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注射剂(附滴眼剂)

第九章注射剂(附滴眼剂)

第九章注射剂(附滴眼剂)
第九章注射剂(附滴眼剂)

第九章注射剂(附滴眼剂)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注射剂按下列给药途径,不能添加抑菌剂的是

A.肌肉注射 B.皮内注射 C.皮下注射 D.穴位注射 E.静

脉注射

2.供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pH值应为

A.酸性 B.偏酸性 C.中性 D.偏碱性 E.碱性3.在下列有关热原检查法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法定检查方法为家兔致热试验和鲎试验法

B.鲎试验法比家兔试验法更灵敏

C.鲎试验法操作简单,结果迅速可靠

D.鲎试验法特别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热原控制

E.鲎试验法对一切内毒素均敏感,可代替家兔试验法

4.注射用油的精制方法应为

A.除臭→脱水→中和→脱色→灭菌

B.脱水→除臭→中和→脱色→灭菌

C.中和→除臭→脱水→脱色→灭菌

D.中和→脱色→脱水→除臭→灭菌

E.脱色→脱水→除臭→中和→灭菌

5.下列表面活性剂中,可用作注射剂增溶剂的是

A.吐温-80 B.月桂醇硫酸钠 C.硬脂酸钾

D.鲸蜡醇硫酸钠 E.硬脂醇硫酸钠

6.适用于注射剂偏碱性药液的抗氧剂应为

A.焦亚硫酸钠 B.亚硫酸氢钠 C.硫脲 D.硫代硫酸钠 E.抗

坏血酸

7.为防止注射剂中药物氧化,除加入抗氧剂、金属络合剂外,可在灌封时向安瓿内通入

A.O

2 B.N

2

C.Cl

2

D.H

2

E.

O

CH2

CH2

8.在下列注射剂常用的抑菌剂中,既有抑菌作用又有止痛作用的应为A.苯酚 B.甲酚 C.氯甲酚 D.三氯叔丁醇

E.硝酸苯汞

9.用水醇法制备中药注射剂时,为除去中药注射用原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应将含有醇量调整为

A.45% B.55% C.65% D.75% E.85%10.当归注射剂的制备宜选用

A.渗漉法 B.蒸馏法 C.双提法 D.水醇法

E.醇水法

11.注射剂最显著的优点为

A.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B.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C.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D.可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E.比较经济

12.注射用水从制备到使用不得超过

A.5h B.10h C.12h D.10h E.20h

13.在水中溶解度低或为了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制成

A.粉针剂 B.注射用片剂 C.水溶性注射剂

D.乳浊型注射剂 E.混悬型注射剂

14.溶液不稳定的药物可制成

A.粉针剂 B.注射用片剂 C.水溶性注射剂

D.乳浊型注射剂 E.混悬型注射剂

15.热原的主要成分是

A.胆固醇 B.生物激素 C.磷脂 D.脂多糖

E.蛋白质

16.药典规定制备注射用水的

A.澄清滤过法 B.电渗析法 C.反渗透法 D.蒸馏法 E.离

子交换法

17.下列能彻底破坏热原的的是

A.60℃加热120min B.100℃加热60min C.150℃加热30min D.180℃加热30min E.250℃加热30min

18.醇溶液中除鞣质pH值应调至

A.6以上 B.不超过6 C.8以下 D.8 E.8以上

19.水醇法提取精制中药溶液时,不易除去的杂质是

A.淀粉 B.鞣质 C.粘液质 D.多糖 E.蛋白质

20.挥发油注射液配制时常加入适量的氯化钠,目的是

A.盐析 B.防腐 C.调整渗透压 D.增溶

E.调节pH值

21.中药有效成分为挥发性成分时,应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A.水蒸气蒸馏法 B.透析法 C.酸碱法 D.水醇法

E.萃取法

22.要求注射剂必须等渗的给药途径是

A.脊椎腔注射 B.穴位注射 C.静脉注射 D.肌内注射

E.皮下注射

23.配制中药注射剂常用的增溶剂是()

A.吐温—20 B.吐温—60 C.吐温—80 D.司盘—80 E.司

盘—60

24.在配制中药注射剂时常将药液进行热处理冷藏,目的是

A.除去热原 B.除去杂质 C.除去细菌 D.除去氧气 E.增

25.下列能溶血的输液是

A.1%葡萄糖注射液

B.10%葡萄糖注射液

C.20%葡萄糖注射液

D.25%葡萄糖注射液

E.50%葡萄糖注射液

26.《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注射液标示量为2ml的易流动液体增加的装量为

A.0.60ml B.0.50ml C.0.30ml D.0.15ml E.0.10ml 27.在无菌操作的情况下,空安瓶应选用的灭菌方法是

A.紫外线灭菌法 B.干热空气灭菌法 C.火焰灭菌法

D.湿热灭菌法 E.煮沸灭菌法

28.《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注射液标示量为2ml的粘稠液体增加的装量为

A.0.70ml B.0.50ml C.0.25ml D.0.15ml E.0.12ml 29.输液剂的灭菌通常采用

A.紫外线灭菌法 B.干热空气灭菌法 C.火焰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 E.煮沸灭菌法

