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并购的动机

公司并购的动机

公司并购的动机
公司并购的动机

公司并购的动机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并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来看并购形成的动因。并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股东、经营者和政府。

(一)股东——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

公司是由出资人(股东)入股组成的法人团体,在其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营运,因而历史上真正的企业并购都是公司制企业之间进行的。

对于公司制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使股东在企业中的财富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普通股价格即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企业是出资者(股东)投资创办的,出资者之所以出资创办企业是让企业为其创造财富。而出资者财富的衡量标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反映了股东及其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上市公司)价值做出的评价。股票价值也是衡量公司业绩好坏的评价指数。

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规律提供了股票价值的明确目标模式。经营较优的企业有了较高的股票价值,便能以更有利的条件获得追加资金,便有实力向目标公司挑战,以比目标公司股市价格更高的价格提出并购,甚至能取得目标公司的股东或经理的承认和支持。资金流入股票价格较高企业的倾向,有利于股东资本增值和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经理——谋求管理层利益最大化

公司经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司的决策经营权,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上市公司中,经理几乎享有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的一切决策权。

在股份公司中,公司目标(股东目标)与管理者目标(经理目标)在许多地方不一致。

经理的主要目标是谋求公司的快速发展,而并非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原因是公司的发展会使得经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地位,更大的权力和职业保障。目前发展的相当迅速的公司,是最有可能进行兼并收购的,同时规模庞大的公司也不易被别人兼并收购。

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发展速度,扩大了企业资源,经理能控制更大范围的资产、更多的职工、更多的产供销渠道,从而扩大了经理的权利空间,巩固了经理的宝座和更多的工资报酬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政府——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平衡点

对于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的作用就是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一种平衡。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最基本指标。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通常是前四名或前八名)所占市场总销售额的比重。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少数最大企业在市场中的支配势力就越大,市场竞争程度就越低。政府对企业并购控制应该越严,企业并购的活动发生就越少,反之亦然。

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企业兼并与收购形成的。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对市场的垄断能力越强,从而其垄断利润就越多,企业兼并收购的效益就越好。当然兼并收购的竞争也越激烈。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既要保证市场经济的适度竞争,同时也要照顾到市场的集中度水平。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常常实行鼓励企业并购的政策。

然后,可以从并购的好处看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进行企业的扩张,促进企业的成长。兼并与收购是外部扩张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企业通过外部发展,迅速扩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实现多样化经营。这些都是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在促进企业成长方面,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

(一)企业外部发展优势论

企业通过外部发展,即兼并收购的方式发展企业,比考内部累积的方式不仅速度快,并且效率也高。所以,这成了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之一。

第一,兼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和成本,投资见效快。投资新建企业,投资周期长,不仅涉及新的生产能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树立新的产品形象,因此带

来许多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在兼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料来源、销售渠道、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的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大幅度降低投资风险和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第二,兼并可以有效地冲破壁垒进入新的企业。当企业试图进入新的生产领域时,它可以通过在新行业中投资新建方式,也可以通过兼并的方式来实现。在运用投资新建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全部进入障碍。如小规模进入的成本劣势、产品差异的高额转制成本,如果新增生产能力过大,有可能造成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引发价格大战等等。采用兼并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进入障碍。

第三,兼并充分利用了经验的效应,在很多行业中,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验越积累越多是,可以观察到一种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使经验-成本曲线效果格外显著。由于经验固有的特点,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取得这种经验,这就是拥有经验的企业具有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兼并发展时,不但获得了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产,还获得了原有企业的经验。经验成本曲线效应特别适用于混合兼并的情况。

(二)规模经济论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断递增的现象。通过兼并收购,能够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达到最优发展规模。

规模经济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即2+2>4。兼并,尤其是企业的横向兼并对企业效率的最明显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即通过兼并,两企业的总体效果要大于两个独立企业效益的算术和。

规模经济根据经济单位划分,可以分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

在工厂规模经济层面,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要求;兼并还可以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大量单一品种生产,从而达到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在某些场合,通过兼并,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将其纳入统一工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在企业规模经济层面,通过兼并,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各个企业可以对不同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化的生产和服务,极大地解决市场营销费用;大型企业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通过兼并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有更大的能力控制它的成本、价格、生产技术、资金来源及顾客的购买行为,降低经营风险,改进它与政府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这些年来,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主要不是靠扩大工厂的规模,而是靠增加工厂的数量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大部分行业中,一个工厂建造时,它的规模已接近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了。因此,在兼并中主要考虑的是企业规模经济,以及被兼并企业作为整体继续运行的价值。

