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剧《王家大院》观后感

晋剧《王家大院》观后感

晋剧《王家大院》观后感

晋剧《王家大院》观后感单位组织观看了晋剧《王家大院》,该剧主要以开锁明礼、崇礼戒毒、捐院救国三个事件为中心进行展开,无论是故事情节设置,还是舞台背景运用,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编排,观看后令人非常震撼。该剧绕开了晋商诚信题材,从晋商治家报国的角度入手,讲述了王家长子、户部郎中王崇仁严家训、正家风,以及毁家纾难的事迹,极力塑造主人公的忠、义、仁、廉、孝、礼等美好品德;成功塑造了一位遵循古训、严执家法、居安思危的家长,诚信为民、据账兑银的商人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忠君报国、慷慨以赴、捐宅救国的古代官吏形象。通过“比豆腐”“当扁担”“正家风”“抵大院”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人性冲突,揭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理,展现了王家从严治家、尚俭立德的治家理念和家国一体的社会担当意识。启发当今社会人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引导人们深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王家大院》是以治家之小,见治国之大,弘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题思想,对每一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是一次中国传统儒商道德的精神洗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形象阐释。剧中主人公王崇仁作为古代人物捐院救国的行为无疑是被人称赞的。其不仅节俭为官,而且还慷慨解囊,在慈禧西逃山西之时,以自家之力担起救国之急,全力以赴,体现了其忠君爱国

的大义担当。由此也可以称,该剧比一般的廉政剧目又提高了一个高度,不仅不贪不腐还卖家救国,更值得当下的党员和官员进行学习。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儒家入世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浓缩,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内涵,正是由于这种内涵,才使晋商文化没有了地域局限,因此,该剧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同时为印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精神以及省内弘扬“三个文化”,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影视音乐和学习相关知识,能主动思考和探讨音乐在刻画影视的人物形象、情境等到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并能创造性地为影视片断、生活画面配乐。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验音乐,能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各项音乐活动中,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积极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影视音乐产生兴趣,同时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并从不同风格的影视音乐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 这堂音乐欣赏课是根据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音乐内容而拓展设计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音乐可以与其它相关科目综合的精神,选择了音乐与影视相结合。之所以要选择“走近电影音乐”为题,一是影视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激发兴趣而引发其探究和创造;二是影视包括音乐和情节,音乐具有情绪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节具有形象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和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探讨性学习方法进行音乐欣赏学习,进行音乐创造。体现新课标“培养学习能力”和“鼓励创造”的理念。 2、借助多媒体,通过演唱、欣赏、感受、理解、分析和即兴的创编等多种形式体会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先特殊特殊魅力,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有效地发挥审美教学辅助作用。体现了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3、注重多学科渗透,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增长学生对所欣赏作品的深入理解。体现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探索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教学重点】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篇一: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

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

晋剧音乐概述资料

晋剧音乐概述- 晋剧又称“山西梆子”或“中路梆子”。其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是综合歌,舞,剧等艺术形式而成。- 晋剧音乐,包括“唱腔”“曲牌”“锣鼓”三部分。- 唱腔——有“乱弹”“腔儿”“曲子”。- 曲牌——有“丝弦牌字”“苦想思”“唢呐牌子”。- 锣鼓——有“唱腔锣鼓”“动作锣鼓”。- 晋剧音乐是以征调式为核心的,即老艺人称谓的“六字调”。其排列如下:- 工尺谱:六五乙仩尺工凡六- 简谱: 5 6 7 1 2 3 4 5 (主音)- 注:“乙”的音比7 的本音略低,比b7有略高;“凡”的音比4 的本音略高,但比#4有略低。- 晋剧的唱腔的音域,一般是13 度(低1—6),近几年来为两个八度(低1—高2)。- 乐队,一般也叫文武场。弦管乐器是文场,打击乐器是武场。- 文场乐器:胡呼——定弦“低6——3.”- 二弦——定弦“6——高3.”- 三弦——定弦“低5——1——3”或“低5——低6——3”。- 四弦——定弦“2——5”。- 武场乐器:马罗(音高同主音,即“5 ”),铙拔,手罗,铰字,鼓等。-

