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第一,理性的方式。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而这里讲的爱是植根于创造性之中的爱。爱的本质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是一种性格倾向,不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待世界的行为方式。他说:“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人的联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只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其一,爱是一种主体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主体关系。他说:“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这里讲的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是一种立体理论。也就是说在人的本质中已从动物的王国中,从本能的适应中解放出来而用理性同世界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叫做主体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这里讲的“为我关系”就是主体关系,而动物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没有从这种爱的角度出发的主体关系。其二,爱是一种心理能力。这是由受爱能力和创爱能力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受爱能力表现为潜能的孕育,而创爱能力表现为爱的生产、爱的创造和爱的行为的体现。其三,爱是一种奉献。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奉献精神之源。所以爱的本质主要不是接纳和获取,而是奉献和给予。这是弗洛姆关于爱的本质的精华思想。第三,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弗洛姆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由思维者的兴趣引起的。就是说,引起的思维动机,是对对象的兴趣,受其影响并做出反应。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两极性。客观性的特征表明思维者要尊重其对象按其本来面目观察,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欲望歪曲对象。这一特征是极为重要的,抽掉这一方面便构不成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要保证思维的客观性,就要尊重我们观察到的事物,只有在事物的特性和相互联系本来面目上观察事物才能把握其客观性。因此,在弗洛姆看来,理性方式、爱的方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潜能在性格中的充分体现:理性的方式是人的生产性性

格的前提和基础,爱的方式是人的生产性性格的主体,而创造性思维是体现了理性方式和爱的方式的有机结合。只有从三者的内在联系和作用上才能认识生产性性格的本质。

弗洛姆不仅阐发了生产性的性格结构,而且还论述了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弗洛姆按不同的心向把非生产性性格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型。具有接受心向的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力量,认为一切好的东西来源都在外面。因而他们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方法是从外面取得。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其特征是:1.在爱的方面是被动的,就是只接受别人的爱,不去爱别人。2.在思想方面是被动的,在公众的场合,他只是个听众,只听别人讲话,不发表意见,最后表态赞成别人的意见。3.依赖性强,这种人不能独立,而是依赖于某种力量。完全依赖上帝,幻想找到某种神秘的力量的帮助,使自己的事成功来出人头地。4.对喂养的人,一方面感激涕零,另一方面提心吊胆怕失掉喂养。5.忠诚于许多人,因为他认为依赖的人愈多愈安全。所以必须忠诚许多人,开口不说一个“不”字,总是百依百顺,批判能力丧失,唯命是从,完全依赖他人生存。6.他们不仅依赖权威,而且也依赖于平民,这些人是上下依赖八面玲珑。7.这些人最大的爱好是吃喝,因此这些人嘴唇也有特点,经常是油汪汪的。第二,剥削型。剥削型的人同接受型的人的基本前提是一样的,也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来源于外面”。他们需要的一切都要在外面寻求,自己不能创造任何东西。但这种人同接受型的人是有区别的。接受型的人是以礼物的方式接受别人的东西,而剥削型的人则“是利用强迫或诈骗的手段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这种性格的特征:1.在爱的方面是强求伴之于笼络。尤其是爱的对象以从其他人手里抢过来为荣。2.在思想和学术上善于剽窃,或直接剽窃或改头换面,在这时还硬说是自己的创新。3.在物质方面,坚持“偷来的水果最甜”的座右铭。对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要加以利用和盘剥。”这些人并不是无钱而是不喜欢买的只喜欢偷的东西。4.有一张刻薄的嘴,经常对别人评头品足,人品上低估别人,东西上高估别人。5.缺乏信心和乐观精神,猜疑、挖苦、妒忌和刻薄。第三,囤积型。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不同于前两种人,他们对于自己之外的东西没有兴趣。他们的心胸是自己。他们的安全感完全建立在囤积和节省的基础上,把消费、花钱看作是威胁。这些人好象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了一道围墙,目的是把自己的钱财收藏在自己的仓库之中,防止流露出去。自己有多少钱同谁也不敢讲,处处提高警惕,防备自己的东西失掉。具有这种心向的人的特征:1.他们吝啬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个人的钱和物质,而且也包括思想与感情。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他们把爱情看成一种占有,他们并不给予别人爱。因为在他们看来,爱了别人,自己就少一份爱,吃了亏。2.他们留恋往事,抓住过去不放,沉浸于已往的情感和经验的记忆之中。不仅没有创造性的活动甚至于连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3.脸部特征嘴唇紧闭,一副偏拗固执的姿态。精打细算而严酷,一副守财奴相。似乎是时时守住自己同外部世界之间的那道藩蓠就是最大胜利。4.在家里东西的安放上有条不紊,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不能忍受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这意味着自己是控制了外部世界的胜利者。为了避免被侵犯的危险,就把一切东西保存在适当的位置上。尽力使一切东西保持原样,自己连相也不敢照,怕照相失去自己的原貌。他们那种强迫性的清洁是要摆脱与外部世界接触的一种表现。在自己藩篱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都认为是危险和不清洁的。这似乎像祭上帝的洗礼,不接受外部的东西,似乎是外部世界已构成了威胁,以“不”字来作为对外部世界的防卫。他们认为自己具有的能量、力量、精力是个定数,一旦用了就会减少或枯竭。第四,市场型。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是把自己当作商品,并以交换价值作为个人价值的性格心向。这种性格有如下特征: 1.依赖观念,为了物质的成就,这些人都得依赖于那些需要提供服务和雇佣他们的人。为了赚钱依赖于资本家、依赖于外商等。

