL。对于大多数肿瘤抗原来说,只有少部分能符合这一要求,由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cell,APC)参与的抗原处理是启动细胞免疫的必备条件。APC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激活B细胞。外来抗原和体内异常蛋白均由APC处理变为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抗原后,才能激活免疫反应。DC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免疫。近年来通过遗传学改建DC,将肿瘤抗原的编码基因转染DC,能在DC内持续表达肿瘤抗原,既克服了肽与DC负载后MHCII抗原多肽复合物的解离问题,又能使表达的抗原有效地与MHC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TL。动物试验及临床结果表明,它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且不良反应较小,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12]。Wan等¨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表达PymT(PolyomamiddleT)基因的腺病毒转染DC,回输给乳腺癌小鼠动物模型后,全部动物都激发了特异性抗移植瘤反应,且均未出现明显的肝脏毒性反应。鉴于MUC-l在乳腺癌、卵巢癌等腺癌细胞上大量表达,Koido等将编码MUC一1抗原的RNA借助质粒转染DC,并通过小鼠的尾静脉注人体内,对表达MUC-1蛋白的肿瘤细胞诱导出特异性免疫应答。

4自杀基因治疗

静脉内化疗有其局限性,要想全身无明显的毒性反应,在肿瘤局部就很难达到必需的药物浓度。应用自杀基因疗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自杀基因又称为药物敏感基因,一般为某种外源性酶解前药基因。该基因导人细胞后,其表达的编码产物可使无毒的前药成分酶解成为有毒性的物质,杀死肿瘤细胞,增强化疗效果,却无全身的或局部的毒性反应。这类基因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胸苷激酶(VZV—tK)基因,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deaminase,CD)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XGPRT)基因,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基因,大肠杆菌硝基还原酶(EC—NR)基因,亚麻苦甙还原酶(1inamarase)基因等。其中研究最深入且与肿瘤基因治疗关系最密切的是HSV—tK基因和CD基因。有报道,HSV—tK能特异性地将核苷类似物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代谢为毒性产物。用GCV治疗已转有HSV—tK基因的乳腺癌大鼠模型,可以观察到肿瘤排斥现象。Zeng等建立了强力霉素调控逆病毒介导体系,转染的MCF-7细胞经过强力霉素和GCV治疗后停滞于S期,体内实验显示治疗后肿瘤急剧缩小,出现坏死。目前研究显示,转染一种自杀基因,即使每一种前药物的浓度达到最高,也不能完全阻止肿瘤生长,而把两种自杀基因联合转染肿瘤细胞,即使每一种前药物的浓度很低,也能杀伤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3]。因此,联合转染至少两种自杀基因效果更佳。当前自杀基

因治疗研究趋势为将靶向转导和靶向转录方法应用于自杀基因,设计组织特异性调控因子如CEA、hTERT启动子、热休克蛋白(HSP70)启动子、erbB一2启动子/增强子调控靶基因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表达[14]。Hernandez等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含雌激素反应元件和低氧反应元件的杂和启动子,调节HSV—tk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转录,使自杀基因表达更具可控性。Pandha等利用含erbB一2启动子驱动的CD基因质粒DNA原位注射到肿瘤部位使CD基因在erbB.2阳性乳腺癌细胞中高效表达,加入前药物后,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该方法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提供了一个靶向驱动自杀基因转录的治疗模式[15].

5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乳腺癌基因治疗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要使其真正成为临床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或成为乳腺癌根本的对因治疗而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问题需要在未来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目前乳腺癌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在治疗基因的选择上,大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乳腺癌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并没有找到乳腺癌发病的关键问题,基因转染效率低、缺乏旁观者效应、细胞杀伤效率低、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真正可用于临床治疗的新基因太少,而通过靶向沉默明显降低癌细胞转移的目的基因更加匮乏。(2)目前仍缺乏高效性、特异性、导向性治疗基因载体。(3)如何使治疗基因持续有效的高表达并进行精确的调控,目前尚无合理的手段。(4)基因治疗用于人体的剂量、途径、安全性及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尚未解决。(5)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仅限于细胞或动物实验,缺少临床大宗病例的对照研究,临床实验结果尚不能支持大规模的随机Ⅲ期临床实验。目前的临床应用仅局限于局部治疗,如肿瘤瘤体内直接注射、腔内注射等,全身系统性治疗尚未见报道。但是,随着乳腺癌基因研究不断深入和分子医学不断进步,医学实验设备、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关键词】乳腺癌;基因治疗

参考文献

[1]KenneyN J,SaekiT,GottardisM,eta1.Expression of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an antisensemRNA,inhibitstheestrogen—induced production of TGF2 and estrogen—inducedproliferationofestrogen—responsive humanbreastcancercells.JCellPhysiol,1993,156:497—514.

