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则与道德的关系

规则与道德的关系

规则与道德的关系

规则的制定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没有道德何来规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了道德国家会肮脏,没有了规则国家也会肮脏。一开始本没有规则,人们认识到某些事情这样做是对的或这样做是错的,这样做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才制定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胡适先生说,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国家,对此我不敢苟同。就像汶川地震人们捐钱捐物,自发的组织救援队,就像武汉洪水,酒店免费提供住宿,这些善举所谓的规则并要求人们去做,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呼唤人们去做这些事情。如果只讲规则不谈道德,那么就不会有善意的捐助,这样才是没有人情味的,国家才是肮脏的。道德是必须拥有的,没有道德,只有规则,人就会设法只做规则规定的事情,而不考虑他人,没有人情味。儒家讲究仁智礼义信,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那么这个国家便是干净的,可现实是总有人不遵守这些道德,所以只好用规则来约束他或她,国家因为缺少道德而变得肮脏,就像地沟油,苏丹红,规则规定了不许使用,但却有人还在使用,这便是因为缺少道德才昧着良心做事情,如果他们内心遵守的话,他们在开始行动之前良心就会受到谴责就不会在继续下去了。因此我的观点是规则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道德是基石,规则是保证道德的强制力。

我身边的道德模范心得体会

我身边的道德模范心得体会 每一个道德模范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我市树立了一批被人民认可的道德典型,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他们平凡得就如身边的你我他。就是这些平凡的人,在他们平凡的人生中,对待自己的工作鞠躬尽瘁,对周围的人甚至陌生的人无私奉献。他们把平凡谱写成了不平凡,从平民英雄上升到我们心中的道德楷模。 故事汇上,王三乐的同事康孝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王三乐30余年来,潜心钻研医术,热心为乡亲看病;放弃自己的诊所,专心关心下一代;乐于助学助教,资助贫困学生;先后被评为“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和“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 电视专题片“铁血警察常献忠”,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巩义市公安局副局长常献忠勇抓歹徒、英勇负伤;一心为公,热爱群众;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动人故事。 家住竹林镇被评为“中国孝老敬亲之星”的张粉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孝敬公婆、照顾家人;帮助邻里,助人为乐的平凡故事,使在场的观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 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巩义市小关镇山怀村村民张芬仙,用山里人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照顾自己三个傻小叔子的感人故事。伴随着她的娓娓讲述,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所

有观众,看着电视片记录的她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场的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刘绪通是郑州市首届道德模范,也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成长起来的远近闻名的企业家,是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村村委主任。他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为群众办福利;支助贫困学生,捐资建敬老院,出资为群众办好事的事迹,深深打动了现场每位观众的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传人尚继业和他的徒弟,用河洛大鼓说唱的方式,热情赞颂了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可山一心为民,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感人事迹,还原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高大形象。 吴新军、武劲风、刘红刚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群体,电视专题片用纪实的手法,真实记录了英雄群体勇救落水青年、英雄吴新军至今下落不明的英勇事迹和吴新军家人不向组织伸手的高风亮节,他们的英勇事迹,为全市人民树立了楷模。 看完以后,我深深地被这些道德文明模范人物朴实亲切、生动感人的先进事迹所打动,在今后的工作里,我会积极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广泛宣传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做好事、多行善举,用道德力量共同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坚持不懈开展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为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对于义的解释,古代以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接下来搜集了关于义的名人故事,欢迎查看,希望帮助本次课题。 1、《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管鲍之交》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已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

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4、《汉武帝深明大义》 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汉武帝口渴了,想讨点水喝。店主人脑袋一扬,没好气地说:“我这里没有水,只有尿!”说完,就偷偷溜出店门,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袭击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个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计,连忙跟了出来,好言相劝说:“我看他们不像盗贼,那领头的倒像个贵公子。你千万不能轻举妄动,错伤好人。”店主人有些犹豫了,妻子乘机把他拉回屋里,花言巧语地劝他喝起酒来。不大一会儿,店主人就被灌了个烂醉。于是,女主人又是杀鸡,又是宰羊,摆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道德故事三分钟演讲稿

