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熊国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出现了明显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集中英国的特点。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

一、政权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19世纪以来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席卷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如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的独立战争胜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使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或巩固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其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属,资本主义基本控制了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南北战争后,也形成了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掠夺工业原料和输出工业品和资本,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它需要更强劲的生产力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三、科技条件: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而这些工业方面新的成就主要得益于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的许多重大突破,以及把这些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如

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为主要特点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其理论准备就是电磁学的产生和发展,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他在实验中发现磁铁与金属线的相对运动是由磁产生电的必要条件,使人类获得了打开整个电能宝库的钥匙。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进而推断出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理论的发现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气时代创造了理论条件。此外,19世纪,化学、物理、生物学理论等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四、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如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美国经过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等;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97.5%,文盲率仅为5.52%,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也非常重视国民的教育。这样,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数量大量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本质的提高,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五、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阻碍,又经过对外扩张获得了大量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极大了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兴起和向其它国家的扩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前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模试题(含答案)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 模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英国近代铁路运输始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的铁路条例支持修建铁路,到七十年代,英国建成了全国的近代铁路运输体系。以下列哪一项重大发明为英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A.改良蒸汽机 B.发电机的发明 C.内燃机的改进 D.电动机的出现 2.如果我们环顾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不敢因此而低估在反抗双元革命(“双元革命”指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具有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历史力量,这一思想体系在1848年已做了首次的经典性阐述。材料中“做了首次经典性阐述”的著作是 A.《人权宣言》B.《拿破仑法典》C.《共产党宣言》D.《资本论》 3.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是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下列信息不能从材料中提炼出的是A.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B.人们怀念过去的田园生活 C.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之一是住房条件差 D.1850年,英国煤铁产量居世界第一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下列反抗活动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巴黎公社运动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D.埃及华夫脱运动 5.下面是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情况简表。这些工人组织的建立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邦哲的观点,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的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的崛起 山东王涛 1871年圣诞节这天,是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结婚日,他却突然想出一个可以解决自动电报机难题的办法,于是一个人跑到工厂里去做实验,结果忘记一切,一直干到深夜12点才回家。爱迪生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如电灯、电车、电报、电话以及电焊技术等。电的广泛使用,造成对电力的需求大增。于是有了法国人马·德普勒关于远距离送电技术的发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将输电线路结成了网络。 这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从70年代到90年代,德国人奥托、戴姆、狄塞尔先后发明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和柴油机,这就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80年代,汽车诞生;90年代,许多国家建立起汽车工业,并牵动了内燃机车、远洋轮船、拖拉机和装甲车、飞机等的制造和使用,也促使石油开采与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 化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兴起。纯碱、硫酸的生产,煤焦油的综合利用,促成了一系列新发明和新产品的出现。炸药制造更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部门,瑞典人诺贝尔因火药而成为世界名人。 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众多发明家们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只有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由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二、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史料与数据、运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分析图表等方法,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通过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1.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课题名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班级:高二十班 组员:吴宇杰陈钰杰 陈雨欣缪珊 苏佳文张佳敏 分工: 陈钰杰研究学习论文陈雨欣结题报告 吴宇杰制作ppt 苏佳文、缪珊找资料、填写张佳敏课题自我总结

研究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且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奠定了基础.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让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鼓舞我们勇于创新

研究计划: 1.寻找相关资料 2.询问相关教师 3. 整理论文 4.制作PPT

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作用,它与技术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大发明也主要在英国,其他国家的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新技术的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其规模广泛,发展也较为迅速。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日本等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新的技术成果,便利了其经济迅速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涉及范围:主要是棉纺织业部门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革命性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涉及范围:将蒸汽时代引入电气时

代、蒸汽改电力人类开始涉及高科技 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a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

