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四个资源层次(一)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四个资源层次(一)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四个资源层次(一)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四个资源层次(一)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四个资源层次(一)

摘要: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可利用资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基本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第二层次是创建美好生活基本资源,主要包括服务资源、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基本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第四层次是关键资源,主要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关键词: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资源层次;可持续发展;关键资源

Abstract:TheresourceswhichChongqingownstosupportitselftobecometheeconomiccenteroftheupperreach esoftheChangjiangriver,includefourlevels.Thefirstlevelisthebasicresourcesforliving,whichincludenatureresources,industryfoundation,andlabourforces.Thesecondlevelistheresourcesformakingagoodlylife,whichincludetheresourcesforserviceandtour,superiorityofChongqing'slocation,andthepeople'sspiritofoptimismandmakingprogressforever.Thethirdlevelisthebasicresourcesforco ntinuousdevelopment,includescienceandtechnology,peoplewithability,andenterprisers.Thefourthlevelisthekeyresources,includeadvancedideasandcircumstancewhichisinfavoroftheexertingofcreativity.

Keywords:EconomicCenteratUpperReachesofYangtieRiver;Chongqing;levelsoftheresources;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resources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所谓“三中心”,就是要在长江上游形成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三个中心;“两枢纽”,就是要建成辐射西南、汇接全国的交通、通信两大枢纽;“一基地”,就是要建成中国西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有很多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功能各不相同,本文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基本资源;第二层次是创建美好生活基本资源;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基本资源;第四层次是关键资源。因其功能不一样,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也不一样。

一、生存基本资源

太阳光、空气、水、土地、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虽然空气的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它和太阳光一样可以归入不可耗竭资源之列。而水、土地、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生存基本资源。对重庆人民而言,工业基础也是一种生存基本资源。由于生活艰苦,自古以来,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重庆人生存的基本精神支柱。

1.保证生存的土地资源。重庆市幅员8.23万km2,地貌主要是山地(占73%)和丘陵(占20%),缓丘平坝仅占7%。2003年末,重庆市有土地面积82

2.69万hm2,其中农用地占总面积的84.43%,建设用地占6.56%,未利用地占8.91%1]。农用地主要是耕地(占28.54%)和林地(占38.78%),另外有少量园地和牧草地。2004年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城镇化水平4

3.5%2]。人均土地面积很少,约为全国人均土地面的30%。根据刘雪等3](2006)的评价,重庆市的土地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和经济安全上处于初步安全水平。对重庆市人民而言,特别对广大农村人民而言,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生存基本资源。

2.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重庆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温带的植物和植被资源,植物种类多,有6000种左右,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至少有63种,特有植物和模式标本植物47种以上。有药用植物约2000种,粮经类栽培植物100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20.98%。有脊椎野生动物600种,其中陆生野生动物500种,水生动物100多种。

还有饲养动物170多种4]。在发展柑橘、油菜、水稻、马铃薯、南方早熟梨、茶叶、蚕桑、肉羊和水产品等农产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重庆市的当地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511.4亿m3。地下水储量为131.66亿m3,可开采量45亿m3(重庆市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频繁,此处未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全市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70%、全世界人均的15.6%,而且分布不均匀,污染比较严重。重庆市的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入境河流36条,出境江河主要是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981.32亿m3。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理论蕴藏量1388万kw,可开发量为760万kw5]6]。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后,重庆将拥有这个库容储量400亿m3的世界级大水库。总之,重庆市当地水资源贫乏,而过境水资源丰富,为重庆人民使用清洁饮用水和发展清洁能源、现代工业及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4.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矿产资源。重庆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7]。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4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39种。重庆的矿产资源有4个特点:(1)矿产的分布比较集中,且靠近水陆交通干道,运输成本低;(2)矿藏种类较多,以非金属矿为主,金属矿较少,主要是能源、化工、建材原材料;(3)天然气、铝土矿、锰矿、钡矿、锶矿、硅矿、镁矿、盐矿、煤炭、铁矿等10余种是优势矿产资源;