道德故事三分钟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来时的路上我还在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忧患、历经磨难而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友好与信任,那是因为 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文明道德的国度;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多民 族的融合、平等相处、和谐友善、社会稳定,那是因为中国的社会 是文明进步、道德相随的社会;中国的家庭之所以能亲情融融、和谐 和美,那是因为中国的家庭是继承文明传统,讲究道德观念的家庭。 古往今来,多少光辉的道德典范、道德楷模令人钦敬——报效祖国、廉洁奉公、热爱事业和家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许许多多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时刻激励着生活在现实 中的人们。一曲《正气歌》,张扬了文天祥的高尚气节;一首《满江红》,闪亮了岳飞的爱国肝胆;一篇《松树的风格》,彰显出革命者 陶铸卓越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一本《驻藏日记》,洋溢出孔繁 森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这都是高尚道德的闪光,这都是盛开的 道德之花! 道德是生活的阳光。我们从《辞海》、《辞源》寻求“道德”的内涵,我们从它的内涵去了解她的外延,我们清楚了“道德”派生 出的许多新概念:把美好的品德称“美德”,把善良的德行称“贤德”,把多行善事称“积德”,把知恩图报称“报德”,把公共道 德称“公德”,把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称“同心同德”,等等, 这些时常挂在我们嘴边的词语无时不在启示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时以道德为鉴去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做到思无邪、行无过,不偏不倚、堂堂正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 是社会的一名成员,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从自我做起,严以律己、修 正自身,做道德模范,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文明和谐,我们的生活将 更加幸福美满。在这方面有许多光辉群体和个人在昭示我们、激励 我们:革命烈士、战斗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十佳标

征文 我身边的德育小故事

我身边的德育小故事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这句话出自于陶行知。这句话简单的说也就是做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果没有了道德,即使你再有本事也没有用。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其实,道德就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名叫《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写了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义。每当我一读到这篇文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小姑娘……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餐,我提着满满一大袋的垃圾走下楼,哎,楼下左侧的垃圾桶又堆满了,真气人!向左走,我就能快速地摆脱那袋讨厌的垃圾,但这样一定会给环卫工人增加负担;向右走,我还要再走一段路,这样,我的脚又要受苦。怎么办呢?我看看左边的垃圾桶,又看看右边的垃圾桶,最后又看了看自己被垃圾袋勒红的手,显然是向左走更合适,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向右边的垃圾桶走去。 我正想把垃圾扔下走人,突然,一阵说话声传入了我的耳朵:“哎呀!你扔这儿就可以了,不需要跑那么远的!”“不嘛不嘛,我就要扔这尔!你看那边都没地方了!”我转身一看,原来是一对母女为一个牛奶盒在争执。那个小姑娘大概四、五岁的样子,长得胖乎乎的,两

只羊角辫一甩一甩的,好不可爱!“哎呀,快走吧!”哪位妈妈夺过小棍爱国手上的牛奶盒,一下子扔到地上,“我们还有事呢!”“不行!”小姑娘捡起牛奶盒,“老师说过了,不能乱扔垃圾!”说完,走到右边的垃圾桶前,踮起脚尖,带着甜甜的笑容,把牛奶盒扔进了垃圾桶,然后,蹦蹦跳跳地回到妈妈身边,牵起妈妈的手,走了。我看着小姑娘的背影,一种感动和羞愧涌上心头看看别人小朋友,再看看自己,连5岁的小朋友都知道不能乱扔垃圾,那我做不到?我心里这样想着,提着垃圾,向右边走去……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却显现出了一个人的纯洁心灵和道德 修养。 道德的大楼要靠每一个人来建筑,与其整天嘴上挂着道德,还不 如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给他们让个座;在路上有人问路,捎点一下;看到有人拉车,去帮忙推一下……虽然这些都只是一些举手投足的小事,却充分的体现了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一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有涵养的人吧! ——六(4)班陈严江玙

(部编版)2018年道德与法治八上第2课时_遵守规则

第2课时遵守规则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难点:维护社会规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先观看视频,再谈谈感受。 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的效果必然大大折扣,规则就会形同虚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2课时:遵守规则。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活动一:打手机的“自由”(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候车室打手机”引发争执这一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感悟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 1.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讨论回答) 2.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 提示: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总结:打手机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在公共场所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与别的人和事有关联,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活动二:我的自由谁做主(多媒体链接视频——挡车门阻碍高铁发车) 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据了解,目前铁路公安已介入调查处理。 1.观看视频,谈谈感受。 2.为什么阻止高铁发车,看似是在行使权利,最后却受到调查? 提示:挡车门阻止火车启动,损害了整列火车上乘客的利益,他们的自由和权利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权利基础上的,因此不应当受到保护。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强行拦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的经历?结果如何?(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目标导学二:自觉遵守规则 1.学生阅读教材P28“探究与分享” 2.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 提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3.你认为如何形成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我身边的道德法律故事.doc王浩

