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非洲练习题

2020非洲练习题

2020非洲练习题
2020非洲练习题

2020初一世界地理非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读图6“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非洲气候描述正确的是()

A.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B.非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C.地中海气候只分布在北部的地中海沿岸

D.非洲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

D.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大多数河流的流量与流经地区降水量密切相

关。据此推断,图中四条河流中,流量最大

....的是

()

A.甲河B.乙河 C.丙河D.丁河

3.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被誉为“赤道

雪峰”,形成该独特自然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

C.人为因素D.地形因素

4.关于丙河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能资源丰富 B.世界第一长河 C.含沙量大 D.结冰期长

5.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多数居民属于()

A.黄种人 B.白种人 C.黑种人 D.混血种人

6.有关非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被称为“高原大陆”、“热带大陆” B.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C.刚果河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读南非示意图完成7~9题。

7.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

(约东经28°)与中国首都北

京(约东经116°)的经度相差

为()

A.68° B.78°

C.88° D.144°

8.与南非的纬度位置相符的描

述是()

A.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主要位于南温带

C.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 D.境内一年中无阳光直射现象

9.与南非开普敦的气候特点相符的是()

A.1月气温低 B.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C.7月气温高 D.当地冬季降水较多

二、综合题

10.读图4,比较后回答下列问题

(1)雅典位于海沿岸,属于气候,降水集中

在(季节)。

(2)雅典和北京相比,气温年较差大的城市是。

(3)①所有大洲西侧濒临的大洋是。

(4)关于②所处大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B.地形以山地、

高原为主

C.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D.该大洲的东部是世界典型的

季风气候分布区

(5)古雅典附近多火山、地震,是挤压碰撞造成

的。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非

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11.读“非洲地形、气候分布”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南非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资源国之一,也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1)读图

14,非洲南

北对称东西

延伸面积最

大的气候类

型是

气候,而热

带雨林没有

沿赤道向东

延伸到海岸

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2)请你依据对非洲地形图的分析,描述非洲大陆的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认为非洲是一个“热带大陆”,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5)读图12和14,甲、乙两河中,水量较大的河流是。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说明理由:①;②。

(6)读图12,描述南非的海陆位置:。

(7)读图13,分析南非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至少写两点)

非洲音乐

非洲音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鼓舞》等黑非洲音乐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2、通过非洲鼓乐的欣赏和鼓乐节奏模仿、练习等实践活动,采用体验、合作的方法来学习非洲音乐、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①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②初步掌握非洲鼓乐基本节奏并进行简单的创编。 二、教学重点:黑非洲音乐中的“鼓乐”——包括鼓(音色)和鼓的节奏。 教学难点:黑非洲鼓乐节奏的练习 三、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过程 1、导入(1)、视频----南非世界杯主題曲。 (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及非洲音乐。 2、走进非洲音乐(1)介绍非洲音乐的概念 非洲音乐music of Africa 这一词汇,是一个囊括着多种音乐文化的集 合概念,通常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源于本土各种黑人的传统

音乐,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北(北非)的音乐,则属于阿拉伯音乐的范畴。 (2)、非洲音乐---鼓 A、欣赏非洲歌舞音乐《鼓舞》片段 (1)、讨论:这段音乐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2)、认识非洲鼓: 展示各种非洲鼓,了解非洲鼓的丰富的形状特点。(非洲人持鼓的方式很多样,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 B、完整欣赏《鼓舞》,学生任选一种敲鼓的动作与姿势跟随音 乐的节奏模拟鼓声。 (1)、讨论:你能模仿出这段音乐中的几组节奏吗? C 、节奏模仿:学习几组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 D、欣赏一段非洲鼓舞的视频。 E、游戏互动-----暗鼓密语(让学生知道鼓除了在音乐中的作用 外,还有其他的社会功能。) F 、教师总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 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在非洲,鼓既是音乐又是语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得上的,被称为非洲音乐之魂。