2.符合需要就乐意,就是说一个人从服务的对象种类来看是各种各样的,不尽相同的,如铁路董事、大学教授、旅店经理等。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各自符合所在岗位的需要,就是一种快乐。

3.讨人喜欢,这种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自己如何卖出去。为了卖出

去获得交换价值,想方设法把自己装潢得既精美又很实用,并追求最流利的款式。这种人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卖主又是商品。4.我就是你所需要的。具有市场心向的人自己的力量异化成了商品,他的力量已不属于他,而且还要千方百计掩饰这一点。因为他所关心的并不是他如何在使用这些力量的过程中自我实现,而是如何出卖他所获得的成功。这样他们的力量已变成了外在于他与他自己相脱离的东西,变成了供他判断和使用的东西。5.无核心,具有市场性格的人,他像一个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下去,找不到核心。6.无固定人格,由于一个人的价值决定于是否能出卖,他的个性变得毫无价值了,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性格。这些非生产性的性格是针对某一类人讲的,而不是说这四种性格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同样明显。那种性格特征突出,主要看当时的社会条件。这种非生产性的性格特征也仍然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有内在联系。所以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某一种性格就突出地体现出来。如市场型的性格多出现于现代人中,它同商品生产的发展有关。这种性格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交换价值。而囤积型的性格多表现于中产阶级和既得利益者中,他们对于不择手段地获取不感兴趣,而是千万百计地保住既得利益。

弗洛姆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除了与世界的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外,还有社会化中的关系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与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是相联系的。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形成了人的特有的性格。其特点是共生性关系、疏远性关系和友善性关系。⑴共生性关系这种共生性关系的特点是使人失去了自主性,使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分。或者被他人吞没,或者吞没他人。这种性格就是医学上讲的所谓“被虐待狂”和“虐待狂”。所谓“被虐待狂”是共生性性格的被动形式,通过自己附属于另一个人来寻找安全。这种依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主人牺牲,替主人负责任等。“被虐待狂”的冲动常与人格中追求独立自由的那一部分冲动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有时达到尖锐的程度以致于被当作一种痛苦来加以体验。所谓“虐待狂”是共生性性格的主动形式,体现为吞没他人。各种各样的冲动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完全控制另一个人,‘并合’他,使他成为任凭我们意志摆布的孤弱无助的对象,达到对弱小者的完全统治的目的。被统治者视为可以利用的东西,而不是有自己目的的人。”