6.1工业革命的兴起(课堂练习)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标志、重大发明成果及其历史影响等问题。题型多样,图文并茂,主要以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角度新,既考查工业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工业化的弊端等,又注重将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等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查。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7年,临沂)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始客车试运营。火车在其发明了近200年之际终于开到了世界屋脊之上。最早的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 A.瓦特B.史蒂芬孙C.福特D.卡尔·本茨 解析:考查了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发明成果。解答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火车”确定B项正确。因为A项改良了蒸汽机;C、D两项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汽车相关。此题要求我们对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的重大发明成果应重点把握,归类整理,不要混淆。 答案:B 2.(2007年,甘孜)1819年某天的英国伦敦,所有工厂的机器轰鸣声都停止了,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纪念一位把人类历史带入“蒸汽时代”的伟人去世。这位伟人是() A.牛顿B.富尔顿C.瓦特D.史蒂芬孙 解析:考查了瓦特与蒸汽机。分析题意,抓住关键词“蒸汽时代”,联系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是人类生产技术史上一次空前飞跃,它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而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富尔顿和史蒂芬孙分别发明了汽船和蒸汽机车。 答案:C 3.(2007年,南阳)右图是1770—1821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推动英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英国工业革命 D.早期殖民掠夺 解析:此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时注意分析示意图中的数据,英国农 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再结 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770—1821年”,联系这一时期英国的发展史: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社会生产力,它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故选C。可见对于图表题,要透过数据分析其现象和实质。 答案:C 4.(2008年,攀枝花)人们把18世纪60年代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这里的“革命性变化”首先开始于( ) A.棉纺织业B.制呢业C.交通运输业D.采矿冶金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工业革命过程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棉纺织业是英国新兴工业,它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束缚;革新阻力小,因此,率先发明和使用机器。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前提与条件,首先是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还有四个条件,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在这里我再次强调一下,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大家要牢记。第二,我们讲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这是需要大家重点了解的内容。还有就是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了欧美国家。大家要重点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尼纺纱机,而瓦特的蒸汽机则表示着工业革命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说完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以及其进程,接下来,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请大家集中精神,结合老师PPT上的材料以及课本“从工场到工厂”的内容,来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一,这段材料表现出了工业革命的什么影响呢。 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出现了工厂。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知道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别。工场指有若干助手或艺徒投入力量制作由师傅署名的作品的场所,而工厂则是指机器化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材料二,很明显,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了,而工业增加了,这也表明了工业日益重要的作用。材料三,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场越来越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化进程就明显加快了。材料四,工业资产阶级是指占有工业生产资料,

依靠购买工人劳动力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一生产过程,并依靠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赚取利润的经济阶级。相反的,无产阶级就是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材料五,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各国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对内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发展,对外则要求进一步的扩张和掠夺,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看完了这几个资料,我们来归纳一下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还有什么影响呢,贫富分化加剧,受到剥削和压迫的人越来越多。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这启示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是需要大家重点理解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呢?请大家回去仔细阅读“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仔细探究,下节课我们请同学来谈谈看法。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3)通过主要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对“垄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要求。 (3)让学生认识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性和矛盾加剧。 (4)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 (1)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时,指导学生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分析问题。(2)学习垄断组织形成一目时,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3)学习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指导学生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分析掌握重要的历史现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征。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成就 师: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2.特点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且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工业革命与管理的发展

工业革命与管理的发展 18世纪到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学开始形成,但企业管理思想仍然是经验型的。经验型企业管理具有四个特点:(1)在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上,认为工人总是偷懒的,必须实行强制性的管理;(2)在企业管理方法上,实行家长制独断专行式管理;(3)在企业管理依据上,靠管理人员感觉和经验管理;(4)在工人和管理人员培养上,靠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经验。 西方企业管理思想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管理内容逐渐充实,管理方法逐步更新,但企业管理方式总体上处于一种“草莽经营”的作坊式管理状态中,家族化、随意化、非规则化、粗放化、无标准化、个人化、非程序化、感情化和专制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旋律。虽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企业由手工工厂过渡到采用机器生产,用自然力机械力代替人力,生产集中在一个场所,分工协作复杂,企业管理需要管理职能划分,但其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原始粗放型状态,没有重大突破。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广泛应用为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跨入电气时代,促使工业企业进一步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分工协作更为严密,要求生产实行标准化、专业化、定额化。此时企业管理更为复杂,经验型管理已不能胜任,迫切要求管理的科学化,泰勒制科学管理应运而生,泰勒制科学管理在20世纪初各国企业普遍推行,使企业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第一阶段即企业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阶段。亨利·福特创建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1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这是在泰勒制科学管理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细微的地步,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强有力的指挥、控制、监督和奖惩保证了生产流水线有序高效运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使企业管理进入了最新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飞速发展,带来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巨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信息加工传递的过程,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基于信息的管理。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大胆创新,打破旧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此举加速了海尔国际化进程,在十几年的市场竞争中,海尔立于不败之地,归因于先进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人们称海尔的各种管理方法为“海尔模式”。 现代科技革命使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逐步取代了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加速了企业管理由原来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企业资源结构的变化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当代中国的企业管理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起步, 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企业管理是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式企业管理。1978—2010年改革开放后30多年,我国企业管理以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为指导,经历整顿恢复秩序、全面质量管理、变革经营机制、自主创新管理等时期,新世纪新阶段的企业管理要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科学管理的转型。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

