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文学价值观比较

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文学价值观比较

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文学价值观比较
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文学价值观比较

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文学价值观比较

——以《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为例

摘要:蒲松龄与吴敬梓都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且都对科举制度有一定的不满,故而两者的文学作品中皆有一种讽刺意味。但因为二人的生活经历,家世背景都不甚相同,所以两者在文学价值观上还是有很多差异的,本文以两人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为例,对二人的文学价值观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蒲松龄吴敬梓科举文学价值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凡伟大的作家都饱含着一种悲士不遇的生命情怀。干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志士为了驮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荷,付出过多少惨重的代价,在他们柔弱的生命里饱和着啼血悲泪壮志难酬的人生遭际,而一方面他们又负载起历史的巨舟,自觉自愿背负起文化的重荷,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出了中华上、下两千年的文明史。而本文所要比较的蒲松龄、吴敬梓便是这些伟大的作家中的一员。

正如标题所讲,既然要比较蒲松龄、吴敬梓两人的文学价值观,那么少不了要讲讲他们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一、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可在这以后他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这是为何?其原因有大半在于当时科举制度腐朽不堪以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认同。屡试不中直接导致了蒲松龄生活条件的困窘不得已从事一些代人歌哭的工作。贫困的生活,导致了他心理的失衡,致使他一生汲汲于功名而白首不悔。而不第的苦闷、失落,长期滞留在他内心,难以解脱。《聊斋志异》的创作也从反面证实了这种心态的不可解脱,不可缓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是蒲松龄内心世界的折射和映现。举仕不成的苦闷只能通过“写作”来缓解。这就形成了《聊斋志异》一书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如在《考弊司》、《杨大洪》、《素秋》、《司文郎》、《叶生》、《王子安》等篇中,蒲松龄都从不同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灵魂的伤痛。特别是《叶生》篇中的叶生,是一个饱含着鲜明的作者自我艺术形象的人物。叶生是“文章词赋,冠绝当时”,

可在科举考试上却“所如不偶”,总是名落孙山的书生,最后身心交瘁,被折磨得“形销骨立,痴若木偶”,饮恨以殁。叶生活着的时候在不停地考,死去了的魂魄仍然沉湎于应举赴试,依然在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中个举人。至于考中举人为了什么,蒲松龄借叶生之口作了明确的回答,就是为了富贵二字,叶生说:“我今贵矣”。从中可看出蒲松龄对科举的迷恋已深入骨髓,变成灵魂的烙印挥之不去。

文学是透视一个作家心灵的窗的口,它体现出一个作家的人格、是非标准和价值观等深层的文化心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心态阴影的折射。但是,蒲松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真实地、毫不夸张矫饰地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细致观察,把当时读书人在科举制度下丧失了人格,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痛苦心理昭示了出来。他以文学家的视野赋予了《聊斋志异》别一种深刻的内涵,使小说达到了形而上的艺术层面。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建筑了一个花妖狐魅幽冥异域的荒诞世界。正是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蒲松龄实现了他的自我和追求。

二、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结构很特别,它是由连环式的短篇的故事所构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吴敬梓塑造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大概可划分为三大类:一是热衷于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如在这集团军中有范进、周进等一大类的腐儒人物。二是以倡导所谓的实学,他们以礼、乐、兵、农等实学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三是以“王冕”及四大奇人为一类。其实作者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是想对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反思,在三种人物的身上来探索三种人生价值观。

《儒林外史》虽然充满了对科举制度的反感与对封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但仍然离不开正统儒家思想观念。这也难怪作者吴敬梓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家庭环境当中:吴敬梓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出身一个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家庭。父辈以上几代都有功名利禄地位的,曾祖吴国对是探花,祖父辈吴旦是一个增生,吴勖也是增贡生,父吴雯延是位秀才,说到继父吴霖起也是一位拔贡,曾任职于江苏赣榆县教谕,可以说对吴敬梓的影响最大。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段话恰好概括书中各类人物的追求和取向。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比较蒲松龄与吴敬梓之间的文学价值观。《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的浪漫形式正是蒲松龄现实世界孤愤精神的折光和载体。人类的虚妄.命运的多舛.使