⑵疏远性关系前一种性格特点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但还是一种与对象接近的关系,是一种力量的表现。而这里讲的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这种疏远关系表明了一个人的无力感。其表现形式是退却与破坏。退却是人们在同世界发生关系中的一种正常行为,但是作为性格取向的退却则是另一回事。它是与他人发生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是一种消极的形式。比如一个人在一个强汉殴打下表现出了投降的样子,还有在坏人的刀逼下求饶的形象等均属于退却的活动。破坏性是疏远关系的主动形式。毁灭别人的冲动是由害怕别人产生的。他们的原则是对于很强的对手要先下手为强。退却和破坏同属于一种疏远的性格行为,二者常常以不同的比例混杂在一起,表现出了退缩和破坏的复杂的性格行为。⑶友善性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爱,如前所述是一种创造性的形式,它是在双方各自都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两个人之间的亲密表现;其二,是理性,理性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人的这种友善关系提高到理论高度。前边讲的动态性格结构是理论化的,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一种混合的状态。只不过是那种性格在这种混合中占主导地位就表现出那种性格取向。这种性格的混合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不同类型的性格混合和同一种性格积极和消极方面的混合。这种混合性表明了各种性格之间有共性的东西。⑴不同类型的性格混合非生产性性格关系性性格接受型被虐待狂共生关系的性格剥削型虐待狂囤积型破坏疏远关系的性格市场型冷漠退去生产性性格关系性性格理性方式理性友善关系爱的方式爱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各种类型的性格是相互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形成不同的组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组合中要发现一个人主要的取向的性格,这是占统治地位的性格。同时也要发现其他性格的特征,以便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⑵同一种性格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混合。因为每种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而这两个方

面是混合在一起的。对于每种性格不仅要看到它的积极方面,而且同时也要注意到它的消极方面。接受型的性格的积极方面是适应性格,而消极方面就是无原则性:囤积型的性格的积极方面是节俭,而消极方面则是吝啬:市场型的性格的积极方面是随机应变,而消极方面是无定见。正是由于各种性格在生活中的混合造成了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从上述四类人的性格来看,实际上是揭示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弗洛姆的分析并不是准确的,但是这种分析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具体化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当代西方世界中人的一些情况,西方现代人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人了,那时主要的体现是阶级与非阶级的人。而现在这种阶级关系从现象上看不像马克思时代那样鲜明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阶级关系更复杂了,它已深入到人的心理过程了。

性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分析研究人的性格的理论。弗洛伊德在最初研究人的心理时发现,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底部,还有一个广阔的

“无意识”领域。于是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个结构层次,认为无意识处于心理活动的最底层,表现为原始的各种生理本能和欲望,其核心部分则是性本能。后来他又在分析性本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心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层次。其中本我属于无意识范围,具有本能冲动的特征,要受自我和超我的限制,以避免它对社会起破坏作用。弗洛伊德的后继者赖希和弗罗姆对这种理论加以改造和发挥,对人的性格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一些颇为引人注目的见解。

弗罗姆在1947年出版的《寻找自我》一书中,为了探讨符合人性的道德规范,对人的性格结构也进行过分析研究。他把人的性格分为“非创造性”和“创造性”两大类。非创造性性格是一种内在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的性格特征,大体包括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和市场型四种。弗罗姆认为这四种“非创造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资本主义环境对人性的歪曲。具有“创造性性格”的人则与此不同,他们把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潜力作为唯一目标,使自己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服从于这一目标。这种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和思维既“超越”了他们自己所处的环境,也“超越”了自我。他们自信心很强,有决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以“创造性”的爱和别人建立良好关系,既独立自主,又摆脱了孤独。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性格。人们都应以“创造性”性格模式来塑造自己,才能找到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才能成为具有完整人性的道德高尚的人。弗罗姆承认性格受生活环境制约,并通过批判“非创造性性格”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他离开革命实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倡的所谓“创造性性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连他自己也说只是一种“乌托邦”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五行人格

