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玻尔

玻尔

玻尔
玻尔

尼尔斯?玻尔 (N. Bohr)

丹麦物理学家,20世纪一位能与爱因斯坦争雄媲美的科学巨人。

他不仅为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的开拓性发展做出贡

献,而且为量子物理学培养、组织了一支创新队伍,即哥本哈根学派。

玻尔的性格、精神和工作作风是罕见的,他对物理学和人类的影响是很

难充分估价的。下面将从科学贡献、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相关趣事等几个

方面简单地介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科学贡献

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哥本哈根,18岁进入哥本哈根大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9年和1911年作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题目是金属电子论,并在这过程中接触到量子论。1912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卢瑟福的实验室里工作过四个月,从事原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16年,玻尔回到哥本哈根任教,并于192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创立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由于在“研究原子结构和由此产生的辐射所做出的贡献”,1922年,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多次根本性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1.1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玻尔在卢瑟福的实验室里工作期间,正值卢瑟福发表有核原子理论并组织大家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玻尔很支持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也很了解他的理论所面临的困难,他认为要解决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一番彻底改造,即靠量子假说。1913年7月、9月和11月,玻尔分三次在英国《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题名《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Ⅰ、Ⅱ、Ⅲ的三篇论文。他进一步发展了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思想,提出了几条假说:定态假说、跃迁法则及其对应原理。他的这一理论完满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并且确定了原子和分子中电子轨道的大小,成功地解释了元素的周期表,使原子物理取得了重大进展。

1.2 量子力学

玻尔在量子力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他的互补原理。互补原理是为了协调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微观粒子的测不准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含有多层含义:(1)两类经典概念互补,比如微观粒子即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但并非同时出现,不论注意现象的连续性或不连续性,我们总会丢掉一面,即二者是互斥的。(2)两种实验装置互补。微观粒子即相互排斥又相互补的两种性质不可能在同一种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下观测,必须采取可以相互补充的实验安排,如电光效应实验只能观察微观粒子的粒子性,而在衍射实验的条件下可观测电子的波动性等。(3)时空描述和因果关系互补。类似于海森保的测不准关系(2,2 ≥???≥???t E p x ),如果位置x 完全确定,则动量p 完全不确定或无意义,反之亦然,这就必须放弃因果描述和时空描述。

玻尔的互补原理不但使量子力学得到进一步澄清,而且是一条无限广阔的哲学原理。图1 玻尔

在他的晚年,他用这种观点论述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的无数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1.3 原子核物理

20世纪30年代中期,玻尔还提出了关于原子核构成的“液滴模型”、复合核概念等,促进了重核裂变的发现和原子核能的研究。玻尔对原子核物理的贡献还体现在为促进和平利用原子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并组织了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大会,虽然他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计划。

2、哥本哈根学派和哥本哈根精神

玻尔的科学贡献不仅包括其学术成果,而且还包括其为量子物理学培养的哥本哈根学派。

1921年,在玻尔的倡议下,建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玻尔逝世后于1965年改名为玻尔研究所),并领导这一世界性的科学中心40年。他大约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我们所熟知的海森保、泡利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他们组成所谓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在玻尔手下工作和学习过的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也不少,如周培源、张宗隧、胡宁、杨福家、曾谨严等。

这与玻尔爱护青年,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分不开的。研究所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培养青年科学家的重要性:“……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让他们熟悉科学研究的结果和方法……,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贡献,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就会不断涌入科研工作。”另外,该学派强调集体的研究方式而不是孤军奋战。例如,玻尔的对应原理导致了海森保矩阵力学的形成;在相互的启发鼓励下涌现了玻恩对波函数的概率诠释、海森伯的不确定原理,以及后来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等。图2和图3分别给出了玻尔和海森保、泡利以及哥本哈根学派的年轻学者探讨问题的情形。在玻尔的领导和影响下,先后有10多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比如:海森保、薛定额、狄拉克、玻恩、泡利等)。足见,玻尔不但在学术上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而且是科学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后者恰恰就连爱因斯坦都无法与他相比。

而“哥本哈根精神”则具体体现在下面两点:

(1) 在完全不拘形式的情况下,在自由的学术气氛之中,去探究物理学最为前

沿、最为迫切的问题。

(2) “统一与和谐”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哲学理念,“开放性”是哥本哈根精神

保持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

图2 玻尔(左)和海森保(中)和泡利

(右)在一起 图3 玻尔和哥本哈根学派的年轻人探讨问题

3、 玻尔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争论

哥本哈根学派自由、开放的探究精神,使得玻尔不但与那些年轻的、尚未成熟的学者之间展开紧张而热烈的自由讨论,而且还与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之间产生一些争论。