唱腔部分- (一)乱弹- “乱弹”是晋剧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唱腔。包括“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倒板”等。- 一平板:- 也叫“慢板”“四股眼”相当于京剧的“慢三眼”。其速度为每分40—70。为一板三眼。- 平板的结构如下:- 起板(6小节)——上句帽子(3-4小节,落在主音上)——帽子过门(4小节)——上句本句(4小节)——上句过门(4小节)——下句(6小节,必须落在主音上)——下句过门(4小节)。- 起板:- 5 52 §1 7 6 55 36 §52 1 55 6 7 §55 65 36 51§25 32 57 61§5 667 65 32 §1—(起唱)如不唱,从17 节从起,再不唱,从9 节再起。- 『说明』:因为打字的问题,4分音符,8分音符,16分音符不能分开,以小节来分,如:56,为一拍,56 5 或5 65 为一拍,6765,也是一拍,56727276,也为一拍。以此辨别。另外,高底音分不开,如:|17 61| ,7和6,可能是低7.6 .也可能是高1 .以整体的唱腔和曲牌,以及临场的经验来演奏. - 四开头:- 5 52§121 761 5365 3532§6132 1 223 651 6 §5163 5 1761 6535§235 231 6166 5 §561 2165 3523 5632§6132 1 (起唱)如不唱,从第 5 拍起奏。- 丝弦挂儿(平板绕板):- 57 61§5 67 65 32§1 ·2 55 67§55 65 36 51 §25 32 57 61 §5 67 65 32§1—(其标记是:在过门中,垫一声小罗,但,必须在板上。-

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论文

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论文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课时:周二9、10节

1 绪论 (1) 2 内容赏析 (1) 2.1 影视鉴赏 (1) 2.1.1 中文剧情 (1) 2.1.2 《新白娘子传奇》简介 (1) 2.2 音乐鉴赏 (2) 2.2.1 音乐背景——新黄梅调 (2) 2.2.2黄梅上电视剧 (2) 2.2.3主题曲——《千年等一回》 (2) 2.2.4片尾曲——《渡情》 (3) 3总结 (3)

1 绪论 如今的年轻人对“时尚”“潮”“前卫”越来越追求,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更是日趋火爆,转而也开始渐渐淡忘那些经典的老歌。然而我却总感觉现在的流行歌曲总是有些激情不足柔情不足,似乎也是收到了如今社会急躁的风气的影响,无论是音乐的创作人还是演唱者都很难投入真正的感情,结果造成了一些流行歌只能是流行一时,能永久不衰成为的经典的也是越来越少,因此这也难免勾起我们对经典的怀念。 音乐课上的几首经典的影视歌曲虽然很熟悉,但却很能受感动。小时候就听过的歌曲时隔十多年依然能引起我们心中的共鸣,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经典永不过时”。这其中最打动我的是《新白娘子传奇》那10首歌。最近也看了新拍的《白蛇传说》,个人感觉不管是从剧情、演员、以及歌曲上跟经典都是有差距的,归结起来还是商业性比较重。 2 内容赏析 2.1 影视鉴赏 2.1.1 中文剧情 白素贞原是在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一日小白蛇被捕蛇老人所捕获,险遭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位小牧童所救,素贞暗自起誓,此救命之恩永志铭心,「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素贞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终于蜕尽蛇身,得以化作人形,本欲往峨嵋山继续修炼,但经观音大士指点,方忆起人间还有一段情缘未了,素贞依照观音大士的指引,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许仙… 2.1.2 《新白娘子传奇》简介 《新白娘子传奇于》1992年11月5日至1993年1月13日首播的台湾电视公司八点档连续剧,全剧共50集。由赵雅芝与叶童合作演出,缔造了超高收视率,也获得日本第二十届电视美术标题展之国际类金牌奖。本剧是以玉山主人所著作的中篇小说《雷峰塔传奇》与梦花馆主所著作的长篇小说《白蛇全传》为蓝本改编的。剧中推陈出新之处在于基本每集都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1.花腔鼓 2.定襄蒋村 3.晋中妈祖信仰 4.临猗地台戏 5.“四句”秧歌剧 6.翅果油熬制技艺 7.汾西地灯秧歌 8.灵丘制针 9.中和节10.迎喜神 NO.1 花腔鼓 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 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 民以食为天,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 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2004年山西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面食节上,参会者络绎不绝,各种风格,流派的面食绝活得以展示,特别是拉面表演的师傅把一团普通的面团拉到细如发丝,可穿针引线,叫人赞不绝口。 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以山西面食为主的面食节,每到一处,都会有参观者啧啧称道。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是当之无愧的。山西面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上得以传承和延伸。 二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