30.一般注射剂从配制到灭菌不应超过

A.1h B.2h C.5h D.10h E.12h

31.一般1~5ml的中药注射剂灭菌多采用

A.流通蒸汽灭菌100℃,30min

B.流通蒸汽灭菌100℃,45min

C.热压灭菌115℃,45min

D.热压灭菌121℃,45min

E.低温间歇灭菌

32.一般10~20ml的中药注射剂灭菌多采用

A.流通蒸汽灭菌100℃,30min

B.流通蒸汽灭菌100℃,45min

C.热压灭菌115℃,45min

D.热压灭菌121℃,45min

E.低温间歇灭菌

33.输液剂中不得含有

A.抑菌剂 B.乳化剂 C.抗氧剂 D.渗透压调节剂 E.pH

调节剂

34.混悬液型注射剂必须严格控制药物颗粒大小, 99%的颗粒应直径应在A.1μm以下 B.1μm以上 C.2μm以下 D.2μm以上

E.3μm以下

35.混悬液型注射剂必须严格控制药物颗粒大小,供一般注射者,颗粒应小于15μm,15~20μm颗粒应不超过

A.1% B.5% C.10% D.15% E.20%36.在精制中药提取液时,加入明胶的目的是除去

A.蛋白质 B.鞣质 C.淀粉 D.多糖 E.无机盐37.蒸馏水器上的隔沫装置的作用是防止

A.蒸汽逸散 B.爆沸 C.蒸馏速度过快 D.带入热原 E.带

入废气

38.可制备注射用水和洗涤容器用的水是

A.自来水 B.矿泉水 C.湖水 D.深井水 E.纯化水39.下列可除去鞣质的方法是

A.离心法 B.醇水法 C.水醇法 D.聚酰胺吸附法

E.酸碱法

40.在注射剂里加亚硫酸钠的目的是防止

A.水解 B.沉淀 C.变色 D.氧化 E.变旋41.下列属于等渗的葡萄糖溶液是

A.2.5% B.5.0% C.10% D.20% E.50%42.中药注射剂中加入枸橼酸的目的是

A.防止水解 B.调节pH值 C.延缓吸收 D.防止氧化 E.调

节渗透压

43.精滤中药注射液宜选用

A.微孔滤膜滤器 B.1号垂熔滤器 C.2号垂熔滤器

D.滤棒 E.滤纸

44.下列各氯化钠注射液中,为等渗浓度是

A.0.9% B.2.5% C.5.0% D.10% E.15%

45.中药注射剂中加入苯甲醇的目的是

A.稳定成分 B.增溶 C.止痛与抑菌 D.防止氧化

E.使药效物质均匀分散

46.注射剂的pH值要求一般控制在

A.4.0~9.0 B.4.0~8.0 C.5.0~9.0 D.6.0~9.0 E.7.4 47.下列不属于注射用水质量检查项目的是

A.硝酸盐检查 B.易氧化物检查 C.氯化物物检查

D.重金属检查 E.刺激性检查

48.下列关于热原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滤过性 B.挥发性 C.被吸附性 D.耐热性

E.水溶性

49.小剂量注射剂与输液剂的区别之一是

A.钾离子不能超标 B.要调节渗透压 C.灌封后立即灭菌D.可加抑菌剂、止痛剂 E.刺激性检查

50.处理安瓿的工序是

A.切割→圆口→洗涤→灌水蒸煮→干燥与灭菌

B.洗涤→切割→圆口→灌水蒸煮→干燥与灭菌

C.切割→洗涤→圆口→灌水蒸煮→干燥与灭菌

D.灌水蒸煮→切割→洗涤→圆口→干燥与灭菌

E.切割→圆口→灌水蒸煮→洗涤→干燥与灭菌

二、名词解释

1.热原

2.等渗溶液

3.等张溶液

三、填空题

1.混悬液型注射剂中药物的粒度应控制在______以下。

2.乳浊液型注射剂中其分散相粒径一般应在______范围内。

3.注射剂的pH值一般控制在______范围内。

4.热原具较强的耐热性,一般经______加热1h不受影响,______也不会发

生热解,但在______1min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5.法定的热原检查方法为______、______。

6.配制注射剂,必须采用______制备的注射用水,贮存不得超过______h。

7.水醇法中,含醇量达75%时,可除去______和______。

8.超滤法是利用分子分离的______方法。

9.针用活性炭使用前应在______干燥______h,进行活化处理。

10.配液所用注射用油,应在使用前经______灭菌______h,待冷却后即刻进行配制。

11.鲎试剂中含有能被微量细菌内毒素激活的凝固酶原和凝固蛋白原两种物质,______经内毒素激活转化成具有活性的______,进而使______转变为而形成凝胶。

12.注射剂不得含任何活的______。

13.用量大的和供______、______用的注射剂不应含有______。

14.溶液型注射剂内不得含有可见的______。

15.供静脉注射的注射剂应具有与血浆相同或接近的______。

16.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称为______,又称为______。

17.《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检查热原的方法是______。

18.《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注射用水为纯水经______所得的水。

19.因为热原具有不______,所以制备注射用水采用______。

20.注射用水从制备到使用不得超过______。

21.注射剂所用的的各种附加剂均应为______规格。

22.注射液的pH值一般应在______。

23.静脉注射剂应尽可能等张,______注射剂必须等张。

24.兼有止痛和抑菌作用的附加剂有苯甲醇和______。

25.常用的渗透压调节剂有______和______。

26.滴眼剂用缓冲液的目的是减少______、提高______和增强______。

27.制备中药注射液常用活性炭处理,其作用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28.用于眼部手术或创伤的滴眼剂不得加______。

29.输液剂的配制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30.输液剂一般采用______热压灭菌。

四、简答题

1.简述热原的含义、组成及基本性质。

2.简述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流程。

3.简述注射剂有哪些特点和质量要求。

4.简述输液剂药液配制方法中的浓配法。

五、计算题

1.现有中药提取液100ml,经试验测定其冰点下降度为-0.05℃,需加氯

化钠多少克,才能使之成为等渗溶液?(1%氯化钠溶液的冰点下降度为 0.58℃)2.配制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200ml,问需加氯化钠多少克,使成为等渗溶液?(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的冰点下降度为0.12℃,1%氯化钠溶液的冰点下

降度为 0.58℃)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E 2.C 3.E 4.C 5.A 6.D 7.B 8.D 9.D 10.C 11.C 12.C 13.E 14.A 15.D 16.D 17.E 18.D 19.B 20.C 21.A 22.A 23.C 24.B 25.A 26.D 27.B 28.C 29.D 30.E 31.A 32.B 33.A 34.C 35.C 36.B 37.D 38.E 39.D 39.D 41.B 42.B 43.A 44.A 45.C 46.A 47.E 48.B 49.D 50.E

二、名词解释

1.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

性物质。

2.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

三、填空题

1.15μm 2.1~10μm 3.4.0~9.0 4.60 100 650 5.家

兔致热实验法 鲎试验法 6.新锌 12h 7.蛋白质 多糖 8.膜滤过 9.150℃ 3~4 10.150~160℃ 1~2 11.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 12.微生物 13.静脉 脊椎腔注射 热原 14.异物 15.渗透压 16.热原 内毒素 17.家兔法

18.蒸馏 19.挥发性 蒸馏法 20.12h 21.注射用 22.4~9

23.脊椎腔 24.三氯叔丁醇 25.葡萄糖 氯化钠 26.刺激性 稳定性 疗效 27.吸附杂质 脱色 助滤 28.抑菌剂 29.浓配法 稀配法 30.100℃30min

四、简答题

1.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和人体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复合物(亦称内毒素),其性质具有水溶性、耐热性、滤过性、不挥发性,以及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所破坏。

