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但这种理解

5

41

汉译英翻译方法

汉译英三步骤: 1.理解原文 包括原文逐字逐句的理解、对原文整体思想、观点和态度的理解,也包括对原文句子之 间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2.英语表达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相应 的英语结构、词汇和表达习惯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3.核对检查 认真阅读自己的译文,要用挑错的眼光来检查译文是否正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有 漏译、错译,译文语法如时态、语态、单复数形式和拼写上是否有错误。 汉译英翻译技巧: 1.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 有些英语词汇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内含意思。 e.g.“国家”:country, nation, state, land 分别内涵:疆土、人民、政府、感情 有些英语词汇本身含有贬义或一些委婉的意思,运用时要特别注意。 e.g.“宣传”publicize, propaganda (带贬义) 汉译英选词原则: (1)选适合上下文的词汇 e.g.“观众”:audience,viewer, spectator 分别表示:听音乐会或看戏的观众、电视观众、看体育表演的观众 “条件”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的英语词表达: 工作条件:working condition 有利的条件:favorable situation 录取条件:admission requirement 付款条件:terms of payment 词汇选择首先要忠于原文的意思。 e.g.近年来由于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有些人建议让没有工作的未婚妇女来替换那些 家务繁重的女工。 “就业问题”:employment problem, unemployment problem(找不到工作就业已 成问题,即失业问题) “没有工作的妇女”: women without jobs, women hunting for jobs(没有工作又 需要找工作的妇女,不需找工作的并不包括在内) (2)要注意词的广义、狭义、具体的意思和抽象意思的不同 e.g. ①他讲的笑话逗得我们都笑了。 ②他讲的话使我们大家都笑了。 ①His joke made us laugh. ②What he said make us laugh. We all smile at what he said. (3)选词时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死译,要考虑与汉语对应的英语词汇真正的意思。 e.g.①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康德社会哲学翻译

3. Social Contract Kant provides two distinct discussions of social contract. One concerns property and will be treated in more detail in section 5 below. The second discussion of social contract comes in the essa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n a priori restriction on the legitimate policies the sovereign may pursue. The sovereign must recognize the “original contract” as an idea of reason that forces the sovereign to “give his law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arisen from the united will of a whole people and to regard each subject, insofar as he wants to be a citizen, as if he has joined in voting for such a will” (8:297). This original contract, Kant stresses, is only an idea of reason and not a historical event. Any rights and duties stemming from an original contract do so not because of any particular historical provenance, but because of the rightful relations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contract. No empirical act, as a historical act would be, c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any rightful duties or rights. The idea of an original contract limits the sovereign as legislator. No law may be promulgated that “a whole people could not possibly give its consent to” (8:297). The consent at issue, however, is also not an empirical consent based upon any actual act. The set of actual particular desires of citizens is not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could possibly consent to a law. Rather, the kind of possibility at issue is one of rational possible unanimity based upon fair distributions of burdens and rights in abstraction from empirical facts or desires. Kant's two examples both exemplify this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rational unanimity. His first example is a law that would provide hereditary privileges to members of a certain class of subjects. This law would be un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irrational for those who would not be members of this class to agree to accept fewer privileges than members of the class. One might say that no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could cause all individuals to agree to this law. Kant's second example concerns a war tax. If the tax is administered fairly, it would not be unjust. Kant adds that even if the actual citizens opposed the war, the war tax would be just becaus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ar is being waged for legitimate reasons that the state but not the citizens know about. Here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might cause all citizens to approve the law. In both these examples, the conception of “possible consent” abstracts from actual desires individual citizens have. The possible consent is not based upon a hypothetical vote given actual preferences but is based on a rational conception of agreement given any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Kant's view is similar to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of Hobbes in a few important respects.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does not involve a historical act. In fact it can be dangerou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to even search history for such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of state power (6:318). The current state must be understood,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 to embody the social contac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a rational justification for state power, not a result of actual deal-making among individuals or between them and a government. Another link to Hobbes is tha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voluntary. Individuals may be forced into the civil condition

