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发表时间:2016-11-01T15:14:20.76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作者:曾德斌[导读] 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妇幼保健院中医内科;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中医内科【摘要】水肿初起,大都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如病势严重,可兼见腹满胸闷,气喘不能平卧等症。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一般皮色不变,腹皮亦无青筋暴露。【关键词】水肿;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04-01

一、探求病因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房劳过度,内伤肾元生育不节,肾精亏耗,不能化气行水,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发病者.亦有兼杂为病者,临床宜加分辨。

二、拟定治疗原则

1.重视湿邪的治疗湿邪贯穿于水肿的整个病程中,在外可与风邪、热毒夹杂,而成风湿、湿毒之症;在内可以水湿、湿热、湿瘀的形式存在;或与肺、脾、肾虚并存,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证情应选用不同治法,如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利湿、渗湿利水、渗湿化瘀、健脾渗湿、补肾利湿等。

2.重视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调理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肺、脾、肾亏虚,均可致气化功能失常,因此,肺、脾、肾调治在水肿治疗中十分重要。治肺有宣肺、清肺、降肺之不同。外感而兼肺卫证者宜宣肺;肺经热盛者宜清肺;水气上逆,肺气不利者宜降肺气。治脾需分清湿邪困脾、脾虚湿盛之不同而分别采用化湿醒脾,健脾化湿治法。治肾多重于补气、养阴、温阳,需根据气阴亏虚之侧重采取不同治法。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遇有气滞而气化功能失司者当疏肝理气,于化湿同时加理气之品。如肾阴亏虚累及于肝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者当滋阴潜阳,肝肾共补。

3.久病重视祛痰化瘀痰、瘀为水肿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水肿迁延不愈的病因。唐容川《血证论》就有“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论断。现代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研究也表明,临床辨证痰、瘀内积的病人,肾脏病理多有增生性病变,如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的表现。化痰有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之不同。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前两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来,适用于风寒夹湿证,其中麻黄加术汤发汗之力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渗湿之功甚。五苓散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力,与前两方合用可达散寒解表,祛湿利水之功。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白术、杏仁、薏苡仁、茯苓、泽泻等。

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

(1)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本证同为上焦不得布达通调,唯壅阻之邪为风热,故拟疏散风热,待风热之邪得散,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得复而水肿自消。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或银翘散加减。前方疏风清热,兼能除湿,适用于急性肾炎初起,起病急骤者;后方解表清热之力强,适用于水肿而表热之证重者。常用药物:麻黄、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

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

(1)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本证为热毒内归,影响脾之运化,湿浊内生,湿热蕴结。病性属实,当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祛邪泻实,配合宣肃肺气、理脾除湿之法。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前方解表泻肺,清热利湿;后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痈,两方合用,共达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主要药物有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

4.脾肾阳虚,水湿内阻证

(1)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渗湿。

本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阻。以温补脾肾之阳“补其不足”而扶其正,温肾、健脾二者相辅相成,火生土,温肾可温脾,而健脾可以后天充养先天;以利水渗湿“泻其有余”而祛其邪,邪去正安,有助脾肾功能恢复。

(2)选方用药思路:实脾饮或附子理中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实脾饮偏于温暖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汤偏于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而利水之力弱;济生肾气丸偏于温补肾阳,兼有利水消肿之功。常用药物:炮附子、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山药、山茱萸、牛膝、生姜、甘草、大枣等。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从中医角度治慢性肾炎水肿

从中医角度治慢性肾炎水肿 *导读:水肿是慢性肾炎的一大典型临床表现。大多数慢性 肾炎病人的水肿反复出现,且水肿越来越重。伴随水肿发生的同时,慢性肾炎病人还将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体内的各大代谢系统功能紊乱、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未能有效控制住病情,最终发展成为肾衰竭、尿毒症。…… 消除水肿是早期治疗慢性肾炎、有效预防尿毒症发生的一大关键。 慢性肾炎水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对慢性肾炎病人伴发的水肿症状,西医临床有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肾病水肿的发生主要因为病人肾脏发生纤维化病理改变,致使肾脏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无法经肾脏而排出体外,从而导致病人机体过多水分潴留,外观表现为水肿症状。而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肾炎病人的水肿症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患有慢性肾 炎的病人,其发病原因、伴随症状以及饮食习惯等诸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发生水肿症状也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肝肾阴亏。 这种类型的慢性肾炎病人往往由急性肾炎转化而来。中医认为,“湿浊之邪稽留下焦,湿壅生热,湿热久恋,伤及肝肾之阴;或肝肾亏或房室不节,而复感外邪发展成慢性肾炎;或因医者急功近利,妄投温补致肾阴亏虚;或因医者秉乘古训,以传统温补法