2.制备中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中药提取物

干燥(半成品质量检查)质量检查印字包装成品

3.注射剂的主要特点: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③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④可发挥局部定位作用;⑤使用不便、注射疼痛,使用不当危险性大;⑥制备过程复杂,需一定设备条件,成本较高。

质量要求:为确保注射剂用药安全,必须严格控制注射剂的质量,除制剂中主药含量应合格外,还应在:①无菌、无热原;②澄明度;③pH 值;④渗透压;

⑤安全性;⑥稳定性,以及杂质限度和装量差异限度等方面符合要求。

4.输液剂药液配制方法中的浓配法是先将原料药物加入部分溶剂中配成高浓度的溶液,经加热滤过处理后再行稀释至所需浓度,此法有利于除去杂质。

五、计算题

1.解:计算公式 W=(0.52-a)/b

已知 a=0.05;b=0.58

W=(0.52-0.05)/0.58=0.81%(g.ml-1)

答:中药提取液100ml中需加氯化钠0.81g,才能使之成为等渗溶液。

2.解:计算公式 W=(0.52-a)/b

已知 a=0.12;b=0.58

W=[0.52-(0.12×2)] /0.58=0.48%(g.ml-1)

0.48×2=0.96(g)

答:配制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200ml,需加氯化钠0.96g,使成为等渗

溶液。

注射剂与滴眼剂.知识点梳理

第四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1、注射剂:注射剂是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或无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以及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 2、注射剂的特点: (1)注射剂的优点: 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②可用于不宜口服用药的患者; ③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④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局麻药。 (2)注射剂的缺点: ①使用不便; ②注射疼痛; ③制备工艺相对较复杂,要求高; ④易出安全问题。 3、注射用水:是指纯化水经蒸馏制得的水。用于配制注射剂,容器的最后一步清洗。用于配制普通制剂,洗涤、试验用水。 4、四种水的区别: (1)制药用水:包括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 (2)纯化水:原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它适宜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 (3)注射用水是指纯化水经蒸馏制得的水。用于配制注射剂,容器的最后一步清洗用于配制普通制剂,洗涤、试验用水。 (4)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水经灭菌而得的水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 5、热原的含义及组成: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6、热原的检查方法:家兔法(法定方法)、鲎试剂法(体外热原试验法)。 7、注射剂的质量检查:无菌、无热原、澄明度、pH值、渗透压合适(最宜是等渗、等张)、稳定性、安全性及降压物质。 8、举例:10%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分析(见教材) (1)维生素C呈酸性,刺激性大,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同时还可以增加本品的稳定性。 (2)维生素C与空气接触易氧化,通二氧化碳驱氧,并且加入亚硫酸氢钠抗氧剂,增加其稳定性。 (3)维生素C在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存在下,催化氧化,故加入EDTA-2Na络合铜离子,以增强稳定性。 9、注射剂的等渗计算法: 例:配制硫酸锌滴眼剂100ml, 内含硫酸锌0.2g,硼酸1g,需加NaCl多少克调节等渗?(硫酸锌和硼酸1%(g/ml)水溶液冰点分别为-0.085℃和-0.283℃) W=(0.52-a)/b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 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 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 1.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 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 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 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 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注射剂与滴眼剂

注射剂与滴眼剂 1、注射剂的溶剂应选用() A、蒸馏水 B、去离子水 C、纯化水 D、注射用水 E、灭菌注射用水 2、评价注射用油的重要指标是() A、酸值、皂化值 B、碘值、酸值 C皂化值、碘值 D、皂化值 E、酸值、碘值、皂化值 3、供静脉注射用的注射剂不得加入以下哪一种附加剂() A、等渗调节剂 B、抗氧剂 C、抑菌剂 D、pH调节剂 E、增溶剂 4、配制0.5%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0,000ml,需加多少克氯化钠才能调成 等渗溶液?(已知硫酸阿托品的E=0、1)() A、8.5 B、85 C、9.5 D、95 E、90 5、在注射剂中加入焦亚硫酸钠是作为() A、抑菌剂 B、抗氧剂 C、助悬剂 D、渗透压调节剂 E、金属离子络合剂 6、在注射剂中既能作抑菌剂又能作局部止痛剂的是() A硼酸 B苯酸 C三氯叔丁醇 D盐酸普鲁卡因 E羟苯乙酯 7、以下哪一种滤器适用于注射液精滤() A、砂滤棒 B、6号垂熔滤球 C、0.8um微孔滤膜滤器 D、钛滤棒 E、板框压滤器 8、营养输液不包括() A右旋糖酐输液 B糖类输液 C氨基酸输液 D脂肪乳剂输液 E维生素输液 9、注射剂灭菌效果最可靠的方法是() A流通蒸汽灭菌法 B化学杀菌剂灭菌法 C紫外线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 E干热灭菌法 10、能彻底破坏热原的条件是() A、60℃加热60分钟 B、100℃加热60分钟 C、180℃加热30分钟 D、180℃加热60分钟 E、250℃加热30分钟 11、注射剂中作为金属离子络合剂使用的是() A亚硫酸氢钠 B氢氧化钠C依地酸二钠 D碳酸氢钠 E氯化钠12、用于物体表面灭菌和无菌室空气灭菌的方法是() A热压灭菌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干热灭菌法D紫外线灭菌法 E滤过除菌法13、只适用于碱性溶液的抗氧剂是()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作者: zhangxiaohang(站内联系TA)发布: 2006-08-28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测定药物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制备一种稳定的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测定药物以下性质:化学含量或生物效价、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分配系数、水分、pH-速度图、稳定性等。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药物颜色、嗅味。必要时还需要测定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热分析图、吸收光谱、吸湿性等一系列性质。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处方设计前的基础工作,应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也有一系列规定,国外也有较系统处方设计前工作经验可以借鉴。这些性质与注射剂的设计,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溶解度与稳定性更加重要,下面将作进一步讨论。 (二)药物的溶解性 许多药物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临床上又要求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因此,研究试制这类注射剂,首要问题是解决这类品种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和pH有关,有些药物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又析出。一般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则随pH而改变。还有些药物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分在初制时呈胶态存在于注射剂中,贮存一段时间,胶体老化而析出沉淀。这些说明要解决药物的溶解性,首先必须对药物的性质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制成盐类、改变溶媒、增溶或助溶等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前面已详细讨论。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成盐法的个别例子。如泛影酸与葡萄糖胺制成泛影葡胺,可制成60%浓度的注射液。有些药物虽无酸性或碱性基因,但含有一些羟基,可与多元酸部分酯化,然后制成酯的钠盐,如核黄素磷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在溶解性研究之后,对溶液型注射剂来说,就要着手化学稳定和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此项工作历来是注射剂设计的中心。?1.化学稳定性?首先要考察主药是否稳定,属于何种降解途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处方因素(如pH、溶剂、缓冲剂等)和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氧等)对主药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和工艺,预测其稳定性,这方面的内容,在药物制剂稳定性一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2.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不仅可传染疾病,也可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解决生物学稳定性的方法,除灭菌外,还需添加抑菌剂,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注射剂中有三种情况需加抑菌剂:①多剂量容器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避免因针头多次穿抽药液被微生物污染;②用滤过法灭菌或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加入抑菌剂起辅助作用,以保证安全,如胰岛素注射液;③低温灭菌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以防止灭菌不完全。 为了使用安全,添加抑菌剂一次剂量超过5ml的注射液要特别慎重,供静脉或脊椎注射用的注射剂,不得添加抑菌剂。凡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应在标签或说明书上说明抑菌剂的名称和用量。?注射剂中常用抑菌剂的名称、常用浓度见表3-1。抑菌剂加入注射油剂时,用量要增加,如癸酸诺龙麻油注射剂,苯甲醇用量达5%~10%。碱式水杨酸铋油注射剂中酚用量为1%,因其分配在油中的量大于在菌体种的量。此外还应注意抑菌剂与主药是否有配伍禁忌。