3.1 J.汤姆孙与玻尔之争

1911年9月,玻尔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到英国剑桥卡文达什实验室进修。据说他第一次与导师J.汤姆孙见面时,就操着不熟练的英语把他论文中批评汤姆孙的段落当面指出,使导师大为光火,因而给以冷遇。随即于1912年3月转到了曼彻斯特随卢瑟福工作,从事原子物理的研究,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3.2 薛定额与玻尔之争

1926年9月,玻尔邀请薛定额到哥本哈根讲波动力学,薛定额以其特有的性格坚持微观物理中无所不在的连续性、抨击玻尔的量子跃迁的观念。他们有时从早晨争论到晚上。最后,当玻尔引证爱因斯坦1910年关于跃迁几率的论文来为自己的不连续性观念辩护时,薛定额绝望地喊叫:“如果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个该死的量子跃迁,那么我就要为我曾为量子理论做了一点工作而感到遗憾”。对此,玻尔回答:“但是我们都感谢你,因为你为了澄清量子理论做了这么多贡献”。

3.3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争

量子力学的物理诠释以及相与俱来的科学哲学问题,引起了一场激烈复杂的学术大辩论,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两个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27年的第五界索耳维物理讨论会上,玻尔在会上公开阐述的互补性观点对爱因斯坦一直坚持的连续性和因果原理是一次公开的挑战,两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的争论是在会上和会下同样进行的。每天早上,爱因斯坦就会提出一个假想实验来试图驳倒位置和动量之间的测不准关系式,而到了晚上,玻尔就会做出答复,论证那个实验是和测不准关系是恰恰一致的。经过多年的较量,爱因斯坦发现这个堡垒是无法攻破的,但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拒绝接受测不准关系。在爱因斯坦和玻尔分别于1955年和1962年逝世以后,作为他们个人之间的论战当然结束了,但是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却远远没有结束,它继续发展着,表现出一些新的形式,而且至今没有分出什么结果。但这两位伟人之间的跨世纪之争却使得量子力学理论不断地得到澄清,一步步的深入其本质含义。

4、玻尔的中国情结——玻尔的族徽

自从1913年成名以来,玻尔先后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术

团体所赠予的许多崇高的荣誉和头衔,并且多次访问世界各国。

1937年夏季,玻尔应当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吴有训之邀访问中

国的上海、南京、杭州和北平等地,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此次中国之行使得玻尔对我国古代阴阳八卦说、老子思想等有

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对“太极图”尤为喜爱。他认为波和粒子

可以像阴阳二气一样视为微观物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也就

可以将阴阳二气之间所持有的互补性,完全地引入到波和粒子

之间的互补性上来,即量子力学中著名的互补性原理。

1947年,丹麦政府决定授子他级别很高的勋章,要求受

勋者有一个族徽。玻尔亲自设计了他的族徽,其中心图案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来形象地表示他的互补思想(图4)。

另外,他还用八卦太极图作为他们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志。它不但以简单的形式给出了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运动模式,同时充分体现了微观粒子世界的和谐美。

图4 玻尔家族的族徽

5、轶事

5.1 玻尔的物理学考试

一次,哥本哈根大学出了一道物理试题:“如何用一只气压计测量摩天大楼的高度?”一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把一根绳子系在气压计上,将气压计从大楼的天台放到地面。绳子的长度加上气压计的长度就是大楼的高度。

这个答案让教授非常恼火,他判这个学生不及格。学生不服,于是学校派了一个独立仲裁员处理这件事情。仲裁员裁定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用到什么物理学知识,他要求这个学生在6分钟内给出一个明确利用了物理学知识的答案。五分钟后,这个学生表示已经有了好几个答案:“第一,可以将气压计从房顶上仍下去,计算气压计达到地面的时间,然后用自由落体公式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第二,如果天气晴朗,先测量气压计的长度、其直立时影子的长度以及大楼影子的长度,然后通过比例就能容易的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第三,在气压计上系上一小段绳子,先在地面,然后在房顶上做单摆运动。大楼的高度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得到。第四,用气压计分别测量地面和房顶的气压,通过气压差算出大楼的高度。”显然,最后一个才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但他马上又补充道:“不过,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找大楼的看门人,对他说:‘告诉我这座大楼的高度,我就把这个气压计送给你。’”

这个给出一连串奇思妙想的学生就是玻尔。

5.2 空酒杯的故事

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参加聚会,他的朋友在他的面前放了一只彩色酒杯,别人的酒杯里倒满了法国白兰地,却忘了给他斟酒。玻尔一边畅谈自己的原子理论,一边拿起那只空酒杯喝酒,他这样接连喝了3次后,他的朋友再也沉不住气了,问道:“尼尔斯,您喝的是什么呀?”玻尔愣了一下,再往酒杯里看看,“啊!”他惊奇地说,“我也奇怪,怎么一点酒味也尝不出来呢?”

