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

我向来对中国历史总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因此,寒假看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但是,我读起来却磕磕绊绊,困难重重,总没有一种顺畅淋漓的感觉,很多的观点论述也没有非常透彻的理解。

在名为《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大凡学习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到具体的每个细节。

对于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即是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这与教科书上的简单的概述法有所不同。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

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为何自然科学没有首先产生于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明朝末年产生的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是否真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而随着1644年清军入关导致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黄仁宇作出了宏观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从古代到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根本没有形成以数目字管理的制度。当一个国家尚不能用数目字管理时,君主立宪不可能成为事实。很多当时盛行的说法,关于明朝末年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之说,在之看来,绝不可能。当时的“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学说只能是国人自我安慰的说法。中国从古至改革开放时期,整个社会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从当时“士农工商”的阶层排行中可窥之。商业的繁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朝代中出现过商业繁荣的现象,认为中国有条件发展资本主义而认为明朝末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存在。但忽略的是商业繁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教科书上则笼统的认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地位,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

集中,思想上的理学禁锢人的思想。

两种不同的讲解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要求,我认为了解历史应从多方面细致入微的研究,但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也许教科书上的更为简明轻松理解较快。

但是对于这本书半文半白的写作方式实在不能苟同,黄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语词,有的现在已经被别的更加白话的词语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一概念;有的已经几乎被淘汰出现代汉语的行列,再不出现在普通读者的阅读视线内,其中更有一些完全无法在电脑输入法中找到;这样的情况既多,又如何让读者理解黄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结构近乎文言,我阅读时如果不用铅笔断句就几乎进行不下去。这种情况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大历史》还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历史课外书,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

黄仁宇:孔孟

黄仁宇:孔孟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 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 筱琨小言 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一、地理环境因素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 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迄至20世纪,中国仍缺乏对个人做人权保障的能力,遑论在基督诞生之前。事实上整个君主时代中国始终维持着一部大体不变的刑法,这套刑法也按社会组织,亦即家人亲疏之分责成个人安分守己,至于各人尚有何种权力,也只能由这社会体制而定”。 不同于西方。在西方,公民的自由权推广始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封建主与城市特权阶级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公民权利从特权阶级推广至全民。但在中国,在历史上从未产生过城中绅商与官僚的冲突,“中国的官僚从未失去城市的掌握。事实上中国官吏在城墙之内,权利最盛”。所以,中国人的亲疏远近十分的明显,无论是多少思想的渗入,都不能超脱家族组织。所以中国人,准确说汉族人不像其他国家和少数民族,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或是图腾信仰。在中国,家族延续是唯一的信仰。在这种信仰之上,形成了其他的各类圈子,组成了这种小圈子内异常坚固,小圈子外格外松散的家族秩序。 三、中国的历史性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秦国开始的全面政治改革是一种彻底的翻新,目的在于构建政治上的统一。

陈梧桐黄仁宇明史观有错

陈梧桐黄仁宇明史观有错 质疑《万历十五年》:黄仁宇明史观有错 陈梧桐 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叙述并非全部真实,得出的结论也失之于偏颇。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文版198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后,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我买来一读,却觉得虽然视角比较独特,写法比较新颖,但史料的处理极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难令人苟同。此后,媒体对它仍好评如潮,三联书店还把它列入“黄仁宇作品系列”于1997年再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这使我不由得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最近又从书架上取下这部著作,重新研读。反复揣摩的结果,不仅更加坚信自己的看法,还发现此书虽然在总设计上属于“大历史”的范畴,但主要的研究方法却是“以论带史”的老套路,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颇受某些人的热捧。何谓“大历史”?黄仁宇自己从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学术界的表述也是歧异迭出,令人莫衷一是。不过,综合黄仁宇在不同场合的有关论述,人们还是可以大体把握其要领的,这就是:提倡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检讨历史;强调抓“大环节”,通过透视社会组织结构和群众运动,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变化