重要哲学术语英汉对照

certainty 确定性 chaos theory 混沌理论 class 总纲、类 clearness and distinctness 清楚与明晰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concept 概念 consciousness 意识 consent 同意 consequentialism 效果论 conservative 保守的 consistency 一致性,相容性 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 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的内容 contingentnecessary distinction 偶然-必然的区分 continuum 连续体 continuum hypothesis 连续性假说 contradiction 矛盾(律) conventionalism 约定论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反事实的条件句 criterion 准则,标准 critique 批判,批评 Dasein 此在,定在

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 defeasible 可以废除的 definite description 限定摹状词 deontology 义务论 dialectic 辩证法 didactic 说教的 dualism 二元论 egoism 自我主义、利己主义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消除性的唯物主义 empiricism 经验主义 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思想) entailment 蕴含 essence 本质 ethical intuition 伦理直观 ethical naturalism 伦理的自然主义 eudaimonia 幸福主义 event 事件、事变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进化认识论 expert system 专门体系 explanation 解释 fallibilism 谬误论 family resemblance 家族相似

13年翻译真题 哲学

一、中译英 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以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作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二、英译中死活传不上来怎么回事,只好附件了…… 顺便说一下今年综英题型: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679241204.html,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

句子翻译练习(汉译英)

一、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选词: 1.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几年有发展。 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在一点点地上升。 3.改革开放也使民族精神获得了解放。 4.我们的企业应着重提高国际竞争力。 5.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 6.湖区水位提高可能要危及竹子的生长。这意味着以竹子为食物的大熊猫也将 受到威胁。 参考译文: 1.Why do people support us? Because our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2.The sea level is rising little by little in the consequence of global warming. 3.Reforms and the open policy have also emancipated the minds of the people. 4.We need to be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5.China’s modern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he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rade ties with other nations. 6.Higher water levels in the lake area may endanger the growing of bamboos, which means giant pandas that feed on these plants will suffer, too. 二、物称与人称(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运用物称表达法)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他气得话也说不出来。 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 我疏忽了这个问题。 我兴奋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走过草地几步,我们就到了一个华丽的大酒店。 你只消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 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恕我孤陋寡闻,对此关系一无所知。 凭良心讲,你待我礼貌有加,我却受之有愧。 参考译文: The access of hope made me suddenly afraid. Anger choked his words. His name escaped me for the moment. This point slipped my attention.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A few steps across the lawn brought me to a large, splendid hotel.

