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建设项目方案设计说明81

中学建设项目方案设计说明81

中学建设项目方案设计说明81
中学建设项目方案设计说明81

中学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北临蔡家冲路,东临石竹路,西临书院路,南临新昌路;该项目总用地面积41191㎡,有效用地面积35398m2.。

拟建的长郡天心中学规模为60个班级,地形走势西北高,东南低。

学校开口方向:用地东侧、北侧。

二、设计依据

1.《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99-2011)

5.《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6.《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8.《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 甲方提供项目有关资料

12. 其他现行国家有关规范及标准

13.标书编号招标编号:0730-1460SVHN0601/01投标文件

三、设计原则

1.本规划立足民族传统精神,通过对当代教育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预测,以及对基地的现状环境和周边环境进行解读分析,力求打造校园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特色,在创建有形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氛围。

2.新校园首先要现代化。校园教育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出前瞻性,能适应21世纪现代化教育体制与教育技术的变化。建筑通过运用高层次的文化意念、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功能配置和技术手段来体现出时代特色。同时用建筑语言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学校充分吸收各种知识、文化和人才,以及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胸襟和本质,创造出长郡“朴实沉毅”的特色。

3.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交换和流通,密切校园与校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发挥好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

4.新校园的校园环境要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寓诗于园,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审美范畴的多样化园林空间,创造优美的学习交往空间和生活环境,体现丰富的文脉特色。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共同建构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5.校园建筑既要符合读书育人的环境要求,又要符合中学生最具创造

性、活泼性特点。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

一、规划构思

1、人文精神

提供不同层次的场所,以邀召在校师生进行多层次的交往,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尊重基地中的地形地貌,服从地区人文和自然景致要求,融会沟通基地内的缓坡,形成多个公共空间,并使之成为校园中的风景。

建筑与环境景观布局力争来于自然,融于自然。功能布局,动静分离,疏密相间,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的空间理念。自由式总体布局与几种对称的核心区统一,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2、理性结构,园林情怀

引入周边山、林及人文景致于校园,整体融入区域地锦,形成天、地、人合一的环境。

前瞻性的生态校园,强调自然资源回流和运用的环保及能源节约观念。

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并精心打造更为“实用、经济、美观”的校园。

二、总体规划设计

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地形和功能布局,本次规划将东边设置为学校主入口。

在用地的北边道路是城市次干道,学校内部从东到西形成一条视线主轴线。在主轴线两侧,按学校几个功能区按序列依次展开布置。主入口处由校训牌、教学楼、体育馆围合成入口礼仪广场。校训牌、教学楼、综合楼,围合成文化广场,通过文化长廊直达综合科技楼,综合楼科技为一栋科技楼和一栋综合楼组成,文化长廊的北边为教学区,分三栋教学楼,教学楼和综合楼组成教学区,教学区的西边为生活区,教学区的南边为体育运动区。

1、规划结构:一轴四区三核

一轴:校园的中心轴线

以地块东侧主入口礼仪广场作为轴线的起点,综合科技楼为终点,贯穿校园的东西向,承载主要人流活动,中心轴线利用礼仪广场、校史长廊等景观元素营造校园气氛,同时,该轴走向具备多元性,其与建筑空间的渗透使得各公共空间在此发散,直达校园其他区域,构成校园交通的核心骨架。

四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运动区

规划布局以教学区为中心,其南部布置运动区,规划一座300米跑道标准田径场及4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三个排球场,北部、中部为教学区,含三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一栋科技楼,综合科技楼与教学楼用连廊相连,有利于校方管理,教学区既做到了风雨无阻,又增加学习交流空间。西边为生活区,含食堂与宿舍。