五行人格 五行人格身形特征

木行人 木主性,性有仁爱有好杀,性格呈现两面性: 木行人有主见,独立性强,容易自以为是,做事不许人驳辩,不服人,好抗上;正直,说话不会转弯,态度又直又硬,说话不顾别人感受,甚至说话刻薄,对人出言顶撞;肯负责任,有担当力,有才,实干,勤劳,能立,自尊过重,受不了委屈;发怒时非常可怕,杀气重,冷酷无情。 火行人 火主神,神有明有昏(昧),性格呈现两面性: 火行人聪明,善于判断事态(见事明),有领导力,有支配欲望;善于演说,有鼓动力;轻财;好名,好高骛远;好胜好争,好争理,爱显示;务外表,好虚荣,爱面子;铺张,喜夸张,夸大其能,言过其实;有冲劲(有气),主动、积极、进取;脾气急躁;冲动,多变,做事虎头蛇尾;缺少信用,不守诺言,易变卦;表情丰富、生动、善于表演;贪图享乐,好色喜淫,贪心大;爱抱屈;易生仇恨心理;做事荒唐,不合道理。 土行人 土主气,气量有大有小,性格呈现两面性: 土行人实在,稳重,实做实行,笃行道德;诚信,守诺;节俭朴素;安宁沉静(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于吸附人才(善附人);宽容,能容人不好处;多思虑,谨慎,保守,多疑,疑心大,不信人,总保持警惕;或固执死板,不肯变通;或蠢笨蛮横,拙笨;或因胡乱猜疑而产生不实之妄语,或不能包容别人,有己无人,甚或生怨,怨人。 金行人 金主情,情有宜有偏,性格呈现两面性: 金行人敏捷、果断、活泼、灵敏、反应快,做事快(急心),轻狂,好辩;有情有义,体贴周到,无微不至,爱帮助别人,爱对人用感情;感恩,知人好处,好找人好处;账目分明(身清廉);好计较,斤斤计较,付出总望着回报;介入过深,强求于人;残忍,妒嫉;强势、执行力强(静悍),善于管理(善为吏);表里不一,爱虚伪,好说假话,笑在面上,恼在心里,巧言令色,笑里藏刀;心易发恼,爱捉弄人。 水行人 水主精,精有盈有亏,性格呈现两面性: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 弗洛姆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构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以心理因素与经济、政治因素相结合为出发點,创造性地分析了社会无意识的产生机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中极具代表性。 标签: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无意识;社会过滤器 近年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运动悄然升温,各学科领域对经典马克思理论进行新的阐释和发展,取得了更具时代精神、更能体现当代文化特征的理论成果,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价值和生命力。心理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同样成果斐然。吸收借鉴国内外不同心理学流派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的新成果,对于正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巩固和丰富国内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现心理学学科创新精神,促进我国平稳渡过现代化社会转型期,回应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埃里希·弗洛姆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中极具代表性。弗洛姆一生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禅宗思想的研究,力图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整合发展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理论学说,兼顾宏观的社会层面与微观的个体层面,对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性格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人的生存困境及其解答的问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现实矛盾和异化现象的成因,探寻构建健全社会的出路。 一、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观 在弗洛姆看来,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激情、欲望、焦虑是如何变化发展的,揭示被塑造成特殊形式的人的心理能量又是如何反过来变成生产力,促进社会进程的。认为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1]。主张用动态的观点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格差异、喜恶倾向等视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而非人性中固定不变的原始本能结构。提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价值不仅是能够提供关于个体成员特殊心理方面的洞察,而且是能够使我们建立一种在人的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以此为指导,弗洛姆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构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以心理因素与经济、政治因素相结合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分析了社会无意识的产生机制。在弗洛姆看来,特定的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压抑作用在促成社会无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使一个社会的能量按照社会自身的需要合理地分布开来,原本丰富多彩的意识底层内容被法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 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 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拥抱自由。 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 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 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 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第一,爱的方式。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第二,理性的方式。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 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

