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经典和文化论文

佛教经典和文化论文

佛教经典和文化

刚开始选这门课的时候,初衷是想学习一下佛教的思想,如普度众生、与人为善、空、顿悟等。四节课上下来,学习的内容与自己预期的有些不一样。我想,老师应该是信佛教的。因为从老师的话语中我可以感受到老师精神中对佛教的一种寄托感,不知道这么说合不合适。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沐浴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的光辉之中。这也决定了我是一名无神论者,在我看来,世间所有的事件都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即使是老师口中种种与佛相关的玄妙事件,在我眼中也是凑巧或者只是传言,不可信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佛教经典和文化的兴趣与学习。说的准确点的话,我热爱的是佛学,而不是佛教。佛学是一种哲学,一种处世之道,而佛教则是宗教的一种,充斥了除了本源的佛学思想之外的一些东西。

下面说一下关于佛教中一些理念的想法吧。

首先是“空”,“空”说到底就是心灵上的“空灵、空静”,即心灵平和地安住于终极关怀。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我们已渐渐麻木,渐渐缺少人生的思考。如果缺少了思考,人们便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恐慌。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转瞬即逝。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执着。

不执著,无念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虽然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不必太执着于俗世的种种“沽名钓誉”,学会有所“放弃”,一切随心所至就好。因为有这样一份心境才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淡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感受才有了“诗佛”王维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谧。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达到“空”?我们要学会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认识差别,尽自己所能以宽大的度量,广度众生。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上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同等的,

我们要站准广度众生出发点,以宽大的胸怀容纳人,以他人为镜关照自身,同时在交往中甘愿多付出一点。

其次说一下“与人为善”吧,佛法中教导我们要一心向善,要摈弃恶念,我觉得这一点,与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劝导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虽说佛法中教导人们行善是因为希望人们死后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就要牵扯到宗教的内容了。但它所涉及的现实价值确是没有改变的。假使世间所有人都一心向善,互帮互助,那么和谐社会也就在我们的眼前了,我们也就不需要去期望着来世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一方乐土了。

就我个人的观点看来,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