(4)矿产资源总量不丰富,中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5.雄厚的工业基础。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防工业战略要地之一。重庆近代工业萌芽于19世纪末,在抗日战争和三线建设等时期发展形成了国防、汽车、仪表、铝业、钢铁等基地,工业基础雄厚8]9]。改革开放以来,又发展了汽车摩托车这一主要支柱产业,机械、化工、医药、仪表、轻工、电子、建材、能源等行业也实现了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10]。重庆工业拥有辉煌的过去,但是工业体系以重化工业为主,在新形势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不能消化当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而且污染严重。当前,雄厚的工业基础既是重庆腾飞的基础,也是重庆人民,特别是市民的一种生存基本资源。

6.吃苦耐劳的劳动力资源。重庆有比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品格就是吃苦耐劳。重庆在历史上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人们必须加倍努力奋斗才能生存,造就了重庆人勤劳、肯吃苦的传统11]。重庆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川江纤夫”和“棒棒军”等特殊人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吃苦耐劳是重庆老百姓在这块自然条件并不特别优越的土地上自强不息、繁衍生息3000年不绝的基本精神支柱。

二、创建美好生活基本资源

仅仅维持生存对当代重庆人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生活质量”,过上美好生活。完善周到的服务、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乐观向上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等,是构成一幅“美好重庆生活画卷”的基本要素。而提高生活质量要比维持生存难度大,需要发挥人们的创造能力,因此称这些保证生存质量的资源为“创建美好生活基本资源”。1.逐渐完善的服务功能。重庆市已经发展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金融保险、信息中介、邮电通信、商贸、物流、体育和文化等服务设施。政府正在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组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以增强重庆的综合服务功能12]。服务功能的完善,不但是重庆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也是吸引市外、国外资金来渝投资,发展重庆经济的重要保障。

2.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重庆雄奇壮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山城和江城风貌、鲜明的建筑风格、突出的巴渝文化,构成了特色鲜明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截止到2002年,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旅游区38个13],还有一批市级旅游景区。2005年,全市共有旅行社220家,星级饭店189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9.96万人,基本形成了以“行、

住、食、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14]。旅游资源是重庆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可利用资源,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观赏性商品资源。

3.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自古以来,重庆就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是联结东西部的内陆商埠城市。今天仍然是大西南乃至西部地区面向沿海地区、面向世界的咽喉和枢纽。重庆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备,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地区,起着连接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承东启西、左递右传的作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9]15]。重庆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有利于成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4.乐观向上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重庆人具有耿直豪爽、敢说敢为的性格11]13]。重庆人的祖先——古代巴人就以勇悍果敢、英勇善战之名流传千古;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人在被日本人反复惨烈轰炸的焦土上反复重建家园;解放战争时期,重庆留下了坚贞不屈、积极准备迎接新中国的“红岩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重庆人率先在足球场上喊出了“雄起”这一响亮的口号。这一切都表明重庆人具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这是重庆创建美好生活的精神源泉。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和文化底蕴做后盾,才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到“十一五”末,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将达到85%,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和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0%16]。一个乐观向上、受过良好教育、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群体正在发展壮大,他们是创造“和谐重庆”的中坚力量。

(统编版)2020年中考政治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0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教材重点回顾: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地位:兴国之要 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重要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末,我国顺利地实现了第一、第二步的发展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的意见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渝府发[2010]104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10.18 【实施日期】2010.10.1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继续施行部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的意见 (渝府发[2010]10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商业大都市雏形显现,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打下了良好基础。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国家规划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独

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便捷的交通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发[2009]3号文件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的战略定位,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建设购物之都是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大举措,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有利于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为经济中心建设开辟新路径;有利于充分发挥“五个重庆”建设的效应,增强资源集聚辐射功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重庆由“生产型”城市向“生产与消费并重型”城市转变:有利于增加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激活扩大本地购物消费为基础,以吸引集聚外来购物消费为重点,以大商圈、大市场、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着力优化购物消费环境,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延伸购物消费链条,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购物消费亮点最多、链条最长、环境最优、服务最好、拉动最大的购物之都。重点围绕六大功能,加快购物之都建设。一是消费购物功能。做到商品丰富,业态齐全,设施完善,服务优质,充分满足居家购物、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娱乐购物、网络购物需要。二是国际贸易功能。加快建设各类现货市场、交易所、采购中心、配送中心、会展中心,大力发展国际国内贸易,形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生产采购中心。三是品牌集聚功能。大力建设高品质商务楼宇,引进高能级企业机构,构筑总部经济高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顶级品牌,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世界高端品牌聚集地。四是时尚引领功能。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汇集国际国内流行商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1.doc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展开的1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经济体制任何比较大的变革,都会带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或先或后地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发展,要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体制和政策作相应的调整;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它的培育、发展和完善服务,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遇到的中心课题之一。 教育改革的任务虽然紧迫,但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这只能是—个相当长的渐进过程,而且将是由千百万教育工作者通过创造性劳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探索、试验、总结、提高、调整、理顺,不断地发现、创新和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各种不同的观点充分地展开讨论,当是十分有益的。 一、劳动力商品化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至深且广的方面之一,当是劳动力的商品化。 我们所己初步建立,并正在加速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基本组成之一就是生产要素市场。所谓生产要素,最基本的是资金、物资和劳动力,而劳动力则是诸生产要素中能动的、最具创造性和可变性的、活的要素。无论是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还是以脑力为主的劳动力,由于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经