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 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某些调节措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相对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三个分析层次:国际环境;国家行为动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导人个人因素; 一、国际因素 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 1、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二战的结束动摇了美苏同盟的政治基础。 2、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二战前美苏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的关系。由于战争的进程,美苏两大力量在欧洲、中东和远东等地区形成对峙。这种力量对比两极化状况,为美苏之间的对抗创造了条件。 3、“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 “权力真空”地带指曾处于法西斯铁蹄下的北欧、中东欧。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及原法 西斯国家的属地与委任统治地。广大“权力真空”地带为两大国的斗争提供了场所。 二、国家因素: 战后初,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 苏联的国家利益: 1、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 2、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美国的国家利益: 1、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3、遏制苏联。 1946年伊朗危机 三、个人因素 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三、朝鲜战争的经过及影响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教材分析: 这一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教材分析: 这一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文化范畴划分的,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所以没有把北非阿拉伯地区(如埃及)和南非部分白人的音乐包含在内,因此在教学中可称其为"黑非洲音乐"或"非洲黑人音乐"。本课通过欣赏非洲民间的鼓乐和歌舞音乐,使学生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世界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设计思想: 非洲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接近非洲音乐,愉快地接受、体验他,进而喜欢他,我选择了以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黑人舞蹈 ----"街舞"为切入点,使同学们感觉到原来黑人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愿意去接近他、体验他,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 教学目标: ( 1)了解非洲音乐中丰富多彩的鼓乐和歌舞,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开阔音乐的视野。 ( 2)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 教学难点:了解、掌握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 1)《鼓舞》(片段) ( 2)《男孩之舞》(片段) ( 3)非洲歌舞(片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的非洲面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 1)课前播放黑人跳街舞的表演片段。 (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什么表演?"(街舞) ( 3)师:"我们班上有同学会跳街舞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表演一个!"(学生们热情高涨,推荐出一位同学上台表演。) ( 4)师:"刚才这位同学跳得很棒,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街舞又称hip-hop 舞,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创编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所以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欢迎。街舞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邻略非洲音乐的魅力。(大屏幕上展示课题《非洲音乐》)。 二、体验导趣 (一)了解非洲的地理人情 1、分别请学生代表介绍课前了解的非洲。 2、老师补充。(出示非洲地图和有关非洲的图片。) (二)欣赏《鼓舞》(片段) 师:今天我们所要欣赏的非洲音乐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地区的音乐。大家知道被誉为非洲音乐之魂的乐器是什么吗? 生:鼓。

非洲练习题

非洲练习题 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和降水量月份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左图中铁路PQ建设时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A.高寒缺氧,多年冻土B.气候干燥,沙尘飞扬 C.地表起伏,地质复杂D.地势低洼,沼泽众多 2.右图中①、②、③、④四条降水量的月份变化曲线,符合左图中Q地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年降水量减蒸 发量)分布图,回答问题3-4题 3.从图中可以判断( ) A.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 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 低、对流弱、降水少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C.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 数值都为正值 4.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南扩”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 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 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读南部非洲示意图(图l) ,完成5~6题。 5.图中M水文站测到的河水流量季节变 化比往年有所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 A.该河上游流域面积较小 B.该河上游兴建水库 C.该河流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D.该河上游雨林植被恢复较好 6.图中P处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 原因是 A.位于沿海大陆坡,阳光充足 B.位于热带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 C.海水上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 D.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

读非洲部分地区图,完成7~8题。 7.有关科特迪瓦和利比亚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 是 A.科特迪瓦气温年较差较大 B.利比亚北部沿海地区冬半年降水多 C.科特迪瓦南部生态破坏问题以荒漠化为主 D.利比亚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 8. 2012年1月,甲处发生了海洋风暴潮灾害,造 成当地海岸地貌的显著变化。为了评估灾害损失, 人们应采用 ①遥感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卡塔尔位置图(下图),回答9~12题。 9.卡塔尔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主要原因是 A.受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盛行西风影响,空气干燥 B.沿岸高山环绕,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 C.近岸海域水温较低,海水蒸发量较小 D.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10.20世纪90年代中期,卡塔尔人口约为54万,而现在的 人口近80万,十年间增加的人口约为90年代人口的一半。 造成卡塔尔人口短期内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B.大量外籍人口的迁入 C.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提高D.城市化发展迅速 11.卡塔尔宣布在其北部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天然气 田,使该国天然气储量达到25.7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3位。天然气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属于 A.可再生能源B.新能源 C.清洁能源D.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 12.若将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通过海轮运往我国渤海沿岸港口,沿途必经的海峡是 ①曼德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白令海峡④马六甲海峡 ⑤直布罗陀海峡⑥土耳其海峡⑦台湾海峡⑧朝鲜海峡 A.①③⑤B.②④⑦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读下图,完成13—15题。 13.甲城与我国上海市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当,但两地气候特点 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距海远近 D.洋流 14.近年来,乙处海域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是() A.缩小—蒸发量大,且几乎无河流汇入 B.缩小—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扩大—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D.扩大—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高中音乐_非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教师组织学生同时打击节奏,并鼓励学生自主创编节奏打击。强调学生注意打击时的速度和重音的位置。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由于对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了解的非常少,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为学生播放街舞片段,能更好的贴近学生,引起共鸣,在讲授非洲音乐的时候,引领学生学打节奏,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感,体验其音乐魅力。 在北美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欣赏的是轻松愉悦的北美民歌,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唱歌曲比较容易接受。