治肾致温补之品耗伤肾阴;或因医者于病之初,重用苦寒之品,苦寒伤阴;或因治疗过程中,投以激素,激素为热性药品,有助热伤阴之弊。” 也就是说,体内炎症存在、房事不节制、滥用药物、加大药物剂量、乱用激素等,都有可能造成慢性肾炎的发生,出现水肿症状。 二、阴血亏虚。 这种类型的慢性肾炎病人,由于长期存在蛋白尿、血尿的症状,反复发作不消,导致其体内大量的精微物质从尿液中丢失,阴血亏虚,则将伴随水肿的发生。此外,由于长期肾脏损害,病人的脾肾虚,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也是造成阴血亏虚的重要原因。 三、湿热郁积。 由于慢性肾炎病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加之饮食习惯和偏好也各有差异,脾胃功能失常,久而体虚将容易引发慢性肾炎的水肿问题。中医讲“脾肾两虚,则致化湿不力,湿郁化热,加重湿热邪气,湿热邪气又加重脾肾亏虚;脾肾两虚和湿热之邪,导致和加重气、血、水病理产物的产生,而病理产物又加重脾肾亏虚、湿热久羁。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说明一旦人体的脾、胃、肾脏虚弱,则随时间推移,最终使肾炎病人的水肿症状长期存在、反复不愈。 慢性肾炎为一种病程迁延进展性的疾病,对病人而言,久病则易发生淤血、气虚、水湿、邪毒等,出现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亏虚等病症。发生水肿的慢性肾炎病人,病症有偏差、病机有

浅谈眩晕症的中医临床治疗42

浅谈眩晕症的中医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辨证使用陈士铎《石室秘录》的经验方,对95例临床诊断为眩晕症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愈:7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47%。结论:防眩汤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可供临床 推广使用。 【关键词】眩晕;防眩汤;辨证论治 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现代医学皆有较多论述,现代医学把眩晕按性质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 眩晕;按解剖部位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 眩晕。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因。眩晕发病诱因为疲劳、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失眠、 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中医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颇多论述,近代以来, 众多医家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如“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 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火不作眩”等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门诊眩晕患者95例,其中男44例,女51例;年龄最 小17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0年。所有病人根据临床症状,符合眩晕诊断。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符合眩晕病诊断标准,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或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删除与其他证候相似或不具有特殊性的表征,以 及无法操作和确定的表征,拟定辨证要素。发作时间超过24h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疾病、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严重血液病、颅底畸形、外伤性、癫痫、多系 统萎缩、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引起的眩晕症状者,有外伤史,没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1]。 1.3治疗方法 防眩汤药物组成:人参、法半夏各9g,当归、熟地黄、白芍、白术各30g,川芎、山萸肉各15g,陈皮1.5g,天麻9g;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牛膝15g;肝阳上亢 者加龙骨15g,牡蛎15g,钩藤15g;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15g,酸枣仁15g;肾精亏虚较重 者加龟板10g,鹿角胶6g,菟丝子30g;服用方法与疗程:以上药物以常规煎药方法,每日2次,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疗效评价 观察头晕目眩消失、缓解、无效的情况;伴随症状改善情况,视物旋转,有无晕倒、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等症状消失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效果的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的规定。治愈:患者接受治疗后,眩晕和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工作生活恢复正常;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后,眩晕和呕吐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发作次数、程度及时间有所减少,睡眠以及耳鸣等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眩晕和呕吐等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并 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总有效治疗率=(治愈数+好转数)/总人数 ×100%。1.4.3西医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的评分标准否定为0分,肯定为4分,良 好为2分。内容包括功能:眩晕影响参加社会活动;身体:快速动头时症状加重与否;情感: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 1.风痰上扰 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 2.阴虚阳亢 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3.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4.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 5.肾精不足 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 6.痰瘀阻窍 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郭振球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治疗肾病水肿经验

