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林语堂的作品有感

读林语堂的作品有感

读林语堂的作品有感
读林语堂的作品有感

读林语堂的作品有感

最近在读林语堂的作品.从前只是读他的小说,感觉不出他的思想的深度和学识的广博;现在读他的随笔和论文,才发现林语堂先生确实是有资格代表中国获得诺贝尔奖.

我以为文学若离了哲学,那便少了思想的深度,少了可以让读者回味的东西.所以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是在进行哲学化写作,把抽像的哲学用具体的文学来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人的被剥离的生存状态.现实主义的作品这种哲学的意味似乎少些,不过细细推敲,其中依然是某种哲学吧.法国的现实主义长篇巨著<人间喜剧>,暗含了马克思思主义某些理论.写到这里,似乎离林语堂远了.主要是因为,谈林语堂不能不谈哲学,谈哲学不能不谈文化,谈文化又不能不谈他的论文和随笔.林语堂是一个真正了解中国的文人.这种了解不是仅仅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而是在从西方到中国到东方再到西方这样一个过程中,将中西文化\文学融合起来看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比如说他谈中国的宗教,绝不会就是谈中国的宗教,很自然地会拉进西方的哲学家关于宗教的一些观点.讲儒,讲基督,我以为他是最清楚明白地讲出了中国文化状态的特点.而且这种牵涉绝不会让人觉得累赘,反而会有让读者番然大悟之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偏执.这一点上,辜鸿铭就过之而不及.辜过份地强调中国文化之妙处,就连缠脚\纳妾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矣的性虐待

丑闻,竟也被他视为国粹,成为在西人面前炫耀地法宝.所以辜虽算是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化的国人,却是带着中国人的有色眼镜来看西方文化,有失偏颇.

书还没有读完,只是越读,越觉得林语堂思想之广与深.抛开政治的背景,如果一定要将林与鲁相比较,我现在倒是更推崇林.林的作品如大海,可以海纳百川;鲁的作品如悬崖瀑布,初见之下给人很强的冲击力,然而却少了一份博大,终究是缺少长性的。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10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10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范文一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

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范文二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 近几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笔写来。因学识尚浅,直呼“苏东坡”感觉对这一代文豪颇有不敬,下文姑且称其为“东坡先生”。 东坡先生文采盖世,为人仰慕。最早接触东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当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虽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经东坡先生这么一想象,读者眼前便浮现一幅画面:晚空晴朗,轻柔如水的月光静静地倾泻在庭院里,好似院子里积了一层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着柔轻的腰肢,原来只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那清新绝妙的笔触,那欢快澄澈的心灵,在这短短一行字里一览无余,每每读起,心头总不禁荡涤起层层涟漪。 东坡先生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东坡先生虽文采绝佳,但其一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在国外那几年林语堂感受到外国人的幽默,而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回国后创办了《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他试着把乐观幽默种入中国人的心中,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被誉为“幽默大师”。读着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我感觉到快乐何很简单,只要换种想法那些痛苦也能化做嘴角微微的上扬。 在那样的年代他经历苦难,但不改童心,他总是如孩童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学习;他快乐幽默,并传播着他的快乐,永不疲倦,这便是我从书中看到的林语堂。

培根-论读书--读后感

Bacon's Essay" for the well-know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ish thinker, statesman and philosopher Francis Bacon written by empiricism.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On the quest for knowledge," "On Beauty", "On the Good," "On Truth," "On health", "On Family," "On Friendship" and many essays. In "On the quest for knowledge", the Bacon said: "Man's nature is like the wild flowers, seeking knowledge, learning is like pruning transplanting." Visible quest for knowledge can change people's destiny, in our lives is very important. "On Friendship", the Bacon said: "If you bring happiness to tell a friend, you will get two happiness; and if you sad to confide in a friend, you will be minutes away half the sadness." This shows friends an essential role in around us, you can add color to our lives. In dozens of Suibi in impressed me most is "On Beauty." This is one of "America" in classic, language simple, profound message is full of philosophy. "America" itself is a very broad ques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people should treat the external beauty and inner beauty problems. There is no one is perfect, so do not complain about his external defects, only the inner beauty is eternal beauty.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more important than beauty,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virtue and beauty combined, the United States issued a truly brilliant. Text there is such a word: "physical beauty to be better than the color of beauty, grace acts of beauty is better than physical beauty." Shape a person's overall image of the shape. Color refers to facial appearance, primarily the face, be partial. The behavior of the United States, refers to gestures action demeanor is acquired, is the inner beauty reflected in performance in the three highest. Now, some people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appearance, while ignoring the inherent, although they have a beauty, bu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ultivation not deserve to be a beautiful compliment. Therefore, a dress is not luxury but a dignified and solemn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people are very respectable. Hence, the morpholog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bined with the virtues of beauty bar. Only in this way, each will radiate the true brilliance.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内容简介: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 本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由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 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 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 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 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