(三)交易费用论

科斯用交易费用解释了企业规模,横向合同关系和纵向一体化同时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也即交易成本,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主要包括搜寻价格信息的成本和在交易中讨价还价的成本。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但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也是要付出成本的。企业的边界应该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他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这一点上。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是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合并,取决于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孰高孰低。企业兼并收购而引起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变动与交易费用的变动有着直接联系。可以说,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兼并收购产生的一种重要原因。而企业兼并收购的结果也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企业内部之间的协调管理费用越低,企业并购的规模也就越大。

(四)多样化经营

在一个企业长远成长的过程中,产品多样化可能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而兼并与收购是实现多样化经营的最常见的办法,以下产品与经营多样化的好处也就是企业实行兼并与收购的好处与动因之一。

1.当企业同时经营若干不同但相关的产品时,可能产生若干经济效益的改善

生产上,当同一企业的两种产品在制造技术或使用人力资本方面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促进时,合成效应就能产生;流通过程中,经营多种产品的企业可能更有效地使用营销力量与资源;在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时,多产品企业也可能具有某种优势,或是在技术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或是在技术与市场发展上互相配合。

所以,兼并与收购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多样化,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节约生产与销售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多种产品企业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根据企业内不同产品部门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来对企业的资金与人力进行合理配置,追求更好的企业远期收益效益

当企业进行这种企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的资源分配的时候,在一定意义上替代了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功能,因此也成为市场内部功能。从内部资本市场上,当一种产品部门的市场上升,投资机会好转时,企业的决策层可以从企业的其他产品的盈利中调集资金,扩大对前一种产品的投资。从内部劳动力市场上,究其潜在方面而言,多样化经营的企业扩张某些部门所需劳力,有时可以用过那些受到缩减的部门所释放出来的劳力来加以满足。

3.经营多元化,可以降低风险,实现多元投资组合的综合收益

企业最求多样化经营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寻求企业成长的新的空间。在一种产业之内,企业发展是有极限的。极限来自于市场和法律两个方面。从市场界限而言,某一市场内的不同企业之间,在经过竞争筛选、形成某种平衡关系之后,即市场集中度很高时,某一家公司想继续扩张是十分困难的;从法律角度看,政府的反垄断立法也不允许某个企业在某一市场内独占鳌头。因此,一个希望持续成长的大企业,会发现只有扩入别的行业才能够继续扩张发展,这就成了兼并收购的动机,使得企业多元化经营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好处与其必然性,也是企业进行并购,实现产品多元化的动因之一,以实现规律经济、广度经济和合成效应。

企业并购之动机及个案分析

企業併購之動機及個案分析 林正寶企業管理系教授 一、企業併購的動機 (1)成長(growth): 企業為了成長而擴張,有時採取併購的擴張方式要比自內部逐漸的擴張方式,更加省時,速度又快,較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市場生產及消費的脈動。經由內部的擴張而成長,不僅曠日費時又徒增成本,較不容易掌握市場的最新商機。雖然透過併購其他企業可能會遭遇障礙,但與經由內部擴張相較,併購不失為是一種企業追求快速成長較便捷之途徑。 (2) 綜效(synergy): 指兩家公司合併組成一家新公司,如果新公司的生產力及價值超過這兩家公司個別生產力及價值之總和,則合併具有「綜效」存在。買下另一家公司比經由內部擴充為快,惟買下企業可視為企業跨業經營的投資組合之一部分,透過兩企業的互補性,可提供合併之綜效,此對原來兩企業的股東皆為有利。產生綜效之原因有:營運面與財務面之規模經濟(operating and financial economies of scale)、差異性效率(differential efficiency)以及市場獨佔力之提升(increased market power)。例如,AOL合併Time Warner,Morgan Stanley合併Dean Witter,Nations Bank合併Bank of America,Citi-corp合併Travelers。 (3) 租稅考慮(tax consideration): 一家獲利並適用高稅率級距的公司併購另一家有鉅額累積虧損的公司,這項虧損可立即轉為節稅,而非成為未來年度之稅抵。在公司處分超額現金以併購另一家公司時,併購不失為一種可用來節稅的方法。如果公司持有過多的現金,但缺少內部的投資機會,公司可拿這些現金來分派額外股利給股東、投資有價證券、購買庫藏股或併購另一家公司。前述三項現金之用途皆有缺點,但拿現金來併購企業則可避免所有的缺點。 (4) 以低於重置成本的價格收購資產(purchase of assets below their replacement cost): 因資產的重置成本經常高於其市價,企業可透過併購以達到收購低價資產之目的。例如,1980年代Chevron收購Gulf Oil的部分資產以擴充其石油槽設備;美國第四大鋼鐵公司LTV收購第六大鋼鐵公司Republic Steel的資產,使其成為鋼鐵業的第二大公司。