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第二,剥削倾向。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第三,囤积倾向。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第四,市场倾向。把自己看成卖主,同时又把自己看成待出售的商品,所以他的自我价值建立在无法控制的条件下。 二.社会化过程的性格取向 弗洛姆认为,社会生活中,人除了与世界的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外还有人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倾向有两种:不健康性格倾向和健康性格倾向。 1.不健康性格倾向:第一,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在人与人的联系着中那个失去了独立性,通过依赖他人?主动依赖或被动依赖%来建立人际关系。以逃避不堪忍受的孤独和分离。这种关系存在两种形式:受虐倾向和施虐倾向。施虐倾向是共生关系的主动形式。第二,疏远关系。疏远关系是与共生关系相反的一种关系。其表现形式为破坏倾向和退却倾向。破坏倾向是疏远关系的主动形式。 2.健康性格倾向:以上四种性格倾向都不能使自己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都是消极自由的状态,而积极自由的状态则“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就是积极的表现人的情感和理性潜能,通过这种活动,人既能保持自我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

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概述 社會學習理論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得。它著眼於觀察學習与自我調節在引發人得行為中得作用,重視人得行為与環境得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就是探討個人得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得影響。按照班杜拉得觀點,以往得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得制約作用。她們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她們得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得人得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得說服力。由於人總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會條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得社會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得行為。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得基本觀點 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得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得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得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得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就是建立在獎勵与懲罰之結果得基礎上得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為了證明自己得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得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她得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人得行為,特別就是人得複雜行為主要就是後天習得得。行為得習得既受遺傳因素与生理因素得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得影響。生理因素得影響与後天經驗得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得過程:一種就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得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得結果所進行得學習”,即我們所說得直接經驗得學習;另一種就是通過觀察示範者得行為而習得行為得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得學習”,即我們所說得間接經驗得學習。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得就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在觀察學習得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得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得操作。觀察學習得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註意過程就是觀察學習得起始環節,在註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得特征、觀察者本人得認知特征以及觀察者与示範者之間得關係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得效果。在觀察學習得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她得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得形式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得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觀察學習得第三個階段就是把記憶中得符號与表象轉換成適當得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得示範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得認知組織与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得調整等一系列認知得与行為得操作。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就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得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93056658.html,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 作者:孟青源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 [摘要]弗洛姆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其中对性格结构理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性格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性格特征,而是指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性格结构,其中一些性格具有共同的倾向,性格可以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并将社会性格分为生产型性格和非生产型性格。他将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这四种取向定义为非生产型性格。 [关键词]弗洛姆;性格结构;生产型性格;非生产型性格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02- 0091- 03 埃利希·弗洛姆( Erich Fromm,1900 - 1980)是20世纪德国美籍著名学者,是人本主义 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社会享有很高的荣誉。他的学说中糅合了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时至今日弗洛姆的著作对现实社会的讨论都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 一、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的内涵 弗洛姆认为人格可分为脾性和性格两方面,性格是人格的本质,性格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性格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性格结构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弗洛姆接受并延续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性格可分为两方面——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个人性格可以使同一集体成员之间存在行为差异;社会性格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会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行为,是性格结构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条件是性本能,也可以称之为通过力比多组织的各种类型。在这一方面弗洛姆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性格不仅仅是依靠性本能,而是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的特殊表现形式。构成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一生当中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与他人产生联系,意识行为水平会不断提高,性格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弗洛姆在《追寻自我》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性格结构的形成和分类。在他眼里,性格不是具体性格特征的表现,而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所共同构建的性格结构,其中一些性格特征具有相同的倾向,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倾向”。人的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可能性格结构中具会有多种性格倾向,那么我们就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区分性格类型。在对性格的研究中,弗洛