他在幽冥异域的世界里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实践着他生命的理想;而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深刻地探索了三种人生的价值观:对沉迷于科举考试,追寻功各利禄、仕途之道等,作者对这些社会现象产生不满和厌恶的情绪,同时又对追求礼乐兵农那一套儒家礼教产生了怀疑和感到彷徨。他上下求索,寄托在市井四大“奇人”的身上,试图找到圆满的答案。

两者虽有许多不同,但不可否认其作品主要目的都在于抨击当时已渐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也都表达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彷徨与讽刺,在这一点上《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几种文化价值观的理论

几种文化价值观的理论 1.文化整体论 谢弗提出“社会整体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将世界和世界中的一切看作一个整体,世界需要整体论,需要统一协调,这是因为全球所面临的问题,大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问题,需要大力增强国际合作和协作。主张所有的文化都必须力争成为广泛的、和谐的、有凝聚力的文化,完全融于自然的、历史的全球的环境之中,主宰各自的事务,文化成为未来世界体系的中心,它呼吁未来是“文化时代”,这既要求不仅要从文化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且要重视与未来世界体系密切相关、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文化品质和潜能。“把一切价值观都看作文化价值观,这便使得文化处于为价值观做出建设性贡献的理想位置。……文化对于那些与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世界体系息息相关的特定价值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使那些世世代代受到人类高度赞赏和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原则和理想脱颖而出。……这些原则和理想是:渴望智慧、知识、美和真理;追求尽善、完美和创造力,重视公正、平等、机会均等、参与多样性,发扬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精神;需要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传统;以及追求高尚。”

2.历史终结论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1989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情,不仅是冷战的结束,而且是历史本身的终结,这些变化表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胜利,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1999年) 福山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得出了这一结论。 3.文明冲突论 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就冷战后国际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可能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冲突,可能是非西方文明对西方权力和价值观的反应。”(《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997年)在后来发表的《西方:独特,但并不普遍》中,提出文明的差异不仅是现实的差异,而且是基本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也主宰着全球政治,由于文化因素在全球秩序中越来越重要整个世界正在进入文明冲突的历史时期。“在一个多极的世界里,西方的责任就是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亨廷顿证实了文明的差异,但开出的药方是冲突,但是文明差异的出路在于融合,绝不是西方价值观一统天下。 4.文化危机论 美国学者丹尼·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里讲到“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它传统的合法性,这一合法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 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 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 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文艺心理学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部门。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是情感为核心的各种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机制。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或自我表现),文学是体验,文学是回忆,文学是投射,这种种观念把文学主体性问题落到细微处。它在揭示文学的审美特质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为审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的评价。但是这种文学观念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历史文化的维度,也是有弱点的。 第五,语言本体论。这种观念采用符号学的视角。其基本点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的本体是语言。语言不是媒介,不是载体,它本身就生成意义。写小说不是写生活,而是写语言。这种观念的长处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唤醒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让人们理解文学所展现的生活与语言是无法剥离的,从而推进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这是有很大贡献的。但这种观念一旦被推到极端,提出什么“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就似乎很难被人理解。而且语言论在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上面,也缺少了有力的理论表述。 第六,文化论。这种观念采用社会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社会政治批评等,都属于这种观念下的不同流派。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所谓“内部研究”的偏差。目前这种观念在国内外都逐渐成为“显学”。文化诗学是可能的。它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是,这种观念也不是没有弱点,即它较难切入文学固有的审美特质,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

第一章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2009-12-26 12:13:41) 从系统层次来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语言艺术。概括起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体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 一、文学的文化属性 文学观念是复杂多样并不断发展的。但不论人们有多少探讨文学的方法,或者有多少对文学的不同定义,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而从其所属的大的范畴来看,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格,又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之中,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密切相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一)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泰勒是著名的文化进化论者,他从民族学的角度将文化视为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复合体。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看,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2、文学是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的改造史和文化的创造史。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文学,也理所当然的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理解,人类文化总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在经济基础之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当代传统文学价值观