郭振球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治疗肾病水肿经验 〔关键词〕郭振球;肾脏疾病;肾性水肿;茯苓导水汤〔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1.013.047.02 Experiences from Professor GUO Zhen-qiu of treating nephrotic edema with Fuling Daoshui Decoction XIE Xue-jiao,HUANG Zheng-de*,WU Ruo-xia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 〔Key words 〕Professor GUO Zhen-qiu;nephritic diseases;Nephrotic edema;Fuling Daoshui Decoction 谢雪姣,黄政德*,吴若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7) 〔收稿日期〕2012-06-15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I10B01-06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XJK011BGD003)。 〔作者简介〕谢雪姣(1976-),女,湖南株洲人,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教育研究及中医经典教学和中医内科临床工作。〔通讯作者〕*黄政德,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 :hzd112@https://www.doczj.com/doc/679559744.html, 。 郭振球(1926-2011),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首批中医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内知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经典、诊断学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世界传统卫生组织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点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函议专家等职。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倡导微观辨证[1-3],提出主诉辨证法及十步有序辨证论治的临证方法[4-5],临证经验丰富,在肾病水肿治疗上主张应用茯苓导水汤随证治之,疗效显著。 水肿是一类临床常见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后期亦常伴见。肾病水肿病程较久,患者正气日衰,又易复感外邪加重病情,因此该病缠绵难愈,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何延缓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历来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其病因病机也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因此,水肿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肿胀》曰:“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诸病源候论 ·水病诸候·水通身肿候》说:“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遏四肢,所以通身肿也。”指出水肿的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导致水液停滞于体内。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郭老指出,本病临床所见患者多是本虚标实之证,治 2012年11月第32卷第11期Nov .2012Vol.32No.1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 47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 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 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 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 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 2.1 辨证组方 2.1.1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 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 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 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 12克。 2.2 中成药 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 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 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功能温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1)