五行性格轻松识人

五行性格轻松识人宋联可 了解人,是用对人、用好人的第一步!了解人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有效管理的前提是了解人的性格。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最难认清的人是自己,但想做好管理,最需要认清的人是自己。如何突破认识自己的障碍呢? 第一,焦点效应,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记住“别人没我想的那样关注我”;让别人先评价、发言。 第二,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地加工和很好地回忆,当我们评价某人的表现时,不可能不把他和自己做比较。 人们常说:我才不会这样呢;我从来没有这样;如果是我,我就会…… 多想大众情景,不想“我”的情景;尽量少说“我”。 第三,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于是出现了成功归结为自己,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的现象。 不要总关注和自己相关的事;多想想别人做了什么。 罗伊·鲍迈斯特说:“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他们自己”。认识自己的工具——5D测评。 “5D模型”是“五类性格模型”(Five Disposition Model)的简称。“5D 性格”俗称“我的性格”、“五行性格”。 1.五行性格模型 5D性格划分出的五类性格,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各自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每类性格用10个四字词归纳其主要的性格特征,便于更好地认识其性格特点。 表一: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 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 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他还明确地陈述了其思想的具体源流:“预言的犹太教、马克思、母系氏族制、佛教和弗洛伊德对我都有关键性的影响。它们不仅构成了我的思想,还影响了我的全部思想的发展。”①总的说来,人道主义传统,K.马克思与s.弗洛伊德的伦理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犹太教与禅宗等宗教伦理,存在主义和J.J.巴赫芬的思想等是弗洛姆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虽然这些思想的最终根源是人道主义,可以说,人道主义与这些思想的关系应当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但是本书出于详细阐述的需要,特别把人道主义传统从中抽离出来,作为弗洛姆伦理思想的首要来源。 ①ErichFromm,Fortheloveoflife,NewYork:FreePr.,1986,P.105 一、人道主义传统对于“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理解,不同的百科全书有着不尽相同的说法。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上写着:人道主义是14世纪后半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并且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组成要素。人道主义也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内容的哲学。 ①《法国百科全书》和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说法大致相同,认为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思想,其基本意义是指人与其他被创造物的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恰恰是人所具有的特征——文化修养。德国《迈耶尔百科词典》中的人道主义条目也持类似看法,并特别指出,人道主义要求重新发展并且维护希腊语、拉丁语的语言、科学、文学和文化。如果仅就“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首次使用而言,自然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 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

