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王甲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本文以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契机,从文化的广阔角度给出相应的解答。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独特性而取得的。这种特色的文化对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经济长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关键词:文化心理;群体意识;和魂洋才;自卑感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中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诸多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为这个“弹丸”小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而啧啧称奇。连呵护她成长的美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昔日的“侏儒”。人们开始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奥妙,认为这与当时特殊的客观环境,以及日本自身所采取的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和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等有关。而我认为,日本经济崛起除了以上原因和动力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更为深层的因素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机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民性格。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才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

一、日本具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无形的。又是强有力的。存在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特的民族性格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灵魂。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这么说,日本民族这种心理或许正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给战后日本经济以极大的推动力。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 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 7 万平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这使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还有日本境内有100 多处随时可爆炸的“火药库”——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置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变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

奋斗。在长期的岁月中,这些心理特征逐渐内化成了日本人自觉意识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克服危机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日本人不知疲劳地工作,不断进取,而被世人称之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经济动物。”即使在“经济上名列世界第二的今天,他们仍感到危机重重,不敢有丝毫懈怠”。[1]89

因此,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虽然通过考古发掘证明,日本很早的时候,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但长时间以来,日本本土居民处在一种与大自然相斗争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状态。因而在文化上缺少自身不断进步的创造性条件,是日本的民族和语言都比较单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由许多小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更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争先意识的人际关系。正是这样,才使日本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并因此形成了密切的等级化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敏感的心理特征与强烈的生存和忧患意识外,就是民族性格的细腻。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讲求时效,处处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做事认真。日本学者圆了源指出“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深意于微小,出色完成任务的训练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一面。今日的日本电子工业技术的成功,也许就是科学与日本人的传统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吧。”[2]183同样地,“从喝茶、吃面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2]143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把日本推向世界。

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勤俭持家,日本人的储蓄率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这种高储蓄率除了日本人防备灾害、经济困难外,还与崇尚节俭有关。据统计,储蓄率达16 % ,民间设备投资在战后日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率。根据下村治著《经济大国日本的选择》,在1950 年到1957 年,民间设备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平均达到11. 9 % ,而在1960 年到1970 年期间(除1965 年15. 4 % ,1966 年16. 5 %以外) 一直保持在18 % —20 %的水平。而民间设备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储蓄“,家庭储蓄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流入企业,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3]261这对于改善战后初期日本资金匮乏的情况是极其有利的,对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人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形成了日本人“显微镜式”的思维方式和对外部事物细微的观察力。这使得日本人不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重视实际利益。“日本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发展起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这同日本人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开的。”[2]90这种“显微镜式”的思维方式给日本人带来了巨大利益。例如,20 世纪60 年代,日本人在《人民画报》上发现,北京街头公共汽车上瓦斯大气包消失,过了不久,又在《人民画报》上看到王进喜肩扛钻机行进在大雪中的照片。从这些信息中,日本人推断出中国一定在东北高寒地带找到了大油气田,于是他们很快设计出在上述气候条件下开发油田的设备和技术,当中国对外招标时,而一举中标。但日本人长期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的严谨国民性格注定日本的文化只能是继承和发展的文化,是滞后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人很少有什么大的发明壮举,即便有创造,

也是在集成了别人的基础上,之后加以发挥和完善,做成了日本风格,再推向世界。据说,100%的日本人的发明只有干电池了。

诚然,日本国土狭小,自然灾害频发,多地震火山等破坏性的灾害,但,相反的,日本这个民族没有退缩,而是与之奋斗,以其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发展国内经济,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国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仅仅几十年的功夫,便从二战的废墟中走了出来,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世界为之侧目!

二、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精神

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集团、群体对于日本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兼有生活共体、生产经营体、命运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等多种职能,可以说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