[2]OstaW A,ChenY,MikhitarianK,eta1.EpCAM isoverexpressed in breastcancerand is apotentialtargetforbreastcancergenetherapy.CancerRes,2004,64:5818—5824.

[3]BrummelkampT R,BernardsR,AgamiR.A system ofrstable expression of short interfering RNAs in mammaliancells.Science,2002,296:550—553.

[4]Lei~alM,SioudM.Genesilencinginmammaliancellsbypreform ed small RNA duplexes.Biochem Biophys ResCommun,2002,295:744—748.

[5]SenmaruN,ShichinoheT,TakeuchiM,eta1.SuppressionofErkactivation and invivo growthinesophagealcancercellsbythe dominant negative Rasmutant,NI16Y.IntJ Cancer,1998.78:366—371.

[6]LeeEJ,JakackaM,DuanW R,eta1.Adenovirus—directedexpression of dominant negative estrogen receptor inducesapoptosisin breastcancercells and regression of tumosr innude mice.Mo1Med,2001.7:773—782.

[7]葛银林,罗达亚,等.小干扰RNA靶向VEGF基因体内外抑制乳腺癌细胞MCF一7的增殖.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23:68—73.

[8]rtobagyiGN,UenoNT,XiaW,eta1.Cationicliposome.mediated E1A genetransferto human breastand ovairan can—cercellsanditsbiologiceffects:aphase Iclinicaltria1.JClin Oneol,2001,19:3422—3433.

[9] H,HungM C,LopezB G,eta1.PhaseItrialofintratumorla liposome E1A ge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recurrentbreastandheadandneckcancer.ClinCancerRes.2001,7:1237—1245.[10]刘涛,薛兴欢,王西京,等.靶向survivin的siRNA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中华肿瘤杂志,2006,28:326—329.

[11]rnandezA R,PihlaiaM,QianD,eta1.New oncolyticadenoviruses with hypoxia and estrogen receptor—regulatedreplication.Hum GeneTher,2002,13:1737—1750.

[12]常志坤,戚晓东,赵广章,等.Ad-p53逆转乳腺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及其对P-gp、TOPO Ⅱ和GST-π表达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12):939-941.

[13]黄秀芳,邵建永,颜黎栩,等.乳腺癌差异表达的MicroRNA的筛选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1):69-73,77.

[14]姚航,黄宗海,厉周,等.联合基因靶向治疗乳腺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76-479.

[15]刘新垣,李华光.癌症的基因-病毒靶向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3):1-2.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 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