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

五行人的性格

五行各有所主,特点各异, 在人的性格方面,一般的情况下是 ㈠、论五行的金 ?金?称为从革,具有收敛、清静、肃杀、稳重的特性。一个强金的人,讲义气,必然杀气极大,百煞见之均收藏也。柱中金多金旺性质而刚,但易受其折; 金代表正义感,嫉恶如仇,重视人伦道德。五行金旺的人一生都与金器结下不解之缘。 五行金旺者,本来根据平衡的原理,一世人忌金。这些人不做与金有关的工作,必然好运。但如金太多,变成一种特殊的从旺格,做金的行业会出头。〔凭刀发达致富的刀剪老板,猪肉摊老板,开刀的老医生,甚至修脚皮的老师父〕。 五行欠金的人,大多数都不懂保守平稳之道,也欠缺远见,处事欠冷静。金具有傲性,但杀伤力极强,一个五行欠金的人,能大富大贵,其公司名称,必然有一个‘金’字。一切都在‘金’于生活中处处补救他的运。可以推断身边得力的人,全部金旺,身边有很多姓金的人。 ㈡、论五行的水 ‘水’称为润下,其性是寒冷、向下,应变的特性。用不同形态的玻璃瓶去盛水,水都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瓶子,扭曲水的身子。因此水亦代表‘智’。一个人的八字五行属水性,代表有这种应变的特性,向下者水向低流,能有一种向卑于自己地位的人群中去,有服务群众或不亢不卑的情怀。 ◎因此水旺水多的人,必然具有很大的机灵性,性情急躁而凶暴,易于造出祸端。(水旺的人致富?凭什么?是做水产行业的)。 水命人主智,聪而好学,但水命人曲折多,犹如水从昆仑山流入东海,要经历千辛万苦。 由此推之,八字缺水的人,极具傲性,即是骄傲看不起别人。包融别人的能力也不强,要他扭曲身子去适应制度或环境,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水亦代表自由、扩散的机能与精神,机智富幻想,但任性。 在性格上有一个盲点,就是不能像水般因应身边的环境而生存。水可以随意改变它的形状,在圆形的樽变成圆形,方形的樽变成方形。饿水的人所以饿水,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曲折你们的身驱,即是性格上主观而倔强,永远不能够曲折地迎合世界。水只会向下流,饿水的意思即是你不愿意向下走,有一种看不起低下阶层的倾向。缺乏机灵性和缺乏向下属的照应和了解,饿水的人要学习曲折自己倔强的脾气,亦要学习随机应变。有一句说话叫水性杨花,意思即是女性遇上每个男士都投怀送抱,所以水性即是对任何事物都愿意投入,而饿水的意思就是你对任何事物都不投入,认为每件事情都未能符合你的宗旨,或者未能达到你的要求。饿水命的人喜欢说是非,因为说话代表水。你一定不能受到人重视和器重,所以大家要立下决心,愿意将头低下来,多些留意下属和在下位的人,便能够有所成就,这种便是水德,即是水的德行。大家遇见命卜相医山这五种人,代表可以使大家行运。 饿水人的另一个最大特征,就是经常为小事而惊慌,亦即是很容易有神经衰弱。 生于每年夏天西历5月四日至八月七日及秋天三伏(西历10.8-11.7)饿水命的人,就是八字火性太烈八字太热的人。他们的特点是经常混混沌沌,思想很多,所谓多愁善感,理论多多,是典型发白日梦的孩子。如果生于早上九时至下午三时的孩子,这现象更加明显。 因此八字欠水的人,不是喝多一点水可以改运,但是游泳却间接令到此人感到水性为何物,要在水中学到浮沉之道,学习水性的机灵及放开自我的傲性,是必然的。游泳是锻练人投入大我之中而机灵的活着。

班杜拉理论意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 □董大敏 (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摘要: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说、社会认知说和交互决定论,并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研究以及今天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恰当、合理地析评这一理论带给我国教育实践的价值意义,有利于我们寻找和创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实践;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效能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流派研究了儿童大量的社会学习问题,提出了观察学习说、社会认知说和交互决定论,并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起,就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界,并对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以及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学习论,亦称模型模仿论。这一理论试图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探讨个人成长过程中认知、行为与环境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人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