6、家庭背景

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位有才华的生理学教授,曾被题名为诺贝尔奖获奖人;母亲出身于一个享有声望的富裕犹太人家庭。家中有三个孩子,玻尔排行第二。他们的父母允许孩子们的天赋充分地发展,除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鼓励。比如玻尔少年时经常随父亲参加每周星期五丹麦科学家的家庭学术性聚会,受到了许多潜移默化的科学黛陶。玻尔除了学习一直优秀外,还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的弟弟踢得更好,曾入选丹麦国家足球队,为丹麦在19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亚军出了力)。

7、结束语

玻尔的一生都精力旺盛。直到晚年,他仍然以充沛的精力从事科学工作、领导工作和社会工作。1962年11月18日,玻尔因心脏病而与世长辞。和别的大学者比较起来,玻尔对物理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学术上的成就,而且还体现在他培养、爱护一代代的青年科学家上。这就是玻尔,一位伟大的量子物理学英雄。

玻尔原子理论

玻尔原子理论 玻尔理论提出的前夜 经典理论失足于原子尺度 1911年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表明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而电子就像一群孩子一样围着火堆跳着圆圈舞,这火堆正是原子核。这一模型成功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但是一旦运用牛顿力学与经典电磁理论来仔细一下分析这一模型则会发现它与事实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来推导,电子在绕核运动的过程中必将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也将因此不断损失能量最终坠落到原子核上,这样一来原子就必将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其次,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当等于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既然电子在损失能量的过程中就像坠落地球的陨石一样随着不断地靠近绕转频率做出连续性地变化,那么其辐射出的电磁波频率也应当是连续变化的。然而事实上,原子的结构是稳定的,并不会出现电子坠落到原子核上的现象,这是难以想象的,否则它也不会得到原子的称号,因为“原子”(atom)一词的原意就是“不可分”,而且观察表明原子辐射总是辐射具有特定频率的分立的光波(线光谱),一般不会出现不断改变的连续谱。 经典理论在原子的尺度上受到了挑战,而且这并不是说当时没能出现某个天才人物,能够运用已有的经典理论建立一个适用于原子内部的模型,而是只要运用经典理论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理论,无论理论的建立者是怎样的天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看起来有点儿像阴沟里翻船,经典理论陷入原子的泥潭中难以抽身。但不论怎样,现在亟须建立起一个不同于经典理论的新理论,来描述在原子尺度上发生的奇怪现象。 复杂的氢原子光谱 且不谈古圣先贤们对于彩虹的研究和关于光谱的种种充满想象力的理论,在玻尔理论提出之前,至少是从牛顿开始,人们就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原子光谱的实验数据,尤其是在夫琅和费开拓性的发明了光柵之后。但这些全都是经验性的,如果谈及理论即使是对原子光谱了解得再多的科学家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时确实是出现了一些理论,像巴尔末公式、瑞兹公式,但这些理论都只是对数据做出了解释与预言,并未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光谱,就像玻尔常常说的:瑞兹理论求出的那些谱线到底实际上是否存在是一个“离奇莫测”的问题。而事实上氢原子作为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原子,其谱线也被人们研究的最透彻,但其谱线的复杂程度是却人们没有料想到的,因此想要解决原子结构的问题,得先拿氢原子开刀。 玻尔原子理论的建立 玻尔的基本假设 玻尔的假设是在卢瑟福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没有脱离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玻尔的理论当中,原子核依然是静止的,电子也绕核做圆周运动。但为了解决经典理论在解决原子问题上遇到的尴尬,玻尔提出了几点与经典力学和电磁学格格不入的假设。 首先,玻尔注意到原子光谱具有分立的波长这一事实,因而假设原子内的能量是分立存在的,以E1、E2、E3…等表示。又因为原子核是稳定的,所以他假设处于上述分立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而绕核转动的电子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些稳定的状态被称为定态。