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这个概念是近年才出现的,准确地说,是黄忠廉①先生在1998年第1期《外语研究》上首问“什么是翻译哲学”而开始的。当然,对翻译活动的哲学思考是更早一些的:稍远一点,约半个世纪前,先后有艾思奇(1937②)、贺麟(1940③)、陈康(1942④)、朱光潜(1944⑤)、金岳霖(1948⑥/1983)等数位哲学家对翻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哲学思辨;近十年,柯飞(1987⑦/1996⑧)、孙致礼(1996⑨)、但冰洁(1996[10])、阎德胜(1997[11])、刘邦凡(1998[12])、杨炳钧(1998[12])等人都对翻译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哲学思考。但总的来讲,尽管半个世纪前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就已引起几位哲学泰斗的重视,可“翻译哲学”并没有形成气候。近年来,对翻译进行过哲学思考的几人还都是搞语言研究的,足见,“翻译哲学”还是“小菜一碟”,没有引起哲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因 此,数十年前哲学家倡导并身体力行对翻译的哲学认识,足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当然,搞语言的人(包括搞翻译的人)对翻译搞哲学认识并不是没有长处的,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的,单就他们对语言及语言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熟悉程度而言就是如此。搞哲学的人去研究翻译哲学,其重大的长处(对比于纯粹只从事过语言及语言翻译的人)就在于他们多一些哲学的技巧与思辨。因此,搞语言的人与搞哲学的人联合起来,(如果有一些既搞语言,尤其是搞语言翻译的,又搞哲学的人,那另当别论),才是振兴翻译哲学研究的最佳选择。 五十年前哲学家们对翻译的哲学思辨并没有产生持久的回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恐怕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学术转移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近几年来,语言翻译界的人士回忆起翻译哲学来,原因也不外三点:一是改革开发的深入使学术研究掀起对以往学术成果的回忆与再现,产生新一轮的学术转移;二是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的哲学认识的必然;三是西方语言哲学在国内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为翻译的哲学认识提供直接的借鉴。总之,翻译哲学不是泊来品,而是一个地道的中国货。而这地道的中国货也必须要“卖”出去、走出国门的。因为只有“卖”了出去,才能让外国人认识它,才能使“翻译哲学”走向世界,才能使“翻译哲学国际化”。要把这个地道的中国货“卖”出去,首先要取一个洋名,不要让外国人来个先“注册”。我们取的名是Translation-philosophy(简称Trans-philosophy),而不是Philosophy of Translation。因为,我们主张,翻译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需要研究翻译的意义(价值)、真理、必然性、可能性、社会性、文化性等一般性质;需要形成关于翻译的一般理论,这些理论具有哲学的意义与功能,有助于哲学问题解决。同时我们也主张,翻译哲学也是一内容提要:“翻译哲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学术新概念,围绕这一概念本文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讨论,给出:翻译哲学就是关于翻译、翻译理论的精深分析及其总和的一般的看法。翻译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翻译和翻译理论。翻译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译者思维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翻译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确立译者思维与文本、译者与原文之间的关系。理论探讨个方法论和认识论,具有深刻的方法功能,要研究翻译的实际运用过程,对翻译在言语活动和语言实践的作用与性质作实际的尽可能详尽的分析(精深的分析就是哲学)。弄清翻译的意义(价值)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保证用正确的语言去实现翻译,以免除由于误用语言而造成翻译失败及其由此而造成的种种无休止的争论。另外,我们还主张,翻译哲学不仅仅针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活动,而且针对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时代或地域而不得不进行的翻译工作,例如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与通用汉语的转译,以及同一语言或符合系统的不同形式之间所作的解释(interpretation)或翻译工作,例如把三段论的AAA式变成一个含具体语言的推理形式,又如通常语言中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即”等等语句都属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翻译问题。 二 尽管如此,我们在谈论“翻译哲学”时,首先是把它作为哲学来论的。什么是哲学呢?这是我们必须表明的态度。事实上,凡属搞哲学的人都可能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有些人(而且历

历年考研英语翻译题高频词汇整理

2014年 46) articulate 清晰的表达, 47) by all accounts根据、根据报道;byone’s own account 根据某人自己所说,letalone更别提, 48) intensity紧张,abruptly突然地,sudden突然,soft柔和的,passage段落,rarely很少、几乎不,composer作曲家,compose作曲、编写, 49) associate联系, 50) suffer遭受, inevitable不可避免, render转换、使变成; 2013年 46) strike打、震撼,for all尽管,style风格,urge需求、督促、鼓励,decoration装饰, 47)sacred神圣的,crude原始、粗糙,as opposed to与相反,shelter避难所, 48) ineffect实际上,urban城市,discernible容易看出的,discern看出、识别, 49)blame批评, 50)implicit隐含的,explicit明确的,reference谈到、提与、参考,synthetic人造的;

2012年 46) impulse冲动,unification统一、一致, generative生产的、生成的,generate产生, 47) constrain力劝、强迫、限制,constraint限制, 48) filter过滤, cognitive认知的, 49) empirical实证的、根据经验得到的,bias偏见, 50) track跟踪; 2011年 46) erroneous错误的,error错误, 47) sustain支持、维持,illusion幻觉,conscious有意识的, 48) justification合理,借口,justify证明是公正的,rationalization合理,exploitation剥削、开发, bottom底, 49) circumstance环境, 50) upside积极的、正面的,contain包含,be up to取决于,array展示、陈列、一系列; 2010年 46)rescue拯救,to the effect that大意是说,failed to不能,