药剂学处方总结

第一部分:处方分析 1. 分析下列软膏基质的处方并写出制备方法。硬脂醇250g 油相,同时起辅助乳化及稳定作用白凡士林250g 油相,同时防止水分蒸发留下油膜利于角质层水合而产生润滑作用 十二烷基硫酸钠10g 乳化剂丙二醇120g 保湿剂 尼泊金甲酯0.25g 防腐剂尼泊金丙酯0.15g 防腐剂蒸馏水加至1000g 制备:取硬脂醇和白凡士林在水浴上融化,加热至75 ℃,加入预先溶在水中并加 热至 75 ℃的其他成分,搅拌至冷凝即得。 2. 写出10%Vc 注射液(抗坏血酸)的处方组成并分析?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49g pH 调节剂亚硫酸氢钠0.05g 抗氧剂依地酸二钠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 3. 分析下列处方并写出下列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硬脂酸甘油酯35g 油相硬脂酸120g 油相液体石蜡60g 油相,调节稠度白凡士林10g 油相羊毛脂50g 油相,调节吸湿性三乙醇胺4g 水相,部分与硬脂酸形成有机皂其乳化作用尼泊金乙酯1g 防腐剂蒸馏水加之1000g 将油相成分(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液体石蜡,白凡士林,羊毛脂)与水相成分(三乙醇胺,尼泊金乙酯溶于蒸馏水中)分别加热至80 ℃,将熔融的油相加入水中, 搅拌,制成O/W 型乳剂基质。 4. 处方分析,并写出制备小体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肾上腺素1g 主药依地酸二钠0.3g 金属络合剂盐酸pH 调节剂氯化钠8g 渗透压调节剂焦亚硫酸钠1g 抗氧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 工艺流程:主药+附加剂+注射用溶剂配液滤过 灌封灭菌 安瓿洗涤干燥(灭菌) 成品包装印字质量检查检漏 5. 分析处方,并指出采用何种方法制片?并简要写出其制备方法。 处方:呋喃妥因50g 糊精3g 淀粉30g 淀粉(冲浆10%) 4g 硬脂酸镁0.85g 根据上述处方,选用湿法制粒制片。 制备:取呋喃妥因过100 目筛然后与糊精、1/3 淀粉混匀,加入淀粉浆制成软材,过14 目筛制粒,湿粒在60℃下干燥,干粒再过12 目筛整粒。将此颗粒与剩余的淀粉、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含量测定合格后计算片重。 6. 处方分析并简述制备过程 Rx1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49g pH 调节剂亚硫酸氢钠0.05g 抗氧剂 依地酸二钠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制备:在配置容器中,加处方量80% 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加维生素C 溶解后,分次加碳酸氢钠,溶解后加入已配好的依地酸二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调节pH6.0-6.2, 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过滤,通二氧化碳气流下灌封。 7.写出板蓝根注射液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处方用量作用板蓝根500g 主药苯甲醇10ml 抑菌剂 吐温80 5ml 增溶剂注射用水适量溶剂共制1000ml 8. 写出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 )400g 主药甲氧苄啶(TMP )800g 主药(抗菌增效剂) 淀粉/120 目80g 填充剂,内加崩解剂3%HPMC 180 ~200g 润湿剂,黏合剂硬脂酸镁

第三章 大学药剂学文本课件

第二章重点知识 液体制剂概念 液体制剂优缺点 熟悉液体制剂常见溶剂和附加剂 掌握增溶剂、助溶剂和潜溶剂概念 理解Stoke ‘s 定律(增加混悬剂稳定性方法) 熟悉常见混悬剂稳定剂 熟悉常见乳化剂 混悬剂和乳剂处方分析 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是指直接注射于体内或直接用于创伤面、黏膜等的一类制剂。 灭菌制剂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基本概念区分: 1.灭菌与无菌操作法。 2.防腐与消毒 3.灭菌与消毒 灭菌与无菌技术: 物理灭菌技术 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称为物理灭菌法,亦称物理灭菌技术。 1.干热灭菌法2.湿热灭菌法3.射线灭菌法4.过滤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 系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法。 杀菌剂是指对微生物具有触杀作用的化学药品。 杀菌剂只对微生物繁殖体有效,不能杀灭芽孢。 无菌操作法: 系指整个过程控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法。 该法适用于一些不耐热药物的注射液、眼用制剂、皮试液、海绵剂和创伤制剂的制备. 热压灭菌法: 指利用高压饱和蒸汽加热法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具有灭菌可靠,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和经济等优点。 在注射剂生产中最为广泛应用。 灭菌参数—D 值: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D = t = 2.303/k (lg100-lg10) D 值为降低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至原来1/10或降低一个对数单位(lg100降至lg10)所需的时间。 不同灭菌法不同微生物的D 值: 灭菌参数—Z 值: 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灭菌参数—F0值: 在一定灭菌温度(T )、Z 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 Z 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 冷冻干燥技术: 是指将含有大量水分的物料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冰点以下的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以水蒸气形式除去,得到干燥产品的一种技术。 第二节 注射剂 注射剂俗称针剂,系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常用注射剂有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无针粉末注射给药是目前国际上研制的新型给药系统。它主要利用高压气体喷射使药物微粒瞬时加速至超声速,然后释放至皮下或黏膜,发挥药效作用,具有无针、无痛、无交叉感染、便捷、高效、安全等特点。 注射剂的分类(按分散方式分) 溶液型:水针、油性注射剂 混悬型:只供肌注,不得静脉注射。 乳浊型:静脉营养乳剂 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 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 提高药物制剂的安全性 保护制剂的稳定性 保证制剂的临床疗效 目的 物理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 无菌操作法 灭菌法