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而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但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因。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目的,实现并购的价值。并购的具体动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以充分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 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并购充分利用目标公司的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从而使其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2.可以以迅速占领目标市场, 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为了开拓自身在该地域的市场领域,占领目标市场,甚至达到控制某行业市场的目的,收购公司需要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并购正是收购公司进入目标市场的捷径。 同时,一些较晚进入目标市场的收购公司,为了在短时间内缩小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快速进入目标市场,特别愿意采取并购的方式。因为这可以使他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竞争实力。 3.可以获取各方面的协同效应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 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 必要保障。 二、企业并购带来的效应 企业并购,对于目标公司绩效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企业并购带来的正面效应 1.企业并购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及战略性调整 首先,企业并购有助于改变市场结构。通过整合产业链,整合市场参与者,减少和避免资本重叠和资本分散,将不断使市场结构趋于合理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其次,并购有利于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从而最终会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 2.企业并购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收购公司通常拥有当今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纯熟的经营管理方法、 垄断性的专利和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可以注入到并购后的目标企业,加速目标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可以分享收购公司的整个市场渠道在经营上形成更好的渗透,使公司能够借助收购公司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机制,促进技术、产品、管理更好地融合,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 3.企业并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各类经济资源重组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充分组合收购公司和目标企业的各种有利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联合发展。提高经济资源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收购公司对企业并购,能够快速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企业资金、 技术能力、人才等优势。4.企业并购可以获得规模效应 收购公司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规模效应:一是生产方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投 作者简介:伍艳芳,湖南省娄底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伍艳芳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企业并购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企业并购可以促进存 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实力。本文笔者就当前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财务决策 伍艳芳:企业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 24··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管理学院2009001094 李静 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 对我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行为扩大企业规模、重置资产,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常见的企业并购动机和企业并购的综合动机两个方面对企业并购动机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多层次分析。 关键字:企业并购并购动机 企业并购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并购根据所涉及的行业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形式。从企业产生至今,企业并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并购活动有时比较集中,出现并购浪潮,有时比较分散,表现得不很明显。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并购是企业间的竞争行为, 离开了竞争就无所谓并购。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并购动机行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 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由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本动机在于利润的最大化,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 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现实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 来自于产品、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使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成为现实。如果竞争优势为特定企业所拥有, 其他企业又不能在其自身内部产生该项优势, 那么, 就只能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第三, 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过程, 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 竞争优势是相对的, 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企业, 它也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 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而在我国“优吃劣”的并购行为中存在着优势单向转移的观点, 如“企业兼并可以使优势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到劣势企业中去”, 这种单向转移的结果极有可能拖跨优势企业, 产生的是1+ 1= 0 的转移效应。 一、常见的并购动机 1、扩大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型并购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实施对目标企业的并购。这种并购动机在企业并购浪潮的早期较为常见。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值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期,国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资本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去处,于是各种外资纷纷涌向中国。此时我国的市场发展不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不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外资很快在一些行业找到了合资对象。这是典型的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并购动机案例。 2、追求规模经济,以期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式并购或控股式并购,达到规模内部经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规模,更多的销售渠道。产能一旦扩大,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成本优势也就突显出来。并购形成的规模内部经济也同样符合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市场是不完全的,各种交易障碍和机制的缺陷妨碍了许多交易及大量贸易利益的取得,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交易活动改在公司所属的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部分地取代外部市场,借以克服市场交易障碍和机制缺陷,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内部化理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应用,对跨国投资产生的市场内部化做出了很好解释。 3、价值低估观点 “价值低估观点”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除外部因素外,目标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历程

更多资料请访问.(.....) 提纲: 近年来,部分国外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并购市场日益活跃,我国企业界将面临激烈的并购竞争。但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理论研究、方法策略和操作程序上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而财务问题是企业并购中各种问题的核心和焦点。因此,研究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对引导我国企业并购行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一)合并 (二)并购 二、企业并购的动机 (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 (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 三、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四、企业并购在我国的发展 五、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并购动机失误 (二)忽略并购的财务风险 (三)忽略并购整合或执行失误,无法产生协同效益 六、我国企业并购的应对策略 (一)企业应树立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理性的并购动机 (二)强化企业的价值管理