三核:入口礼仪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

在主入口设礼仪广场,办公科技楼、教学楼之间设文化广场,将成为

某中学教学楼设计说明

word格式整理版 XX一中教学楼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平面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1、区位条件: XX一中位于XX市XX区XX路,整个学校较为宽敞,教学楼位于学校中心线上。 2、现状条件: 基地现状较为平整的地块,可利用空间较大。 3、规划条件: XX一中地块内建设教学楼;学校总用地面积为78904.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13568.0平方米;设计总投资额:35万元,总投资额:2000万元。 二、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2、《总平面规划布置图》;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3/106-2007); 5、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 三、规划原则: (一)绿色生态及人文性原则 好的教学环境源于对自然的尊重,生态规划和园林生态学在本项目中得以体现。 (二)合理原则 该教学楼建筑规划设计,主要建立功能合理原则上,形成单体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组织合理。(三)以人为本原则 合理的组织整个教学楼的人流关系,教师和学生入口的相对独立,体现人性化。 四、规划指导思想: 1、本教学楼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周边建筑、路网结构及绿地系统。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的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教学楼的人性化设计,突出建筑与景观相结合的自然人文环境,强调教学环境的人情味与亲切感。 2、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造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有特色的教学楼。 注重项目运作可行性,从规划布局到建筑单体的设计与排布注重当地气候、教学需求。 五、规划结构及组织: 两中心一轴线 1、规划结构:根据中学的总体布局形态,结合中学内部规划,形成教学楼前的广场与内庭院行 成“两中心一轴线”的规划结构特点,使教学楼处在学校的最中心位置。 2、线形布局、点状布局:教学楼的布局均为南北向,为学生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栋 楼拥有更多采光面和景观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 六、总平规划布局: 教学楼位置处于学校中心线上,所以在总平面设计上把教学楼与前面广场充分结合,形成一中清新淡雅的感觉。 学校大门直接与教学楼前大广场形成对景,开阔的林荫大道把人流引入。而在道路的设计手法上,用简介的设计语言表达环境意境,简洁的路网结构更显示出新世纪的中学的明晰和安全。 七、人流流线组织: 主要的学生人流入口直接设置在南面大广场,教师入口设在西侧,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八、绿化景观系统: 景观与健康主题功能并重的复合绿地空间:区内主要开阔绿地空间、垂直绿化及架空绿化既是师生们通行或康体活动的功能空间,又是舒适宜人的景观点,在用地有限条件下发挥复合效能和经 济性。 技术经济指标:

贵州某中学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方案设计说明

贵州某中学 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项目概述 1、地理位置 本项目为是松桃苗族自治县(东经108°35′42″—109°23′30″,北纬27°49′40″—28°30′20″)北部新城新规划的一所初级中学,占地面积约110亩,学生规模为2400人。本项目地形复杂,平均海拔403米,最大高差为35米。北面和南面为规划道路控制红线14米宽的城市支路,东面为规划道路控制红线24米的城市干道。南面道路连接西南面的湿地公园入口。整体交通便利,学生出行方便。 2、现状分析 1)学校用地范围是根据松桃苗族自治县教育局提供的地形图和划定的用地范围进行设计。 2)项目地形复杂,高差变化大,用地最大高差为35米,中间地势最高,西北角为峭壁,其余三面也存在较大坡度。场地内有一组高压电线穿过,位于地块西南角。根据国家中小学设计规范第4.1.8条规定:(高压电线、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严禁穿越或跨越学校校园;当在学校周边敷设时,安全防护距离及防护措施应符合相关规定)。因此,作为学校校园用地,该组高压电线必须迁移。3、设计依据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建规字333号文发布)2)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平面图 3)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2011) 4)《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准【2002】102号 5)其它相关规范

第二章规划设计 1、设计理念 聚散有致、层次分明、校园清新、励志向上 2、设计原则 1)尊重环境的原则。该设计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周边环境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与北部新城景观和谐,同时与建筑功能相适应的优美舒适空间。 2)塑造简约现代的建筑形体,建筑设计突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建筑形式在严谨中不乏轻松活泼,从而满足中学建筑的精神追求。 3)校区规划紧密结合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东面地形低洼需填土改造,不宜修建建筑,规划为运动区。南面自然环境优越规划为生活区,中部核心区域则规划校园主体建筑。 4)以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合理布局校园内各栋建筑,适当考虑发展需要,使之规划设计成为:各功能分区明确、动静有别、聚散有致、联系方便、满足使用要求、环境优美、凸显校园文化、层次分明、适应发展的现代化初级中学。 2、设计构思 1)根据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功能布局和道路设计,校园主入口设置于正北面,以大门主入口为场地主轴线,把学校的主体建筑设置于场地中心位置,教学区则沿主轴线布置在南面,充分利用地形,合理设计标高,全面发挥每块场地的功能。 2)场地西南面为湿地公园规划用地,且交通车辆相对较少,结合场地地形情况,把生活服务区布置在西面。这样可以减少周边环境对校园生活及学习的影响。充分利用地形,制造一个安静,视野开阔的学习生活环境。 3)场地地形复杂,设计紧密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节约建设成本。 3、总平面设计 该项目充分结合基地现有地形条件,整体规划呈现”一核”、”两区”、”三轴”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从大门主入口连接教学区,以操场和教学楼形成场地区域核心 两区:以教学区域为核心组成两边对称分布的生活区和运动区 三轴:从大门主入口连接到教学区作为主轴线,两侧辅以相对对称的次要轴线。 以校园主入口作为场地主轴线,规划校园的主体建筑,突出校园重点,

中学校园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学校管理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如何能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管理,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网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校园网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校园网不仅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为学校未来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之能够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校园网络的建设及其与Internet的互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校园网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综合工程,它涉及到网络交换设备、路由设备、服务器与工作站、校园网应用软件、传输介质等许多方面。本文简要地讨论了校园网络规划设计中涉及到的网络技术、规划设计方法、网络性能及应用分析等问题,为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升级改造等方面在技术及应用上提供参考,以使在建或规划中的校园网络具备较高的整体性能。 关键词:校园网络;规划设计;无线网络局域网技术;