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在培养国民的国家观念上,形成民族团结方面产生过巨大的威力。日本人的家实际上是一个以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关系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因此,尽管日本是个“开化”的国家,但是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是日本人减少了“内耗”,得以实现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从而做到“后来居上”。而一旦国家受到外来民族威胁时(如元朝时曾对日本用兵,西方武力叩关等),全体国民就表现的高度的团结和统一,自觉做出现身式的贡献。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意识到“同乘一个小舟,而漂泊在惊涛骇浪之中”。[7]5为了克服这一切的灾害和困难,就必须去发挥日本人群体的力量去抗衡,单个人是无法与这些灾害相抗衡的。若不能团结合作,同舟共济,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除了境内阿伊努族两万多人,全都是大和民族,这也极易形成合群意识,不存在民族或部族的冲突或战争,这也加强了日本人共患难、同甘苦、齐奋斗的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由此,诸多的学者曾从这一方面来探索日本经济奇迹之谜,这确实也是日本崛起的内在因素之一。“很遗憾,英国人无论怎样努力和仿效,也不能完全学到日本人那种诚挚的忠于集体的思想。这种忠诚精神,在日本这样的国家里是促进增产提高效率的动力。”[6]103日本人对集团的献身精神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对于加班加点地工作,他们从无怨言,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工作热情高涨乃至达到狂热的程度,是当代集团效忠意识最明显的日常表现。”[7]5据统计,长期以来,日本工人工作时间之长一直居于发达国家之首。1986 年,日本工人全年平均工作时间为2150小时,英国为1938小时,法国为1643小时,至1987年,日本工人全年平均劳动时间又增加到2 168 小时。“大家一起干”的精神已植入了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中,而这一精神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生产的粮食尚不足以养活全家人时,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老年人心甘情愿地让儿子把自己送到大雪封山的山林中,无怨无悔地从容死去,从而节约下一个人的口粮,让整个家庭延续下去。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其它民族所少有的。从《十年回忆》这一历史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作为战后新内阁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为了让日本获得复兴的机遇,他个人不得不违心地屈从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付出了个人尊严。

总之,为了家庭和团队、为了民族和国家,从普通百姓到总理大臣都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团队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融入到日本的经济中,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则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日本人这种为了团队、民族、国家宁可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其凝聚力和推动力是不容低估的!我们研究日本文化及其影响,要从其文化精神底蕴中去发掘,找到支配他们行动的“魂”。日本文化在使日本踏上独特的、成功的、迅速的经济建设道路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并推动着日本经济继续快速向前发展。

日本人称得上“归属意识极强的民族”,背叛自己所属的集团是有罪的,这是日本人归属意识强的表现,他们对民族、家族、集团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离不开这个集团或群体,是“一群不会散开的小鱼”。他们对集团有强烈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对各种大、小集团极端负责,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守纪律,富有敬业精神。“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使自己所属的集团立于不败之地,每个成员都注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促进企业兴旺发达。”[7]16日本人把工作不仅当做谋生的手段,而且几乎是人生的全部价值。如果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等于是对自己所属群体的不忠,是拆自己集团的台。而集团、群体也关心自己的下属,为他们提供再教育、福利等,使他们有一种安定感,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为他们创造发展个人才能的条件、机会。这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相互促进机制和以协调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种亲属式的团结感。这从日本战后罢工的次数和人数与西方国家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统计资料表明“日本经济恢复以来,由于工人罢工或进行其他政治斗争而造成的物质损失,日本远低于其它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许多年份近乎于零,自从20 世纪60 年代九州三池煤矿工人大罢工以来,已经很少听到日本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消息了”[8]92。从而使日本的企业家令其他国家的企业家羡慕不已,因为日本的企业家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忠心、向心力强的职工队伍。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耗费时间去处理劳资纠纷,而致力于生产发展和质量、效率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国民对日本当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要使自己国家立足于世界,就必须团结一致,提高效率,忠实集团。

在群体意识理念的指导下,日本人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每一员工都以集体利益为先,出现纠纷时互谅互让,保持集团内部的和谐。他们对群体的依从心理和追求团结的集团气氛“使日本人自觉意识到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心甘情愿地在某一位置上扮演相应的角色。”[5]日本人这种从众心理会强化集团或群体内部的团结性和稳定性,培养了日本人良好的协作精神。米山俊直在其《日本的国民性》一书中曾说到:“如果我必须撰述日本人的国民性,我想一言以蔽之,日本人是存在于‘伙伴’当中,即生活在‘伙伴’社会里的人”。这种“伙伴”社会,是合群的集团意识的体现,它使日本人表现的尤为突出,使日本人人能处在和谐与合作的环境中去发展本国的社会经济,这种集团意识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于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许多学者予以赞扬。马克斯·科劳、伊布·休的文章中评价道:“日本人取得成功的秘密,毫无疑问,是全体国民一致形成国家的优秀骨干,发挥了人数、技能、工作热情以及集体主义的力量,这些优秀分子,他们都在战后日本经济界做出了贡献。”