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乳腺癌基因治疗方法最新研究进展报告

乳腺癌基因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报告 (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乳腺癌相关基因的不断发现以及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目前研究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癌基因拮抗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凋亡基因治疗等措施。本综述将着重介绍乳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基因治疗方法,并就其问题和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机制、癌基因拮抗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多耐药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 一、乳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 乳腺癌的发生是以多个原癌基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经不同途径激活或不同的抑癌基因失活为基础的多步骤过程。 1 原癌基因的改变 (1) HER-2(c-erbB-2,neu)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erbB-2的扩增及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度、死亡率、复发率呈正相关,与ER、PR的水平及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因此为临床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Ras基因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ras激活水平时发现过半数乳腺癌患者ras 活性高于正常 (2) C-myc基因有25%的乳腺癌患者有C-myc基因表达的改变,主要是表达水平的异常增高,可能与乳腺癌的发展有关。Naidu[1]等发现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与缺乏雌激素受体和乳腺癌不良预后有关。 2 抑癌基因的改变 (1) P53 ,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调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与乳腺癌组织细胞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术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 (2) BRCA-1 抑癌基因BRCA-1 常存在突变,在大多数散发性乳腺癌中表达往往过低。 (3)ING1 ,乳腺癌组织中ING1 mRNA的表达水平癌旁正常组织。ING1 mRNA 表达水平低下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2] 二、癌基因拮抗治疗 1 癌基因治疗 癌基因参与细胞的生长与代谢,这些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或仅限量表达,当其被激活过表达时引起细胞癌变。目前研究表明,癌基因c-myc、erbB-2、bcl-2、成纤维生长因子等在乳腺癌中表达增高,它们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癌基因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抑制其表达。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 反义核苷酸、核酸或siRNA 阻止癌基因mRNA 转 录和翻译。有研究表明,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 转染ER-αsiRNA 48h 后,给予KGF(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处理24h,结果显示siRNA 转染后ER-α的表达显著降低,KGF 介导的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也显著降低,同时提示ER-α的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王佩星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08生物技术 088316103) 摘要: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症的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用复制缺陷型载体转运抗血管生成因子、抑癌基因、前药活化基因(如HSV-1胸腺嘧啶激酶)以及免疫刺激基因。主要抗肿瘤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 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免疫、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The latest progress of cancer gene therapy WangPeiXing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088316103 foremen who 2008) Abstract: the cancer is a genetic disease, 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curr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variation, loss, deformity related. Human body cell carries oncogenes and tumor-suppressor genes. Cancer gene therapy is now primarily with copy DCF with carrier transport antiangiogenic factors, tumor-suppressor genes, before medicine activated genes (such as HSV - 1 thymine bases kinase) and immune irritancy genes. Main antitumor mechanism for: inhibiting tumor cell growth, induc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inducing antineoplastic immune response,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umor cells to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of tumor cells to improve sensitivity, cut tumor cells to nutrition. Keywords: tumor, gene therapy, immunity, protocarcinogenic gene, tumor-suppressor genes 从本质上来讲,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相互拮抗,维持协调与平衡,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衰亡进行精确的调控。在遗传、环境、免疫和精神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这一基因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基因治疗的策略有基因替代、基因修复、基因添加、基因失活,目前临床使用的最主要方式是基因添加。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肿瘤治疗方案,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这种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方案。 1.肿瘤基因治疗的历史进展 肿瘤、艾滋病、遗传病是困扰人们的三大疾病,对肿瘤的根治是人们一直迫不及待想要实现的愿望。