中外作品及作者

外国文学史作品 1.《神谱》-赫西俄德 2.《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大仲马 3.《诗学》亚里士多德 4.《理想国》柏拉图 5.《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威廉·莎士 比亚 6.《诗意》贺拉斯 7.《变形记》奥维德 8.《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9.《唐璜》拜伦 10.《伊索寓言》伊索 11.《荷马史诗》荷马 12.《俄瑞斯忒亚》埃斯库罗斯 13.《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14.《圣经》 15.《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16.《神曲》但丁 17.《新生》但丁 18.《歌集》彼特拉克 19.《十日谈》薄伽丘 20.《巨人传》弗朗索瓦·拉伯雷 21.《羊泉镇》洛佩·德·维伽 22.《小癞子》无名氏 23.《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4.《坎特伯雷故事集》乔叟 25.《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6.《随笔集》培根 27.《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28.《天路历程》班扬 29.《熙德》高乃依 30.《伪君子》莫里哀 31.《波斯人信扎》孟德斯鸠 32.《爱弥儿》卢梭 33.《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34.《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35.《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36.《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37.《浮士德》歌德 38.《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39.《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40.《红与黑》司汤达 41.《卡门》普鲁斯佩尔·梅里美42.《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4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44.《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45.《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46.《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 47.《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 48.《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亨利 希·海涅 49.《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 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50.《死魂灵》尼古拉·瓦西里耶维 奇·果戈里 51.《猎人笔记》伊凡·谢尔盖耶维 奇·屠格涅夫 52.《罪与罚》费多尔·米哈伊洛维 奇·陀斯妥耶夫斯基 5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 泰 5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 温 55.《玩偶之家》亨克利·易卜生 56.《萌芽》艾米尔·左拉 57.《恶之花》沙尔·波德莱尔 58.《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59.《红字》霍桑 60.《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61.《野草在歌唱》多丽丝·莱辛 62.《在网下》艾丽丝·默多克 63.《黑王子》艾丽丝·默多克 64.《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 斯蒂 65.《尼罗河惨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66.《哈利波特》罗琳 67.《虻》劳伦斯 68.《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69.《名人传》罗曼·罗兰 70.《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71.《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布莱希 特 7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73.《老人与海》海明威 74.《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75.《海燕》高尔基 76.《在底层》高尔基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语文(心得)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论文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整个阅读教学

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版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的确,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5篇,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浩荡的长河中一点一点沉淀,当我们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东坡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由他所著的《苏东坡传》,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东坡传奇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纵观苏轼一生,可谓造化弄人,屡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经庙堂之高,也曾游放岭南,一身才华,却起伏坎坷。尽管人生尽是不如意,可苏轼没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乐,兴趣广泛,亲近自然。擅长诗词、文赋、书法、作画,甚至是烹饪,以至于后来的“东坡肉”声名远扬,流传至今。 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陌上花开,蝶霞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是时,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生死两隔数年,悼念亡妻凄婉哀伤。流光退却,华发渐升,凉月堕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更是遍布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关爱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为大家整理了两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的读后感,更多尽在。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一】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

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坚持的名言警句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短故事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下面快随来看看“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

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

谈文学读书笔记

谈文学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谈文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篇1:谈文学读书笔记朱光潜,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这是一部阐释文学原理的经典之作,一本爱好文学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该和谐,应该美。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因此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远在文字未产生之前,人类就有语言,有了语言就有文学。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通的一种艺术。诗歌与小说、戏剧起源于歌唱,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原