(三)建立价值链分析体系 (四)实施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五)实施有效的整合 (六)重视并购绩效控制 七、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

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摘要】: 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一般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企业的自我滚动式发展;二是外部扩张式发展,即实施并购。当一家企业用其货币资本来购买比他自己直接投资兴建的成本更低时,购买企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且经济可行。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商业行为,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达到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张企业规模的目的。然而,尽管当今企业并购浪潮汹涌,但与振奋人心的高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并购中的管理整合。对一个行将实施并购战略的公司来说,培养管理整合能力比培养资本实力更为重要,不具备优秀的管理整合能力却热衷于进行并购的公司,将付出高昂的没有回报的代价。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解决企业并购整合现有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并购动机 【正文】: 公司并购问题,在国外也有百余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则是行之时间不久,很多问题在学习和探索之中,国情不同,一些思路和财务问题则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企业改革的呼声渐高,政府对企业放开管理,以适应经济市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企业自主化良性发展。在当代,股份有限公司渐渐增多,与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成为企业形式的主导。许多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的出现,使企业的并购问题显的更加突出。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公司并购是指企业并购是指公司兼并和公司收购,一个公司以持有股票或股份等方式,取得另一个公司的控制权或管理权。公司收购的结果有两种,第一是收购公司拥有目标公司的全部的股票或股份,从而将其吞并,第二是只获得目标公司较大部分的股票或股份,从而过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还可以是仅拥有目标公司少部分股票或股份,只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之一。 (一)兼并 指通过产权的有偿转让,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使被兼并的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兼并是合并的形式之一,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存续,被吸收公司解散。 (二)收购 收购是指买方企业从卖方企业购入资产或股票以获得对卖方企业的控制权。 收购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法律意义。收购的经济意义是指一家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易手,原来的投资者丧失了对该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实质是取得控制权。从法律意义上讲,我国《证券法》的规定,收购是指持有一家上市公司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 效率理论还是市场势力理论 来自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的案例研究1 一、研究背景 1.交易双方 1.1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目前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 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的市场占有率,而雪 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它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1.2汇源集团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主营果汁及果汁饮料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从北京汇源集团分拆成立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汇源已成为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集团累计研发和生产了500多种饮料食品。据权威调查机构AC尼尔森最新公布的数据,汇源100%果汁占据了纯果汁46%的市场份额,中高浓度果汁占据39.8%的市场份额。同时,浓缩汁、水果原浆和果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事件描述 可口可乐将通过全资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交易总金额为179.2亿港元,可口可乐将以现金形式支付所有交易金额。2009年3月18日,中新网挂出了一则题为“商务部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快讯;之后,商务部网站上出现了同样消息。 二、相关理论研究 1.相关定义 1.1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处于相同市场层次上的或者具有竞争关系的公司间的兼并和收购活动 1.2效率理论 1李青原、田晨阳、唐建新、陈晓.2011:会计研究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效率理论还是市场势力理论 来自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的案例研究1 一、研究背景 1.交易双方 1.1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目前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 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 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勺市场占有率,而雪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它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1.2汇源集团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主营果汁及果汁饮料的现代化大型 企业集团。从北京汇源集团分拆成立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在香港 联交所主板上市。 汇源已成为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集团累计研发和生产了500多种饮料食品。据权威 调查机构AC尼尔森最新公布的数据,汇源100%果汁占据了纯果汁46%勺市场份额,中高浓 度果汁占据39.8%的市场份额。同时,浓缩汁、水果原浆和果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事件描述 可口可乐将通过全资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交易总金额为179.2亿港元,可口可乐将以现金形式支付所有交易金额。 2 0 0 9年3月18日,中新网挂出了一则题为“商务部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快讯;之后,商务部网站上出现了同样消息。 二、相关理论研究 1 ?相关定义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一)规模效益假说 该假说认为,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环节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把那些在技术上紧密关联的生产阶段组织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实现企业技术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精简机构,节省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用同一销售网络为更多的顾客提供服务,降低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从而在企业经营上实现规模效益。 (二)协同假说 如果某公司拥有一支高效管理队伍,其能力超过了公司的日常需求,企业并购可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管理协同效应。企业合并可提高举债能力,降低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避税,还可能使股票价格发生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增加股东的资本利得,这些都能产生企业财务协同效应。混合并购可降低和分散市场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产生风险协同。 (三)节约交易费用假说 科斯和威廉姆森等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交易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通过并购使这些交易内部化,而 企业内部交换是双方利益的根本一致,可节省这些交易成本。如为保证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和技术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关键要素的获得,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往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和监督成本,还可能由于他人的竞争或垄断而最终难以实现,而通过并购,可使之成为内部问题,节约交易费用。再如当企业商标为外人所用时,如果该使用者降低商品质量,可得到成本降低的好处,而商誉的损失则由商标所有者承担,企业可通过加强监督减少因商品质量降低而造成的商誉损失,但又须增加监督成本,而并购可将商标使用者变成内部成员,就可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并购还可以减少或消除因资产专用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四)市场力假说 通过并购活动,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到企业的控制范围,减少竞争对手,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了对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控制力,并且由于其较强的市场能力而不易受市场