男性乳腺癌研究现状

男性乳腺癌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3-08-22T09:24:11.4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侯华英姜玉华(通讯作者)于晓明张在云[导读] 最近几年,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应用于绝经后FBC时显示出比他莫西芬更好的作用[7],但对于MBC尚处于试验阶段。侯华英姜玉华(通讯作者)于晓明张在云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山东济南 250033) 【摘要】男性乳腺癌临床罕见,但发病率持续增长。本文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手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详见介绍了男性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乳腺肿瘤男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353-02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 MB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其发生率占乳腺癌的0.5%~1.0%,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所见比例低于1%[1],易被忽视。由于发病率低,缺乏随机化临床试验,对其研究及治疗多借鉴于女性乳腺癌,但男性乳腺癌及女性乳腺癌之间亦存在较多差异。 1. 临床特点 (1)发病率低为1/10万左右,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2)发病年龄高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相比要晚7~10年,平均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3)种族差异大大量研究表明,男性乳腺癌中白种人发病率低,而犹太人发病率可高达2.3/10万[2]。(4)病程长由于人们对MBC重识不够,且临床中易被误诊为男性乳腺增生症、男性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致使其确诊周期延长,病期较晚。(5)恶性程度高男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等浸润性非特殊型癌为主,细胞分化差,呈浸润性生长,恶性程度高。另外,与女性相比,男性乳腺腺体薄且小,表面脂肪少,胸壁淋巴管短,缺少对肿瘤的屏障作用,容易向胸壁侵犯或通过皮下及胸肌间淋巴管向周围淋巴结转移。(6)激素受体阳性率高。大约90%表达ER、81%表达PR,且随着年龄增加,ER表达也上升,从30~34岁的75%升至85岁时的94%[3]。但HER-2表达率与女性相似[4]。(7)预后差。男性乳腺癌因其乳腺的解剖特点、肿瘤生物学行为等不同于女性患者,容易出现扩散转移。5年存活率较女性患者低20%左右,预后较差。 2. 治疗 对于男性乳腺癌,因其病例数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其治疗措施多借鉴女性乳腺癌。 2.1 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根治方法,改良根治术和传统根治术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ieer[5]等报道两种术式对预后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根治术损伤大,并发症多,仅在肿瘤侵犯胸肌时才采用。外科处理腋窝淋巴结与FBC相同。临床上常使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来证实临床诊断为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真实情况[6]。使用SLNB,对于前哨淋巴结阴性的病例可以不必清扫局部区域淋巴结。 2.2 内分泌治疗 MBC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占到90%以上,故内分泌治疗对MBC有重要意义。男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手段曾经有睾丸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等,但这些手段都是有创的,可引起严重的副作用。故一般认为,服用他莫西芬(Tamoxifen)是MBC早期和进展期辅助激素治疗的标准方法,可使5年无病存活率从28%提高到56%。但其副作用发生率高于女性。最近几年,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应用于绝经后FBC时显示出比他莫西芬更好的作用[7],但对于MBC尚处于试验阶段。 2.3 化疗目前认为应该进行化疗的指征为:有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较大、激素受体阴性的转移癌。化疗亦可在激素治疗无效时,作为 二、三线治疗方法。辅助性化疗对男性乳腺癌的作用报道不多,但效果是肯定的。目前的化疗方案均参照FBC标准。 2.4 放疗男性乳腺癌需要辅助性局部区域放疗的比例多于女性,因为其局部侵袭性更为严重。Chakravarthy[8]等人为:MBC应该采用与FBC相同的放疗指征。有研究显示男性乳腺癌接受放疗有较好的效果,可使局部区域的5年复发率降至3%~20%,但对死亡率的影响尚小[9]。 3. 预后 肿瘤的大小、分期、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和激素受体阳性状态是影响MBC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有P53蛋白,组织学分级,核分级。