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D机电081 倪宽夫510815133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

看到环境保护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环卫工人。他们是伟大的,在寒冷的冬日,在炎炎的夏季,他们都在为着城市的干净,空气的清新做着默默的贡献。而对于我们,城市中生活着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那一份,尊重环卫工人们的劳动成果。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常识

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在70年代未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环境保护的宪法规范。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环境保护法规、规章组成的体系,成为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范围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自然环境要素保护法,如森林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文化环境保护法,如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环境管理、监督、监测及保证法律实施的法规,如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

另外还有各种环境标准,包括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境法制工作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学生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从喝纯水想起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如何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下面几条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

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

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

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

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没有必要使室温超过18℃,如果你觉得冷,可以多穿一点衣服。

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

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

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

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

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双休日之余,纷纷涌向大草原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但到大草原去旅游,垃圾成堆,塑料袋、杂物到处可见,没有专人来管理清理,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昔日优良的草场和水资源,开始被人类的污染慢慢侵蚀,如果污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清理,对生态、植被、水资源、草原牲畜的危害是很大的。希望社会各界对环境多一份关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而我们耳边也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周围环境太差,垃圾遍地,个人素质不高,等等。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造成这过样的结果?自己是否也曾在有意无意中破坏了环境?自己是否珍视过清洁工人的劳动?自己为保护环境尽过一份微薄之力了吗?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净化、美化、绿化空间,维护和保护周围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真诚地希望人们能从思想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付诸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你正想随手扔出瓜皮果壳的时候,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到垃圾箱里;当你在路上看到纸片包装袋的时候,请弯弯腰,将它捡起;当你正要践踏草坪的时候,请多走几步,足下留情;当你正要攀折花木的时候,请想一想,在它背后撒过园丁多少辛劳的汗水!要懂得,只有时时讲究文明,人人注重环保,个个遵守公德,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加的美丽其次要做好校园节水宣传,让同学们能主动加入节水行列为学校的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校园节水工作的认识

开展校园节水工作是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节水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用水效率,降低办学成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的文明消费方式,形成惜水、节水的风尚,给全社会做出表率。

二、建立和完善校园节水的新机制

一是明确学校节水的目标责任。各学校要把节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建立校长负责制,根据城市节水管理部门下达的用水计划,制定本单位的年度节水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月份,落实节约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将是否完成节水目标列入校内考评体系,定期考核,奖惩兑现。定期组织开展校园节水专项检查。二是加强学校节水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要求,落实节水管理机构和专兼职节水管理人员,明确节水管理的职责分工,健全节水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办公楼、试验楼、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用水管理,做到每个楼层、每个实验室、每个龙头都有人管,开展管网测漏和水平衡测试,杜绝浪费现象。三是加强对学生节水情况的考评。学生是学校用水的主

要群体,要把用水、节水情况作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和德育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资源优患意识、自觉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推广应用先进的校园节水技术

各学校要加大节水投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技术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论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应用节水新技术。一是抓好节水器具和节水措施的推广普及。对宿舍、浴室、公共教室等用水量大、用水集中的重点部位,要落实经费,对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用水器具尽快进行更换,新建项目要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推广采用延时自闭、红外感应式龙头、上层洗涤用水用于下层冲厕、空调用水循环使用、智能淋浴系统等节水设备、措施和技术,提高科技节水水平。二是加强校园中水重复利用。学校排水的水质、水量比较稳定,冲厕、绿化、景观等均可使用中水,推广中水潜力巨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对建设中水系统进行调查论证,尽快建设一批中水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雨水利用工作。各学校在操场、人行道、绿地设计、施工中都要采用渗水材料或建设雨水收集、蓄积设施,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涵养地下水源。

四、是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科技优势,加大节水技术和设备、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为全社会节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大自然已经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够再这样下去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的眼光也着眼于未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界,我们要同心竭力把环境搞好。就算是作为一名很平凡的公民,我们都有义务保护环境,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排放污水等等,只有把环境搞好了,我们才有优越的生活环境,才能够真正的享受生活。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环境保护与概论 学习心得

班别:应化11-2班姓名:李日霞学号:11114060203 学环境保护概论有感 学习了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知识,很多我们平时不会留意但是都是很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了解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道路上的历程以及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环境放在了什么位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的基本原则;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一些绿色能源……。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改变、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无不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不公允、不友好态度和做法的结果。 然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大公害中“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日本一个兴旺的渔产小镇上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