我身边的道德法律故事 涞水求成中学55班王浩 今天,我在家里正和妈妈谈论我在学校发生的事。 有一天中午,我在学校商店买东西,看到地上有10元钱,便连忙捡起。下午,我把钱交到了“德育处”,以便施主能够尽快找到。 妈妈反对了我的做法,她认为:不偷不抢,守法捡到的钱,就是自己的,自己有权花掉。我对妈妈的态度是极其反对的。首先,做人要有好的品质。其次,如果找不到钱,丢钱的人该多着急、多伤心啊!虽然这钱我有权花掉,但从本质上来说,这钱是别人的。没经允许花别人的钱,岂不也是犯罪吗?政治老师教育过我们:身为中学生,要有好的思想,要追求高雅的生活。我认为,我做的很对。不仅让失主因找到钱而高兴,自己也因帮助别人而高兴。妈妈笑了,她说:“我的道德观念竟不如我儿子,但我对我儿子能有这样高尚的品质而感到骄傲!不错······”就剩下的这半个小时里,她脸上依旧挂着笑容,嘴里还不停的说着:“不错······我的儿子······” 一会儿,妈妈又走到我身边,又和我谈论了一个事。 那是上上个学月,我因为集会而把饭卡、水卡、澡票弄丢了。下午,我便用饭卡里的10元钱补回了一张卡。后来发现,我的卡里少了30元。除去我补卡花的10元,捡到我卡的那个同学还贪婪的花了20元。学校限制一天就能刷20元,害得我那一整天都饿着肚子。 发现饭卡丢后,我用我“侦探”的头脑找了楼道、后操场、德育处甚至厕所,都一无所获。补卡后,我知道我卡里被刷了20元后,我伤心了一个晚上,甚至第二天上午,我还闷闷不乐。并不是因为我心疼钱,而是因为我为那个花我钱的人而叹息。 补卡后,我竟咒骂了那个刷我卡的、抢我水卡、澡票的人三个小时。我恨他,因为他的道德品质低下;明知不是自己的,却仍花的那么安心。这种人的品质低下,如果不改,将来到了社会上,做一个小偷、强盗,得给别人带来多大影响? 妈妈理直气壮的说:“你看,大多数人的品质都不好。丢了钱,你捡到了,替他们那些失主考虑,理解他们,并把钱还给了他们;而他们呢?捡到你的东西,还给你了吗?替你考虑了吗?我猜,他们连想都没想,你丢东西后那着急的样子和失落的表情······” 妈妈想用这个实例来“攻击”我,他想告诉我的是:现在的社会都是黑暗的,没有必要去为别人做好事,因为别人的心,都是黑暗的。

中国古代经典道德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道德故事 泰伯采药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

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的联系与区别 一、概念简析: 法律规则:是实质上基于社会公认,形式上来自于一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 道德规则:是发自内心的怜悯心、爱心等利他心理的支配下,对外在行为作出群体性评价,所形成的行为规则。 二、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的联系 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作为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其都从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作为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偏倚。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相互渗透。在法律规则体系中诸多法律规则都贯穿着道德的精神,一些法律规则直接根据道德规则来制定,或者说该法律规则就是一定道德规则的法律化,例如,前不久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该法律条文其本身就是对“晚辈要尊老、敬老”该道德规则的一种法律阐释,在背后的精神或者初衷上二者并无二致。而许多的道德规则其内容又是从法律规则中汲取的,例如,美国的德沃金教授曾提出的“守法是不是一种道德义务”的辩题在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持肯定回答者不在少数。尤其,在价值层面上,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难以割舍。 (二)相互转化。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三)相互制约。道德规则通过正当性评价,推动和引导法律规则的废、立、改及实施,其是法律规则的有益补充。法律规则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规则。没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我身边的师德小故事[1]