考虑到所有因素,淋巴结阴性者5年生存率为85%,而淋巴结阳性者为57%,平均5年无瘤生存率为55%[5]。有研究显示MBC5年生存率I 期是78%,Ⅱ期是67%,Ⅲ期是40%,Ⅳ期是19%。故应加强对高风险男性进行宣教,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参考文献 [1] Shah Parveen, Robbani Irfan, Shah Omar.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male breast carcinoma: 24 years of experience. Ann Saudi Med.2009,29:288-93. [2] Jepson AS, Fentiman IS. Male breast cancer[J]. Int J Clin Pract, 1998, 52(8): 571-576. [3] GIORDANO SH, COHEN DS,BUZDAR AS, et al.Breast carcinoma in mon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Cancer,2004,101:51-57. [4] S H, Hariprasad P, Srinivas T. 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in male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Clin Diagn Res, 2013 Mar;7(3):568-70. [5] Stieer M, Rosen H, Weitensfelde W, et al.Male breast cancer Austrian experience[J]. World J Surg, 1995,19(2):687-693. [6] Boughey JC, Bedrosian I,Meric-Bernstam F,et https://www.doczj.com/doc/697795264.html,parative analy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 operation in male and fema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J Am Coll Surg,2006,203:478-480. [7] Baum M, Budzar AU, Cuzick J, et al. ATAC Trialists Group: Anastrozol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amoxifen versus tamoxifen alone for adjuvant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first results of the ATAC randomized trial [J]. Lancet,2002,359:2131-2139. [8] Chakravarthy A, Kim CR. Post-mastectomy radiation in male breast cancer[J]. Radiother Oncol,2002,65(2):99-103. [9] Christian Rudlowski.Male breast cancer[J].Breast Care,2008,3:183—189.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既往发展历程,从引进并学习NCCN指南,推广规范化治疗,到参与St.Gallen共识,随后开展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循环肿瘤细胞应用,推动智能决策的研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指南;中国乳腺癌历程走过了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NCCN指南:学习国际指南、普及规范诊疗 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1],医疗行为对指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NCCN是由28个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联盟,致力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在提高和促进癌症护理质量的过程中,NCCN认识到创建适合患者、临床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决策者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基于此,NCCN在1996年推出了首部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共涵盖八个瘤种。NCCN指南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肿瘤筛查和预防、治疗、支持性护理和特定人群的四大类近80部指南,对不同阶段和类别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有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6年由孙燕院士牵头,NCCN指南中文版(cNCCN指南)工作启动,江泽飞教授负责乳腺癌部分的讨论和执笔。cNCCN乳腺癌指南在学习原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注意采用"推荐'建议""考虑"等区分不同级别的证据[2]。首部cNCCN乳腺癌指南中,还提出了中国专家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使指南兼具国际