当代传统文学价值观 本文作者:唐文吉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国学日渐升温和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学术语境中,“传统文学理论的当代价值〃这一课题也自然被提上了研究的日程。有人也许要质疑“传统文学理论〃这一提法,认为〃文学理论〃作为一个现代性的学科,不能跟“传统〃二字相提并论,但是,我们认为,所谓传统,其实并非旧的和保守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精髓,即传统的优秀部分,它是朝一切新事物开放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学术史上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学术论争和学术积累,它己经成了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学术事实,而且还将发展下去。所以,传统也应该向它敞开。这个学科不管从前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最终它都会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赋予生命的内涵。因此,这种质疑或许适用于〃古代文学理论〃这一提法。而“传统文学理论〃的提法,则是通过还原中国传统学问对文学的认识,把文学理论学科纳入中国传统学术精神下,解决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出新的学术境界。以下结合当代文学理论所而临的问题,略述其价值。 在文化自觉中实现文学理论的本土化 近年来,人文社科领域各门学科面临着“木土化〃的诉求,文学理论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可以结合“民族文化生命的自觉〃来谈这个问题。中国学术界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自觉的表现。钱穆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生命,是活的。他说:“文化乃群体大生命,与个己小生命不同。〃“中国古人谓之,人文化成,,今则称之曰文化。此皆一大生命之表现,非拘限于物质条件者之所能知。〃[2

(]P185)所以,文化有惫懒和麻木的时候,受了挤压或是受了伤,也要变形,但是它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最终它还是会回到自身的状态。晚清以降,由于国家政治的腐朽和西方学说的传入,知识界普遍认为造成中国的被动局面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于是纷纷根据西方学说对其进行否定。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摧残,但它还仍有修复功能,来自中国文化内部的一股力量势必会起来反抗。这种反抗,起先总是消极的,表现为保守势力的活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它自觉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积蓄了相当的力量后,就会变成积极的、建设性的反抗,表现为文化复兴者的活动。 后者能摆脱他种文化的挤压,开启本土文化的新的生命,这就是传统文化的自觉。在文化自觉中讲文学理论的的〃本土化〃,底气要足一些。"本土化〃之前的文学理论,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理论。其特点有三:第一是话语层面的西化。这一点己经被人意识到,于是有 “失语症〃之说:“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 自,五四〃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以来,中国传统文论就基本上被遗弃了,只在少数学者的案头作为,秦砖汉瓦,来研究,而参与现代文学大厦建构的,是五光十色的西方文论;建国后,我们又一头扑在俄苏文论的怀中,自新时期(2980年)以来,各种各样的新老西方文论纷纷涌入,在中国文坛大显身手,几乎令饥不择食的中国当代文坛'消化不良'。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3] 第二是学理层而的反传统性。在这种理论下,“文学〃,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理论〃,也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这两个现代性的概念垒积起来,变成“文学理论〃,就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 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 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 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_心得体会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研究论文_心得体会 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主要是以文学独立价值为起点,从文学作品自身切入探讨其价值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强调的语言形式是自律,关注的是文学本身语言形式对文学本体的意义,通过语言形式作为对文学作品圆融度的评价标准。文章从四个维度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价值取向。 1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历史传承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语言批评形式的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王国维、五四运动、闻一多、沈从文等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探讨。王国维是第一批思考文学形式的批评家,在1907年时就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五四运动期间的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伴随人的觉醒而发生的,主要是对传统文艺观和文学本质的批判。胡适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思考最多,他认为白话文是最鲜活最能切合表达思想情感的新文学;闻一多则提出新诗格律化,强调诗歌的形式和音乐节奏;李金白则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象征性,他认为意象表达必须出文字之美;30年代后以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派小说家则执着于荒诞和都市异性化的人性;40年代的张爱玲执着于平民实际生活的展示和世俗心态的表现。 2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因为批评家既肯定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也不忽视内容的重要性。王国维没有直接形容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是从他的论述来看,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在王国维看来,想要正确认识理念就要摆脱欲念的束缚,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读者都离不开理念,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读者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形式认识理念。形式在王国维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独立价值的。到五四运动时期,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以新的語言形式为标准。胡适说过,形式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展示,所以他肯定了白话语言的重要性。白话文学语言不仅作为语言新载体,而且也对思想革命有启蒙作用。闻一多认为新诗与传统诗格律是不同的,因为传统诗格式固定不变,格式与内容无关,但是新诗是根据内容确定格式的,是内容与格式的平衡。戴望舒与闻一多不同,他主张新诗格律化,但是否定闻一多的三美理论,主要强调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找平衡。刘呐鸥的观点是文艺是时代的反映。沈从文的观点是语言和技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重视把语言形式和人性展示结合起来。语言和形式是作品的血和肉,只有有机结合才是好作品。袁可嘉的说法是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形式与内容、意境与韵律、现实与理想的有机结合。 3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形式批评方法 从形式角度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虽然形式批评体系并不健全,但是从王国维的诗学到40年代,批评语言形式确实存在。王国维的形式批评方法主要表现在《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王国维提出了境界、写境等概念,按照时间顺序对包括李白在内的大多数诗人的作品的内容风格、体式、语言等进行审美评论,建立了初步的形式批评系统。胡适虽然没有建立形式批评体系,但是他在五四时期对文学形式的批评是最勤的一个,他批评的对象包括白话文、文学本体及相关。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写的清楚、要能打动读者,要美。在新诗体中他认为只要是好的诗就是可以具体的,就可以用具体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短篇小说是经济学用的文学手段,可以使描写的事实达到读者满意的程度。胡适在探讨理论时会与当下文学实践结合起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或者从理论出发来批评作家的作品,他体现的是理论和批评的结合。闻一多注重更多的是形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价值观