赵季平《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评析

赵季平《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评析 2007年6月16日,在北京保利剧院,赵季平创作的《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首演。此后,如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之在2006年热播不已一样,在2008年北京的舞台更是热演不止。对“交响组曲”这一西方音乐体裁的运用,显示了赵季平的高妙。凭借组曲形式,作曲家描绘了一幅幅浓墨重彩且又情趣生动的风俗画卷,展示出作曲家娴熟的纯器乐音乐创作思维,以及一位中国作曲家对西方音乐形式的地道诠释。 一、音画主题对接:院有多大?尘缘苦短 《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的创作蓝本,来自于作曲家为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而写的音乐。作品讲 述了一个晚清末年经商的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山西商人乔致庸正直、善良、智慧的形象。这是一位集义、信、利于一身,且把利排到最后,在逆境中求生,在竞争中取胜,富了不忘周围乡亲,更没有忘记报效国家的中国商人。作为全剧的主线,旁生出的枝蔓则展现了主人公充满矛盾的生活步履:原本是个读书人的乔致庸,对做生意根本不感兴趣。兄长去

世,使乔家面临破产,不得已从京城的考场上跑回家,无奈步入经商之途,并因之牺牲了青梅竹马的爱情。商路漫漫,难消乔致庸的执著;忍辱负重,告诫人们“学经商先要学会做人”的道义。音乐在表现情节时也基于一条主线在发展。对接故事情节,音画互映,相得益彰。而且,在很多时候,跌宕起伏的音乐还告诉了我们许多剧情中所没有或者没法 展开的内容:譬如晋商精神,晋商文化,以及特殊的地域特有的审美意识与心理需求表现等。作品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作曲家独特的影视音乐创作观念。 院有多大呢?无论设备多先进或者制作技术多高超,影像能表现的内容都会受到局限,永远也只会停留在演绎故事进程的现实空间为立体的三维空间上。倘若要表现更深层次的东西,譬如超出剧情的现实发展、超出人物现场的具体情感状态、画面没法表现出的隐性情节等,则只有音乐能够胜任。凭借音乐来为影视艺术开拓出具有深广意义含量的“四维空间”,完全可以帮助导演实现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刻画和环境描绘之外的文化意蕴、哲理意味,以及潜意识中的一些不可言表的智慧和感悟刻画。赵季平影视音乐创作“四维空间”观念的形成,使其创作一帜独树。在此前他创作的众多影视音乐作品中,《霸王别姬》(1992)中的音乐就是运用“四维空间”非常成功的一个例子。影片中,作曲家以复调式对话效果在不经意地酿造出了一个比电影的视觉