规律;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强调综合归纳和技术分析即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理分析。黄仁宇所提倡的这些观察研究历史的方法,都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如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检讨历史,似乎就脱胎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又不及司马迁深邃;强调对社会组织结构及群众运动的考察,则源自于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不过,将这些研究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并冠以“大历史”之名,确是出自黄仁宇的创意。吸收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为己所用,这是有利于史学发展的好事。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注意:一是任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历史观不科学,再先进的手段,再高明的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任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引进和运用,都不能违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程序,这就是必须先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做起,弄清事实真相,然后以之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引出固有的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才有生命力。否则,违背了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程序,以论带史,再先进的手段,再高明的方法也是白搭。 《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先说历史观的问题。黄仁宇1936年入读南开大学,抗战时入伍,1950年负笈海外,在美国攻读历史专业,接受西方史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这部书短短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从有文明开始到近代两岸关系上历史全貌。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作者提炼各朝代时期的有特征的事物,如文化、地域、体制之类,研究它们的特点,总结了历史之因果关系,强调了一种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他一直提倡的“大历史观。 总体上,我在阅读此书时有三大收获,现简述如下: 第一,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有所提升。 一般传统历史家将中国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为皇帝君王者,号令天下,无所不从。然则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须依着道德轨迹,或者成为道德之代言人,否则便不能收到万民的支持。 作者在书中屡次用到“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此比喻虽生硬而令人费解,却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为古代经济之基础者,正是“农业之系统”,其与“商业之系统”相对。凡古代之昌盛时期,必有解决土地问题之暂时良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待到每个朝代后期,由于小自耕农的衰落,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第二,对一些具体历史细节的纠正认识。 在对人方面,比如,我从书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去世的,而洪秀全则是在运动失败前服毒自杀(对这点我尚且有所怀疑);宋朝皇帝赵琐以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都有一番雄心壮志,专于政事,却无力回天。 在对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国在当时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广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时世界里任何地方提出。元朝两次征日,未能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横贯五千年的中国史需要多少字写完?如果按传统写法,事无巨细,一一道来,需要至少数千万字。若要细细研读,非十数年不可成其功。而若用春秋笔法,微显志晦,婉而成章,所需字数虽少,却未免失之偏颇,难以窥其全貌。所以,要用数十万字把数千年历史一一道尽,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立足宏观,抛其细节,抓其重点。用简练之笔法,介绍最重要之事。其二,必须找到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历朝历代之得失。而做到此两点者,非黄仁宇先生莫属。我读此书,最在意的就是他所用的分析方法。 黄仁宇先生的思路,可分为两条明线: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一条暗线:儒家文化。中国五千年之历史,之所以合少分多,战乱不休,个中原因大抵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找到。 制度方面,可以用一词来形容:平衡。 从秦朝设立郡县制以来,中国政治制度之变化一直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君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先看君臣的平衡。中国的所有行业中,皇帝绝对是最辛苦、也最短命的工作。秦始皇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完1 20斤的竹简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雍正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但不管这些帝王多努力,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所以,分权是必然。但是分多分少是个问题,分多了皇帝会被架空,西汉的外戚专政,带来的就是王莽篡位,朝代灭亡。分少了皇帝无

人制约,到最后还是百姓受害。汉武帝死后汉朝国力由盛转衰,明成祖险些踏上隋炀帝后尘,大抵都是主强臣弱带来的后果。 强干弱枝还是强枝弱干,是中国政治制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古代通讯不畅,地方需要一定的自治权。但是权力大了,容易尾大不掉,唐朝安史之乱后数百年,一直到朱温灭唐,都饱受军阀割据之苦,无非是放权太过。而权力小了,事事等中央决定,却又失去了反应的灵敏性,让原本容易解决的小事最终变成颠覆国家的大事。明朝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之所以能够荼毒四方,未尝不与地方政府袖手旁观有关。但是由宋开始,所有朝代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干弱枝。这也导致宋以后的朝代,其实都毁于内部之乱。而宋朝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外族入侵太快、太猛,没有给内乱酝酿的时间。黄仁宇先生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应变能力极弱,可谓一语中的。 经济方面,则可用“错位”二字来形容。 中国经济一直重农轻商,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从经济发展,资源流通来看,商人应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商人阶层能够为技术变革提供所需的资源,若无约翰·罗巴克和马修·博尔顿的资助,瓦特绝无可能发明蒸汽机,而科技革命也就无从谈起。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却毫无地位可言,再加上中国历朝有“杀富”的传统。有吕不韦、沈万三、石崇等前车之鉴,中国的商人阶层在拥有一定财富之后,就失去攫取更多利润的动力。要不然培育子弟,走耕读传家之路,要不然小富即安,转而寻求生活质量。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一直不实行数目字管理和金融制度,其实是没有这个需要。因为此两者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更高利润。只有商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且商人阶层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创造此二者出现的条件。西方人之所以采用数目字管理,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一般史家认为的明朝灭亡之起点,如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二十年(1592年)援朝鲜之战,万历三十一年间的“妖书案”,接下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败等。与这些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1587年)虽然有海瑞、戚继光的去世,但终究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黄仁宇提出与其他史学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无重大动荡,实际上可能却是明朝发展至尽头而步向灭亡的一年。黄仁宇引用典籍,特别是《神宗实录》,就此年中发生