价值观,使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了对价值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人们在不同价值取向的驱使下,追求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当代大学生说,如何看待人与社会?如何看待学习生活?如何看待人生?这些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雷锋是大家心目中崇拜的对象,80年代,经济复苏,人们需要奋斗精神的鼓舞,战无不胜的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金庸,三毛,琼瑶在内地产生了一大批的崇拜者。90年代,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逐渐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2000年之后的十年,在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利益推动下,“消费型”娱乐偶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没有人再把英雄当偶像,目前青年文化热点最主要的就是集中在网络中,这表现在网络哥哥姐姐当道,选秀类相亲类节目层出不穷,网络游戏泛滥,拜金主义,富二代,傍老族,校漂族大量涌现。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到底有什么改变呢? 首先,当今社会文化热点走向休闲娱乐化,这样的娱乐环境给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数字化生活,已成为青年追求的时尚,互联网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地吸引力,它不仅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青少年正试图从严肃,正统的主流意识中寻找一片宽松的生活空间,于是网络热点便逐渐渗透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转变表现为很多种,比如说消费观念的改变,当今社会,名牌可谓是最大的时尚,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取同伴的羡慕和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的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因此,年轻人就把较高生活质量的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于是出现“拜金”“官二代”等人物,由调查问卷中第五题,大部分人认为金钱的价值不可忽视,甚至少部分人支持所谓拜金论,相反明确表示反对拜金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四。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百分之六十的大学女生愿意嫁给富二代,这些数据足以证明金钱意识已深深渗透在青少年的价值观里,一旦青少年被金钱与名利蒙蔽了双眼,他们还能如何选择正确的追求。第十题表明,百分之二十三的人选择社会背景为评价一个人的指标,百分之二十一的人选择了外表,只有一半的人选择了通过人品判定一个人。在当今网络热点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日益偏离主体价值,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甚至追求一种不劳而获的境界,他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一些青少年的自我观念一开始滑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 当代青少年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小学生都不知道雷锋是谁,相反,他们去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明星的成功之途径是广大青少年梦寐以求的,这更加的肯定了人们逐渐喜爱不劳而获的方式,当一个个明星从选秀节目脱颖而出时,当一个个网络炒作人物一炮走红时,这一个个热点话题都冲击着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慢慢的,更多人开始追求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

