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

一、选择题

1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 所谓意义,就是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5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将5W模式画成图式。

6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7 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8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9 人类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10 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件大事”。

??11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2 库利提出的两个概念:初级群体、镜中我。

13米德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

14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15 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16 伊里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

17 “议程设置”研究是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填空题

1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2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4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5 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6 传播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7 人类的符号体系中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

8 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

9 传播的五大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10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11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12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与“三功能说”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娱乐功能。

13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专业媒体。

14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15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三、名词解释

1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

3所谓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4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变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5 所谓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6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7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8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9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10香农信息论

??11威纳控制论

四、简答题

1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2)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3)物化、活动化、程氏化、仪式化的符号。

3 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6)此外,还有传播情境。

4(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直线模式,又称“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画出来的是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意义:(1)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3)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4)这个模式太果断,传播的过程不一定有传播效果。

5 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合载体);(2)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3)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传播活动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4)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无疑是语言。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的最基础的媒体。书写语言是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不能活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

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沟通工具;(5)语言自我表达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媒体。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6 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7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反映的效果观:(1)“子弹论”以本能的“刺激—反应”论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为基础,再加上“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关,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得出大众成员可以被媒介所“左右”的结论;(2)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4)忽略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4)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8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9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概要:(1)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2)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的世界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个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10 信息沟理论的主要观点:(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灯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11 为什么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之所以诞生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1)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3)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2)在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3)传播学虽然诞生在美国,但它在欧洲也有着社会的学术思想根源。

五、论述题

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这里的媒介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是在媒体范畴之内。

(2)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活动就能理解,一目了然;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思考。意义:(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没机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3)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相当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

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2 使用与满足165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评价:意义:(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它揭示了受众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3)“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矫正。

局限性:(1)“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3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拓者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①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5W模式;②提出了传播学的三大社会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③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实际上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2)卢因:①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②提出场论和团体动力论③把心理学的实验法引入社会学研究,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3)霍夫兰:①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②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③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①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②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③主持的“伊里调查”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④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学科开拓者:施拉姆

主要贡献:

①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②功能学说: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③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着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72学时学分:4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 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 (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 (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 (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 (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了解群体与组织 )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 (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 (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1)了解传播制度 (2)理解媒介控制 (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 (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 (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 (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 (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 (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 (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 (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 (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 (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法 (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 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4.试题类型: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论述题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考纲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 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 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 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 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 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 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 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 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 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 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 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传播学教程大纲

传播学教程大纲 传播学教程大纲: 传播学教程大纲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传播学纲要重点整理

第一章 传播定义 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 1,? 这一定义明确了人类的传播与物理传播和生物传播的区别。物理自然界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人类的传播行为则是一种运用符号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可以运用符号来准确表达意义的活动。2,? 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一切与人有关的,或是人们感兴趣的自然信息都是传播的内容,同时,传播的重要内容便是社会信息,这又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其他类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 施拉姆说“传播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传播建立了,改变了,维持了社会关系。 3,? 传播行为既可以是传递行为,也可以是接受行为,所以是双向的共享行为。传播双方通过信息的传递,反馈来形成互为一体的传播模式,建立协调社会关系,这种双向模式是共享模式。 (1)传播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及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 传播的类型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生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指人的思维活动。 (一)??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最早从传播学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是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值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成自我的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发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为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关系: 所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非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的信息(特别是较抽象的语言符号,非语言很难表达。)语言符号是一切传播的基础,非语言符号补充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 信息的三个特征: 信息:一切事物、状态变化和特征的表征或反映。 1、它总是与现实或历史中的事实、现象相关,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2、只有处在交流中才具有信息的意义,因而需要被相关的接受者接受,无人承认的信息不实信息 3、信息的功效与传播的实效成正比,失效的信息不再是信息 讯息:具体的信息 第二章 传播学在20世纪的形成原因 1、社会背景:a、20世纪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功能凸显,引起统治阶级、利益群众及社会大众出于自身 利益,研究,关注 b、工业革命带来传播技术的变革,使原有的传播形态变化重组。城市人口的增长意味着传 播成为生活需要。促成传播手段和传播对象的社会性结合 2、学科条件:a、诸多社会门类的形成,为其研究提供了较多的方法论和研究手段 b、20世纪40年代,“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参透其中 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传播学介绍