目录 摘要 (1) 一、需求分析 (4) (一)目的 (4) (二)该校园网实现的主要功能 (4) 1.共享国内外信息资源 (4) 2.www浏览 (4) 3.电子邮件系统(E-mail) (4) 4.匿名FTP服务 (4) 5.电子公告牌BBS. (4) 6.网络考试 (4) 7.CIMS、MIS等教学科研实验网 (4) 8.建立电子图书馆,提供联网查询 (4) (三)该校园网技术方案的特点 (5) 1.先进性 (5) 2.标准化 (5) 3.实际性 (5) 4.经济性 (5) 5.易维护性 (5) (四)网络接入技术和网络访问策略 (5) 1.建立虚拟网 (5) 2.网络管理 (5) 3.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6) 4.广域网连接 (6) 二、网络规划设计 (7) (一)网络规划原则 (7) 1.实用性与先进性 (7) 2.开放性与标准化 (7) 3.可靠性与安全性 (7) 4.经济性与可扩充性 (7) (二) 网络拓朴图 (8) (三)网络技术的选择 (8)

教学楼设计说明

现在把设计说明补上: 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都与教育密切相关。校园则是实施和发展教育事业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氛围与其底蕴。 现代教育理念与城市设计原理相结合的校园规划构思。现代教育正面临重大挑战与变革。今天的学校建筑不仅是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学习场所,它更是一个发展知识、塑造人格、充分满足人们理解、认识和发现欲望,承载时代内涵的载体。在中国当代校园建设中,一些中小学校达到了相当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它们是所在城市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校园规划要注重整体形态营造,注重人活动流线与建筑观赏原理的空间序列组织方法,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等。创造出丰富多样而具有复合用途的空间形态,以满足素质培养与现代教育的特点。 综合以上的指导思想,本规划试图在满足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注重空间的开合变化,并通过各种建筑形态,体现校园的场所精神和校园人文精神。让新“育华中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一章建筑设计篇 一、项目概述: 本工程为xx育华中学的xx工程。 本工程位于邯郸市滏东大街的西侧,油漆厂路的南侧。东邻50米宽的城市公共绿化景观带。 校区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周边市政设施条件完备。新建学校规模为60班的高中部非寄宿制中学。拟建的建筑物有: 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报告厅、风雨操场及田径运动场等。 二、设计依据:

1、邯郸市规划局批复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2、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第二十五中学异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xx改社会 (2004)451号文件。 3、xx育华中学学校设计任务书 4、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108-93) (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TJ83-99) (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版)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6)《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 (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三、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区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等系统统一有机的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布局,充分考虑空间过渡及区域联系的合理性。 2、空间的整合与配置

中学教学楼设计说明

中学教学楼设计说 明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XX一中教学楼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平面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1、区位条件: XX一中位于XX市XX区XX路,整个学校较为宽敞,教学楼位于学校中心线上。 2、现状条件: 基地现状较为平整的地块,可利用空间较大。 3、规划条件: XX一中地块内建设教学楼;学校总用地面积为78904.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13568.0平方米;设计总投资额:35万元,总投资额:万元。 二、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2、《总平面规划布置图》;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3/106- ); 5、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 三、规划原则: (一)绿色生态及人文性原则 好的教学环境源于对自然的尊重,生态规划和园林生态学在本项目中得以体现。 (二)合理原则 该教学楼建筑规划设计,主要建立功能合理原则上,形成单体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组织合理。 (三)以人为本原则 合理的组织整个教学楼的人流关系,教师和学生入口的相对独立,体现人性化。 四、规划指导思想: 1、本教学楼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周边建筑、路网结构及绿地系统。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的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教学楼的人性化设计,突出建筑与景观相结合的自然人文环境,强调教学环境的人情味与亲切感。 2、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造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有特色的 教学楼。注重项目运作可行性,从规划布局到建筑单体的设计与排布注重当地 气候、教学需求。 五、规划结构及组织: 两中心一轴线 1、规划结构:根据中学的总体布局形态,结合中学内部规划,形成教学楼前 的广场与内庭院行成“两中心一轴线”的规划结构特点,使教学楼处在学校的最 中心位置。

中学规划设计说明

沾益区第二中学新校园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一. 项目概况 1.区域背景:沾益区,隶属云南省曲靖市。地处东经103°29′~104°14′,北纬25°31′~26°06′。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中部。自古有“入滇锁钥”、“入滇门户”、“入滇第一州”之称。总面积2910平方千米,属低纬度高原季风 气候区,平均海拔2000米,年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下辖4街道2镇5乡,全区总人口431058 人(2010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万。 2.项目位置:小坡收费站东侧。 二. 设计依据 1、《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国家及云南省,曲靖市相关设计规范、规程、规定 4、建设单位对地块的建设要求 5、建设单位提供的基地红线图(电子文件)