毋庸置疑,一体感,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是战后日本国民性格的根本特征,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剂。二战后,处于崩溃边缘的日本经济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内再度成为现代化经济强国,其间民族凝聚力和团队意识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文化的兼容与和魂洋才

德川时期日本著名的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出了“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即“和魂洋才”。这一思想体现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既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同时又不忽视、放弃本国固有传统。日本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飞跃”,都与这一文化吸收模式息息相关。而开放性与封闭性是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纵观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日本文化始终有一种对外开放的性格,敞开大门积极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古代日本主要是依靠吸收中国的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以至于使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中国文化的色彩,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人们常常把日本的传统文化说成是古代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始于绳纹时代后期。

日本文化以一种罕见的开放态度,在其历史活动中,先是吸收了中国的汉文化,后又消融了西方欧美文化,铸成了本身的开放机制。然而,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并没有使其成为一锅煮的大杂烩,在其对外开放、广泛吸收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更为深刻的内在的文化容纳选择机制和交融、同化过程,这从相反的方面铸成了日本文化的封闭性。开放性使日本文化始终表现出好奇的进取精神,封闭性又使日本文化在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仍能固守自己的传统,迷恋传统文化。正如一些外国观察家所说的那样,日本人固守传统的劲头如同“守财奴”!日本文化正是在这个悖论中获得迅疾的发展。这种结论在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花与刀》一书中,有更明确的议论,将日本文化说成是“羞耻感文化特征的形成,一方面与日本人的荣辱生死观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文化的‘自卑感’也有很大关系。自卑感使日本人殊言自我,甚至可以达到‘无我’的地步。”[15]仔细的分析可知日本是东亚的岛国,“在文化上总是处于劣势状态,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态势,使其对外来事物天生有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从来都乐意接受高层次的文化,所以养成一种接受外来文化的习惯”。[9]100—101他们对待自己的文化怀有一种“饥饿感”,乐于吸收外来文化。而他们对外来文化、异质文明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囫囵吞枣式的“拿来”,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充分比较、多方权衡后加以吸收、综合创新,并与日本国情相融合,根植于日本民族土壤之中,创造出适合日本特色的新成果来,变成一种全新的东西。日本人能使外来文化巧妙地糅合到日本文化中去,并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在这种低态势的文化中,却生长出一种可塑的、流动的、灵活多变的、因而也是充满生机的民族特性”。[10]对待外来文化,“既以外国文化为蓝本,又在外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派生与变异,既自觉地置身于他国文化之中,又有意识的走在他国文化之外”。[11]日本文化的这种可塑性、流动性的特征,是一个柔性的传统。日本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任何“展”与“伸”,有对外界形势变化的适应型弹性。对待异质文明是随机应变的,从实用主义出发,总能圆滑地巧妙地将异质文明揉进本国文明之中。在“魂”和“才”之间并无明确的、死板的界限,日本人有不拘泥,不机械固守,不因循守旧的精神内核,可以将它们自由地转化,

只要有利于日本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日本的“杂交文化”的优势。正是日本文化这一特征,给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以极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人的伦理是一种允许取舍的伦理。” [12]日本文化正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于转变学习态度,并不认为是有损体面的事,而是虚心善学,这是日本民族的一大长处。日本对于外来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的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的引进和移植。”[9]256一切符合、适合日本人自身发展的就毫不犹豫、不分敌友、不择对象地吸收进来,进行模仿复制,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创造具有新质的文化成分,为我所用,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吸收同样如此。日本人本身的“劣势文化”使得日本人擅长于学习外来文化,并逐渐地习惯于改革,而且长于改革。他们对外来文化不排斥,但是也从未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以“大和”魂塑造日本文化,把外来文化、异质文明与“大和”文化结合起来。用“和魂洋才”这一思想文化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内化为日本人的思想。这对日本仅用几十年时间赶超欧美先进国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是世界上吸收外来文化最多,也是融合最好的国家之一,即使发生异质文化的冲突,也未造成文化的紧张,反而形成多种文化的和谐。”[7]206