铷原子频率

铷原子频率基于铷原子能级跃迁结合光抽运技术形成的铷原子振荡器。由晶体振荡器(VCO)输出的信号经过倍频综合后得到铷原子谐振器相关的微波激励信号,谐振器将该信号相关处理(铷原子跃进判定)后产生误差信号,在经过伺服电路反馈给亚控晶体振荡器,使压控晶振频率锁定在铷谐振器的中心频率,从而实现以铷原子跃迁为参考的晶体振荡器。 铷原子钟由铷量子部分和压控晶体振荡器组成。压控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经过倍频和频率合成,送到量子系统与铷原子跃迁频率进行比较。误差信号送回到压控晶体振荡器,对其频率进行调节,使其锁定在铷原子特有的能级跃迁所对应的频率上。铷原子频标短期稳定度最高可达到10-12量级,准确度为±5×10-11,在分类上常分为:普通型、军用型、航天型等。由于它体积小、精度高,所以应用最广。 SYN3104型铷原子频率标准 产品概述 SYN3104型铷原子频率标准是西安同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一款高性能铷原子频率标准源,选用国外进口的高精度铷原子振荡器,提供精确的频率(量值)信号,能够为计量、通信、国防等部门提供高精度频率标准信号。产品功能 1)提供4路标准的10MHz正弦信号; 2)提供4路1PPS脉冲信号。 产品特点 a)锁定快; b)低相噪; c)高可靠性; d)可长期连续稳定工作。 典型应用 1)时频计量标准器具;

2)航空航天、飞行器跟踪与测控、通信、天文、气象; 3)同步广播、数字电视、单频网系统、同步采集系统。 技术指标 铷气泡型原子频标是使用数量最多的原子频标,随着电路技术及工艺水平的发展,其造价越来越低、体积越来越小,有望在许多场合下代替高温精度的晶体振荡器,以获得更高的精度,主要为导航定位卫星时间系统提供频率基准,广泛应用于守时、授时、导航定位、电力、铁路、测速、测距、时间同步和通信等军

玻尔假设

玻尔假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玻尔的三条假设. 和量子数n的关系. 3.了解玻尔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玻尔理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玻尔的三条假设使学生了解玻尔把原子结构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2.电子在可能的轨道上的能量是指电子总的能量,即动能和电势能的和,这点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对原子发光现象的解释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一节提到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产生了矛盾,这说明了经典的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结构.那么怎么解释原子是稳定的?又怎么解释原子发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玻尔的原子模型.

(1)原子的稳定性. 经典的电磁理论认为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由于电子辐射能量,因此随着它的能量减少,电子运行的轨道半径也减小,最终要落入原子核中. 玻尔在1913年结合普朗克的量子理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玻尔假设一: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 说明:这一说法和事实是符合得很好的,电子并没有被库仑力吸引到核上,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这里所说的定态是指原子可能的一种能量状态,有某一数值的能量,这些能量包含了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 (2)原子发光的光谱. 经典的电磁理论认为电子绕核运行的轨道不断的变化,它向外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该等于绕核旋转的频率.因此原子辐射一切频率的电磁波,大量原子的发光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 玻尔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玻尔假设二:原子从一种定态(E初)跃迁到另一种定态(E终)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υ=E初-E终. 说明:这一说法也和事实符合得很好,原子发光的光谱是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组成的明线光谱. (3)原子能量状态和电子轨道.

刘振德生平事迹简介

刘振德生平事迹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老教师刘振德同志。刘振德同志因病医冶无效,于2012年07月25日晚8时06分不幸逝世,享年76岁。 在此,我谨代表镇平一高中全体师生对刘振德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其家人致以诚挚的问候。 刘振德同志生于1937年3月6日生于镇平县晁陂镇刘沟村,1968年毕业于河南师大,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晁陂高中、镇平雪枫中学、镇平一高中任教,多次获得南阳市优秀教师、镇平县优秀教师的称号,199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于“优秀教师”的殊荣,1993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8年08月光荣退休。 刘振德同志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炽热的爱和满腔的心血全部傾注在教育事业;以他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教师的揩模,是一代师表。他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师德高尚。他是镇平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用自己整个生命为教育留下了一座师魂的丰碑。他用自己的心血作油灯,点亮过多少在蒙昧中摸索探路者的明灯;他用伟岸的身躯作柱梁,为多少学生撑起一方明净蔚蓝的天空。40年如一日,叱咤风云的挥洒在三尺讲台,春风化雨,启迪心智;70余年人生路,风雨兼程,顶天立地,奋斗了一生,笑傲了一生,