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doc

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是企业逐利的本性和迫于竞争压力而采取的主动行动。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依靠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谋求发展的选择。内部扩张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可迅速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购交易的支持者通常会以达成某种协同效应(Synergy)作为支持特定并购活动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概括为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两个方面。就具体业务而言,并购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通过并购,企业规模得以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降低生产、管理、原材料供应等环节的成本费用。 2.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企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销售网络的完善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从而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3.取得充足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并购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成为原料供应商的主要客户,能够

极大增强企业的谈判能力,从而为企业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料提供可能。同时,高效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知名度的提高,都有助于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4.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以获取超额利润。品牌是价值的动力,同样的产品,甚至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名牌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普通产品。并购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利润。 5.通过并购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升,推动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6.通过收购跨入新的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投资风险。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混合并购等方式对其他行业进行投资,不仅能够有效扩展企业的经营范围,获取更广泛的市场空间,而且能够分散因本行业竞争激烈而带来的风险。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企业并购的具体动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财务决策前言: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企业并购有着悠久的历史。企业并购可以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实力。与国外100多年的并购史相比,我国企业并购还只有20多年的历史,各方面的经验和动机都比较缺乏和不成熟,而我国又迫切需要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可国内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多。且重大并购的失败对企业未来发展打击甚大,本文就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借鉴。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而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但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因。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目的,实现并购的价值。并购的具体动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通过企业并购实现合理避税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人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用多余资金收购目标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较之企业将现金用于发放红利、投资有价证券、回购股票等能更好的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另外,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还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同时,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二、通过企业并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运用企业组织交易较之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其交易成本或费用要低,这些费用包括交易进行前选择合作对象,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选择交易方式和监督交易进行的费用。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表现如下:第一,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了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第二,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可以消除上述问题; [!--empirenews.page--] 第三,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而言,用企业内的行政指令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三、通过企业并购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整合后的企业可能会有更多的总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市场营销、战略优势和对市场控制力的增强等。首先,在市场营销上。并购后会改善以前效果欠佳的广告薄弱的分销网络和不平衡的产品系列等情况;其次,某些并购能获得技术和行业的战略优势。也能增加未来经营柔性;最后,企业并购能增大其市场力量,使之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强,通过减少竞争而增加实质上的垄断性质收入。 四、通过企业并购实现企业的多角经营一个企业处在某一行业的时间越长,其承受的风险压力越大。由于同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产品的存在周期越发缩短,替代产品的不断

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一)

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一) 内容摘要: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发展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近十多年来有关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揭示了银行并购绩效的非显著性,并购绩效的实证结论不能支持银行并购迅猛发展的现实。关键词:银行并购理论动因绩效翻开世界银行发展史,可以发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银行,无不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从而提高知名度,跻身世界大银行之列的。近一百年来银行并购浪潮的风起云涌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体来看,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对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近十多年来银行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有关银行并购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发展参考。 一、全球银行并购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自19世纪末主要发达国家兴起银行并购以来,银行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已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这些并购浪潮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波动周期基本保持一致,每次银行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合并方式。理论界曾试图从各个角度对每次并购浪潮的动因做出解释,希望能找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解释,但迄今为止,却无力对近百年来的银行并购风云做一理论上的总结。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 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银行业起步最早的英国,并逐渐扩散到欧洲大陆、美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业,其间横跨了两次企业并购高潮: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和20世纪20年代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企业并购。在这次银行并购浪潮中,主要发生的是以减少同行业间竞争程度为目的的横向兼并。随着发达国家银行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许多银行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银行经营上的协同。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银行市场份额,这些银行将趋向“合谋”。结果银行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面对这次银行并购浪潮中的纵向兼并,即把一个银行内各环节涉及的其他银行业务兼并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运行的联合体,经济学家们(Aitow,1975;Alchian,Craw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主要观点是银行纵向联合,将银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许多银行还利用本银行拥有的所在银行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银行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银行管理间的协同。 在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二次大战的冲击下,银行并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世纪50—60年代,在第三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的影响下,银行并购也于50年代中期重新活跃起来,并在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和第四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下达到高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一浪潮的前期,对银行并购的理论解释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银行可能仅仅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银行并购做出了解释(NielsenandMelicher,1973)。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