和魂洋才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顾名思义,“和魂”指大和民族的精神,而“洋才”便是指西洋的科技。“和魂洋才”的精神,鼓励日本国民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求国民保留日本传统文化。“和魂洋才”主要体现在社会和军事上。社会方面,有很多学者都学习西方文化,以西式发型的装扮,但在服装上仍坚持穿著日本传统服饰。军事方面,日本军以西式军事训练,但装备仍然保留武士配刀。而其中的教育思想在日本一直受到重视。整个德川时代,学者与教育行以人员曾经相当广泛地讨论教育问题。不仅重视武士教育,而且对平民教育也大力发展。德川时代末年,江户及其附近约有寺孰1200所,全国总数约为15500所。就平民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机构是寺孰。当时武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就平民而论,一般认为男子有40—50%识字,妇女有15%识字或受过正式教育。”1867年,日本天皇睦仁推翻了德川幕府,即位初就发动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具体策略是“教育立国”,在此基础上“雷国强兵”,“殖产兴业”,从而达到“文明开化”。1868年4日颁布《五条誓文》,提出:“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1868年10月改年号为明治。明治政府的紧迫任务是用西方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便能够跟西方竞争。1871年度除藩属制度,设立县制,同年政府下令废除藩校,并成立了文部省来管理全国的学校。文部省最先一项任务是制定全国教育计划。最早的一份政府综合法是1872年的《教育基本法》它仿效法国学制的摸式。在文部省领导下,全国分为8个学区,每个区设立一所大学,再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再分为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同年文部省办了东京师范学校,该校是在美国教育家斯科特领导下采用新的课程内容与方法来培训教师。三年后,各省设立了6所省立师范学校,地方政府设立了82个师资训练中心。《教育法》施行了十年的时候,日本有小学29081所,中等学校194所,高等学校21所,大学1所。小学的数量几乎与今天的相等。1879年颁布了《教育令》,放弃了法国式的教育,开始倾向于采用美国式的教育制度。1880年部分修改了《教育令》,1885年进一步修改了《教育令》。这也表之了日本教育在接受西

方文化的艰难历程。西化压倒一切的时期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来结束。此后、政府制定和慎审地执行“西方技术与东方道德”分离的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重新肯定传统的国学与儒教学校。西方派慢慢同民族主义思想一致。只是在技术及其实践的范围内进行教育的西化,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与学校组织等。教育的“道德”项的由传统的民族哲学来审慎地阐述,这在1890年的《天皇教育诏谕》中详尽地说明了。《诏谕》是由元田永孚(皇官的一位儒学育官)与井上毅(国家的一位西学派法官)两人合作写成的。它用明治天皇的名义公布。根据民族主义——儒学的准则说明教育的目的。它强调国家的荣誉与儒家忠君、孝亲与服从长辈的道德概念,并且把这些规定列为神圣的国民道德教条。这些教条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失去作用。因此,尽管国民的物质生活方面几乎全盘西方化,日本教育却没有被“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一类概念渗透进去。由此可得出,日本教育比较忠实地执行“和魂洋才”,它的起点高,规模大,学科全、学校类别多,真正做到了教育立国,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擅长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并能巧妙地把吸收来的文化、文明运用起来。这一传统一直被日本人所保留。战后的改革和对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吸收。都是运用这一模式。最终将日本推向世界经济大国的前哨行列。

四、自卑感、优越感并存和超越意识

“长期以来。日本无论在地理位置上文明水平和文明特征中,都具有‘边缘性’和‘后进性’。”[13]103古代日本。特别是在五六世纪时。在与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发达的中国频繁交往中,使它感到自己文明的落后,“并自惭形秽,这不能不对其民族特性的发展产生复杂、深重而微妙的影响,这种影响包含了不可避免但又并非无可奈何的自卑”。[14]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当时文化上还很落后的日本人,十分羡慕中国文化。但是这种自卑心理并没有使她裹足不前,自暴自弃;而是相反,这种自卑感更加激起了日本人的团结协作和赶超之志。这种自卑心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日本民族是一种精神财富,把与别国相比产生的文化劣势转变为自己进取的动力,使日本具有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与进取心和超越意识。透过日本人的自卑心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即自卑心理下蓄积起来的超越意识。“日本人的自卑心理又常常伴随着‘见贤思齐焉’的心理冲动,这便成了一种精神优势。”[17]如在战后,日本社会几乎沉浸在美国文化的氛围里,但日本人仍苦苦追求着“儒教+资本主义”的模式,这种超越意识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卑感与优越感往往是同时并存的,因为自卑感会经常地造成一种紧张状态,人不可能长期地忍受这种焦躁不安的状态,因此,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人们会从相反的方面,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调解。进入近代,日本文化的优越意识几乎发展到荒谬绝伦的地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经过发奋图强,大量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很快跻身于世界五强之列。以此为背景,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日本的文人就大谈“日本主义”,相信自己是天下人类中“优等民族”、“神土国家”,极力宣扬所谓日本精髓“大和魂”。[16]204以自己杜撰的神话来装饰自己,掩饰内心的自卑。