眩晕中医辩证治疗 尉氏县中医院急诊科高玉杰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血亏虚 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发表时间:2015-07-13T09:47:13.19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黄正容 [导读]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黄正容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646001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症患者辨证施护效果。方法:观察组30 例,根据眩晕的不同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对照组30 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辨证施护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结论:根据辨证分型采取同病异护,护理效果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措施对各种年龄的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眩晕;中医辩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55-01 前言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根据不同病患者的中医辩证而采用施护的治疗效果。 正文一、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了我科2014 年度出现眩晕症状的住院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80 例,按照病患者的病床号码的单双号进行分组,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40 例。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9 例,女性患者有21 例,平均年龄为61.3+-12.9 岁,平均病程为17.2+-1.5 天;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7 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平均年龄为6.0.5+-13 岁,平均病程为16+-1天。两组病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1)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明显的眩晕感,病患者感到旋转或者晃动的感觉;或者病患者看东西的时候会有旋转感觉;或者病患者自己感觉到头晕、昏沉、头脑胀等不适感。包括了下面四种类型:第一种,肝阳上亢型:病因在于病患者长期的情志不调,情绪长期处于忧郁的状态中,容易发怒,对自身的肝阴造成了损害。主要症状表现如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面红目赤、舌苔颜色呈黄等等。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该类型的眩晕症的病患者长期患病,因此对其自身的气血造成了损耗,过度思虑,心肝遭到损害,气血有所不足。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一旦活动这种眩晕感就会有所加剧,劳累过度立即感到头晕,容易疲劳,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失眠多梦,舌苔比较淡薄,脉象虚大或者沉细。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这种眩晕症的情况常发生在中老年患者身上,主要是因为疲劳伤心过度,神经亏耗所致。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感到头晕耳鸣,腰酸背痛,四肢发软,失眠多梦,体质阴虚的病患者会出现盗汗、心烦、舌头颜色较红;如果病患者体质属于偏阳,那么其表现为形寒肢冷,舌苔比较淡薄,脉沉细。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这种眩晕症发生的原因通常在于病患者平时饮食不节制所致,饮食习惯过于肥腻,对脾胃造成了过度的负担,长期以来就会对脾胃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痰浊中阴。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头部感到沉重,胸闷,恶心,想吐,四肢乏力,舌苔比较后腻,脉象糯滑。 (2)护理的方法:第一种,肝阳上亢型:保持病房环境良好、安静、卫生,让病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轻松舒畅乐观,避免受到情志所伤害;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芥菜等具有清肝火和降低血压功效的蔬菜;煎煮中药汤剂辅助治疗,主要的药方包括了野菊花、钩藤、益母草、桑枝、苍耳草,水煎;制造药枕,主要的中药材包括了磁石、菊花以及夏枯草;知道病患者进行按摩,所按摩的穴位包括了百会、风池等,每天按摩两次,每次按摩1-2 次。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叮嘱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与鼓励,增加病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安排病患者每天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在饮食习惯方面主要以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帮助病患者保气血化生,同时使用莲子百合粥,有利于病患者养心护脾;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例如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等穴位,使用拇指和食指来按摩每个穴位50 次,直到气感向上传导。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帮助病患者戒烟酒,节制房事并且调整自身的饮食起居作息,并且养成规律的运动锻炼习惯;对于体质偏阴虚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芝麻煮粥食用,对于体质偏阳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豆煮烂服用;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主要是按摩太阳穴和风池穴两个穴位,使用拇指或者中指旋转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0 次;耳穴贴压治疗法,主要针对神门、内耳、皮质下等几个穴位,采用莱菔子进行贴耳,并且叮嘱病患者每隔半小时对贴耳的位置进行揉按,每隔两天换贴一次。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叮嘱并且帮助病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饮食宜清淡,禁烟酒;采用薏苡仁和红枣水煎成汁饮用;使用菊花、白芷、远志等等中药材制作药枕;指导病患者对印堂进行按摩,每天按摩30 次。 (3)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病患者原本的眩晕等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头部仍然感到昏沉,看东西有旋转、晃动的感觉,但是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不大;有效:病患者眩晕的症状有轻度改善,但是感到身边的物体有旋转和晃动的感觉,对于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于加剧。 3、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应用了SPSS18.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形式是S+-s,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定性检验是X2,当P<0.05,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0二、研究结果对两组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观察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18 例,显效有12 例,有效有15 例,无效有5 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5 例,显效有5 例,有效有12 例,无效有8 例,总有效率为80%。 上述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5%。 三、研究结论总而言之眩晕症的发病原因在于病患者的肝肾受损所引起,并且还和人体的脾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针对眩晕症状的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从病患者出现眩晕症状的病因以及病机特点出发,在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情志等方面进行护理,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症状的特点进行护理,从而体现了中医治疗法的同病异治的原则。 结语综上所述对眩晕病患者进行辩证护理可以有针对性对帮助病患者改善眩晕的症状,并且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病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也加强了其自我护理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眩晕症状。辩证施护的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1]秦峰.略谈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02)[2]舒海梅.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右江医

经方里的几个治水肿的方剂

经方里的几个治水肿的方剂 作者:姜宗瑞 一、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是强烈发汗剂。本方可视为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6:2,很明显,其重用麻黄,发汗之力尤胜一筹。再从方后条文来看,其发汗之峻堪称中医之安乃近。 根据仲景方后叮嘱并结合本人体会,我认为用本方治感冒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识证要准。这是运用本方前提。除原文“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等经典描述外,辨别体质与脉象也很重要。能够经得起峻汗的人其体质必定强壮,年高体弱者显然不适合用此方。仲景说“无少阴证者”乃可服之,“无少阴证”即揭示了脉象必非细弱无力。脉浮紧则提示血容量充足,有发汗之资;也说明心功能良好,经得起汗出过多。虽然原文说取微似汗,但治疗实际中汗出多少又通常是很难把握的,否则就不必有“温粉扑之”的后续手段了。另外,用大青龙汤者,其人有水,我校史欣德教授的经验,患者发热而眼睑浮肿或面部轻度浮肿者,用之最有效果,可以参考。二是作好救逆准备,预防阳脱之变。本方峻汗,中病即止,若不过服,一般不会有大汗之虞。但作为医者,要想到意外。大汗出者,可予补液、止汗。“温粉”之法,今已罕见。吉益南涯认为茯苓四逆汤为本方救逆剂,可以参考使用。 张仲景以“发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等语句来阐述大青龙汤功用,这些都说明大青龙汤发汗之峻。麻黄汤服后需温覆取汗,本方则未言及此。可见相比之下,大青龙汤才是真正的发汗剂。其治疗溢饮,即是通过发汗后体内潴留水分重吸收而达到消肿目的。这种情况下,即使发汗过多,也不至于出现厥脱。体内多余水分会及时吸收入血,以补充血容量,相当于内补液。溢饮多见于急性肾炎,