公司并购的动机

公司并购的动机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并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来看并购形成的动因。并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股东、经营者和政府。 (一)股东——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 公司是由出资人(股东)入股组成的法人团体,在其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营运,因而历史上真正的企业并购都是公司制企业之间进行的。 对于公司制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使股东在企业中的财富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普通股价格即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企业是出资者(股东)投资创办的,出资者之所以出资创办企业是让企业为其创造财富。而出资者财富的衡量标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反映了股东及其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上市公司)价值做出的评价。股票价值也是衡量公司业绩好坏的评价指数。 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规律提供了股票价值的明确目标模式。经营较优的企业有了较高的股票价值,便能以更有利的条件获得追加资金,便有实力向目标公司挑战,以比目标公司股市价格更高的价格提出并购,甚至能取得目标公司的股东或经理的承认和支持。资金流入股票价格较高企业的倾向,有利于股东资本增值和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经理——谋求管理层利益最大化 公司经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司的决策经营权,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上市公司中,经理几乎享有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的一切决策权。 在股份公司中,公司目标(股东目标)与管理者目标(经理目标)在许多地方不一致。 经理的主要目标是谋求公司的快速发展,而并非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原因是公司的发展会使得经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地位,更大的权力和职业保障。目前发展的相当迅速的公司,是最有可能进行兼并收购的,同时规模庞大的公司也不易被别人兼并收购。

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发展速度,扩大了企业资源,经理能控制更大范围的资产、更多的职工、更多的产供销渠道,从而扩大了经理的权利空间,巩固了经理的宝座和更多的工资报酬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政府——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平衡点 对于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的作用就是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一种平衡。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最基本指标。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通常是前四名或前八名)所占市场总销售额的比重。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少数最大企业在市场中的支配势力就越大,市场竞争程度就越低。政府对企业并购控制应该越严,企业并购的活动发生就越少,反之亦然。 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企业兼并与收购形成的。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对市场的垄断能力越强,从而其垄断利润就越多,企业兼并收购的效益就越好。当然兼并收购的竞争也越激烈。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既要保证市场经济的适度竞争,同时也要照顾到市场的集中度水平。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常常实行鼓励企业并购的政策。 然后,可以从并购的好处看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进行企业的扩张,促进企业的成长。兼并与收购是外部扩张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企业通过外部发展,迅速扩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实现多样化经营。这些都是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在促进企业成长方面,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 (一)企业外部发展优势论 企业通过外部发展,即兼并收购的方式发展企业,比考内部累积的方式不仅速度快,并且效率也高。所以,这成了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之一。 第一,兼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和成本,投资见效快。投资新建企业,投资周期长,不仅涉及新的生产能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树立新的产品形象,因此带