标准和中国特色。2007—2011年,cNCCN乳腺癌指南在保留原版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吸收中国特色内容,逐年更新。 2007年指南中提出,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复发和再发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时应充分知情;同时补充了中国开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检测应参考的标准和指南。 2008年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指导辅助化疗的依据(2B类证据)。考虑到该检测在国内尚未普及,c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可选手段,不做推荐;同时考虑到中国实情,尤其是中国临床研究开展尚不普及,对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仅有骨或软组织转移,或仅有无症状的内脏转移,建议考虑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进行1次内分泌治疗。 2009年cNCCN乳腺癌指南中删除了9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同时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纳入注脚。 2010年纳入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并提出了"中国专家根据危险度推荐化疗方案的原则"。 2011年删除了艾日布林、地诺单抗等在中国不可及的治疗药物,同时考虑到药物毒性,删除了EC×8周期辅助化疗方案(表1)。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作者:王希龙, 邱文秀, 贾中明, 韩勇, 张国强, 董新军 作者单位:王希龙,贾中明,韩勇,张国强(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邱文秀(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无棣医院手术室), 董新军(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肿瘤科) 刊名: 中国综合临床 英文刊名: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 年,卷(期):2012,28(8)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4条) 1.唐中华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06) 2.李金锋;徐光炜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06) 3.杜勇;沈天真;陈克敏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测[期刊论文]-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4(03) 4.张超;蒋宏传舒怡乳腺诊断仪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9) 5.程天军;赵辉彩超联合钼靶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6) 6.Cosgrove DO;Kedar RP;Bamber JC Breast diseases:color Doppler U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1993(01) 7.王玉兰;邱玉军;孙丽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18) 8.Jonsson H;Larsson LG;Lenner P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with mammography in the first screening round in relation to expected incidenc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外文期刊] 2003(01) 9.Sehgal CM;Arger PH;Rowling SE Quantitative vascularity of breast nasses by Doppler imaging:regional variations and diagnostic implications 2000(07) 10.Tozaki M;Toi M;Miyamoto Y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correlation of Doppler spectral parameters with tumor angiogenesis and histologic growth pattern 2000(09) 11.Buadu LD;Murakami J;Murayama S Colou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a multiparameter analysis 1997(12) 12.Stavros AT;Thickman D;Rapp CL Solid breast nodules:use of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外文期刊] 1995(01) 13.Bassett LW Mammographic analysis of calcifications 1992(01) 14.荣雪余;姜玉新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外文期刊] 2000(05) 引证文献(6条) 1.宋树玺.朴瑛.刘兆喆.丁震宇.韩雅玲.谢晓冬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三方调查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3) 2.姚永洪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及Ki67的表达[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6) 3.钱秀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 2013(12) 4.蒋学英乳腺疑难肿块超声图像特征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13(24) 5.蒋晓春乳腺超声图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乳腺检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8) 6.刘俊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56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12)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信息检索综合课程设计 综述名称: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班级:临床1008班 姓名:付潇潇 学号:2211100807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有超过宫颈癌而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的趋势。目前,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射治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这些手段虽然可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甚至临床治愈,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学者们的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现就近年来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方法与现状作一综述。 1抑制癌基因的功能 原癌基因是人体细胞固有的基因,其表达产物在正常状态下为细胞增殖分化所必需的,在特定条件下,原癌基因被激活而诱导细胞向恶性转化或使细胞恶变。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方式之一是敲除显性的癌基因,从而削弱肿瘤的生长和浸润能力。这个目的可以在三个水平上实现。 1.1原癌基因的翻译水平 即用反义寡核苷酸(ODNS)或RNA干扰技术阻止癌基因mRNA转录和翻译。许多与乳腺癌有关的基因可受反义寡核苷酸的有效靶击。Kenney¨的研究表明,一种myc反义核酸对雌激素依赖型和非依赖型乳腺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转化生长因子d(TGF—o【)的反义信使RNA能抑制雌激素诱导的雌激素反应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反义核酸体外转化乳腺癌细胞能够下调erbB一2的表达并适当抑制细胞的增殖[1]。RNA干扰是一种由双链介导的基因沉默现象,RNA干扰能特异性抑制同源基因的表达。有研究报道,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adhesionmolecule,EpCAM)siRNA能使EpCAM发生基因沉默现象,减缓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迁移。然而,如果直接将这些体外合成的siRNA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内,仅引起4~7d的基因沉默,不足以持续影响细胞生理功能。Brummelkamp等构建了一个载体系统.pSUPERo该系统使用RNA聚合酶ⅢH1.RNA基因启动子,将siRNA相应的正义链和反义链整合到启动子下游处,两序列间隔5碱基。导人哺乳动物细胞后,利用RNA聚合酶转录大量的单链RNA,再折返形成19bp的双链siRNA[2]。由于这些siRNA的一端存在发夹结构,故称为短发夹RNA(shorthairp in RNAs,shRNAs)。同样,这些被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出现了持久而稳定的特异性蛋白合成的抑制,并出现了相应的表型。研究表明shRNAs的干扰效果优于siRNA的干扰效果J。 1.2基因产物水平 以显性负突变体干扰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可在乳腺癌中发生扩增及过量表达,这种过量表达的受体通过与相应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EGF)结合而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向肿瘤细胞质内转染该受体的突变型基因后,其对EGF的亲和力丧失,受体内吞及生物学信号传导功能丧失,肿瘤细胞生长受抑制。Senmaru等将h-ras癌基因116位密码子的酪氨酸替换为天冬氨酸后表达显性负突变ras蛋白,竞争正常ras蛋白作用位点,干预ras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3]。Lee等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转入ER显性负突变体后也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1.3使新生的原癌蛋白不能达到正确的细胞内 位置即用细胞内抗体预先占据胞内定位系统,隔离胞内生长因子受体,从而阻断癌基因蛋白到达其适宜的细胞内靶位。如转染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一1)结合蛋白的肿瘤细胞只能实现胞外结合IGF-1,即便在高浓度IGF.1存在下Balb/c细胞的生长也被抑制,此外还可使生长因子受体在胞内的正常定位崩解J[4]。 2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夕春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围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