药剂学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01

医学院 教案 2006 ~ 2007 学年第1 学期 所在单位药学系 教研室药剂教研室 课程名称药剂学 授课对象2004级药学专科1班 授课教师 职称助教 教材名称《药剂学》第五版 2006 年9 月

教案首页 教学章节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第一节 讲授内容第一节概述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灭菌、无菌的概念和物理灭菌法。 熟悉物理灭菌法的常用设备。 熟悉D、Z、F、F0值的含义。 熟悉化学灭菌法和无菌操作法。 熟悉空气过滤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了解空气过滤的常用设备。 了解空气净化的标准、测定方法及洁净室的设计。了解冷冻干燥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灭菌、无菌的概念和物理灭菌法 教学难点物理灭菌法的常用设备。 D、Z、F、F0值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比较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自制Powerpoint课件、手写讲稿等 参考资料教材:崔福德主编,《药剂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7月奚念朱主编,《药剂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 张汝华主编,《工业药剂学》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年9月 教学后记本次课是药剂学第三章第一次课,涉及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内容。需对基本概念(如灭菌、无菌)、基本原理(如湿热灭菌法)、设备的使用等加强理解记忆。该课内容比较平实,多举一些事例、模型,会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掌握。该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需要对该知识加强学习。要注意知识的复习与掌握。

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备注 【引入】【提问】 【过渡】【新课】【板书】【讲述】 【提问】【比较】 【比较】【过渡】 【讲述】经过前面学习,我们对药物剂型的分类有所了解,可按什么分类? 有按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形态、制法等多种分类方法。按形态分为: 固、液、气、半固体剂型,第二章学习了液体制剂。 按制法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可分为: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 本章开始学习无菌制剂。 第三章灭菌制剂和无菌制剂 第一节概述 基本概念 ⒈灭菌和灭菌法 灭菌与无菌制剂:直接注入体内或直接接触创伤面、粘膜等的一类制剂。 如果有菌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灭菌(sterilization):应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 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手段。 灭菌法(the technique of sterilization):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 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或技术。 ⒉无菌和无菌操作法 无菌(sterility):在任一指定的物体、介质或环境中,无任何活的微生 物。 无菌操作法(aseptic technique):在整个操作中利用或控制一定的条 件,使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项操作方法和技术。 灭菌和无菌的联系区别? ⒊防腐和消毒 防腐(antisepsis):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手段,亦 称抑菌。 防腐剂:对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亦称抑菌剂。 消毒(disinfection):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的手段。 消毒剂: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或除去作用的物质。 防腐和消毒的联系区别? 经过基本概念的学习,灭菌、无菌、防腐和消毒是什么?灭菌制剂与无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顾 积极回答 能够回答 积极参与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作者: zhangxiaohang(站内联系TA)发布: 2006-08-28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测定药物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制备一种稳定的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测定药物以下性质:化学含量或生物效价、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分配系数、水分、pH-速度图、稳定性等。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药物颜色、嗅味。必要时还需要测定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热分析图、吸收光谱、吸湿性等一系列性质。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处方设计前的基础工作,应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也有一系列规定,国外也有较系统处方设计前工作经验可以借鉴。这些性质与注射剂的设计,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溶解度与稳定性更加重要,下面将作进一步讨论。 (二)药物的溶解性 许多药物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临床上又要求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因此,研究试制这类注射剂,首要问题是解决这类品种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和pH 有关,有些药物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又析出。一般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则随pH而改变。还有些药物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分在初制时呈胶态存在于注射剂中,贮存一段时间,胶体老化而析出沉淀。这些说明要解决药物的溶解性,首先必须对药物的性质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制成盐类、改变溶媒、增溶或助溶等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前面已详细讨论。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成盐法的个别例子。如泛 影酸与葡萄糖胺制成泛影葡胺,可制成60%浓度的注射液。有些药物虽无酸性或碱性基因,但含有一些羟基,可与多元酸部分酯化,然后制成酯的钠盐,如核黄素磷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 在溶解性研究之后,对溶液型注射剂来说,就要着手化学稳定和生物学稳定性 的研究。此项工作历来是注射剂设计的中心。 1. 化学稳定性 首先要考察主药是否稳定,属于何种降解途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处方因素(如pH、溶剂、缓冲剂等)和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氧等)对主药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和工艺,预测其稳定性,这方面的内容,在药物制剂稳定性一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 2.生物学稳定性 微生物不仅可传染疾病,也可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解决生物学稳定性的方法,除灭菌外,还需添加抑菌剂,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注射剂中有三种情况需加抑菌剂:①多剂量容器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避免因针头多次穿抽药液被微生物污染;②用滤过法灭菌或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加入抑菌剂起辅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及制备OfficeWord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 考察及制备 O f f i c e W o r d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H2O C C C CH2OH O HO O C H COOH OH H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及制备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与工艺。 3.熟悉影响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和提高药物稳定性的措施。 4. 熟悉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序号内容时间(h) 1 影响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因素考察 5 2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4 3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查 3 总计12 三、原理与指导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注射剂由于直接将药液注入人体血管或组织内,故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且作用可靠,适用于抢救危重病人;对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或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注射剂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对某些药物可定位给药,产生局部作用。注射剂的成品,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和剂量合格,安全性和稳定性符合要求,pH值符合规定等。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 维生素C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其反应如下: 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