搏击了一生,精彩了一生。他把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学生,奉献给学校,奉献给社会。 培育桃李四十载,鞠躬尽瘁了七十春。他70多年生命的一多半都献给了镇平的教育事业。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他用自己的奋斗增加了生命的厚度。比庸庸碌碌的人来说,他的一生是火热的一生,沸腾的一生,光彩照人的一生,有益于人民,造福一方的一生。我们相信,逝去的只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留下的将是一种不朽的精神。刘老师是我们镇平一高的骄傲,是镇平教育系统的骄傲,是镇平人民的骄傲。 宽仁美德似甘霖披泽生灵,敬业风范如湖水响照青天。一位优秀的教师离我们而去了,这个儿女心中的太阳,妻子身上的臂膀,学生眼中的慈父。同事身边的帮手,领导眼里的骨干,就此在我们面前消失了,青山不语,流水呜咽,苍天含悲,泪飞倾盆。我们无法忘记,他曾神采飞扬为全校师生上的示范课,在全市物理优质课竞赛上技压群雄,课堂上流珠溅玉,课下儒雅风流。这一切,都宛如昨天,烟雨凄寒,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之哀声。 斯人已去,长歌当哭。刘振德同志的逝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作风,潜心鉆研,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我的心中。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刘振德同志的高尚人格与优秀品质为典范,为镇平教育事业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安息吧,敬爱的刘老师,您一路走好!!1

历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1:牛顿(经典力学、光学) 牛顿(Sir Isaac NewtonFRS, 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牛顿像(21张)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之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2: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奠基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3:麦克斯韦(经典电动力学、经典统计力学)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遇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麦克斯韦大约于1855年开始研究电磁学,在潜心研究了法拉第关于电磁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思想之后,坚信法拉第的新理论包含着真理。于是他抱着给法拉第的理论“提供数学方法基础”的愿望,决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

金岳霖的生平事迹简介

金岳霖的生平事迹简介 金岳霖是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金岳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金岳霖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金岳霖先生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这个哲学体系,不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金岳霖先生走过的哲学之路及其创建的哲学体系,为我们研究中国哲学,推进和发展中国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金岳霖先生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他深入研究了逻辑哲学,并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金先生认为,“各种学问都有它自己的系统”,“既为系统,就不能离开逻辑”。就是说,各门学问要系统化,都必须运用逻辑工具。哲学这个学问也不例外,如果要精确化和系统化,也必须完善和发展逻辑工具。金岳霖先生本人的哲学就以细密的逻辑分析见长,他的著作具有精深分析和严密论证的特色,形成一种独特的严谨学风。 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

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论道》是金岳霖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最完备,最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书中以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采用逻辑学书写形式,每一条都是一个逻辑命题,通过纯逻辑的推演建构出独特的本体论。这本书的问世使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轻逻辑的中国文化圈中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充分体现了金岳霖中西合璧的著述风格,他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高概念“道”将“式”、“能”统括起来,成为他的哲学的“最上的概念”,“最高的境界”。书中大量采用无极、太极、理、势、体、用、几、数等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并有意使用很多中国传统哲学命题,但赋予新解。 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金岳霖认为,认识有一发展过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金岳霖曾经说过:知识论是甚么似乎是一非常之容易回答的问

国内外著名物理学家

1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艾萨克·牛顿 牛顿爵士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1]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美籍德裔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3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先后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4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5詹姆斯·瓦特 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 6迈克尔·法拉第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在电学方面,法拉第研究负载直流电的导体与附近磁场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建立起磁场这个概念。他发现了电磁感应、抗磁性及电解。另外,他也发现磁场能对光线产生影响,进而发现两者间的基本关系。另外,法拉第还发明了一种依电磁转动的装置,为电动机的前身。[1]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Top10 PhysicsWeb曾经搞过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投票,结果如下表: 1:牛顿(经典力学、光学) 牛顿(Sir Isaac NewtonFRS, 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牛顿像(21张)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之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2: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奠基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

波尔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海南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玻尔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系别: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玻尔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 教授 (XXXXXX学院,海口市,571158) 摘要:19世纪末期,就在经典物理理论已被人们认为是“最终理论”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所无法解释的。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通过研究氢原子的光谱,提出了“玻尔理论”,在这方面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实现了问题的突破。 关键词:玻尔理论量子化光谱地位作用 The Status and Role of Boulder Theory Writer:XXX guide teacher:XXXX lecturer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institut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 Abstract: Keywords:Boulder Theory quantization spectrum status function 玻尔理论的背景 19世纪末,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是,一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物体的机械运动在速度比光速小得多时,准确的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点此现象的规律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光的现象有光的波动理论,最后也归结到麦克斯韦方程;热现象