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制造过程中用到的含汞催化剂,废水排到水中鱼虾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中,甲基汞进入人体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人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从而一起了病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约有45种,包括铅、镉、铬、铜、锌、镍等。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排入土壤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危害土壤、水生态环境。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动植物体,并经由食物链放大富集进入人体,极低浓度就能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损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的来源非常广泛,传统上可以分为工业来源、城市来源还有就是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在工业上,工业能源大都以煤、石油类为主,它们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选矿、冶炼、锻造、加工运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日益变成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污染过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堆放、垃圾渗漏液的泄露、含铅汽油的使用以及汽车交通等,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尘中重金属也会超标;环境事故污染,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时间剧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突发性事件会导致重金属在短时间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报告 --之"要命"手机 学院:环境学院 姓名:范宇睿 班级:环工201302 学号:20131388 指导教师:蔺丽丽 "要命"手机 学院:环境学院 姓名:范宇睿 班级:环工201302 学号:20131388 摘要:现如今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发展最快的产品之一,各式各样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在手机信号的包围之下。它的功能如此之强大,因此现代人几乎都离不开手机,然而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因其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的电磁辐射,以及废旧手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而受到广泛关注。 关键词:手机辐射人体健康环境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手机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校园中,在大街上,甚至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手机的身影,真可谓是无处不在,然而手机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它也在悄悄的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基于这个背景,所以如何减少手机对我们生活、身体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 正文 下面是一个控诉手机的法庭场景,让我们一同跟随法官去真正深入的了解一下手机吧。 检察官陈述: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陈诉我对手机的控诉。请法官大人秉公办理。 1、对生活的影响 1.1、交际面变窄 从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到开心网、人人网这些虚拟社交网站,人们似乎拥有了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以及愈发自由的人际脉络,然而殊不知以增进沟通为目的而发明的桥梁,却渐渐成了隔阂在彼此之间的一道砖墙,让我们不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与身边的人交流,而是更加倾心于素未谋面、潜伏在网络另一端的"朋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 1.2、是非判断能力减弱 手机媒体较为混乱,缺乏严格监管,一些不良信息在以手机为媒介的环境中肆意传播,不加收敛的宣扬着种族宗教、歧视、反动、色情、暴力、虚假等信息,长此以往,点点滴滴的渗透进人们的思想,影响他们正常的是非判断能力。 1.3、主流意识的减弱 主流意识是一个政体的中心,其正确的传播能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然而,随着手机文化的普及,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传播,逐渐导致人们的主流意识趋向歪曲,并开始对国家、政府、党产生怀疑,某些时候,一有风吹草动甚至就会引起市民的集体示威游行,严重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A)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

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简介

《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简介 (一)《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性质: 《环境保护概论》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专门科学技术知识外,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知识有一概貌性了解,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对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演变过程及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环境科学的特点,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的现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及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三)《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6学时,讲授课程22学时(学生讨论汇报),实验课学时数11学时,计划安排参观相关企业等实习学时数3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表: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系统地阐述清楚,力求讲深、讲透。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板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倡研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以课堂讨论、提问答疑,文献查阅与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考试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理解、了解。 试卷:(1)按照本课程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开卷考试。(2)试卷一律用计算机打印,而且按照学校统一的格式,自己校样后交教研室校对,核对无误后交系里统一印制。(3)考试结束及评定成绩后,试卷交系教务秘书存档。 成绩评定:(1)成绩评定严格按平时占30%(包括平时成绩+研究性环保小论文);期终成绩占70%。(2)评定成绩后,及时做好试卷分析。同时总结试卷不足,及时修改。(3)评定成绩后,及时将学生成绩清单上交系教务秘书。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824环境保护 整理人尼克 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13.环境法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14.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因此,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 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6、米糠油事件; 7、水俣病; 8、骨痛病。 6、第二次环境高潮:(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7、当代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短缺;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5级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的定位 《环境保护概论》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化工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是在学生入校后第一个学期开出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及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噪声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环境标准、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及工业清洁生产的一般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到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在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专业紧密相关的环境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其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通过引用大量相关的实际环境问题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除理论授课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和专业调查,通过开展社会和专业调查、环保公益实践、环保社团活动等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环境现状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2、掌握生态学基础知识; 3、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掌握三废治理的常用技术、方法; 5、了解其他污染的原理以及污染防治办法; 6、了解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方法; 7、了解环境评价和工业清洁生产的定义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较强的安全环保意识,具备一般环境污染事件的分析能力,是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 3、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垃圾分类的现状及意义 摘要: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天会产生大量垃圾,如果任意置之不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垃圾分类,意义,环境保护 一垃圾分类现状 1中国垃圾分类现状及主要处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有的垃圾处理厂只能进行一次粗略的分拣,由于量大物杂,难以分清,并且厂区内外臭气熏天,殃及周边居民、单位;由于科技进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速,游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拾荒匠,用锤砸火烧的土法把可卖的部分取下,把铅、镉、汞、聚氯乙烯塑料、溴化二噁英等重金属、特殊污染物丢进了城市垃圾箱,其数量将成倍快速增长,这些不可能被一般垃圾处理厂或污水厂处理好的特殊垃圾,通过渗透、生物富集等作用,将对我国的土壤、水体和人民的健康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国外的一些研究指出,未经过检查分类的垃圾收集会导致经济系统的衰退。可见,城市垃圾已成为公害。 我国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方法,其中,