药剂学复习试题第八章注射剂与眼用制剂

第八章注射剂与眼用制剂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对于易溶与水而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可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 A、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液型注射剂 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型注射剂 E、溶胶型注射剂 2、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哪种类型注射剂 A、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胶型注射剂 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型注射剂 E、溶液型注射剂 3、对于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可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 A、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液型注射剂 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型注射剂 E、溶胶型注射剂 4、水难溶性药物或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作用的固体药物,可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 A、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液型注射剂 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型注射剂 E、溶胶型注射剂 5、关于注射剂特点的错误描述是 A、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B、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C、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D、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 E、使用方便 6、注射于真皮和肌内之间,注射剂量通常为1~2ml的注射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脊椎腔注射 C、肌内注射 D、皮下注射 E、皮内注射 7、常用于过敏性试验的注射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脊椎腔注射 C、肌内注射 D、皮下注射 E、皮内注射 8、注射剂一般控制pH在的范围内 A、3.5~11 B、4~9 C、5~10 D、3~7 E、6~8 9、下列是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不包括 A、无菌 B、无热原 C、融变时限 D、澄明度 E、渗透压 10、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该是 A、无热原的蒸馏水 B、蒸馏水 C、灭菌蒸馏水 D、去离子水 E、反渗透法制备的水 11、为配制注射剂用的溶剂是 A、纯化水 B、注射用水 C、灭菌蒸馏水 D、灭菌注射用水 E、制药用水 12、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 A、纯化水 B、注射用水 C、灭菌蒸馏水 D、灭菌注射用水 E、制药用水 13、注射用水和纯化水的检查项目的主要区别是 A、酸碱度 B、热原 C、氯化物 D、氨 E、硫酸盐 14、注射用青霉素粉针,临用前应加入 A、注射用水 B、灭菌蒸馏水 C、去离子水 D、灭菌注射用水 E、蒸馏水 15、说明注射用油中不饱和键的多少的是 A、酸值 B、碘值 C、皂化值 D、水值 E、碱值 16、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的是 A、核糖核酸 B、胆固醇 C、脂多糖 D、蛋白质 E、磷脂 17、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内毒素=热原=磷脂 B、蛋白质=热原=脂多糖 C、内毒素=磷脂=脂多糖 D、内毒素=热原=蛋白质 E、内毒素=热原=脂多糖

第三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第三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第一节剂型概述 本节要点 ◆掌握灭菌的概念和物理灭菌法 ◆熟悉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和分类 ◆熟悉D、Z、F、F0值的含义 ◆了解化学灭菌法和无菌操作法 §1概述:直接注入体内或直接接触创伤面、粘膜的一类制剂。 1灭菌(sterilization):用物理、化学法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的芽孢全部杀灭。 2灭菌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和技术。 3无菌: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4无菌操作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一定条件是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5防腐(antisepsis):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6消毒(disinfection):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 一、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无菌制剂和限菌制剂 1、定义 (1)灭菌制剂: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 剂。 (2)无菌制剂: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 类制剂。 2、种类:注射用制剂;眼用制剂;植入型制剂;创面用制剂;手术用制剂。 二、灭菌与无菌技术 灭菌的目的:除去或灭杀微生物,保证药物的质量 (稳定、安全、有效) 灭菌法的分类: (一)物理灭菌技术 1、干热灭菌法 ①火焰灭菌法适用于耐火焰材质,不适用于药灭 菌 法 物理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 无菌操作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射线灭菌法 滤过灭菌法 气体灭菌法 化学药剂灭菌法

品灭菌。 ②干热空气灭菌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脂类 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穿透力弱,温度不均匀,高温、时间长。 2、湿热灭菌法: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易使蛋白变性。最常用的方法。 (1)热压灭菌法: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 灭菌效果可靠,能杀死所有的细菌繁殖体和芽孢。 115℃(67KPa),30min; 121℃(97KPa),20min; 126℃(139KPa),15min; A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细菌的种类与数量;药物性质与灭菌时间;蒸汽的性质;介质的性质。 B卧式热压灭菌柜操作时的注意事项:饱和蒸汽;需将灭菌柜内的空气派出;灭菌时间必须有全部药液温度真正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时算起;灭菌完毕后停止加热,必须使压力逐渐降至0后才能放出锅内蒸汽,内外压相等后稍稍开柜10——15min,再全部打开。 (2)流通蒸汽灭菌法常压,100℃,30—60min。非可靠的灭菌法。 (3)煮沸灭菌法 (4)低温间歇灭菌法60—80℃水或蒸汽,1小时,放置24小时,再灭菌。 3、滤过灭菌法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溶液、气体、水等的灭菌。微孔薄膜(0.22或0.3um)、G6号垂熔漏斗(<2um)、白陶土滤柱(<1.3um)。 4、射线灭菌法 ①辐射灭菌法γ射线。特点:不升高温度,穿透力强,适合于不耐热的药物灭菌。 ②紫外线灭菌法200—300nm,最强254nm。适用于照射物表面灭菌、无菌室的空气及蒸馏水灭菌。 ③微波灭菌300兆赫—300千兆赫,适用于水性注射液的灭菌。 (二)化学灭菌法 1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甲醛蒸气、丙二醇蒸汽、甘油和过氧乙酸蒸汽 2药液法:0.1%—0.2%苯扎溴铵溶液,2%酚或煤酚皂溶液,75%乙醇。 (三)无菌操作法 1无菌操作室的灭菌:气体法、药液法。 2无菌操作 (四)灭菌参数(F与F0值,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第九章注射剂(附滴眼剂)

第九章注射剂(附滴眼剂)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注射剂按下列给药途径,不能添加抑菌剂的是 A.肌肉注射 B.皮内注射 C.皮下注射 D.穴位注射 E.静 脉注射 2.供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pH值应为 A.酸性 B.偏酸性 C.中性 D.偏碱性 E.碱性3.在下列有关热原检查法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法定检查方法为家兔致热试验和鲎试验法 B.鲎试验法比家兔试验法更灵敏 C.鲎试验法操作简单,结果迅速可靠 D.鲎试验法特别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热原控制 E.鲎试验法对一切内毒素均敏感,可代替家兔试验法 4.注射用油的精制方法应为 A.除臭→脱水→中和→脱色→灭菌 B.脱水→除臭→中和→脱色→灭菌 C.中和→除臭→脱水→脱色→灭菌 D.中和→脱色→脱水→除臭→灭菌 E.脱色→脱水→除臭→中和→灭菌 5.下列表面活性剂中,可用作注射剂增溶剂的是 A.吐温-80 B.月桂醇硫酸钠 C.硬脂酸钾 D.鲸蜡醇硫酸钠 E.硬脂醇硫酸钠 6.适用于注射剂偏碱性药液的抗氧剂应为 A.焦亚硫酸钠 B.亚硫酸氢钠 C.硫脲 D.硫代硫酸钠 E.抗 坏血酸 7.为防止注射剂中药物氧化,除加入抗氧剂、金属络合剂外,可在灌封时向安瓿内通入