2021-2022年天津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一模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德国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他制造出的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的核心技术是 A.使用蒸汽机B.使用电动机C.使用内燃机D.使用发电机2.《寂静的舂天》的章节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书中警示的是 A.人口问题 B.环境问题 C.毒品问题 D.战争问题 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域市人口和农村人() A.新航路的开辟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展D.海外殖民地的扩大 4.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5.一位19世纪的法国伟大批判现实主文作家曾说过:“拿破仑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材料中的“他”是 A.巴尔扎克B.列夫托尔斯泰C.高尔基D.伏尔泰 6.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

B. C. D. 7.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 A.英国依然是工业头号强国B.法国增长率在四国中始终最小 C.美德工业增长速度超越英法D.德国增长速度始终超过美国 8.在一次宴会上,一位贵妇人问达尔文:“您看我也是猴子变的吗?”达尔文微笑着说:“是的。不过,您是一只漂亮的猴子变的!”他俩的对话与什么理论有关 A.万有引力定律 B.适者生存原理 C.相对论 D.生物进化论 9.1908年,采用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的福特T型车面世,以其低廉的价格使汽车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美国亦自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福特T型车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技术的进步B.蒸汽机的发明 C.电力时代的到来D.内燃机的应用 10.对于神学来说,这是一次致命的危机,他不仅仅否定了上帝造人造万物,而且彻底否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介绍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介绍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改革,从此后人们正式进入了电气时代,社会上的生产力以及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垄断组织。这一次的革命让许多方面都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西方国家们对于市场经济和霸权主义开始不断的争夺。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导致革命不得不进行下去,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说明,首先还是要从政治方面来进行一些分析,当时资产阶级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各个国家的制度都得到了全新的确立,这为工业革命技术方面的改革奠定了政治基础。而经济方面则在于第一次革命的成功让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飞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国力和国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生产力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就为技术革命奠定了非常雄厚的资金基础。 另外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还在于在那个世纪中晚期的时候世界市场已经定型,对新式商品的需要也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更为边便捷的运输工具,而当时流行的还是前一次革命的时候留下的蒸

汽机等机器,这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需求了。而且当时电磁学等科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也为电气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方面的基础。以上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在19世纪中晚期的时候西方国家开始呈现出非常大的变化,而经过几次历史的变革和革命战争的影响,这些国家国情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而且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开始扩大,为了更好的发展这些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是怎样的呢?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在经济方面也可以看出来,这一次的革命非常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业方面都出现了非常大的进步,同时也促使电灯、汽车以及化工等新兴产业开始兴起,这些发明以及产业的出现让西方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经济增长也是出现了一个新高点。同时电话、电报的出现也让西方国家的联系更加便捷和迅速,这样一来世界市场就进一步形成了。 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还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让生产变得更加集中,这也就代表着垄断组织的出现,一些国家经过革命之后开始成为帝国主义,而霸权主义也开始进一步扩大。西方国家发展之后对其他弱小国家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大了,他们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东方国家上,殖民掠夺开始变得激烈起来,而他们不断的进行资源方面的掠夺和输送资本也让东方国家饱受苦难。除此之外飞机、轮船等交通工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李玉才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李玉才审稿人阎明刚 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七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二目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三、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 通过运用归纳法,分析掌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动问题; 通过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扩展及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等。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从三次工业革命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三次工业革命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1级七年儿科宋跃 1103018 【摘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无产阶级,城市化进程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更加壮大,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更大,城市化水平更高。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制造业、能源等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工业革命无产阶级城市化可再生能源互联网 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使用打制石器、钻木取火,到农耕时代使用铁器、家庭生产自给自足,到18世纪蒸汽机带动的资产阶级的萌芽与发展,19世纪电力驱动下资本进入垄断时代,再到如今信息技术使得地球浓缩成一个小小的“村庄”,人类社会的发展,真可以用“日新月异,沧海桑田”来形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科学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前进的轨迹,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蒸汽时代的工人阶级出现和城市化开始 现在普遍认为,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1765年)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从那以后,以蒸汽机为主要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蓬勃发展。工业革命由若干技术发明群构成,主要有纺织机械技术群、蒸汽动力技术群、冶金采矿技术群、交通航运技术群和机械加工金属制造技术群。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本,同时也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进入工厂工作,为工厂主打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也更加集中。一小部分人(工厂主)占有社会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劳动者却无法享受劳动的成果。当时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很多人不得不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却仍然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在这种情形下,工人们开始联合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维护自己的权利。一些工人认为是机器导致了他们的悲惨处境,于是有了1811年反对机械化的“卢德运动”。无产阶级诞生了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此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正是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同时,大量人口集中在一起,从事非农业生产,现代意义的城市开始出现。但是那时候的城市可不是一个“宜居之地”。由于城市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的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系统还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整个城市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总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及答案