填埋是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对垃圾的成分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对垃圾的处理能力小,处理设施技术水平低,存在污染隐患多。 焚烧是建立在政府向居民高额收费、政府大量补贴、垃圾源头严格分类、垃圾热值较高的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垃圾经过焚烧后,体积减少85%;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但焚烧过程会产生粒状污染物,酸性等有毒气体,具有很强的致畸和致癌性。焚烧垃圾中当热值偏低时还需另外添加燃料,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健康有害物质。而经过垃圾分类,在提高垃圾热值的同时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堆肥技术。废物中的有机质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借助各类微生物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经消化后最终成为适于农田使用的肥料。实行垃圾分类,将易腐烂、易降解的有机质分选出来制作有机肥料,将塑料袋、电池、有毒金属等分选出来进行特殊处理,不但有利于提高堆肥的质量和堆肥效率,也将有效地减少由于混合垃圾堆肥造成的土壤二次污染进而减少甚至消除健康隐患,堆肥技术必将重新受到农民的欢迎。 填埋技术。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其优点在于投资少、处理量大、见效快;但占地面积大,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填埋作

环境保护概论终极版

环境保护概论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 1.1:环境 1.2: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广义上,是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 狭义上,它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盒改善环境质量的科学。 1.3: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盒改善环境的一 切人类活动的总称呼。 二、生态学基本知识 2.1:概述 1、【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或者说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 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种群】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合的群体。 3、【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 4、【干扰】是指经常发生的迫使物种经受某种选择压力的打扰。 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有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6、【生产者】是能够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7、【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一般指动物。 8、【分解者】是能够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的异养生物,一般指微生物,也称还原者。 9、【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 10、【物质循环】是各种化学物质在地球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运转。 2.2: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特征归结为:动、定、变。 2、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 1)生态平衡破坏的自然原因; 2)生态平衡破坏的认为作用 ①破坏环境 ②污染环境 3、改善生态平衡的主要对策 1)森林方面的对策 2)草原方面的对策 3)水域方面的对策 4)农田方面的对策 2.4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保护(问答题)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①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与其所气息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复合体 ②物种的多样性:就是各种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③遗传的多样性:主要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新表达的可能性是巨大的。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利用价值:指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加剧原材料、药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了。 ②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指它的生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巩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 和自然灾害。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1.大气是多种气体混合物。其组成可认为是由恒定,可变和不变三种类型组分所组成的。 大气的恒定组分指大气中含有的N,O及微量的He,Ne,Ar,Kr,Xe等稀有气体。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还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大气中的不定组分,是由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灾害所产生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 2.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 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4种类型,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6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颗粒污染物如粉尘,烟等污染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 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4.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生活活动种所排放的有害气态物质种类繁多,依据这些物 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需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1)烟尘治理技术: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由燃料及其他物质燃烧或以电能为热源加热等过程产生的烟尘,以及对固体物料破碎,筛分和输送等机械过程所产生的粉尘,都是以固态或液态存在与气体中,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这些固态或液态粒子,从而保护大气免受污染。(2)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①从排烟中去除SO2的技术有湿法排烟脱硫和干法脱硫等。②从排烟中去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有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收法等。③氟化物的治理有湿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和干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两种方法。(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踢场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 5.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 原,动物,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按主体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按空间分为星际环境,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7.现阶段世界的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8.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 9.生态系统指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 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温度,光照,水,大气,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组成。生态系统安环境中的水体状况,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按人为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10.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价值:每个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物种的多呀高兴为我们提供大量野生和养殖的动植物水产品。遗传多样性对于培育抗性农作物新品种是很重要的,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缘种和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