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案75671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9
《立体构成》教案资料教案:立体构成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以立体构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计算机;2.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3.教学工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引出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解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包括形状、体量、空间关系等;2.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比例的处理等;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三、实例分析(20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构成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其中的构成要素和技巧;2.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四、练习与实践(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立体构成的练习,如通过给定平面图形,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立体模型;2.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和技巧,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讨论;2.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同时指导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进行总结;2.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拓展立体构成的知识与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全面介绍了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方法和技巧。
通过展示具体作品和组织学生练习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整堂课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课《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时间:第一周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展示立体构成作品,引起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做好笔记)(一)构成与立体构成1.起源:1)1919年4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
是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
2)伊顿(瑞士人)创立了“三大构成”。
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2.概念1).构成:造型、组合、形成、构造。
2).立体: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二)立体构成的分类点的立体构成线的立体构成面的立体构成块的立体构成1、点的立体构成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
立体构成里的点线面为点材,线材,面材,不为点线面,因为立体构成是立体的,强调空间感。
他们是构成形体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立体形象的材料和空间特征,所有立体形态都是由点材,线材,面材和块材基本要素加工组合而成的。
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
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
立体构成中的点材有乒乓球、玻璃碎片、小木块、豆子、米粒、纽扣、瓶盖、各种珠子等等。
2、线的立体构成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
线材构成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
线材构成的特点;其本身不具有占据空间表现形体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线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再运用各种面加以包围,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线材构成必须借助于框架支撑。
通常可采取木框架、金属框架、或其它能支撑作用的材质作框架。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2.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3.立体构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立体构成效果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知识讲解(约3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介绍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相关术语,如平行投影、透视、立体感等。
同时,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线条、颜色、形状等要素的运用。
3.示范演示(约20分钟)以立体构成为主题,展示一幅作品的制作过程。
演示过程中,重点讲解使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运用颜色和明暗对比增强立体感等技巧。
4.学生实践(约30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要求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作品设计和制作。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示范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技巧。
5.学生展示和评价(约15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分享创作成果,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老师也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
6.总结和延伸(约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进一步尝试和探索立体构成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具有立体感的事物,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作品质量;2.学生对立体构成概念和技巧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参考资料和示范作品;2.学生创作所需的绘画工具和材料;3.摄像设备和投影仪(可选)。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实践,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训练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
3. 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包括堆叠、穿插、层叠、包裹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雕塑、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提高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立体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创作方法和特点。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总结立体构成的创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立体构成,提高其创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立体构成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2. 立体构成的作品展示图片或视频。
3. 制作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作品,进行实践操作。