验和才能,以及兴趣爱好、性格、意志、情绪和品德等方面不同,其劳动能力、劳动效率会有很大差别。不仅如此,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组合的方式不同,劳动者组合的方式和管理方法的不同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劳动效率。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就是为了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间和劳动者之间能得到比较好的组合,以避免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 如果我们把教育内部的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暂时抽象掉,着重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把各级各类学校等所组成的国民教育体系视为—个整体,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职能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经过它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成长为“令人满意的和有能力的社会成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因此,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其未来成员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对“教”和“学”作相应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教育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如何适应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为商品这—变化。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只初步建立,还不很完善。产品市场等比较成熟,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似乎严重滞后,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没有劳动力的商品化也就不可能有劳动力市场。本应是一个全国统—的劳动力市场,现在却是个互相分割的所谓“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等。“劳务”和“人才”怎么能成为商品?!怎么能够按照价值规律进行交换?!原因只有—个,因为管理此事的政府机构是平行的两个部门——人事和劳动。但不管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受教育者离开学校将走向劳动力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问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复杂、更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一、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加快经济建设的更快发展,就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离开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因此,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始终立足于“以人为本”这一基点上。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真正做到想经济发展之所想、急经济发展之所急、办经济发展之所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当然,在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辩证关系,必须把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什么时候也不能以牺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防止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忽略统筹兼顾,造成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失调;又不能因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怀疑甚至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从而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各方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把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改革和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因为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增长,没有物质的积累,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经济的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秦尊文,汤鹏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湘鄂赣皖四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两个角度考察长从交通、产业、市场和区域等不同角度,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所开展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实践方面, 的实践。理论测度方面,选择中心职能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引力模型考察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情况,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城市中心职能度的“金字塔”结构;重点城市的沿长江、京广、京九重点轴线分布特征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圈层结构;经济联系强的区域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城市。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心性;城市流;引力强度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1003-847710-0052-05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融合”而成。2013年初,安徽皖江城市带要求加入,由此范围涉及到四省。研究所涉及城市间的经推济联系,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度,对于优化空间策略、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经济联系的实践分析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一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体化” (一)交通一体化方面。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负2012年2月, 责人达成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共识,并建立协调机制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整体联动的大交通体系一体化进程。2012年7月,四省建立了长江中游水运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长江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定期分析四省水运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规划实施情况,研究解决水运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四省率先进行交通联合,也率先取得成效。以九江大桥区域为例,过去,由于受江西九江大桥设计通行能力的硬限制,鄂赣皖省际高速公路的畅通受到严重制约,九江大桥区域成为中国南北第一“堵点”。鄂赣皖高速公路黄梅区域省际联动应急机制应运而生,2012年 实现了跨省多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实施省际联动后的春运、清明、五一等特殊时段,鄂赣皖省际未发生长时间、长距离、大面积的车辆滞留情况,呈现出“堵点不再堵、高峰不集中无滞留”的全新局面。见峰、 (二)产业一体化方面。 2012年,湘鄂赣三省有关产业主管部门分别签署了一湘鄂赣三省科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或发展共识。3月31日,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厅在武汉签订4月12日,湘鄂赣三省经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月4日,三省农业部门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2月10日,三省旅游局局长签署了旅游业合作协议。4月18日,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汉举行,达成了《中三角旅游合作发展2012年行动计划》和一揽子工作方案。同日,中国中部“中三角”演艺联盟在武汉剧院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产业合作也从三省扩大到四省。2013年5月12日,“2013年中国酒类行业湘鄂赣皖