我身边的师德小故事 何为师德?百度百科中是这样阐述的:师德既教师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合的道德观点、情操和品质。 在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与师德相匹配的教师——张老师。张老师她没什么豪言壮语,也没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但从她身上我却看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优良品质。张老师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人,很少严厉地批评过谁,她性格非常温和,说话总是很温柔的,就连批评孩子的口气都柔柔的,但调皮的孩子听了也会难过的掉下眼泪,因为他们知道张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 张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就算是随堂课她也精心准备,研究教材,制作课件这样的过程对于她来说是稀松平常的。因为只有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张老师常说:“一二年级是小朋友思维水平理应被发掘的时候,教师有责任协助他们开发思维水平”。就是这样的观点让她加倍努力,为了学生潜心研究。特别是当她要上一节公开课时,她都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思考,为了那短短40分钟里上得有效,促动学生获得发展。张老师确定课题后就先研究教材及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并自己制作课件,每天思考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想到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就修改教案与课件,在思考中持续完善教学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地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她所说的“对得起学生”。 这就是张老师,一个爱学生,钻研教学的好老师,她的课堂永远是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即时生成,跟着学生的思维教学,促动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好的发展。我想,这样的教师是有师德风范的教师,是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并能实行准确引导学生的教师,我理应努力学习这样的师德品质,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学生。

道德小故事

道德小故事 草与秧苗 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人归来,一见大怒,愤愤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秧苗?”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啊。” 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故事感悟: 帮助别人要帮得恰到好处。 改变思维 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业业绩开始停滞下来。 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上,总裁许诺,谁能想出解决办法,重奖10万元。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字条,总裁看完,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他。 这张字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习惯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如果开口增大,那么

每天牙膏的消费量也必将大幅度增加。 公司立即改变包装,第二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故事感悟: 只要你把心径增加一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任何变化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弟兄俩就商量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弟兄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去扫阳光了。 等到他们把他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故事感悟: 只要把封闭的心门敞开,哪怕只露出一点缝隙,你就立即能感受到无尽的光明和温暖。

道德与规则的作文素材

道德与规则的作文素材 命题回顾: 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 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 得抄袭。 1764 年的一天深夜, 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珍藏馆) 。 在大火前,一名学生违规把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的 书带出了馆外,打算在宿舍阅读。 第二天当他意识到自己从珍藏馆带出的那本书, 已是珍藏馆唯一存世的书的 时候,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最终,他敲开了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感谢了他, 然后下令把他开除出校。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 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这是他们的行 事态度。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典型的故事型(事例型)新材料作文 。一般而言,故事型(事例型)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弄清故事(事例)中包含 的事理, 从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寻找立意角度。 材料理解的落脚点是最后两句 话:“‘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是他们的 行事态度。”将书归还给学校,体现了该生良好的品质,校长“感谢了他”,体 现了校长对其道德的肯定,但因为该生违反了校规,这是不可宽恕的。所以“下 令把他开除出校”, 这种行事态度体现了对规则的恪守和捍卫, 制度比道德更可 靠, 是校规确保了哈佛大学的发展壮大。 所以学生可以围绕“规则制度高于一切, 不容违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用规则守望公平正义” “让‘下不为例’走开”等角度来立意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而且学生也有话 可说。另一方面,从规则和道德的关系入手,强调坚守规则不能忽视道德,通过 道德来让规则的执行更加充满温情, 让道德引领人们自觉地遵守规则等来谈也未 尝不可,但贵在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身边的道德故事

发光的Angel 前几天看到一份报纸,上面的一幅图片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女孩的半身照。背景是一张放在墙角的单人床,床上铺着一张花格床单,旁边的柜子上摆着几样简单的小物件。女孩就站在旁边,面带微笑。照片右边对女孩的大概描述是:某某某,21岁,某某大学大二学生。在检查出自己患了尿毒症后,这位平凡的女孩惊愕了好久。然后,她毅然决定得在器官捐献书上签了字,捐出了她身上功能尚好的所有器官。她还送给那些将要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们一句话“素未谋面,好好活着。’’ 如果说这个女生是一位大学生,懂的生命的意义,那么接下来的这位老人会更好的向大家阐释善良的意义。 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婆婆。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从半个世纪的贫苦生活中一步步踏过来,迎接她的却是狰狞的肺癌。她只能投降。从医院回来,老人听说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还可以捐出去,就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这对生活在她周围的村民来说是万万要不得的,几个儿女无论如何不答应,他们不想老人辛苦了一生,最终还不能完整的去天堂。老人却安慰大家:“没事,我活了这么久,能在入土之前救一个人,也算没白活。”最终,老人的眼角膜捐献成功。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想:用什么可以更好的描述“传统美德”这个东西,现在我才明白,根本就不用找,它就在我身边。我忽然觉得他们像一只只带着光环的天使,微笑着,特别美丽。 明星的表演有绚丽的舞台灯光做背景;皎洁的月光有澄澈的星空做背景;而我们平民大众则有这些发光的天使们做背景。一开始大家都是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凡人,瞬间就绽放出金灿灿的光芒,让人惊叹不已,感动不已。我为这些天使们而自豪!我为这个充满感动,充满奇迹的社会而自豪! 我爱这些发光的angels!