《立体构成》课程授课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立体构成课程英文名称: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总学时:36 (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总学分:3二、课程地位1、课程性质《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既是独立的基础造型课,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国际上称为“构成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交叉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专业基本特点,本课程集中研究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立体设计创意的方法。
除了理论教学外,授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课程策划、课堂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意思维方法与实践的训练,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和与现代商业活动发展之间以及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2、课程目的及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三次元的空间中,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各种连接方式、设计制作各种立体空间形态,发掘色彩、肌理、质感的潜在作用,并从生活和自然界中提炼、再造出具有生命动力、自由韵律和形式美感的丰富形态,掌握各种空间及形态的正确关系。
学习研究有机形体造型的特点,培养学生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艺术中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②研究三维实体的形态美,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训练,学习运用立体空间思维在三维空间里组织形态的方法,掌握造型规律,开拓设计思维,锻炼对造型的感受力、直观判断力,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
③培养合理协调眼(观察)、脑(理解)、手(表现)的能力。
④启发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以及由材料引起的重新构思,了解各种材料、技法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与表现,并用抽象的造型语言,表达一定心理感觉的抽象概念,要求作品在使用材料上与表现主题相吻合。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2.1 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2.2 立体构成中的空间与体积2.3 立体构成的组合与分解2.4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第三章:立体构成的设计与创作3.1 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步骤3.2 立体构成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3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3.4 立体构成创作的评价与反思第四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4.1 立体构成的常用材料4.2 立体构成的工具与设备4.3 材料的选用与搭配4.4 材料与工具的安全使用与维护第五章:立体构成的欣赏与评价5.1 立体构成的审美标准5.2 立体构成的欣赏方法5.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分析5.4 立体构成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第六章: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6.1 工业设计中的应用6.2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6.3 艺术创作中的应用6.4 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第七章: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7.1 工业设计案例分析7.2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7.3 艺术创作案例分析7.4 日常生活用品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立体构成的创新与实践8.1 立体构成创新的途径与方法8.2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实践探索8.3 立体构成创新实践的评价与反思8.4 立体构成创新实践的成果与应用第九章:立体构成的教学与评估9.1 立体构成教学的目标与内容9.2 立体构成教学的方法与策略9.3 立体构成教学的评估与反馈9.4 立体构成教学的改进与优化第十章:立体构成的未来发展10.1 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趋势与发展10.2 立体构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10.3 立体构成教育的改革与挑战10.4 立体构成对设计思维的影响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立体构成教案》课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分类、基本元素和原则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立体构成教案【篇一: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教师:杜晓坤第一课概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教学内容】:立体构成的认知一、基本概念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
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
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
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
例如建筑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
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
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
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
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
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
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例如:飞利浦公司借鉴鸟的躯体造型设计的摄像头、根据海星造型设计的壁灯、根据被切开的蜗牛壳的造型设计的旋转楼梯。
大自然利用各种现象,在有意识无意识当中提供给人类无限的经验,自然的形态令人向往。
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概念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
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
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
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
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一)、立体的概念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
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
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
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
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1、立体的类别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
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
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