三. 基地条件 沾益区第二中学新校园位于小坡收费站东侧,西侧、南侧、北侧临未来规划城市道路。拟建场地为沾益区规划区,场地地形规整,地势平坦,地质情况较好,宜于工程建设。 四. 总体规划设计构思 设计立意 一座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学校要想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本。立足于此,我们认为唯有把:教学功能、视觉意向及深厚的文化气质三者结合起来,才真正把握住学校的设计要素。 教学中的多元构架体系主要是指:把学校众多的教学、体育活动等功能,有利的分区布局,合理的共享整合。 同时,便捷有序的交通体系成为总体布局与功能开展的纽带。 视觉是人们心灵的窗口,也是认识了解世界的最初源泉,中学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在视觉艺术上的享受自然成为设计优劣的最直观感受。 文化是设计中的特色元素,它是整个学校的生命力。温馨、典雅、和谐的“花园"学校的建立必须有两点作为支撑。一是诗意化的空间感受,主要指建筑内部或各建筑之间的层次变化及空间拓展。二是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的关系。

小学方案设计说明

易地新建盐官镇丰市中心小学工程项目方案设计 项目概况 本项目选址位于01省道南,原丰士镇政府以北,丰兴路东,中三里港西区块,项目总用地面积为28080平方米,地块内地势平坦,用地状况良好;规划用地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 建筑后退东侧用地红线要求为20米,后退北侧用地红线要求为15米,后退南侧用地红线要求为5米,后退西侧用地红线要求为2米;周边道路的人流与车流主要来自包王南路和区一路。 学校建设规模为30班。 规划设计思想 本项目充分考虑该地块的地形与周边现状情况,努力实现校园内功能布局合理、紧凑;交通流线方便、快捷。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一个“阳光、健康、绿色、舒适” 的校园环境。1、以人为本、创造适宜的使用空间 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感受、设计空间及色彩注意明亮畅快,提供舒适的使用空间。 2、设计新颖、富于特点的建筑 根据所处的位置和特点,立面用色注意使用一些明快清爽的色彩,造型上较轻盈雅致,区别于普通的建筑,设计一个有鲜明个性的建筑。 3、建筑与自然紧密结合,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作为城市的建筑,结合城市总体环境考虑,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内外均考虑相应的环境绿化,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4、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畅通 学校功能相对较为简单,因此,设计时注意各个出入口分别设置,既分离又方便的联系,强调流线的合理与畅通。 5、简洁务实设计,同时适当超前考虑 创建简洁,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化建筑。本建筑群采用现代简洁的

手法表达建筑,强调其简洁性,突出建筑的个性。注意利用建筑材料的配合,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充分反映出建筑的气质。 总体布局设计 根据规划要求,拟建教学楼、办公楼、风雨操场和展示厅等其他辅助用房,把校园功能合理区分为教学行政区、体育运动区和后勤区。 从动静的合理分区考虑,基地的东侧和北侧为城市道路,相对喧闹,宜设置体育运动区,而基地的西部和南部比较安静,适合布置教学行政区。由此形成我们现在的布局: 即南面设置专用教学楼,往北西面设置两幢教学楼,东面设置行政综合楼。教学区北面设置体育馆和食堂,东北部为体育运动区,中心位置为钟楼。学校主入口位于南侧,方便教师、学生出入;次入口位于北侧,靠近后勤用房。教学楼与行政综合楼由走廊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相对围合的教学行政空间。错落的绿化空间给教师、学生不一样的记忆。 功能布局 三个功能区域为教学行政区、体育运动区、后勤区三大部分。 A、教学行政区位于整个用地的南侧,由三幢四层教学楼和一幢四层行政楼互相串联组成,报告厅融入其中。 B、体育运动区位于整个用地的东北部,有一个200m跑道的运动场、四个篮球场和一个网球场组成,运动设施齐全。体育运动区与教学行政区分区明显,避免了噪音干扰,不会对其他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体育馆与食堂同为一栋建筑。 C、后勤区位于地块西北部,食堂与体育馆同为一栋建筑。一层为车库,二层、三层为餐厅和其他用房。 绿化景观设计 在校园景观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方案的用地布局特点,将师生的可参与性放在首要位置,以钟楼水景景观为节点,创造出一个多样化、人性化的景观系统。 本项目的绿化设计为集中绿地结合分散绿地的方针。主要在道路