A.O 2 B.N 2 C.Cl 2 D.H 2 E. O CH2 CH2 8.在下列注射剂常用的抑菌剂中,既有抑菌作用又有止痛作用的应为A.苯酚 B.甲酚 C.氯甲酚 D.三氯叔丁醇 E.硝酸苯汞 9.用水醇法制备中药注射剂时,为除去中药注射用原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应将含有醇量调整为 A.45% B.55% C.65% D.75% E.85%10.当归注射剂的制备宜选用 A.渗漉法 B.蒸馏法 C.双提法 D.水醇法 E.醇水法 11.注射剂最显著的优点为 A.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B.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C.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D.可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E.比较经济 12.注射用水从制备到使用不得超过 A.5h B.10h C.12h D.10h E.20h 13.在水中溶解度低或为了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制成 A.粉针剂 B.注射用片剂 C.水溶性注射剂 D.乳浊型注射剂 E.混悬型注射剂 14.溶液不稳定的药物可制成 A.粉针剂 B.注射用片剂 C.水溶性注射剂 D.乳浊型注射剂 E.混悬型注射剂 15.热原的主要成分是 A.胆固醇 B.生物激素 C.磷脂 D.脂多糖 E.蛋白质 16.药典规定制备注射用水的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作者: 发布: 2006-08-28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测定药物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制备一种稳定的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测定药物以下性质:化学含量或生物效价、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分配系数、水分、pH-速度图、稳定性等。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药物颜色、嗅味。必要时还需要测定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热分析图、吸收光谱、吸湿性等一系列性质。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处方设计前的基础工作,应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也有一系列规定,国外也有较系统处方设计前工作经验可以借鉴。这些性质与注射剂的设计,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溶解度与稳定性更加重要,下面将作进一步讨论。(二)药物的溶解性 许多药物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临床上又要求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因此,研究试制这类注射剂,首要问题是解决这类品种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和pH有关,有些药物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又析出。一般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则随pH而改变。还有些药物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分在初制时呈胶态存在于注射剂中,贮存一段时间,胶体老化而析出沉淀。这些说明要解决药物的

溶解性,首先必须对药物的性质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制成盐类、改变溶媒、增溶或助溶等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前面已详细讨论。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成盐法的个别例子。如泛影酸与葡萄糖胺制成泛影葡胺,可制成60%浓度的。有些药物虽无酸性或碱性基因,但含有一些羟基,可与多元酸部分酯化,然后制成酯的钠盐,如核黄素磷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 在溶解性研究之后,对溶液型注射剂来说,就要着手化学稳定和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此项工作历来是设计的中心。 1. 化学稳定性 首先要考察主药是否稳定,属于何种降解途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处方因素(如pH、溶剂、缓冲剂等)和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氧等)对主药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和工艺,预测其稳定性,这方面的内容,在药物制剂稳定性一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 2.生物学稳定性 微生物不仅可传染疾病,也可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解决生物学稳定性的方法,除灭菌外,还需添加抑菌剂,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注射剂中有三种情况需加抑菌剂:①多剂量容器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避免因针头多次穿抽药液被微生物污染;②用滤过法灭菌或用无

药剂学课后习题答案

药剂学——第一章散剂、颗粒剂和胶囊剂(注意:蓝的是答案,红的是改正的) 三、分析题 1.通过比较散剂、颗粒剂及胶囊剂的制备,分析它们的作用特点? 2.举例分析在散剂处方配制过程中,混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同步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B 5.B 6.A 7.C 8.D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BC 3.ABCD 4.AC 5.ABC 6.ABCD 7.ABC 8.BC 三、分析题 1.答: 制备过程作用特点 散剂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优点:粉末状,制法简单、剂量可随意增减、易分散、 奏效快。缺点:稳定性较差、分剂量较为麻烦。 颗粒剂药物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包衣质量检查分剂量包装优点:颗粒状,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运输和携带,服用方便。缺点:包装不严密、易潮解 胶囊剂硬胶囊空胶囊的选择药物的填充优点:胶囊,外表整洁、美观、较散剂易吞服;可掩 盖药味、提高药物稳定性、可定时定位释放。缺点: 软胶囊所需仪器设备较昂贵 软胶囊1.滴制法2.压制法 关键字:粉末状,颗粒状,胶囊,起效快,稳定性较差,肠溶,缓释,控释,应用广泛,稳定性较好,服用方便 2.答:混合时可能遇到问题有固体物料的密度差异较大时,先加密度小的再加密度大的,颜色差异较大时先加色深再加色浅的,混合比例悬殊时按等量递加法混合,混合中的液化或润湿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解决,若是吸湿性很强药物(如胃蛋白酶等)在配制时吸潮,应在低于其临界相对湿度以下的环境下配制,迅速混合,密封防潮;若混合后引起吸湿性增强,则可分别包装。 关键字:固体物料,密度差异,密度小,密度大,颜色差异,色深,色浅,混合比例,等量递加法,润湿,液化,吸湿性很强,临界相对湿度,密封防潮,分别包装。 药剂学——第二章片剂 同步测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B 5.C 6.A 7. D 8.B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BCD 4.ABD 5.ABCD 6.ABCD 7.BD 8.BCD 9.BD 10.AB 三、处方分析题 1. 硝酸甘油主药,17%淀粉浆黏合,硬脂酸镁润滑,糖粉、乳糖可作填充、崩解、黏合 2. 红霉素主药,淀粉填充、崩解,10%淀粉浆黏合 药剂学——第三章液体制剂 四、计算题 用45%司盘60(HLB=4.7)和55%吐温60(HLB=14.9)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是多少? 同步测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A 5.C 6.B 7.B 8.A 9.B 10.B 11.C 12.C 13.A 14.C 15.C 二、多项选择题

注射剂剂处方工艺研究信息汇总模板

注射剂处方工艺研究信息汇总模板 一、品种概述 1.1同品种上市背景信息:包括品种国内外上市情况、国家标准和国内外药典收载情况,已上市产品的剂型规格和适用症。 1.2 申报品种获批上市的信息,包括规格、批准文号、批准时间、执行标准、有效期,以及最近一次再注册的情况等内容。 1.3简述变更事项 简述变更事项。若非首次申报且未被批准,应简述未批准原因。 二、立题合理性 根据同品种上市背景信息及本品种最新的研究结果,对该化合物,剂型变更处方工艺的立题合理性进行自我评价。 三、变更内容及理由 3.1 处方变更 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后处方组成,主要变化及原因。列表方式如下:范例: 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后生产工艺,主要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的变化)及原因。列表方式如下: 范例: 3.3 关联变更