弗洛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弗洛姆《爱的艺术》述评

弗洛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弗洛姆《爱的艺术》述评 作者:解保军, 李锐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名: 理论探讨 英文刊名: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年,卷(期):2005,(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条) 1.弗洛姆.孙依依爱的艺术 198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任燕红爱的求索——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研究2006 爱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研究课题,在这个灾难深重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渴望爱、渴望知音、抱怨真爱难求、知音难遇。美籍德裔犹太学者埃利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指出人们追求爱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在于把爱看作一个外在的对象,把爱的获得雷同于物的拥有。事实上爱是一种人的主动能力,爱是进化了人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使人的本质丰富并且上升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这种能力与艺术的能力类似。弗洛姆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并且力图把它付诸实践,建立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需要不断从自己的心灵上提升境界。无论是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以及信仰之爱,都是通向人格完整、灵魂救赎的人生实践。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认为爱的顶点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他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因此,爱既不是一种飘落在人身上的力量,也不是一种强加在人身上的责任;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所以,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毫无价值。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认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弗洛姆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消费过程、政治生活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其根源在于现代社会爱的缺乏。因此,他对爱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爱是能够解决现代病态社会的根本途径。弗洛姆在构建他关于爱的理想蓝图的时候,不是冲动地追逐,更多的是倾注于沉稳和理性,这注定了他的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循序渐进深远而持久的,而不是热烈而短暂的。本文正是从这一层次上展开对弗洛姆思想的论述。 本文的论述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现代——爱的危机时代,着重从现代、爱以及威胁人类存在的爱进行阐述;二、讨论爱的哲学源流及其对弗洛姆的影响,主要从仁爱、Eros、Philia、爱在中世纪的展开、爱的自我肯定及其遭难和影响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的直接因素来叙述;三、全面论述了弗洛姆爱的哲学理论与实践,分别从爱的本质与内涵、爱的具体形式、爱的实践三方面加以展开;四、从现实影响、对弗洛姆哲学思想进行评析,阐述了弗洛姆爱的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局限以及对我国现阶段的影响与借鉴。 2.学位论文方娟弗洛姆爱的伦理思想探究2006 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是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秉承其学派的特点毕生致力于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学说的综合,建构了其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关于爱的理论是弗洛姆整个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和浓缩。本篇论文的主旨是研究弗洛姆爱的思想,分析这一思想的特点并做出评价。文章首先介绍了弗洛姆伦理思想的生成背景,包括其成长经历、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流,特别详细介绍了其思想的理论支柱即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综合以及其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期对弗洛姆爱的思想研究提供历史、理论和方法上的背景。其次,本文对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即关于爱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探究。弗洛姆关于爱的学说是从人的境遇、人性谈起的,他的观点丰富了伦理史上对爱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析爱的新视野。在社会和人统一的基础上,弗洛姆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内部世界,通过对人的本能、需要、性格的研究,对爱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把握,使我们对父母之爱、性爱、自爱与对同胞之爱等各种形式的爱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并且弗洛姆对各种共生性的爱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以异化为武器对当代西方社会爱的瓦解进行了诊断,拓宽了我们对爱的认识广度。最后,本文对弗洛姆关于爱的思想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理论特征,并将弗洛姆爱的伦理思想同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弗洛姆爱的伦理思想的贡献和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现实意义。弗洛姆始终呼唤爱的社会,认为要克服病态人格关键是要学会爱,在社会中建立“爱的宗教”,从而使人类社会成为“善的”社会。尽管弗洛姆的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的。 3.期刊论文杨林.YANG Lin爱是什么——述评弗洛姆《爱的艺术》-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 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而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4.学位论文程文论弗洛姆伦理学中爱的理论2008 本论文从解读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为立足点,展开对弗洛姆有关爱的理论的分析,深入研究弗洛姆关于爱的信仰和自由存在,以及社会健全之间的问题和关系,最终揭示弗洛姆所提出的“爱”是紧紧围绕“人”全面展开,以拯救人性、帮助人实现自我完善为目的的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运用哲学分析的方法,把爱的问题摆到哲学面前,从而促使人类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对公正和谐的健全社会存在的认识与承担,并更进一步促使哲学对自由原则的觉悟与确立。鉴于此,文章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即人们为什么需要爱;什么是真爱;以及如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并由此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论证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界定爱的概念及分析弗洛姆解释爱的思想因素和理论基础;讨论如何从爱的理论和实践中获得真爱以及爱与信仰的关系。这三个部分是围绕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展开,将问题与答案、真爱与人性、行动与信仰联系起来。最后得出结论:爱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人性将在爱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不断升华和超越。她正像一种合理性的信仰终将成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基础一样,最终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这样的结论揭示弗洛姆在对爱的理论进行看似平面式的分类陈述的同时,实际将它建造成一个逐渐上升的次第,这个次第展示了人性在爱的教育和实践中的不断升华,是人生存境界的不断超越。 5.期刊论文李艳华.LI Yan-hua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及其成因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5)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是一种态度;爱是一种实践等等.弗洛姆生活的社会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社会批判方式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异化理论都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虽然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但是弗洛姆反思爱的失落与危机,追寻真爱的过程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学位论文黄志平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启示2006 爱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已有研究多是从情感的视角研究爱。但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则从人类存在的视角研究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