2019年中考政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题复习练习卷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包容性增长主要指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必须()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②完善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各族人民同步富裕 ④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中致辞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上述材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 A.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C.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D.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答案】A 3.电影《美人鱼》中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如果这世界上一摘干净的水、一口新鲜的空气都没有了,有再多的钱,也只是死路一条”——这句经典台词给我们的启亦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过时 B. 要关闭所有污染源 C. 环境保护比经济建设更重要 D. 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 【答案】D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①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②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③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5、读懂政治术语,有利于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下列政治术语及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中华民族的根——伟大的民族精神 ③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④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⑤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A. ①②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B 6、民生是和谐之本,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根本的途径是() A. 在本世纪20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案】C 7、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 ①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兴国之要 ④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放在首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8、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最根本途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D.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A

重庆江北嘴CBD精编版

一、江北嘴CBD规划概况 1、区位条件及定位 重庆市中央商务区总用地规模约5平方公里,由江北嘴现代商务区、解放碑商贸区和弹子石滨江地带功能配套区共同组成,形成“两区一线”,其中重点是“两区”,即江北嘴现代商务区、解放碑商贸区,三个组成部分各有职能分工,协调发展。从景观特征上看,江北嘴、解放碑、弹子石构成的“两区一线”地区,地处两江交汇,山水相依,有利于形成具有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中央商务区形象。 区位图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居于显要的中心位置,东临长江,南濒嘉陵江,与渝中区朝天门、南岸区弹子石滨江地区隔江相望,处于城市中的两江交汇口的景观密集区,南距现在的城市中心区解放碑0.5公里,西距城市副中心观音桥地区3.0公里。 其功能定位为重庆市中央商务区的商务中心区,将集中建设办公写字楼等金融商贸设施和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等市级大型公益文化设施,兼容商业、服务业居住等多种功能,是未来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

大剧院 科技馆 2、总体规划

效果图 效果图

江北嘴CBD用地规模约226公顷,总开发量约653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开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写字楼262万㎡,约占总量的48%;酒店31万㎡,约占总量的6%;文化娱乐20㎡,约占总量的4%;商业配套50㎡,约占总量的9%;居住179万㎡,约占总量的33%,建成后可容纳居住人口约5万人,安排就业15万人。 二、开发建设情况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开发主要分三阶段建设: 1、第一阶段是完成前期规划和拆迁工作 整个江北嘴的拆迁工作自2003年启动,在市、区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末完成了江北嘴片区2平方公里范围内约130余个企事业单位、1.78万户居民、8.5万人的整体搬迁任务。 拆迁前 2、第二阶段是启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 江北嘴CBD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快速推进,区内部分主干道路及水、电、气、讯等配套设施已基本形成;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等重点工程项目正加紧施工,招商楼以及特勤消防站已竣工投入使用,天主教堂也将于2008年年底投入使用,已出让地块的开发项目正进行相关审批手续。

浅谈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09物流管理乡干班:) 摘要:随着长江上游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业已经成为事关长江上游区域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发挥区域服务能力的重要产业。 本文首先对长江上游航道的分布及地理位置,航道运输完成指标、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业发展概况作阐述。然后分析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在三峡蓄水后的优势与劣势,针对物流资源、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物流企业生产力水平等制约物流业发展因素,提出为促进长江上游物流业发展,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建成信息互通的公用信息平台,降低运营成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高效物流标准管理机制,以实现物流资源整合为重点,政府加强协调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以先进物流技术为支撑,加快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业发展速度。 关键词: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三峡蓄水发展战略

引言 加快西部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江上游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腹心区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和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抓好长江上游现代物流,对于充分发挥长江水道的“黄金效益”,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长江上游大部分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水流落差大,特别是2003年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上游航运条件大为改善,水路运输得到快速发展,水运物流大通道的作用日益显著。长江上游地区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蓄水、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等重大机遇,提出“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成为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航道、港口、船舶等航运要素的高度集聚,使长江上游城市逐步成为西部地区“准沿海”城市。因此,得天独厚的优势给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产业带来蓬勃生机。 结合目前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体系,解决航运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支撑沿江社会经济发展。加快长江航运与现代物流的融合是进一步发挥水上航运比较优势、实现长江航运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航运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战略选择。