日本是一个擅长学习的民族,尤其是向强者学习。“战败虽摧毁了日本工业的经济命脉,但却刺激了日本国民心理,团结一致,把经济搞上去,战争得不到的,要用贸易来获得。”[17]149不可否认,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日本这种超越意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日本人相信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为自己不会落后于人。一个敢于正视自己不足的民族,一个不服输的民族,一个敢于向敌对国家学习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这种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及超越意识一旦发挥作用,那将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恰恰是这种强烈的超越意识成为刺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兴奋剂”。日本在战后确立了“追赶型”国家战略,她不断地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在比较中找差距,然后在缩小、弥补差距中发展,一步步地“逼近”发达国家,最终实现了经济大国的梦想。即使在今天,日本人仍然以己之短比他国之长,借此来刺激国民的超越意识,而避免陷入过分自大而固步自封的境地。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的文化”,他们对“名誉”很看重。他们对名誉的损害有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他们惟恐玷污社会,故而努力使自己为社会多做贡献。这种“耻的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促使她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要使日本成为东亚的领导者,世界的强国。这种文化心理长期沉淀下来,形成不怕苦的韧性和不甘示弱的超越意识,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五、日本的文化机制及其特殊性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其积淀已久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文化是一种长期地、不间断地、持续地发展过程,日本化也是如此,它是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直接或间接促进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在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因而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最大,而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逐渐减弱。战后日本的文化,除继承原来的文化沉淀和文化机制外,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日本的现实情况,其文化机制更加灵活善变,吸收、消化、融合与创新的能力大为增强。文化机制的开放性、倾向性更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

日本文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民主性倾向日益增强。一方面,战后日本文化融合、吸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的速度加快,适应性增强,在吸收“形而下”者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注重“形而上”者“道”的吸收与融合,只要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就以功利主义的方式毫不保留地吸收进来,加以创新发展。从1950 —1970 年,日本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了25000 多项先进科技成果。用20 年时间吸收了世界各国用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全部文明成果。“文明的融合使日本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现代化”。[18]104另一方面,日本的政治文化也具有显著的特点,在战后经济中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日本战后由‘军刀政治’变为‘议会’政治,民主自由观大大加强,这种政治文化是由美国人强制‘移植’的”。[19]3美国占领日本后,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对日本按照西方的民主政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全面推行美国的民主精神。其单独占领下的非军事化政策,为其提供军事保护,文化“反省”后的日本由“军力第一”的文化观念转变为“经济第一”的文化观念。这样一来,使得日本政治文化中剔除了军事文化因素,政府全力投身于经济建设,优先考虑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文化机制的灵活善变非常有利于与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协调。强烈的政治文化特性和灵活善变的文化机制促使日本人发愤图强,复国兴邦。因而

“日本战后推动经济腾飞的文化观念,其本质上是东方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结合”。[20]至此,日本这种“一边倒”的政治文化特征表露无遗。日本成为一个“西方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其文化机制和政治文化的选择密切相关,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其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与文化的渊源也一一体现出来。

总之,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消化、融合、创新中发展起来的。而日本诸种历史、风土因素塑造了扶桑岛上大和民族的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造就了日本人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日本人善于吸收异质文化中优秀成分的传统和超越意识。正是这些沉淀于日本人精神中的文化底蕴,再加上战后日本文化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的日益凸现,使其与战后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相协调,从而使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

日本——这个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伤害的国家,我们不仅要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更应该理性的去分析日本为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崛起的原因,借鉴其于我们有用的部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奋发图强、努力奋斗。

(指导教师:贠红阳)

参考文献:

[1] 王文元.樱花与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 尚会鹏.认识日本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3] 熊性美.陈漓高.当代世界经济[M].天津:南开出版社,1996.

[4] 鲍刚.日本传统国民的基本特征[J] .日本学刊,1996,(5).

[5] 王梦立.日本民族精神之剖析[J].日本问题研究,1994,(4).

[6] (日) 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M].陈建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7] 盛勤.试论日本集团效忠意识的历史演变[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 周斌.战后日本的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美] Ruth Benedict.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The Commercial Press.1987

[10] 杨绍先.中日两国传统结构之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1998,(4).

[11] 李廷举.“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之比较[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2] 李远喜.日本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排斥[J].日本学刊,2000,(2).