社会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138478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 析 1.前言 在市场经济相关体制形成之后不仅给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谓的社会价值观主要包含反映一切客观存在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是多元化的,常常出现在文学创作或者文学研究里,文学与社会价值观具有相关性,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导致文学创作价值取向发生改变[1]。故本文就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供参考。 2.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 我国社会价值观里涵盖着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以及后现代价值观等,在社会阶层逐渐分化,新型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时,我国社会关系开始多样化起来,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对于文学价值的认知都非常明确,这主要源自社会现实和文学美学研究,也是文学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价值。我国自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起开展了新文化运

动,新文化运动是文学以及社会价值的相关范畴文化革新,其倡导者不仅明确了文学价值观,还将文学人生核心当作文学价值基石,着重分析文学里的社会功能[2]。二十世纪我国文学有很长的时间将功利与现实品格作为崇尚,在创作链里,从矛盾、胡适和鲁迅的作品到之后的左翼创作、解放区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改革文学、反思和伤痕文学等等都展现了作者的生命意识,文学作品中所展现尊严和不屈的精神意志,推动着我国的文学发展,不过作家们除了在作品里强调着文学功利和现实性之外,还将白话文当作文学载体核心,展现出新文学的美学特性。 在经历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伤痕文学以及反思文学之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发展到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创作中不管是在题材选取上还是在文体的研究上都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虽然许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意识形态影响,不过部分作者还是在基于现代化思想理念下发出呐喊和呼吁,呼吁改革开放,这场文学思潮完美展现了我国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多元化特性[3]。我国当代文学里最鲜明的特征是审美形态多元化,在先锋文学以及寻根文学后文学审美层次开始丰富起来。在二十世纪末期社会思潮以及文学创作方向逐渐同化起来,文学作品创作特性更为丰富,如八十年代的时候文学作品创作能够使用“反思”亦或者是“改革”来表现,在之后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起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有力支撑与引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因此,感情、美和想象便是文学的三个特质。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从《家》《寒夜》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在作者笔下,寒意袭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人性温暖,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中无不充满了同情,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处境里也仍然让人看到希望。 然而后来的文学观念嬗变没有把这种文学传统继承下来。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日渐式微,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似乎艺术创造越高大上越好,导致文学创作完全凭想象编造生活和粉饰现实,随心所欲地拔高乃至神化人物,把文学变成某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蜕变为一种伪现实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使得有些作品只停留于各种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的揭露性描写,从中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暴露文学”,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文论家积极倡导并努力建构审美反映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摹写,而且还有作家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这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这样的理论阐发无疑有助于深化对于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从而将文学创作引向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以注重情感变化为传统,以情动人,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

国语历史文学价值观

国语历史文学价值观 本文作者:毛丽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作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文史皆长的史学著作,《左传》的历史文学成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刘知几称之为“工伴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而在《左传》之前的《尚书》、《春秋》则素以“洁屈聋牙”著称。显然,《尚书》、《春秋》到《左传》,不可能一跳而就,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有一块跳板。而《国语》就是这一中间环节。《国语》产生的时代比《左传》早,这一点已是世所公认。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就众说纷纭了。自从太史公提出了“左丘失明,厥有《国语》”l21(P94,,的说法后,左丘明著《国语》说就一直比较流行,从班固、王充到晃公武、李煮、王应麟等,历代持此说者甚多。当然,后世亦多有非之者,从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3,。但不论《国语》的作者是谁,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国语》与《左传》之间颇多相似之处,《左传》显然承袭了不少《国语》的传统。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证之: 第一,好预言。如《周语?内史过论神》内史过以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临在唬境内的苹,从而预言唬不过五年必亡。果然,周惠王十九年,晋灭唬。[4](P2,一26)又如《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内史过以“天事恒象”预言晋惠公必无后。后来果如其言。‘4’‘巴,一’0)《鲁语?夏公弗忌改昭穆之常》,展禽预言鲁国大夫夏公弗忌必遭灾祸,即使是寿终而亡也不能免。果然,夏公弗忌死后下葬时,棺撑忽然起火,烟气冲天……‘6]‘P132,《国语》中此类预言式的记载堪多,且必