汉译英句子翻译原则

1. 主语的确定 ?主语的三种处理方法: ?①以原句主语作译文主语 ?直接法 ?②重新确定主语 ?间接法 ?③增补主语 ?添加法 ?①直接法 ?例句1:我们的房子是一百多年前制造的。 ?Our house was built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例句2:我是地球人。 ?I come from the earth. ?例句3:如果不恰当地处理,锅炉及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就会造成城市空气污染。 ?Exhaust from boilers and vehicles, unless properly treated, causes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例句4:如果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便是文章的“基本部件”。 ?If vocabulary is the “building materials” for language, sente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 of writing. ?例句5:中国有两点是靠得住的,一是讲原则,二是说话算数。 ?China can be counted on. Among other things, first, it upholds principles and second, it honors its words. ?例句6:人有失错,马有漏蹄。 ?As a horse may tumble, a man may make mistakes. ?非常简单

?文化差异 ?应用有限 ?②间接法 ?中英文表达的习惯不同 ?语言地道,句式多样 ?例句7: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 ?译法1(直接法):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 is very active in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译法2(间接法):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 ?例句8:1964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大为震惊。 ?译法1:In October, 1964, China blasted its first atomic bomb, which shock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ignificantly. ?译法2:China’s first atomic blast in October, 1964 was a great shock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例句9:胎又瘪了。 ?译法1:We’ve got another flat tire. ?译法2:Our tire is flat again. ?例句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译法1:It is impossible to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and impossible to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译法2:We cannot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just as we cannot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回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③增补法 ?推敲语境 ?考虑英语语法习惯和行文的需要。

哲学翻译词汇整理

哲学翻译词汇整理 一.哲学家名称 A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pythagoras n.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 Socrates n.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Plato 柏拉图 Aristotles亚里斯多德 Leucippus流西普斯 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Epicurus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 Italian philosophers Petrarch彼特拉克(意)(1304~1374) Bruno (Giordano) (意)布鲁诺(1548年-1600) Galileo伽利略(意)(1564~1642) (Niccolo) Machiavelli马基雅维里(意)(1469—1527) Polish philosophers Copernicus哥白尼(波兰)(1473~1543) German philosophers Kant: 康德(德) Nietzsche n. 尼采(德,1844-1900) (Ludwig) Feuerbach 费尔巴哈 (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华 Hegel: 黑格尔,Hegelian,黑格尔的 The Young Hegelians 青年黑格尔学派 Marx 马克思 Engels 恩格斯 English and Scottish philosophers Francis Bacon 培根(英)(1561—1626) John Locke 洛克(英) Thomas Hobbes托马斯.霍布斯(英) Adam Smith 亚当.斯密斯(苏格兰) David Hume 休谟(苏格兰) Thomas Malthus托马斯.马尔萨斯 Isaac Newton艾萨克.牛顿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Ricardo 李嘉图 French Philosophers (Rene) Descartes笛卡尔(法) Cartesian adj.笛卡尔的 (Baruch) Spinoza 斯宾诺莎(法) (Denis) Diderot 狄德罗(法) (Charles) Montesquieu 孟德斯鸠(法)(1689年至1755年),

汉译英句子翻译原则

汉译英 句子的翻译专题 1. 主语的确定 ?主语的三种处理方法: ?①以原句主语作译文主语 ?直接法 ?②重新确定主语 ?间接法 ?③增补主语 ?添加法 ?①直接法 ?例句1:我们的房子是一百多年前制造的。 ?Our house was built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例句2:我是地球人。 ?I come from the earth. ?例句3:如果不恰当地处理,锅炉及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就会造成城市空气污染。 ?Exhaust from boilers and vehicles, unless properly treated, causes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例句4:如果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便是文章的“基本部件”。 ?If vocabulary is the “building materials”for language, sente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of writing. ?例句5:中国有两点是靠得住的,一是讲原则,二是说话算数。 ?China can be counted on. Among other things, first, it upholds principles and second, it honors its words. ?例句6:人有失错,马有漏蹄。 ?As a horse may tumble, a man may make mistakes. ?非常简单