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 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杀基因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 乳腺癌自杀基因基因疗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之后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有更好的靶向性、针对性,更适于对乳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 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 自杀基因是指能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物质的基因。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可以被前药的有毒代谢产物选择性破坏。旁观者效应是另一作用机制,是指除了破坏这些整合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外,自杀基因对邻近的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直接杀伤作用即转染了前药转换酶基 因的肿瘤细胞能将前药转变成细胞毒药物,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1986年Moolten应用逆转录病毒将TK基因导 入肿瘤细胞,被转导的肿瘤细胞(TK+)对丙氧鸟苷(GCV)高度敏感。GCV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在TK作用下形成 一磷酸丙氧鸟苷,然后再转化为三磷酸丙氧鸟苷,作为链终止剂,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时DNA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 分裂阻抑或死亡。因此,肿瘤细胞内前体药物产物的高浓度淤积,发挥了细胞毒杀伤作用。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Moolten还观察到,TK+与TK-肿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在GCV的作用下,TK-肿瘤细胞几乎全被杀死。转染了自 杀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杀死,其周围大量未被转染的下拨也被杀死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明显扩大了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由于基因载体系统在体内转染效率很低,自杀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直接杀伤作用比较小,因而旁观者

乳腺癌的影像诊断现状与进展

乳腺癌的影像诊断现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30T10:39:28.89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8期作者:邓建军[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影像手段于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现状和进展。 湖南省永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南永州 425100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随之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转变,有大量医学资料表明我国乳腺癌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越发年轻化,因此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十分重要,其中影像学的作用功不可没,不仅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和重视,而且得到患者的高度信任。影像学与其它诊断手法一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 诊断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影像手段于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现状和进展。关键词:乳腺癌;影像诊断;现状与进展 一、乳腺X线摄影检查此种检查方式最早应用时间为1913年,较高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密度是此种检查方式的主要特征和优势,对于细小钙化点非常的敏感,大幅度提升了乳腺癌检测的便捷性,因此得到快速的推广和应用。但是乳腺钼靶X线对于肿块囊实性难以进行区分,再加上具有一定剂量的放射性损害,因此对于哺乳期妇女、孕妇以及未及35岁的妇女不宜采用此种检查方法。 1.屏片乳腺X线摄影第一台专用于乳腺检查的X光机于1966年问世并且发展至今,此种X光机的图像可对低于、等于、高于纤体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局部结构扭曲、细小沙粒样钙化以及不对称性致密影进行发现,钙化的筛查是此种检查机器的优势。有大量医学文献报道,妇女在40岁以后定期接受此种检查,可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大幅度提升,从而使得病死率降低。但是此种X光机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是无法一次性获取清晰且满意的图像,一定程度增加了患者承受的辐射剂量。 2.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 2000年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研发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图像全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均以数字的方式进行,不仅使得胶片存放和浪费的情况切实降低,而且可进行远程会诊。此外,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将肿块或者钙化情况更加清晰的进行显示,与传统屏片相比优势十分明显。使得未及40岁、未绝经妇女或致密型乳腺妇女群体的乳腺癌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此种检查手段症逐步取代传统屏片检查成为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 3.乳腺导管造影 乳腺导管造影首先需要在患者乳腺开设乳孔,然后将适用的对比剂注入其中,从而乳腺主导管和分支显影会清晰显示,此种检查方式主要使用群体是存在溢液及溢乳症状的病人,对于患者乳腺导管内的早期病灶和微小钙化可以清晰显现,医学临床中具有较大价值。 4.对比增强数字乳腺X线摄影早在2003年就有医学研究者称小样本研究中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可准确显示恶性病变。此种X线摄影检查手段可利用病灶不同强化程度的显现对病灶的性质进行区分,如乳腺肿块为恶性则肿块强化较快,反之如肿块为良性则强化缓慢。此种X线摄影对数字减影进行利用完成不同时间摄取的碘造影图像处理的目的,减影图像可对因致密乳腺掩盖所引发的伪影情况进行有效降低,病灶现实清晰度和准确性大幅度提升,致密型乳腺患者的检测结果更是如此。 5.双能量对比增强数字乳腺X线摄影双能量对比增强数字乳腺X线摄影,由字面意思可以得知,此种技术基于对比增强数字乳腺X线摄影技术上进行发展,高低量管两种电压曝光方式进行图像的摄取,在经过减影处理之后可对脂肪及正常腺体组织的干扰大幅度降低,从而可以更加突出的现实病变血管和钙化点。 二、超声检查 1.二维超声成像 二维超声检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在我国乳腺疾病的检查中进行应用。乳腺恶性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以及周围关系均可通过二维超声探头的断面图像进行显示,检测致密型乳腺与囊实性乳腺癌的出检率相比X线摄影更高。但是二维超声检查也存在较大弊端,即对微小钙化显示不明显,检出率相对较低,此外,对于非典型的乳腺癌漏诊率非常高。 2.三维超声成像 利用计算机对二维超声参数进行重建之后成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三维立体图像可对乳腺癌和周围组织中的空间立体关系更加清晰且直观的显现,并且可以对肿瘤体积和内部实际血流状况进行相对精准的定量分析,从而为医师的临床肿瘤性质的判定提供有力依据。 3.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恶性肿瘤的刺激下新生毛细血管会不断增加,肿瘤内部具有血流程度加大、供血丰富的特征,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对肿瘤内部的实际血流状况进行准确探测,并对乳腺内部肿瘤血管的各项参数进行记录然后进一步分析血流的特征,从而可对肿瘤性质进行鉴定。一般来说,肿瘤大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探测出的血流信息成正比,也就是说患者肿瘤越大利用此种技术可检测出越多的血流信息。但是此种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仅可对管径在100 μm以下的血管进行探测,而且部位、声速、血流夹角、血液流速等都会对探测结果产生影响,所以说探测生长速度较快且血管相对丰富的良性肿瘤时存在假阳性结果发生的可能。 4.超声造影 乳腺管造影最早应用为1973年,近些年来逐渐在乳腺肿瘤血管的超声研究中被推广和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利用造影剂对血液的背向散射进行提升,从而血液显示的清晰度提升。超声造影可对肿瘤内部血流分布状况进行灵敏、清晰的动态观察,因此超声造影诊断可以乳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非常高。超声造影在对肿瘤血管特征的现实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可对肿块的微灌注情况和供血情况进行准确显示。 三、磁共振成像检查