企业并购之动机及个案分析

企业并购之动机及个案分析 林正寶企業管理系教授 企業併購的動機 成長(growth): 企業為了成長而擴張,有時採取併購的擴張方式要比自內部逐漸的擴張方式,更加省時,速度又快,較能在第一時間把握市場生產及消費的脈動。經由內部的擴張而成長,不僅曠日費時又徒增成本,較不容易把握市場的最新商機。雖然透過併購其他企業可能會遭遇障礙,但與經由內部擴張相較,併購不失為是一種企業追求快速成長較便利之途徑。 (2) 綜效(synergy): 指兩家公司合併組成一家新公司,如果新公司的生產力及價值超過這兩家公司個別生產力及價值之總和,則合併具有「綜效」存在。買下另一家公司比經由內部擴充為快,惟買下企業可視為企業跨業經營的投資組合之一部分,透過兩企業的互補性,可提供合併之綜效,此對原來兩企業的股東皆為有利。產生綜效之缘故有:營運面與財務面之規模經濟(operating and financial economies of scale)、差異性效率(differential efficiency)以及市場獨佔力之提升(increased market power)。例如,AOL合併Time Warne r,Morgan Stanley合併Dean Witter,Nations Bank合併Bank of America,Citi-corp合併Travelers。 (3) 租稅考慮(tax consideration): 一家獲利並適用高稅率級距的公司併購另一家有鉅額累積虧損的公司,這項虧損可赶忙轉為節稅,而非成為未來年度之稅抵。在公司處分超額現金以併購另一家公司時,併購不失為一種可用來節稅的方法。如果公司持有過多的現金,但缺少內部的投資機會,公司可拿這些現金來分派額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摘要: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以预期实现企业规模效应的重要方式,不同行业的企业并购动因不同,本文主要从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及个人知名度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并对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规模效应企业并购市场分割协同效应 正文: 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一)规模经济动机论,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规模经济。即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最佳产量规模。二是管理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规模经济。(二)战略动机论,战略驱动并购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升。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看成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在现实并购中,管理层的并购决策应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战略动机表现在:一是能力转移动机。威斯通等认为,兼并是为了转移或获得行业专署管理能力(横向兼并或相关兼并),转移或获得一般管理能力及财务协同(混合兼并)。二是战略重组动机,通过兼并实现分散经营,同时扩充管理技能。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在并购的战略动因中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和获取稳定的利润增长率等。(三)协同动机论,一些经济学家(Arrow,1975;Alchain,Craw 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通过对第二次并购浪潮的研究后认为,企业的纵向联合通过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交易成本使得不同。发展水平间的企业实现了经营的协同;同时,利用并购企业向被并购企业管理的溢出使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了管理上的协同。此外对市场协同、财务协同、技术协同和采购协同的寻求也是促使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四)金融创新推动和潜在价值低估论,金融创新对并购的推动是与潜在价值低估相联系的,Tobin(1977)q理论和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为这种动因做出了很好的解释。[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分担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通过一系列的纵向整合、风险投资、兼并重组等进入一些相关业务或不相关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毫无疑问,在企业进入多元化的过程中,并购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企业并购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摘要: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并购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理性及有限理性行为角度,以及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视角对国内和国外并购动因理论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并购;动因;价值创造;价值转移 1 公司并购动因国外研究综述 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随着并购浪潮的席卷。在国外对公司并购动因的研究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动因理论体系。 (1)价值创造动因理论 作为理性行为,并购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动因理论有:协同效应理论、价值低估理论、公司控制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三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manne(1965)最早提出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ory),该理论指出公司控制权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且其价值独立于如规模经济或垄断利润等其他因素。manne(1965)假定公司的管理效率与其股票价格高度正相关,公司的在位管理层越不称职,其股价将越低迷,而通过接管者对公司管理的改进后。公司股价将有所提升,进而接管的收益也将越可观,因此公司的在位管理层越不称职,公司潜在的接管者会越多,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越大。因此,manne(1965)认为许多并购的发生正是由于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并有力地保护了没有公司控制权的小股东利益。 四是交易费用理论。coase(1960)首先提出交易费用,他指出市场运作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经理人来支配资源,能节约某些市场成本。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而从企业并购的角度来看,通过并购,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可以优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此后,klein等(1978)通过纵向一体化和契约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者掠夺可占用准租金的成本,如果一项有可占用准租金的资产强烈依赖于其它专用性资产,那么这两项资产归属于某一方所有是最优的,即通过并购实现资产一体化。 (2)价值转移动因理论 作为理性行为,并购实现财富转移的动因理论有:代理理论和自由现金流假说、税盾效应、掠夺者理论、实物期权理论等,不仅限于股东之间,还体现在股东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转移。 berle和means(1932)通过对1929年美国的200家大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研究发现,现代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即被称为代理问题。代理问题体现另一种财富的转移,即收购公司的财富向利益相关者的转出,也有人称为并购不创造价值。股东和管理者在决策和风险收益上都有许多不同,如股东可以投资多家公司,而管理者则着力于一家公司,公司的成败对股东和管理者有明显的风险差异。mueller(1969)提出了混合兼并的管理主义理论,假定管理者的报酬是企业规模的增函数,管理者为了扩大企业规模,会愿意接受一些投资报酬率较低的项目。由于并购这一外部成长方式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收购公司管理者会宁愿在并购回报鞍低、不符合股东利益的情况下,依然发起并购。 实物期权理论中也说明7通过并购债权人的财富会向股东转移,根据black―scholes 公式,若公司通过并购进入更高风险的行业,公司收益的波动增大。公司股份的价值也会上升,而债权人能获得的还本付息却已经在初始契约中约定好,则公司收益的波动增大只会增加债权人的风险却不会增加债权人的收益,公司债务的市场价值将下降,可见