理论有完整的玻尔兹曼、吉布斯等人建立的统计物理学。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结论,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基本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 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当时被认为“最终理论”的经典理论却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人们发现了很多经典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例如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黑体辐射等。 在经典力学中关于氢原子模型的理论中,氢原子中原子核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由于原子核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可近似认为氢原子的模型是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设电子质量为m,速度大小为v,轨道半径为r。 由牛顿第二定律 22 2 1 4 r o mv e r r π == ε F ① 则 2 r 1 . 4 r r o e F dr r π ∞ ==- ? ε E ② 氢原子总能量 2 2 r 11 24 k e E E E mv r π =+=- o ε③ 联立①②③可得 2 1 42 o e E r π =- ε④ 并可得 3 1 224 v e f r mr πππ == ε ⑤ 从上述原子中的电子轨道运动,按照经典电动力学,当带电粒子有加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 1:牛顿(经典力学、光学) 牛顿(Sir Isaac NewtonFRS, 1643 年1月4日--1727 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牛顿像(21张)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之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2005 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2: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奠基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年3月14日-1955 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

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 1909年开始在 大学任教, 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 1940 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 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 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 本概念, 在 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量子 理论对天体物理学、 特别 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 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 就是在量子 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爱因斯坦的狭 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解决 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近 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 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 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 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 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 的光线弯 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 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 建立了 静态有限无边 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 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 弯曲空间等新概念, 大大推 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3:麦克斯韦 ( 经典电动力学、经典统计力学 )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数学家。麦 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 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 磁场理论,将电 学、磁学、 光学统一起来, 是 19 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

道尔顿生平事迹简介

道尔顿生平事迹简介 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1766年9月6日 生于坎伯雷,1844年卒于曼彻斯特。父亲是一位农民兼手工业者。幼年 时家贫,无钱上学,加上又是一个色盲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 才。1778年在乡村小学任教,1781年应表兄之邀到肯德尔镇任中学教 师,在哲学家高夫的帮助下自修拉丁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等并开 始对自然观察,记录气象数据,从此学问大有长进。1793年任曼彻斯特 新学院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1796年任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会会员,1800年担任该会的秘书,1817年升为该会会长,1816年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22年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26年,英国政府将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了道尔顿。1807年,发现倍比定律,即甲乙二种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一定质量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质量互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 提出原子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 1808-1872年,《化学哲学的新体系》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 道尔顿在化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有: 创立原子学说。1303年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学说,其要点:(1)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2)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质和质量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推导并用实验证明倍比定律。如果一种元素的质量固定时,那么另一元素在各种化合物中的质量一定成简单整数比。 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对比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并发表第一张原子量表,为后来测定元素原子量工作开辟了光辉前景。 建议用简单的符号来代表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 此外,道尔顿在气象学、物理学上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他是一个气象迷,自1787年在担任初中物理教员时开始连续观测气象,从不间断地坚持了56年,一直到临终前几小时为止,他的全部记录超过20多万条。27岁时出版了《气象观测与研究》一书。书中描绘了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等一起装置,巧妙地分析了降雨和云的形成过程、水蒸发过程、大气层降水量的分布等现象,深受读者喜爱。1801年还提出气体分压定律,即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他还测定水的密度和温度变化关系和气体热膨胀系数相等等。遗憾的是道尔顿曾固执地反对为他解围的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而传为“笑话”。 道尔顿一生宣读和发表过l16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两册。 为了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道尔顿终生未婚,而且在生活穷困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英国政府只是在欧洲著名科学家的呼吁下,才给予养老金,但是道尔顿仍把它积蓄起来,奉献给曼彻斯特大学用作学生的奖学金。道尔顿一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化学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所以道尔顿应是近代化学之父。

著名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著名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爱迪生:他以罕见的热情及惊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发明2000多项,其中申请专利登记的达1328项。主要研究领域在电学方面。在他掌握电报技术后,就日夜苦心钻研,完成了双路及四路电报装置及自动发报机。1877年改进贝尔电话装置,使电话从传送2~3英里扩大到107英里,同年发明留声机。在这期间,他付出巨大精力,研制白炽电灯。除电弧灯外,过去的“电灯”往往亮一下就烧毁了,为寻找合适的灯丝,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用碳丝做成可点燃40小时的白炽电灯。其后又不断反复改进、完善,又完成了螺纹灯座、保险丝、开关、电表等一系列发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照明电路系统的研制。在实践中提出电灯的并联连接,直流输电的三线系统,建成了当时功率最大的发电机。1888年起研制电影,1893年建立第一座电影摄影棚。是他最先提出将电影手段用于教育,并用两个班进行试验。他的其它重大发明还有铁镍蓄电池等。 爱因斯坦: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安德森:美国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从事的是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和基本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32年他利用云宝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参见“正电子的发现”),并因此荣获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他又独立地从γ光子中发现了产生电