的立储之争和一连串使万历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作分析,研究发生在万历帝身上的变化。黄仁宇指出,虽然最后万历帝在种种问题上妥协,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对抗无效之后,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方式。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无限权力,但终归也要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官集团的掣肘。 另外书中还提到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也是受到传统文化的掣肘,而得不到有意义的发展。对海瑞,黄仁宇形容“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对戚继光,黄仁宇评“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而对李贽,黄仁宇也评说李贽不过是反映明朝在儒家伦理文化趋于僵化下,思想界的苦闷和困局。 内容叙事探讨

历史学家江政宽认为《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带有一点心理史学的影子,在以往,人物的心思一向是文学家驰骋的领域,黄仁宇虽然去揣测人物的想法、动机等,但不能意味这非历史研究,因为黄仁宇的推论或想像皆有广博的史料支撑,故应将之可视为“以文学手法撰成的历史著作”。也因如此,冰冷的历史在黄仁宇的笔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不过黄仁宇的叙事体仍有其缺点:第一点、黄仁宇勾勒人物心思的笔法是经由“结果论”而产生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过,所以黄仁宇才有能其推断,这与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因此黄仁宇的推断是否妥贴,还有待商榷。第二点、在历史想像的部分黄仁宇用的是“肯定”的语句表达,因此人物在无形中就被附加上了黄仁宇想像的性格,显然太过武断而不够谨慎,可谓历史想像发挥过了头。 黄仁宇在书成后,寄往剑桥。李约瑟看完后,写信给他说:“哎呀,一切靠抽税而转移!” 目录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浓缩,以“大历史”的方式归纳总结,构成了一个简明扼要前后连贯的历史纲领。这本书以高超的技术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更是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自守数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多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是不容许用寻常尺度衡量。这本书不是《资治通鉴》,不是《史记》,而是融入作者站在时代之外对历史的一种叩问。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了解历史。 作者以一颗高远宽广的心,容纳下了中国整个历史潮流的汹涌澎湃,以一种尽善尽美的方式对整个历史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全面的评价。但对我而言,作者的立脚点过高让我难以企及,所以很难顺心如意的驾驭对整本书的理解,即便理解了也很难用文字加以鞭辟入里的描述与分析。也许是因为看完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原因,对明朝的历史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了解,所以对本文中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的感触颇深,并因此决定从明朝作为一个切入点,谈谈自己对明朝皇帝本身和明朝经济的一些思考。 对于明朝诸多皇帝本身,我有一种特别崇拜与钦佩的情怀,特别是朱元璋、朱棣。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父母兄长离世,无资财购置棺椁,在四海奔波中居庙宇之内做徒弟,任杂役,后做行脚僧四处乞讨为生,谁也不会料到他会成为一代君主。元末,民怨四起,胸怀大志的草莽之辈纷纷崭露头角,他也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和亡命的战斗,终将其他人所掌握的地盘占据。将朱元璋的一生放在当代,仍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放下自己心中的自尊心,无所畏惧的拼搏,不惧辛劳的奋斗,抓住迎面而来的时机,利用胸中的智慧,那么终将会促使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而当代之中马云、陈欧他们便是新时代朱元璋所拥有的品质的体现。而对于另外一个皇帝——朱棣,对其的钦佩之情主要是其不断向外进攻、拓张疆土和派遣使者留洋海外两方面,尽管这为他们的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对拓展疆土,主动侵犯的赞同是因为我相信“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他选择的是一种最优的方式维护着国家疆土,维护着人民的安全,尽管这和当下“和平外交”相悖,但也不失为当时社会情形下的一种最优方式。其实向外扩展是一种追求与探索,是不肯满足当下的重要表现。另外一方面,派遣使者屡次下南洋,打开中国海上之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1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