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与练习,学生对整节课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从原先对非洲与北美音乐的几乎一无所知,到后来的系统了解掌握,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评测练习 一、练习《鼓舞》中的典型节奏 二、教唱《白桦林好地方》 课后反思 一、学情把握不到位: 尽管当前音乐课已经逐渐走进课堂,但学生的一些音乐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少,同时,学生关起门来读书,对于社会 建设与发展的信息了解太少。因此, 造成课堂导入部分学生没有理想中的反映,没有一下子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中找到

论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及其文化阐释

论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及其文化阐释 时间:2012-04-17 来源:论文在线 摘要:在非洲传统音乐中,节奏模式除了表层的形式- 结构特征外,其形成和发生方式还蕴藏着深层文化结构的烙印。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观审构成非洲人深层文化结构中的世界观、语言和时间观等方面,对非洲节奏模式的发生与形成进行文化性的阐释,引发我们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节奏模式Ubuntu 世界观时间观语言 对非洲音乐复杂节奏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也是长期争论的话题。采用西方音乐学的分析理论和技术虽能从谱面上获取一些非洲节奏特征的表层信息,但并不能洞悉节奏关系组织的精确方式及其隐含的社会意义。更何况非洲音乐本身是没有记谱的,使用音乐学方法分析的合理性有待商榷。节奏,像语言一样,是文化孕育的。节奏模式形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表达的过程。在非洲传统音乐中,节奏模式在其表层的形式- 结构特征背后,其形成和发生方式还蕴藏着非洲人精神上的、认知方式、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层文化结构的烙印。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观审构成非洲人深层文化结构中的世界观、语言和时间观等方面,尝试对非洲节奏模式的发生与形成进行文化性的阐释,引发我们有益的思考。 一、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特征 在整个黑非洲音乐节奏的复杂是其共有的特性,多线条节奏是非洲音乐体系和结

构的基础,跨节奏、连锁与起应模式、重复与变奏是其最基本的组织原则。 1、跨节奏 最典型的跨节奏形式是两个相互区别的节奏模式呈现在同一时距中,但空间分布不同。按照“郝米奥拉”(Hemiola)所指的二比三的数量关系,即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这种交替可以是横向的——前一小节二拍子,后一小节三拍子,两种节拍轮番交替出现;也可以是纵向的——在一个相同时距范围内,上下声部之间,一个声部按二拍子演奏,另一个声部则奏出三拍子的节奏模式。当然,不论横向的还是纵向的二三拍交替模式,都可以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相同的倍数关系延长或缩短时值。在实际演奏中,各声部的重音常常不是出现在同一位置上,使纵向关系上的节奏重拍位置错开,形成重音交错的现象。随着声部的不断加入,交错的现象更加复杂,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跨节奏”。 2、连锁模式 连锁模式就是将音高和节拍合适的安放在其他声部的空间内,或者把音高以及部分乐句同另一部分交替形成一个整体。在一些音乐演出中参与者的拍手、舞蹈和歌唱旋律不是简单的再现基本的节拍,而是通过拍手的节奏模式、舞蹈动作、以及歌唱声部的增加或者减少,使自己的节拍落在中心的节拍与音高之间或周围,直到落在其他人的声部为止,形成连锁方式。 3、起应模式 主唱与合唱或者乐器与人声的交替形成“起应模式”,是整个非洲音乐习语中的主

(完整版)区域地理非洲练习题

区域地理非洲练习题 高二地理备课组 (2013·安徽联考)下图为尼罗河流域局部地区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多沼泽的主要原因是() A.全年多雨,降水总量大 B.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 C.地处高原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D.海拔高,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示区域与尼罗河三角洲气候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 素是() A.人类活动 B.地形地势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9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 意图。图10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7~18题。 3.图9甲处的洋流与图10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8题 5.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A.终年炎热 B.冬暖夏凉 C.终年寒冷 D.冬冷夏热 6.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 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A.根系不发达 B.叶质坚硬,树皮厚 C.板状根大,树干长 D.叶面宽大,多气孔 7.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 游,该河段() A.干流流速缓慢 B.峡谷险滩

