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目录

一、概述

(一)病原学

(二)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

三、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二)常规病例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四、现场调查

(一)病例个案调查

(二)暴发疫情调查

五、实验室检测

(一)样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

(二)样本采集

(三)标本保存、包装和运送

(四)标本检测

六、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二)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三)切断传播途径

(四)保护易感人群

(五)开展应急监测

七、控制效果评价

(一)控制效果评价

(二)环境安全性评价

八、调查报告的撰写:见技术要点部分

九、应急措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二)人员保障

(三)技术保障

(四)物资准备

十、附件

技术要点

思考题

培训目的1、掌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程序

2、掌握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3、掌握不同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培训方式□授课□讨论□√授课+讨论□其他(请注明)

培训课时 2 学时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概述

(一)病原学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学分类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病原体

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包括EPEC、ETEC、EIEC等)、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不凝集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小肠耶尔森氏菌等。

2、病毒性腹泻病原体

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中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系由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病毒的核心为双股RNA。轮状病毒按其抗原性和核酸的不同,分为A~F 6个组,其中A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成人腹泻。耐乙醚和酸,在56℃ 1小时才可灭活。

3、寄生虫性腹泻病原体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其中贾第鞭毛虫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肠道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近十多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也有其共性。例如,尽管都表现

为腹泻,但大多数感染性腹泻不像细菌性痢疾那样多表现为脓血便,而多为水样便,同时,可无明显的发热或显著的腹痛,粪便中可无炎性细胞,腹泻量多,易导致失水与酸中毒,但病程较短。不排除感染性腹泻中少数病例表现为如同痢疾那样的症状,如脓血便等。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各型受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发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是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其中弯曲菌、耶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由家禽、家畜感染引起。人受感染后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有的病例常出现迁延性、慢性临床经过,从而在较长时间内将特异性病原体间歇排出体外,甚至形成慢性带菌。病原携带者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有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及慢性携带者等。由于传染源类型复杂,从而增加了在传染源发现、确诊、管理及各项无害化措施中的难度。

2、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皆经口进入机体,随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发病动物)的排泄物排出体外,在外环境中经过或长或短的停留后,再经口传入易感者的机体并定位于肠道,这就是典型的“粪-口-粪”传播方式,也是此类疾病传播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传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等传播因素均可单一或交叉地传播此类疾病,多样化的传播因素导致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其感染机会的多少和其行为特点、机体免疫状态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多不稳固,不持久。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多次罹患此类疾病,甚至一年内可发病数次。人工免疫的效果大多不够理想,部分腹泻病迄今仍无特异性免疫制品可供使用。

4、流行特征

由于传播因素的多样化,自然导致流行过程的多样化,如水型流行、食物型流行、生活接触型流行等。在这些不同的流行中,其范围和速度也各不相同,有

时为暴发、有时为散发、有时为慢性迁延型流行。感染性腹泻虽然一年任何时候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四)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病例(供参考)

(1)流行病学史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爆发流行。

(2) 临床表现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且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

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2、确认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五)治疗

由于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因此,在治疗上也就有些不同。首先,如果能确定导致腹泻的病原体为某种细菌(即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可以酌情使用某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头孢类抗生素等。如果发病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由于急性病毒性肠道传染病多呈自限性经过,无需抗病毒治疗,采取综合性对症治疗。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感染性腹泻,在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补液,即迅速补充人体在发病以后丢失的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可通过口服方法来补充。口服补液的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1.5g,普通饮用水1000ml。大量腹泻使得正常情况下碱性的肠液丢失,就可使机体内部酸性物质相对过剩,易导致酸中毒,此时也应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碱性液体(临床上常用5%碳酸氢钠等);同时,适当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腹泻程度,使用一些正常人体肠道中本已存在且应占主导地位的活性菌制剂,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亦是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需做好液体疗法即可自愈。对重症患者可考虑选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粘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可选用一种当地有效的抗菌药物。如用药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更换另外一种敏感药物。