重庆江北经济定位和布局规划

江北区经济定位与布局规划 一、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 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产业发展定位则是以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和物流服务产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型和精密生产型现代制造业为骨干,以房地产、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为支撑,以总部经济集群发展为推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方向没有发生变化。 江北区的非农产业在2009年已达到99%以上,并预计在2015年达到99.8%。 2009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7%,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7%,拉动全区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上。 (一)制造业 江北区的制造业中,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电器是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江北区也着力支持物流装备、船舶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设备、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9年,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0% 1、汽车产业 2009年,江北区汽车产量30.6万辆,比上年增长71.6%,鱼嘴汽车基地加快推进发展,长安汽车产值增长了82%。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鱼嘴东部新城以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重点,抓好长安自主品牌轿车二工厂和长安新能源汽车基地项目引进工作,加快长安发动机等入驻企业建设,完成构建千亿级汽车新城战略布局。 十二五规划中,目标定为以乘用车(轿车)和商用车(重型车)为龙头,以微型车、专用车为特色,以汽车发动机、微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为重要发展方向, 2、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 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生产城市轨道车辆、牵引机车等系列产品。发展交流传动系统、列车电子控制与网络、安全监控、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配套产品, 3、电子电器制造业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四个资源层次(一)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四个资源层次(一) 摘要: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可利用资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基本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第二层次是创建美好生活基本资源,主要包括服务资源、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基本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第四层次是关键资源,主要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关键词: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资源层次;可持续发展;关键资源 Abstract:TheresourceswhichChongqingownstosupportitselftobecometheeconomiccenteroftheupperreach esoftheChangjiangriver,includefourlevels.Thefirstlevelisthebasicresourcesforliving,whichincludenatureresources,industryfoundation,andlabourforces.Thesecondlevelistheresourcesformakingagoodlylife,whichincludetheresourcesforserviceandtour,superiorityofChongqing'slocation,andthepeople'sspiritofoptimismandmakingprogressforever.Thethirdlevelisthebasicresourcesforco ntinuousdevelopment,includescienceandtechnology,peoplewithability,andenterprisers.Thefourthlevelisthekeyresources,includeadvancedideasandcircumstancewhichisinfavoroftheexertingofcreativity. Keywords:EconomicCenteratUpperReachesofYangtieRiver;Chongqing;levelsoftheresources;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resources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所谓“三中心”,就是要在长江上游形成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三个中心;“两枢纽”,就是要建成辐射西南、汇接全国的交通、通信两大枢纽;“一基地”,就是要建成中国西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 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有很多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功能各不相同,本文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基本资源;第二层次是创建美好生活基本资源;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基本资源;第四层次是关键资源。因其功能不一样,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也不一样。 一、生存基本资源 太阳光、空气、水、土地、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虽然空气的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它和太阳光一样可以归入不可耗竭资源之列。而水、土地、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生存基本资源。对重庆人民而言,工业基础也是一种生存基本资源。由于生活艰苦,自古以来,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重庆人生存的基本精神支柱。 1.保证生存的土地资源。重庆市幅员8.23万km2,地貌主要是山地(占73%)和丘陵(占20%),缓丘平坝仅占7%。2003年末,重庆市有土地面积82 2.69万hm2,其中农用地占总面积的84.43%,建设用地占6.56%,未利用地占8.91%1]。农用地主要是耕地(占28.54%)和林地(占38.78%),另外有少量园地和牧草地。2004年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城镇化水平4 3.5%2]。人均土地面积很少,约为全国人均土地面的30%。根据刘雪等3](2006)的评价,重庆市的土地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和经济安全上处于初步安全水平。对重庆市人民而言,特别对广大农村人民而言,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生存基本资源。 2.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重庆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温带的植物和植被资源,植物种类多,有6000种左右,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至少有63种,特有植物和模式标本植物47种以上。有药用植物约2000种,粮经类栽培植物100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20.98%。有脊椎野生动物600种,其中陆生野生动物500种,水生动物100多种。