广布 C.支流短小急促 D.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 8.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性质 C.距海远近 D.地形差异 右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回答第9~10题。 9. 乍得湖流域()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10.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流域面积缩小 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09宁夏、辽宁)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11~12题。 1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势平坦④水源丰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 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14.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 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

什么是非洲音乐

什么是非洲音乐 非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无疑是指整个非洲大陆。但是从包括音乐在内的文 化角度来看,往往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即:通常说的"黑非洲"。这是 由于北非与西亚同属于阿拉伯地区,无论从历史、民族、语言、宗教,还是从 文化方面来讲,北非与西亚的联系要比与黑非洲更为密切。因此,一般民族音 乐学和比较音乐学研究中,均将北非音乐和阿拉伯地区音乐连在一起。另外, 南非部分白人的音乐,也不包含在非洲音乐范畴内。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两大民族(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肤色黝黑的苏丹人;赤道以南,肤色浅黑的班图人)和四个少数民族(东非之角的 含米特人;马达加斯加的马来人与黑人的后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诸部落;散居于中非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 由于众多繁复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的音乐文化既千差万别,丰 富多样,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乐的共同特性,相互联系而具有共同的传统。例如,非洲各部族的音乐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复杂多变的节奏,旋律中常见 三度音程进行;东非和南非的比较稳定的调性,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唱、演奏,以及对鼓的喜爱和崇拜等。 非洲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 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 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各种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 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 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 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都可以参加到合唱、乐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专业音乐家表演 的场合,他们与观众也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总之,在非洲,音乐是一种社会 性的

非洲音乐 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鉴赏》第八单元第十五节 《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 (2)、初步感受非洲鼓乐、非洲音乐的节奏和非洲特 有乐器马林巴琴音色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作品时,引导学生聆听、体验、探究、对比、 表现等方法,让学生探究、体验、了解非洲音乐文 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究非洲的音乐文化。 非洲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元 文化。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布隆迪《鼓舞》片段、加纳民歌《非洲赞歌》。 2、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鼓乐节奏练习。 【教材分析】 《非洲歌舞音乐》选自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八单元第十五节亚洲与非洲音乐。这一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文化范畴划分的,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因此在教学中可称其为“黑非洲音乐”或“非洲黑人音乐”。本课通过欣赏非洲民间的鼓乐和歌舞音乐,使学生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世界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节奏模仿 (2)老师用非洲鼓为音乐伴奏 (3)判断出老师为这段音乐伴奏的乐器是什么? (4)讲述非洲音乐的概念学生节奏模仿。 与老师一起合作完成为歌曲 伴奏。 回答问题--非洲鼓 营造上课气氛 兴趣导入 二、新授 1、介绍非洲鼓。鼓的形制、种类,最常见的鼓的名称。学习非洲鼓低、中、高音色变化。 讨论非洲鼓的用途和功能。 2、欣赏布隆迪圣鼓(片段)《鼓舞》,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鼓乐的节奏,感受非洲鼓乐的情绪。提出问题,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体会非洲鼓多层次的节奏特点。了解非洲鼓,感受鼓的音色 欣赏作品,体会节奏的特点, 回答老师问题。 欣赏乐曲 体会非洲鼓多层次的节奏特 点。 引导学生大胆去聆听、体验、 思考、探索问题。通过拍打 节奏等实践活动体验非洲节 奏的情绪。 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团队 合作意识,表达音乐情感。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学习 的成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中古代非洲与美洲练习题

第 5 课中古代非洲与美洲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 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2.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 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3.关于玛雅人创造的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修建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B.创立的历法中采用了20 进制 C.知道零的概念,发明了数字0~9 D.创建了众多的奴隶制城市国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这说明( )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5.1905 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 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 试卷第1页,总 5 页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6.玛雅人的交换也颇为发达, 每个村落和城市都有广场, 作为交易的中心, 以可可豆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 ) A.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人B.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C.以可可豆作为货币D.生活在美洲的商业中心 7.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 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B.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伊斯兰教的传入 8.8—15 世纪,西非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桑海等强国,其发展的优势在于 A.较早掌握炼铁的技术B.大海阻隔了外族的入侵 C.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D.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 9.16 世纪初,以农业为基础的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其作用在于 A.促进交通运输B.防止洪水泛滥C.阻隔外族入侵D.扩大耕地面积10.15 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相关的措施包括 ①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 ③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④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 B.①③④C.①②④ A.①②③D.②③④