应验。同样,《左传》中亦颇多此类记载,显然是承袭《国语》而来。 第二,宣扬重德重民思想。《鲁语?子叔声伯辞邑》载:鲁大夫子叔声伯谢绝了却擎(苦成叔)为他请封的城邑,并说:“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7]‘P138,《周语?卓襄公论却至桃天之功》中言:“《书》日:‘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41‘“5)《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塞谷水》“天所崇之子孙或在吠亩,由欲乱民也;吠亩之人或在社稠,由欲靖民也,无有异焉!”[41‘P79)《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以言德于民,民欲而德之,则归心焉。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天不获。……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废,鲜其不废也。故谚日:‘众心成城,众口烁金’。”这些思想也都为《左传》所继承。 第三,《国语》在历史文学上开了古代史学之先河。在论语言、论人物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为《左传》所继承。《国语》,顾名思义,是分国记载,重在“语”上。通观全书亦是以人物的对话、语言的叙述为主。 这一点比之编年体的《左传》显然在体裁上更占优势,所以《国语》虽然成书比《左传》早,但在语言表述上的成就并不逊于《左传》。它有长篇大论的铺陈,亦有精练简洁的概括。如《周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了位,周襄王为表示感谢,要赐封土地给晋文公,晋文公却不要土地,而要求允许他死后用天子的礼仪下葬,即请隧。对这种过分的要求周襄公不好直截了当的拒绝,于是引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一基本概念 1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 价和判断。(答案: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 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 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 伦理道德批判: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 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判对象的取舍。这种评价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 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3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由一定的社会历史环 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 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4 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 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做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 “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 心理学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 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认识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 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的成果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 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 系权利文化关系的批评。 8 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 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9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 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具有进步的倾向性; 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 首先是对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做出分析判断;其次,是艺术形象的评价,从总体上说,艺术形象要有鲜明性,生动性,独立性,概括性。最后,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二思考问题 1 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1)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规定性,决定着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做出评价,从而也决定了文学批评必然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式而对文学及其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2)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 其次,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蘅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 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由此看来,三位编选者对“新文学”这一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即他们都视“新文学”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新生”事物,1917年便是它诞生的时机。 从“新文学”概念的运用方面来看,这一概念中十分重要的限定词“新”具有核心意义。它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对自己倡导的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的基本态度。“新”与“旧”潜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使他们积极主张“新”而坚决反对“旧”,即传统中国文学。这种对“新”的事物的追求和张扬在文学转型时期具有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义曾经指出:“转型的基本含义是弃旧求新,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好的’思想逻辑,并且几乎成了这个世纪文学界的一种思维定式。应该承认,这种逻辑和定式在转型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尤其在转型初期或受某种非文学力量压抑而中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四要素: 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二、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三、文学理论: 以文学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以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四、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五、文学史: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在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六、文学活动: 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社火所特有的,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七、文学本体: 本质、特性所呈现的形态。 八、文学的特点: 历史性、多样性。 九、文学观念: 是指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觉悟。 十、文学概念: 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形成的是具备有一定内涵的外延的词语形成。 十一、文学形式: 文学的外在表现形态,如语言、文本等。 十二、文学三个基本方面(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它是某个时代或所有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致力于在具体文学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中显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学批评史对某些集体文学现象(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与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则是具体的、局部的、空间的。文学史则是总体的、全局的、时间的。文学史致力于文学总体过程的描述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文学批评则致力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文学理论则致力于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文学现象所涉及的六大方面的内在构成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文学批评比,文学理论系统全面抽象。与文学史比,文学理论不致力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致力于分析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现象。它致力于在抽象理论的框架内以理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特征。文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但只是作为说明或证明文学理论的原理的材料和例证,而不能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构成。 联系: 文学史不是作家作品的简单编年史,它需要以某种文学史观和某种文学本质观为基础来指导研究者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