先都是由口头传诵,后来才被人用文字写下来。 从口传文学转变为文字写定的文学,是一个大进步。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因为识字成为文学的必备条件。文学既然由文字保存和流传,文字便成为一种障碍,使文学变成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 最初,凡是能运用语言的人都爱好文学,后来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再后来,连识字的人也大半不能爱好文学。文学与民众逐渐疏远,一般人就认为它无足轻重。文学在文化现阶段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而不是生活的必需。 文学有没有用呢?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在功利主义看来,文学是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人只有作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己的主宰,有他自己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 文学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出来,让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把话说好,使别人能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因为他有情感思想,更在于他能用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微妙的情境、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得以流传。是否能够感动人类的心灵,还要看语言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精选5篇800字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精选5篇800 字 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东坡传》心得体会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苏东坡传》心得体会800字1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

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长留不落的烟灰与不羁 —— 高一B3班郑晓芸 写书评,最难的就是对历史名人的评论——漫漫历史长卷、后人添砖加瓦,不过百年的岁月却能使我们和那个年代隔着层粉墙。阅过《百年》,便叹其历史轴痕太过深刻,文学批斗纷纷杂杂。而那段文人才子辈出、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也成为我们现今感慨良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百年》四部,百十来页,何以读透?小小书评,千百来字,何以写透?读书的过程,亦是求学的过程。我以我有限的理解角度,来说说我对“国士”之一林“幽默”的一些个人看法。 924年,林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文,将英文“Huur”一词创造性地译为“幽默”,通行至今;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大声打哈欠都不可以,那算什么人生”;他经常观察妻子做饭,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用左手炒菜果然比较好吃”,然后在妻子的命令下乖乖走出厨房;他会在法国街头,笑嘻嘻地喊着“一二三四五六七……”,数着情侣们亲嘴维持几秒钟;他还喜欢擦皮鞋,会站在路上仔细观察黑人小童怎样把皮鞋擦得又黑又亮,然后回去像模像样地学着,得意的不得了……他就像一个心智

初熟的小孩,用快乐的心态过着生活。 他还很欣赏苏东坡的风趣。曾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或许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放浪形骸、纵恣不羁的人。再联想到他幽默大师的一称号,会认为语堂之幽默正在于此。但钱穆在《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中,对林的一段描述却颇有意思: “语堂两指夹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兴致甚浓。……我担心那烟灰堕落,有损主人地上那美好的地毯,……直到那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后来他与语堂相交了才了解,“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感慨钱老观察细致的同时,我也不禁悟到:真正的大家,所谓婉约派抑或豪放派,也没有唯一一说;李清照也曾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的豪情,而苏轼亦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般隐藏着豪放的小婉约。 想保持烟灰在烟即将燃尽时依然不落,这看似有心的举动,实则应是他无心的体现。这一小细节,虽微不足道,却恰恰使他整个人变得圆满、真实:就像我们不相信世上真的