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摘要:《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家以1587年 这样一个普通年份作为题目和研究写作的横切面。切入自然独到。这样一种独特的视 角解读历史,使得世界变得更立体。文章围绕明朝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 了对万历时代政治形态及人物的多样化描绘。而这种描绘方式,使得原本客观生硬的 历史变得回环而活泼,使得文本主体更偏向于一种文学化的主观色彩写作。“《万历十 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 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 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1】 情节与人物的设置,由此而显得波澜不平。种种情节下的人物搭配,使得文章主旨“当 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 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 助技术之不及。”这样的论断更显得圆润饱满。 关键词:万历;文学性;人物;情节 主要人物的别样面孔——人物塑造 《万历十五年》结构清晰,布置有序。文中主要对万历年间或与万历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六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解读。并以这些人物及其人物关系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环境及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了独到解剖与研究。“精选了 6 个主要人物来做解剖,依次出场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他们只是了解16 世纪中国社会体制的一个个切入点,但却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弊病,在明代体现的尤为深切。尤其到了明晚期已经积弊太深,矛盾重重。而本文这六个人物的设置,既是因为这六个人物是万年年间的核心人物,又使得这六个人物恰如其分的串联起整个明代政史生态环境。而作者借助这六个人物进行问题探究解读

“大而化之”新境界—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大而化之”新境界 ——《中国大历史》读后有感 初闻黄仁宇实属偶然——曾经为《明朝那些事》着迷,一日聊天忽有同事发感慨:“当年明月的写作灵感必定来源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于是,就特意上书店找黄仁宇的著作,因为“爱《万历十五年》及《中国大历史》”。综合书名、字数以及原为英文写就等因素,最初判断它只是一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简明历史的“大、全、浅”枕头书,内容估计不超初中历史教材。但由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读中国历史兴趣点有何不同?”充满好奇,开始了阅读。 只读完《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就被文字的张力所吸引。黄仁宇笔下的历史不是一堆发黄的故纸片,也不以最近距离接近历史事件来吸引读者眼球,他关注历史对读者的启发。也许因为有了工科学习经历和“一段颠簸之经验”,在为什么学习历史方面提出了实用性观点——“他们或她们须要理解井田制度到何程度?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这里所指的虽然是美国学生,但过于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历史细节,这样的学习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除了多些可资聊天的知识,于能力提高的确无所裨益。 参考经济学概念,作者给自己的“大历史”作了注解“宏观与微观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志之不同。改称大小,转用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明。”但这种借鉴,给了历史叙事新的思维——综合,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纵向设计好“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横向与欧美史作比较研究。开篇除了安排历史叙述惯用的文化起点——夏、商外,作者还创造性安排了地理起点——西安。《西安是十一个朝代的都城所在》通篇千字而已,但叙事上及秦朝下至新中国,时间跨度近2000年,涉及焚书坑儒、安史之乱、西安事变、中美外交等重大事件,叙述时不限历史时间先后,不全面展现重大事件经过。这种写作方式贯穿全书,将综合和压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综合的不仅是史料,还有地理、经济学等知识,可谓跨学科的综合历史著作。如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作者将它们定义 为“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指出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阅读这样的内容,相当于同步复习中学地理知识,与当前教育界方兴未艾的综合课不谋而合。 大综合依托的是大视野。《中国大历史》,是脚跨东西方拍摄的中国历史全景图,在对历史事件粗线条、白描式的描写中,作者总是能设计出一个平台,让不同时空历史的事件上演“关公战秦琼”。如第四章