《传播学》介绍及参考书目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学者开始介绍传播学,但是直到1982年北京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后,“传播学”这一命名才算是正式合法地进入大陆语言系统。1983年由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小册子中明确使用了“传播学”这个概念。1985年陈韵昭在翻译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所著的“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 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时,将其名译为《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亮等翻译了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而此书的再版前余也鲁译为《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余也鲁先生它译成了“传学概论”,“传播”成为了“学”。 广播使用有声语言,适合一切听力正常的人,超越了识字水平、读解能力的制约,具有广泛的听众群。原始的人类传播信息用有声语言,发明文字虽然使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得以储存,扩大了人类知识的积累能力,但是没有读写能力的人被排除在外。广播直接被听众接受,对于有相当多文盲的国家,广播成为最重要、最实用的媒介。在广播媒介发展的基础上,人类进一步发展电视图像传播技术,19世纪30年代,电视图像扫描技术被发明和应用。其后,经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又逐步完善了电视摄像及接收技术,为图像清晰的现代电子扫描电视创造了技术条件。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开始正式播送节目。电视利用画面和音响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真实的影像,记录下的内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类正在形成“眼见为实”的历史观。无线电通信是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的,其传输方式可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两种。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来克服高大建筑物或高山等的障碍,远距离传输需要较多的环节。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急速扩张,它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的起源,除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外,还有着浓厚的政治背景。美国和苏联的政治与军事竞争,直接催生了互联网的研发。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是美国陆军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导弹弹道计算。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I 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 《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2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 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传播学教程大纲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把握传播概念 2、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 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 一、选择题 1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 所谓意义,就是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5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将5W模式画成图式。 6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7 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8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9 人类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10 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件大事”。 ??11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2 库利提出的两个概念:初级群体、镜中我。 13米德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 14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15 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16 伊里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 17 “议程设置”研究是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填空题 1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2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4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5 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6 传播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7 人类的符号体系中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 8 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 9 传播的五大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10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11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12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与“三功能说”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娱乐功能。 13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专业媒体。 14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15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三、名词解释 1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第三章人际传播 第一节认识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与自我 1)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目的便是确认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2)通过知人而知己,是一种伴随人一生的、必需的却又是有意无意的人际传播。 3)美国和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 识,而自我认识的形成依赖与他人的互动。 4)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 认识,而自我认识的形成依赖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主要是他人“镜子式”的对 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自我根据这种镜子的“映照”进行调整以使自己不断进行社会 自我的实现。 2.“我——他”的人际传播 1)申农、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其实是较早的关于人际传播的直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2)人际传播当然不是直线性的,于是第一个纠偏模式便是“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 式”,它把申农传播模式的两头——即传播者和接受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人。

3)美国学者丹斯“丹斯螺旋模式” A.人际传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讯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累进,扩大了 传播双发的认知或达成某种协议、获得更多的交流话题。 B.它强调:人际传播的性质是动态的,人在传播中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 4)“人际需求理论”从心理层面对这种传播给予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人际传播处于 三种需求: A.首先是情感需求,主要表现为倾诉和倾听。 B.第二种是归属需求,希望通过与他人交往建立某种联系,摆脱心灵的孤独状态, 获得“我们”这种心理安全感。 C.控制需求,每个人在不同的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他人的需求。 5)还有一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它的特点是借助经济学的概念,将其扩大到人际传播领域,认为人际传播之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 的报偿与付出交往的代价大小的互换。 3. “我—你”的人际传播 1)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他的人家传播专著《桥,不是墙》中谈到的人作为传播者的 五个特性值得重视。 A.人具有经验的独特性 B.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性 C.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过选择以后来回应,这种回应与那种 无生命是无的“反应”,其性质完全不同。 D.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这不仅指感知周围环境,而且还指反观这种感 知 E.人的方传波是言说的,可以为事物诉说,命名。 2)斯图尔特以“人格”作为一种区分人际传播品质的标准,将人际传播划分为三类: A.第一类是人格的关系传播。这种传播中的交流者互相注视,认识个性的差异, 充分表现出自我属性。 B.第二类是准人格的关系传播。这种传播中交流者主要由于不同的社会较色而 相遇,除了较色需要的传播外,常依交流各方的信仰、人品在某一方面的接 近,从而建立接近于人格关系的人际传播关系。 C.第三类是非人格关系的传播。这是一种工具性或物形的传播关系,人与人相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答案)