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目录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四章结构设计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第六章强电设计 第七章弱电设计 第八章暖通空调设计 第九章消防设计 第十章环保设计 第十一章卫生防疫设计 第十二章劳动保护设计 第十三章节能设计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工程 2.建设内容名称:高中教学楼、初中教学楼、实验综合楼、行政综合楼(含图书馆/综合功能教室)、素质教育中心(大礼堂)、小学教学楼综合楼、食堂、 1,2,3号学生公寓、单身教师公寓、校门、运动场看台。 3.建设单位:市教育局 4.建设地点:位于市开发区新城区内,解放路以南,劳动路以西。 5.建设规模:小学48个班,每班班级45人,共2160人。初中,高中各40个班,每班55人,共4400人。学生总计6560人。总建筑面积77818平方 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00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802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 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4.《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GB 50222-95】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8.建筑单位提供的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红线及相关基础资料 9.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10.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三、设计指导思想 1.塑造有本市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和时代气息、高起点、高规格、现代化、有特色的全日制中学窗口形象,展现新的城市建筑风貌。总体构图中 结合文化定位和生态理念,将“宁静致远”与“共享交流”作为总体设计的 主题,结合书院围合式布局,将室内外空间与多种庭院连续穿插,形成富有 特色的校园空间。针对文化氛围的设计定位,设计力求将“传统而现代,庄 重而典雅”作为形象塑造的重点。 2.以迈向新世纪的市第一中学为目标,本着超前性和先导性的原则,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使市第一中学的建设达到高起点和高标准的要求。 3.满足学校行政、管理、教学、住宿及相关使用的需要。 4.便于统一管理,充分发挥高级中学的效益。 5.建设集约型的校园: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建筑相对紧凑布局,形成高效、整体的建筑群体;采用功能和空间的叠合,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适 当预留用地,满足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 本市位于中下游南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2.场地情况 本工程位于市开发区新城区内,解放路以南,劳动路以西。基地形状呈矩 形,长边长约466米,短边长约301米,基地面积140266平方米。原场地 为浅丘状坡地。规划为北高南低,原场地上无地面建筑。 3.市政基础条件 (1)供电条件 从解放路引入。 (2)供气条件

XX中学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xx中学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地理环境 鲁甸县是云南省昭通市下辖的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栏江北岸。县境东西横距5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总面积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坝区占%。2012年,鲁甸县总人口万人。居住着回、彝、苗等13种少数民族万人,占总人口的%。龙泉中学位于鲁甸西南31公里处的龙头山镇,龙头山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人,龙泉中学创建于1992年10月,分东校区和西校区,服务11个行政村51200人,服务半径25千米。 2.环境气候 鲁甸县海拔最高3356米,最低568米,县城海拔1917米。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立体气候特点显着,属典型干热河谷区。年均气温℃,年无霜期220天,年均降水量900毫米。 3.学校概况 2007年春季学期有16个教学班,在校生1460人。学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出台了《龙泉中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龙泉文学社。1995年至2006年,学校送走49个毕业班3900多人,其中中专录取1300多人,高中录取2300多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全县历届中考总成绩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升学率达到%以上,得到了上级,形成了“活泼进取、勤学严教、尊师爱生”的良好学风、教风、校风,全体师生都牢记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校训;2000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2004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学校”;2006年评为“目标责任管理二等奖。 二、主体规划原则、思想与设计理念 1、规划设计原则 、实用——充分考虑现状特征,所用材料及施工工艺等均采用实用的原则,满足其功能要求; 、自然——贯彻“亲近自然,与之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考虑周边生态环境及当地地质气候等相关资料,如光照、温度、降雨等,材料尽量采用自然材质,减少人工的痕迹,力求塑造一个具有景观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效益显着环境景观; 、文化——注重文化的主题特色,充分考虑“龙泉”文化特色,以读书文化穿插于设计元素当中,具体表现为食堂旁景观水池,校门入口水景及教学楼后面林地休闲的设计,同时把一些座凳小品、花架等加入读书、知识的文化特色,营造龙泉中学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 、特色——设计着重突出环境本身的地域和文化特色,通过景观的穿插、植物景观、灯光等的配置,形成独特的氛围,并加以强化,有助于增强道路及周边环境的特色和识别性; 、经济——作为铺地、道路、绿化、等都应充分考虑现状因素,道路、铺地、游园步道等尽量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力求以最经济的投入达到最佳的绿化景观效果; 、协调——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景观环境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道路环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铺地与绿化环境的融合,创造一个和谐的景观空间。 2.规划思想 主体建筑周围的绿化突出特色、优美、和谐、恬静、清洁、舒适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教学区。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为方便师生通行,多采取规则式布置。在建筑物

中小学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档 中小学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基于STEAM创客教育的整体解决方案 校园STEAM创客教育 随着创客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开展创客教育已成为教育界讨论并实践的热点。如何开展创客教育,如何正确的认知创客教育,同样有待我们共同关注与探索。