二、日常工作

1、乡镇级以上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腹泻病流行季节开设肠道门诊开展感染性腹泻检测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培训小结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区诺如病毒感染病防治诊疗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疾病知识的认识,更好的服务号广大人民群众,特邀请区疾控中心主任xxx、儿科主任xxx为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及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针对此次培训主要围绕《诺如病毒相关技术指南及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置程序解读》《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麻疹》《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这四个大课题展开,首先由区疾控中心主任xxx为我们讲解了《诺如病毒相关技术指南及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置程序解读》主要内容包括了:1、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2、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程序。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疾病负担严重。诺如病毒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传播途径分为:食源性传播;水源性传播;人与人传播。标本保存和运输:标本在4℃冰箱可暂存12 小时,之后标本应放置-20℃以下冷冻保存,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应储存在‐70℃冰箱,避免反复冻融。最后详细列举了(一)报告内容(二)报告主体(三)报告流程。 随后我院儿科主任xxx则为们解读了《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麻疹》《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等传染病知识的诊疗方法。诺如病毒诊断方法;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1)潜伏期24~48h;(2)50%以上发生呕吐;(3)病程12~60h;(4)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5)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治疗

方法: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科普利克斑(Kop— 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治疗原则分为: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治疗方式分为(一)普通病例(二)重症病例(3)中医治疗(4)外治法等。 最后xxx主任对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预防等作了详细讲解。 此次培训不但详细介绍了诺如病毒的一系列诊疗方法,也将冬春季高发的传染病防治方法都做出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对传染病有所防护,也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患者做出诊治,此次培训全区医务人员都能积极参加,培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221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 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 2. 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 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 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

华消化杂志,2013,33(12): 793-802 )。 1. 饮食治疗; 2. 补液治疗; 3. 止泻治疗; 4. 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 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 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 C)、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 隔离;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当前我市县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笔者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定义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软食、流食、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 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黄连素、 必要时洛哌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 吐、缓解恶心、抑酸、缓解腹痛(6 5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象、D- 二聚体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 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 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 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 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 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理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 式 □ 督促患者用药 □基本生活和心理 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 护理 □并发症观察 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课件)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课件)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2016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6.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吐、缓解恶心、抑酸等治疗; 7.如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肠梗阻,转相关科室进一步诊治,如最后确诊为细菌性痢疾,霍乱,转传染病院,退出临床路径。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房县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除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弓I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1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 1.1疫情的监测 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托医疗机构中设立的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监测。肠道门诊监测按照《湖北省肠道门诊工作规范》要求开展。 1.2疫情的报告 发现感染性腹泻病病例,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疫情后,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疫情的判定 1.3.1蓝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20?49例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0?19例。 1.3.2黄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50?299例病例,且地

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20例以上。 133红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300例以上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出现多个暴发点,并有2代病例发生,疫情有进一步扩展趋势,在县辖区内造成流行。 2疫情的应急响应 2.1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乡(镇)卫生院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接到报告后在6小时内到达疫情现场,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同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在前期县级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现场控制技术措施 3.1流行病学调查 3.1.1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个案

感染性腹泻测试题

感染性腹泻测试题 科室性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急性腹泻一般是指急性起病,病程在( ) A、5天以内 B、1周以内 C 、2周以内 D、4周以内 E、2个月以内 2、慢性腹泻一般是指腹泻反复发作,病程持续超过() A、 1个月以上 B 、2个月以上 C 4个月以上 D 、6个月以上 E、3个月以上 3、迁延性腹泻一般是指腹泻病程() A 、 1周以上4周以内 B、2周以上2个月以内 C、4周以上2个月以内 D、4周以上6个月以内 E、2周以上4个月以内 4、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中,对传染源要求做到“五早一就”五早就是() A、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早报告、早隔离 B、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早隔离 C、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早消毒、早处理 E、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消毒 5、对于某种腹泻病常年发病的地方性疫区、人群易感