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的病因病机分析_毛炜

新中医2012年4月第44卷第4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2Vol.44No.4 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肾性水肿是肾内科最为常见的患者主诉之一,具有持续难消、极易反复的特点,不少患者需长期服用利尿药物,更有部分患者虽服用利尿药物,但水肿亦难以完全消退,肾性水肿已成为困扰肾病患者和肾科医生的临床问题。 中医学对水肿的认识源自《内经》,历代医家均有阐发。但因肾性水肿的界定依赖现代医学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故在古代乃至近代的医案中,难以将肾性水肿从诸多水肿医案中准确的剥离出来。而现代名中医医案常常准确地记录了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为笔者对水肿医案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收集公开发表的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旨在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共性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1医案的选择 1.1现代名中医的选择全国各批师承名中医药专家并被 《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收录的专家。 1.2 医案来源 入选医案主要为源自《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中 医临床家》系列丛书和互联网检索到的上述名中医的肾脏疾病水肿医案。1.3 医案的纳入标准 ①以水肿为主诉,医案中病因、病机 及病位表述明确,中医学四诊和理法方药资料齐备;②现代医学诊断明确属于肾脏疾病。2医案的信息采集及解析2.1 医案的信息采集 通过扫描将收集到的纸质文献转化为 电子文档,并对电子文档进行人工校对纠错和格式整理,共校对3次。2.2 电子文档导入 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廷革教授等开发 的中医医案数据库,按照数据库的操作要求对医案的组成要素进行解析,并运用医案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导入的医案进行挖掘分析。3分析结果 3.1 入选医案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 医案125例,分别来自张琪、邹云翔、朱良春、周仲瑛、颜德馨、杜雨茂、李今庸、赵绍琴、何炎燊、高辉远、丁光迪、章真如、刘弼臣、刘炳凡、姚树锦等15位现代名中医。3.2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位的认识 125例医案中出现 病位描述总计239条次。其中:肾,77条次,占32%;脾,61条次,占26%;肺,36条次,占15%;三焦,12条次,占5%;其他,53条次,占22%。病位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脾、肺、三焦,可见这15位医家对水肿的病位总体认识与历代医家的有关阐述基本一致。3.3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因的认识 125例医案中明确 记载病因者有55例,分析发现,病因中常见的有(部分病例病因重叠):水湿(16次,29.09%);久病正虚(13次,23.64%);寒邪(内寒)(6次,10.91%);风邪(包括风寒、风热)(6次,10.91%);瘀血(4次,7.27%);湿热(9次,16.36%);其他(6次,10.91%)。3.4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机的认识 125例医案共涉及 病机论述278条次。可划分为本虚和标实两大类。其中本虚病机包括:阳虚病机(包括脾肾阳虚、阳虚水泛、肾阳虚损、脾阳不振等)35条次,占12.59%;阴虚病机(包括肾阴亏虚、气阴两虚、肺肾阴虚等)26条次,占9.35%;气虚病机(包括脾胃气虚、气阴两虚、肾气亏虚)21条次,占7.55%。以上3个本虚病机占总病机条次的29.50%。可见,水肿证本虚主要是脾肾阳(气)亏虚为主,阳(气)亏虚水液蒸腾气化无力,变生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之证。同时阴虚也比较常见,这可能与水肿病中常见湿热内盛证,或治疗时燥湿利水太过,损耗阴液有关。标实病机包括:湿热病机(包括湿热中阻、湿热瘀阻、脾胃湿热、湿热下注等)39条次,占14.03%;水饮痰浊病机(包括湿浊阻滞、水湿泛滥、水饮内停、湿浊中阻等)27条次,占9.71%;血瘀病机(包括湿热瘀阻、血瘀、瘀血阻水、血瘀湿阻等)20条次,占7.20%;风邪袭表/犯肺病机(包括风水相 搏、风热犯肺、风邪犯肺、风寒束表等)33条次,占11.87%。 [收稿日期]2011-09-06[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课题(编号:2007002)[作者简介]毛炜(1967-),女,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基础及 名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的病因病机分析 毛炜1,刘贤亮2,黎创1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肾病重点研究室,广东广州510120 2.六安市中医院肾病科,安徽六安245061 [关键词]医案;肾性水肿;中医病因病机;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7415(2012)04-0152-02 152··DOI:10.13457/https://www.doczj.com/doc/679559744.html,ki.jncm.2012.04.055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眩晕中医认识及辨证治疗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 (1)梅尼埃病属于中医“耳眩晕”一病的范围。