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研究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 B.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 C.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的加强 D.生产技术知识的不断积累 2.电话的发明者是A.法拉第 B.爱迪生 C.赫兹版本D.贝尔 3.世界上第一台汽车发明于() A.英国 B.法国C.德国 D.美国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着的成就是 A.电的发明和应用 B.化学工业的兴起 C.石油工业的兴起 D.钢铁工业的发展 5.下列重要发明的先后顺序是①汽油内燃机②汽车③飞机④柴油机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是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美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资本家对企业的兼并和联合 8.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段话表明恩格斯认为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本质正在转变 B.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局部调整 D.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9.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属于后者的发明是①蒸汽机②汽车③骡机④电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1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A.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结果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3. 19世纪末引起交通领域里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是 A.蒸汽机的改造和利用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C.发电机的制造成功 D.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1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首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B.人类跨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C.新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应用于生产 15.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一张图看懂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一张图看懂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工业革命早期,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提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许多国家推行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进而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因此,民主的进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中期,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发明、改进和使用机器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第十四讲-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十四讲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2011·河北)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方法指导: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整理成顺口溜:电气发明,应用广泛。内燃机车,远洋轮船。电报电话,通讯手段。化学工业,促进发展。前后对比,以下特点。紧密结合,科学贡献。速度较快,同时开战。生产资本,集中垄断。美德较快,英法缓慢,日俄落后,残余封建。资本输出,瓜分毕完。世界体系,最终创建。帝国主义,过渡实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动力设备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 新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卡尔·本茨创制首辆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能源煤石油、电力 影响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基本形成 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对中国的影响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加紧侵略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救亡 运动高涨,掀起戊戌变法等救国图存运动 特点从英国开始,然后其他国家陆续展开。发明大 多由一些机械师发明,与科学联系不是很紧密 几乎在一些国家同时开始,美、德走在前列。 很多发明与科学联系紧密

2.(2015·苏州)下列关于下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5·盐城)2014年4月26日首架由江苏制造的飞机整机在盐城建湖“诞生”(右图)这种交通工具最早的发明者是( ) A.富尔顿 B.史蒂芬孙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4.(2015·潍坊)《西方文明史》认为:“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 A.牛顿建立力学体系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5.(2015·沧州二模)1870—1900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多;1870—1913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两倍多。这一现象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B.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效课堂教案 必修2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 工业革命 考点:①工业革命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 ③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新课讲授: 导入:复习世界市场形成过程导入。 解读工业革命概念:18世纪60年代以后,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其实质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PPT展示) (1)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条件: ①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掠夺获得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资源:煤铁资源相对丰富,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 ⑤市场: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必要性) 师: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共产党宣言》 练习:(2009年浙江文综)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的。(根据材料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答案) 答案: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8C60—19C上半期) 棉纺织业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采煤、冶金等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动力的革新——改良蒸汽机——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教师强调:1、在蒸汽机发明以前,机器大多靠水力推动,工厂必须沿河建在有流水落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