子一正电子对的现象,1937年,安德森和他的合作者尼德梅耶(S.H.Ne -ermever)发现了μ子并测量了它的质量 安培:法国物理学家,主要科学工作是在电磁学上,实验研究结果:通电螺线管与磁体相似;两个平行长直载流导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进而他用实验证明,在地球磁场中,通电螺线管犹如小磁针样取向。一系列实验结果,提供给他一个重大线索:磁铁的磁性,是由闭合电流产生的。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终于得出了两个电流元间的作用力公式。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作“电动力学”。安培在电磁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它是电磁学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此外,他还提出,在螺线管中加软铁芯,可以增强磁性。1820年他首先提出利用电磁,现象传递电报讯号。 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巴耳末:瑞士数学兼物理学家,发表了氢光谱波长的公式(巴耳末公式),后刊载在1885年《物理、化学纪要》杂志上。巴耳末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它对原子光谱理论和量子物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所有后来把光谱分成线系,找出红外和紫外区域的氢光谱线系(如莱曼系、帕邢系、布拉开系等)作出了楷模,对N.玻尔建立氢原子理论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49课时 原子理论结构 玻尔理论(A卷)

第49课时 原子理论结构 玻尔理论(A 卷) 考测点导航 1、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 2、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1)、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 ① 绝大多数的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 ② 少数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③ 极少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 度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 2)、“核式结构”的原子模型 ① 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 m )的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 ②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转动(转动半径的数量级为 10-10 m ). 3、玻尔的原子模型的三个假设: (1)定态假设: (2)跃迁假设: 12E E h -=ν (3)轨道量子化假设: π 2nh mvr = 1=n 、2、3、 (所谓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 叫量子数。) 4、对氢原子来说:12r n r n = r 1=0.53×10-10 m 2 1n E E n = E 1=-13.6eV (1)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 (2)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3)能级图 典型题点击 1、下面列举的现象中,哪个是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观察到的,并据以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现象: A .大多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少数α粒子仍按原方向前进; B .多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少数α粒子按原方向前进或被弹回; C .绝大多数α粒子被弹回,少数α粒子按原方向前进; D .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甚至被弹回。 (本题主要考查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2、玻尔理论中依据氢原子电子绕核转动是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即n n n r v me r e k 2 2 2 =,加之玻尔假设的电子轨道(半径)公式12r n r n =(n 为量子数),试推导出电子绕核运转的动能公式2 1 n E E k kn = 及周期公式13T n T n =(本题主要考查“核式结构”原子模型和能级的概念) 3、氢原子处于基态时能量为v 6.131e E -=,电子的质量为m ,电量为-e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用氢原子从3=n 的能量状态跃迁到2=n 的能量状态时所辐射的光去照射逸出功是J 19100.3-?的Cs 金属,能否发生光电效应? (2)氢原子处于5=n 时,核外电子速度多大? (3)氢原子吸收波长为m 7106.0-?的紫外线而电离,使电子从基态飞到离核无限远处,设原子核静止,则电子飞到离核无限远处后,还具有多大的动能?(本题主要考查玻尔原子模型及光电效应有关知识) 新活题网站 一、选择题: 1、(1992全国)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 的分析结果) 2、用光子能量为E 的单色光照射容器中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停止照射后,发现该容器内的氢能够释放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子,它们的频率由低到高依次为ν1、ν2、ν3,由此可知,开始用来照射容器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可以表示为:①h ν1;②h ν3 ;③h (ν1+ν2 );④h (ν1+ν2+ν3)以上表示式中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④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玻尔的原子模型跃迁假设及能级图) 3、如图49---A---1所示的4个图中,O点表示某原子核的位置,曲线ab和cd表示经过该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正确的图是 [ ] (本题主要考查 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及力 图49---A---1