[13] 杨群章,何汝泉.中外文化俯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4] 张清.撞击与吸收的交织[J].贵州大学学报,2000,(3).

[15] 宋东亮.关于日本现代化的“文化动力”[J].日本问题研究,1997,(3).

[16] 武安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观察[J].南开学报,1987,(4).

[17]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 辛向阳.百年恩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9] 张旅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20] 唐任伍.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3).

Japanese culture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unction

WANG Jia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 the postwar Japan social economy rapidly expand as a turning point, gives from the cultural broad angle corresponding explains Japan unique geographical qualific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dvancement, the rigorous national disposition, the Japanese displays own cultural inside story, utilizes the island country common peopl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e unity cooperation community spirit and surmounting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absorption neterogeny culture's distinctive quality obtains. This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to the Japanese society particularly Japan economical immortal major impact, these cultural mechan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ivilization's characteristic promoted Japan's economical modernization to a great extent.

Key words;cultural psychology,group consciousness;yamato soul before the yankees;inferiority complex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解读

[摘要]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集团主义”表现为在国际交往方面十分谨慎和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无论是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交往政策的制定过程,文化始终是在幕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政治文化是文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国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一国外交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1]从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政治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内容 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从古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到近代以来,“脱亚入欧”口号的提出,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吸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日本政治文化不断学习汲取和模仿其他先进文化的图画,因此有学者又把日本文化称作“混血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虽大量汲取东亚文明中心的文化要素,具有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它在自身历史积淀中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原理和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一边吸收一边改造。日本民族文化摄取了中国儒学,挖掘了它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儒学讲求分析事物的“格物”思想,并逐渐将它改造为经验论性质的学术思想。日本民族在东亚文明总体框架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东亚地区文明的撞击中锻造形成,并不断取得飞跃的。[2](69) 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的功利性更为明显。如果说在学习中华文明时,日本是被先进文明所主动吸引,那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成分则很明显。日本是在幕府锁国状态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对其学习是在感受到与西方差距的刺激下,由学习“兰学”开始的。所谓“兰学”即西学,主要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而到了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尤其是目睹满清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政治制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の地理的条件、社会条件や歴史的条件、その文学的特性を決定します。最初に、主に短い、単純な構造の形で日本近代文学、前に。古代から、文学のバラードの形式は、ほとんどの開発、およびそれ以降の曲で開発された、高調波俳句、俳句などは、今のところ悪くない持っています。詩の形式を韻を踏んで日本の音節、シンプルな古いメロディーは、日本の詩と散文が簡単に散文の詩の形成と混同条件を、持っていない。日本のエッセイ、日記文学、スタイルに重点を置いては非常に美しいです。開発ストーリーの形で散文の短編小説の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有的时候听一首外语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你就是觉得它很好听,旋律很动人,这就是一种狭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既然谈及了世界文化,那么世界文化的特性就是不得不谈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们却是不相等的,自然就会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其魅力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大会随即在其57/42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还欢迎其所附的执行宣言的《行动计划》的要点,并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深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学会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篇一: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摘 要: 寒暄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 ,但其具体 内容和表达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分析日语寒暄语表 达的独特性可以管窥到日本民族的深层社会文化。 关键词: 日语寒暄语 语言特征 文化 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作为日 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 汉语。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日本语言学家渡边 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 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性行为之一。”由此可见,“挨拶”是以语言行为 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 所谓动作,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 握手、 鞠躬、拥抱和亲吻等。“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 系。事实上,所谓“挨拶”行为,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两个 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 ,增进感情,建 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寒喧虽然是人类社 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譬 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在 语言表达上,更是互不相同,例如,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甚至 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所有这些,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 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日语寒暄语表达作考察。 一、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集团主义归属心理 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 山地和火山占国土面积的 74%。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 恶劣,与外界交流很少,外来影响很难进入日本 ,而且日本列岛内部的各地域之间相对隔绝的环 境使日本人有了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居安思危和竞争的意识,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民族集团意 识。日本是一个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社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缘故,日本人对其所在的集团形 成了“家”的意识,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家靠家庭,在社会靠企业,而企业靠国家。所以欧美人说, 整个日本就像一家官民合办的股份公司。日语日常寒暄语表达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人在离家 出门时,通常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 ”而家里人则说一声:“いってらしゃい(你走呀)。 ” 外出回来的人在进门时要说 :“ただいま (我回来了)。”而在家的人则说:“お帰りなさい (你回来 啦)。 ”这种“挨拶”不仅仅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在学校、 公司,在凡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均普遍 1 / 9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 陈麟书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 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 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的,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文明社会以前是不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宗教的,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在文明社会以前,由于氏族部落为单位的狭小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只能把人们的宗教活动限制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仅部落之间交往不多,更谈不上世界性的交往。加之当时人们的文化极其落后,没有文字来进行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宗教交流。特别是由于当时人们思维能力的低下,还没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统一的主宰世界之神的概念和形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绝无产生和形成世界性宗教的可能性。 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在古代文明社会一开始就有世界性宗教的。它是在世界性交往和沟通日益增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宗教是在民族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民族宗教要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这只有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的发展,达到了各民族各个国家和各地区之间能够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才有可能。各种宗教通过交流和比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则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影响,有的就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这种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宗教的交流,在历史上一般都开始于封建社会的中兴时期,世界性的宗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以佛教来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由古印度奴隶社会的毗罗卫国王子释巡牟尼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王甲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本文以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契机,从文化的广阔角度给出相应的解答。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独特性而取得的。这种特色的文化对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经济长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关键词:文化心理;群体意识;和魂洋才;自卑感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中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诸多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为这个“弹丸”小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而啧啧称奇。连呵护她成长的美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昔日的“侏儒”。人们开始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奥妙,认为这与当时特殊的客观环境,以及日本自身所采取的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和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等有关。而我认为,日本经济崛起除了以上原因和动力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更为深层的因素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机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民性格。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才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 一、日本具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无形的。又是强有力的。存在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特的民族性格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灵魂。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这么说,日本民族这种心理或许正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给战后日本经济以极大的推动力。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 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 7 万平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这使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还有日本境内有100 多处随时可爆炸的“火药库”——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置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变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