道德小故事

道德小故事 车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五颜六色的伞把雨天的世界装点得别有一番yun味。公交车上的人们都懒洋洋的,安静的气fen使人发困,但没多久就被打破了。随着一声响亮的开门声,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车门前,不知是因为下雨天人多,还是到了繁忙的街区,门一开,大批的人涌上了公交车,几个年轻的小伙,身子轻轻一挤,三步并作两步抢先跃上了公交车,后面紧跟的人口中骂骂咧咧,但随即也上了公交车,很快,座位就全被坐满了,最后上来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一手吃力地抓着扶栏,一手拖着一个大袋子,气喘吁吁地爬了上来,因为没有位置,她只能靠在我们座位附近的栏杆上。不一会儿,车开动了,坐在我身边的表妹却起身,抓着扶手,轻轻地对她说:“奶奶,你坐吧!”不知怎么,我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那位老奶奶也愣了一下,随即充满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小姑娘,你真好!”然后靠到座位旁,慢慢地坐了下来,她又对我妹妹说:“小姑娘,真不好意思,我就坐一站,下一站就下去了!”妹妹摆摆手说:“没事儿的,奶奶,我站着不累的,你坐吧。”时间过得真快,下一站到了,老奶奶轻轻起身,笑着对我妹妹说:“你真好!”然后拎着她的大袋子慢慢地下了公交车,这站一次性下了好多人,公交车上又恢复了之前的宁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车窗外,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灿烂的阳光透过车窗投射了进来,温暖了车内所有人,也照亮了我妹妹那颗乐于助人的心。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我妹妹那样,时刻拥有一颗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心,那在道德的人间还会有“雨天”吗? 跟大家分亨一条安全小常识: 骑自行车时,不要骑速过快,要小心避让,要骑在自行车道上。未满十二岁的,不可以骑自行车上路。

规则是道德的底线

规则是道德的底线 时间:2019-11-12 13:23:00 | 作者:林潇晗 一场大火将哈佛大学图书珍藏馆烧毁,一名学生将自己违规带出珍藏馆的典籍交还给校长,而校长收到这唯一存世的书,感谢了这名学生后将其开除。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实则是合情且合理的。 规则是最基础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 也许有人会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不从轻处理这名学生呢?诚然,该学生偶然保留了珍贵的书籍,可以说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但是,如果仅因他违规带出的书具有特殊价值,便忽视规则,予以特权,不免草率而不公。或许他在“是否交还书籍”这一心理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坦诚负责的一面。但事件的主体是他将书籍带出了珍藏馆——有了“违规带书”这一行为,才有后续发展。他违规在先,悔过在后,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他的“违规”是绝无争议的,而使他对此行为负相应的责任,也是无关道德倾向的独立判断。遵守了规则,方可谈道德。 “悬镜而知平,设规而知圆。”高尚的道德需要高度的自律,而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保持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形成规则主导的“他律”,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假设这位校长没有处罚学生,或许使诚实、知错就改的精神得到了认可,却在无形之中,对破坏校规实施了静默的放任自流。有第一例,便有第二例。这一次因为图书的珍贵与坦白的可贵,下一次就会有其他不按校规处理的理由——久而久之,“无罪”的准入线越来越低,规则便失去了约束力,其意义也不复存在。将学生开除出校或许使他正确的认识为他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但处罚是应当的,逃避带来一时的免责才是于道德不容。只有在特例上也严格处理,才能巩固规则的普适性,减少日后绝对性的违规。如此看来,缺少了规则,如何体现道德呢? 在生活中,法律便是一种普遍的规则,难道我们并不把“守法”当作一种值得宣扬的美德吗?对于具有无穷欲望的人类来说,道德的确是伟大的进步——它抑制了我们心底盲目的利己主义,使我们更团结地迈进而不受过多干扰。但道德是太过宽泛的概念,只有通过规则将其具象化,才会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声音。当这两者相悖时,并不是因为产生了对立,而是我们在看待同一件事时,看到了其中的两面性,再用道德的基础与进阶分别评判。 “天下之事,不难于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既然确立了规则作为道德的底线,就应切实遵守,在必要的标准衡量过后,才由人性的光辉给予悲悯的温暖,共话道德之美。