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如果从基本形态而论,又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2、立体的性格直线系立体具有直线的性格,如刚直、强硬、明朗、爽快,具有男子气慨。
曲线系立体具有曲线的性格,如柔和、秀丽、变化丰富,含蓄和活泼兼而有之。
中间系立体的性格介于直线系立体和曲线立体之间,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我们在分析立体的性格时,要针对每件作品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与深入体会,并看它们主要接近于哪类立体。
而各类立体还可进一步细分类,如直线系立体,从方向感而论,还可有垂直向立体和横向立体之分,前者给人以伟大、庄严、进取、坚强的心理感受,后者给人以舒展、宁静、平凡、亲近的心理感受。
立体的构成特点(三)立体的构成特点1、无框架这里所说的框架是指造型的外框界限,如一幅画的边框、一件浮雕的外缘,一件工艺品的玻璃罩等等。
立体造型是没有框架限制的,如雕塑、产品造型、建筑等。
所以立体的构成也不必考虑受任何框架的限制,在空间中根据设计意图的需要和环境的允许情况,可任意舒展,无拘无束。
2、力感在雕塑艺术中,历来很注意量感的表现,那么在立体的构成中,把量感的表现理解为力感的表现更为确切。
这里所谓的力,与自然科学中所论及的力学有所不同,这是人们的心理所产生的感受。
因为人们生活在自然之力、人为之力所支配的环境中,所以有关力的心理作用,是自然形成的。
只要立体的造型摆在面前,人们肯定会因它们的体积大小不一、形状变化各异而产生很沉重、很坚固;或是很轻、有速度感;或是紧张(内在的力)、萌动欲发、或是松弛、懒散等感受。
就是说,立体的量和形,肯定会给人以心理上的力感,而这种力感,是二次元空间所不能全然表现得了的。
3、有光影立体造型在有光源的情况下才能看得到。
而在光的照射下,必产生阴影,这阴影包括自影和落影,这一特点只有立体形态才具有。
在立体的构成中,除了立体本身的形体外,还应考虑到它们在一定光源环境中产生的阴影效果,阴影利用得好,能使整个立体造型的明暗关系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加强烈。
有的构成设计还特意下功夫,利用阴影产生迷离、变幻的效果。
4、"四次元"性(亦可谓"四维"性)"四次元"性是在三次元空间中加入了时间与运动的因素。
因为立体的造型,特别是大体积的造型(纪念碑、建筑等),在一个固定的视点上是看不到全貌的,况且在每个视点上看到的立体景观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必须移动视点,即你需要边走边看,才能看到其全貌(小体积的造型则相反,只要移动形体本身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在你眼前展现着不同的景观(如前所叙,即产生了不同的型限)。
如果是观赏建筑物,你在看完了整个外观后,肯定还将从外面进里面,看看室内装饰、房间布局等等,有的形体自身为可动的,即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变化位置或形态。
因此,当一件立体造型在向你展示全貌时,已加入了时间与运动的因素,我们称这种时空关系为立体的"四次元"性。
立体的构成要素---逻辑要素三、立体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每一件成功的立体构成作品,都要经过艰苦创作而得到的。
在整个创作程序中,必须经过几个主要环节,或者说,必遇到几个主要问题。
本节将它们归纳成立体构成的六个要素,逐一进行阐述。
(一)逻辑要素"逻辑"一词的主要含义是:1、思维的规律;2、客观的规律性。
谁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思维首先应该是清晰的,有计划、有条理和有目的,并尊重客观规律。
这样才能使所做的事尽善尽美。
立体构成从构思到实现,都需要讲求逻辑性,因它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价值;或作为基础训练,或实际应用;所以绝不应有所谓"下意识"的或漫无目的的构成活动出现。
否则,立体构成将会失去自身的价值。
逻辑要素是怎样体现在立体构成之中的呢?让我们以一件立体构成作业从构思到实现的过程为例,加以说明。
作业课题为:创造单纯而充满活力的构成。
面对课题,首先会想到:这是去掉了时代性、地方性、社会性、生产行性等附加条件的纯粹造型活动,是要求我们创造出能给人以某种抽象的心理感受的形体。
接着,思维进行到课题的展开,什么样的形体会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感受呢?"活力",就是富有生命力,蓬勃而充沛,而富有生命力的生命体,马上会使人联想到植物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幼芽、丰硕的果实、敏捷的动物、健美的人体---再归纳这些具体形象的共性,我们可以得出:生命体可以使人感到由内向外的生长,饱满而结实,充满着内在的力量。
所以,"充满活力的形体"无论如何不会是干瘪的、平面的、生硬的,它应是膨胀的、有量感有动势的造型。
现在,再加上"单纯"二字,就限定了我们要创造的形体。
思维活动进行到此,朦胧的形态开始在脑海中出现了;可以取某种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构成,虽然这些几何形体给人以生硬的机械感,但它最符合"单纯"的课题要求,只要组织得当,就会构成象植物或动物等生命体一样的有机形体,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感受。
经过比较分析,几何体中的球体最终被选作此构成的主要形象。
接下来在制作过程中又会遇到种种问题,诸如形体构成过于复杂会失去紧张的力感;构成过于单纯会显得乏味、无魅力;以及用什么材料、采取什么工艺、选用什么色彩、确定大小规模等等,这些都需理智地去思考,直到最终作业完成。
逻辑要素都始终贯穿其中,尽管它从不抛头露面。
逻辑要素在所有的设计与创作中,都有起着最明智的总导演作用。
立体的构成要素---形式美要素(二)形式美的要素"美"的概念,在美学中的含义很广。
既指事物的内容,又指事物的表现形式。
人们评定和鉴赏一件构成作品的优劣,往往习惯以它给人的"美感"来反映。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律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处处表现于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形式美"。
它的基本内容是:1、统一与变化统一与变化是艺术造型中应用于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规律。
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特别是对立体构成而言,失去了"统一",作品会象一堆废墟,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儿,是无艺术美而言的。
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造成单调、呆板、无情趣的效果,因此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以求得生动的美感,或者说:"统一"就是要统一那些过份变化的混乱;"变"就是要变化那些过份统一的呆板。
统一与变化-----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为完全采用单纯的长方体构成的公园水池中的跌水立体造型,效果统一而富变化以等腰三角形为统一因素,三角形大小加以变化的构成。
均采取若干相似的形体进行构成。
而"相似"本身就包含了"统一"和"变化"的双重因素。
以强烈的指向感造成统一。
2、对称与平衡对称,也叫作均齐。
在建筑,图案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放射对称。
左右对称又称线对称,即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两边形象完全一样。
放射对称的形式为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开支都从点的中央向一定的发射角排列造型。
它有较强的向心力。
盛开的花心、雨伞架、风车等,都属放射对称形体。
对称的造型具有安静、庄严的美,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和认识,记忆率也高。
平衡与对称不同,它不是从物理的条件出发,而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
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
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3、对比与调和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性的一种方法。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活泼或亢奋的效果。
对比构成形式对人的感观刺激有较高的强度。
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立体构成中表现的呢?例如"大的与小的形体构成在一起会形成对比,大小显得更大、小显得更小;方的与圆的形体组织在一起,会充分地显示直线体的端庄和曲线体的丰满、生机勃勃;曲面体与直线体在一起,直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而敏捷,曲面体则更显膨胀、柔和而稳重;垂直的立体与水平的立体放在一处会显得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此外,自然形体与人造型体相对而言比;粗壮的与纤细的形体相对比;黑色块体与白色块体的对比,无疑,对比的内容与形式是十分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