《世界主要民族特性》选修课期末试卷

世界主要民族特性 ——命题人:耿亮一、试述民族特性及其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从斯大林民族概念中的民族心理素质说、到黑格尔等人的民族精神说、以及任课老师本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选择说来论述民族特性的大致概念,(10分)并进而从六个具体方面去分述其所应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10分) (一)民族原意指因为语言和种族的相同而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人群。斯大林在参考了西方人有关民族概念的多种解释后,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这一概念。民族特性可以指民族的心理特征,这来自斯大林民族概念里面的那种论述。(二)民族特性又称性格或精神,黑格尔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崇高最永恒的世界精神是体现在一些主要民族的民族精神中的。每个民族的善行和恶行、他们的伟大和卑贱,都会因为这种精神而带上特定的色彩。所谓民族特性也可以这样来说:“当遇到同一问题或同一情况时候,不同的民族常常会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民族特性也可以说是民族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选择特点”。 (三)关于民族特性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特性,只有相对意义上的特性。 2、要从特性看共性、从特性求共性,这样才有利于世界和人类的现代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3、民族特性都是复杂多样的,常常还是互相矛盾的。 4、民族特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或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环境指两种:先天的自然环境和后天的社会环境,二者中前者的作用更大。 5、民族特性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就如人的性格没有绝对优劣之分一样,都是有利有弊的。所以任何民族都不应有绝对的优越感。 6、民族特性的形成发展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格,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有稳定一面也有变异一面。 二、比较而论英日两个民族的形成及其特性 首先说明英日两个岛国的地理环境特征,(10分)再进而论及对其民族特性的重要影响。(10分)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