君主论读书笔记 5000字

《君主论》读书笔记 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先来了解一下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未能受系统教育,属自学成才。1498年,梅迪奇家族被驱逐,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并在此位置上任职14年。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他国统一的王权为国家带来的兴旺发达,从而思考意大利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之后,由于1512年民军的失败及梅迪奇家族在西班牙的扶植下在此回到佛罗伦萨掌权,马基雅维利失掉了自己的政治职位,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和军事思想代表作《战争的艺术》得以完成。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主要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一、君主如何获得权力并维护在统治地区内的权力;二、君主对军事力量的掌控方式; 三、君主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君主获得统治权力的方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通过继承获得权力和通过占领新土地而获得的权力。在这两个方面中,马基雅维利主要侧重于论证如何维护在新占领区域的权力。他认为,维护在此类地区权力的最好方式有三种:一、摧毁原来的政治体制;二、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赋并且在这些地区中扶植一个使之与君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而当这些地区反抗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镇压,因为,背叛的地方后来第二次被占领之后,它们就很难再丢失了。1而对于第一部分中的另外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世袭权力,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维护此钟权力的方式是尽量沿用之前争议不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此时不便进行较大的改革,因为在作者看来,“一次改革通常总是为下一次改革的建筑留下一面可供持续建造的齿状墙”2。 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有关国家、君主与的关系。作者将军队分为自己 1《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 2《君主论》第二章“论世袭的君主国”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记得曾看到一篇文章,题曰《黑色阅读》。说起作者酷爱着读陀斯妥也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鲁迅、张爱玲等人的作品。陀氏无疑是一个用心灵拥抱黑暗的天才;帕氏可谓最伟大也最卑劣的时代里的哈姆莱特;鲁迅则犹如一个不带一点干粮和饮水进入沙漠的旅者,抱着九死而不悔的决心,又好像是播种煮过的种子的庄稼人,原本就不怀有收获一颗一粒的希望;而张爱玲,则在惘惘的时代背景中,从女子的内心感受出发,洞穿了人性中所有的局限与悲凉。作者说他喜欢?在咬着牙进行的黑色阅读中,不停地与‘黑色天才’们猝然相遇?的痛感,喜欢那种即使在炎热的夏夜里也深入骨髓的丝丝凉意。也许这种?黑色阅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冷峻地切入现实人生。然而,当我读到林语堂先生所写的《苏东坡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某些时候更乐于热爱神祗的笑容。 诚然,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贵的个性品质似乎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际遇中,以他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冲出了重重黑幕,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留下了一些烛照后世的、不可磨灭的宝藏。这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奇迹,苏东坡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奇迹之一。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

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的才华和学问都要高出别人很多,政绩又不错,小人们想陷害他,就想方设法用他的诗文来为他定罪。他们硬说他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和皇帝的不满和不敬,把他诗中的很多语句和意象上纲上线,促使神宗皇帝在将信将疑之间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乌台诗案?。他因此被关在牢中四个月零十二天,后来以一个近乎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湖北黄州这样一个荒凉的小镇。他是因了诗文而获罪,可是在从狱中出来的那天晚上,竟然又开始大做诗文:?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些句子又是可以供御史们拿来告他不敬皇上的,他写完这首诗,丢下笔杆说:?我真是无可救药。?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令爱他的人担心,却又阻挡不了他。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具有着天然的大无畏的勇气,这种力量也许由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

《吾家小史》读后感优秀作品三篇

《吾家小史》读后感优秀作品三篇篇一:读《吾家小吏》有感断断续续读完了余秋雨的《吾家小史》。此书讲述了余秋雨先生及其家族在不同的谣言中遭遇着不同的灾难,从前辈到自己及妻子,一家三代在谣言中艰难困苦的经历,面对一波波的谣言攻击,叔叔自杀,父亲郁郁而终,祖母坚韧不拔,母亲刚强,妻子与自己的四处漂泊……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也确实存在弊端,最可怕的莫过于谣言,不一定真实,但若是三人成虎,以讹传讹,便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对人和对文化无法弥补的伤害。 书中有对中国文化纵容谣言的批判,从“文革”中父辈们因谣言所受的诬陷和迫害,到改革开放后发生在自己及妻子马兰身上的种种,可见谣言的威害之大足以产生灭顶之灾。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民众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些民众喜欢谣言、企盼谣言、参与谣言、庇护谣言,他们从最先不会去判断谣言到会去判断却喜欢跟风而上追随谣言,似乎形成一种一看到谣言就要进入唇枪舌战之中的准备。这是多么的好笑啊,一件事情,一种言论未经证实就传出来,本来就有可能是对现实的误读,再加上种种的转播,讨论,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哎呦,想想就可怕。话又反过来说,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无论你的观点正确与否,你都是谣言的传播者,你本身就是伤风败俗的人,可现实生活中总会有部分“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添枝加叶,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臆造出来的故事,并且以此为乐,乐此不疲。真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想的,说她(他)脑残,她(他)比谁都聪明!可以说是智者,可是“谣言并不止于智者”,相反,谣言很可能还会在这些所谓谣言传播智者的口中愈演愈烈。那又能怎样呢?你不还就是你,无所事事,搬弄是非!余秋雨还是余秋雨,还不是照旧写他的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