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

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 【摘要】基因治疗的方式有两类:(1)基因矫正和置换;(2)基因增补。目前研究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基因治疗、癌基因拮抗治疗、化学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和自杀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使用溶瘤病毒的治疗等措施。目前还没有一种基因治疗可代替常规疗法, 基因治疗与常规疗法相结合, 是乳腺癌治疗的发展趋势。随着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乳腺癌相关基因的不断发现, 乳腺癌基因治疗将取得更多突破, 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基因治疗;癌基因拮抗治疗;化学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这些手段虽然可以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甚至治愈,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1 免疫基因治疗 1.1 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是机体防御和清除肿瘤的重要因子。肿瘤的发生与肿瘤患者的细胞因子表达有关,因此, 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达到清除肿瘤的目的,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1)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Pastorakova 等[1] 将表达人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基因的质粒体外转染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361、HCT116、8-M G-BA)。检测结果表明hTNF-α在3种细胞株中均有表达, 可显著诱导MDA-MB-361 凋亡、坏死,对HCT116 作用则较弱,而对8-M G-BA 几乎无作用。动物实验表明hTNF-α可在裸鼠体内引起MDA-MB-361 坏死。Loudon 等[2]研究发现 DISC-hGMCSF 能够高效转染人乳腺癌细胞,分泌GM-CSF;DISC-hGMCSF、在4T1 中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效果不受影响;(2)将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表面相应的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增多,从而将大大增强细胞因子的抗肿瘤效果。乳腺癌细胞表面表达 IL-13 受体α2(IL-13Rα2)后, 可提高其对 IL-13 的敏感性。Kawakami等[3]将载有 IL-13Rα2 的质粒皮下注入乳腺癌荷瘤小鼠体内,再在鞘内注射IL-13 进行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抗瘤效果,且对动物其它重要脏器无影响。病理结果显示,消退的瘤体内有大面积的组织坏死, 伴有巨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浸润。以IL-13 对肿瘤的直接毒性作用和相关免疫

中国乳腺癌现状(综述)

中国乳腺癌现状(综述) 本篇文章综述了目前中国乳腺癌的现状,于 2014 年 6 月 15 日由 Fan Lei 等发表在 Lancet Oncol 上。 在中国,癌症的健康负担逐年增长,每年超过 160 万人诊断为癌症,120 万因癌症而死亡。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乳腺癌也成为了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数量和死亡数量分别占全世界的 12.2% 和9.6%。中国对全球的“贡献率”逐步增加,主要归因于中国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特殊的生育模式。这篇综述,我们将概述中国目前控制乳腺癌的措施,着重从流行病学和社会经济学方面强调差异,并发现不同人群治疗机会的差距。我们将描述中国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学差异,以及人口学在国内各个地理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中的差异。中国与高收入国家的差异包括:乳腺癌发病年龄更早;独特的独生子女政策;乳腺癌筛查普及率和接受程度较低;由于延误诊断,致使晚期乳腺癌患者增多;资源不足;民众缺乏乳腺癌的知识。最后,我们将推荐一些有利于提高中国乳腺癌患者健康结局的关键措施。 1. 前言 中国人口数位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还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低收入国家(来自世界银行数据)。由于近些年城镇化每年以 2.3% 的速率快速推进,中国已有 47% 人口住在城市,随之而来的疾病负担重心已从传染性疾病转为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特别是乳腺癌)。除了众所周知的社会经济差异,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区域差异,这些差异造成欠发达地区财政吃紧,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服务人员短缺。

图1. 每 1000 人占有的医疗技术人员(数据来自 2011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虽然目前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低,但是从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多,城市地区尤为显著。目前,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癌症死亡原因位居第六。截至 2008 年,中国总计169452 例新发侵润性乳腺癌,44908 例死于乳腺癌,分别占到全世界的 12.2% 和 9.6%。中国乳腺癌全年检出人数是欧洲(2008 年共 计 332000 例,总人口四亿九千八百万)的一半,与美国(2008 年共计 182000例,总人口三亿零四百万)基本相当。如果这一趋势保持不变,到 2021 年,中国乳腺癌患者将高达 250 万,发病率将从不到 60 例 /10 万女性(年龄在 55 岁到 69 岁之间)增加到超 过 100 例 /10 万女性。 在中国,平均每例新发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总费用为 1216 美元,在 172 个国家中排名 第 103 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