影视音乐鉴赏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影视自发明以来,给我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乐,这一人们表达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基于声音技术在影视中得以运用以后,使影视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视觉表达,在视听上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电影音乐,实际上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深化主题,深化情绪,深化内容,渲染背景气氛,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等。当我们讨论场景与场景,事件与事件,镜头与镜头之间所产生的对比,对观众造成视觉上,情感上的震撼时,我们发现音乐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电影画面会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从而产出影片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电影,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交替互补,可以形成单一画面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表现力。 电影音乐具有抒发情感,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等作用,是与电影其他元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视觉与听觉不属于同一范畴,可是作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必须融于整体之中,也就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全一致。所以电影音乐必须服从影片整体的结构,节奏,必要性,长短等。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欣赏电影、电视。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划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在无声电影时代,针对

电影画面的内容与情节的需要,音乐的“声音”率先打破了无声的局面;当跨入有声电影时代后,影视音乐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发挥。随着影视艺术一百余年来的发展,影视音乐已成为一种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或继承中,作曲家与编曲家们通过运用各种技法、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使影视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影视音乐的诞生与发展为影视剧的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今天,影视音乐已成为影视剧创作的重要一环。 电影里起初没有音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当时电影也并不算艺术。它仅仅算是一种记录,或是一种科技成果,就像我们今天看谷歌地球时的心情。到了音乐进入电影的时候,音乐成为艺术的条件成熟了,真正成为了光和声的艺术,而音乐也因此丰富了起来,算是一种双赢吧。总的来说,我理解中的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就像车内的装潢与整部车的关系一样。虽然我并没有系统地接触和学习过电影,这是我自己理解的比喻。在我心中电影故事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真正让我感觉过瘾的电影是在引出冲突,发展冲突,爆发冲突和剖析(和解决)冲突方面表达得好的电影。音乐是一种手段,电影音乐更是为电影服务的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与定义,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了声音的艺术构成:即语言、音乐和音响.音乐,在它还没有真正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时,早已是电影的附庸了。因为在1927年之前,纯粹意义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无声电影”似乎并没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现场音乐的伴奏。有钱的影院用大型管弦乐,而小影院也许会用

中考题《山西民间剪纸流淌在刀尖上的舞蹈》答案

?《山西民间剪纸——流淌在刀尖上的舞蹈》 说明文阅读(15分)——流淌在刀尖上的舞蹈 ①民间剪纸是山西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小小的剪刀,上下翻飞,运转灵活,将人类美好的情思、才华和心愿都刻在一张张雪白的宣纸上。山西民间剪纸艺术, ②山西人将“剪纸”称为“铰花花”。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贴在墙上的为“墙花”,挂在院门上的称“门签”,贴在神龛上的曰“神幔”。 为丰富。它往往与日常生活中的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紧密相连,伴随着丰富的民俗事象,装点着老百姓多彩的生活。春节时,剪纸把窗户、白墙映衬得红彤彤的。屋里屋外,院内门外,春意盎然,气象万千;二月二,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端午节兴贴“虎除五毒”的剪纸。戏曲人物、草虫鱼兽等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深为群众喜爱。 成极具寓意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鱼和鸡”,暗喻“吉庆有余”;而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世界,以形传神,表达这一份巧意、一份新意和一份美意。 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粗犷豪放、简练淳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剪纸大同中仍有小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丘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其中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 能忽视剪纸的作者是农村广大劳动妇女这一人的因素。这些民间艺术家是生活美的创造者又是表现者,最懂得人民的愿望和审美习惯。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一张张鲜红的剪纸、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⑦山西民间剪纸这朵山花,深深扎根在民间,扎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学者对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俑[2];也有学者认为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 资料来看,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