让道德与规则并行

让道德与规则并行 2018-11-1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道德就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却用规则作为人们与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历史的列车运转到了今日,我认为,应让道德与规则并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以道德着称的文明国度。 古时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和今天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条,正因如此,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 西方文明虽不及中国文明博大精深,但其规则意识则为世人所褒扬。 有些西方国家在建国之初,就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和许多法律规则,西方人也形成了浓厚的遵守法规的氛围。 一次,几名中国学生到加拿大体验生活。 当他们同加拿大同学一起去餐厅吃饭时,中国学生看到学生打饭窗口前拍着长长的队伍,而教师打饭窗口前却空无一人。 于是,他们很快跑到了教师打饭窗口前,早早的盛到了饭,而加拿大学生却仍排着队等待。 有人问加拿大学生为什么不到教室窗口盛饭,加拿大学生说是学校校规有规定,学生不能到教室窗口去打饭。 在他们看来,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几十万,学校规定学生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得外借,若违反规定,一律开除。 一名学生曾偷偷把一本书偷偷带出了图书馆。 后来一场大火把图书馆的藏书都烧毁了,那名学生意识到他手中的书本是唯一的幸存品,于是他把它交给了学校。 学校非常感谢他,接受了书本,却把他开除了。 因为他违反了校规。 他们大规则看得高于一切,违反了校规就是失去了道德。 由此看来,我们在保留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同时,还要接受西方文明的规则意识。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规则是紧密相联的。 如果说规则是人的骨骼,那么道德就是血和肉,这二者合一才能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没有规则的社会,将十分混乱;没有道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整个社会将失去安全感。 道德与规则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道德,才会遵守规则;遵守了规则,才会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让道德与规则并行吧!柳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一:星照不轩

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 导读: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篇一: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篇二: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

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篇三:姜肱大被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 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 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关于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 1.古代关于道德的格言 2.古代经典小故事 3.关于古代的言情小故事 4.中国古代关于道德的名言

关于规则和道德的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5篇

关于规则和道德的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5篇 规则,是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同样的,道德修养也是我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规则和道德的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望对你有所帮助! 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矩和道德之间,哈佛毅然选择了规矩,开除了那个学生。 或许有人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未免太过刻板,太过不近人情。古人说:“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个学生能归还图书,是应该表扬的。但我想说:“不以一德掩大眚”。人应该在规则的框架里,再谈美德,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是社会的底线,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准则,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评判,让道德占领人性的制高点,而让法律、规则屈尊其后,必然会导致良知的泛滥,一切公正、公平亦将不复存在。对于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坏事的人,只有法律、规则能予以最公正的审判! 规则是高悬于我们头顶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剑,它以最为公平而肃穆的目光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裁断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难以克制心中的欲望,试图触碰并打开潘多拉魔盒时,锋利的剑刃便虎视眈眈,令我们胆怯却步,远离堕落。 《简爱》中有言:“人们死后,每个人的灵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单是上帝,规则面前亦是如此。无论是穷凶极恶还是盗亦

有道,规则会以最严苛的目光透视违规者的内心深处,冷漠,公正,不带有分毫私心。规则是公正与和平最为冷酷而称职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时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奋不顾身拯救了七名同学,一时间成为人人赞誉的对象,全国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英雄已堕落成一个诈骗犯,让他一生的光环消失殆尽,做了错事也迎来了法律的审判。不能否认,雷楚年的义举带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可是再多的感动也不能抹去他欺诈的事实。法律的正义不会被他曾经的壮举而蒙蔽,法律会对他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法律、规则依据道德修订,是道德的体现。触犯法律、规则,是对道德的亵渎。那些妄图以道德之名行触犯规则之实的行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违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们也不能让规则的天平在道德的影响下摇摆。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学校长陈玉露在毕业典礼上劝导学生:“人大学子应身怀为民立命之道,抓紧规则这一准绳,守护信仰,守护规则。”莫让道德绑架规则,我们应该守护好规则这一社会准绳,以我们的行动,给社会带来一种正义的风气,让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规则的量尺,规划自己行为的边界,规划自己心灵不可逾越的范围! 【点评】文章立意紧扣材料,论据典型,论证具体深入,事理通透。而且人们常说“文好题一半”,本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莫用道德绑架规则”不仅鲜明地揭示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而且表达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发生在我身边的道德故事