《大众传播学》复习范围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1、传播学中“传播”与传播学、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1)传播: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机构(职业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密集、连续地向不特定的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 (3)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4)大众传播学: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一门学科。 2、传播的分类:(填空) A 按媒介分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B 按范围和规模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中国传播学第一代的开山人物是张隆栋和郑北渭。(填空或选择题) 4、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选择题) 5、传播学的鼻祖或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填空) 6、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填空或选择题)特别注意:施拉姆不是奠基人!!! 7、拉斯韦尔主要贡献:(选择题) (1)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探讨传播的社会功能。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8、卢因的主要贡献:(选择题) (1)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 (2)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9、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选择题) (1)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破除了“魔弹论”,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 (2)倡导、确立了传播学的“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经院书斋式研究。 10、霍夫兰主要贡献:(选择题) (1)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形成传播学上的耶鲁学派。 (2)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第二章传播模式论 1、模式的定义(名词解释) 所谓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2、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抽象性、缩略性、意在说明一种特殊的秩序或关系。 3、模式的功能(5个)(填空题或选择题)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预测功能和简化功能。 4、最早对传播的过程及模式进行研究的是拉斯韦尔。(选择题) 5、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中文表述是传者、讯息、媒介、受着及效果。(填空题)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名词: 1. 传播学 2. 大众传播学 3. 信息 4. 信息社会 二、一般了解: 1. 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 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 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 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 传播。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 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它是指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 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彖的社会科学。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屮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 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屮,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崔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 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而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 拉扎斯菲尔徳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

传播学教程考试纲要

传播的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并为传播下了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的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话、电报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基本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和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的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 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总而言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电子媒介的里程碑意义: 一、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美传播学家A哈特把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意义的概念: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包括的类型):1.传播者的意义 2. 受传者的意义 3.情境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的意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适用专业:新闻传播学一、复习要求: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传播的历史、类型、特点、模式、功能及传播中的符号、意义等传播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并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传播现象,为新闻传播学科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体要求: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类型、特点及功能;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熟悉传播的符号表征及其意义; 4、用传播学原理与方法,分析社会发展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了解我国传播思想的主要源流,特别是近现代传播思想、当代传播思想的主要代表及其演变。 新闻学阐述的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学习新闻学,一要准确系统地了解新闻理论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二要正确把握新闻、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三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指导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应用能力。 二、主要复习内容: A、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传播与传播学 1、什么是传播 2、什么是传播学 3、传播学的奠基人 4、传播学诞生的诱因及其源于美国的必然性 5、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与主要成就 二、传播原理 1、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及赖特的补充、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传播负面功能论; 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的负功能; 2、传播的类型 内向传播的意义; 人际传播的特点; 组织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传播的基本形态 1、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的含义、新闻传播的系统学说;新闻传播的要素、新闻传播的特征; 2、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的内涵; 3、经济传播 经济传播的内涵; 经济传播的发展趋势; 4、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的特征; 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 5、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定义; 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 文化传播的分类、文化传播的特征;四、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2412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广告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聚焦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传授自我、人际、组织、大众和新媒体等的传播理论与规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解释、解决广告传播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在广告传播领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媒介素养,为其接下来学习广告学概论、中外广告史、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 目标1:掌握自我、人际、组织、大众和新媒体等等不同类型传播的模式和相关理论; 目标2:运用理论说明和解释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传播新现象; 目标3:建立批判性思维,提高媒介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从不同类型传播及相关理论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传播诸面向,人、(传播媒介)技术与社会间的复杂、动态关系,并通过案例、