一、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之间的关系 “校园创客空间”最重要的抓手是课程和活动。所以在建设上只注重硬件, 不重视课程建设是不完整的做法。 2 ★青少年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 育。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 对创新教育具有最直接的关联和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同时扇动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两只“翅膀”。 ★青少年STEAM 教育: STEAM教育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 相互配合,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 问题。 “STEAM其实是对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它代表着一种现 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质上来说,我们敢于让学生 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与考试相反的,我们 希望孩子们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 指导意见》中第六条摘要 3 教育部:创客教育是未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与教育产业升级的重要工作! 二、校园创客空间的建设目标: 营造能够充分支持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设计创 意的兴趣、爱设计创意的欲望,让学生亲身经理设计创意的过程、获得设计知 识、掌握创意方法、培养创新素养的活动场所。 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经历探究过程, 自己从中得出结论。因此,创新综合实验室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探究仪器、设计实 现工具,创设一个面对真实事物进行探究与面对想象设计进行实现的环境。综合

学校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学校建筑设计方案 设计说明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总论: 一、项目背景: 大力发展南宁市职业技术教育是南宁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南宁市贯彻全国、全区、全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南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也是南宁市实现现代化的奠基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的构建,为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的教育发展要有新思路,教育改革要有新突破,教育工作要有新举措。为进一步实现南宁市教育跨越式发展,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南府发[ ]60号)、《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及“十一五”规划,南宁市教育局在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南宁二中、三中、宾阳中学和市一职校、六职校、横县职校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立足首府、服务广西、面向东南亚的全国一流名校”。 二、建设单位简介: 学校现有十五个专业,骨干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文秘、制冷空调、电子商务等。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做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出发,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由于面向市场办特色专业,培养综合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6%以上,毕业生以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奋战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为振兴南宁和广西的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设计依据: 1、关于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立项的批复(南发改社会[ ]106号 2、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3、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委托书和设计要求。 4、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地形图 5、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总平面方案审核意见(NNJYJ[ ]JJXM/1126-2号) 6、《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7、《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宿建设标准》编制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8、《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攻坚方案》(南办发[ ]109号) 四、设计规模: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规划总用地为300亩,建设总面积为70027.0㎡。分两期开发建设,一期已取得土地证的建设用地约140.7亩,二期后续计划征地160亩,手续正在办理中,有关部门设想与一期接

教学楼设计说明

XXX高级中学设计说明 一、设计总说明 1、工程概况 1.1 项目名称:XXX高级中学 1.2 项目性质: 该校区内拟建36班高级中学一座。 新建XXX高级中学心学校为了进一步发展XXX的教育事业,完善XXX的教育体系,使教育更好地为XXX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重大措施。本项目是XXX一所重要的高级中学,校区的规划要求达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有利服务、便于管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目标。 1.3 建设基地位置 XXX高级中学位于都兰西路南侧,用地长600m,宽265m,包括一条规划路。新校区基地东侧为林业站苗圃,西侧以15米规划路为界,与建设中的XXX职业技术学校相望。基地退都兰西路15m,南侧规划路15m。 1.4 建设规模及用地面积:占地249亩,总建筑面积166524.33㎡。 2、主要设计依据 2.1 XXX关于学校用地范围(电子版地形图) 2.2 XXX教委关于新建高级中学心学校的几点说明及提供的各建筑物的面积参考数据 2.3 有关国家及XXXX地区相关规范 2.3.1 国家《新版中小学设计规范说明》(修编中)(2010) 2.3.2 国家、X、德令哈市有关现行规范、规定 2.4 气象、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2.4.1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 基地主要为旅游观光农业用地及林地,地势平坦。(更详尽资料待初样结果) 2.4.2 本工程所在地地震烈度7度 2.4.3 德令哈市位处于东经96°15′~98°15′,北纬36°55′~38°22′之间,地形北高南低,四周 环山,中部为德令哈盆地,平均海拔2981.5米,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3.7℃, 平均降水量176.1毫米,无霜期一般为84-~99天左右 2.5 基础设施及交通条件 2.5.1 根据XXX现有市政设施条件,基地周围燃气、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等设施主要考虑 从校区内南侧规划路和北侧都兰西路接至学校用地红线边,(待补充提供资料后,确定 接入基地的方法及位置) 2.5.2 基地北侧为都兰西路,宽度为40m,校区退红线15m,东侧为林业局苗圃,南侧为宽度 30m的规划路,建筑退红线15m,西侧校区规划路宽15米,并与XXX职业技术学校比邻。 根据校区整体现划,进入校区的主要入口设在都兰西路一侧,次要的两个入口为小区区 内西南两条规划路。机动车辆由校区部分路进入各校。 3、设计的规模和范围 3.1 规模