水平()

A、随年龄上升而上升 B、随年龄上升而下降 C、随年龄下降而上升 D、随年龄升降没有变化 E、性别不同而易感性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 A、病人 B、受污染的食物 C、受感染的动物 D、病原携带者 E、受污染的水源 2、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中,切断传播途径要采取哪些措施() A、三管一灭 B、注意个人卫生 C、改善饮食卫生 D、母乳喂养 E、提倡静脉补 3、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携带者主要有() A、潜伏期携带者 B、健康携带者 C、无症状携带者 D、恢复期携带者 E、慢性携带者 4、预防控制中切断传播途径采取“三管一灭”措施中的三管包括() A 、管理水源 B、消灭苍蝇 C、管理粪便 D、管理饮食 E、管理病人 5、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 A 、病毒 B 、寄生虫 C 、生物毒素D、细菌 E、真菌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一、定义 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均称为感染性腹泻,这是广义上的感染性腹泻;小肠每天吸收7~8L水,大肠每天吸收400—1000ml水,当肠道受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的时候,肠道的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肠道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以及电解质,所以发生腹泻。 感染性腹泻化验图片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4)会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肠贾第鞭毛虫、小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和环孢子虫等,他们是儿童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二、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2、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 3、免疫接种:本组传染病病原体种类多,尚没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4、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5、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三、感染的病原体 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七流行而广,发病率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一)、细菌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细菌有数十种之多: 1、志贺菌 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病人发生细菌性痢疾样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人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 大肠杆菌(显微镜观察) 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3、空肠弯曲菌 由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较广,可引起人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是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4、沙门菌 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 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菌型 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型或变异型 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主要在A~F群内,所以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时,可先用A~F多价O血清检查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遍及全国各地,该菌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屡有报告 5、弧菌 在弧菌属中,把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 根据菌体抗原不同,目前已编排到200个以上血清群,除O1/O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外,其余统称为非O1/非O139霍乱弧菌,有些能引起散发性腹泻或食物型暴发

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与控制

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一、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 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

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二、治疗原则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二)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三)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如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喂养)适宜的食物。 三、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2 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 3 免疫接种:本组传染病病原体种类多,尚没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4 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5 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分析

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2-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为更好的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例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在35.25/10万至59.21/10万之间。5~10月病例占报告总数的62.05%,0~5岁儿童病例占报告总数的43.29%。2004-2011年间,全省共报告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结论0~5岁的散居儿童是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重点人群;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和村组。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慢性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广义上讲,所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都属于感染性腹泻;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法定丙类传染病[1]。为了了解四川省2002-2011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情况,现将相关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自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疾病汇总数据和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 1.2 方法对由上述系统中收集到的全部数据进行数据清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发病情况2002-2011年期间,四川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39173例,发病率在35.25/10万~至59.21/10万之间波动;共死亡62例,病死率为0.018%。2002年-2006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09年发病率有所下降,2010、2011发病率较2009年略有上升(图1)。 图1 2002-2011年四川省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与死亡率 2.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份均有腹泻病例报告,从感染性腹泻发病数来看,病例主要出现在5~10月,占病例总数的61.47%(图2)。 图2 2002-2011年四川省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月分布 2.3 人群分布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以婴幼儿发病为主,0岁~组发病最高,占发病总数的44.08%(153330例),男、女性病例比例为1.32:1;0~5岁的儿童病例中,又以0~1岁的病例最多(图3,表1)。 2.4职业分布病例主要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9.58%、21.85%和10.56%,其他职业共占28.01%。 2.5暴发疫情2004-2011年间,四川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分布在13个市州,发病1617例,死亡5人。其中,构成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起,报告病例1181人,死亡4人;构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报告病例310人,死亡1人;未分级事件4起,报告病例126人。 23起暴发疫情中,调查报告完整的有18起,分别发生在农村小学(8起)、乡中学(3起)、县中学(2起)、乡村(3起)、场镇(1起)和厂矿(1起),发生时间以6月(4起)和9月(7起)为主。 2.6病原学监测2010-02以来,四川省开展了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腹泻病原调查,对262名腹泻病例进行了采样和病原检测。结果显示,腹泻病原以病毒居多,主要是杯状病毒和腺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目录 一、概述 (一)病原学 (二)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 三、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二)常规病例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四、现场调查 (一)病例个案调查 (二)暴发疫情调查 五、实验室检测 (一)样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 (二)样本采集 (三)标本保存、包装和运送 (四)标本检测 六、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二)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三)切断传播途径 (四)保护易感人群 (五)开展应急监测 七、控制效果评价 (一)控制效果评价 (二)环境安全性评价 八、调查报告的撰写:见技术要点部分 九、应急措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二)人员保障 (三)技术保障 (四)物资准备 十、附件 技术要点 思考题 培训目的1、掌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程序 2、掌握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3、掌握不同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培训方式□授课□讨论□√授课+讨论□其他(请注明) 培训课时 2 学时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概述 (一)病原学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学分类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病原体 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包括EPEC、ETEC、EIEC等)、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不凝集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小肠耶尔森氏菌等。 2、病毒性腹泻病原体 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中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系由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病毒的核心为双股RNA。轮状病毒按其抗原性和核酸的不同,分为A~F 6个组,其中A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成人腹泻。耐乙醚和酸,在56℃ 1小时才可灭活。 3、寄生虫性腹泻病原体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其中贾第鞭毛虫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肠道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近十多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也有其共性。例如,尽管都表现