论晋剧四股眼板式结构形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4383728.html, 论晋剧四股眼板式结构形态 作者:荆晶 来源:《音乐生活》2019年第05期 板式一词,应指戏曲唱腔中特定的节拍形式,是表现戏剧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板式不单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节拍类型,更涵盖了形态、结构、速度与表情内涵等多种意义,即从深层概念中传达出旋律和行腔风格等形式特征。具象而言,板式是梆子腔板腔体剧种的专业术语。其以不同节拍的连缀变化为主要依托,是与唱词相互结合后共同表述剧情内容的一种音乐形式。这种形式经过腔调的发展、节奏的变化不断地固化,形成了各种节拍、速度不同的腔型结构。 晋剧音乐属梆子腔板腔体的重要支系,它有梆子腔的诸多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晋剧唱腔中,板式类型多样,其常用结构可细目为四类七种,包含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本文要探讨的板式,即是晋剧唱腔中速度最慢,最具跌宕婉转,可高亢、又可柔美呈现的一板三眼独特形态——【四股眼】板式。 一、四股眼板式略述 四股眼是晋剧上板唱腔中节拍速度最慢的一种板式,其因节奏舒缓、腔型平稳,亦以“慢板”而冠名。四股眼板式组织结构长大,内容繁复但板眼分明,由一板(一个强拍)三眼(三个弱拍)的强弱规律循环往复组构,由板、首眼、中眼、末眼的4/4节拍结成。四股眼板式腔繁字简,曲调悠长缓慢,旋律延绵委婉,跌宕曲折,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与情感抒发,因此常作为晋剧中呈现重要场次和中心人物的核心腔型。 四股眼板式的运用方式相对宽泛,其张力强大,表现力强,既可高亢激昂亦可婉約柔美,可大段抒情也可转板叙事,因此对不同速度的情节内容均可表现。特别是唱腔和过门连结使用,更能烘托剧情内容,渲染舞台气氛。 板腔体戏曲音乐结构与一般性歌曲有所不同,尤其是起唱方式的差异较为明显。歌唱中典型的起唱由强拍开唱,强拍结束。板腔体唱腔则由弱拍起唱,强拍停唱,即所谓“弱起强收”。晋剧也继承了此特点。在四股眼板式中,典型起唱通常由中眼起,落于板。图示为: 由于四股眼板式结构庞大、拖腔较长,单独使用难以平抑剧情,因此极少独用。在连结程式中,其后易与[夹板]或转入[二性]连接,形成成套唱腔,亦称“平板”。也可在[二性]板式之后,或唱流板、或唱切板,有时则转入流水板结束,这种连结套式统称“综合板”。 四股眼板式所用行当以生(须生、老生、小生)、旦(青衣、小旦、老旦)为主,净丑则较少涉及。除常规速度外,四股眼也有一紧唱唱法,称“紧四股眼”或“走马四股眼”。虽同为 4/4拍记谱,但演唱速度加紧一倍。