从国美和永乐两个方面分析并购的动因

一、基本案情: 并购类型:国美并购永乐按行业性质划分为横向并购; 按并购程序分为善意并购; 按支付分为现金购买与股份交易相结合的方式。 二、分析问题: 1、从国美和永乐两个方面分析并购的动因及效应,对国内家电最大的并购来说,如何才能在并购后实现正效益(1)国美的动因及效益: 一、实现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益即具有较高管理效率的公司将会兼并管理效率较低的目标公司并通过提高目标公司的管理效率而获得收益,这暗含着收购方具有剩余的管理资源) 国美并购永乐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将体现在,并购后成本的削减、管理效率的提高方面。 二、实现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规模经济的存在。同时并购双方存在优势互补时,也会产生经营协同效应) 国美并购永乐属于横向并购,由于其并购的对象是同行业的永乐,并且并购的永乐还是家电行业的老三,这种并购消除了它们之间的竞争,使它们达到协同效应,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规模效应。

三、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可以给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内部融资,国美并购永乐有利于销售额业绩的增长。 四、企业扩张动机 国美希望通过并购提高竞争力,做大企业,进一步巩固销售额,加强以前未加强的领域,保持行业行业领先者的进攻型战略,为股东和员工带来最大的价值。 五、战略调整理论 保持行业领先者的进攻战略。通过并购提高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 (进行低成本竞争扩大资产,迅速进入上海新的投资领域,抢占新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上海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大的,而永乐在上海的优势地位无人能及,在上海市场,永乐的销售额是国美和苏宁两家的总和,并购可以让国美在中国两大超级城市北京和上海建立起了不容动摇的地位。国美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强大来加强其讨价还价能力,使其销售成本变得更低,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另外防御型战略,应对对百思买等国外电器连锁企业对中国的挺进。 ) 六、实现业务的增长扩大市场份额。 国美并购永乐可使新集团的市场力量增强,短时期内将出现寡头垄断局面, 这样新国美永乐的市场份额、业务量必将增加。

(金融保险)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动因分析

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动因分析 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即指两家公司的资源与资源控制权被合并到一起,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如果兼并收购是合理的,即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那幺就意味着兼并收购是“帕累托改善”。从国外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方式和结果看,当保险公司需要发展壮大出许多保险公司都是采取兼并收购其它公司的形式,特别是在跨国经营或投资中尤其如此。 随着知识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到来,我国保险市场将面临着多种并购压力: (1)经济上,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将更加完善,市场化改革将更加深入,优胜劣汰正在成为市场经济的法则; (2)体制上,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由以往过度保护国内保险公司转为对内外资保险公司实行国民待遇; (3)财政上,政府财政的重点将转为公共财政,投资将主要集中于公共项目,不可能再向竞争性行业进行大量投资; (4)产权上,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其进入金融保险业限制的放宽,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参股投资、兼并收购现有保险公司的可能性增加,混合所有制保险公司的诞生将在我国保险业中实现产权制度上的创新; (5)开放上,国内保险市场将全面开放,监管法律和方式将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全面接轨,来自外资保险公司入市争夺保险市场的压力将陡增; (6)业务上,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放松管制,允许混业经营将成为可能,国内保险公司将受到来自国内外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影响,其中来自国内银行为设立“金融超市”的压力最甚,保险业决不应安于现状;

(7)产业上,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的重大任务,而结构调整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兼并收购; (8)机构上,保险公司为生存和发展,自身具有兼并收购的内在动力,而且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保险公司希望将机构做大,在资金和规模上同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因此,我国保险业的兼并收购将会或迟或早,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早做准备,未雨绸缪,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分析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合理性,可以从下列动因得到解释: 技术互补性。20世纪中叶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技术领先的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地位,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领导某一领域的潮流,形成暂时的市场垄断。这也是近年国际金融保险兼并收购有别于以往兼并收购在技术层面上最大的区别。但大小保险公司都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公司间的技术互补和优势互补,这种情况在近期的兼并收购案中屡见不鲜。随着保险业发展,兼并收购的对象将可能扩展至非金融领域,如网络公司、IT行业机构等,这对于提高保险公司的技术含量大有裨益。 制度互补性。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保险公司产权制度会发生很大变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将进入保险业,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会变得多元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将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监督被投资主体的经营,保险业中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终将形成。进而,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或混合制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会很快地显现出来,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存在制度互补的可能性。另外,外资保险公司的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制度互补的可能性,而这种制度创新恰恰是我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