发生在我身边的道德故事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演绎着大大小小道德故事。我也曾经历过一些道德故事,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贝壳,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妈妈到市场买菜,有一车绿油油的小青菜吸引了妈妈的目光,我们来到车前,妈妈弯腰买菜,我在旁边等她。忽然,我发现妈妈身旁的一个阿姨在付钱时不小心掉了十元钱,她一点也没感觉到。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发现了。她走过来,用脚踩住钱,蹲下来,假装在系鞋带,刚把钱拾起来时,就听见一个小女孩大声说:“阿姨,你钱掉了。”当丢钱阿姨正疑惑得看着地面时,小姑娘指着中年妇女说:“阿姨,你钱掉了,是这位阿姨帮你捡起来的。”中年妇女的脸通红通红,只见她把拾到手里的钱递给丢钱的阿姨,甩头走开了。这短短一幕让我意识到:这小小十元钱,在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心中位置是多么不同啊。小女孩一定知道,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绝对不可以拿的。 记得还有一次,在放学回家路上,我看见一位老人,弓着身子吃力得骑着一辆装满蔬菜得三轮车。那是一段上坡路,路很陡,老人骑得很费劲。尽管他竭尽全力,车子仍像蜗牛一样慢悠悠地向前移动,甚至将要滑下来。这时,他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眼看他力不从心,我急忙跑过去,帮他推车。老人顿时感到轻松了一些,三轮车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爬上了坡。我脸上也憋得红红的。老人转过头来,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上

学呀?”我抹着脸上的汗水自豪地说:“我叫少先队员。”老人笑了,我也笑了,天边晚霞也笑了。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虽然平凡,却不能忽视,就像《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父亲讲得那样,“道德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我要向钓鱼的孩子那样,做一个有道德有志气的人。 小公民道德“三字经” 小公民,仔细听:讲道德,三字经。每一句,铭在心。 爱国篇 泱泱大,咱中华。丝绸路,通天下。民族亲,手足情。 五十六,大家庭。华夏裔,早文明。孔孟学,博而精。 江山娇,民自豪,英雄辈,竞折腰。郑成功,收台湾。 林则徐,销鸦片。芦沟桥,枪声响,群情愤,斗志昂。 台儿庄,歼敌顽。平型关,敌胆寒。继传统,赤子心。 留丹心,照汗青。 爱乡篇 山阳县,淮安府。镇淮楼,声名著。勺湖美,赛珍珠。 古枚里,承恩居。韩侯祠,游人驻。谈豪杰,不胜数。 周总理,号翔宇,凌云志,主沉浮。故乡人,永缅怀。