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

“我们的歌”新年合唱音乐会 ---合唱团带给我们的视听盛宴

“我们的歌”新年合唱音乐会 --合唱团带给我们的视听盛宴 汪老师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告诉了一件事情,而为了这件事情,我一直期盼着等待着,而这个日子总算到了,2011年12月22日晚上,我在大连海事大学礼堂听了一场音乐会——来自校合唱团的天籁之音:“我们的歌”新年合唱音乐会。 对于合唱,我是久而向往的。而对于合唱的认识,我也是自己在歌唱的吸引下不顾羞涩参加了一些学校和班级的演出,经历过一些不专业的训练,由一个严重跑调的业余爱好者转化成为逐渐有些乐感的歌者。当然,回忆起来,那个从张不开口,甚至严重跑调的被音乐老师婉转的驱逐的学生成长成今天热爱音乐,喜欢歌声表达的人,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我还是时时回忆因为紧张痉挛的心理不敢开口的童年的那个可怜的孩子,甚至不敢用声音表述自己的感觉,这使我每逢在唱歌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是浮现出音乐老师郁闷的眼神和表情。而随着年龄的成长,我每每一开口,就想起我可怜的老师给我音乐上的驱逐,他不知道,他的驱逐导致我今天热爱音乐,热爱音乐的一切知识,包括熟知音乐史的发展,对学科知识的丰富有时候甚于专业音乐学的学生。可是在掌握这么多的同时,却让我至今没有基本的乐理知识,甚至于不会简谱。而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学生是多么致命的伤害,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又忍不住回顾青春的那头,看到那个失意的那还踯躅在夕阳下的孤独身影。带着这种伤害,我总是小心翼翼的在以后积极的参与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以弥补我童年压抑封闭的那一部分阴影,而每每在参加这种合唱活动的排练时,手里拿着简谱时,总是做贼心虚的倾听别人的音律,直到熟悉,然后才开始舒展自己真诚的嗓音。就这样靠记谱和乐感的敏锐,我常常以这样那样的演出中逐渐找到自己发声的位置,掌握节奏的变化,和音律的转折。对于合唱团来讲,我绝对是个不折不扣地机会主义者,我常常在唱的得意的时候想起东郭先生的故事,我属于哪一个,南郭还是西郭?而偏偏就是这样的一种练习,让我真正体会了合唱的美妙,体会到人体器官这种乐器的可塑性。 随后的日子,我便爱上了合唱,爱上了合唱带给我的震撼。星期四五点半,我便早早来到了礼堂。六点半,随着灯光暗下,可舞台上却一个人都不见,明亮的灯光照在空旷的舞台,只有空的台驾兀立在上面,还有一台庞大的三角钢琴。观众们正在疑惑的时候,低沉而不浑浊的声音持续在身后响起,红色的帷幕被拉开,穿着白色长裙的女生,穿着白衬衣的或胖或瘦的一个个男生列队哼鸣着,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一个面容可亲的女士手里合着节拍轻轻挥动,跟随着走进来,她是指挥,也是乐团的创建者汪美菲老师,合唱团的孩子都亲切地称她汪妈妈。顿时,现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这种掌声来自对新颖开幕的喝彩,对合唱团的同学采用这样平易近人而充满敬畏感的开场的尊重和欢迎。 礼堂从此刻起就陷入了绝对的安静,即使有人轻轻走动一下,也能清晰可闻,所以演出开始,我所担心的现场混乱,今晚似乎没有征兆。而那些沉静清澈的歌声轻轻巧巧从舞台流传出来,我的心就被紧紧地抓住,因为那些声音,太干净通透,太呈现性灵,太舒适悦耳,太美。以至于我摒住呼吸控制心跳,唯恐打破了这片美好。那些声音是低沉而轻灵的,没有摇滚歌曲那种气势磅礴的轻若变化和节奏的爆发力,我想,听惯了狂轰乱杂信号的耳朵和高声嘶喊的心灵是不是能够接受这种来自于天际的回声,心灵的语言?那些起伏在大厅的声音,没有狂热激烈的高声呐喊,全部是江南水乡的孱孱溪语,低调而回旋不绝,空灵而又质感鲜明,沉着却鲜艳明亮,清淡却余音不绝,这些来自天籁的歌声,宛如低风的山谷,出岫的白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山西众多民间面塑中独树一帜。面塑是供会的主要元素,是村民对神灵最重要的供品,不仅是供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而且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很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传承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供会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面塑;文化;宴席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204-02 一、背景 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玉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统称“面塑”。《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 二、文化内涵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

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文化的流传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