感染性腹泻流调表

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月):口1.4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18)不详口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 (6)大学及以上(7)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 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公室):(住宅):(手机):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2.6报告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2.7住院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 2.8出院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 3.临床资料 3.1临床症状 3.1.1腹泻(l)有(2)无 3.1.2每天最多腹泻次数: 3.1.2.1粪便性状(1)水样(2)米泔样(3)洗肉水样(4)大块黏膜 (5)脓血(6)其他 3.1.2.2腹泻方式(1)里急后重(2)通畅(3)失禁(4)绞痛口3.1.2.3粪便量(1)多(2)少 3.1.2.4粪便气味(1)恶臭(2)无恶臭 3.1.3呕吐(1)有(2)无 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先泻后吐(3)先吐后泻(4)其他口3.1.4全身中毒症状

3.1. 4.1发热(1)有(2)无口3.4.2最高体温℃口3.1.4.3头痛头晕(1)有(2)无口3.1.4.4食欲不振(1)有(2)无口3.1.4.5乏力(1)有(2)无 3.1. 4.6腹胀(1)有(2)无 3.1. 4.7腹鸣(l)有(2)无 3.1.5腓肠肌疼痛(1)有(2)无 3.1.6失水情况(1)重度(2)中度(3)轻度 3.1.7临床类型(1)重(2)中(3)轻 3.2诊断依据 3.2.1感染者发现方式(1)疫源检索(2)腹泻病门诊(3)乡镇级医院(4)个体诊所 (5)其他: 3.2.2确诊依据(1)临床(2)病原学(3)血清学口 采样时间:标本名称: 3.2.3病原学检验结果 报告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3.2.4粪便检验结果 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 3.2.5血清学检验结果: 3.3病人转归(1)痊愈(2)带菌(3)死亡 3.4死因: 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5天内) 4.1接触史 4上1接触过同样病人(1)有(2)无 4.1.2接触时间:年月日口口口口口口4.1.3接触地点: 4.1.4接触方式 4.1.4.1同吃(1)有(2)无 4.1.4.2同住(1)有(2)无 4.1.4.3护理(1)有(2)无 4.1.4.4其他(1)有(2)无 4.2饮食情况(病前5天内) 4.2.1饮生水(1)有(2)无 4.2.2水源类型(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5)其他口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口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1)有(2)无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