乔布斯生平介绍,一生的伟大事迹

乔布斯生平介绍,一生的伟大事迹 一九九七年在史蒂夫·乔布斯重返苹果执掌CEO之位不久,他便觉得公司合作的一家航运公司的备件递送速度不够快。航运公司回复称自己没办法做的更好,而且自己也没必要做的更好:苹果与其签署的合同已经同意航运公司以目前的递送速度运作业务。据沃尔特·艾萨克森最畅销的传记《乔布斯传》所述,这位最近重新加冕的传奇CEO当时只做了一个简单的举措:撕毁合同。苹果一位经理警告乔布斯,这一决定很有可能会惹来官司,乔布斯道:“告诉他们,如果他妈的敢告我们,以后就别他妈的想从苹果这赚一个铜子儿。” 这家公司后来起诉了苹果。这位经理也从苹果辞职了(他告诉艾萨克森,乔布斯“无论如何也会开除我的”)。这场法律纠纷耗时一年,据推测苹果也花了一大笔钱才解决。但是同时,苹果聘请了另一家新航运公司,可满足这位强硬CEO的苛刻要求。 我们从乔帮主这则轶事中能学到些什么经验呢?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总会从成功人士的生平事迹中寻求启发和教导。但是乔布斯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则让人不那么舒服:任何会妨碍你追寻目标的社会及商业交往准则都可违反。乔布斯经常骂它下属傻逼,称他们总不会把事情做好。据艾萨克森记载,苹果盖世无双的设计大师乔纳森·伊夫偶尔也会遭到粗暴对待。有一次,乔布斯在登记入住伊夫亲自为其挑选的伦敦一家五星级酒店后,他大骂酒店是“一坨垃圾”,甩手就走。伊夫对这位传记作家解释道:“他觉得社会交往的一般准则不适用于他。”乔布斯对这些规则的蔑视也蔓延到工作之外,从他甚少相处的家人到陌路人(警察,零售店员工),只要他们令乔布斯不快,就会见识到这位CEO的愤怒言词。 乔布斯去世将近一年,但是他的官方传记却依然是最畅销的传记类作品。的确,乔布斯的生平事迹正逐渐成为企业家应拜读的一种圣经——一种箴言,同时也是一种蔑视常规的箴言。对一部分人而言,乔布斯的生平展示了坚守理念、坚守目标之重要性,不论会对员工和商业伙伴的心灵造成多大的创伤。对另一部分人而言,乔布斯则是一则警世寓言,他改变了世界,却疏离了身边人。这两种看法存在的分歧也印证了当今我们大多数人深藏内心且相互矛盾的两种渴望:我们渴望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但我们也渴望在家庭和生活中获得满足。对于乔布斯这种誓要“改变世界”的人而言,他坎坷的人生已经归零。然成为乔布斯式的人是否真值得呢? 有一群人你可称他们为信徒。他们是一群生意人。作为梦想者,作为竞争对手,尤其是作为老板,他们以乔布斯的生平事迹为标杆,咄咄逼人。他们让自己沉湎当将军,有时甚至是当独裁者的快感中。工作已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但是乔布斯的传奇让他们更坚定的在这条道上一路走到底。 乔布斯的箴言已经远播出硅谷圈,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 史蒂夫·戴维斯是TwoFour公司的CEO,这家软件公司主要为金融机构服务。这位CEO 就渴望谈论乔布斯给他生活及工作带来的影响。当他终于抽出一点时间来谈论时,他觉得自己有意识地在回避某些的家庭生活,因为他深信创业者若不能24小时全天候待命,初创公

玻尔理论

图1 原子结构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2.原子的核式结构 (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 ______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________α粒子甚至被撞了回来,如图1所示. (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__,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____________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________在核外绕核旋转.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电荷量,且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 ) (2)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发现α粒子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 (3)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 ) (4)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解释了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 ( ) 二、玻尔原子模型、能级 1.玻尔原子模型 (1)轨道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引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电子绕核运动的可能轨道是____________的. (2)定态假设: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____________的.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在各个定态中,原子是________的,不向外辐射能量. (3)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能量状态向另一个能量状态跃迁时要________或________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等于两个状态的__________,即hν=________. 2.能级:在玻尔理论中,原子各个可能状态的________叫能级. 3.基态和激发态:原子能量________的状态叫基态,其他能量(相对于基态)较高的状态叫激发态. 4.量子数:现代物理学认为原子的可能状态是__________的,各状态可用正整数1,2,3,…表示,叫做量子数,一般用n 表示. 5.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1)氢原子半径公式 r n =________r 1(n =1,2,3,…),其中r 1为基态半径,也称为玻尔半径,r 1=____________ m. (2)氢原子能级公式 E n =________E 1(n =1,2,3,…),其中E 1为氢原子基态的能量值,E 1=________ eV . 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模型中所做的假设有________. ①原子处在具有一定能量的定态中,虽然电子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 ②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③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④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 三、几个重要的关系式 (1)能级公式 2126131n eV .E n E n -== (2)跃迁公式 12E E h -=γ (3)半径公式 )m .r (r n r n 1011210530-?== (4) 动能跟n 的关系 由 n n n r mv r ke 2 22= 得 222 1221n r ke mv E n n kn ∝== (5)速度跟n 的关系n r m r ke v n n n 1 12∝== (6)周期跟n 的关系33 2n r v r T n n n n ∝==π 四、跃迁过程注意: 考点一 原子结构与α粒子散射实验 例1 (1)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获得了重要发现,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 .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 .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 D .说明了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轨道上运动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下列图中,O 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 则能正确表示该实验中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是图中的 1 在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 ) A .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B .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C .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 .原子核中有中子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