中医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再有,肝火上扰,痰湿内停也可引起眩晕。故从治疗方法上以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原则。 方药:菊花、白芍、天麻、决明于、丹参各lo克,蔓荆于6克。如见有全身无力,腰酸腿软、面色苍白等虚证表现者,加党参、黄芪各10克,炙甘草6克。有胸中胀满,头重痰多者加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lO克。有心情不畅,烦恼多梦、急躁胸闷者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夏枯草6克、柴胡6克、牛膝10克。 (2)眩晕发作可配合针灸治疗。取.穴:百会、神门、内关、耳门、合谷、申脉,强刺激手法。 枯草汤治头晕 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黄芩10克。 用法:先煎前3味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钟,从火上拿下来,稍停再加入黄芩,煎5分钟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后即能感觉头轻眼亮,没有其他副作用。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忧郁恼怒,疏泄失常,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耳鸣,面色红赤,血压偏高,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宜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5克,桅子10克,黄芩10克,石决明3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2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无痰不作眩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脾胃功能受损,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令人眩晕。症见眩晕,头重不举,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宜化湿祛痰,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天麻10克,泽泻15克,牡蛎3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l剂。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文章目录*一、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1.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2. 引水肿的生理原因3. 哪些疾病会引起水肿*二、消水肿吃什么*三、水肿平时要注意事项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1、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水肿病:白乌鸡1只,当归30g,桑皮30g,赤小豆30g。将后几味压碎,装入洗干净的鸡腹内,用线缝好,置锅内加水煮熟,不放盐。喝汤食肉,分3~5次吃完。具有温暖肾阳、行水消肿之功用。经上方治疗水肿多例,效果良好。轻者1剂,重者2~3剂可愈。 鲜白茅根500g,将上药切细,加四大碗水煮沸,移其炉旁,候10分钟,视药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再移其炉旁,视药皆沉水底,其药汤即成。去渣温服大半杯,日服5~6次,夜服2~3次,12小时后,小便自利。此药不可久煎。方中白茅根性微凉,味甘淡。功能宣通脏腑、畅达经络、清虚热、利周身之水。罗布麻根12~15g。将上药2次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罗布麻根为夹竹桃科植物,以根人药,性凉,味甘苦。 2、引水肿的生理原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毛

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淋巴回流受阻,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 3、哪些疾病会引起水肿心脏疾病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肾脏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肝脏性疾病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营养性因素如原发性食物摄入不足等。妊娠因素如妊娠后半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结缔组织病所致水肿,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消水肿吃什么1、红豆属赤色,入心,能带动血液循环;古籍也记载,红豆有清热解毒功效,经常被用来改善脚气病及消下肢水肿。 2、绿豆清热解毒,且利尿、消除水肿的功效。 3、薏苡仁中含有薏苡仁油、薏苡仁酯、植物固醇等多种成分,有解热、镇静、镇痛的作用。薏米可以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 4、冬瓜性味甘淡寒,具有利尿消肿、清热消渴等作用,而且冬瓜还具有高含量的钾元素,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钠盐,是消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