?文化差异 ?应用有限 ?②间接法 ?中英文表达的习惯不同 ?语言地道,句式多样 ?例句7: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 ?译法1(直接法):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 is very active in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译法2(间接法):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 ?例句8:1964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大为震惊。 ?译法1:In October, 1964, China blasted its first atomic bomb, which shock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ignificantly. ?译法2:China’s first atomic blast in October, 1964 was a great shock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例句9:胎又瘪了。 ?译法1:We’ve got another flat tire. ?译法2:Our tire is flat again. ?例句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译法1:It is impossible to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and impossible to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译法2:We cannot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just as we cannot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 ?回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③增补法

《语言哲学入门》翻译报告

《语言哲学入门》翻译报告 【摘要】:本文为《语言哲学入门》一书翻译项目的译后报告,总结了译者在翻译后所做的思考及总结。这篇论文以真实的翻译材料为研究对象,作者主要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去探索专业背景知识对翻译的重大影响,以及翻译人员可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作者通过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困难的过程的总结概括,为广大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在面对自己从未涉及的领域时,提供一些参考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翻译任务中,及时完成译作,也为学习翻译的学生及对翻译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一种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任务背景及其意义、任务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改三个阶段)、案例分析及此次翻译任务之后的总结。本文的重点是第三章——案例分析,通过案例来描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其中专业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又是本文中的重中之重,报告不仅详细列举了由专业背景知识不足给译者造成的种种困难,而且也分享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探索出的三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利用术语表,利用网络,及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及该如何去运用这些策略。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背景知识缺乏对翻译的影响,需要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词】:语言哲学专业背景知识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 【目录】:摘要6-7Abstract7-8第一章任务概述8-101.1任务背景81.2任务意义8-10第二章翻译过程10-122.1译前准备102.2翻译过程10-112.3译后校改11-12第三章案例分析12-173.1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123.2专业背景知识缺乏对翻译造成的影响及解决12-163.2.1利用术语表12-143.2.2利用网络资源14-153.2.3专业人士的帮助15-163.3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的总结16-17第四章结语17-18附录原文和译文18-48参考文献48-50致谢50-51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1-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 经典文本。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 法”(P20)。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 义加以解明。”(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 的训诂,潘德荣(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 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 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典籍英译者,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是典籍的诠释者,特别是经典的跨文化诠释者,但我们的任务不是像朱熹那样的哲学家,要去发展或建立新的哲学体系,而是要努力做到如何忠实地再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典籍的内涵,并且要立足当下,使中国哲学典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参与世界哲学之间的对话,使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异域发扬光大。朱熹把理学的主要概念:理、气、心、性、天理等都全部融入对《四书》的注解之中。如《论语·为政》中,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朱子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11](P56)

中国哲学的翻译

浅谈中国哲学的翻译 摘要:中国哲学作为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应当结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中国哲学的翻译存在西方哲学化、文化利用型两大翻译误区,应当从对哲学关键术语的翻译以及哲学典籍的翻译两方面来完善对中国哲学的翻译,以此让中国哲学同西方文化更好的交流,传播中国哲学。 关键词:中国哲学翻译哲学术语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变化规律、和而不同思想等哲学资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哲学的翻译和诠释是一个很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哲学的文本、思想、概念、语汇等理解和转译的态度和方法问题。但是数百年对中国哲学的译介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和歪曲。尤其是毫无批判地套用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概念、术语和命题来解释中国哲学,既误解了西方哲学,又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丧失了对其精髓的现实把握。忠实准确地理解和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一、中国哲学的性质、功能及翻译的重要性 哲学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中国哲学史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国哲学典籍承载着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作为经典文本,它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以儒、道、释三家为主体兼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的一个极好的途径,而忠实准确的理解、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则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 由此,对中国哲学典籍忠实准确的翻译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中国哲学的翻译首先要以对经典的正确解读为前提,而后才是如何把这种解读的含义更加恰当的转化为其他的语言而被西方的人们所了解。 二、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及翻译中的误区 观察近代中外学者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术语、理论框架来诠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方法,即刘笑敢提出的“反向格义”的名词术语。反向格义可能会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可能相通的思想观点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