校园景观设计说明

一、地块概括 二、规划依据 1.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 2.建设方提供的《桓台实验学校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设计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人性场所》) 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指导思想,创造最适孩子们学习、游戏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设计原则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环境的整体和谐,使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统一。 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设计的首要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绿地的生态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起来。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设计中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 2.功能性原则: 景观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小品的实际功用,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 3.植物造景原则: 注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由于树木高低、树冠大小、树形姿态与色彩的四季变化等,都能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增加绿色层次,加深空间感,可以打破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的感觉,使整个校园显得生动活泼。 五、景观结构分析与布局 1.景观结构: 根据规划功能分区,全园有四大部分功能区:教学区(小学部分、中学部分)、行政区、体育运动区(小学部分、中学部分)、生活休闲区。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布局结构,“三心两轴,一带八区”,点、线、面充分融合。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大全)汇编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原则 ㈠指导思想 按照市教育局“文化育人,特色立校”教育理念和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在“文化”和“特色”上做文章。有人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文化是有力量的,学校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力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如果把和谐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等环境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树干,全面和规范的制度文化是树的茎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学校精神文化是大树的灵魂。因此,如何将学校的文化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积淀成为文化底蕴,进而锻造成一种独特的学校精神,是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全力打造学校品牌形象的关键。 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和谐共进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统筹兼顾的原则 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传承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 2.建设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 3.营造芬芳浓郁的文化氛围 4.形成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 ㈣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把握 1.把握时代特征 2.把握地域特色

3.把握学校特点 ㈤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2.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3.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4.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㈥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1.先进性:学校具备文化水平高、知识丰富、精神境界高、思想敏锐、品德高尚的优势,因此应该立足于本地文化界的高端位置,并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今文化的精华。 2.规定性:校园文化是在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亚文化形态,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需要、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的限制。 3.教化性: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4.辐射性:校园文化融合了学校管理目标和成员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过全校成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㈦校园文化建设的五个作用 1.导向作用:是由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规定性共同作用决定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 2.约束作用:作为学校主体的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要受到既成文化的约束。表现为政治需要、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对师生员工有硬性约束作用,办学理想、育人目标、价值取向对师生员工有软性约束作用。 3.凝聚作用:师生员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不论性格、情感,还是人生理想、价值追求,都呈现出多元特点。校园文化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具有强大

靖江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

靖江高级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说明书 一、概述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作为泰州市第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在江苏普教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继92年通过省重点中学复查验收后,先后进入省立重点中学、国家示范高中,省模范学校的行列,一直是省级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省靖江中学目前用地仅不足40亩,而且校园被商业街一分为二,学校至今尚无一个独立的田径场。学校建筑密度较大且比较零乱,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现校舍结构简易且标准偏低。校园周围也没有可供发展的空间。为了能适应靖江市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中学拟定易地新建校园。 根据靖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新校区位于靖江开发区内,位于南京路与扬州路交叉口的东北侧,总用地约13公顷,用地比较完整。 新校址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条件良好,交通方便,环境设施与公共设施易于完善,因九圩洪即将封闭,所以周边无污染源。校区远离工厂区,近域内无集贸市场以及其他不利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场所。其周边环境对办学十分有利。 在用地范围内,场地平整,在南边和西边各有一路高压输电线,但不影响建筑物布置。需拆迁47户农户,但拆迁与建设可同步进行。新校区建设规模为高中十六轨,共设四十八班,学生总数为2880名,规划用地13.39公顷,其工程投资总额约为1.2亿元。 二、规划依据 1、教育部《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标准》。 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3、《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实施方案》。 4、《江苏省普通高中基本实现现代化校舍建设标准》(试行)。 5、《江苏省普通中学基本实现现代化装备条件建设标准》(试行)。 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7、《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建设银行靖江市支行) 8、靖江市中学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要注。 9、靖江中学新校区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招标书。 三、规划设计基本构思 1、学校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交通流线便捷,为师生提供最大的方便,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功能分区相对独立,同时注重各分区的有机结合,使校园空间有明确的序列感和关联性,形成一个分合有序、自然融合的整体形象。 2、建筑造型新颖而不失庄重,色彩不落俗套,体现出现代化气息。以富有艺术活力的建筑群体设计来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氛围和青春朝气。 3、空间形式多样化,广场、庭院、绿地、连廊等多种空间可形成若干师生交流的场所。努力创造富有时代感和人情味的校园环境,以满足21世纪教学中多层次的要求。 4、校园绿化率约40-50%。校园内建筑小品、花卉树木、喷泉、浮雕、画

(整理)学校绿化设计说明

学校绿化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1、社会经济情况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部。辖10镇4乡,总面积2228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壮、回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89%。 蒙自建县始于元朝,迄今已有726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因驻军多,素有滇南“军事重镇”和“兵城”之称。近代商贸繁盛,外贸总额曾占全省的80%以上,为“云南之代”,堪称“滇南商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蒙自迎来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性发展机遇。1992年,省政府批准蒙自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接着又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县。1999年,蒙自被确定为“个开蒙城市群”中心片区定位为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科研、金融、商贸中心。2001年,州级行政机关搬迁蒙自奠基仪式在开发区举行。随即决定,2003年州级机关将正式到蒙自办公。蒙自迅速掀起了红河州行政中心转移和现代化园林城市建设的热潮,城区面积扩大到9平方千米,开发区建成道路67条(段),总长56.9千米。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307个,计划投资23.52亿元,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个生态质量优良的现代化园林城市正在滇南边陲崛起。 2、环境气候 蒙自县地处云南低纬度高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从中穿过,干