读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笔记

读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笔记 2006年03月23日11:27 1、古代中国 中国历史上看似一乱一治的循环演进和所谓的周期律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帝国时代:1,秦汉帝国,2隋唐宋帝国,3,明清帝国,中间的时期是处于上层和基层的变化的时期,加之气候,瘟疫,游牧民族入侵和民族同化等偶然事件导致帝国之间的乱局。(从三国到南北朝;元;民国)。 其实三个帝国之间和三个乱局之间的基层和上层的结构也是不完全的同质,秦汉和先秦明显存在一个生产工具的更替(铁器和青铜器);政治组织也是不一样的(秦主水德);封建和郡县之争贯穿于整个秦汉帝国;税制;官员选拔制度等等都反应出基层和上层的演变。从先古时期的氏族到农业时代的变化。 隋唐宋的财政政策非常积极,主营盐铁,铸钱,运输和商业也非常发达,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也保证了中国农业社会的阶层流动,市民社会雏形的形成,社会分工和雇工制度,社会基层的分化,而且唐宋的税收制度也比较先进,比如允许可以交钱免服劳役——刺激了商业和社会分工。 明清时期的后退,明朝为了解决宋的困境向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商业,抑制社会分工,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比如明朝236年铸的钱在宋朝两年就可以铸成;明朝专求农业,放弃矿业和其他高回报产业导致在明朝中后期因缺铜不得不熔化西周的青铜文物铸钱——但是商人手中还是有铜的,他们想以铜换文物但是被拒绝。明清时期的文官制度和礼仪体制对内在方面比较成功——明朝没有一个拥兵谋反的将领。 2、近代中国 中国在抗战开始时还近于一个中世纪的国家,但是这样的国家却动员了300万到500 万兵员和一个现代国家作战8年,靠空城计和苦肉计把日本拖得进退不能,最后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在外交上获得了一个一等国家的地位,也建立了现代的上层国家体制。这些不能不说成是蒋介石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率领中国专攻基层国家体制,一举解决了中国的土地制度,以下层革命击败了蒋介石,然后实现了国家的初步工业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国家发展现代经济所必需的资本积累(30年6000亿),而且毛泽东使中国核武化,确保中国国家基本安全和国际地位——以一群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力量达到这个目的,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是中国历史首次以科学和技术来达到国家战略,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始的标志。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谈起黄仁宇,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史学界,推开了一扇全新的研究之窗。其实先生还有一本同样优秀的历史著作,这就是《中国大历史》。《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视角观察长时段的中国历史,大开大合地讲述了从夏商周到现代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起落。全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用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一个主题: 该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在先生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就是税收。 黄仁宇先生观察历史注重从技术角度切入,他认为收税能力决定了政府的财政实力,财政体制决定了政府调配资源的方式。能不能以合理的制度将经济资源转化成税收,进而顺畅注入经济政治国防社会各项事业中,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中国古代税收体制之所以不能将传统社会推向现代,就在于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这两个制度软肋,这是黄仁宇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两把密码钥匙。

两把钥匙: 黄仁宇认为,中国历史的起点在西安。发源于西安附近的周朝,是中国初期制度的创始者,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用“间架性设计”的方式,来制定政治经济军事诸项制度。所谓“间架性设计”,即因技术手段的限制,在无法摸清社会底层真实的前提下,在对经济基础平明所以的前提下,以一种抽象的概念直接设计上层建筑,而不考虑下层执行效果。 “数目字管理”,即国家财政方面的商业化,商业管理方面有确定的制度可以遵循,财产权公平合法,注重保护私人产权等。先生认为,近代西方可以用数目字管理,中国传统社会和官僚组织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不能用数目字管理。 中国被迫采用了“间架性设计”的制度架构,以维持过早实现的政治统一。受制于这种制度环境,数目字管理无法实现,在效率低下的上层官僚组织和遍布全国的下层农村组织之间,缺乏以有效的技术和制度联系为支撑的中间阶层,只能依靠儒家道德来维系。 三大帝国: 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从地理因素上看,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决定了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职体系。从东北向西南的15英寸等降雨量线,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隔离,构成古代中国的国防线。中国历史的第一帝国秦汉帝国,正是在这个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历史的主角》之收获 倪端著,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12 这本书是倪端先生将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中的大历史观之精华浓缩给读者的一份厚礼,也体现了作者对黄仁宇先生历史观的感悟! 本书包含了《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十六世纪中国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的精华,是历史专业与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短时间了解黄仁宇先生历史观的好书,于我而言,收获颇多! 我就将读后的收获简略归纳如下: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决定作用。关于为何中国政治早熟,为何中国统一是常态的问题给出了耳目一新的解释。首先是治水问题,其次是气候问题。黄河频繁泛滥,需要上下游齐心协力治理,在治水的过程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命题。我以前也读过类似的观点,比如大禹治水,因为治水成功被推举为领袖,可见治水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的气候属于东亚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救灾、防灾需要统一的中央政府之外,还需要广大的地盘以防灾,所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历史人物难以左右时局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倒让我对历史人物充满同情。黄仁宇先生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先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存在的合理性,再分析其褒贬。这就站在了很高的点上,减少了个人感情偏向与政治倾向,减少了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评价,而重点评价其对历史的作用,果然有大历史观的评论风格。 三、黄氏中国历史分期法。黄仁宇先生将中国历史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秦时期,是制度与文化的奠基时期;第二阶段是第一帝国时期,确定了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的重新整合;第四阶段是第二帝国时期(隋唐宋),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五阶段是第三帝国时期(明清),表现为收敛与退缩;第六阶段是鸦片战争后,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 历史分期是后人对过去历史的看法,是针对历史时期的特点划分的,因此着眼点不同,分期法就会有别。在黄仁宇先生的历史分期里,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新鲜,再就是钦佩黄先生独特的大历史视角。黄先生主要是沿着道德统治与法律统治的线索进行历史叙述的,其在著作中重点强调中国古代的统治是道德统治,而没有法律。并分析了道德统治带来的危害。不过黄仁宇先生提出的“间架性结构”这一概念不容易理解。他认为中国社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间阶层,没有过度阶层,无法在数字上对全国进行控制,因而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他还在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中说,”科举制度的创立,官员的科考也开始由中央政府进行,这样的人事制度固然使官僚成分更平民化,但是也使国家的中层组织更为空洞,因为上下之间没有权利与义务互为制约,由皇帝直接统御全民的趋势也更为明显。”显然黄仁宇先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深厚,即使到战乱时期,中央政府缺失了底层百姓的管理数据,中央政府同样可以通过中层的大地主抑或世家大族进行管理,即使到了清朝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中央政府又谈何容易直接驾驭全民?中国古代的国情也许特殊,即使中间阶层的官僚不多,它也会通过其他中间阶层的精英间接管理。因此对于中国缺乏中间阶层这一说法我本人不甚赞同,但很赞同其所说的没有进行数字管理。这不能强求,面对庞大的帝国,在现代化的会计和图书管理没有诞生之前,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繁复且在变化的数据。正如其所说,古代的统治者发现了这个难题,就避重就轻的选择的人治而不是法治。 在分析汉亡之后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上又独出新意。他将东晋或南朝甚至以后朝代的北伐之失败统统总结了一个看不见的原因——天意。天意是我说的,就是黄先生说的客观自然因素——人口迁移。“汉亡之后的三百年中,中国无法统一。当日人口总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移动,汉人这个主体民族,不能与这自然所主持的力量相抗衡。北方的少数民族虽擅长骑兵战术,却无法越渡淮水及汉水等处的水泽地区,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作为统一中国的表率。秦汉型的大帝国以官僚机构统治大量小自耕农,但分裂期间汉人的巨家大室和夷狄的酋领都自立炉灶,妨碍政府向全民征兵抽税,加上各民族语言不同,更造成了统一的障碍。”其中就解释了东晋祖逖、桓温尝试统一失败的原因。也解释了383年前秦苻坚由北向南统一的行动缘何失败的部分原因。“历史证明,中国的重新统一,必要等到人口相对稳定,胡汉种族的界线逐渐淡漠,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压制,才能成为事实。打破这一僵局的就是北魏拓跋氏。”黄仁宇先生的分析很合理,读者读起来也认为太妙了。可是没有疑惑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对于我这个理科生出身的我,对中国历史总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始看,觉得比较晦涩,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地方看不懂。《中国大历史》属于历史散文集。加之,该书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大历史”进行评述,因此我这样的历史半文盲读起来很不顺利。究竟,这不是通俗小说,可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读完。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第三,作者是相当理性的。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了黄仁