高中音乐_《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非洲的歌、舞、鼓乐,了解非洲的音乐特点。2.通过鼓舞的节奏练习,让学生在体验合作乐趣的同时感受非洲鼓乐节奏复杂多变的特点。 3. 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教学重点:感受和体验非洲的歌、舞、鼓乐,了解非洲的音乐特点。教学难点:感受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视频播放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感受热烈、奔放的非洲音乐情绪。 2、明确非洲音乐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二、新课部分 1.欣赏《非洲赞歌》 思考:音乐(乐句、节奏、旋律)有怎样的特点,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①通过学唱旋律、分析作品等活动由学生总结概括非洲歌曲(乐句、

节奏、旋律)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在演奏方式、音色特点上说出音乐的主奏乐器是马林巴, 了解马林巴琴并听赏。 2.体验非洲之魂——鼓 ①教师介绍常见的几种非洲鼓(如:传信鼓、康巴鼓、金贝鼓) ②教师拍击鼓面的不同位置,学生感受音色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③游戏“鼓语”,学生通过改变节奏、速度、强弱等向大家传递自己 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总结非洲鼓除了用于音乐外,还有怎样的社会功能。 ④欣赏《鼓舞》 思考:音乐中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节奏有怎样的特点? 师生总结: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节奏是复杂多变的。 节奏练习:通过鼓舞节奏练习再次加深理解非洲鼓的节奏是复杂多变的。 3.非洲舞蹈 ①明确非洲舞蹈两大类:礼仪性歌舞和娱乐性歌舞。 ②欣赏《阿杰舞》、《南非舞》引导学生感受非洲舞蹈的特点:节奏感强烈、伴奏乐器大部分是鼓、表演者四肢的动态特点(头、胯、胸、腰) 三、课堂延伸 随着黑奴大量被贩卖,黑人音乐也被带到了全世界,并对全世界的歌舞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中古代非洲和美洲 练习题

第5课中古代非洲与美洲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 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2.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 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3.关于玛雅人创造的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修建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B.创立的历法中采用了20进制 C.知道零的概念,发明了数字0~9 D.创建了众多的奴隶制城市国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这说明( )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5.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 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

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6.玛雅人的交换也颇为发达,每个村落和城市都有广场,作为交易的中心,以可可豆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 ) A.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人B.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C.以可可豆作为货币D.生活在美洲的商业中心 7.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 B.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伊斯兰教的传入 8.8—15世纪,西非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桑海等强国,其发展的优势在于 A.较早掌握炼铁的技术B.大海阻隔了外族的入侵 C.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D.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 9.16世纪初,以农业为基础的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其作用在于 A.促进交通运输B.防止洪水泛滥C.阻隔外族入侵D.扩大耕地面积10.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相关的措施包括 ①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 ③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④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非洲音乐教案

非洲歌舞音乐教案 曲阜一中艺术部刘倩 教材分析: 《非洲歌舞音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五单元。这一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文化范畴划分的,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所以没有把北非阿拉伯地区(如埃及)和南非部分白人的音乐包含在内,因此在教学中可称其为“黑非洲音乐”或“非洲黑人音乐”。本课通过欣赏非洲民间的鼓乐和歌舞音乐,使学生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世界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目标: ( 1)了解非洲音乐中丰富多彩的鼓乐和歌舞,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开阔音乐的视野。 ( 2)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 教学难点:了解、掌握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1)《鼓舞》 (2)非洲歌唱 (3)非洲歌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播放影片《我是谁》的视频片段。 ( 2)提问刚才听到的是哪个大洲的音乐(非洲) (大屏幕上展示课题《非洲音乐》)。 二、授新 (一)了解非洲的地理人情