对话和互动式教学等手段带动课堂讲授。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话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布置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养成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等习惯,注重过程考核。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 (1)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关注传播媒介技术的新发展、新动态(有一次课后作业要求撰写一项最新传播技术的介绍)等。 (2)每一章节都有推荐书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3)特定章节提供阅读相关阅读材料(分为必读和选读,内容涉及理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传播现象,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传播学纲要》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人际传播 一、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1、什么是人际传播? 2、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是什么? 3、什么是人类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 4、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目的是什么? 5、“丹斯螺旋模式” 6、人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 7、鼓励人们跳出主体与客体相互对立的“我——他”传播关系,转向具有人格特点的“我——你”传播关系,用“对话”的方式改善人际传播的学者是?代表著作是? 8、人际传播能力 9、人际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 10、回应的两种方式 11、体语 12、人际距离划分为那四个区域 二、问答 1、“我——他”的人际传播特点是什么? 2、“我——你”的人际传播特点是什么? 3、“我——他”的人际传播与“我——你”的人际传播的区别是什么? 4、简单阐述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5、简述我——你“人际传播的三种关系。 6、简述影响人际传播的三种社会讯息 7、简述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理论 8、简单阐述“约哈瑞窗口”(图略) 9、简述人际交流中“你-语言”和“我-语言”的区别,为什么我们主张要采用“我-语言”来进行交流。 10、简述谈话中的三种方式。(见附录) 11、如何学会“倾听“ 12、你认为”网聊“属于人际传播吗?为什么? 三、论述 1、人是如何通过人际传播认识自我的?请举例说明。 2、请从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理论来谈一下你对“网络交流”的看法。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说话者在交流时,有时候说话人似乎经常模仿对方的行为: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口音、语速和手势、表情,变得和对方更相似。但有时,说话人又会做出和对方相反的举动,夸大本人对方的差异。请用传播适应理论(见附录)阐释这一现象。 (附1:传播适应理论 趋同和趋异的过程是传播适应理论(简称CA T)最初的核心。它最早由1973年霍华德·贾尔斯(Howard Giles)在《关于语言中人际适应的一个理论:一些来自加拿大的数据》提出。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会试图调整言语风格以适应那个他人。这一过程有两个方向:趋同和趋异。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传播学 一、选择题 1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 所谓意义,就是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5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将5W模式画成图式。 6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7 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8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9 人类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10 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件大事”。 11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2 库利提出的两个概念:初级群体、镜中我。 13米德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 14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15 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16 伊里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 17 “议程设置”研究是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填空题 1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2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4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5 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6 传播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7 人类的符号体系中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 8 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 9 传播的五大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10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11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12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与“三功能说”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娱乐功能。 13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专业媒体。

传播学总结

传播学总结、复习 名解: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李普曼:美国著名新闻学家,著有《舆论学》等著作,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和“拟态环境”等观点。 现场理论 论述: 什么是大众传播?与一般人际传播相比,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了?P13、154 第一章 名解: 传播P3(4次) 大众传播P13 简单题 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P25 .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P12 概述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P17(2次) 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P3 什么是自我传播?它和人际传播有哪些不同 ..?P9 新闻学的研究路线和传播学的研究路线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名解: 批判学派P33 库尔特·卢因P30(3次) 韦尔伯·施拉姆P32(4次) 拉扎斯菲尔德P31 大众传播学 简答: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P22(3次)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P31 简介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P33、34 论述: 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有哪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23、36 第三章: 名解: 反馈P47(2次) 5W模式P43(2次)

“传播单位”P49(2次) 传播模式P41 简答: 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P47 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P43 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P40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包含了哪些要素?该模式中左右两个大圆叫什么?P49 论述: 试述拉斯韦尔模式的内容、意义和不足 ..。P43-44 试论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并列出迄今为止有关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模式),择要予以点评。(第三章) 第四章: 名解 简单随机抽样P69(2次) 内容分析法P83 “实验组”p91(2次) 抽样调查法P66(2次) 语义分析P86 样本P66 控制实验法P91 简答: 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P61 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92 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8 在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有哪些长处和局限?P90 简述传播的控制研究中“控制”的含义P92 简述抽样调查法的主要形式。P68 第五章: 名解: 传播的工具性功能P100 “授予地位”P111 环境监测功能P102 “游戏说”P100 文化传递功能P104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P112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P113(2次) 简答: 什么是环境监测功能?P102 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三功能是什么?P102 传播学者麦奎尔是怎样表述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的?P100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P109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哪些见解?P111

传播学复习提纲

5W模式 循环模式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符号的定义 副语言 信息的定义和特点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群体感染 主我与客我理论 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镜中我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新媒体即是基于数字化技术,以电脑(或以电视或手机或其它终端)为载体,以因特网 为传播平台,打破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的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媒介)。 广义的新媒体可以泛指任何一种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或以因特网为传播平台的传播媒介,既可以指上网的报纸、数字化广播和电视,

也包括MP3、数码相机或楼宇视频等。广义的新媒体通常也被通称为数字媒体。 (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不仅整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也突破了传统的传播类型的界线,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与一体,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multi-faceted mass medium)。 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1、去中心化;2、数字化(Digital);3、多媒体(Multimedia);4、交互性(Interactivity)。其他如即时性、全球性、海量信息和检索便捷等。 (参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第1章) ●把关人理论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于1947年所著关于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的一篇文章(《人际关系》)。他首创的把关(gatekeeping)是从英文的守门人(gatekeeper)一词化来的。所以,有些也称把关为守门,称把关人为守门人。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把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把关人或称守门人,是在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权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