历史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历史读书心得 篇一:读书心得之历史 读史可知兴替 吉林亚新“分享知识,传递书香”活动读书心得 一代圣君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不错,历史就是一面兴衰的镜子,大到一个国家生存灭亡,小到一个人的善恶美丑,都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和为人之道。 翻开长河般的历史画卷,从三皇五帝到溥仪退位,从庄园制到资本主义,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用了十多天的业余时间阅读了《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中的《历史》读本,在其中我了解认识到了很多知识与道理。其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方面介绍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我明白了任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必将被洪流所湮没。 仰望中国历史的长河,从三皇五帝的禅让制到后来延续了上下四千年的世袭制,华夏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

变。促成这个转型的主要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横扫寰宇,灭六国而成一统,统一完善各种制度。虽然功绩显赫,可他却不知体察民间疾苦,大兴土木。阿房宫、万里长城等建筑劳民伤财,民间积怨极深,便有了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天下也云集响应。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仅仅数十年间便土崩瓦解。可见无论多么高高在上的领导要是丢失了群众这最基本的根基都将背历史所淘汰。 与秦始皇恰恰相反的正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他体察民情,知人善用,对己要求严苛,对人虚心纳谏,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盛名远播,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复苏,并得到了“前无古人”般的发展。可见“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是真理之至。 在这两个截然不同君主之间,还有一位争议颇深却又不得不说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穷奢极欲的帝王,他的斑斑劣迹不胜枚举,但是他有两件事我觉得应该标榜。第一是修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修成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为什么却为杨广留下了骂名,也许真的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诗中所说: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开凿运 河是对的,但是乘龙舟游玩却让他功亏一篑。第二是开创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