1、分别请学生代表介绍课前了解的非洲。 2、老师补充。(出示非洲地图和有关非洲的图片。) (二)欣赏《我是谁》中的另一个片段 请学生说出对非洲歌舞音乐的最初步的印象,并说出为片中舞蹈伴奏的主要乐器。由此引出鼓是非洲人最喜欢的乐器。 并介绍鼓在非洲的地位及作用: 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是表达音乐语言的最重要的乐器。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非洲有几十种基本鼓形和数百种鼓的变形,大如水缸到小如茶杯,鼓的形状有陀螺形、圆锥形、台柱形、正方形,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甚至还有人形的鼓。持鼓的方法有把鼓置放在两腿中间,也有把鼓夹在腋下,或挂在颈上,持在肩上。击鼓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演奏带有很强的即兴性。(介绍非洲鼓的时候大屏幕展示各种鼓的图片。) (三)欣赏《鼓舞》(片段) 1、欣赏鼓舞部分,音乐中是哪一个音乐要素在发挥主要作用呢?节奏。 2、练习模打节奏。(此练习由简单逐渐增加难度,学生很容易把握,并通过实践可以明显感 受、体会到非洲节奏的特点:高度发展,复杂多变,多层次多线条。) 3、提示学生在这个作品中除了听到鼓声和有特点的非洲节奏外还有什么声音?(由此导入到 非洲歌唱这一环节。) (三)欣赏一段非洲劳动号子音乐视频 1、学唱歌曲里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作品,留意演唱形式及音乐旋律的特点 3、总结演唱形式为呼应歌,旋律特点:旋律多重复、音域窄,乐句短小。 (此作品旋律简单易上口,在此环节可以和学生进行呼应歌的拓展练习) (四)欣赏非洲舞蹈 1、播放两段非洲舞蹈的录像,留意其舞蹈特点:随意摇摆,躯干中部动作 2、学习简单动作:跺脚击掌扭腰(注意节奏感) 3、了解非洲舞蹈分为传统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两大类。

非洲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音乐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非洲几个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体会非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与西洋音乐、及其它地区音乐明显不同的艺术魅力。 二、初步了解几首非洲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而体会非洲区音乐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 三、了解非洲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非洲音乐简介 非洲音乐通常是指撒哈拉以南(黑非洲源于非洲本土的各种黑人传统音乐。由于众多繁杂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各部族的音乐千差万别。非洲音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复杂多变。鼓在非洲音乐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主要是美洲音乐有巨大的影响。(二)非洲音乐欣赏 1、欣赏博茨瓦纳民间音乐姆比拉弹唱《孩子》 a、组织学生讨论听音乐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旋律、鼓点、节奏、乐器等方面分析作品。 b、介绍、欣赏非洲乐器“姆比拉”(看课件)。 “姆比拉”是一种用手指拨动弹奏的簧片乐器,也称“散扎”、“薄片琴”。其结构是将一系列长短不一的细长簧片(木制或铁制),分1-3排绑在一块木板上,并在其下面装有一个木盒或干葫芦作为共鸣体。各地“姆比拉”的簧片数量不一,每根簧片发一音,可演奏各种旋律。如同时拨动两根簧片,还可以发出和声。 2、欣赏加纳民间音乐《非洲木琴独奏》 a、欣赏音乐(课件) b、介绍、欣赏非洲乐器“马林巴”(看课件)。 流行于分周各地的木琴称为“马林巴”。非洲木琴有数百种,有的仅有1-4键,但10-22键的更为多见,还有2-6人一起演奏的木琴。 (三)非洲鼓与歌舞 1、非洲鼓与歌舞介绍 非洲黑人歌舞的节奏强烈,动作粗犷,伴奏的乐器是以鼓为主的各种打击乐器。故是黑人舞蹈音乐的灵魂,各式各样的鼓用木棒、竹棍和手掌击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并交织成各种复杂而鲜明的节奏,它控制着整个舞蹈情绪的发展和变化。其它的伴奏乐器还有葫芦、木子、金属铃之类的各种响木琴以及简单的木管等。 歌唱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最常见的形式是先由一名歌手即兴朗诵或领唱,众人合唱叠句部分,或者与之呼应并与鼓声和乐器的演奏有机地组成鲜明的旋律。在舞蹈过程中还时常伴有呼叫,以抒发感情,增加舞蹈的气氛。 歌舞在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在酋长宫廷中,传统音乐更占有重要地位,一些礼仪音乐还要在酋长或国王的监督下进行,有时某种乐器就是王权或神权的象征。例如东非和南非的鼓。 非洲人从小就在日常的音乐舞蹈活动中学习,进入成年之前,还要参加一种启蒙训练,接受多种技能训练,合格之后才被接纳为正式的部落成员进入社会。 (1)欣赏科特迪瓦民间音乐歌舞曲《古诺人的尤勒舞》。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doc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片沙漠。试分析两地沙漠的类型及 形成差异 (2)、甲乙附近地区是中国目前或将来进口石油的主要市场,试从运 输距离、安全性、运输方式等方面分析中国从上述地区进口石油的差 异。 2、右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读图答问: (1)M 湖是世界著名的盐湖,分析其盐度很高的成因。 (2)说明 M 湖表层盐度南北差异,并分析原因。 (3)说明 M 湖水位季节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4)M 湖沿岸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能发展哪些产业? (5)资料表明, M 湖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湖面上的含氧量比一般地区高出10%。你认为上述情 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6)据统计显示,目前M 湖平面每年下降幅度约为 1 米,其面临日益缩小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图示地区的一些国家计划修建 A 运河引水入湖稳定水位。分析建设这条运河的不利条件。 (7)图中 R 国被誉为“欧洲冬季厨房”,每年有大量的水果、蔬菜出口到欧洲。请分析其发展水果、蔬 菜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 G 河自 N 点至 M 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⑵说明 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⑶指出 G 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读非洲局部地区太阳辐射量等值线图和 C 地气候资料图,回答(1)、②地比①地太阳辐射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2)近年来, C 地沙尘暴现象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3)南部非洲的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并分析其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5、下图为尼罗河水系及主要干支流量过程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尼罗河发源于________(地形区 )上的 ________湖,它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与青尼罗河会合后,始称尼罗河,向北自埃及境内入海。 (2)青尼罗河的汛期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从气候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从图中可看出,青、白尼罗河的流量过程曲线明显不同,分析白尼罗河年径流量比较平稳的原因。 (4)说明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埃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 6、 (2013·新课标卷Ⅰ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 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 50 年代,尼罗河鲈 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 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非洲文化特点