(完整版)道德小故事

又是一年果香时 溧阳市实验初中八(4)班陈子诺 在一个苍翠的山坡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 正午的阳光把每一片叶子照得射出油绿的光来,红艳的苹果挂在枝头,鹅黄梨子,黄中带青的柑橘,还有在阳光下仿佛能渗出汁的水蜜桃,在果园里以一种旺盛的姿态生长着,它们汲取着养料,吮吸甘露,沐浴阳光,努力使自己更鲜艳饱满。果园里弥漫着淡而清新的果香,静得连果树的拔节都似乎可以听见。 这座果园属于刘老伯,黝黑的面孔,一笑露出两个憨厚的板牙,穿几件洗得发白的衣服,布鞋上点着一圈泥渍,他对果树呵护至极,仿佛这些树就是他的子女一样。他每天披星戴月地伺弄果树,浇水、剪叶、除草、培植小树苗,就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为了这个果园,小学都没毕业的他甚至都买了本插图书。无奈的是,他的水果不仅不鲜亮,口感也不怎么好,根本没有隔壁果园里的果子那么招人喜欢。原因也很简单,他从来不施化肥,而隔壁果园的化肥不仅施的多,有几样还超出了国家标准。每年到了水果收获季节,看人家施化肥的水果格外硕大和鲜艳,自己的却还很小,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 终于,在一个阴沉的午后,山坡来了一个年轻人,向他推荐一种化肥,据说效果神奇,种出的水果极为大而且鲜艳。他疑迟着,看了看自己的的果园,在大朵大朵的积雨云下,果子藏在树叶里边,看起来小的可怜。他想起了卧病在床的老伴,因为没钱进不了医院;去年刚考上大学的儿子,欠了政府一大笔贷款,儿子腊黄的脸不停地在老伯脑海里晃荡。他多么想接过这能改变一家命运的“神奇之肥”啊!他茫然地望着果园,在厚重的云朵下,果树林甜蜜而清澈的果香交织着风的气息,被叶子沙沙地摇散开,风吹树叶的声音回响在果园里,似一声又一声沉重、缓慢的叹息。 刘老伯摇头了,是呀,他知道自己一辈子勤勤恳恳,本本份份,端着一颗善良的心找饭吃,可不能为了多挣钱,灭了咱庄稼人的良心。每到金秋十月,虽然自家园子里来采摘果子的人并不多。但是刘老伯总能在他们脸上看到一份信任,看到城里娃子摘了果子没有洗,就连皮吃,穿着鲜亮的年轻妈妈不但不没有制止,还微笑着叫孩子多吃点。刘老伯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娃儿,咱苦就苦些吧,做人就要像咱家的果子,实实在在,放心。”刘老伯拍拍果树自言自语道。 又是一年果香四溢时,刘老伯的果园里传来了阵阵笑声,多像一口咬下去的果子,嘎嘣脆! 指导老师:邹启燕 一个孤独寂寞的老人 溧阳市实验初中八(4)班吕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窗外朔风惊雷,雨落如顷,碧液池畔,垂杨匝地,邂逅菡萏,残败荡漾。面前老人骨瘦如柴的背影仿佛是雨中一道刺眼的风景线,在我眼前渐行渐远。

道德和规则哪个重要

□即时评论 道德和规则哪个重要? 涂涂 谁要说交通“无章可循”,肯定有人跟他急——那么厚厚的交通规则呢。可话说回来,规则不可能自己从书上走到车流人流里去,它必须由人来执行:而“人心都是肉长的”,出现些许偏差,或许不应该奇怪。“以罚代管”也好,“罚了不管”也罢,花样实在不少。 想想看,有些人专门猫在僻静地儿,等人违规再开罚单,是不是很恐怖?如果再进一步,搞出一个什么“执法经济”花活儿来,所谓“规则”,就只能成为一种摆设了。 按照一位长期从事现代化研究的上海学者曹锦清的说法,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社中的“人情交易”,往往顺畅地渗透到现代组织的“市场交易”中去。在这种渗透中,市场经济中基于平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无情”秩序,一样会充满不平等的“人情味儿”。 可见,完全依靠严格的规则,建立起畅通的秩序,很难。 那么,强调道德怎么样?道德是好东西,古圣贤所谓的“无为而治”,往往就是靠道德教化,贯彻其统治设想,所谓“以身则之”。在一种普遍的道德气氛下,偶人越轨者,也很难突破这个“无物之阵”,最终还是回归到众人的规范上去。而且,提倡道德还有一个大大的好处,那就是节省成本。 但问题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与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道德荣誉前所未有的失落了。或者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文明、法治手普及,人们发现,在道德和法律之间,还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这种不确定性,两样也意味着诸多可能性与多种选择。选择一多,道德约束减弱便是无可如何的事情了。 更何况,凡事依靠道德自律、道德示范,也缺乏可操作性。别人都闯红灯,在上的特权者往往不愿受规范的约束,为什么我要老老实实呆着?没准儿,后边的人儿还嫌我挡道了呢。 于是,问题仍然回到“人情素质”上。 在交通这件事情上,所有交通参与者都在指责“人的素质差”,都在抱怨管理部门处罚力度不够,又都有在犯规后四处找人疏通关系——可见,“人的素质”更多时候充当的是“出气包”的角色。 那么,参与者能否在统一规则指导下互相达成谅解,真的“提高素质”?恐怕核心问题仍在于约束大家都守规矩,并且提高不宁规矩的成本;当然,还要通过道德营造一种公平执法的环境,更不能留下缺口,突破的缺口抑或是借口一但找到,往往会唤起更多人的突破冲动,蜂拥而至的人流会将规矩之网冲成破鱼网。比如,某些并不十分必要的警车开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