面塑常识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

晋剧艺术研究

晋剧艺术研究 晋剧是中国北方戏曲中具有特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剧目丰富、音乐独特、表演技艺高超,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晋剧艺术遗产,使之能够作持续性发展,近年来晋剧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戏曲界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文本研究,表演艺术家研究、戏曲音乐研究等选题。出于各种原因,晋剧艺术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至今未见。晋剧艺术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由于历史原因,古代与近代史料奇缺,散见于一些有关的回忆录、艺术杂谈等文章中,至于当今晋剧的戏剧改革,特别是晋剧乐队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学术界还未来得及总结。为了弥补晋剧艺术研究中这些缺失点,本文以晋剧艺术研究为题,试对 之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以期对晋剧艺术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本文设晋剧的产生、传播、班社、剧目、音乐、表演、音乐创新等七个章节,对晋剧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每个章节中特别针对前人未涉及的问题做了深入挖掘,以补缺失。如晋剧为何能够在旧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远播外省,为何在晋商衰落以后能够继续留在冀蒙陕三省的部分地区并开花结果?而在其它地区却随晋商一起销声匿迹?对这些疑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在探索晋剧传播省外的动因时发现,晋剧在冀蒙陕落户地区均为北方“晋语区”。这些新“晋语区”的形成与明清时期的山西移民有直接关系,相近的习俗与方言正是晋剧能够在这些地区扎根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分析理清了晋语区的形成与晋剧落户这三省的联系。长期以来,对于晋剧班社的经

济来源少有学者进行探索,一方面是囿于史料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 学界对班社的经济状况长期不重视造成的,以戏谋生的职业戏班资金来源是怎样的呢?本文从庙台广场演出、会馆演出、园馆演出、堂会演出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对班社经济来源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关于晋剧剧目研究,至今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此前山西省戏曲研究所曾进行过两次剧目(本)的整理,李谦光先生于2015年也曾做了 晋剧剧目的收集整理工作。但这三次剧目统计均以剧情的发生年代作为分类标准,这样分类难以了解晋剧各发展时期曾上演过的剧目类型,因此为探索剧目与晋剧发展演变之间的规律带来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严谨地做法即为对舞台题壁中有关班社、剧目、上演年代等记载进行统计,通过对各时期剧目题材、内容的分析摸索晋剧的发展规律。但舞台题壁史料极度缺乏,收集困难,本文收集了近40个舞台题壁,大量剧目的来源则通过王永年老艺人口述、刘巨才先生执笔的《晋剧百年史话》以及各地方志、戏曲志的记载。本文对近三十年来晋剧舞台上上演的剧目,包括新编传统戏、改编传统戏、现代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这项工作是对以往三次剧目统计的补充。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剧目与各剧种之间的关系,本文对600多出剧目进行了移植剧目、共有剧目、生僻剧目、昆曲、小戏(稍戏)、晋剧独有剧目、折子戏7个类别的分类,进一步摸索了晋剧剧目的来源与演变。对于晋剧音乐的研究,前人多从传统晋剧的唱腔、乐器演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近三十年来的晋剧现代乐队编制和乐队创作研究未曾涉及。本文自晋剧传统音乐设计到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大量谱例分析,具体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教案(首页)

导入(PPT,2学时) 优雅之美:《钢琴课》 一优美的定义 二优美音乐特征概述 三作品配乐主题特征概述 四有关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概述 五分析《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教学重点: 提示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 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壮丽之美:《秋日传奇》《死亡诗社》 一壮丽的定义 二壮丽音乐特征概述 三配乐主题风格特征概述 四《秋日传奇》中原创音乐的壮丽特性和与叙事的互动。 教学重点:《秋日传奇》提炼出野性自然与大地情怀的壮丽;承诺、勇敢、友情以及爱情所透析的壮美;主人公内心的狂放不羁与野性自然的融合;承诺的重负与责任的担当主题;自我救赎的生存智慧;英雄的界定; 《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教学难点: 《秋日传奇》在苦痛中自我放逐和对家庭承诺的担当的冲突;以牺牲别人幸福的自我救赎是否是英雄。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庄严之美(2):《珍珠港》 一配乐特征与叙事的互动性分析 二《珍珠港》作品片段分析 三配乐所对应的叙事的庄严性特征 教学重点:在正义的战争中勇敢和牺牲的英雄荣耀的庄严;在战争的洗礼下的爱情的浓烈和庄严;对爱的高贵而尊严的割舍。 教学难点:基于正当性的复仇是正义的吗;爱情能是无私的吗;以国家的名

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

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

老民歌。 5.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