非洲文化特点 黑非洲占非洲总人口的70%以上,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位于北纬20度到南纬35度,西经20度到东经50度之间。因为该区主体为黑色人种的非洲黑人,故称“黑非洲”。 黑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那里的气候气候以湿热气候为主。黑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不同的部族之间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是黑非洲在整个世界中立足的弱势,它的经济发展慢,粮食不能自给更使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低下。只有在热带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森林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工业上黑非洲以采矿为主,它的制造业落后,其经济模式则是出口矿产或农产原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脆弱。 曾经有很多人质疑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把非洲分为“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和“亚洲的非洲”(尼罗河流域)。他认为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他断言: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之中”。可能非洲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如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但是它在文化方面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不比世界上其他的种族文化差,像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音乐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是不可分的,从生老病死,婚丧喜庆,传统祭典,宗教信仰、成年割皮礼、巫师治病、祈福求雨,工作娱乐都和音乐舞蹈息息相关。非洲的音乐不是为音乐而音乐,当然也不是因芸术而产生。非洲的音乐也不是单一的芸术形式,它可是结合舞蹈、火祭、戏剧、面具、说书、巫术等,多种的表演赋予其他部族,功能的活动。除了少数说书或宫廷逸事,非洲音乐的特色是,旋律简单、分为两个乐句、大二度到大三度、歌词精简,不断的重复,领唱合唱,即兴等特色,主要是全民参予,带动高潮,达到共同诉求,无关于艺术。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在非洲,原产的香料与蔬菜、水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对于面食则采用与其他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方法。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纳了很多法国菜式的做法,另外还受来自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食物结构。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 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非洲食物向来以调味的艺术而闻名,将各种香料与调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非洲人讲究发型,尤其是妇女,她们除了穿着艳丽多彩的服饰外,还喜欢梳新颖、雅致的发型。非洲妇女的头发生来卷曲,自己无法梳理,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在非洲各国城乡,到处可看到专门为妇女梳头的流动摊位。非洲理发师心灵手巧,能根据不同年龄、身份和职业,设计、梳理出各式各样美观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型。非洲人讲究发型不仅是爱美的表现,而且还表明非洲各国人民的民族属性、传统观念和性格特点,乃至人的不同处境。例如,妇女剃了光头,通常是寡妇标志,说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尔小孩头上分别留有一绺、两绺或三绺头发,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亲、母亲或双亲;几内亚富尔贝族人不论男女,只要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