重庆五大商圈分析报告

五大商圈分析 1 引言 两江通衢,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市着力强化商业设施建设规划,以主城区为突破口,打造城市中心商圈,大力发展商圈经济,发挥主城区的窗口作用,商业档次不断提升,购物消费环境快速改善,形成了以解放碑为龙头,以江北观音桥、沙坪坝三峡广场、南坪步行街、九龙坡家坪步行街为辅的五大商圈。购物中心化的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购物中心化不是经营模式的专用概念,而是倾向于揭示消费现象的一种商业地产方式,它可以是几个购物中心的聚集,也可以是其他商业业态的聚集,从城市经济的层面衡量则表现为非盈利的公共区域逐渐演变成消费场所的过程,是购物的城市中心化,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商圈的形成。目前,正大力打造都市中央商务区、区县中心商圈、城镇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业中心,已经建成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城市中心商圈16个,商业特色街96条,商业设施面积达到2750万平方米,商圈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步行街带来的聚合效应,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启了城市空间运营的新步伐。 2 “五大商圈”分析 1.1 “五大商圈”形成的历史渊源 得长江之利,四面环山,江水回绕,长期以来就是进出大西南的水上门户。1890年中英签订《条约续增专款》,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就逐渐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市的渝中区座落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城市的地理中心和政治中心。1958年,位于渝中区解放碑的商业网点约占全市的30%,市级以上主要商业机构有三分之二云集解放碑,解放碑成了人进行消费的代名词。1997 年直辖后,市政府为塑造新风貌,体现窗口作用和辐射功能,加强了一系列形象工程的建设,1997年12月27日,第一条步行街在解放碑落成,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快速在此地形成。此后,江北、沙坪坝、南岸、九龙坡、等步行街建设依次启动。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提出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并极力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随着经济的不断升温,四大副商圈与解放碑核心商圈众星拱月的格局形成,五大商圈不断发展壮大。 1.2 “五大商圈”的特点分析 1.2.1 多核分异的空间结构 是两江环抱的山城城市,以渝中半岛为主体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各个组团的中心商业逐渐聚集,形成区域性的商业中心。解放碑位于市中心区——渝中区,是全市经济、金融、信息、商贸中心。观音桥位于渝中半岛和北部地区的几何中心,是江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南坪位于市南部,商业主要集中在南岸中心、四公里、南滨路三个主要的地段。沙坪坝位于市西部,是距母城渝中区较远的一个主城区。家坪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连接南岸、渝中、沙坪坝、大渡口的重要交通通道。 1.2.2 各具特色的商圈定位

弹子石CBD规划情况

弹子石CBD规划情况 一、弹子石CBD规划情况 弹子石CBD位于百年前重庆的开埠之地,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与解放碑、江北嘴一江之隔,规划区域占地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由弹子石组团A、B、C、D、E、F、G(局部)七个标准分区组成。 弹子石CBD的规划定位历经波折。从功能上讲,弹子石最初的规划是承担解放碑CBD 和江北嘴CBD的配套服务功能,包括高级住宅、写字楼、酒店、文化设施等。畅达便捷的交通等条件,使弹子石CBD发展金融和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若单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纯配套CBD,区域内潜在的巨大价值将无法充分体现。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将弹子石打造成为一个以总部经济为标志,汇聚国内外各类大型集团、企业总部入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现代化城区,与解放碑、江北嘴遥相呼应的重庆新兴经济增长极。但这一定位一直未获市级层面定位,打造总部经济,南岸一直以己之力“单打独斗”。 2012年7月,黄奇帆市长率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南岸区调研,正式提出“弹子石、南滨路核心地段具有引进、培育金融要素市场得天独厚的条件;弹子石要加快开发建设,尽快吸引总部经济、金融要素市场等企业入驻”并写入了《关于加快推进南岸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纪要》(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2—113)”。 2013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意见》(渝府发【2013】3号),正式将弹子石CBD明确为金融核心区,“积极打造金融核心区,建设国内一流的江北嘴——解放碑——弹子石金融核心区”。目前,弹子石CBD已拥有中央商务区,金融核心区、两江四岸风貌区、十大重点开发区四块“金字招牌”。 二、区位交通优势 弹子石CBD有着非常优越的区位条件,是一个背靠南山三面临江的“半岛”,拥有12公里长的江岸线和独特的江景资源,规划拥有“四四三二”的立体交通网络,即大佛寺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寸滩大桥、黄桷沱大桥“四桥”,腾龙大道、沿江南滨路、机场快速路和内环快速路“四路”,南山隧道、慈母山隧道、两江隧道“三隧道”,轨道环线、11号线“两轻轨”贯穿其中,将弹子石CBD与解放碑、江北CBD连为一体,是属于极具投资价值,展示企业品牌形象的产业高地 三、弹子石CBD整体建设情况 自2003年被确定为重庆中央商务区后,弹子石CBD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车道。截止2012年,区域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引进出版集团、能投集团等29家知名企业入驻,各类开发建设项目18个;已建市政道路约16公里(占总体三分之一),总部经济、文化娱乐、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已建在建约400万平方米(占总体三分之一)。朝天门长江大桥桥头,14幢总部经济高规格写字楼即将拔地而起,建成后将展现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挑战迎面而来。当代世界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竞争。有句流传甚广的话叫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侧面的反应出了一个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人才、人才、教育等重要性。 文革中,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被破坏的一塌糊涂,据相关部门统计,单单在经济上的损失就高达了5000亿人民币。战后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都一样面临着崩溃的问题。但是中国在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错误的政策中,到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听不不止,甚至倒退。反观日本战后经济不断发展,在七八时年代就已经是全球的经济大国,甚至一段时间超过了美国。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他以极大的魄力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遗毒影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的建设中国的基本方针并付诸行动。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着这个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可以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巩