湿季分明,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234小时。霜期41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8.6℃。常年为南风,平均风速为3.4m/s。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27.2㎜,多年平均蒸发量2346.0㎜(蒸发皿口径20㎝),干旱指数2.92,为云南省比较干旱地区之一。气候在总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旱涝交替,以旱为主。 3、建设地段 ①高级中学工程建设地点位于蒙自县新城区凤凰路西侧扁、红河大道以南; ②初级中学工程建设地点位于蒙自县经济开发区与县城北二环路交汇处,昆河公路南侧; ③双河小学建设地点位于双河小区内; 4、绿化目的: 目的在于营造一系列连续且变动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设计功能,以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5、学校情况说明 双河小区小学学生按1800人规模的规划,位于双河小区内,州交通局旁,占地面积41.663亩,建筑面积13255平方米(教学楼6842平方米,综合楼3202平方米,办公楼1529平方米,阶梯教室410平方米,游泳用房、配电室、水泵房、厕所、自行车棚等1272平方米);建筑容积率0.477。运动场地16500平方米(含200米田径场、篮球场、游泳池、课间操场地等)。 新城区初中学生按2500人规模的规划,需占地面积130.9亩,总建筑面积55107平方米(教学楼8376平方米、综合教学楼2600平方米、试验楼2980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分析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 ——以仙居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摘要】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实现教育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和保障工作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仙居职业技术学校建筑设计案例,综合研究分析了学校建筑中的一些设计方法。 【关键字】因地制宜设计;功能分区合理;建筑整体风格;建筑单体设计 1.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特作用。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急缺以及地方性的特殊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形式、授业种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除了对学员的学习、食宿负责外,还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当前各个产业部门所急需的技术课程,安排好学生的实习顶岗与各种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仙居县位居沿海经济发达的台州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是值得关注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本县在产业集聚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医药化工、机车零部件、电子机械等产业集群,但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却比较匮乏。因此,筹建一所综合性的职业技术院校已势在必行。 2.项目概况 2.1地理位置 仙居县地处台州市西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南翼,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自然条件独厚,著名的“中国杨梅之乡”、“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有机茶之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高速增长。

场口中学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场口中学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一、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关于富阳市场口中学场地迁建项目建议书的批文》; 2、《富阳市场口中学易地迁建工程建筑方案设计招标任务书》; 3、《富阳市场口中学易地迁建工程各类用房测算表》; 4、规划用地利用图(电子文件); 5、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 (二)、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富阳市鹿山新区谢家溪村,西北临鹿山大道,东北及东南为规划道路,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地形呈西北、东南走向,东侧为一条茂密树林带,场地平整,周围地块规划为居住用地。 设计项目包含行政办公、教学、图书阅览、体育馆、食堂、宿舍等功能。场内布置室外400米的环行标准田径场,10个蓝、排球场,1个网球场及一个软塑器械活动场,为省一级60班重点寄宿制高级中学配置。 (三)、总体构思 1、场地逻辑关系 场地逻辑关系的确定受三方面影响。 a、地理逻辑:受纬度、气候、通风、采光、日照等因素影响,建筑布局形成一种清晰的以南北向为指向的布局肌理,我们称之为地理

逻辑。 b、城市逻辑:城市的规划确定了使用地块周围的道路网格布局,这种城市秩序性我们称之为城市逻辑。 c、自然逻辑:地理逻辑和城市逻辑又是依托于大地而存在,它以自己特有的山丘、河流、植被等地景地貌所赋予的表情构成了自然逻辑。 仔细分析用地及项目性质,我们最终以正南北向的地理逻辑来确定场地的逻辑关系,形成总的建筑布局关系,以保证了运动场地使用的标准合理性及各类用房的南北为主,东西为辅的使用关系。 2、轴线关系 我们以对应入口处的一条20米宽的步行绿廊作为设计的主要轴线,以此组织各节点与核心空间并联系各功能区,将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运动空间与看台山体构成的绿色景观带联为一体,既创造了场所精神又使总图功能布局协调有序。 3、交通连廊 针对新的教学生活建筑群,我们提出新的交通模式,使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多种行为的集合体。在教学生活的同时,也容纳了交通行为,各组群既有独立性又有连通性。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交通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我们提出了交通和景观结合,行径的同时又有放大的休息平台,满足休憩观赏性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景观,以步行景异的立体交通廊系联系了整个建筑群组,不仅形成了颇具气势的连续立面,丰富了光影变化,同时也丰富了流通空间,给学校创造了积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