电影《忠犬八公》讲述了一只日本秋田狗对主人的忠诚和爱,从侧面也反应出了一些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 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 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 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 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 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 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 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 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 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 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 正是这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 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 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 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三、精细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徐静波3 内容提要: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它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通过饮食揭示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征大抵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感觉文化的发达。 关键词:饮食文化 审美意识 感性文化 特征 3  一 饮食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演进 饮食文化无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所论述的日本饮食文化,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透过饮食的表象来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以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性。说到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范围自然极为广泛,论者间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它一定是某一民族之所以能成立的基本前提。美国学者亨廷顿说:“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 素都是语言和宗教。”①语言是该民族圈内用于交流和表述的基本媒介, 其发音、句式结构和词汇自然包含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因子,但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亨廷顿这里所说的宗教,未必是仅仅由信仰和仪式构成的狭义的宗教,而是基于民族宗教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即该民族全体所认同的基本伦理和对事物(物象)是非美丑的判断基准,其范畴应该还包含了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无疑也是广义宗教的重要内涵之一。— 401—3①作者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构成了某一族群或民族的精神内核。当然这种精神内核的最终形成都有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一旦基本形成,就将长期成为该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标志(当然它也会随着与外界的交流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最终形成,大致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该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是该民族所得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审美意识更多的往往来自于后者。也许,自然环境这一词语还不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1889—1960)使用了“风土”一词,并撰写了同名著作,试图从风土的角度来阐释日本人的国民性和艺术。按照他的理解,风土是某一区域的气候、气象、地质、土质、地形、景观等的总称,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现象,它与生活于这一土地上的人(族群或民族)彼此发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样式和艺术形态。食物也是如此。“与食物的生产关系最深的就是风土。”风土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产形式是畜牧还是渔业,决定了人们是选择兽肉还是鱼肉,“这种料理的样式表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时期内所形成的风土性的自我理解”。这一现象在文 艺、美术、宗教、风习等所有的人的生活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①囿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于其他的文化领域,日本饮食文化的最终形成和成熟是比较晚的,相对而言,它受其他相关领域文化的影响也颇为明显。 1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遣唐使的废止和唐朝的没落,新的外来文化影响相对减弱,此前传自大陆的文化逐渐与原有的本土文化融通交汇,慢慢催生出一种本土色彩鲜明的新的文化形态,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国风”,以区别于外来的唐风。那一时期,朝廷的政权操纵在外戚的摄政、关白以及上皇手中,宫廷中的王公贵族和拥有巨大庄园的豪族们则悠游岁月,游园、宴饮、吟诗作歌,差不多成了贵族们的主要生活内容。由此积聚和滋生出的精神,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感受的纤细精致,另一是气象的狭小萎靡,这虽是平安中后期贵族阶级的精神,却对后来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另有一个表现在艺术 — 501—①和辻哲郎 風土 、岩波書店、2005年、9—17頁。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特性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特性的重要性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就开始逐步的走向整体。即使是残酷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依旧未能阻止它的步伐。 尽管,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世界走向整体的步伐开始放缓。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多极化雏形的显现,世界走向整体的步伐开始加快,揭开了全球化的进程。 这种“前无古人”的事件,引起了许多领域的变革和更多有识之士的思考,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阐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特性的重要性”。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世界走向整体的伊始就是从西欧诸国为了打开自己的市场,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将自己的产品倾销全世界。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多极化的初步形成,发达国家倾销商品的方式不可能像16、17世纪一样,而是走向软暴力或“平和”的方式,而经济上的倾销势必导致被倾销国的经济严重依赖他国,使得国家对外抗击风险的能力减弱。 此时,如果被倾销国无法维护维护自己的本国利益,国家将会随时面临风险,而对于单一民族国家或以某一民族为主体的国家而言,将会使得民族特性的灭失,最终可能导致本国民族被外来民族同化。而保持本国民族的民族特性,则有利于树立国民的国家自豪感和增加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从侧面增加了国内民众对国家的信任并使得国民关注国家的现状,使得被倾销国可以更好的对抗倾销国的经济掠夺,从而增加被倾销国对抗外来风险的能力。 而作为经济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如果民族特性灭失,国家政权也将岌岌可危。反之,如果能够保持民族特性,就可以激发本国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国民愿意为了国家而奋斗并终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使得本国的国家政权在对抗外来风险时有一定的抗击风险的能力。 同时,文化作为政治的经济的表现形式,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地向积弱多年的亚非拉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等,同时,向一些本国政权已然覆灭的背景下,向该国国民灌输其国内的政治制度。冷战之后,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断地向世界各国宣传其文化和价值观:英雄主义、狂热拜金等等,好莱坞便是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 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 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 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 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 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 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 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 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 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 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 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 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日本文化的特点范文

日本文化的特点范文 日本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圈,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日本文化,许多在中国已经淡化的文明也许在日本得以生存。下面就来说说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与习俗。 日本文化特点 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 * ,该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 * 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电视、空调、汽车、电脑、出guo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

的生活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例如,他们爱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信仰和巫术特盛; 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不知所措;等等。 这种矛盾与统一又表现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从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太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注意输出而不重视输入,不重视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发展自己,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走向反面。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日本向外推销自己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提出了战略性的口号,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说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90年代的一份统计资料说,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诸如邀请或派遣学者、留学生,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等等,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所属的国际交流基金,鼓励、资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关的项目,例如国外的日语教育,日本文化和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