固和发张了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和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实力的综合展示,从大到经济政治文化军师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可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展示。在教育领域,要投入大笔资金以保障我国的教育文化建设,医疗、国家基础建设等等一系列,都需要经济建设来保障支持发展。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提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我们不否认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但是很小,要发展经济,能更好的保障我国的国防。 不可否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影响使我国社会意识出现了方向性的变化。很大一批人误解为了就是一切以钱为重,拜金主义抬头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是靠科技的发展和掠夺两条途径,我们未曾对外掠夺,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科技,远远比不上国外的科技发展,在很大一部分上只是在模仿国外的科技。一些如电脑汽车家电等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中,赚的钱也只是为他们做了嫁衣,但是相当一部分的社会财富被一小群富人掌控,这一小群在邓小平的设想中,是先富起来的人,要带动后来人一起富裕。但是这群先富起来的人,并未这样做,他们选择的是富裕后千方百计的巩固扩展着自己的财富,导致了社会的分配不均,社会矛盾突出。黄赌毒在中国的大地上猖狂发展着,国民素质下降。这都是经济发展的导致的问题,要减轻问题带来的矛盾,只有用经济发展的利剑,统筹城乡发展,平衡东西部,城市与农村间、区域间的发展,逐步去解决。 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说明国家已经看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凸显的

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会展现出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均属于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世人瞩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体制的弊端、法制体系的不完善、文化建设的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的进步应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还包括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等。

在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精神文明标兵”。为庆祝党的九十华诞,举国上下也掀起了唱红歌的热潮,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正义记者锒铛入狱”凸显了法制体系的不完善;“药家鑫事件”凸显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小悦悦事件”凸显了国人价值观,道德取向的迷失,这些事情的发生也决不是偶然或个案。在国内被受冷落的老祖宗:孔子,在世界多国却被奉为“圣人”,倍受敬仰和推崇,很多国家都设有孔子学院,宣导东方文化和儒家思想,就连韩国都会举国上下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而我们呢?在我们“湘鄂争楚”之时,韩国却在申请“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过了几千年的节日,只知道吃粽子、划龙舟,而我们的节日却将成为别国的遗产,可见别人多麽重视,而我们多麽纠结。儒家思想多被我们曲解和误读。我们传承了多少儒家思想?又有几所学校开设了国学课程?就连我们几代人的精神楷模雷锋也难逃厄运,居然也被另类为不伦不类的“雷锋侠”。传统的精神文化被搞怪所取代,网络文化垃圾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去宣导传统文化,不去弘扬社会正气,不去打击恶俗势力,如何能扭转现状?没有强大的精神和完备的法制作后盾和依托,如何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进步?有专家称我们是一代不如一代,这决不是空穴来风或者危言耸听。美国之所以强大,那是因为它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和强大的美国精神。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认真解决,它势必会愈演愈烈,最后必将影响到发展的大好形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