说明关联变更的具体事项和理由。 四、变更研究 4.1 变更的合理性评价和风险分析 根据《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变更内容进行风险分析,分析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确定变更的合理性。 4.2 处方变更研究 4.2.1 原料药的主要理化性质 提供原料的供应商、批准文号、质量标准,说明原料的来源和质量控制是否变更。 简述处方工艺变更相关的原料药的主要理化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光照、温度、不同pH值等),分析对制剂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的影响。 4.2.2 辅料的来源、级别、质量标准 提供辅料的来源、级别、批准文号、质量标准,重点列出变更后新增辅料的详细信息,对于特殊的辅料应说明安全应用限度及其依据。 4.2.3 处方筛选研究 结合变更情况和原研产品处方,简述处方的研究开发过程和确定依据, 包括辅料种类和用量的筛选工作。 4.3 工艺变更研究 4.3.1 生产工艺 完整描述变更后的生产工艺。 4.3.2 工艺筛选研究 结合变更情况,简述生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过程,列出关键的工艺步骤及工艺参数控制范围、中间体质量控制标准。 4.3.3 生产工艺验证和灭菌工艺验证 结合生产工艺变更情况,简述生产工艺验证情况小结。如果涉及到生产工艺的局部变更,可重点对变更部分进行研究验证,如果涉及的生产工艺的整体变更,应对完整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 结合灭菌工艺变更情况,简述灭菌工艺验证情况小结。 范例:

第7章 注射剂和滴眼剂习题答案

第7章注射剂和滴眼剂 A型题 1.关于灭菌法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B ) A.灭菌法是指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B.微生物只包括细菌、真菌 C.细菌的芽胞具有较强的抗热性,不易杀死、因此灭菌效果应以杀死芽胞为准 D.在药剂学中选择灭菌法与微生物学上的不尽相同 E.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化学成份和新陈代谢影响极大,许多物理方法可用于灭菌 提示:灭茵法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各种灭菌方法适用的环境和物品 2.大体积(>50m1)注射剂过滤和灌封生产区的洁净度要求是( E ) A.大于1000,000级 B.100,000级 C.大于10,000级 D.10,000级 E.100级 提示:要掌握注射剂的不同生产工序对洁净区级别的要求 3.制备注射剂的环境区域划分哪一条是正确的( B ) A.精滤、灌封、灭菌为洁净区 B.精滤、灌封、安瓿干燥灭菌后冷却为洁净区 C.配制、灌封、灭菌为洁净区 D.灌封、灭菌为洁净区 E.配制、精滤、灌封、灯检为洁净区 4.作为热压灭菌法灭菌可靠性的控制标准是( B ) A.F值 B.F0值 C.D值 D.Z值 E.Nt值 5.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时,以下不属于抗氧化措施的是( D ) A.通入二氧化碳 B.加亚硫酸氢钠 C.调节pH值为6.0-6.2 D.100"C 15min灭菌 E.将注射用水煮沸放冷后使用 6.油脂性基质的灭菌方法可选用(B ) A.热压灭菌 B.干热灭菌 C.气体灭菌 D.紫外线灭菌 E.流通蒸汽灭菌 7.热原组织中致热活性最强的是(A ) A.脂多糖 B.蛋白质 C.磷脂 D.多肽 E.葡萄糖与蛋白质结合物 8.滤过除菌用微孔滤膜的孔径应为(B ) A.o.8μm B.0.22-0.3μm C.o.1μm D.o.8μm E.1.0μm 9.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不包括( A ) A.灭菌器的大小 B.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C.药物的性质 D.蒸汽的性质 E.介质的性质 10.冷冻干燥制品的正确制备过程是(C ) A.预冻一测定产品共熔点一升华干燥一再干燥 B.预冻一升华干燥一测定产品共熔点一再干燥 C.测定产品共熔点一预冻一升华干燥一再干燥 D.测定产品共熔点一升华干燥一预冻一再干燥 E.测定产品共溶点一干燥一预冻一升华再干燥 11.生产注射剂最可靠的灭菌方法是(D ) A.流通蒸汽灭菌法 B.滤过灭菌法 C.干热空气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 E.气体灭菌法 12.注射剂中加入硫代硫酸钠作为抗氧化剂时,通入的气体应该是( C ) A空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氢气E氧气 13. 对F0值意义的错误表述为( B ) A.F0为一定灭菌温度、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B.F0值的大小与被灭菌物中的微生物数无关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维生素C 注射剂处方设计 夏轩藏药学20124690101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注射剂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掌握影响注射剂成品质量的因素。 3、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及注射剂质量检查 内容。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 烧杯烧杯(1000mL),量筒(100mL),托盘天平,3 号垂熔玻璃漏斗,安瓿(2mL),水浴,电炉,pH 试纸,纸浆,微孔滤膜,多功能熔封仪,热压灭菌器,澄明度检查台,注射器。 试剂: VC 250g(主药)、碳酸氢钠125g(调节PH 值)、焦亚硫酸钠1g(抗氧剂)、L—半胱氨酸1g(抗氧剂)、EDTA—Na2 0.3g (金属离子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10.0g/ml 亚甲蓝。三、工艺流程 ①、水→(蒸馏法或反渗透法)→纯化水→(蒸馏或反渗透法) →注射用水→过滤

②、空安瓿→(过滤后的注射用水洗涤)→干燥灭菌→冷却 ③、原辅料→配制→(过滤后的注射用水)→粗滤→精滤→灌 装(燥灭菌的安瓿)→熔封 四、制备 取配制量的80%注射用水通入CO2 至饱和,加入处方量的EDTA-Na2 溶于水中,搅拌混匀,加入处方量的维生素C 使之溶解。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将溶液的PH 值调至5-7 之间。加入处方量焦亚硫酸钠和L-半胱氨酸,再加被CO2 饱和的注射用水至1000ml,用纸浆过滤,再将溶液倒入微孔滤膜或者垂熔玻璃漏斗中 过滤,充CO2 灌封于干燥的安瓿中,用流通蒸汽灭菌15min,然后将灭菌的注射液放入10.0g/ml 的亚甲蓝溶液中检漏,并剔除废品。五、质量检查 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鉴别:取本品造量,加水10ml 溶解后,分成二等分,在一份 总加硝酸银试液0.5ml 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在另一份中加二 氯靛酚钠试液1-2 滴,试液颜色即消失。 检查:1、PH 值应为5.0-7.0 2、颜色:取本品,加水稀释成每1ml 中含维生素 C50mg 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20nm 的波长处 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06。 3、细菌内毒素:取本品,依法检查,每1ml 中含内毒 素应小于2.5E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